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關於氣象地質災害的論文

關於氣象地質災害的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2-09 00:09:24

A. 求關於氣象災害對電力系統的影響的英文論文及翻譯

災情評估研究進展1 何易平1 梁志勇2 趙明1 王兆印1 (1 清華大學水利系,北京,100084;2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北京,100038) 摘要:山洪是山區常見的自然災害現象,由山洪造成的損失異常慘重,因而作為山洪災害研究基礎的山洪災情評估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本文回顧了國內外山洪災情評估的研究現狀,系統總結了國內外現有山洪災情評估方法,闡述了目前研究中的問題和今後研究展望,並提出了適合我國山洪災害活動特徵的災情評估方法。 關鍵詞:山洪災情,風險評估,損失評估,評估方法 概述 山洪災害是山區常見的自然災害現象,多數地學工作者將山洪定義為發生在山區溪溝中的快速而強大的地表徑流現象[1],本文的山洪災害採用防汛部門的定義,即由降雨或溝道水位變化誘發的山區溪河洪水、泥石流、滑坡等災害[2]。 我國山洪災害遍及25個省、市、自治區的廣大山區[3],在活動強度、暴發規模、經濟損失、人員傷亡等方面均居世界前列,常毀壞和淤埋山區城鎮和村寨,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沖毀和破壞山區交通線路、橋涵、水利水電工程和通訊設施,淹沒農田,堵塞江河,淤高河床,污染環境,危及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造成的損失每年約100億~200億元人民幣[4],成為我國山區經濟建設和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災害。山洪災害常以災害鏈的形式出現,最常見的災害鏈是暴雨——溪河洪水——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鏈[3]。 山洪災情評估是災害預測、防治及災後救助的基礎[5]。根據評估區域尺度的差異,可分為點評估、面評估和區域評估[6]。點評估是對山洪災點或具有相似活動條件和特徵的相對獨立的災害群的災情進行評估,其特點是致災體和承災體明確,且易量化,評估精度高,結果定量化程度高;面評估和區域評估是針對一個區域的山洪災害進行評估,其特點是面積大、致災因素多樣,評估結果定量化程度低。根據評估時效的不同,山洪災情評估又可分為災前風險評估和災後損失評估[6]。風險評估是在災前分析研究區自然環境背景條件,評估災害的危險度,結合研究區社會環境情況,評估災害的易損度,綜合考慮災害的自然和社會屬性,確定災害的風險度。災後損失評估是在災害過程結束後,評估災害對人類社會生產、生活和資源條件等各個方面所造成的損失[7,8]。 目前國外對山洪災情評估的研究已取得較大進展,在我國,因山洪災情涉及社會多個層面,情況復雜,影響因素多,研究區又位於山區,這些現實條件都給山洪災情的調查和評估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導致我國在這方面研究相對滯後。本文在參閱大量相關研究成果基礎上,闡述了國內外山洪災情評估研究的現狀,總結了國內外常用的山洪災情評估方法,對比分析了我國在這方面研究的不足,並提出了改進建議。 國外山洪災情評估研究現狀 國際上關於山洪災情評估方面的研究報道已有近40年的歷史[9]。 在聯合國地球科學領域相關專家的呼籲下,國際工程地質聯合會(IAEG)(1976)[10]開始從事泥石流滑坡災前危險度研究,系統總結了世界各國在泥石流滑坡災情評估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災情評估的原理和方法。日本足立勝治等(1977)[11]開展了泥石流發生可能性的判定研究,採用多因素綜合評判法預測泥石流發生概率。瑞典Eldeen(1980)[12]用危險區圖(Risk Zone Map)研究山洪災害的危險度。美國Hollingsworth和Kovacs(1981)[13]採用打分方法構建滑坡泥石流危險度評價的基本框架,採用因子疊加法實現了滑坡危險度的評估。英國Hansen(1984)[14]在RS和GIS支持下完成了滑坡的編目、制圖和危險度評價工作,其研究成果對以後的災情評估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77~1988年,美國對加利福尼亞及其北部的山林伐木規劃區、Saratoga地區、Switzerlard地區的滑坡開展了危險性編目和評估工作[15,16]。日本久保田哲也等(1990)[17]開展了泥石流的危險性預測工作,採用有效降雨量和降雨強度等指標來研究泥石流發生的可能性。荷蘭Frans Mulder等(1991)[18]對滑坡風險評估方法進行了探討,認為小尺度、高精度的災前風險評估宜採用土力學方法,區域性風險評估宜採用統計學方法。 傳統災情評估需大量時間和人力進行數據的整理和分析,是一件艱苦和耗時的工作,導致評估周期長、精度低。自1980年代以來,RS和GIS技術以其快捷、直觀、動態、高效等特點而成為山洪災情評估建模和分析的重要工具,逐漸運用於災情評估的每一環節,特別是在數據輸入、存貯、計算、分析和顯示等方面,其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使山洪災情數據集成更簡便,評估速度更快、精度更高,極大地促進了災情評估研究的發展,相關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現,義大利學者Aleotti(1999)[19]和Guzzetti(1999)[20]等系統總結了近年來西方國家在山洪危險度評估方面的研究現狀,相關研究文獻達170餘篇。 目前,山洪災情評估工作得到了來自地學工作者、工程專家和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1],並逐漸成為國際性的研究項目,特別是在山洪災害較嚴重的發達國家非常重視這項基礎性研究工作,並針對不同評估目的、對象區域尺度、資料豐富程度等分別提出對應的災情評估方法。 我國山洪災情評估研究現狀 我國開展山洪災情評估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徐在庸(1981)闡述了山洪的定義,首次研究了山洪及其災情[1],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山洪災情評估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80年代中期我國就開始有山洪災前危險度評估方面的研究報道。譚炳炎(1986)提出了泥石流溝危害性的數量化評價方法[22];此後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利用RS和GIS技術完成了雅礱江二灘庫區、三峽庫區和長江上游乃至全國的滑坡泥石流危險度評價,編著了全國滑坡泥石流危險度區劃圖[23,24,25]。20世紀90年代以來,該方面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現,代表性成果有北京山區山洪危險度制圖[26],四川、攀西地區、重慶市及三峽庫區滑坡危險度評估[27,28],道路建設誘發滑坡的危險度評估[29],黃河上游地區崩塌滑坡泥石流危險度評估[30],中國、雲南及小江流域泥石流危險度評估[31,32,33]等。 山洪災前易損度和風險度評估方面的研究成果從1998年開始有文獻報道,此後對山洪易損度和風險度評估的定義和研究方法逐漸有了較明確的解釋和應用[1]。典型研究成果有自然災害風險評估的基本原理[1],泥石流易損度及風險評估[1,1,1,39]。 我國對災情調查統計很早就有報道[40],但針對山洪災後損失評估的研究成果到1999年年才有文獻報道,並迅速成為災情評估研究的熱點。典型研究成果有:地質災害評估技術和系統[6,41],基於GIS的山洪災情評估方法研究[42],滑坡災害經濟評價[43],泥石流災情評估指標體系和模式[7,8],雲南東川及風景區泥石流災情評估[44,45],四川萬縣與皖南山區滑坡災情評估[46,47],雲南省滑坡泥石流災情評估[48,49]。 20世紀90年代,GIS技術逐漸應用到山洪災情評估工作中,大大地促進了我國災情評估研究的發展,特別是在區域滑坡風險評估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37]。 縱觀我國山洪災情評估的發展歷史,20世紀80年代以前,研究主要局限於對災害的定點調查和發展趨勢預測,工作主要依附於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和面上調查工作同時開展。研究成果主要是典型災害的定性描述,研究處於萌芽階段。80年代以後,山洪災害研究開始突破傳統研究模式,研究理論不斷提高,研究內容不斷豐富,特別是90年代以來,災情評估逐漸成為一門新興的邊緣交叉學科,並不斷有相關的文獻報道。災情評估也由傳統的定性描述和不完全統計分析發展到同社會經濟條件相結合的多種評價方法互相補充的綜合評估,災情評估過程也由定性評價轉化為半定量評價或定量評價,評估內容也日趨完善和合理,評估的科學性日益增強,並逐漸形成了相對完善和規范的災前風險評估體系和災後損失評估體系。 但亦應看到,山洪災情評估作為是一門新興的邊緣交叉學科,其評估理論與方法仍在不斷的探索與完善之中,與國外同期研究水平相比,尚存在以下幾方面的不足: ① 技術手段落後,許多評價與分區圖採用手工編制,效率低且不便於儲存、查詢和數據更新,雖然RS和GIS方法已用於災前風險評估工作中,但還不是主流; ② 精度低,評價單元多以縣或更大區域為單位,影響預測效果; ③ 以定性和半定量評估為主,評估效果應用性差,在減災決策中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 ④ 持續性的研究工作不多。 山洪災害評估方法評價 國外山洪災情評估方法 通過近40年的發展,國外山洪災情評估已成為地學工作者、工程地質專家和政府部門研究和討論的熱點問題之一,提出了許多災情評估方法,歸納起來屬於以下兩大類:定性評估方法和定量評估方法(圖1),其組成及優缺點見表1。 山洪災情評估方法 定量方法 定性方法 野外地貌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 因子組合分析法 邏輯分析法 二元統計法 多元統計法 確定性系數法 概率法 神經網路法 統計分析法 工程地質法 圖1 國外山洪災情評估方法 表1 國外山洪災情評估方法比較 方法 優點 缺點 適用評估區域尺度 S M L GIS的作用 野外地貌調查法 (field geomorphologic analysis by Panizza 1975 and Leroi 1996 [50,51]) 考慮多因素綜合作用;實現快速評估。 依靠個人主觀判斷 可能忽略主要因素的作用 R Y Y 作為制圖工具 組合因子地圖法 (Combination of index maps, by Anbalagan and Singh 1996, Gupta and Anbalagan 1997[52,53]) 考慮多因素綜合作用;評估過程的GIS化; 數據處理的標准化。 因子權重根據經驗確定,具有主觀性。 R Y Y 圖層疊加分析 邏輯分析法 (Logical analytical model, by Bughi 1996[54]) 評估過程採用嚴密的數學分析;評估結果可不斷完善;不同坡度評估結果可進行比較。 需安裝監測儀器收集關鍵數據;適用於低速滑坡。 R R Y / 統計分析法 (Statistical analysis - bivariate and multivitiate, by Aleotti et al 1996, 1998, Leroi 1996[51,55,56]) 方法的客觀性; 評估過程的GIS化; 數據處理的標准化。 系統收集和分析工作量大 Y Y R 分析 安全系數法 (Safety factor deterministic approaches, by Wu and Kraft 1970, Ward et al 1982 and Baldell et al 1996[57,58,59]) 評估過程和方法的客觀性;定量化;鼓勵對地質參數進行詳細的野外調查和測量。 需對研究區非常熟悉;需系列試驗篩選合適的工程地質模型;忽略不確定的影響因素。 R R Y 分析 概率分析法 (Pro- balilistic approaches, by Chowdhury 1998, Zhang 1990 and Hydro 1993[60,61,62]) 考慮不確定性因素;定量評估;評估過程和方法的客觀性;有助於認識災害的復雜機理。 需充分收集研究區資料;獲得單因子層的概率分布比較困難 Y R R / 神經網路法 (Neural networks, by Aleotti et al 1996 and Lees 1996 [63,64]) 方法的客觀性;評估人員可以不具備山洪的專業知識 在沒有監測數據時很難對評估結果進行驗證。 R Y Y / R:限制使用,Y:較適用 國外山洪災情評估方法(表1)都是針對某一項具體研究工作提出的,使用上具有很強的區域性,評估對象主要是滑坡災害(泥石流被視為常見的高速滑坡災害現象),對溪河洪水的災情評估則少有提及,就災情評估時效來看,國外災情評估主要是針對災前危險性評估和風險性評估,而對災後損失評估則較少報道。 我國山洪災情評估方法 我國山洪災情評估方法概述 我國山洪災情評估經過20多年的發展,雖然評估理論和方法仍在不斷完善之中,但在長期的摸索和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較系統的災情評估方法。 在災前風險評估方面,提出的評估方法主要有資料統計分析法、實驗模擬分析法、數學模型法、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RS和GIS)法[5](圖2)。 資料統計分析法是根據歷史資料和文獻,採用數理統計方法來實現,如基於網格的多因子統計分析法[23,31]和主成分分析法[65]。 實驗模擬方法是在對災害有一定認識基礎上,通過實驗模擬災害的發生和成災過程,篩選致災因子,排除干擾因子,為災情評估提供依據,如泥石流危險范圍的模型實驗預測法[66]。 數學模型法是利用適當的數學模型對災害風險進行評估,如模糊綜合分析法[67,68]和模糊信息模型法[69]、灰色系統模型法[70]、物元分析法[71]、破壞概率法[1]、信息模型法[72,73]、神經網路法[1,1]、直接指標和間接指標法 [76]等。 RS和GIS法是利用RS和GIS技術來完成災情評估的一種基於計算機技術的新方法,遙感主要用於災害調查與動態監測;GIS則用於數據的存貯、處理和建模。如金石(1989)利用遙感方法完成了三峽庫區萬縣市的滑坡敏感性分析[77],唐川(1998)利用GIS方法完成了波恩地區的滑坡危險度區劃[34]、2001年蔣勇軍以GIS為工具完成了重慶市山洪易損性評估[78]。 山洪災後損失評估方法有:模數法和抽樣統計外推法[79]、灰色關聯法[80]、B-P網路評估模型法[81]、神經網路評估模型法[82]、成本價值或修復成本價值、收益損失和成本-收益價值損失核算模型[83]和災情綜合調查基礎上的多指標統計分析法[44]等。 災前風險評估法 山洪災情評估法 災後損失評估法 資料統計分析法 實驗模擬分析法 數學模型法 RS和GIS法 模數法和抽樣統計法 多指標統計分析法 成本—收益法 神經網路評估模型 B-P網路評估模型法 灰色關聯法 多因子統計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 模型實驗預測法 模糊綜合分析法 模糊信息模型法 灰色系統模型法 物元分析法 破壞概率法 信息模型法 神經網路法 圖2 我國山

B. 高一地理關於地質災害論文範文800_1000字,急用啊

範文一:甘肅省城市建設地質災害防治研究
甘肅省境內泥石流、滑坡發育的基礎主要是其特殊的自然條件。陡峭的地形、充足的鬆散土石和突發性水源是泥石流、滑坡形成的三大條件,另外地震作用也是造成滑坡的因素。甘肅地處黃土高原區,境內主要以黃土為主,而黃土由於結構疏鬆,孔隙大,滲透性強,具強壓縮性和自重濕陷性,垂直節理發育,特別是極為發育的順坡向卸荷節理,使邊坡穩定性降低,易發生滑坡和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大量滑坡、崩塌等重力堆積物受暴雨形成的坡面流及洪水的沖刷,源源不斷地為泥石流提供固體物質。 通過計算泥石流、滑坡作用強度和危險度,將城市分為Ⅰ級、Ⅱ級、Ⅲ級和Ⅳ級四個危險等級。經過對甘肅省災害防治歷史和治理現狀的研究,提出存在問題,得到泥石流、滑坡災害的發展趨勢,強調防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根據對城市的分級,危險度高的Ⅰ級和Ⅱ級的城市應採取治理體系為主,預防體系和管理體系為輔的綜合控制對策;危險度不高或較低的Ⅲ級和Ⅳ級的城市應採取預防體系與管理體系為主,治理體系為輔的控制對策;對於威脅城市安全的巨型滑坡和規模巨大的泥石流溝則採用躲避對策。 城市泥石流、滑坡防治規劃的最基本原則是預防為主,重點治理。對於不同類型的泥石流、滑坡建立不同的治理模...

範文二:分析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工具及其在地質災難探究中的應用進展

地理信息系統在地質災難探究中的應用進展

目前,國內外利用地理信息系統,主要用於探究國土和城市規劃、地籍測量、農作物估產、森林動態監測、水土流失、地下水資源管理〔4〕和礦產資源勘查〔10〕、潛力評價及開發〔11〕等眾多領域。GIS在地質災難探究中的應用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摘要:

(1) 地質災難評價和管理

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的各種功能,建立地質災難空間信息管理系統[12,13,14,管理地質災難調查資料,顯示並查詢地質災難的空間分布特徵信息,評價地質災難的危害程度,分析地質災難和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提出減輕和防治地質災難的辦法,對將來可能發生的地質災難進行猜測〔15,16〕。戴福初等利用GIS對香港地區的滑坡災難進行歷史滑坡編錄,分析滑坡的時空分布特徵和動態和靜態環境因素之間的相關關系,對滑坡災難風險進行評價和危險區域劃分〔17〕。

(2) 地質災難的危險度區劃評價

由於各種地質因素本身的不確定性,以及地質因素之間相互功能的復雜性,在收集大量的基礎地質環境資料前提下,利用GIS對這些基礎資料進行有效地處理來提高數據的可靠性,通過選取合適的評價猜測指標〔18〕,運用恰當的數學分析模型〔19,20,21〕,對探究區進行地質災難危險性等級的劃分,從而為地質災難的管理及防治和預警決策提供依據。

(3) GIS和專家系統的集成應用

GIS和專家系統的集成應用中,GIS所起的功能主要是管理時空數據,進行空間分析;專家系統所起的主要功能是利用專家知識和空間目標的事實推理判定災難的危險度〔22〕。二者的結合將使專家經驗得到推廣,減少野外和室內手工作業工作量,使區域地質災難的動態管理成為可能。

4 結語

(1)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已經廣泛滲透到了多種學科領域,從比較簡單的、單一功能的、分散的系統發展到多功能的、共享的綜合性信息系統,並向多媒體GIS、智能化、三維、虛擬現實及網路方向發展,新興的地理信息系統將運用專家系統知識,進行分析、預告和輔助決策。

(2)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工具,從專業開發工具的組成結構上,可以歸納為集成式GIS、模塊化GIS、組件式GIS和網路GIS等幾個主要類別。其中組件式GIS在系統的無縫集成和靈活方面具有優勢,代表了GIS系統的發展方向。

(3)地理信息系統在地質災難探究中的應用方興未艾,尤其在地質災難評價和管理、地質災難的危險度區劃評價和GIS和專家系統的集成應用方面進展很快。

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C. 氣象 地質災害 哪個 損害大

看情況。 氣象災害發生在大氣圈,地質災害發生在岩石圈。
我對氣象災害不了解,只能跟你淺談哈地質災害。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濕陷、岩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沼澤化、土壤鹽鹼化、地震、火山、地熱害......海里的地震會進一步引發海嘯~
2004年國務院頒發的《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中,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誘發的稱為自然地質災害,由工程開挖、堆載、爆破、棄土等引發的稱為人為地質災害。
我認為氣象災害似乎發生的都挺迅速有一定的持續時間,而地質災害有突發性的和緩變形的,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地裂縫;後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D. 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海洋災害,生態環境災害分別包括哪些災害

地質災害,地質學專業術語,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版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權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氣象災害是指大氣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建設及國防建設等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損害,自然災害會造成幾百萬元到幾百億元的損失,同時也會造成災害區內不計其數的傷亡人數。氣象災害是自然災害之一。主要包括亞洲熱帶風暴,中國沿海城市區域出現的台風、南方地區的乾旱、高溫、山洪、雷暴、中國北方的沙塵暴等。北美地區常見的颶風、龍卷風、冰雹、暴雨(雪)。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發生十分頻繁、災害種類甚多,造成損失十分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

海洋災害,是指海洋自然環境發生異常或激烈變化,導致在海上或海岸發生的災害。海洋災害主要有災害性海浪、海冰、赤潮、海嘯和風暴潮;與海洋與大氣相關的災害性現象還有「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台風等。

生態環境災害主要包括:全球氣候變暖,冰川消融,海平面相應升高,沿海低地受到海水淹沒的威脅。

E. 地質災害論文

範文一:甘肅省城市建設地質災害防治研究
甘肅省境內泥石流、滑坡發育的基礎主要是其特殊的自然條件。陡峭的地形、充足的鬆散土石和突發性水源是泥石流、滑坡形成的三大條件,另外地震作用也是造成滑坡的因素。甘肅地處黃土高原區,境內主要以黃土為主,而黃土由於結構疏鬆,孔隙大,滲透性強,具強壓縮性和自重濕陷性,垂直節理發育,特別是極為發育的順坡向卸荷節理,使邊坡穩定性降低,易發生滑坡和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大量滑坡、崩塌等重力堆積物受暴雨形成的坡面流及洪水的沖刷,源源不斷地為泥石流提供固體物質。 通過計算泥石流、滑坡作用強度和危險度,將城市分為Ⅰ級、Ⅱ級、Ⅲ級和Ⅳ級四個危險等級。經過對甘肅省災害防治歷史和治理現狀的研究,提出存在問題,得到泥石流、滑坡災害的發展趨勢,強調防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根據對城市的分級,危險度高的Ⅰ級和Ⅱ級的城市應採取治理體系為主,預防體系和管理體系為輔的綜合控制對策;危險度不高或較低的Ⅲ級和Ⅳ級的城市應採取預防體系與管理體系為主,治理體系為輔的控制對策;對於威脅城市安全的巨型滑坡和規模巨大的泥石流溝則採用躲避對策。 城市泥石流、滑坡防治規劃的最基本原則是預防為主,重點治理。對於不同類型的泥石流、滑坡建立不同的治理模...

範文二:分析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工具及其在地質災難探究中的應用進展

地理信息系統在地質災難探究中的應用進展

目前,國內外利用地理信息系統,主要用於探究國土和城市規劃、地籍測量、農作物估產、森林動態監測、水土流失、地下水資源管理〔4〕和礦產資源勘查〔10〕、潛力評價及開發〔11〕等眾多領域。GIS在地質災難探究中的應用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摘要:

(1) 地質災難評價和管理

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的各種功能,建立地質災難空間信息管理系統[12,13,14,管理地質災難調查資料,顯示並查詢地質災難的空間分布特徵信息,評價地質災難的危害程度,分析地質災難和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提出減輕和防治地質災難的辦法,對將來可能發生的地質災難進行猜測〔15,16〕。戴福初等利用GIS對香港地區的滑坡災難進行歷史滑坡編錄,分析滑坡的時空分布特徵和動態和靜態環境因素之間的相關關系,對滑坡災難風險進行評價和危險區域劃分〔17〕。

(2) 地質災難的危險度區劃評價

由於各種地質因素本身的不確定性,以及地質因素之間相互功能的復雜性,在收集大量的基礎地質環境資料前提下,利用GIS對這些基礎資料進行有效地處理來提高數據的可靠性,通過選取合適的評價猜測指標〔18〕,運用恰當的數學分析模型〔19,20,21〕,對探究區進行地質災難危險性等級的劃分,從而為地質災難的管理及防治和預警決策提供依據。

(3) GIS和專家系統的集成應用

GIS和專家系統的集成應用中,GIS所起的功能主要是管理時空數據,進行空間分析;專家系統所起的主要功能是利用專家知識和空間目標的事實推理判定災難的危險度〔22〕。二者的結合將使專家經驗得到推廣,減少野外和室內手工作業工作量,使區域地質災難的動態管理成為可能。

4 結語

(1)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已經廣泛滲透到了多種學科領域,從比較簡單的、單一功能的、分散的系統發展到多功能的、共享的綜合性信息系統,並向多媒體GIS、智能化、三維、虛擬現實及網路方向發展,新興的地理信息系統將運用專家系統知識,進行分析、預告和輔助決策。

(2)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工具,從專業開發工具的組成結構上,可以歸納為集成式GIS、模塊化GIS、組件式GIS和網路GIS等幾個主要類別。其中組件式GIS在系統的無縫集成和靈活方面具有優勢,代表了GIS系統的發展方向。

(3)地理信息系統在地質災難探究中的應用方興未艾,尤其在地質災難評價和管理、地質災難的危險度區劃評價和GIS和專家系統的集成應用方面進展很快。

以上希望對您有幫助!另外這有個地質災害論文的網址,可參閱:http://cache..com/c?m=ef&p=9a70d215d9c541fd0be29e2c4a7a&user=

F. 中國地質災害的研究論文

同志啊,這種論文網上還是很多的,不用那麼懶吧。相關論文很多,自己下載整理一下對你也有好處啊。
以下僅供參考
中國地質災害 我國地質災害可劃分為10大類31種: 1、地震: 天然地震、誘發地震 2、岩土位移: 崩塌、滑坡、泥石流 3、地面變形: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 4、土地退化: 水土流失、沙漠化、鹽鹼(漬)化、冷浸田 5、海洋(岸)動力災害:海面上升、海水入侵、海岸侵蝕、港口淤積 6、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坑道突水、煤層自燃、瓦斯突出和爆炸、岩爆 7、特殊岩土災害: 濕陷性黃土、膨脹土、淤泥質軟土、凍土、紅土 8、水土環境異常: 地方病 9、地下水變異: 地下水位升降、水質污染 10、河湖(水庫)災害: 淤積、塌岸、滲漏 (一)地震 1、分布發育概況 進入20世紀以來,在我國境內(包括台灣及臨近海域)發生大於或等於8級的巨大地震共9次;發生大於或等於7級的地震約80次,其中1949~1990年發生了52次。 我國的構造地震分布非常廣泛,除浙江、貴州兩省外,其餘各省都有6級以上地震發生。水庫誘發地震自60年代以來,目前至少以在11個省的15座水庫發生,其特點是與水庫蓄水有明顯關系。 地震在我國大陸地區具明顯的西強東弱、西多東少的發育分布規律。如本世紀以來發生的9次大於或等於8級大地震,除2次8級發生於台灣臨近海域外,其餘均發生於西部省份。我國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地區主要分布於西部地區,東部地區除了台灣外,Ⅶ度以上地區的面積相時少得多。 地震在空間分布上表現了不均一性,往往呈帶狀分布。近100年發生的地震表明,地震基本上是圍繞這26條活動斷裂系發生的。我國地震活動的周期性和重復性呈現出成群分布,活躍高潮與低潮相互交替的活動格局。東部一個周期長約300年左右,西部為100~200年左右,台灣為幾十年。 2、危害狀況 地震災害以突然、隱蔽為特點,一旦成災,極易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重大的經濟損失。1901~1980年間,我國地震共死亡61萬人,其中死亡人數在千人以上的地震即達31次。1949年以來,地震就造成死亡27.4萬人,傷殘76.5萬人,居群災之首,同時地震還造成倒房600萬間,直接經濟損失數百億元。我國的地震活動,不但頻次高,強度大,而且城市受災率高。據統計,全國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區的面積達312萬km2,全國70%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位於烈度為Ⅶ度或高於Ⅶ度的高地震烈度區內,特別是一批重要的城市如北京、天津、西安、太原、蘭州、呼和浩特、昆明、烏魯木齊、銀川、拉薩、汕頭都位於基本烈度為Ⅷ度的高烈度地震區內。 地震不但可以直接摧毀城鎮工程設施,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而且還可以引發滑坡、崩塌、火災等其它災害,加重了地震災害的損失。 (二)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1、發育分布基本情況 全國共發育有特大型崩塌51處、滑坡140處、泥石流149處;較大型崩塌2984處以上、滑坡2212處以上。泥石流2277處以上。 從總體看,我國西部地區尤其是西南諸省區長期處於地殼上隆過程之中,地震活動頻繁、地形切割劇烈、地質構造復雜、岩土體支離破碎,再加上西南地區降水量和強度較大、西北地區植被極不發育,因而崩滑流發育強烈,如雲南、四川、貴州、陝西、甘肅、寧夏等省區;其它地區新構造運動一般相對較弱,其中華北、東北地區的降水量相對較小,中南、華東大部分地區植被發育較好,因此,這些地區的崩滑流發育強度一般不及西部地區。崩滑流災害危害較大的省區有:四川、雲南、陝西、寧夏、甘肅、貴州、湖北、遼寧、北京、河北、江西和福建等。 在地域上,可基本上劃分為15個多發區,它們是:(1)橫斷山區、(2)黃土高原地區、(3)川北陝南地區、(4)川西北龍門山地區、(5)金沙江中下游地區、(6)川滇交界地區、(7)漢江安康~白河地區、(8)川東大巴山地區、(9)三峽地區ⅲ(10)黔西六盤水地區、(11)湘西地區、(12)贛西北地區、(13)贛東北上饒地區、(14)北京北郊懷柔-密雲地區、(15)遼東岫岩-鳳城地區。 2、主要危害 近十年來,全國由於崩滑流造成的人員死亡已近萬人,平均每年達928.15人。全國有 400 多個市、縣、區、鎮受到崩滑流的嚴重侵害, 其中頻受滑坡、崩塌侵擾的市、鎮60餘座,頻受泥石流侵攏的市、鎮50餘座。較為嚴重的有重慶、攀枝花、蘭州、東川、安寧河谷等。全國幾條山區干線鐵路如寶成線、成昆線、寶蘭線都受到了崩滑流的嚴重危害。

G. 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有哪些

氣象災害主要是寒潮,台風(颶風或強熱帶風暴),暴雨洪澇,乾旱,沙塵暴等。地質災害主要有地震,火山爆發,滑坡泥石流等。

H. 求一篇有關地質災害的論文,要求3000字左右!謝謝!!

多少錢?
466093434

I. 有關地質災害的閱讀文章和題

汛期如何防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

一、什麼是地質災害?汛期主要會發生哪些地質災害?

自然的變異和人為的作用都可能導致地質環境或地質體發生變化,當這種變化達到一定程度、其產生的後果便給人類和社會造成危害,稱為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然、黃土濕陷、岩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汛期發生的地質災害主要是與降雨有關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發性地質災害。

二、如何識別汛期的一些常見地質災害?

1、怎樣識別可能的崩塌體?

對於可能發生的崩塌體主要根據坡體的地形地貌和地質結構的特徵進行識別。通常,可能發生崩塌的坡體在宏觀上有如下特徵:

(1)、坡度大於45度,且高差較大,或坡體成弧立山嘴,或為凹形陡坡;

(2)、坡體內部裂隙發育,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縫發育,並且切割坡體的裂隙、裂縫即將可能貫通,使之與母體(山體)形成了分離之勢。

(3)、坡體前部存在臨空空間,或有崩塌物發育,這說明曾經發生過崩塌,今後還可能再次發生。

具備了上述特徵的坡體,即是可能發生的崩塌體。尤其當上部拉張裂縫不斷擴展、加寬,速度突增,小型墜落不斷發生時,預示著崩塌很快就會發生,處於一觸即發狀態之中。

2、怎樣識別滑坡體是否穩定?

在野外,從宏觀角度觀察滑坡體,可以根據一些外衣表跡象和特徵,粗略地判斷它的穩定性如何。

已穩定的堆積層老滑坡體有以下特徵:

(1)後壁較高,長滿了樹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穩定;

(2)滑坡平台寬、大、且已夷平,土體密實無沉陷現象;

(3)滑坡前緣的斜坡較緩,土體密實,長滿樹木,無鬆散坍塌現象。前緣迎河部分有被河水沖刷過的跡象;

(4) 目前的河水已遠離滑坡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灘、階地分布;

(5) 滑坡體兩側的自然沖刷溝切割很深,甚至已達基岩;

(6)滑坡體舌部的坡腳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

不穩定的滑坡一般情況下具有下列跡象:

(1)滑坡體表面總體坡度較陡,而且延伸較長,坡面高低不平;

(2)有滑坡平台,面積不大,且不向下緩傾和未夷平現象;

(3)滑坡表面有泉水、濕地,且有新生沖溝;

(4)滑坡體表面有不均勻沉陷的局部平台,參差不齊;

(5)滑坡前緣土石鬆散,小型坍塌時有發生,並面臨河水沖刷的危險;

(6)滑坡體上無巨大直立樹木。

3、泥石流形成一般情況下具備哪些條件?

泥石流的形成一般情況下應同時具備以下3個條件:陡峻的便於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豐富的鬆散物質;短時間內有大量的水源。

(1)、地形地貌條件:在地形上具備山高溝深、地勢陡峻,溝床縱坡降大、流域形態便於水流匯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為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三部分。上游形成區的地形多為三面環山、一面出口的瓢狀或漏斗狀、地形比較開闊、周圍山高坡陡、山體破碎、植被生長不良,這樣的地形有利於水和碎屑物質的集中;中游流通區的地形多為狹窄陡深的峽谷,谷床縱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夠迅猛直瀉;下游堆積區的地形為開闊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階地,使碎屑物有堆積場所。

(2)、鬆散物質來源條件:泥石流常發生於地質構造復雜,斷裂褶皺發育、新構造活動強烈、地震烈度較高的地區。地表岩層破碎,滑坡、崩塌、錯落等不良地質現象發育,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固體物質來源;另外,岩層結構疏鬆軟弱、易於風化、節理發育,或軟硬相同成層地區,因易受破壞,也能為泥石流提供豐富的碎屑物來源;一些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如濫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開山采礦、採石棄渣等,往往也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質來源。

(3)、水源條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重要激發條件和搬運介質(動力來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庫(池)潰決水體等形成。我國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長時間的連續降雨等。

三、汛期如何預防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1、各級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要認真採取措施,防範汛期地質災害的發生,切實減少災害損失。

汛期是各類突發性地質災害的高發期,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和有關主管部門要認真編制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建立防災責任制、落實地質災害險情巡查、汛期值班、災情速報、應急搶險等各項制度,組織廣大人民群眾,建立地質災害的「群測群防」體系,切實減少災害損失。

2、廣大群眾應認真閱讀、理解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發放的地質災害防災「明白卡」。

在廣大的地質災害多發區和危險區,地方政府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針對本區內的隱患點和危險點製作了「地質災害防災明白卡」,並下發到了監測責任單位和受災害威脅的群眾手中,要認真閱讀和理解「明白卡」上的內容。

3、注意收看天氣預報和地質災害天氣預報。

汛期地質災害,主要與降雨有關,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和多發區內居住的居民,要密切注意天氣變化,特別是要注意與降雨有關的氣象預報。一些已開展地質災害天氣預報的地區,還要注意收聽收看地質災害天氣預報。

4、注意房前屋後山坡坡體及溝谷內水流夾帶泥砂的變化情況,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這些異常情況,並配合政府和有關部門採取監測措施或主動採取躲避措施。

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前,都有一些程度不同的前兆,比如山體裂縫、岩石掉塊、泉水變渾、溝谷內水流夾帶的泥砂增多、家畜家禽出現異常反映等,發現這些情況時,要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並積極配合政府及有關部門採取搬遷避讓措施。

5、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和多發區內,不要隨意進行容易誘發地質災害的生產生活活動。

開挖坡腳、開山採石、在溝谷內大量棄渣、在坡體上大量蓄水等一些人類活動易促使坡體失穩,從而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因此,在地質災害多發區和危險區內的企事業單位和廣大居民應注意自己的生產生活活動,避免誘發地質災害。

6、在面對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緊急情況時,怎樣逃生?

面對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突然發生,要保持冷靜,首先判斷崩塌、滑坡、泥石流威脅的范圍,然後及時逃離險區。具體來說,崩塌、滑坡、泥石流發生時,滾石、坡體或泥石流都是從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運動,所以,應選擇向左右兩個方向逃離危險區,而不要選擇順著滾石、坡體或泥石流運動的方向逃生。如果身處正在運動的滑坡體上,實在沒有時間逃離滑體,可抱緊附近粗大的樹木以求自保。

7、災害發生後,要根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統一安排,進行搶險、救人和搶運財物等活動,避免續發災害傷人。

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發生,往往是分階段的,在災害體暫時穩定後,可進行搶險救人、搶運財物等活動,但是,這些活動必須建立在有對災害體密切監測的基礎上,由政府和有關部門統一組織,以免後續災害危及搶險人員安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