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蘇州新區中國石油地質

蘇州新區中國石油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2-08 21:45:01

① 石油地質勘探工作環境如何

石油地質勘抄探工作多襲常年工作在外,相對比較辛苦。
石油地質勘探要多接觸些實際的操作和多勤於野外踏勘。
如岩性的認識與識別,區域地質構造的認知,生油層儲油層的地質構造,有利的斷層結構,成藏構造,背斜構造等。對於在鑽井過程中的地質人員要做到測井各曲線的分析,岩屑岩性分析,滲透率和含油飽和度分析等這些錄井工作也可以幫助地質人員對地下構造,油藏分布有幫助,不僅做到會勘探也要會懂錄井分析,這對勘探有很大提高的。推薦幾本書給你:《普通地質學》、《礦物岩石學》、《古生物地史學》、《油礦地質學》、《構造地質學》、《地球物理測井》、《沉積岩石學》。

② 石油地質背景

低熟、未熟石油在我國的分布較為廣泛,據近年的研究及據文獻的不完全統計,已在我國近20個沉積單元(盆地、凹陷及坳陷)中找到了低熟與未熟油氣,而且大多分布在我國東部地區。

在已知的低熟油氣田(藏)中,產出層位涉及上二疊統至新近系(其中三疊系和下白堊統尚無低熟油產出的報導),大多分布在第三系。自生自儲的特徵較為明顯。

在我國國內已發現產出低熟石油的盆地中,以半鹹水湖相—鹹水湖相—鹽湖相沉積居多(王鐵冠等,1995)。比較特徵的淡水湖相沉積僅有景谷盆地和黃驊坳陷內的板橋凹陷。

景谷盆地的第三系沉積物中淡水湖相特徵十分明顯,主要由淺灰色細砂岩和褐黑色泥岩構成,含有豐富的介形類、植物和淡水螺及魚化石,未見碳酸鹽岩形成。

從景谷盆地原油的有機地化指標,如Pr/Ph與伽馬蠟烷/αβ30藿烷的關系以及源岩中普遍存在的單甲基中間支鏈化合物(X化合物),占飽和烴組成的0.2%~0.4%,烷基環己烷和胡蘿卜烷系列含量較低,含量<1%等特徵,景谷盆地淡水湖相烴源岩Pr/Ph值較高(>1),而伽馬蠟烷相對含量低;烷基苯含量高(1.0),烷基環己烷含量較低(0.7),甾類含量為13.5等特點都表徵著淡水湖相沉積。這一點與其他產低熟石油的咸化湖泊沉積有著明顯的區別。

景谷盆地雖然面積不大,在新近系沉積中可見煤線存在,表明其間曾有過短暫的沼澤化時期,但由於其地處亞熱帶,雨水及地表水豐沛,使湖區的存在時間相對較長,沉積並保存了足夠的有機質,為形成油氣田奠定了基礎。而且,這種盆地距物源近,搬運距離短,沉積堆積較快。不僅水生生物易於被保存,而且陸源有機物在搬運輸入過程中損失量也較小,利於各種沉積有機質的保存。

③ 中國石油開采隊地質電話

"中國石油開采隊地質" 不是一個准確的單位名稱,也沒有與此象近的名稱。

④ 什麼叫做石油地質

石油地質,主來要強調的是油氣自資源形成、運聚及保存等地質的條件。目前在油氣勘探領域作為一個比較大的學科,它所涉的幾個關鍵內容包括:烴源岩(油氣的來源)、儲層(油氣賦存介質)、蓋層(阻止油氣因地層壓力向上泄漏的大鍋蓋)、圈閉(油氣聚集的場所)、運移(油氣從烴源岩生排之後的運輸路徑及動力)、保存(顧名思義,就是保存的條件了)。

⑤ 中石油的哪個地質勘探部門的收入和待遇非常高啊希望知道的達人給給我說得清楚下啊。

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不過,很難進

⑥ 中石油勘探概況

車排子地區的油氣勘探始於20世紀50年代,60年代發現了紅山嘴油田,80年代發現了車排子油田,90年代發現了小拐油田。截至2003年底,中石油在紅車斷裂帶已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9769×104t,探明含油麵積80.1km2,當年產油量34.3×104t。其中,車排子地區探明石油地質儲量3017×104t,探明含油麵積30.0km2,年產油量7.9×104t;紅山嘴油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6752×104t,探明含油麵積50.1km2,年產油量26.4×104t。

中石化在車排子凸起區登記的西緣區塊勘探程度較低,區內有中石油新疆分公司20世紀80、90年代施工的二維地震測線累計1900餘千米,地震測網不規則,南部鄰近車排子油田區地震測網密度基本達到2km×2km;北部地震測網不規則,基本達到2km×6km或4km×6km,但局部地區不成網。另外,區內還有8口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前期所鑽的老探井,自南向北分別是艾4、戶2、戶3、車淺5、車淺1、車13、車8和車淺15井。其中,車淺5、車淺1、車13、車8和車淺15等5口井在鑽探過程中均見到較好的油氣顯示,車8、車13井目前井口仍然有原油溢出。但對以上勘探資料掌握的較少,或者不系統。

⑦ 中國石油地質礦業六校有可能合並嗎

應該來說不會。畢竟六校雖然都是狂野的大學,但是研究的方向其實不太一樣,辦學宗旨也不太一樣。而且地理位置啊之類的,都不太適合合並。

⑧ 中國石油地質專家的結論是什麼

對於中美陝北石油勘探的結果,中國地質家先後做出反應。1919年,丁文江首先指出:「美孚石油公司在陝北的工作已經表明是一種失敗。」1921年,丁文江、翁文灝聯名發表《中國礦業紀要》,文中強調:「中國油礦昔曾大促世人注意。自民國三年美孚合辦探礦以後,乃頤以失望聞。然產油區域究屬甚廣,調查勘探亦究未詳盡。則石油固自不失為中國有希望之礦產。」他們在分析陝、甘、新、川等省的儲油希望後說:「吾國尚坐擁此廣大有希望之油田,詳加勘探,誠今日之急務也。」1928年,李四光指出:「美孚的失敗,並不能證明中國無油可辦。」謝家榮又進一步說:「……未曾鑽探之處尚多,倘能依據地質學原理,更作精密之調查,未必無獲得佳油之希望,故一隅之失敗,殊不能斷定全局之命運耳。」中國的地質家堅信中國不是無油可辦,而是勘探不周,石油仍是中國有希望的礦產。據此,他們結合中國的地質條件,展開研究探索,逐步認識到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認識到陸相地層可以生油。首先涉足這個領域的是中國第一個地質學博士翁文灝,然後是潘鍾祥。他們大量的相關精彩論述,為陸相地層可以生產大量石油提供了理論依據。
二是認識到中國各個時代地層都可生成石油,時代較新的地層油量較多,希望最大。以譚錫疇、李春昱、謝家榮、黃汲清等為代表,都對當時國外一些地質家所說中國不可能生產大量石油的觀點進行了澄清。
三是認識到有利的含油區域幾乎遍及大半個中國。以黃汲清、謝家榮、孫健初為代表,都對中國石油的生成、區域和發展前景,寄予了很大希望。
他們的研究成果和學術觀點,不僅拓寬了人們找油找氣的視野,更重要的是,它顯示了中國地質家對於在自己國土上勘探石油充滿信心。

⑨ 中部地區石油地質概況

2001年,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准噶爾盆地中部注冊登記了4個區塊:中部1區塊、中部2區塊、中部3區塊、中部4區塊,在本書分別簡稱為中1區塊、中2區塊、中3區塊、中4區塊,位於盆地的深凹陷區,其勘探目的層主要為白堊系—侏羅系。

本書主要是以中2區塊、中3區塊、中4區塊的資料為主要來源,研究准噶爾盆地中部侏羅系的油氣成藏特徵。中2區塊目前只有一口鑽井,成1井,完鑽層位八道灣組,未穿。中3區塊完鑽的井有永1井、永2井、永6井、金1井、屯1井。永1井完鑽井深6400m,層位為八道灣組,未穿;永2井和永6井鑽至西山窯組,未穿;由於在白堊系與侏羅系之間發育不整合,永1井、永2井、永6井缺失頭屯河組。金1井、屯1井只達到白堊系吐谷魯群,沒有鑽遇侏羅系。中4區塊完鑽的井有董1井、董2井、董3井。董1井完鑽井深5723.11m,完鑽層位西山窯組(未穿)。完鑽井董2井深5785.00m,八道灣組,未穿。董3井完鑽井深6630.00m,下統三工河組(未穿)。

准噶爾盆地中石化中部探區包括中部1,2,3,4區塊。由於這4個區塊均位於盆地內的凹陷區,構造活動相對比較弱,因此,整個中部區塊斷裂和褶皺構造均不發育,構造特徵相對簡單。

2.3.1 斷裂

中部4個區塊斷裂不發育,區內沒有發育大的斷層,基本上以層間小斷層為主。其中,在中部1區塊存在著有爭議的幾條規模較大的斷層(有人認為是煤層尖滅線),在中部2區塊內部沒有發現斷層,僅在東南鄰區發育了白家海斷裂;中部3區塊斷層發育相對較少,只是在該區塊南部的奎屯南、沙灣東背斜構造和鄰區獨山子、安集海等地區發育了規模較大的逆沖斷層;中部4區塊內目前發現斷層30多條,幾乎全部是侏羅系內部的層間小斷層,只有個別斷層向上斷開了白堊系,其形成期主要在燕山期;斷層性質以逆斷層為主,偶見正斷層;斷層走向以北西向為主,其傾向為南西或北東。

2.3.2 褶皺構造

腹部探區中部各區塊由於處在凹陷的深部位,受構造運動的影響比較弱,褶皺構造不十分發育,主要形成了橫跨盆地腹部中部地區的大型、寬緩的車-莫古隆起,並在隆起構造的背景上發育了一些局部低幅度背斜和鼻狀構造。同時,盆地在中生界沉積過程中受八大水系的控制,發育有一系列的(扇)三角洲沉積體系,因此,中部區塊發育了較多的岩性圈閉和地層圈閉。

侏羅紀沉積期,由於腹部地區燕山構造運動弱,本區侏羅系為大型緩坡推進型三角洲沉積體系,故岩性圈閉也比較發育。燕山末期—喜馬拉雅期,由於發生區域性掀斜作用,構造圈閉幅度減小,有的圈閉甚至消失,這也就形成了目前低幅度背斜圈閉和小斷層控制的斷塊圈閉主要分布於二疊系凸起的侏羅系中。

由於各區塊的沉積、構造演化不盡一致,圈閉發育特點也不盡相同。

中1區塊、中2區塊早期發育部分構造圈閉,中晚期發育大量的岩性和地層圈閉。而對於主體位於凹陷的中1區塊來說,侏羅系主要發育岩性圈閉;二疊系、三疊系的低幅度背斜圈閉則主要分布於二疊系隆凹接合部的莫西庄、沙窩地和征沙村等局部地區。

中3區塊的構造圈閉較中1,2區塊發育,而且集中於南部奎屯南—沙灣東一帶,層位主要為中新生界,北部發育地層、岩性圈閉。

中4區塊侏羅系內部發育較多的層間斷層,形成了多個低幅度構造圈閉,其中以斷塊和斷鼻圈閉為主,而侏羅系內部發育有大量的岩性圈閉,白堊系內部則以斷層圈閉和岩性圈閉為主。這充分表明圈閉的發育與構造和沉積演化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各區塊所處的構造位置和沉積特徵的差異性,造成圈閉發育的不平衡性。

2.3.3 車-莫古隆起的形成演化

車-莫古隆起的構造演化劃分為6個階段:

2.3.3.1 初始發育階段(J1s)

在三工河組沉積時期,車-莫古隆起開始發育。在車-莫古隆起的南、北兩翼,三工河組下部層系內砂體自北向南前積疊置,說明三工河組沉積早期隆升程度很小(或沒有隆升),對沉積沒有控製作用;三工河組上部層系內砂體在隆起南翼地震剖面上表現為自南向北疊置。三工河組沉積晚期車-莫古隆起已具雛形,並影響三工河組二段以上地層沉積。而層拉平三工河組後,八道灣組以下地層在原隆起高點的厚度反而大於兩側厚度,說明八道灣組沉積時車-莫古隆起尚未發育。

2.3.3.2 逐漸隆升階段(J2x)

西山窯組內煤層自隆起中心向兩翼呈退覆尖滅現象,說明J2x沉積時期最大湖泛面逐漸縮小,殘留煤層等厚圖也反映了向兩翼厚度增大的趨勢。西山窯組原始沉積厚度等值線圖上存在3個獨立高點,厚度240~280m。上述現象反映西山窯組沉積時期,車-莫古隆起已在逐漸隆升,但隆升的幅度可能不大。

2.3.3.3 強烈隆升階段(J2t)

西山窯組沉積之後,隆升強度增大,頭屯河組與西山窯組之間存在削蝕接觸關系,說明古隆起曾遭受剝蝕。頭屯河組殘存地層楔狀尖滅的梯度大於西山窯組楔狀尖滅的梯度,也暗示頭屯河組沉積時期隆升的幅度在增大,致使古隆起之上頭屯河組沉積的厚度減小。從頭屯河組原始沉積厚度等值線圖上可看出,不但古隆起顯著擴大,而且存在多個孤立的高點,厚度減薄,約為150~200m。

2.3.3.4 剝蝕改造階段(J3)

車-莫古隆起上及盆地腹部缺失上侏羅統,而盆地南緣卻存在齊古組-喀拉扎組,這說明車-莫古隆起遭受了剝蝕、改造,形成白堊系底界削截頭屯河組、西山窯組底界等現象。在古隆起的西南緣,受紅車斷裂壓扭性活動影響,古隆起遭受改造,斷裂上盤剝蝕強烈,致使侏羅系—二疊系剝蝕殆盡,石炭系出露地表。利用地層厚度趨勢外推法、聲波時差測井曲線法估算白堊系不整合面下伏地層的總剝蝕厚度達650m。

圖2.3 車-莫古隆起演化歷史圖

(據漆家福,2005)

2.3.3.5 隱伏埋藏階段(K—E)

至白堊世沉積時期,整個准噶爾盆地已基本被夷平,車-莫古隆起下伏埋藏,但仍然具有北東-南西向展布的低幅度背斜形態,只是在上白堊統—古近系沉積時期,高點逐漸向北遷移。

2.3.3.6 調整定位階段(N—Q)

中部2,4區塊位於車-莫古隆起的東側,侏羅紀兩區塊均處在東傾的斜坡之上,但隨著白堊系的沉積逐漸演變為西傾斜坡;而南北向上兩區塊則一直處在南傾斜坡之上。從平面上分析,中部2,4區塊在車-莫古隆起的影響下,由原來的東南傾演變為現今的西南傾,構造變動相對較小。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車-莫古隆起對中部1區塊的構造變動影響最大,而對於中部2,3,4區塊的構造變動影響相對較小。這種構造變動將會對中部區塊的沉積儲層的分布、局部構造圈閉的形成及油氣成藏和調整起到一定的控製作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