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地工程地質勘察
㈠ 如何做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摘要: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是建築地基基礎設計和施工的重要依據。在保證外業和實驗資料准確可靠的基礎上,文字報告和有關圖表應按合理的程序編制。要重視現場編錄、原位測試和實驗資料檢查校核,使之相互吻合,相互印證。地基岩土分層是一個重要環節,要根據岩土地質時代、土的成因類型、岩土性質、狀態、岩石風化程度和物理力學特徵合理劃分。岩土的工程力學性質是根據原位測試和實驗資料的數理統計值綜合判定。報告要充分搜集利用相關的工程地質資料,做到內容齊全,論據充足,重點突出,正確評價建築場地條件、地基岩土條件和特殊問題,為工程設計和施工提供合理適用的建議。
關鍵詞:岩土工程勘察 報告 圖表 編製程序 岩土分層
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是工程地質勘察的最終成果,是建築地基基礎設計和施工的重要依據。報告是否正確反映工程地質條件和岩土工程特點,關繫到工程設計和建築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當、經濟合理。當然,不同的工程項目,不同的勘察階段,報告反映的內容和側重有所不同;有關規范、規程對報告的編寫也有相應的要求。下面著重談一談有關工業與民用建築的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編寫工作,且側重於詳細勘察階段。
1報告的編製程序
一項勘察任務在完成現場放點、測量、鑽探、取樣、原位測試、現場地質編錄和實驗室測試等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即轉入資料整理工作,並著手編寫勘察報告。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編寫工作應遵循一定的程序,才能前後照應,順當進行。不然的話,常會出現現場編錄與實驗資料的矛盾、圖表間的矛盾、文圖間的矛盾,改動起來費時費力,影響效率,影響質量。
通常的編製程序是:
(1)外業和實驗資料的匯集、檢查和統計。此項工作應於外業結束後即進行。首先應檢查各項資料是否齊全,特別是實驗資料是否出全,同時可編制測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統計表和勘探點(鑽孔)平面位置圖。
(2)對照原位測試和土工試驗資料,校正現場地質編錄。這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視,從而出現野外定名與實驗資料相矛盾,鑒定砂土的狀態與原位測試和實驗資料相矛盾。例如:野外定名為粘土的,實驗出來的塑性指數卻<17;野外定名為細砂的,實驗資料為中砂,其0.25~0.5mm顆粒含量百分比達50%以上;野外定為可塑狀態粘性土的,實驗出來的液性指數卻<0;野外定為稍密狀態的砂性土,標准貫入擊數卻<10擊;野外定為淤泥或淤泥質土的,實驗出的孔隙比卻<1;野外定為硬塑粘性土的,標貫擊數卻<18擊……產生諸如此類的矛盾,或由於野外分層深度和定名不準確,或試驗資料不準確,應找出原因,並修改校正,使野外對岩土的定名及狀態鑒定與實驗資料和原位測試數據相吻合。
(3)編繪鑽孔工程地質綜合柱狀圖。
(4)劃分岩土地質層,編制分層統計表,進行數理統計。地基岩土的分層恰當與否,直接關繫到評價的正確性和准確性。因此,此項工作必須按地質年代、成因類型、岩性、狀態、風化程度、物理力學特徵來綜合考慮,正確地劃分每一個單元的岩土層。然後編制分層統計表,包括各岩土層的分布狀態和埋藏條件統計表,以及原位測試和實驗測試的物理力學統計表等。最後,進行分層試驗資料的數理統計,查算分層承載力。
(5)編繪工程地質剖面圖和其它專門圖件。
(6)編寫文字報告。按以上順序進行工作可減少重復,提高效率;避免差錯,保證質量。在較大的勘察場地或地質地貌條件比較復雜的場地,應分區進行勘察評價。
2報告論述的主要內容
報告應敘述工程項目、地點、類型、規模、荷載、擬採用的基礎形式;工程勘察的發包單位、承包單位;勘察任務和技術要求;勘察場地的位置、形狀、大小;鑽孔的布置者和布置原則,孔位和孔口標高的測量方法以及引測點;施工機具、儀器設備和鑽探,取樣及原位測試方法;勘察的起止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質量評述;勘察工作所依據的主要規范、規程;其它需要說明的問題。報告應附勘探點(鑽孔)平面位置圖、勘探點測量成果表和勘察工作量表。倘若勘察工作量少,可只附圖而省去表。一個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由下面幾部分組成。
2.1地質地貌概況
地質地貌決定了一個建築工地的場地條件和地基岩土條件,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論述:(1)地質結構。主要闡述的內容是:地層(岩石)、岩性、厚度;構造形跡,勘察場地所在的構造部位;岩層中節理、裂隙發育情況和風化、破碎程度。由於勘察場地大多地處平原,應劃分第四系的成因類型,論述其分布埋藏條件、土層性質和厚度變化。(2)地貌。包括勘察場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態、次一級地貌單元劃分。如果場地小且地貌簡單,應著重論述地形的平整程度、相對高差。(3)不良地質現象。包括勘察場地及其周圍有無滑坡、崩塌、塌陷、潛蝕、沖溝、地裂縫等不良地質現象。如在碳酸鹽岩類分布區,則要敘述岩溶的發育及其分布、埋藏情況。如果勘察場地較大,地
㈡ 工民建工程地質勘察中場地可分為幾類
根據場地的復雜程度,可按下列規定分為三個場地等級:
1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為專一級場地屬(復雜場地):
1)對建築抗震危險的地段;
2)不良地質作用強烈發育;
3)地質環境已經或可能受到強烈破壞;
4) 地形地貌復雜;
5)有影響工程的多層地下水,岩溶裂隙水或其他水文地質條件復雜,需專門研究的場地。
2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為二級場地(中等復雜場地):
1)對建築抗震不利的地段;
2)不良地質作用一般發育;
3)地質環境已經或可能受到一般破壞;
4)地形地貌較復雜;
5)基礎位於地下水位以下的場地。
3 符合下列條件者為三級場地(簡單場地):
1)抗震設防烈度等於或小於6 度,或對建築抗震有利的地段;
2)不良地質作用不發育;
3)地質環境基本未受破壞;
4)地形地貌簡單;
5)地下水對工程無影響。
㈢ 現場工程地質勘察的目的和任務是什麼
1、選址勘察工作目的在於從總體上判定擬建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能否適宜工程建設項目。任務是通過取得幾個候選場址的工程地質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對擬選場址的穩定性和適宜性作出工程地質評價。
2、初步勘察的目的是:對場地內建築地段的穩定性作出評價;為確定建築總平面布置、主要建築物地基基礎設計方案以及不良地質現象的防治工程方案作出工程地質論證。根據選址報告書了解建設項目類型、規模、建設物高度、基礎的形式及埋置深度和主要設備等情況。
3、詳細勘察的目的是提出設計所需的工程地質條件的各項技術參數,對建築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評價,為基礎設計、地基處理和加固、不良地質現象的防治工程等具體方案作出論證和結論。
(3)場地工程地質勘察擴展閱讀
觀測的主要內容有:
岩、土體位移范圍、速度、方向;岩、土體內地下水位變化;岩體內破壞面上的壓力;爆破引起的質點速度;峰值質點加速度;人工加固系統的載荷變化等。此項工作主要是在論證建築物的施工設計的詳細勘察階段進行,工程地質作用的觀測則往往在施工和建築物使用期間進行。
長期觀測取得的資料經整理分析,可直接用於工程地質評價,檢驗工程地質預測的准確性,對不良地質作用及時採取防治措施,確保工程安全。
㈣ 工程地質勘察
1.概述
工程地質勘察是根據建設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評價建設場地的地質、環境特徵和岩土工程條件,編制勘察文件的活動。它是工程建設的前期工作,旨在為工程建設的正確規劃、設計、施工和運行等提供可靠的地質資料,以保證工程建築物的安全穩定、經濟合理和正常使用。
工程地質勘察的方法包括工程地質測繪、工程地質勘探、原位測試與室內實驗、現場檢驗與監測等。工程地質勘察現場工作如圖4-13所示。
2.工程地質測繪
工程地質測繪是運用工程地質理論,通過系統地野外工作,對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各種地質現象進行觀察和描述,初步查明擬建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並將所獲取的資料反映在地形底圖上,編制工程地質圖件,為編寫報告書提供准確依據。
圖4-13 工程地質勘察現場
3.工程地質勘探
工程地質勘探是獲取地下深處地質資料的重要手段,也為野外取樣、原位測試提供場所。工程地質勘探常用方法有工程地質物探、鑽探和坑探等。
4.原位測試
在岩土體原有位置保持岩土的天然結構、含水量及應力狀態條件下測定岩土性質稱為原位測試。其主要方法有載荷試驗、點荷載強度試驗、壓水試驗、抽水試驗、注水試驗、標准貫入試驗、旁壓試驗、波速測試、回彈試驗、圓錐動力觸探試驗、靜力觸探試驗(圖4-14)、現場十字板剪切試驗(圖4-15)等。
圖4-14 靜力觸探試驗
圖4-15 十字板剪切試驗
5.室內試驗
室內試驗是為了正確取得岩土物理力學性質指標,供設計和施工使用。室內試驗有含水率試驗、密度試驗、界限含水率試驗、顆粒分析試驗、滲透試驗、擊實試驗、固結試驗、直接剪切試驗及三軸壓縮試驗等。
6.現場檢驗與監測
現場檢驗與監測旨在保證工程的質量和安全,提高工程效益。現場監測工作如圖4-16、圖4-17所示。
圖4-16 現場監測(沉降觀測)
圖4-17 現場監測(基坑變形監測)(http://www.senkee.cn)
通過檢驗與監測可以預測一些不良地質現象的發展趨勢及其對建築物的危害,以便採取防治對策和措施;通過它對岩土工程施工質量進行監控,以保證工程的質量和安全。
㈤ 工程地質勘察是干什麼的
工程地質勘察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研究、評價建設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所進行的地質測繪、勘探、室內實驗、版原位測試等權工作的統稱。為工程建設的規劃、設計、施工提供必要的依據及參數。工程地質條件通常是指建設場地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地層岩性、不良地質現象以及水文地質條件等。
勘察內容
主要有以下五項:
①搜集研究區域地質、地形地貌、遙感照片、水文、氣象、水文地質、地震等已有資料,以及工程經驗和已有的勘察報告等;
②工程地質調查與測繪;
③工程地質勘探見工程地質測繪和勘探;
④岩土測試和觀測見土工試驗和現場原型觀測、岩體力學試驗和測試;
⑤資料整理和編寫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工程地質勘察通常按工程設計階段分步進行。不同類別的工程,有不同的階段劃分。對於工程地質條件簡單和有一定工程資料的中小型工程,勘察階段也可適當合並。
勘察方法和工作量
主要根據工程類別與規模、勘察階段、場地工程地質的復雜程度和研究狀況、工程經驗、建築物等級及其結構特點、地基基礎設計與施工的特殊要求等六個方面而定。
㈥ 一項工程去地質勘察部門干什麼流程大概怎麼樣的工程地質勘察
地質勘察主要是查明工程場地范圍內地下地層情況,確定各層土力學性質參數,如內抗剪強度,固容結系數等,為設計做為依據。
一般流程是先現場踏勘,然後cad布孔,再現場放樣,安排勞務隊伍現場取樣或原位測試,然後收集資料,畫平面、剖面圖等,確定力學參數,做出勘察報告。
一般還要與甲方簽訂合同,去住建局系統備案,然後提交勘察報告給圖審,回復意見。差不多就這樣了
㈦ 各輔助建築物地區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
根據三門峽水利樞紐輔助建築物總體布置方案,這些輔助建築物包括有圍堰、變電站、永久住宅區、汽車基地、混凝土系統場地、跨河公路鋼橋、沉沙池、大安居民區、會興(鎮)居民區、靈寶篩分場及靈寶鐵路專用線。為查明上述建築物的工程地質條件,地質總隊於1955~1958年間陸續完成了上述各個建築物地段內所需要進行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其位置交通見圖8),簡述如下:
1.圍堰
1956年5~6月,為了獲得壩區初步設計第一期及第二期上下游圍堰部分的第四紀岩層厚度、性質,並研究其岩石物理力學性質,在該地段內進行了試坑、土鑽及試槽的勘察工作,基本上查明了圍堰地基的工程地質條件。由於技術設計中第一、第二期圍堰個別地段的位置稍有變動,以及1956年勘察資料中對第四紀沉積層的透水性未能加以說明,因此,1957年5~6月間又在所設計的地段上,進行了一系列的試坑及土鑽的勘察工作,在於查明地基內基岩表面沖積層的砂卵石及局部覆蓋在基岩面之上的坡積層厚度、顆粒級配、容重、滲透系數。此外,為了保證圍堰和河床連接的可靠性,還需要查明圍堰和兩岸聯接地段處的地質條件。經過上述一系列的地質勘察工作,均已滿足了設計對圍堰地基地質資料的要求。
2.變電站、永久住宅區、汽車基地
這些輔助建築物均分布於壩址右岸,由黃土類土所組成的二、三、四級階地上。為了查明上述這些場地內的工程地質條件,於1956年7月在所設計的地段內進行地質勘察工作,初步查明了區內的一般地質條件。
在技術設計中,由於變電站總體布置方案有所變動。為了查明新布置的變電站、電纜溝以及從水電站至露天配電場的架空引入電網的高壓塔等具體地段上的工程地質條件,1957年7~8月間又進行了一系列的地質勘察工作,這些工作包括了試坑、土鑽以及室內試驗等工作。
圖7 三門峽水利樞紐主要建築物地區地質勘探程度圖
圖8 三門峽水利樞紐各輔助建築物地段的位置交通圖
在此勘察期間,發現在變電站地基的黃土類土中,具有一定方向性分布的裂隙。究竟這些裂隙對建築物有無影響?為了弄清這一問題,於1958年4月又進行了比例尺1:2000的工程地質測繪,並向當地居民訪問有關煤洞的分布情況,並開挖了一些試坑,其目的在於查明裂隙的成因、生成時期,以及裂隙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規律和性質,從而做出變電站基礎穩定性方面的結論。這一問題經過上述勘察工作後,也得到了解決。
通過上述一系列的工作,獲得了充分的地質剖面圖以及土壤的物理力學性質試驗等資料,對變電站地基的工程地質條件,做出了比較詳盡的論證,基本上滿足了設計要求。
經過蘇聯列寧格勒水電設計分院研究後,1959年1月變電站的位置又有了改變,但經過研究後,認為已有的勘測資料基本上仍可以滿足設計的要求。
3.混凝土系統場地
混凝土系統場地,位於七里溝與老鴉溝之間的斜坡地段,這一個地段1955年曾以少量的土鑽鑽孔,對崩積物的沉積次序進行了了解,因受勘探設備的限制,所搜集到的資料是不足的。在1956年初步設計中又進行了補充工程地質勘察工作。其工作包括:開挖了12個試坑、補充地質測繪以及土壤物理力學性質的研究。經過這一次工作,初步查明了該地段上所設計的建築物地基的工程地質條件是相當復雜的。
1957年6~8月,根據技術設計的要求,在各個具體建築物地段內,又進行了補充勘察工作。1955年、1956年、1957年的三次地質勘探工作總的缺點是對地基在施工以及運行期間能否產生滑動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1957年勘探工作結束後,緊接著就是混凝土系統場地的全面開挖,這一開挖工作破壞了場地邊坡的穩定性。因此,1958年春,分別在角胡同及大小拌和樓場地產生了兩個不相連的滑坡,嚴重地危害到小拌和樓建築物的安全,並直接影響到大拌和樓場地的正常施工。為了根除滑坡對大、小拌和樓場地的危害,1958年5~8月間,在該地段上又進行了工程地質勘察工作。其目的是在研究正在活動的以及目前尚未發現的,但將來可能產生滑坡地段的工程地質條件,提出最合理的預防和處理方面的措施。經過這一次的勘測工作和進一步對資料的綜合分析,對滑坡問題得到了全面了解。在勘察過程中,曾分別為設計和施工部門及時地提供了必要的地質結論及迫切需要的地質資料,完全滿足了設計和施工方面的要求(Ⅱ-10)。
4.下游公路鋼橋
公路鋼橋,位於壩址下游0.8km處,1956年為了查明鋼橋地基的工程地質條件,在該地段上進行了5個孔的鑽探工作,並進行了單孔抽水試驗,鑒定了地基的透水性。根據勘察資料,說明這個地段選為鋼橋的地基是完全適宜的。
5.沉沙池(二期供水用)
一、二兩級沉沙池,分別位於七里溝口和角胡同三級階地的斜坡上。為了獲得設計地段內所需要的地質資料,1956年曾分別布置了少量的坑、孔進行了勘探,基本上查明了區內的工程地質條件。
6.大安居民區
大安居民區位於三門峽上游4km處,黃河右岸的二級階地上,區內有公路和鐵路直通三門峽壩址和三門峽市,因此,交通甚為方便。
為了查明區內地基的工程地質條件、第四紀沉積物的物理力學特性,確定哪些地方適宜於建築,1955年12月在該地區內按150m×150m的方格網的勘探方法進行了勘探。在工作期間由於得到了地質部蘇聯地質專家馬舒柯夫來工地檢查工作時的正確指導,及時地將還沒有進行的試坑及鑽孔大大加以縮減,從而克服了在較均一的黃土類土地區勘探設計中的浪費。經過上述勘探工作後,已完全可以滿足大安居民區地基設計上的要求。
7.會興(鎮)居民區
會興居民區(現為三門峽市),位於陝縣縣城與三門峽車站間的三級階地上,1956年1~2月間為了查明該地基的工程地質條件,進行了比例尺為1:10000地質測繪以及600m×600m方格網布置了少量的土鑽及試坑工作。經過這一次工作,對會興居民區的工程地質條件有了一般性的了解。1956年7月為了解決會興居民區各建築物的合理布置問題,在這地段內又進行了綜合性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勘探和測繪工作。
會興居民區的北部為各輔助企業建築物的地基,這些建築物包括汽車修配基地、中心機械修配廠、木材加工系統、建築製品工廠、燃料及燃料潤滑材料倉庫、變電站、氧氣站、鍋爐廠等。為了進一步查明上述建築物具體地段內的實際工程地質條件,1957年又進行了補充的工程地質勘探工作。
為了日益發展的會興居民區提供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總隊曾於1955年~1956年間在南澗河至會興鎮地區內進行了供水勘探工作(Ⅱ-11),滿足了當時的設計需要水量。1958年以來隨著三門峽市(原會興鎮)各項企業的迅速發展,水量已感不足,因此,在1958年又進行了5個生活用水的勘探孔的鑽探工作。
通過上述各期的勘探工作,對會興居民區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和地下水的供水條件,做了進一步的論證,基本上滿足了設計要求。
8.靈寶篩分場及靈寶鐵道專用線
為了查明靈寶篩分場和靈寶鐵路專用線的工程地質條件,分別於1956年7~12月,進行了少量的試坑和土鑽的勘探工作,基本上查明了選為建築地基的工程地質條件,滿足了設計的要求。
1955年~1958年三門峽水利樞紐各輔助建築物地段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量見表4。
表4 三門峽水利樞紐各輔助建築物地段的工程地勘察工作量表
㈧ 主要建築物地區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
在1955年初步設計階段第二期工程地質勘察的同時,也布置了為論證三門峽水利樞紐主要建築物地段,技術設計階段的工程地質工作(如勘探豎井、水平探硐及灌漿試驗),以便進一步了解混凝土重力壩建基高程處,及左右兩岸壩肩接觸部分的閃長玢岩的裂隙程度、風化厚度、岩石物理力學性質、地下水向基坑的滲入量,以及設計帷幕灌漿時的孔排孔距等。
1956年為了進一步確定在已選定的下壩線方案上建壩的問題,需要詳細地研究基岩頂板高程、構造和第四紀沉積層以及分布在本地段的各種基岩物理力學性能,因而補打了13個鑽孔。
此外,為了進一步核定混凝土重力壩壩內式電站與壩後式電站兩種比較方案,在正常高水位360m時的工程地質條件,1957年3月三門峽水電站設計總地質師B.Й.薩維里耶夫提出了下列的主要勘探任務:
1.進行比例尺1:1000地質測繪,對主要建築物布置的范圍內,閃長玢岩中所有的破碎帶及裂隙密集帶進行了解,並進一步說明其透水性和地下水的承壓性,以及破碎帶灌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提高基礎岩石的質量。
2.進一步確定閃長玢岩的頂板所在高程。
3.根據地質勘探資料,進一步確定閃長玢岩表面風化帶的厚度,以及壩基風化岩石開挖的深度。
4.為了設計最好的排水系統(在灌漿帷幕的後面),對溢流壩段和廠房壩段基礎閃長玢岩裂隙做詳細說明,以便根據對裂隙的觀測資料,擬定出排水鑽孔的方向和所需要的數量。
5.為了設計溢流壩段的護坦,應在溢流壩至張公島間的地段內,進行對閃長玢岩完整性的研究。換句話說也就是要研究閃長玢岩中裂隙的大小,它們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情況,以及該地段內的構造破碎帶和裂隙密集帶的詳細性質。
6.進一步明確主要建築物基礎岩石的物理力學性質,特別是河床地段閃長玢岩以下的軟弱岩石(煤層和炭質頁岩)的特性。
7.進一步明確區內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學成分及其侵蝕性,以便選擇水泥的成分和標號,並確定左、右兩岸地下水的流向,預測該地段內水庫形成後,其地下水流的方向及其水質變化情況。
8.為了解決壩址區的施工用水和生活用水,於1957年4月對壩址下游右岸的老鴉溝及左岸的寨後溝先後布置了6個鑽孔,尋找奧陶紀馬家溝組石灰岩中的岩溶裂隙水,首先在69號孔中發現了有水,因孔徑太小,然後分別在右岸的74號孔與左岸的231號孔中共取得60L/s的水量,這些水量只能滿足第一期的施工用水。因此,於1957年9月在右岸8號孔附近補打了373號孔,又取得70L/s的水量。(Ⅱ-23)兩處水量為130L/s,可滿足施工用水。但由於水中含硫酸根離子較高,不適宜生活用水,故三門峽工程局在七里溝口修建了一、二級沉沙池,採用黃河水,經處理後作為生活用水,這樣三門峽壩址區的施工場地各個方面的用水都得到了完全的滿足。
經過上述一系列的技術設計階段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在地質測繪及勘察資料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對主要結構物地基的工程地質條件,又做了進一步的論證,特別是基礎中的斷層及構造破碎帶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變化,向深部的延伸,以及透水性方面,又做了進一步的闡明。但是對這些破碎帶是否伸延到下煤系岩層中去,以及破碎帶與斷層生成後,在第三紀及第四紀年代內是否活動過,今後結構物遭到了地震作用,基礎下的斷層及構造破碎帶是否會活動,而危及結構物的安全等等問題,都沒有給予明確的答案。這個問題的回答,在三門峽主要結構物技術設計中,具有重大的實際意義。為了解決此問題,1958年2月三門峽水電站設計總地質師B.И.薩維里耶夫提出了為進一步查明壩址區地質構造的任務書。地質總隊根據任務書的要求,1958年2~5月,經過兩個多月的勘探工作,這一問題已基本上得到了解決(Ⅱ-7)。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的混凝土重力壩壩後式電站方案,正常高水位350m,大壩在以後可能加高到360m,也就是說按360m正常高水位設計,350m高程施工。根據這一設計方案的要求,在結束技術設計工程地質勘察工作之前還需要補充下列工作,這些工作中有一少部分是屬於施工詳圖階段的。
1.在右岸從壩軸線至混凝土拌和樓場地(在此地段300m高程上,設計有通往水利樞紐安裝場地的鐵路專用線),需進行比例尺1:500的工程地質測繪。根據上述測繪資料,必須闡明岸邊的穩定性,及下鐵路線在施工過程中,邊坡穩定性的保證措施,和採取保證通往安裝場地的鐵路專用線行車安全措施的必要性。
2.在混凝土非溢流壩左岸接頭地段,進行1:500的工程地質測繪,根據測繪資料編制地質剖面,進一步確定該地段內石炭-二疊紀煤系岩層的厚度、成分和產狀要素,閃長玢岩表層裂隙性及風化深度,以及闡明左岸接頭部位穩定設計措施的必要性。
3.在混凝土非溢流壩右岸接頭地段,根據1:2000地質測繪資料,編制出精確的地質剖面,其目的是進一步確定黃土層以下閃長玢岩的埋藏深度,以及該地段內基坑開挖所需完成的土石方工程量。
4.為了進一步確定1、16、18號斷層在黃河河床部分的位置及斷距,必須在擬定的地質剖面圖A—A線上補打鑽孔6個。
5.為編制出准確的壩軸線、隔牆軸線、機組軸線,以及溢流壩軸線上的地質剖面圖,還需補打11個鑽孔。
6.進一步確定在河床內沖刷深坑部位的大壩河床地段閃長玢岩的頂板及沖積層的厚度、成分,需補充打4個鑽孔。
7.為了防止大壩基礎構造破碎帶的滲漏和帷幕灌漿時的孔距與孔排距離的設計需要,從1956年4月到1958年8月,其間還進行了4個地段的灌漿試驗工作。
上述工作除了個別水上鑽孔,由於洪水到來沒有進行鑽探外,絕大部分已於1958年9月完成,資料亦已於1958年9月底前送交設計部門。
根據1952年到1958年所取得的一系列的地質資料,用來編制三門峽水利樞紐的技術設計,已基本上滿足了設計要求(Ⅱ-2、Ⅱ-3、Ⅱ-8)。
1952~1958年主要建築物地區的工作量及勘探程度,詳見表3及圖7。
表3 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主要建築物地段1952~1958年間各個勘察階段的探工作項目及完成工作量總表
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