秀湖的工程地質
『壹』 什麼是區域工程地質
工程地質學的復分支學制科,是調查、研究和解決與各類工程建築有關的區域地質問題的科學。主要研究區域工程地質條件的形成和分布規律,指明不同區域可能產生的工程地質問題,為工程建設的區域規劃及改造不良區域工程地質條件提供依據。
『貳』 什麼叫工程地質條件包括哪些內容
工程地質條件是對工程建築有影響的各種地質因素的總稱。
主要包括地形地內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震容、水文地質、天然建築材料以及岩溶、滑坡、崩坍、砂土液化、地基變形等不良物理地質現象。
工程建設前需對建築物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進行調查研究,包括:該場地以往建築經驗,已發生過的工程事故的原因、防治措施和後果,建築物沉降、變形及地基地震效應等;分析和解決主要工程地質問題; 選擇工程地質條件優良的地點; 提出保證建築物的穩定性和正常使用的地基處理措施等。
拓展資料
自然條件是因地而異的,建築物類型和性質也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情況下作為重點研究對象的工程地質條件也是因地因工程而異,如在山區建築,與場地穩定性有密切關系的地質現象(地層褶皺、斷裂、滑坡、岩溶等)往往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對地下建築來說,地質構造對建築物的穩定性有很大影響,而岩石產狀、斷層、節理和破碎帶的性質與分布等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已有的工程地質條件在工程建築和運行期間會產生一些新的變化和發展,構成威脅影響工程建築安全的地質問題稱為工程地質問題。
由於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多變,不同類型的工程對工程地質條件的要求又不盡相同,所以工程地質問題是多種多樣的。
『叄』 工程地質條件
你好,根據你的提問,我認為工程地質的條件一般是指在比較平坦的道路上或者是比較適合施工的地質。
『肆』 工程地質特徵
工程地質特徵對注漿材料的選擇和注漿量的確定尤其重要,因此,在注漿施工前回,必須搞清楚所注地層答是砂層、粘土層、淤泥層,還是砂卵石層、斷層破碎帶。對於砂層,要進行篩分試驗,確認砂層是粗砂、中砂,還是細砂、粉細砂。對地層空隙率、裂隙度要通過試驗,或者採取工程類比法進行確定。
『伍』 常見的工程地質問題有哪些
風化、破碎岩層。風化一般在地基表層,可以挖除。破碎岩層有的較淺,可以挖除。有的埋藏較深,如斷層破碎帶,可以用水泥漿灌漿加固或防滲;風化、破碎處於邊坡影響穩定的,可根據情況採用噴混凝土或掛網噴混凝土罩面,必要時配合注漿和錨桿加固。
斷層、泥化軟弱夾層。對充填膠結差,影響承載力或抗滲要求的斷層,淺埋的盡可能清除回填,深埋的注水泥漿處理;淺埋的泥化夾層可能影響承載能力,盡可能清除回填,深埋的一般不影響承載能力。斷層、泥化軟弱夾層可能是基礎或邊坡的滑動控制面。
鬆散、軟弱土層。對不滿足承載力要求的鬆散土層,如砂和砂礫石地層等,可挖除,也可採用固結灌漿、預制樁或灌注樁、地下連續牆或沉井等加固;對不滿足抗滲要求的,可灌水泥漿或水泥黏土漿,或地下連續牆防滲;對於影響邊坡穩定的,可噴射混凝土或用土釘支護。
滑坡體。斜坡內可能沿滑動面下滑的岩體稱為滑坡體。滑坡發生往往與水有很大關系,滲水降低滑坡體尤其是滑動控制面的摩擦系數和黏聚力,要注重在滑坡體上方修築截水設施,在滑坡體下方築好排水設施。防止滑坡,經過論證可以在滑坡體的上部刷方減重,未經論證不要輕易擾動滑坡體。
地下水發育地層。當地下水發育影響到邊坡或圍岩穩定時,要及時採用洞、井、溝等措施導水、排水,降低地下水位。
對結構面不利交匯切割和岩體軟弱破碎的地下工程圍岩,地下工程開挖後,要及時採用支撐、支護和襯砌。支撐多採用柱體、鋼管排架、鋼筋或型鋼拱架,拱架的間距根據圍岩破碎的程度決定。
岩溶與土洞。當建築工程不可能避開時,可挖除洞內軟弱充填物後回填石料或混凝土。不方便挖填的,可採用長梁式、桁架式基礎或大平板等方案跨越洞頂,也可對岩溶進行裂隙鑽孔注漿,對土洞進行頂板打孔充砂、砂礫,或做樁基處理。
『陸』 工程地質勘探
3.3.2.1 勘探工作綜述
(1)勘探點的布設及測量
勘察工作共布置6個工程地質勘察孔,其中北端幫4個,南端幫2個,鑽孔坐標及鑽孔深度見表3-5,鑽孔平面位置見圖3-7。
表3-5 鑽孔坐標及鑽孔深度
圖3-7 鑽孔位置
圖3-8 KT1-1鑽孔柱狀圖
(2)鑽探施工
鑽探嚴格控制回次進尺,採用套管護壁、干鑽、單動雙管金剛石鑽進等鑽探及取芯工藝,確保岩芯採取率。並按採取的岩土芯結合鑽進情況進行地層鑒定、分層與描述。鑽進深度和岩土層分層深度的測量誤差低於±5cm,同時嚴格控制非連續取芯鑽進的回次進尺,以保證分層精度符合要求。鑽孔口徑不小於108mm,並滿足取樣的要求。鑽孔施工及探井完成後,均採用水泥砂漿封閉,封孔方法採用泥漿泵注入法,並對場地進行了清污。
(3)取樣工作
原狀土樣採用標准厚壁敞口式取土器以重錘少擊法採取;岩樣從岩芯管內或邊坡上直接採取。取樣具體操作方法嚴格按現行有關標准規范,結合岩土性質分布特徵執行。
3.3.2.2 勘探成果
本次勘察工作共採集土樣720組,岩樣640組,繪制鑽孔柱狀圖6張,其中KT1-1鑽孔柱狀圖見圖3-8,工程地質剖面圖見圖3-9至圖3-11。
圖3-9 剖面1工程地質模型
圖3-10 剖面2工程地質模型
圖3-11 剖面3工程地質模型
3.3.2.3 鑽孔窺視成果
(1)工作原理
鑽孔窺視儀主要由地面部分和井下部分組成。地面部分包括控制器、電腦、三腳架、絞車、滑輪和深度計數器;地下部分包括攝像探頭和電纜,攝像探頭由CCD攝像機、LED燈、玻璃罩和錐形鏡組成。鑽孔孔壁經LED光源照亮,CCD攝像機攝取由錐形鏡反射的孔壁圖象,圖象信息經電纜傳送至控制器和電腦,整個採集過程由圖象採集控制軟體系統完成,此系統把採集的圖象展開和合並,記錄在電腦上。
圖3-12 智能鑽孔窺視儀及原理
(2)鑽孔窺視成果
本次勘察共設立了5個鑽孔窺視監測孔,其中北幫3個,南幫2個。
鑽孔KT1-1位於安家嶺礦北幫西部,其孔內4m以上區域較為破碎(圖3-13)。2014年2月,受2號井工礦影響,安家嶺礦北幫1310和1280兩個弱面發生錯動,鑽孔KT1-1位於1280弱面下緣,故其完成性較差。其餘部分局部破碎,整體完整性較好,說明下部岩層沒有發生大規模錯動。
圖3-13 KT1-1孔內情況
鑽孔KT2-1、KT2-2位於安家嶺礦北幫東部,目前受2號井影響較小,孔內岩層整體性較好,局部見裂隙發育,見圖3-14和圖3-15。
圖3-14 KT2-1孔內局部裂隙發育
圖3-15 KT2-2孔內整體完整性較好
鑽孔KT3-1、KT3-2位於安家嶺礦南幫中部,工程地質條件好於北幫,通過鑽孔電視觀察,鑽孔KT3-1、KT3-2整體完整性較好,局部裂隙發育,鑽孔KT3-2在101.3m處有出水點,見圖3-16、圖3-17。
圖3-16 KT3-1孔內整體完整性較好
圖3-17 KT3-2孔內出水
『柒』 工程地質
褶皺上來說是個背斜,斷層應是個東西走向的正斷層,根據褶皺軸向與斷層面走向的關系來說,是個縱斷層。 看出來的就這些,不知對您是否有幫助?
『捌』 礦山地質工程問題及工程地質條件
礦山地質工程研究的主要任務是對礦山建設中將要遇到的地質工程問題和工程地質條件進行預報,這項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這項工作做好了,不僅可為國家節省大量資金,且可加快礦山建設速度。礦山建設中經常遇到的地質工程問題有:①露天礦邊坡穩定性問題;②井巷及采場圍岩穩定性問題。
控制上列地質工程問題的關鍵性工程地質條件有四項:①軟弱、破碎岩體及軟弱夾層;②軟弱結構面,包括斷層帶、層間錯動帶及貫通較長的大節理;③地下水;④地應力。這四項工程地質條件是控制上列礦山地質工程問題的關鍵,在礦山地質工程研究中必須查明。
地質因素是有規律的,工程地質條件是可以查清和作出預報的,我國礦山建設中有許多成功的實例,淮南煤礦成功地強行通過潘集三井下部含水層便是一例,潘集礦區位於淮河中游,沖積層厚139~463m,含有孔隙水,屬於水下採煤,涌水、突水是該礦基建中遇到的大問題。調查報告提出可能遇到17個含水層,需做5次注漿處理,需耗費工期9個月,投資246.28萬元。淮南指揮部地質測量處在施工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找出地質規律,修正原地質勘察資料,在施工過程中不斷作出預報,保證順利地完成了建井任務。他們對礦井出水點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該地區基岩裂隙水主要從NWW及NNE組裂隙及斷裂中湧出。前者為淋水,水量不大,時間長;後者為突水方式出現,出水集中,而時間短。基岩裂隙水主要通道是區域性活動斷裂,裂隙水具有垂直分帶規律,它與岩層中的砂岩密切有關。測量結果分析表明,裂隙水的補給源是有限的。因為該地區煤系地層均上覆有較厚的新生界鬆散蓋層。其中有較厚的粘土層分布,特別是底部有一層較厚的粘土層將上層水隔開,下部煤系中斷裂不發育,且有粘土層分隔,水力聯系差,突水條件極小,且在其附近的潘集一主井在323m處發生突水,開始時漏水量為151m3/h,突水點集中在井筒9m段內。第二天減為99m3/h,三五天減為74t,64t,48t。停工17d就復工了。據此判斷,三井不會產生嚴重突水,故決定不進行注漿止水,而做好准備採取強行通過。結果表明,施工工程地質預報是正確的,共節約注漿費326.49萬元,提前工期兩個月,超進尺一倍,三個井筒原計劃進尺450m,而年末實際進尺為922.8m。
兗州煤田興隆庄東翼皮帶大巷穿過巨王林斷層的地質預報是又一個成功的實例。興隆庄礦精查報告劃定的巨王林斷層是影響井田設計開拓的主要斷層之一,同時是東翼皮帶大巷施工的一大障礙。原精查報告指出,該斷層落差為25~110m,斷層附近岩石中裂隙發育,破碎帶較寬,導水性強,施工時將面臨斷層突水和頂板難於支護等困難。第一工程處地質組對精查報告重新進行了分析,發現原勘察中對巨王林斷層僅有一個鑽孔控制,而對皮帶大巷將穿過的地方斷層落差未予確定。他們根據斷層性質、斷層面向深部延展時斷距變化規律及施工中獲得的資料分析,提出:巨王林斷層為一扭性斷層,落差較小,應在1~17m之間,具有尖滅的可能性。岩層不會太破碎,且導水性不會好。皮帶大巷遇到斷層時,預計斷層兩盤以塑性泥質岩、粘土岩為主,斷層泥充填應較密實,亦預示導水性差,阻水可能性大。鑒於上述對斷層導水性和臨近含水層的分析認識,預計皮帶大巷遇到斷層時可能出現的最大涌水量為80m3/h,或者不出現涌水,不必停工注漿處理。在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取消了原施工組織設計中的注漿堵水措施,採取強行通過的方法通過。掘進實際情況表明,這一預報是正確的。結果井筒施工提前10個月左右完成,為國家節約投資240餘萬元。
上面兩個實例表明,工程地質工作在適量的勘察工作量配合下,充分利用地質原理,完全可以作出正確的地質預報。關鍵在於礦山工程地質工作者不僅要掌握一般的地質原理,而且還要掌握與礦體埋藏條件有關的地質規律,特別是小構造及小小構造,斷層、節理、蝕變帶等規律,這樣才能主動地去查明具體礦山工程地質條件,預報礦山建設及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地質工程問題。
『玖』 一、什麼是工程地質條件,包括哪些方面
工程地質條件是指對工程建築有影響的各種地質因素的總稱。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震、水文地質、天然建築材料以及岩溶、滑坡、崩坍、砂土液化、地基變形等不良物理地質現象。
工程地質條件即工程活動的地質環境,可理解為工程建築物所在地區地質環境各項因素的綜合。一般認為它包括岩土(岩石和土)的類型及其工程性質、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質條件、地表地質作用和天然建築材料等。
岩土的類型及其工程性質
這是最基本的工程地質因素,包括它們的成因、時代、岩性、產狀、成岩作用特點、變質程度、風化特徵、軟弱夾層和接觸帶以及物理力學性質等。
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是工程地質工作研究的基本對象,包括褶皺、斷層、節理構造的分布和特徵。地質構造,特別是形成時代新、規模大的優勢斷裂,對地震等災害具有控製作用,因而對建築物的安全穩定、沉降變形等具有重要意義。
水文地質條件
這是重要的工程地質因素,地下水是降低岩、土體穩定性的重要因素,又在某些情況下對建築物的某些部位(如基礎)發生侵蝕作用,影響建築物的安全。它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動態和水質等。
地表地質作用
是現代地表地質作用的反映,與建築區地形、氣候、岩性、構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關,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風沙移動、河流沖刷與沉積等等,對評價建築物的穩定性和預測工程地質條件的變化意義重大。
地形地貌
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狀況、山坡陡緩程度與溝谷寬窄及形態特徵等,地貌則說明地形形成的原因、過程和時代。平原區、丘陵區和山嶽地區的地形起伏、土層厚薄和基岩出露情況、地下水埋藏特徵和地表地質作用現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徵,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到建築場地和線路的選擇。
天然建築材料
工程中常用的天然建築材料主要有:粘性土料、砂性土、砂卵礫石料、碎石、塊石石料等,在大型土木及水利工程中,天然建築材料的量、質及開采運輸條件等,直接關繫到場址選擇、工程造價、工期長短等,因此,它也是工程地質條件評價的重要內容,有時甚至可以成為選擇工程建築物類型的決定性因素。
(9)秀湖的工程地質擴展閱讀:
這些主要工程地質條件又分為場地地質和地基兩個方面。在不同勘察階段,對這兩個方面的側重應有所不同,但不能偏廢,如在選址和初步勘察階段,勘察工作側重在場地地質,同時也對地基進行一定的研究。在詳勘階段則多側重地基問題,但也要對場地地質作必要的調查研究工作。
自然條件是因地而異的,建築物類型和性質也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情況下作為重點研究對象的工程地質條件也是因地因工程而異,如在山區建築,與場地穩定性有密切關系的地質現象(地層褶皺、斷裂、滑坡、岩溶等)往往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對地下建築來說,地質構造對建築物的穩定性有很大影響,而岩石產狀、斷層、節理和破碎帶的性質與分布等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工程地質條件的好壞是對建築地區,場址選擇,建築總平面布置,以及主要建築物地基基礎工程的設計與施工都有密切關系和影響,必須在工程建築設計前將該地區的工程地質條件預先查明。
『拾』 邊坡工程地質概況
在工程區地層內,中細砂岩具有中厚層狀、塊狀特徵,堅硬完整;粉砂岩屬中等強度岩石;炭質頁岩較軟弱,則為強度低、完整性最差的岩石。引水發電洞進水口邊坡出露的地層岩性特徵如圖7-1和表7-3所示。
圖7-1 4#引水發電洞進水口邊坡工程地質剖面圖
邊坡強烈卸荷,對本段邊坡來說,地下水類型主要是基岩裂隙水,但由於邊坡處於條形山脊的近北東段,總體來說地下水較貧乏。水庫蓄水後,水庫庫水將對邊坡的穩定性產生重大影響。邊坡岩體的透水性與岩性及其組合密切相關,砂岩因構造裂隙發育,延伸較長,裂隙間流通性較好,故透水性較強,尤其是卸荷帶內砂岩體的透水性較強,邊坡中所夾軟弱帶為相對隔水層,對邊坡中地下水的分布起重要控製作用。
表7-3 引水發電洞進水口邊坡地層岩性特徵
開挖後邊坡的地形大致如圖7-2所示。
圖7-2 開挖後引水發電洞進水口邊坡地貌景觀
溢洪道在進水口邊坡後緣的開挖軸向沿下游約為145°,開挖寬度約30m,開挖高程為852m。坡體頂部從早期約900m高程開挖至885m高程,頂部預留寬度為5~30m,為將來修建成阿公路留出一個平台。引水發電洞開挖的主體工程在洞口處,發電洞進水口所在高程為800m,洞口以外為一個長約80m,並一直向外延伸約20m的進水平台,再往外為沖砂洞進水口,開挖高程為750m;引水發電洞進水口洞臉邊坡走向約340°,800~830m高程坡角為90°,830~847m高程坡比為10/3;847~885m高程坡比為4/3。發電洞上、下游兩側邊坡則按4/3坡比放坡。引水發電洞洞寬6m,高約8m,拱型洞頂,洞間距約1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