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質災害嚴重措施
⑴ 簡述中國中部以及西南地區防治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具體措施……
1、加強土地水利設施建設2、完善基本土地水利設施制度3、預防為主,防治結合4、定內期巡檢,做好地容質監測5、對於重災區、防護區實時監控責任到人6,有條件,分布驟,實行分批、分期轉移安置群眾,做好防護工作。7定期宣傳,講解,地質災害安全知識,提高地質災區群眾的防範意識和自救能力。
⑵ 讀圖12「中國西南地區地質災害的致災與成災機制結構圖」和相關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8分) 材
(1)A:地震;抄B:滑坡、泥石流。(6分) (2)位於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山,地形復雜,地表不穩定;受季風影響,暴雨集中(可依據結構圖回答,合理即可)。(6分) (3)實施護坡工程;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加強地質災害的監測、預報和管理; 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 眾的減災意識等(任答三項,合理即可)。(6分) ⑶ 礦山地質災害治理措施 (一)地面沉降及塌陷的防治措施 西南地區礦山地面沉降和塌陷的治理措施,主要是採用避讓和填埋。 1)居民點搬遷; 2)房屋、建築物加固; 3)對重要建築群、道路及不適合搬遷的居民點、城鎮、工業區預留安全礦柱,劃定禁采邊界; 4)對已形成的沉陷區、裂縫進行綜合治理,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因地制宜開展土地復墾工作。 (二)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西南地區礦山泥石流主要分布在礦業開發程度較高的能源、金屬、非金屬礦山。如貴州務川汞礦區、汪家寨煤礦區、開陽磷礦區、四川瀘沽鐵礦區、石棉礦區、大樹硫鐵礦區、重慶獅子山煤礦區、雲南東川銅礦區、易門銅礦區、石缸河錫礦區等,主要措施是: 1.合理堆放廢渣,減少泥石流的發生幾率 礦山廢石廢渣排放,採取合理勘察選址、集中有序堆放;現有廢石、渣堆進行覆土,並植樹種草綠化,坡腳砌築擋土牆壩,防止廢石、渣滾落,坡面修築漿砌石護坡或進行其他固化措施,防止雨水沖刷;對佔用主要行洪通道如河谷、溝谷的廢石廢渣,進行清理或修建行洪渠或管道,保證洪水的順利通過,截斷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條件。 2.新建尾礦庫嚴格設計程序,防止新的泥石流產生 新建尾礦庫必須由國內有相應資質的專業單位按照國家相關規范進行選址、評估、勘察、設計、施工及監理。嚴禁無勘測、無設計、無監理進行施工。尾礦庫上游必須保證匯水面積小,下游無重要建築交通線、工礦企業、居民點等設施。壩體內各項設施齊全,並達到國家規定相應的防洪、抗震標准。正在使用的尾礦庫必須按照設計使用要求,進行壩體、庫內設施的監測維護、加固。壩面應隨壩體的逐步升高進行漿砌塊石固化或綠化,防止雨水沖刷。達到設計使用年限、設計庫容的尾礦庫,應立即停用,啟動閉庫程序,嚴禁超設計能力使用。同時,對已閉庫的尾礦庫和正在使用的尾礦庫,設專職人員對其進行監測,並制定相應的預警、應急防災措施,防止尾礦庫潰決事故而引發泥石流地質災害。 3.禁止亂挖濫采,隨意堆放棄渣,從源頭上防止泥石流的產生 在各礦區內禁止大礦小開、亂采濫挖、隨意棄置廢石、尾礦等現象,對地質環境造成極大破壞的個體私營礦點進行清理、關閉整頓,恢復礦業秩序,保護地質環境。 (三)崩塌、滑坡的防治措施 崩塌、滑坡是采礦工程活動易引發的地質災害。主要表現在煤礦、鋁土礦、磷礦、汞礦等能源、金屬、非金屬礦山。近年來,西南地區針對礦山開采引發的崩塌、滑坡地質災害採取的防治措施主要如下: 1)加強監測; 2)採用科學合理的開采布局,如:露采礦山嚴格按照設計的剝采比進行台階式開采,放緩采面、坡面,限制采面、坡面高度等; 3)對危險地段修建防護面,並採取削方減載、減少振動、坡腳堆載、抗滑樁支擋措施等。 防治對象主要針對威脅礦山企業自身工作面、采場的災害隱患點以及部分對周圍居民點存在較大威脅的隱患點。如重慶市天府礦務局一井矸石山治理工程位於天府鎮南1km東山腳下,20世紀50~80年代開採煤礦,傾倒棄渣厚5~30m,順坡向堆積,由於長年累月沖刷侵蝕,在岩面附近地下水富集、飽和形成滑帶,給坡下廠房、民舍帶來安全隱患。為防止地質災害的發生,治理工程內容如下:矸石山西側坡腳布9根1m×1m抗滑樁;在西側、西南側布設條石護坡擋牆、片石擋牆,支擋鬆散棄渣下滑;鋼筋格構砼,位於斜坡中上部,2.5m×2.5m格距,呈菱形展布護坡地梁;格構內植樹綠化;條石擋牆外側修排水溝,溝底寬600mm,高900mm,1∶0.25梯形放坡,抗滑樁外側溝底修底寬400mm,高900mm的截水溝;為方便群眾,治理環境,在條石擋牆外側修便道,以及運輸材料的通行便道。治理後,原有的矸石山邊坡得到穩定,潛在滑坡安全隱患得以消除,保證了坡下廠房和民舍的安全。 貴州省務川汞礦由於30多年的礦山開采,致使礦區發生了地面塌陷、地裂縫、滑坡、泥石流、尾礦庫壩坡失穩、滲漏、翻壩等環境地質問題,使礦區生態環境破壞、水環境惡化。務川汞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工程有針對性地採取了下述治理措施:尾礦庫壩坡失穩的治理措施是設有反濾層的塊石壓坡工程、排滲井系統工程、排洪區工程及監測工程;地面塌陷、地裂縫的治理措施是塌陷坑填埋工程、監測系統及警示系統工程;同時對塌陷區、尾礦庫庫區及礦區的房前屋後進行了植樹種草綠化。 經過對務川汞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工程使礦山環境地質問題得到改善,居民的生存質量得到提高。 ⑷ 地質災害應急措施有哪些
廣場、空地、草坪都是避災的首選場合,地震災害發生時,個人可以預備耐飢食回物如大餅饅頭和答飲用水、鹹菜、壓縮餅干、香腸等等。發生較強地震時不要貿然跑出,可以躲到結實的牆體和高大傢具之間的三角地帶抱住頭部坐下等待震動過去,緊急狀態下可就勢躲到電腦桌下... ⑸ 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多發的原因是什麼 西南地區地抄質災害多發有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首先西南地區處在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地震,岩石破碎;多山地地形,地勢起伏大,重力作用大;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人為原因主要是防範和保護一是淡薄,人口稠密以及不合理的開發活動。 西南地區曾多次調整,直至1955年形成穩定格局:川、黔、滇、藏四地合稱為「西南四省(區)」;1997年恢復設立重慶直轄市,四省一區區劃格局部分調整,在此之後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合稱為「西南五省(區、市)」。自然區劃概念下的西南地區,主要包括巴蜀盆地、雲貴高原、青藏高原南部、兩廣丘陵西部等地形單元,大致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⑹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的建議 根據對地質災害危險性的現狀評估、預測評估結果,可以看出,評估區內單災種評估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及洪水沖蝕等災害比較嚴重且分布較廣,其他災種災害相對較小且分布零星。綜合評估也基本反映了這一規律。針對地質災害危險性程度及分布特點,防治措施建議如下。 表5-31 甘肅段管線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一覽表 續表 表5-32 甘肅段站場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一覽表 1.崩塌災害 一般採取遠離的方式或避繞。難以避繞的岩質崩塌在施工前應削坡減載。 峽谷段的各類災害建議採取漿砌塊石護坡,也可採用隧道穿越的方式避繞災害。 2.滑坡災害 滑坡一般發育在黃土梁兩側斜坡中,梁頂基本無滑坡,管道應在梁頂通過。 一般採取遠離滑坡的方式即可避繞。難以避繞的小型滑坡應削坡減載或進行工程防護。 峽谷段以避繞為主,不能避繞時,應進行工程防護。 小型滑坡可採用架空穿越。 3.泥石流災害 泥石流溝與管道工程相交的地段,可以通過修建漿砌塊石防沖檻減輕災害。也可以採取加深埋設措施並夯實蓋層予以處理。對切割較深的泥石流溝,亦可採取跨越避繞。 管道工程順泥石流溝展布的東部地區,應盡量避開強沖刷一側,選擇溝谷階地或台地布設管道工程,難以避繞時,應選擇鋼筋混凝土襯砌,在峽谷地帶必要時也可採用隧道穿越的方式避繞災害。 施工季節應避開雨季,防止施工人員傷亡和設備損失。 4.洪水沖蝕 修建漿砌塊石防護,夯實蓋層或修建漿砌蓋層,在防止側蝕的同時更應防止下切沖蝕。 修建防沖檻以減輕沖蝕災害。 穿越河谷、溝谷、沖溝時應深埋或架空穿越。重要的是應保持水流通道暢通或施工疏通工程。 平行河谷、溝谷、沖溝時應盡可能避開遭侵蝕溝岸,選擇在穩定性相對好的階地或台地上,或以鋼筋混凝土襯砌溝岸。 施工季節應避開雨季。 5.黃土濕陷災害 自重濕陷性黃土,應採取換土或強夯法處理。夯實蓋層以防水體滲入。 非自重濕陷性黃土採取沖擊、碾壓夯實的方法處理。 6.鹽漬土鹽脹及腐蝕災害 置三合土防護層。 挖換土可有效降低鹽漬土的鹽脹及腐蝕災害。 選擇地形較高,水位埋深較大的地方避繞。或對管道進行防腐保護。 7.膨脹岩脹縮災害 管道周圍應有良好的排水條件,管道5m之內不宜灌溉。 修建鋼筋水泥管道防護牆,增加結構剛度,另外可以增設沉降縫等進行防護。 ⑺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對出現地質災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區域和地段,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劃定為地質災害危險區,予以公告,並在地質災害危險區的邊界設置明顯警示標志。 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內,禁止爆破、削坡、進行工程建設以及從事其他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活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及時採取工程治理或者搬遷避讓措施,保證地質災害危險區內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⑻ 地質災害主要防禦措施是什麼
現在世界地震科學家暫時找不到可以防禦地震的措施,只能觀察動物的不正常專行為來判斷。 ⑼ 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嚴重的形成原因(人為)
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嚴重 ⑽ 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多發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地處我國西南地區,在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上,地殼活躍。多地震、火版山活動。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