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李勇怎麼樣
⑴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是全國地質勘查行業勘查地球物理(物探)和勘查地球化學(化探)科研創新基地,擔負著我國地學領域中勘查地球物理與勘查地球化學兩大學科的研究開發及推動相關技術進步的任務,承擔國家基礎性、公益性和戰略性地質調查工作,是我國物探與化探兩大學科應用基礎理論和新方法、新技術、新儀器的研究開發、成果轉化的集散地和輻射源。
在職職工374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273人、輔助人員101人。專業技術人員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具有高級工程師以上任職資格129人、中級人員72人、初級人員72人,具有博士學歷35人、碩士研究生學歷52人、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的120名。科研人才中,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1人,部級人才計劃7人,省級人才計劃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5人。
優勢研究領域包括彈性波場探測、電(磁)場精細快速探測、位場探測、地下物探、多元信息集成與可視化、深穿透地球化學與地球化學塊體理論與方法、生態環境地球化學與多目標多尺度地球化學填圖、應用基礎地球化學與分析測試、油氣物化探理論與方法技術。
副所長徐剛峰研究員
副所長胡平研究員
副所長徐龍強高級工程師
所長、黨委書記韓子夜研究員
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是國家現代地質勘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地質學會勘查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勘探地球物理專業委員會掛靠單位,是國土資源部地球物理電磁法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國土資源部地球化學勘查監督檢測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應用地球化學重點開放實驗室依託單位,也是全國擁有地球化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
2008年,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共承擔(參加)各類科研、地調項目58項,項目經費總計0.96億元。其中國家科技項目(課題)30項,經費4815萬元;地質調查項目22項,經費3088萬元;省級財政專項6項,經費1667萬元。
全年有8項科研成果通過了專家評審驗收,其中5項成果被評為優秀,3項成果通過驗收(不評定等級)。
2008年度重要研究成果
遼寧丹東—大連地區航空電磁法測量:屬地調工作項目,主要完成人員:孟慶敏、李文傑、李軍峰、高衛東、陳曉東、趙毅等。項目獲得了高質量磁測數據,編制了航磁、航電剖面平面圖、△T等值線平面圖;提供了局部異常解釋推斷一覽表、推斷區域地質構造侵入岩分布略圖和找礦靶區預測圖;編制了三種頻率的航電視電阻率平面圖,並據此圈定了海侵界線,對測區內構造模式提出了新認識。為丹東—大連地區的區域地質調查、礦產資源勘查和環境地質評價工作提供了區域地球物理調查資料。
Y12航空物探綜合站
大勘探深度時間域航空電磁系統研製方案預研究:屬地調工作項目,主要完成人員:李文傑、李軍峰、孟慶敏、高衛東、丁志強、呂國印等。項目對國外雙極性正弦波脈沖類型及方波類型的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系統的研製和發展的經驗和趨勢做出了較全面的技術評述,對國內早期的時間域航空電磁方法技術研究進行了歸納,為我國今後研製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系統提供了重要依據和基礎資料;對我國今後開展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系統研製的方案,提出了具體建議,為國家高新技術重大計劃(「863」)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系統研製課題的設立和設計提供了重要參照。
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經濟區農業地質與生態地球化學調查土壤樣品分析測試:屬省部招標項目,主要完成人員:張勤、馬更田、樊守忠、孫曉玲、范輝、胡瑞蓮、張芳、李淑娟、胡外英、張雪梅等。項目制定了71種分析指標的16種分析方法的配套分析方案。首次實現了多目標地球化學樣品71種元素的高效率、高質量、低成本分析,首次取得了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豐富、高質量的地球化學資料等4項創新性成果。
項目組科研人員在討論問題
項目組人員在機艙內作業
中心實驗室分析測試大樓
X射線熒光光譜儀
青藏高原非地震油氣勘探方法技術綜合研究:屬國家油氣專項,主要完成人員:胡平、鍾清、方慧、孫忠軍、劉暢往、李曉昌、盧景奇、高寶屯、肖都、郭友釗等。項目系統總結了羌塘、措勤等主要含油氣盆地沉積地層、基底及火成岩體的物性特徵,分析了盆地內可能存在的主要密度界面、磁性體及低阻標志層。提出在青藏高原應用非震物探技術開展油氣勘探工作具有一定的地球物理前提,以重、磁、電為主的綜合非震物探技術可以對新生界、中生界和古生界地層為主體的三個構造層,以及火成岩體進行半定量、定量描述;開展了方法試驗;全面分析總結了重、磁、電及油氣化探等非震勘探方法技術解決不同地質目標體的有效性及局限性。初步總結了適於青藏高原油氣勘探工作的非震技術有效組合方案。
陣列式輕便電磁方法應用試驗:屬地調工作項目,主要完成人員:林品榮、徐寶利、郭鵬、鄭采君、石福升、李勇、李建華等。項目歷時4年,採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研究開發的陣列多頻相位激電、陣列音頻大地電磁測深(AMT)、時間域激電中梯等物探方法技術,分別在西藏、內蒙、福建、北京、海南、雲南、湖北和廣西等8省(區、市)的15個礦區開展了試驗應用工作。除在已知礦體上獲得明顯的物探異常外,還在未知區發現了多個物探異常,後經鑽探及工程驗證,為礦致異常引起,為礦區的進一步勘查工作提供了依據。
野外住地
羌塘盆地野外測量工作照
某鉛鋅礦區陣列相位激電(90m深度)與地質綜合成果圖
鐵礦石和鉻鐵礦石標准物質研製:屬地調工作項目,主要完成人員:程志中、顧鐵新、黃宏庫、劉妹、鄢衛東、張勤、樊守忠等。項目完成9個鐵礦石中14個元素和4個鉻鐵礦石中18個元素,共兩個系列13個標准物質的研製工作,填補了我國尚無這兩種礦石低含量標物的空白。
富鈷結殼鉑族元素標准物質研製:屬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項目課題,主要完成人員:顧鐵新、王毅民、高玉淑、王曉紅、鄢明才、史長義等。項目按國家一級標准物質技術規范要求,研製了兩個具有超細粒度的富鈷結殼鉑族元素標准物質MCPt-1和MCPt-2。測試項目達68個,確定了Pt、Ru和Os兩個鉑族元素的保證值,3個鉑族元素的參考值和其他主、次及痕量共62個元素的信息值。本批標准物質將成為世界上首批大洋礦產資源的PGE標准物質系列。
標准物質樣品及生產許可證
外國專家參觀標准物質展室
⑵ 老盆地,新油藏——學習朱夏先生盆地分析思想,兼論塔里木盆地油氣勘探指導思想和部署原則
何發岐俞仁連雲露
(中國石化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新疆烏魯木齊830011)
【關鍵詞】原型;盆地分析;油氣藏;二次充注;塔里木
塔里木盆地是一個在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之上疊加了中新生代前陸盆地而形成的大型疊合盆地,這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並為十多年的油氣勘探實踐所證實。它是中國唯一發現海相成因工業性大油田的盆地,唯一以寒武—奧陶系為工業性油氣源的盆地,也是唯一既有海相又有陸相兩種成因工業性油氣田的盆地。
自1984年9月原地礦部西北石油局部署在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上的沙參2井在下古生界奧陶系白雲岩中鑽遇工業性油氣流後,實現了塔里木盆地油氣勘探在盆地內尋找下古生界海相碳酸鹽岩油氣藏的重大突破,從而首次實現了塔里木盆地從前陸盆地走向克拉通盆地的重大突破,繼而也實現了非背斜領域的重大突破,從而加速了在盆地腹地克拉通領域勘探的步伐。但回顧十多年的歷史,至今已經歷了幾番海陸相轉移、淺中深層的跳躍、克拉通與前陸盆地的迂迴,只探明17個油氣田,且以中型為主;探明石油天然氣儲量截止2000年上半年才到10×108t油當量。西北石油局1996年底在沙雅隆起中段下古生界碳酸鹽岩中發現了一個億噸級油田,至今已控制含油麵積達700km2,預計可拿到3×108~5×108t探明儲量。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在庫車前陸盆地西部今年探明了克拉2號大型氣田,提交儲量200×108m3,似乎塔里木盆地油氣勘探出現了新的契機。但往深里想一想,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地質調查和十多年的油氣勘探,為什麼塔里木盆地找到的與盆地規模和資源量匹配的大油氣田是鳳毛麟角且探明程度這么低?這一結果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勘探決策或勘探目標選擇方面的失誤,還是盆地內客觀地質條件的反映?盆地內油氣勘探的前景究竟如何?勘探的近期和中遠期主攻方向應該在哪裡?這都是擺在勘探家面前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而要弄清這些問題,就十分有必要在一種比較切合實際的理論指導下,結合盆地油氣地質特點,了解盆地的遠景,確立正確的指導思想,為勘探工作者指出尋找油氣的依據,進而採取科學的部署方案。而正確的勘探思路,來源於對地下成藏規律的深入認識和切合實際的理論指導。
1盆地原型與油氣系統
朱夏先生在盆地分析方面所做的貢獻在於他提醒大家要重視「歷史的、動態的、系統的結構分析」的作用,並在結構分析的基礎上給「原型」下了一個定義。這個定義的准確描述為疊加盆地的分析提供了最基本的單元,在塔里木盆地國家重點科技攻關中應用十分廣泛並獲得了豐碩的成果。一般認為,塔里木盆地克拉通板塊多旋迴、多階段、風格迥異的演化歷史是通過兩大體制、四大構造階段及多個板塊構造階段的研究才認識到的。包括後來在塔里木盆地進行的含油氣系統分析,其結果都應視為是在「原型」分析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塔里木盆地原型盆地分析和演化歷史表明,克拉通盆地和前陸盆地在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並列出現的,從兩類盆地原型出現的順序,結合中國板塊活動的特點看,中國大陸古板塊較小,塔里木、中朝和揚子3個板塊面積之和,僅有北美板塊的三分之一。因此,活動性強,在新元占代到晚古生代板塊構造發生手風琴式的此張彼合控制的應力場對克拉通盆地產生強烈影響,這是塔里木板塊邊緣環境的一個特點。在板塊內部,塔里木克拉通基地呈破碎的、條塊分割的結構,水平應力場的變化使岩石圈產生垂直運動的可能性增加,而且在演化早期正常的熱體制環境中塔里木克拉通盆地變形特點主要是形成大型隆坳結構,受殼下流變因素及其不均一性影響和邊界活動方式的控制,克拉通內部隆坳結構發生遷移,隆起抬升此強彼弱。從克拉通盆地與前陸盆地分布的空間范圍來看,在洋陸板塊構造體制下沿克拉通周緣發育分布范圍較窄的被動邊緣盆地,前陸盆地;而在大陸板內變形體制下前陸盆地由兩側山前快速推進。尤其在燕山早期運動後,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塔里木進入前陸盆地階段,在盆地南部三疊—侏羅紀發育了前陸撓曲和走滑拉分盆地的組合,反映盆地總體處於壓扭環境,說明早二疊紀末的海西晚期運動是盆地構造演化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在此前後盆地發展的構造體制截然不同。因此,兩種體制下形成的盆地風格迥異,資源豐度和結構不一致,所以對兩個領域應有不同的勘探思路和勘探方法。
朱先生認為:一個結構單元是一種構造形式,也是一個沉積實體;並且可以按地球動力學的機制來區分、類比的是這類原型,而不是它們的組合——盆地;這些原型或結構單元應被看作是在一定環境下的作用-響應系統(Process-Response System)以及其下的子系統。這個基本單元及系統的概念是先生運用活動論、歷史觀分析研究盆地不同階段演化特點的鞭辟入裡的結晶,其精髓用「T環境-S作用-M響應」體現後,使中國的盆地原型具有了全球性的可比擬性,並從而突出中國盆地在全球構造環境中的特殊性。這既填補了美國著名石油大地構造學家A.W.Bally(1975)盆地分類的空白,同時也為中國盆地油氣系統研究奠定了基礎,理清了思路。
自從1972年AAPG年會上Dow提出Oil System這一概念以來,該名詞在國外就幾經演化,而且這方面的研究在西方文獻中又形成了一個新熱點。自引進國內後在油氣勘探實踐中得到廣泛重視,許多人將油氣系統界於盆地與成藏組合之間來研究。但它不是生、儲、蓋、運、圈、保研究結果的簡單歸納,而是在更高層次上以一種新的思路與方法去剖析這些石油地質條件;它強調了整體的、綜合的、動態的及層次性的觀點,通過各要素從靜態到動態的分析,追溯油氣從源岩到圈閉的成因鏈條件及作用過程。因而,關系的建立及作用過程的恢復是油氣系統研究的靈魂。一般認為,含油氣系統是一套(?)成熟的烴源岩及與之有關的儲集岩、蓋層組成的實體。而先生在1980年指出,石油地質工作應從盆地整體考慮,首先要考察的是其全貌。但是一個盆地尤其是大型盆地,總是包含著若干個由不同的地球動力學機制產生的不同結構部分,我們稱之為盆地的「原型」。在此之前,先生把油氣藏形成的基本條件歸納為4個「M」、4個「S」和3個「T」。4個S是作用,4個M是作用的結果。所以,我們認為含油氣系統分析與盆地原型分析一致。如果這樣機械對等大家認為不是太死板的話,我想先生在石油工業出版社1986年版的《朱夏論中國含油氣盆地構造》自序中給大家提示了這么幾條:
(1)國際的東西要學,新理論、新方法要結合中國國情,尤其是地質理論,因為地質的區域性很強,有特點;
(2)歷史的、動態的、系統的結構分析對於探索有復雜運移過程和生儲關系的油氣藏類型尤為重要。
塔里木盆地是一古生界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界前陸盆地疊置而成的大型疊合盆地,其演化經歷了從洋—陸板塊構造體制向大陸板內變形體制的轉化,形成海陸相兩類油氣資源,有克拉通和前陸盆地兩類勘探領域。
2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結構和分布
資源結構是涉及到油氣勘探部署決策和勘探技術思路、勘探技術方法的大問題。塔里木盆地有多套烴源岩,這些烴源岩的發育、分布及其對油氣藏的影響受控於盆地原型及其疊加演化。對其演化和形成的資源結構有許多成果。總的看錶現為以下特點。
古生代克拉通盆地發育寒武—奧陶系、石炭—二疊系兩套源岩,以寒武—奧陶系為主。下古生界烴源岩主要分布於盆地東部,巴楚隆起靠和田河一帶也是一個重要的分布區,他們主要受克拉通被動邊緣盆地控制,在盆地中部是克拉通內坳陷盆地,隆坳差異懸殊。它經歷了漫長的演化過程,是一套高成熟的烴源岩。海西早期就成熟,出現了一次生油旺盛期,資源結構以油占絕對優勢,此時的盆地結構改變為地勢相對平緩。水體較淺的被動、活動陸源盆地與克拉通內坳陷盆地,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發育沙西、阿克庫勒、庫爾勒3個古凸起,盆地中部也存在由古凸起組成的隆起帶,油氣向環成熟生油區的古隆起運移。此期形成的是以油為主的油藏,但古凸起頂部的剝蝕使古油藏遭受破壞,形成瀝青。至海西晚期,盆地構造運動強烈,沙雅隆起區古生界剝蝕嚴重,克拉通盆地以寒武—奧陶系為烴源岩的油氣系統在隆起再次遭到破壞,斜坡部位保存相對較好,而且推測存在相對較高的異常岩漿活動熱體制,寒武—奧陶系源岩演化程度變高,氣油比顯著上升。到喜馬拉雅期進一步成熟,生油氣能力大幅下降。計算結果是下古生界烴源岩單提供的資源量約為120×108t,其中早期保存的油氣資源量達37×108t,仍古現今盆地總資源量的1/5左右,充分說明早期資源的重要性,是值得重視的目標。比較可能的殘存形式是經過後期次生改造,降解或分異的次生油氣藏。晚期生成的資源中成熟度高的輕質油——凝析油占較高的比例(顧憶等,1997)。
中新生代前陸盆地主力烴源岩為三疊—侏羅系,它們和石炭—二疊系在喜馬拉雅期形成的資源量分別是40.5×108t和25.8×108t,主要分布在塔東北坳陷區56%、塔中隆起區21%、塔西南坳陷區21%。3套烴源岩形成的資源量占盆地總資源量的4/5,資源結構以氣為主。
3塔里木盆地油氣藏特徵和二次成油
前已述及塔里木盆地烴源岩的演化比較復雜,盆地的演化歷史決定油氣藏的形成也是多期的,流體包裹體分析確定塔里木盆地至少有3期油氣運聚過程。以往的勘探區集中在構造活動性較強的隆起地帶及山前坳陷區,油氣藏絕對大多數是晚期和近期形成的,以克拉2氣田為例。克拉2氣藏為底水塊狀干氣氣藏,甲烷含量高,非烴氣體含量低,是典型的優質天然氣,天然氣的PVT性質表現為異常高壓的特徵。流體包裹體研究表明,克拉2氣田為5.0Ma[康村組(Nk)]以來一次性成藏的結果,即氣藏形成晚於圈閉形成時間[庫車組(N2k)沉積以來],氣源來自庫車坳陷三疊—侏羅系。據烴源岩潛力指數(SPI)高達50.5t/m2判別,庫車前陸盆地油氣系統中克拉蘇構造帶與烴源岩上下疊置,為一個超強充注的含氣系統。
但近年來在塔中、塔北、巴楚隆起上克拉通領域發現的油氣藏,原油地球化學特徵表明為早期成藏或多數具有二次充注成藏的特點。以塔河油田為例,從整個阿克庫勒凸起看平面上該區受岩性、儲層物性、斷裂分隔的影響或局部構造的控制形成多個油氣藏,縱向上有三疊系、石炭系兩套碎屑岩儲層和奧陶系碳酸鹽岩儲層,油源對比表明烴源岩都是寒武系—下奧陶統;圈閉類型三疊系以低幅度構造類型為主,石炭系是在大構造背景基礎上疊加岩性因素,奧陶系岩溶儲集體以石炭系巴楚組泥岩為蓋層形成不整合岩溶圈閉;近年來已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1×108t以上。
根據儲層瀝青、流體包裹體分析以及飽和壓力或露點壓力計算資料,塔河油區成藏有4期:海西早期以破壞為主,海西晚期破壞與改造並存,燕山—喜馬拉雅早期以油藏的形成與分配為主,喜馬拉雅晚期以輕質油和氣的充注為主。塔河油田奧陶系油藏流體性質平面分布差別較大,以3區與4、6區最為顯著。塔河4、6區只存在重質油,且密度大的多。本區只有塔河3號奧陶系油藏有凝析氣頂,往下有輕質油、常規原油和重質油分布;它在海西晚期就已成藏,但以喜馬拉雅期為主。原油中高濃度的25—降藿烷系列化合物證明海西晚期有過成藏後的氧化降解(沙61井區),而且北部原油受後期油氣充注影響較小。縱向上三層油藏性質也不同,形成時代也有差別。塔河3號石炭系產層原油反映出的成藏期主要為印支—燕山晚期。
通過對盆地中已發現油氣藏實際資料的分析,不難發現塔里木盆地油氣藏形成具以下總體特徵:
(1)整體封閉條件是成藏的首要條件。塔里木地史上每一成藏期無不以整體封閉環境的形成為前提,每一成藏期的破壞又無不以其整體封閉環境受到開啟而破壞。而且與整體封閉相聯系的區域性蓋層的發育層位或發育時間,決定了油氣藏的有效成藏時期。
(2)喜馬拉雅期是現今油氣成藏的重要時期。現今盆地油氣的形成分布明顯受盆地構造格架控制,有3個相對獨立的構造單元,3個有效成藏條件組合,它們決定了現今油氣遠景的大小和不同的勘探目標方向。在加深對晚期成藏規律的研究的同時,要重視克拉通領域古油藏的探索。
(3)多時代油氣,通過長距離跨時代運移和聚集成藏。海相和陸相油氣並存、多類型油氣藏共存的特點,導致了油氣分布的復雜性。但幾個大油田與油源的關系明顯地反映出大圈閉距離油氣源越近越容易形成大的油氣聚集。
(4)多期成藏,主要與多個油源在不同階段分別生成不同性質的油氣過程有關。多期形成的油氣藏疊加,構成了多個含油系統,油氣多相態共存,從而形成了油氣藏的動態成藏過程。
(5)一句話,上述特點明顯表現出復式油氣聚集規律。
4塔里木盆地油氣勘探指導思想和部署原則
從前述盆地地質特點和油氣成果看,塔里木盆地油氣勘探的指導思想應是:
(1)立足多目的層的勘探;佔領克拉通盆地古隆起及古斜坡,逼近主力烴源岩;以大型圈閉為主攻目標,瞄準下古生界碳酸鹽岩尋找大型原生油氣田(藏);兼顧上古生界和中新生界低幅度圈閉群,尋找次生的中小型油田(藏)。
(2)加強前陸盆地的前陸斜坡、逆沖褶皺構造帶解剖,以大型圈閉為主攻方向,以中新生界高孔滲碎屑岩儲層為目標,尋找大型天然氣田。
在上述勘探部署指導思想的指導下,油田公司勘探部署應堅持以下原則:
(1)油氣並舉,以油為主,支持和發展區域經濟,同時為「西氣東輸」積極推進天然氣勘探。
(2)背斜油氣藏與非背斜油氣藏並重,並注意方法技術系列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3)海相剋拉通盆地與陸相前陸盆地兩大領域兼顧,評價時各有側重。
(4)堅持勘探程序,加大勘探的力度,並加快勘探的節奏;同時也充分考慮勘探的物資、資金支撐條件,堅持量力而行的原則。
(5)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積極開拓新區、培育勘探後備基地的同時,不間斷地開展立足全盆地的選區評價工作。
(6)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新的勘探方法技術系列和理論,不斷更新勘探思路,結合油氣勘探對象實際特徵,進一步完善和創新方法技術系列。
參考文獻
[1]朱夏.論中國含油氣盆地構造[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6.
[2]何治亮,毛洪斌,等.塔里木多旋迴盆地與復式油氣系統[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0,21(3):207~213.
[3]楊克明,龔銘,等.中國新疆塔里木板內變形與油氣聚集[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7.
[4]趙文智,何登發,等.石油地質綜合研究導論[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9.
[5]費琪,等.成油體系分析與模擬[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7.
[6]邱中建,龔再升,等.中國油氣勘探[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地質出版社,1999.
[7]黃第藩,趙孟軍,張水昌.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及勘探方向[J].新疆石油地質,1999,20(3):189~192.
[8]趙孟軍,周興熙,盧雙舫.塔里木盆地——富含天然氣的盆地[J].天然氣工業.1999,19(2):13~18.
[9]何登發,李德生.塔里木盆地構造演化與油氣聚集[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6.
[10]葉德勝,王根長,林忠民,等.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奧陶系碳酸鹽岩儲層特徵及油氣前景[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
[11]Leslie B Magoon,Wallace G Dow.The Petroleum System-From Sourceto Trap[C].AAPG Memoir 60,1994.
[12]Alan P Heward,Supamittra Chuenbunchom,Gerard Makel,David Marsland Laurent Spring.Nang Nuan oil field,B6/27,Gulf of Thailand:Karst reservoirs of meteoric or deep-burial origin[J]? Petroleum Geoscience,2000.6:15~27.
[13]黃傳波.塔里木盆地寒武—奧陶系碳酸鹽岩油氣藏形成條件[J].新疆石油地質,2000,21(3),188~192.
[14]楊海軍,李勇,劉勝,李新生,等.塔中地區中上奧陶統劃分對比的主要認識[J].新疆石油地質,2000,21(3),208~212.
[15]周興熙,等.塔里木盆地油氣藏[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5.
[16]劉國臣,張一偉,金之鈞,李京昌.塔中地區沉積波動過程及其對油氣藏的控製作用——以塔中一號油藏為例[A].油氣藏研究系列叢書編委會.油氣藏機理及油氣資源評價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7.
[17]賈承造.塔里木盆地構造特徵與油氣聚集規律[J].新疆石油地質,1999,20(3):177~183.
[18]謝曉安,胡素雲,盧華復.探討塔里木盆地巴楚斷隆的正反轉構造[J].地質論評,1998,44(1):1~5.
⑶ 武漢工程大學怎麼樣啊很急,拜託!
武漢工程大學的理科,尤其是材料化工很不錯的,你說的這個文科專業不怎麼樣
⑷ 中國的百慕大黑竹溝到底是怎麼回事怎麼會進得去出不來
黑竹溝被稱為中國的百慕大 ,1996年5月被四川省定為第四批省級風景名勝區,其實其景色主要是以原始森林為主
黑竹溝,至今能親臨其境的旅遊者甚少,由於媒體的披露,人們時有所聞,它以其新、奇、險的特點,吸引著為數眾多的攝影家、科學家組成的考察隊深入其中探險揭秘。有人說她是「恐怖魔溝」,有人說她是「中國的百慕大」,又有人說她是一條普普通通的小山溝,不管怎麼說,黑竹溝是一塊有爭議的處女地。 黑竹溝位於峨眉山西南約100多公里的峨邊彝族自製縣,地跨斯合鎮、勒烏鄉和金岩鄉,面積約180多平方公里,它是四川盆地與川西高原,山地的過渡地帶,境內重巒疊蟑,溪澗幽深,迷霧繚繞,給人一種陰沉沉的感覺,這里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條件復雜,生態原始,加之彝族古老的傳說和彝族同胞對這塊神奇土地的崇拜。並曾出現過數次人、畜迸溝神秘失蹤現象,於是給入一種神秘莫測之感,也產生了眾多的令人費解之謎,讓人口瞪日呆。
傳說人畜進入黑竹溝屢屢出現失蹤和死亡事件,很多媒體都披露過,人進去後是怎樣失蹤的,很多原因至今還是個謎。據不完全統計,自1951年至今,川南林業局、四川省林業廳勘探隊,部隊測繪隊和彝族同胞曾多次在黑竹溝遇險,其中三死三傷,二人失蹤。據當地的彝族長者介紹,1950年,國民黨胡宗南殘部30餘人,仗著武器精良,穿越黑竹溝,人溝後無一人生還,因此,這里留下了「恐怖死亡谷」之說。
黑竹溝由於山谷地形獨特,植被茂盛,再加之雨量充沛,濕度大,山霧是這里的特色,經常是迷霧繚繞,濃霧緊鎖,使溝內陰氣沉沉,神秘莫測,此處的山霧千姿百態,清晨紫霧滾滾,傍晚煙霧滿天,時近時遠,時靜時動,忽明忽暗,變幻無窮,據當地彝胞講,進溝不得高聲喧嘩,否則將驚動山神,山神發怒會吐出青霧,將人畜捲走,考察者分析,人畜入溝死亡失蹤原因,迷霧造成的可能性很大,人若進入這深山野谷的奇霧之中,地形又不熟,很難逃脫這死亡谷的陷井。當地人和考察者總結出這樣一個順口溜「石門關,石門關,迷霧暗溝伴保潭;猿猴至此愁攀援,英雄難過這一關。」彝族同胞自豪地告訴我們:黑竹溝是一個金山銀地,連霧也捨不得離,這里「盛產」的霧,撲朔離奇得象軟綿綿的飄布,一旦深入其中,會把你包圍,把你吞沒,這里的霧為什麼這樣變幻莫測?為什麼會導致傷亡?霧氣會不會含有其它成分、這有待人們去研究。
彝族祖籍之迷--這是一個值得考證的謎。現在斯和鎮原名叫斯豁,彝語為"打擺子而死"之意。當地彝族同胞廣為流傳:在死亡谷最險地段--石門關其上部開闊的谷地便是他們祖先住過的地方,"祖訓"不能入內,否則會遭災。石門關是黑竹溝的腹地,曾有不少探險隊歷盡艱辛,最終也未能深入石門關這塊險惡地帶。當地有"獵戶入內無蹤影,壯士一去不回頭"的傳說。
緯度之迷--黑竹溝所處的緯度和聳人聽聞的百慕大三角,神奇無比的埃及金字塔相似,這是探險家稱為的「死亡緯度線」,黑竹溝的最高峰一馬鞍山主峰東側,有一座海拔3998米的山峰,其上部成三棱形,酷似埃及金字塔,在紅光照耀下,金光四射,形成一個神奇無比的夢幻世界,成為一座以假亂真的耀眼金山,「金字塔」是黑竹溝兩大水系的分水嶺,發源於北面的三岔河與南面的羅索依達河,就象「金字塔」伸出的兩條玉臂,把整個黑竹溝區域的腹心地帶緊緊環抱。黑竹溝「金字塔」不僅具有極高的科考價值,而且是極為難得的觀景台,旅遊者站在金字塔之上,近可將古冰川遺跡。冰斗、角峰、V型谷等景觀一覽無遺;遠可望日出、雲海、佛光奇景,黑竹溝全貌盡收眼底,「金字塔」腳下的萬頃杜鵑花白色的,淡紅色的花團錦簇,成為黑竹溝又一奇觀,仕鵑花的種類極為豐富,花期長,色彩艷麗,把黑竹溝裝扮得五彩繽紛。
野人之迷--黑竹溝有野人之說,也是個謎。據說1974年10月勒烏鄉村民冉千布干曾親眼見到高約2米,臉部與人無二,渾身長滿黃褐色絨毛的雄性巨物---野人,後來,當地群眾曾發現野人的蹤跡,當地人對「野人」的敬畏超過對山神的敬畏,稱之為「諾神羅阿普」,意為「山神的爺爺」,許多人至今說到野人,仍然心懷餘悸,黑竹溝有一個地名就叫「野人谷」。
幽谷奇霧之迷--黑竹溝由於山谷地形獨特,植被茂盛,再加之雨量充沛,濕度大,山霧是這里的特色,經常是迷霧繚繞,濃霧緊鎖,使溝內陰氣沉沉,神秘莫測,此處的山霧千姿百態,清晨紫霧滾滾,傍晚煙霧滿天,時近時遠,時靜時動,忽明忽暗,變幻無窮,據當地彝胞講,進溝不得高聲喧嘩,否則將驚動山神,山神發怒會吐出青霧,將人畜捲走,考察者分析,人畜入溝死亡失蹤原因,迷霧造成的可能性很大,人問進入這深山野谷的奇霧之中,地形又不熟,很難逃脫這死亡谷的陷井。當地人和考察者總結出這樣一個順口溜「石門關,石門關,迷霧暗溝伴保潭;猿猴至此愁攀援,英雄難過這一關。」彝族同胞自豪地告訴我們:黑竹溝是一個金山銀地,連霧也捨不得離,這里「盛產」的霧,撲朔離奇得象軟綿綿的飄布,一旦深入其中,會把你包圍,把你吞沒,這里的霧為什麼這樣變幻莫測?為什麼會導致傷亡?霧氣會不會含有其它成分、這有待人們去研究。
動植物之迷-- 這塊土地上有很多野生動物和物。很多為世界稀有。有一種黑白相間,花紋成條狀的大熊描和另一種黑白相間呈圓狀花紋的「花熊描」更是稀有中之稀有。在考察路上,隊員們經常見到各種野生動物奔跑,晚上露宿時,都得做好嚴密的防範措施,以免被野生動物傷害,人們都知道大熊貓食竹子,但這里的大熊描食性不一樣,經常跑到彝家山寨吃牛、羊和豬,吃完後還敢在寨子里呼呼大睡,大熊貓的食性變異有待專家去研究,這里曾有黑豹被彝族獵手捕捉過,據說這是在亞洲第一次發現黑豹,溝內還有許多活動和未被人們發現的稀有野生動物,都有侍動物專家去揭示,這里的植物也十分豐富,百年古杉上寄生著野藤,有的直徑可達3米,高達80多米,如同擎天巨扇,甚是壯觀,花季來臨,這里成了花的海洋,完全沒有人為修飾的觸痕,大自然賜給這里的是原始,古樸和寧靜,眾多的稀有植物,如烘桐、水青樹,青檀,自辛樹,銀葉掛,峨眉黃蓮等都屬回家高等級保護種類,很有科學研究價值,有侍植物專家去研究,大面積的高山草甸是人們很難看得到的,黑竹溝的植物起源古老,由於這里地形獨特,受人類干擾極少,沒有遭受第四紀冰川的襲擊,故使許多古老植物得以保存下來,也給這里的植物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總之,黑竹溝的風景名勝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一塊「風水寶地」,是一個天然博物館,是動、植物王國,特別是中、高山地區基本沒受人為的干擾和破壞,是一個保存較好的自然基因庫,要深入研究它,揭開它的秘密,就得涉及地質,地貌、氣象。水文、生物、文化和歷史等各類學科。
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邊緣的黑竹溝曾被賦予太多的神秘色彩。
千百年來,世代居住在黑竹溝口的彝族同胞口耳相傳,在溝內有一個叫石門關的峽口,一聲人語或犬吠,都會驚動山神摩朗吐出陣陣毒霧,把闖進峽谷的人畜捲走。據說,那裡是彝族始祖居住之地,祖訓不得入內。解放初期,胡宗南殘部30餘人仗著武器精良闖入溝內逃竄,結果無一生還;一架美國飛機取道黑竹溝飛往國外,發生了機毀人亡的慘劇。那裡有碗口粗的巨蛇,吃羊的熊貓,兇猛的野人,甚至還有人目睹飛碟……
黑竹溝地處小涼山北坡,細心者發現,這里位於北緯30°線,與大西洋「百慕大三角」同處「死亡緯度線」上,人們一下子醒悟過來:原來中國也有一個百慕大!這塊靜悄悄躺了數億年的土地突然間變得滾燙起來,中外各種科考隊蜂擁而至,黑竹溝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原始生態區,一躍而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有人說她是「死亡之谷」,有人說她是「中國的百慕大」,也有人說她只是一條普普通通的小山溝,有關黑竹溝的前期報道是一場新聞騙局。撩開黑竹溝的重重面紗,我們發現,它至今仍是一塊有爭議的處女地。
在所有關於黑竹溝的報道中,石門關被認為是最神秘和最恐怖的地方。許多人帶著好奇而神秘的眼光沖擊石門關,但大多數均因其復雜的地形和氣候折戟沉沙。
1994年1月,北京體育大學奧秘探險隊行至蜂巢岩,因准備不足無法繼續前進。
1994年8月,中日大學生聯合考察隊僅到溝口便因一隊員摔斷腿骨不得不撤出。
1995年3月,安徽雙輪池考察隊在石門關口由於大霧和糧食告罄而含恨退出,功虧一簣。
「黑竹溝的穿越難度相當大」,四川省地震局副局長朱荃說,「即使對於准備充分的探險者它往往也是個陷阱。」
作為原峨邊縣黑竹溝科考領導小組組長,朱荃(1994年至2000年下派到峨邊縣擔任副縣長)曾十幾次深入溝內,他所說的話我相信是有分量的。據朱荃介紹,石門關是由玄武岩組成一段長約3公里的峽谷。那裡山勢陡峻,高峰夾峙,相對深度達1000—1200米,谷底最窄處僅4—5米,溝內水流湍急,深潭密布,雲霧繚繞,氣候多變。當地民謠說:石門關,石門關,迷霧暗河伴深潭,獵犬入內無蹤影,壯士一去不復還。
冷曲爾林是黑竹溝遠近聞名的獵人,今年41歲。20多年前,冷曲爾林和他的父親在追趕一隻麂子時,第一次進入石門關峽谷。回想起當時的恐怖氣氛,這位曾射殺過無數大型野生動物的老練獵手至今仍不能忘懷。
「麂子一直在前面走,」 冷曲爾林揮舞著細長的手指,「但是一跑進石門關麂子就不見了,獵犬也不見了。」
我能夠體會冷曲爾林當時的感受。1995年的5月,我曾獨自一人深入石門關外圍地區。雖然我最終並未到達,但那身處蠻荒之地的巨大心理壓力幾乎讓我崩潰——盡管水聲震耳,但你卻感到四周沉寂得令人窒息,只能聽到自己的心跳和沉重的喘息聲。
說到石門關,冷曲爾林的話匣子打開了,他說那是一條數百年前的古道,但不是常人或商賈行走之路,而是強人打家劫舍的凶徑,被稱為「烏拋路」(烏拋為解放前峨邊彝族十三大家支之一)。這種蠶叢鳥道,常以彎刀開路,在莽莽林海中劈出來,只有大致方向,沒有明確路標,當中石門關為險要之處。舊時從黑竹溝口經「烏拋路」前往臨近的甘洛縣,直線距離不過30公里,但卻要走四天,可見道路之艱險。
就是在這樣的道路上,近幾十年來,出現了一系列人員失蹤的神秘事件:
1955年6月,解放軍測繪兵某部的兩名戰士,取道黑竹溝運糧,結果神秘地失蹤了。部隊出動兩個排搜索尋找,結果一無所獲。
1977年7月,四川省林業廳森林勘探設計一大隊來到黑竹溝勘測,技術員老陳和助手小李在石門關附近失蹤。川南林業局與峨邊縣聯合組織百餘人尋找失蹤者,人們踏遍青山,找遍幽谷,除兩張包饅頭用過的紙外,再也沒有發現任何蛛絲馬跡。
1995年7月,獨立製片人溫普林在四川華誠實業的資助下,由探險家楊勇帶隊組織科考專家和探險隊員進入黑竹溝地域,由於諸多原因,科考專家在黑竹溝石門關外圍的二號營地活動幾天之後,就撤離了黑竹溝。10月,由溫普林和楊勇組織的5人探險攝制組在縣礦產辦主任李勇的帶領下,沿石門關中上部山樑到達石門關,並順流而下成功穿越黑竹溝腹心地帶。
⑸ 李勇的個人信息
教授,男,1963年12月生,江蘇南京人。1984年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學系,
1987年在成版都理工大學獲碩士學位,權並留校任教。
1994年獲沉積學博士學位,同年12月破格晉升為地質學副教授,
1996年12月破格晉升為地質學教授,2001年2月增列為博士生導師,
2002年評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任圖書館館長。
2000年-2001年期間曾先後由國家公派赴愛爾蘭都柏林大學三一學院和美國孟菲斯大學高級訪問學者,並開展博士後研究。
⑹ 李亞林的學術論文
1.李亞林,王成善,胡修棉,M. Bak,王進軍,陳蕾,李祥輝,西藏南部始新世早期放射蟲動物群及其對特提斯閉合時間的約束,科學通報,2007,52(12):1430-1435
2. LI Yalin,WANG Chengshan,HU Xiumian,M. Bak,WANG Jinjun,CHEN Lei, LI Xianghui,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Eocene radiolarian assemblages of the Saga area,Southern Tibet and their constraints on the closure history of the Tethy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7,52(15):2108-2114
3.李亞林,團隊精神與地球科學研究生團隊精神培養,中國地質教育,2007,(1):85-87
4.李亞林,王成善,胡修棉,M. Bak,王立成等,西藏薩嘎地區構造岩石地層新認識及其構造意義,礦物岩石,2007,55-62
5.黃繼鈞,李亞林,羌塘盆地岩石有限應變及地殼縮短分析,地質學報,2007,81(5):599-655
6.劉玉法,李亞林,孫忠軍,西藏洞錯地塹構造及其對油氣的影響,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07,(1):50-53
7.王立成,李亞林,王成善,藏南吉隆—薩嘎地區侏羅系兩期變形的釐定及其地質意義,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07,27(2):45-48
8.張玉修,張開均,李勇,李亞林等,西藏羌塘盆地東部中一上侏羅統沉積特徵及沉積相劃分,大地構造與成礦,2007,112(2):52-62
9.李亞林,王成善,伊海生,劉志飛,李勇.西藏北部新生代大型逆沖推覆構造與唐古拉山的隆起,地質學報,2006,2006,80(8):1118-1130
10.李亞林,王成善,伊海生,李勇,段志明,黃繼均.西藏北部長江源地區新生代地塹構造特徵與形成機制,地質通報,2006,25(1-2):204-212
11.王成善. 李亞林. 李永鐵. 青藏高原油氣資源遠景評價問題,2006,27(4):1-7
12.李亞林,王成善,王謀,伊海生,李勇,藏北長江源地區河流地貌特徵及其對新構造運動的響應,中國地質,2006,33(2):374-382
13.張玉修. 李勇. 張開均. 李亞林. 西藏羌塘盆地依倉瑪地區中上侏羅統碳酸鹽岩特徵及其環境意義,中國地質,2006,33(2):393-400
14.金瑋,王成善,伍新和,李亞林,羌塘盆地托納木地區上侏羅統索瓦組烴源岩特徵,油氣地質與採收率,2006,13(2):40-42
15.金瑋,王成善,趙兵,李亞林,西藏羌塘托納木上侏羅統索瓦組地層學特徵,西北地質,2006,39(3):97-105
16.金 瑋,王成善,伍新和,李亞林,藏北羌塘盆地托納木地區油氣成藏條件,新疆石油地質,2006,27(5):530-534
17.金瑋,王成善,李亞林,西藏雙湖托納木地區上侏羅統雪山組物源分析,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6,30(4):520-525
18.李亞林,王成善,伊海生.青藏高原新生代地塹構造研究中幾個問題的討論,地質論評,2005,51(5):494-501
19.李亞林,黃繼鈞,王成善,伊海生,王謀.西藏羌塘盆地構造改造強度劃分與油氣遠景區分析,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05,25(4):12-16
20.李亞林,王成善,伍新和.藏北托納木地區發現上侏羅統油頁岩,地質通報,2005,24(8):783-784
21. LiYalin,Wangchengshan,Yi Haiaheng,Li Yong. Rivers geomorphology of the Yangtze River source region and Neotectonic movement of North Tibet,2005(3),20HKT Abstract
22.李亞林,王成善,西藏羌塘盆地托納木地區新生代構造變形與油氣保存條件,全國油氣資源戰略選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
23.王成善,李亞林,劉志飛,李祥輝,唐菊興,R. Hebert,Cote D.,Varfalvyv,Hout F.,雅魯藏布江蛇綠岩再研究:從地質調查到礦物記錄,地質學報,2005,79(3):323-329
24.段志明,李勇,張毅,李亞林. 藏北唐古拉山木乃中生代末花崗岩地球化學特徵及其構造環境意義.礦物岩石,2005,99(3):55-57 (EI 收錄)
25.段志明,李勇,李亞林. 青藏高原北部溫泉活動沉積盆地的沉積特徵及其地質意義. 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05,25(1):180-188
26.段志明,李勇,張毅,李亞林.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中新生代花崗岩鋯石U-Pb年齡地球化學特徵及其大地構造意義. 地質學報,2005,79(1):88-97
27.段志明,李勇,李亞林,張毅,王謀.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口第四紀冰磧層劃分及其地質環境意義. 中國地質,2005,32(1):128-134
28.劉志飛,王成善,金瑋,伊海生,鄭洪波,趙西西,李亞林. 青藏高原沱沱河盆地漸新—中新世沉積環境分析. 沉積學報, 2005,23(2):210-217
29.王謀,李勇,黃潤秋,李亞林,張玉修. 青藏高原腹地植被碳同位素組成對沉積環境的響應. 山地學報,2005,23(3):274-279
30.王謀. 李勇. 黃潤秋. 李亞林. 氣候變暖對青藏高原腹地高寒植被的影響,生態學報,2005,25(6):1276-1281
31.伍新和,王成善,伊海生,鄒艷榮,李亞林,西藏羌塘盆地烴源岩古油藏帶及其油氣勘探遠景,石油學報,2005,26(1):13-17
32.C. Dupuisa,R. Hébert,V. Dubois- Côté,C. Guilmettea,C.S. Wang,Y.L. Li,Z.J. Li,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ophiolitic mélange (southern Tibet): new insights from geochemistry of ultramafic rocks,Journal of Asia Earth Sciences,25: 973~960,2005
33.V. Dubois-Côté,R. Hébert,C. Dupuis,C.S. Wang,Y.L. Li,J. Dostal,Pet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for the origin of the Yarlung Zangbo ophiolites,southern Tibet,Chemical Geology,214: 265~286,2005
34.李亞林,伊海生,王成善,李勇,伍新和,張玉修.西藏羌塘盆地鹽相關構造特徵與油氣聚集,成都理工大學學報,2004,31(6):586-591
35.張玉修,李勇,李亞林,康沛泉,周家雲. 西藏羌塘盆地東部侏羅系生油條件與油氣顯示.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4,27(6):635-639
36.白憲洲,李勇,李亞林,青海通天河盆地古新近紀沉積特徵,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04(1),49-55
37.王成善,伊海生,劉池洋,李亞林,等.西藏羌塘盆地古油氣藏發現及其意義.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4,25(2):135-143
38.周家雲, 李勇, 李亞林,西藏唐古拉山地區三疊紀沉積環境分析,西北地質,2004,37(1):25-29
39.Herbert R.,C. Dupuis,G. Carl,D. C.Viviane,F. Huot,,Wang C.S.,Li Y. L.,Li Z.J.,Liu Z.F. The Yalung Zangbu suture zone ophiolites Tibet: a report on a five-year assessment project. The Yalung Zangbu suture zone ophiolites Tibet: a report on a five-year assessment project,Aug.,2004,Italy,Florenc,32 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frence
40.Liu Z. F.,Wang C. S,Alain Trentesaux,Zhao Xixi,YI H. S,Hu X M and Jin W. Paleoclimate Changes ring the Early Oligocene in the Hoh Xil Region,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Acta Geologica Sinica,2003,77(4): 504-513
41.李三忠,賴紹聰,張國偉,程順有,李亞林,秦嶺勉(縣)-略(陽)縫合帶及南秦嶺地塊的變質動力學研究,地質科學,2003,V.38(2),137-154
42.黃成敏,王成善,李亞林,西藏五道梁地區古土壤研究,山地學報,2003(2),35-41
43.李亞林,李三忠,張國偉,秦嶺勉略縫合帶的組成與古洋盆演化,中國地質,2002, 29(2),129-134
44.王成善,伊海生,彭平安,李亞林,西藏高原油氣資源戰略研究及其評價,西藏地質2002,(1)469-483
45. Li Yalin,Wang Chengshan,Yi Haisheng,Dengbin,Fang Weixuan,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uanghu graben and Cenozoic extension in the northern Tibet.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2001,V.44 (s):284-291
46.李亞林,王成善,伊海生,等,西藏北部雙湖地塹構造與新生代伸展作用,中國科學(D),2001,31(s):228-232
47.李亞林,張國偉,王成善,等,秦嶺勉縣—略陽地區的構造混雜岩及其意義,岩石學報,2001, 17(3):476-482
48.李亞林,張國偉,李三忠,等,秦嶺略陽-白水江地區反向推覆構造及成因機制,地質科學,2001,36(4):465-473
49.李亞林,張國偉,王成善,等,秦嶺勉略地區兩期韌性剪切變形及其地質意義,成都理工學院學報,2001,28(1):28-33
50.李亞林,王成善,伊海生,等,青藏高原新生代伸展地塹構造演化及動力學意義,第三屆海峽兩岸三地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2001
51.伊海生,王成善,李亞林,等,構造事件的沉積響應—建立青藏高原大陸碰撞、隆升過程時空坐標的設想和方法,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01,21(2):1-15
52.李三忠,張國偉,李亞林,勉略帶三岔子蛇綠岩變質特徵及構造意義,青島海洋大學學報,2001,Vol.31(1):89-94.
53.方維萱,張國偉,李亞林,南秦嶺晚古生代伸展構造及其意義,西北大學學報,2001,Vol.31(3):450-454
54.Hébert,R.,Huot,F.,Varfalvy,V.,Benoît,M.,Dubois-Côté,V.,Dupuis,C. Wang,C.S.,Li,Y.L,Dostal,J. Geodynamics of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YZSZ): implications for origin of related Tibetan ophiolites. AGU Fall Mtg.. San Francisco,2001
55.李亞林,王根寶,秦嶺龍草平結晶雜岩U-Pb同位素年代學研究,礦物學報,2000,20(1),50-54
56.李亞林,張國偉,方維萱,秦嶺勉略構造帶組成變形特徵及與成礦關系.西北地質科學,2000,21 (1):69-76
57. Li Yalin,Wang Chengshan,Wu Shan,Ding Xuelin. The balanced cross-section and shortening in Qiangtag terrain,Qinghai-Tibet plateau. Earth Science Frontier,2000,7(s): 188
58. Li Yalin,Wang Chengshan. Tectonics styles in the southwest Qinling and relations with the geodynamics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Earth Science Frontier,2000,7 (s): 346
59.Fang Weixuan,Zhang Guowei,Lu Jiying,Li Yalin. Complexity and geodynamics of ore-accumulating basin in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China.,Acta Geologica Sinica,2000,Vol.74(3):458-465
60.李三忠,張國偉,李亞林,等,勉縣地區勉略帶內麻粒岩的發現及構造意義,岩石學報,2000,Vol.16(2):220-226
61.方維萱,李亞林,黃轉瑩,小秦嶺金礦床成礦構造地球化學動力學研究,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0 ,Vol. 24(2):155-162
62.Wang Chengshan,Yi Haisheng,Li Yalin,The hydrocarbon prospect of the Qiangtang basin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 review,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geoscience of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2000
63.李亞林,張國偉,王成善,東秦嶺小寨沉積岩系地質特徵及其構造意義,沉積學報,1999,17(4):596-600
64.李亞林,張國偉,王根寶,等,陝西勉略地區兩類混雜岩的發現及地質意義.地質論評,1999,45(2):192
65.李亞林,張國偉,王根寶,等,大陸造山帶研究的方向、趨勢和進展,陝西地質,1999,Vol.17(1):47-54
66.李亞林,張國偉,宋傳中,王根寶東秦嶺石界河群的古構造環境及其意義,西北大學學報,1998,28(1):83-87,
67.李亞林,張國偉,宋傳中,等,東秦嶺二郎坪弧後盆地雙向式俯沖作用,高校地質學報,1998,4(3):286-293
68.李亞林,張國偉,北秦嶺二郎坪群與秦嶺岩群間構造邊界的地質特徵,陝西地質,1998,Vol.16(2):9-16
69.李亞林,弧後盆地及弧後造山作用-以二郎坪弧後盆地為例,改造性盆地研討會論摘要文集,1998
70.李亞林,張國偉,王根寶,等,小秦嶺晚元古代閃長質侵入體地質特徵及成因探討,西北大學學報,1997,27.s):450-454
71.李亞林,高風泉,從豫西熊耳群金礦特徵看陝西熊耳群找礦前景,陝西地質,1997,Vol.15(1):51-59
72.宋傳中,張國偉,李亞林,東秦嶺造山帶北緣宜魯斷裂帶特徵及平衡,西北大學學報,1996,Vol.26(S):467-471
⑺ 地球科學與國土資源學院
地球科學與國土資源學院現設有3個辦公室(學院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教務辦公室)、4個系(地質礦產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國土科學與工程系、旅遊管理系),1個部級重點實驗室(成礦作用及其動力學開放實驗室),3個教學實驗室(地質礦產專業基礎實驗室、材料專業實驗室、數字國土實驗室),5個研究機構(長安大學區域地質調查研究院、造山帶成礦研究所、地質構造研究所、國土信息與工程中心、鄂爾多斯盆地油氣資源研究中心)。
學院現有一支年齡結構合理、學歷層次高、學術實力強的師資及科研隊伍,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研究員16人,副教授、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40人。其知名學者和學科帶頭人有湯中立院士,薛春紀、李勇、錢壯志、裴先治、劉建朝、隗合明、楊興科等數名教授,他們在礦床、古生物、大地構造等學科領域有很深的學術造詣。
學院現有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構造地質學博士學位授予點,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土地資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統等9個碩士學位授予點;地質學、資源勘查工程、旅遊管理、無機非金屬材料、礦物加工工程、工業工程、地理信息系統、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土地資源管理9個本科專業。目前在校研究生76名,本科生1630名。
學院在礦產資源勘查、國土資源調查、無機非金屬材料開發、地理信息系統開發應用等領域取得重大成果。在礦產普查與勘探學科固體礦產勘查研究領域,我院研究方向已經過長期辦學實踐和科學研究積累,自從20世紀60年代起,郭福祺、趙亨等教授就已從事雲南個舊錫礦及金堆城鉬礦的研究和礦產勘查工作,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該領域研究在小秦嶺、秦嶺、祁連和准噶爾及天山等地區得到不斷加強,研究內容已拓展到基性—超基性岩、火山岩和花崗岩類的成礦基礎及礦產資源評價研究。近年來,在湯中立院士帶領下,基於我國金川「鎳都」資源勘查和理論研究,資源評價的研究范圍已涵蓋了東天山、秦祁昆、華北地台和揚子地台周緣、西南三江、遼吉等重要成礦區帶,並在國際岩漿硫化物礦床對比及資源評價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十年來學院在我國西部主要成礦區帶的金屬礦產區域綜合評價中已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先後在東西昆侖、天山、西秦嶺等區帶取得了銅、金、鉛鋅、鈷的資源綜合評價的多項進展,新發現了包括斑岩型銅礦、玢岩型金(銅)礦、火山(蝕變)岩型鈷(金)礦等礦床(點)多處。同時,在這些地區的鎂鐵、超鎂鐵岩以及造山帶花崗岩成礦基礎研究方面亦取得了多項重要進展。目前,該方向的研究正在向縱深發展,有包括「973」專項研究(南疆地區古生代晚期階段鎂鐵—超鎂鐵質岩漿活動過程研究)在內的多個重要科研項目在進行。
「九五」以來,學院共出版專著24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50餘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31篇,獲國家級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省部級二等獎15項。目前在研項目30餘項,其中國家攻關項目3項,基金項目2項,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項目4項,其他項目20多項。學院將加大改革力度,加快發展步伐,以聯合辦學、產學研一體化等多種形式擴大辦學領域和范圍,以嶄新的姿態和更高的辦學理念迎接新世紀教學和科技大發展,為國家培養更多高層次的各類專業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