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部地質災害
1. 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多發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西南地區地質災害抄多發有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首先西南地區處在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地震,岩石破碎;多山地地形,地勢起伏大,重力作用大;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人為原因主要是防範和保護一是淡薄,人口稠密以及不合理的開發活動。
西南地區曾多次調整,直至1955年形成穩定格局:川、黔、滇、藏四地合稱為「西南四省(區)」;1997年恢復設立重慶直轄市,四省一區區劃格局部分調整,在此之後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合稱為「西南五省(區、市)」。自然區劃概念下的西南地區,主要包括巴蜀盆地、雲貴高原、青藏高原南部、兩廣丘陵西部等地形單元,大致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2. 常見的地質災害有哪些
我國地質災害種類齊全,按致災地質作用的性質和發生處所進行劃分,常見地質災害共有12類、48種(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管理司等,1998)。它們是:
1、地殼活動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斷層錯動等;
2、斜坡岩土體運動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變形災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開裂(地裂縫)等;
4、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如煤層自燃、洞井塌方、冒頂、偏幫、鼓底、岩爆、高溫、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質災害,如建築地基與基坑變形、垃圾堆積等;
6、河、湖、水庫災害,如塌岸、淤積、滲漏、浸沒、潰決等;
7、海岸帶災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蝕、海港淤積、風暴潮等;
8、海洋地質災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壩、淺層氣害等;
9、特殊岩土災害,如黃土濕陷、膨脹土脹縮、凍土凍融、沙土液化、淤泥觸變等;
10、土地退化災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潛育化、沼澤化等;
11、水土污染與地球化學異常災害,如地下水質污染、農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災害,如河水漏失、泉水乾涸、地下含水層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2)西南部地質災害擴展閱讀:
在所有的地質災害中,除地震災害外,崩、滑、流災害是最為嚴重的,其以分布廣、災發性和破壞性強,具有隱蔽性及容易鏈狀成災為特點,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另外,土地沙(漠)化、地面沉降和水土流失等緩變型地質災害發展迅速,危害愈來愈大,成為令人擔憂的地質災害。
從「成災」的角度看,中國地質災害的區域變化具有比較明顯的方向性,即從西向東、從北向南、從內陸到沿海地質災害趨於嚴重。這是因為雖然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地質災害幾乎覆蓋了中國大陸的所有區域,但由於人類活動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使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和破壞程度顯著不同。
東部和南部地區,人類活動頻繁而又劇烈,區內人口稠密,城鎮及大型工礦企業、骨幹工程密布,因而,一方面,一旦發生地質災害則損失慘重,另一方面,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加劇了地質災害的發生與發展。而西部北部地區,雖然地質災害分布十分廣泛,但大部分地區人口密度和經濟發展程度低,所以危害和破壞程度相對較低。
調查表明,凡是人口密集,工業發達地區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地質災害正由自然動力型向人為動力型發展,由點狀向帶狀、樹枝狀、片狀發展。
3. 我國西南地區地質災害頻繁
1、C 2、D 3、B
4. 地質災害有哪些
自然災害包括哪些方面內容
主要包括乾旱災害,台風、暴雨、冰雹、沙塵暴等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以及重大生物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等。
5. 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多發的原因是什麼
西南地區地抄質災害多發有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首先西南地區處在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地震,岩石破碎;多山地地形,地勢起伏大,重力作用大;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人為原因主要是防範和保護一是淡薄,人口稠密以及不合理的開發活動。
西南地區曾多次調整,直至1955年形成穩定格局:川、黔、滇、藏四地合稱為「西南四省(區)」;1997年恢復設立重慶直轄市,四省一區區劃格局部分調整,在此之後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合稱為「西南五省(區、市)」。自然區劃概念下的西南地區,主要包括巴蜀盆地、雲貴高原、青藏高原南部、兩廣丘陵西部等地形單元,大致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6. 中國西南地區常見自然災害
西南地區的主要災害是:山地地質災害、地震、乾旱洪澇、水土流失等。分述如下:
1.山地地質災害:雲貴川和西藏東部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密集區,上千萬方的崩塌、滑坡常有發生,祿勸曾發生4.5億方的大山崩,而泥石流溝的分布數以千計。四川盆地北部1981年夏道特大易雨.發生崩塌、滑坡6.8萬個,毀房7.4萬間.
6萬人無家可歸,損失3億元。雲南祿勸1965年發生山崩,埋沒5個村莊,死亡444人。四川省平均每年暴發泥石流135個,有40個縣城和137個場鎮受到泥石流的嚴重威脅,僅80年代,山地災害就造成四川省2000人死亡和20多億元損失。山地災害給交通運輸造成嚴重危害:寶成鐵路有扇滑101處,成昆鐵路有183處.鐵路沿線有泥石流溝數以百計,造成鐵路被毀、站被埋、列車出軌的嚴重事故;川藏公路沿線有泥石流構近千條,每年公路受阻幾十天至幾個月。
2.地震:西藏南部、雲南西南部地震活動強度大、額度高,1900——l
973年共發生8.5級地震1次、8級地震1次、7—7.9級地震7次。西藏北部、四川西部、雲南北部和中部地震活動性僅次於前一地區,1900——1973年發生7—7.9級地震11次,但中強地震頻度較高。地震在入口較多的川滇造成很大災難,如1933年迭溪地震觸發一巨型高速滑坡.將縣城推入眠江中,形成160米高的土石壩.潰決後又造成水災,死8800人。
3.乾旱:西南乾旱小心在雲南中部和北部,四川西昌一帶近30年也出現15—20次乾旱,四川盆地東北部受旱天數最多,平均每年接近如天。
4.洪澇:洪澇主要發生在四川盆地西部,如成都市在過去10年中因洪澇造成糧食減產共2229萬公斤。
5.水土流失:因水土流失,四川省流失面積已達1167萬畝;貴州省畢節地區達221.5萬畝,普定縣每年有9600畝耕地表土被沖光。
此外,青藏高原的冰川、雪崩、暴風和凍害也對生產、交通構成威脅;雲南有惡性雜草紫莖澤蘭分布24萬平方公里,每年損失2.8億元;雲南東南部森林火災發生次數居全國之首,經常造成重大損失。
預防工作可以從改變房屋結構,改善環境,提高科技水平入手
7. 地質災害都有哪些種類
地質災害的種類有:
1、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體由於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2、崩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3、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於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識別: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
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現象。
5、地裂縫:地裂縫是累進性發展的漸進性災害。按其成因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內動力形成的構造地裂縫,如地震裂縫、基底斷裂活動地裂縫、隱伏裂隙開啟裂縫等;另一種是非構造型,即外動力作用形成的地裂縫,如鬆散土體潛蝕地裂縫黃土濕陷地裂縫、膨脹土脹縮地裂縫、滑坡地裂縫等。
(7)西南部地質災害擴展閱讀:
就地質環境或地質體變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發性地質災害與緩變性地質災害兩大類。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即習慣上的狹義地質災害。後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稱環境地質災害。 根據地質災害發生區的地理或地貌特徵,可分山地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質災害,如地質沉降,如此等等。
8. 西區段地質災害
西區段地形上處於青藏高原北側第二階梯西段的塔里木盆地、天山和北山剝蝕低山丘陵區、河西走廊,海拔標高1000~2000m,地形高差對比不大。由於地處內陸腹地,南側又有高山阻隔,濕熱的大氣環流難以侵入,天氣乾旱,而且風力大,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生態環境脆弱甚至惡劣,水系不發育,且全為內陸河系,河流短促。
區域大地構造位置正好處於挽近時期以來強烈擠壓隆起的青藏地塊北側邊沿,積聚有強大的構造應力,為潛在壓扭性構造應力狀態,除塔里木盆地外,地殼穩定性較差,多強震。這里人煙稀少,有些地段甚至為無人區,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干擾破壞不強烈,主要是過牧、濫墾和不適當的水利活動。
受上述自然和人文環境因素的制約,本區段主要的地質災害類型是泥石流和洪水沖蝕、風蝕沙埋、鹽漬土的腐蝕和鹽脹災害,以下將分別論述。
一、泥石流和洪水沖蝕
主要分布於河西走廊內酒泉市的北大、豐樂、馬營三河,臨澤縣的黑河,山丹縣城西,武威市的石羊河流域諸河。上述各地段地處祁連山北麓,又是區域的暴雨中心,是泥石流易發區。即使不暴發泥石流,河溝洪水挾帶泥沙,對岸邊沖刷破壞也不容忽視。
泥石流形成受制於地質、地形和水文氣象等因素。泥石流性質、規模與固體物質的類型和數量有關。該地區系構造活動區,岩體較破碎,加之物理風化強烈,原有的洪沖積物較多,為泥石流提供了必要的固體物質來源。由於細粒成分較少,一般只形成稀性泥石流。泥石流溝多發源於祁連山區,各河溝流域內山坡陡峻,溝床比降大,有利於降水和泥沙石塊的搬運。此外,泥石流溝的流域面積一般在10~100km2之間,具有良好的匯水條件。水文氣象條件是暴發泥石流的動力。區內雖年降水量不足200mm,但降水季節分配不均,降雨多集中於每年的6、7、8月(90%以上),而且泥石流溝上游祁連山區的年降水量達500mm以上,較走廊區大得多,更進一步強化了形成泥石流的水源條件。例如古浪縣大景,1977年8月1日2.5小時內降水量達154.5mm,雨強61.8mm/h,暴發的稀性泥石流導致嚴重危害。
走廊地區的武威南部山前地帶是泥石流高發區,到下游評估區後雖洪水搬運能力已經減弱,但灘地洪水匯集後,也能形成稀性泥石流,對管線地段的沖蝕危害仍有很大可能。根據航片解譯,西營河山前地帶和長嶺山北麓有洪積裙和大型洪積扇展布,輸氣管線正好通過該地段。據記載,該地區有多起嚴重的泥石流災害事件。例如,古浪縣大景、裴家營和土門一帶分別於1954、1966、1977年暴發泥石流,周期為11年左右,最大流量6300m3/s,災害嚴重。西營河自1960年至1989年期間,曾暴發了6次泥石流或山洪,每次都釀成人畜傷亡,堤壩、公路、橋涵被毀的嚴重災害。發生周期為4~5年。
西部的黑河和疏勒河流域各河溝、常年性河流由於漫灘較寬闊,植被較發育,不會發生泥石流;而更多的季節性沖溝則無漫灘和植被,有時在暴雨洪水沖蝕下,可觸發泥石流。此外,在管道工程經過區內灘地洪水分布較廣。當遇強降雨和局部有利於形成洪水的地形條件時,也可觸發泥石流。
此外,本區段最東段寧夏境內騰格里沙漠南緣,孟灣子至小灣段的長流水溝系,也有數條規模較小的泥石流溝。
新疆段內泥石流危害較小,僅在庫米什窪地西南的低山溝谷(樁號 AE001)附近有兩處,規模較小。
二、風蝕沙埋
本區段氣候乾旱,風力強勁,土地沙化和荒漠化較嚴重,管道工程經過區地處塔克拉瑪干、巴丹吉林和騰格里三大沙漠邊緣,在該區內有較多沙丘、沙壟分布,所以風蝕沙埋是本區段突出的地質災害。
在新疆段,風蝕沙埋災害主要分布於輪南首站—30團、博斯騰湖南岸、庫米什窪地中心、庫姆塔格沙壟附近。其在管線地段分布的總長度238.1km。風蝕災害主要表現在庫姆塔格沙壟西側的風蝕窪地內,最大風蝕深度達30m。博斯騰湖南岸和庫姆塔格的沙山、沙丘活動性極大,它們有的被管線橫穿,有的即在管線附近,對於管線的埋置和站場危害較大。根據《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對該種地質災害危險性等級劃分標准,危險性大的地段合計長108.3km,中等的合計長52.5km,小的合計77.3km。輸氣管線新疆段受風蝕沙埋危害的長度占該段總長度的25.4%,而其中危險性大的佔11.5%。
在河西走廊段,盛刮西風和西北風,風力大於8級日數一般40天以上,最多75天以上,吹揚搬運能力強,輸氣管線北側有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所以也存在風蝕沙埋的危險性。沙丘主要分布在武威市以東至寧夏中衛縣下河沿地段內,管線長度約43.3km。該地段處於騰格里沙漠南緣,與干武、包蘭鐵路大致平行。甘肅境內管線斷續橫穿沙漠地帶長約26km,其中古浪縣古山墩煤礦—吳家灣間為鏈狀半固定沙丘,個別為移動沙丘。沙丘順風向由北向南移動。由於其北側干武鐵路沿線進行了治沙,風蝕沙埋危險性減小。寧夏境內的沙丘有兩段分布於輸氣管道沿線,共長17.3km,為密集的流動沙丘,丘高6~15m,最高移動速率4m/a,其危險性中等。西部地段局部有小型沙丘分布,更多的是戈壁灘地,所以危險性均不大。
三、鹽漬土腐蝕和鹽脹
在本區段鹽漬土分布於新疆和河西走廊兩段。它是乾旱氣候環境中由於地下水埋深淺,運移滯緩,強烈蒸發,而造成土壤中鹽分聚集地表所致。鹽漬土和高礦化鹽水對金屬管材具腐蝕性;當可溶鹽結晶時產生的體脹又對管材和場站地基產生附加壓力,均會對管線工程系統產生負面影響。
鹽漬土的形成及其所含鹽分的成分和數量與當地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地下水的埋深和礦化度、土層性質和人類活動等有關。由於本區段地處內陸腹地,鹽漬土主要是山間盆地、窪地淺層潛水蒸發殘留鹽分形成。其分布厚度不大,一般近地表3~4m深度范圍內,愈近地表土層含鹽量愈大,土層細粒成分愈多。
在新疆段內,鹽漬土均為內陸山間盆地型和丘間窪地型,分布范圍較廣。主要分布於輪南首站—30團細土平原邊緣、博斯騰湖南岸及東部細土帶、庫米什窪地、庫米什以東紅柳河兩岸、秋格明塔什北窪地等地段,多數在無人區內。一般情況是:鹽漬土在垂向分布上具有表聚性和結殼性特點,鹽分大量集中於表層1m范圍內,往深處則土層含鹽量明顯減小。屬氯鹽漬土和硫酸鹽漬土類型,其中60%為氯鹽漬土,40%為硫酸鹽漬土。前者管線長度約300km,後者約長200km。地表含鹽量在1.38%~85%之間,地表以下2~3m處含鹽量為0.33%~5.74%。
河西走廊段鹽漬土在評估區內主要分布在疏勒河八道溝—七道溝、臨澤—黑河—烏江—張掖城北一線以及古浪白墩子等地。土壤屬細粒土及粉砂土,為硫酸—氯化物型鹽漬土。含鹽量在疏勒河段最大達23.2%;在白墩子段1~2m深度范圍內為0.94%~1.72%,3~4m深度為0.49%~1.98%。
四、其他地質災害
(一)崩塌
分布於新疆段的庫爾勒—塔什店低山區、庫米什窪地西南側低山溝谷及東北側低山區。由於岩性為堅硬的深變質岩,組成陡坡甚至是峭壁,陡傾構造節理發育,物理風化強烈。一旦降雨或雪水融化滲入到裂隙中,將會觸發崩塌災害。其規模較小,多小於1000m3。
(二)采空塌陷
在河西走廊段分布有兩處,一處是山丹縣城西南的山丹煤礦,另一處是古浪縣的古山墩煤礦。山丹煤礦是一座國有煤礦,在評估區內為其二礦區,開采層位深150~300m,從20世紀50年代開采至90年代,礦體基本已采完。目前,未發現地面塌陷災害現象。古山墩煤礦系一小礦山,位於輸氣管線南西約1km,井巷走向與管線大致平行,故不會對管線安全構成威脅。
9. 我國西南地區有那些主要的自然災害
西南地區的主要災害是:山地地質災害、地震、乾旱洪澇、水土流失等。分述如下: 1.山地地質災害:雲貴川和西藏東部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密集區,上千萬方的崩塌、滑坡常有發生,祿勸曾發生4.5億方的大山崩,而泥石流溝的分布數以千計。四川盆地北部1981年夏道特大易雨.發生崩塌、滑坡6.8萬個,毀房7.4萬間. 6萬人無家可歸,損失3億元。雲南祿勸1965年發生山崩,埋沒5個村莊,死亡444人。四川省平均每年暴發泥石流135個,有40個縣城和137個場鎮受到泥石流的嚴重威脅,僅80年代,山地災害就造成四川省2000人死亡和20多億元損失。山地災害給交通運輸造成嚴重危害:寶成鐵路有扇滑101處,成昆鐵路有183處.鐵路沿線有泥石流溝數以百計,造成鐵路被毀、站被埋、列車出軌的嚴重事故;川藏公路沿線有泥石流構近千條,每年公路受阻幾十天至幾個月。 2.地震:西藏南部、雲南西南部地震活動強度大、額度高,1900——l 973年共發生8.5級地震1次、8級地震1次、7—7.9級地震7次。西藏北部、四川西部、雲南北部和中部地震活動性僅次於前一地區,1900——1973年發生7—7.9級地震11次,但中強地震頻度較高。地震在入口較多的川滇造成很大災難,如1933年迭溪地震觸發一巨型高速滑坡.將縣城推入眠江中,形成160米高的土石壩.潰決後又造成水災,死8800人。3.乾旱:西南乾旱小心在雲南中部和北部,四川西昌一帶近30年也出現15—20次乾旱,四川盆地東北部受旱天數最多,平均每年接近如天。4.洪澇:洪澇主要發生在四川盆地西部,如成都市在過去10年中因洪澇造成糧食減產共2229萬公斤。 5.水土流失:因水土流失,四川省流失面積已達1167萬畝;貴州省畢節地區達221.5萬畝,普定縣每年有9600畝耕地表土被沖光。 此外,青藏高原的冰川、雪崩、暴風和凍害也對生產、交通構成威脅;雲南有惡性雜草紫莖澤蘭分布24萬平方公里,每年損失2.8億元;雲南東南部森林火災發生次數居全國之首,經常造成重大損失。 預防工作可以從改變房屋結構,改善環境,提高科技水平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