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四川省地質災害科普宣傳

四川省地質災害科普宣傳

發布時間: 2021-02-08 19:04:52

❶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關於報送年工作總結及年工作要點的報告

國土資應急中心函〔2013〕1號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

在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應急辦)的領導下,2012年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以下簡稱應急中心)著力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強化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組織開展應急響應,認真落實應急技術指導工作。充分發揮專家隊伍作用,中心各部門密切合作,全面完成年度各項工作任務。

一、2012年工作總結

2012年應急中心以全國地質災害應急業務支撐工作為重點,規劃業務發展方向、開展預案修編等。具體完成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規劃應急業務指導工作。2011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後,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工作迅速發展。根據應急工作發展需求,起草《全國地質災害應急業務發展規劃綱要》,編寫《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業務發展規劃》。經多次內部討論、全國專家研討、並徵求各省意見後,完成兩份規劃文本編寫。《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業務發展規劃》已發布實施;《全國地質災害應急業務發展規劃綱要(報批稿)》報國土資源部。

(二)系統修編地質災害應急預案。2006年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近年來,地質災害應急工作形勢和體系發生較大的變化,預案修編工作十分迫切。受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委託,應急中心組織開展預案更新修編。通過修編並徵求各省意見,完成《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修訂稿)》。

(三)統籌協調應急專家管理工作。開展2012年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管理工作。召開應急專家年度工作會議;制定《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組2012年工作要點》並上報部應急辦;協助應急辦完成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區片專家調整工作,將全國劃分為西北、西南、華南、東南、華北、西部和東北7個區片;協助應急辦完成第二屆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遴選工作,遴選應急專家共200名。

(四)嚴格執行災情險情值守速報制度。堅持領導帶班、信息上報、首辦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等四項制度,採取日常值班、集中值守和現場值守三種方式,開展24小時地質災害應急值守。1-4月,實行日常值班,每天1名值班人員和1名帶班領導;5-11月中旬,執行汛期值班制度,每天2名值班人員、1名處級幹部和1名局級領導;11月下旬至年底,執行日常值班。值班工作的合理部署,保障了值守信息報送的准確性和時效性。應急中心全年參加值守800餘人次,協助完成報送災情險情報告153期並全部在地質環境信息網發布,簡訊息1000餘條,報送國土資源部值班信息48期,報送部內要情200餘條,參加國務院視頻點名24次。利用新技術新方法,開通網信功能,快速便捷地發送災險情信息和應急指令;簡訊問候前方應急人員,營造嚴肅溫馨的應急氛圍。

(五)持續認真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與趨勢預測。認真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深化與中國氣象局的業務聯系,拓展與廣電總局的業務合作,深入研究改進預警預報模型和技術方法,提高突發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准確性和實效性。5月1日—9月30日,與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密切合作開展汛期地質災害預警,製作預警產品156份,在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發布預警信息141次,在中央電視台發布90次。開展了2次應急預警,在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地震抗震救災和強台風「海葵」登陸期間,主動提供地質災害應急氣象預警信息服務。

開展地質災害災情分析與趨勢預測,收集、整理和入庫了2012年全國地質災害動態數據10258條;開展2012年度全國地質災害趨勢預測並召開趨勢預測會商會;編寫2012年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分析及趨勢預測月報12期;編寫第一季度、汛期各月和2012年度全國地質災害災情通報共7期,為部應急辦及時發布災情信息與防災部署提供支撐。完成地質災害災情統計月報網上直報系統的設計、開發和推廣,推進了地質災害災情統計工作標准化、規范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六)及時響應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把「守護生命」作為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的最高價值准則,及時響應部應急指令,開展技術支持與服務。一是工作部署周密及時。分別召開汛前、汛中和汛末地質災害災情會商交流會,分析形勢,判斷趨勢,確定防範重點,總結各階段應急防治經驗與教訓,為提升汛期應急能力打下堅實基礎。二是巡查指導突出重點。充分發揮應急專家的作用,完善巡查指導會商制度,巡查指導和重點地區現場指導相結合。2012年7月19日-8月20日,部應急中心組成視頻巡查會商組,赴雲南、貴州、重慶、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8省(市)地質災害重點防範區開展地質災害巡查指導工作。三是應急處置科學有效。派出20個技術專家組,赴甘肅岷縣「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四川寧南縣「6·28」泥石流、北京「7·21」特大暴雨、新疆新源縣「7·31」大型滑坡、四川涼山錦屏水電站「8·30」大型滑坡泥石流、雲南彝良「9·7」地震、雲南彝良田頭小學「10·4」滑坡等大型、特大型突發地質災害及隱患現場,開展應急調查及技術指導,協助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開展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工作,其中啟動二級應急響應4次。四是認真總結評估年度工作。及時編報6期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簡報,起草《2012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總結評估報告》,編寫《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2012》、《2012年度重大地質災害事件與應急避險典型案例匯編》、《滑坡監測預警與應急防治技術研究》和《全國地質災害通報》等。

(七)積極開展應急防治科普宣傳和培訓演練。製作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材料,製作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減災科普影像,廣泛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科普宣傳。編制完成《地質災害「臨災避險」五步法動畫宣傳片》,動畫片共分5集,每集時長60秒。從「勤觀察、早發現」,「多監測、知險情」,「常演練、會應對」,「接警報、快逃生」,「聽指揮、保平安」5個角度開展臨災避險科普宣傳工作。

根據《國土資源部重大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程序》,精心組織各類應急技術培訓演練。6月在大連舉辦今年第一期地質災害遠程會商技術培訓班。11月份,在雲南昆明組織開展特大型地質災害技術型演練,突出實時、實戰、實景,鍛煉應急隊伍,提高應急演練的水平。2012年部應急中心對省、市、縣的地質災害演練進行了10餘次技術指導。地質災害應急防治科普知識宣傳、培訓和演練工作有效提高各級地質災害防治人員的防災意識和應急處置能力。

(八)加強應急技術研究提升科技水平。圍繞年度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支撐工作,圓滿完成「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2012」、「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與示範」等項目工作,在系統總結地質災害應急工作的基礎上,開展應急調查、監測、處置新技術新方法研究。滑坡預測預警研究項目成果在多次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與決策中得到了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應用效果;利用物聯網技術建立3處高清視頻監控點,實現了對地質災害監測點的實時高清視頻監控;物聯網、衛星數據傳輸、無人飛行器調查監測等新技術應用,進一步提高地質災害應急支撐能力。

積極申報2013年應急工作項目,完成「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2013」、「地質災害應急物聯網技術應用示範」和「汶川地震區重大地質災害成生規律研究」等項目申報工作。

二、2013年度工作要點

2013年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繼續以《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精神為指導,根據部地質環境司(應急辦)和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應急中心)2013年工作部署,著力做好如下工作。

(一)執行速報制度做好應急值守工作。認真完成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值守工作,非汛期日常值班、汛期集中值守、緊急狀況現場值守三種方式相結合;嚴格執行領導帶班、信息上報、首辦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等四項制度,確保應急信息上報的時效性和准確性。

(二)組織專家開展應急技術指導工作。指導全國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協助地方政府開展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處置和搶險救災工作,為政府管理部門做好技術支撐服務;開展應急專家工作經驗交流,加強對省級應急機構的指導,開展技術支持與服務。

(三)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與災情分析預測。繼續開展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及時發布預警信息。遇極端降雨、地震、重大地質災害災等事件,啟動應急預警。完善預警技術方法,不斷提高預警能力和水平;開展2013年度地質災害災情分析與趨勢預測,編制月報、通報及趨勢預測報告等,為部局決策服務。

(四)開展應急防治及培訓演練工作。完善應急遠程會商系統,保證應急通訊傳輸鏈路暢通;根據國土資源部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流程,組織應急技術培訓3次、應急演練2次。

(五)建立完善應急技術指導工作標准。逐步建立完善應急技術指導工作標准體系。2013年主要開展《滑坡防治技術指南》完善工作和《應急演練技術指南》的編寫工作。

(六)開展應急新技術、新方法研究工作。結合課題工作,研究探索物聯網、無人飛行器、三維激光掃描儀、衛星數據傳輸等高新技術方法與裝備在應急工作中的應用。

(七)做好年度工作總結及文獻匯編。總結評估年度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完成《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總結評估報告》、《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年度重大地質災害事件與應急避險典型案例匯編》、《全國地質災害通報》、《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實例匯編》和《地質災害防治知識100問》等成果。

(八)其他應急支撐工作。協助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應急辦)做好「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工作會議」、「全國群測群防員經驗交流會議」等會議的組織協調工作;配合部應急辦完成《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修編審報工作;完成部、局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應急中心)在全年的工作部署中,人員、裝備、經費等方面統籌安排,保障各項工作要點順利實施。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

2013年2月28日

❷ 地質災害科普知識手冊在哪裡可以買到

圖書店,淘寶網上也有,搜地質災害科普知識手冊就行

❸ 防災減災科普宣傳片有哪些

一、地震防護常識
1.1地震是怎麼回事?
你知道地震是怎麼回事嗎?與刮風下雨一樣,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由於地球內部物質的運動,造成地面的震動(搖動、移動)稱為地震。地球內部發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距震最近的地方叫震中,從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離叫震源深度,地面任何一點到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
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發生,而且多到一天要發生一萬多次,一年約五百萬次。但能造成破壞的地震每年約十幾次,至於特別強烈的地震平均每年約一次。因此並不是一有地震發生,就會造成災害的,大可不必「談震色變」。

地震前兆的特徵
地震,特別是強烈地震之前,總會出現一些異常現象,人們把與地震發一有密切聯系的異常現象稱之一地震的前兆。

地震,特別是強烈地震之前,總會出現一些異常現象,人們把與地震發一有密切聯系的異常現象稱之一地震的前兆。
•地下水異常
井水是個寶,前兆來得早,
天雨水質渾,天旱井水冒,
水位變化大,翻花冒氣泡,
有的變顏色,有的變味道。

•動物異常
震前動的有預兆,密切監視最重要,
騾馬牛羊不進圈,鴨不下水狗狂叫,
老鼠搬家往外逃,鴿子驚飛不回巢,
魚兒驚慌水面跳,冰天雪地蛇出洞。

•地光和地聲
地光和地聲是地震前夕或地震時,從地下或地面發出的光亮及聲音,是重要的臨震預兆。 臨震前,一瞬間,地發聲,又發光;見此情,宜果斷,速行動,少危險

•小震報大震
地震有「前震——主震——餘震」型,小震可作為大震的前兆。可謂:
上震鬧,大震到,
一多一少快報告。

怎樣做好地震前的准備?
•了解地震常識,掌握防震應急措施;
•不輕信地震的謠言;
•明確震時疏散路線和避難地方;
•加固室內傢具,高層玻璃窗貼紙條;准備避震用品;如手電筒、干糧、水等;
•外出避震時要切斷電源,關閉煤氣,熄滅爐子。
•地震發生時,應及時採取正確措施,緊急避險。

地震時的求生方法
地震發生時,應及時採取正確措施,緊急避險。

地震後的自救互救
震區群眾,尤其是家庭、鄰里之間的自救、互救,是減少地震人員傷亡的有效手段之一。
被困人員的自救
•要有信心和勇氣,盡快清理身上被壓物,保護呼吸暢通,想法脫離危險區;
•要保持體力,不盲目呼叫,可用敲擊等方法與外界聯系,等待救援;
•要設法擴大安全空間,防止重物墜落壓身;
•要積極尋找代用食品和水,創造生存條件。
互救
•互救時,要注意方法,避免新的傷亡,切實做到:
•聽仔細:要注意傾聽被困人員的呼喊、呻吟、敲物聲;
•挖得准:要大致確定被困人員的位置後再搶救,不要亂挖亂扒;
•救得法:要講究方法,救人宜用「先頭部、後身體」的方法,不要強拉硬拖。

二、防火常識
火給人類帶來光明,促進了社會發展。居家使用火,人人離不開火,但使用不當,也會給人們的生活造成災害。
火災的預防
若要防止火災的發生,平時就應養成良好的防火習慣,提高防火意識。這里向您介紹家庭防火十法,相信它會幫助您消災弭禍,將火神拒之門外。
家庭防火十法
要弄熄火柴梗,把煙頭掐滅在煙缸內,不在酒後或臨睡前躺在床上或沙發上吸煙;
要及時關閉電源開關及燃氣、液化氣總閥門。外出時、臨睡前熄滅室內、外火種;
要教育小孩不要玩火,不要玩弄電器設備;
要在規定區域內安全燃放煙花爆竹;要確保走道、樓梯的暢通,不要在樓層通道和安全出口處堆物、封堵;

不要亂接亂拉電線,防止超負荷用電。使用電熨斗、電熱杯、電吹風、取暖器等家用電熱器具時,人不能離開;也不要用燈泡取暖或烘烤衣物;
不要用明火尋找物品和查漏煤氣、天然氣、液化氣。
不要把點燃的蚊香貼靠在床沿、窗簾處;
不要在房內焚燒迷信物品;不要用塑料桶存放汽油;助動車加油時,不要吸煙。

火災的報警
報警早,損失少。一旦發現火情,在積極撲救的同時,應立即報警。

•迅速奔到就近電話處(包括私人電話),撥打119報警。講清楚著火地址(路名、弄堂、門牌號)和靠近的路口。
•不要急於掛電話,要冷靜地回答接報人員的提問。
•然後派人在路口接應消防車。

初起火災的撲救
火災開始一般都不會很大,也並不可怕。但由於突然起火,當事者思想准備不足,感到驚恐,手足無措,而推動了初起火災撲滅機會,使小火釀成大禍。因此,要及時正確撲滅初起火災。
《滅火應急十招》或許能幫助您減少損失。
滅火應急十招

•發現著火要大聲呼喊並迅速打火警電話119,講清路名、弄堂、門牌號,然後派人去路口迎候消防車;
•撲滅火苗要就地取材,可用乾粉、黃砂、毛毯、棉被覆蓋火焰,然後澆水撲打;
•可及時用面盆、水桶等傳水滅火,或利用樓層內的滅火器材及時撲滅火種;
•個別物品著火,要趕快把著火物搬到室外滅火;
•油銱起火,直接蓋上鍋蓋滅火;
•家用電器著火,要行切斷電源,然後用毛毯、棉被覆蓋窒息滅火,如仍未熄滅,再用水澆;
•電視機著火用毛毯、棉被滅火時,人要站在側面,防止顯像管暴裂傷人;
•煤氣、天然氣、液化氣灶著火,要先關閉閥門,用圍裙、衣物、棉被等浸水後捂蓋,往上澆水撲滅;
•救火時門窗要慢工,以免空氣對流加速火焰蔓延和火焰突然竄出傷人;
•要將著火處附近的可燃物及液化氣罐及時疏散到安全地方。

火場緊急避險
如果您能掌握火場逃生的要點,緊急關頭,或許能使您和您的家人在火場中安然脫險。
火場逃生十要點
•火場逃生過程中,要用濕毛巾等掩住口鼻,並一路關閉你背後所有的門,千萬不要入電梯;
•要躲避煙火,但不要往閣樓、床底、大櫥內鑽;
•火勢不大時,要當機立斷披上浸濕的衣服或裹上濕毛毯、濕被褥勇敢地沖出去,但千萬不要披塑料雨衣;

•不要留戀財物,盡快逃出火場,千萬記住,既逃出決不回頭跑;
•要用膝、肘著地,匍匐沿牆壁邊緣前進,以免錯失方向;
•如果身上著火,千萬不要奔跑,要就地打滾,壓滅身上火苗;
•不要盲目跳樓,可用繩子或把床單撕成條狀連起來,緊拴在門窗檔或重物上,順勢滑下;
•充分利用房內的天窗、陽台、水落管或竹竿等逃生自救;
•樓上居民被火圍困,快向室外扔拋沙發墊、枕頭等軟物或其他小物品,夜間則可打手電筒,發出求救信號;
•若逃生路線被火封鎖,立即退回室內,關閉門窗、堵住縫隙,有條件的向門窗上澆水。
火災逃生十三要訣
逃生預演,臨危不亂; 熟悉環境,暗記出口; 通道窗口,暢通無阻; 撲滅小火,惠及他人;保持鎮定,迅速撤離; 不入險地,不貪財物; 簡易防護,蒙鼻匍匐; 善用通道,莫入電梯; 緩降逃生,沒梯自救; 避難場所,固定待援; 緩晃輕拋,尋求援助; 火已及身,切莫驚跑;跳樓有術,雖損求生。

三、天氣災害的常識
當前,人類對天氣變化規律還沒有完全認識,尤其是突發性災害天氣,難以預測,使人防不勝防,危害性更大。因此,人們應該了解各種災害天氣的特點,掌握不同的防護方法,減少災害天氣造成的損失。

防高溫危害
高溫是指當地最高氣溫達到35。C以上的酷熱天氣。盛夏季節特別是7-8月,杭州常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下,出現高溫酷熱天氣,給人民生活帶來很大影響。
高溫的預防措施:
•注意室內通風。
•避免過度勞累,穿透氣衣服,多補充水分,飲食清淡。
•在高溫之前,根據天氣預報做好供電、供水和防暑葯品等供應准備。
•在高溫之時,保證清涼飲料供應,改善休息條件、醫療條件,及時搶救中暑病人。
•發生中暑徵兆,需及時休息,脫離高溫環境,重症狀者應及時就醫。

雷擊的防護
雷擊是怎麼回事?
伴有雷聲和閃電現象的天氣,氣象上稱為雷暴。雷暴天氣時,當雲層與地面之間的電位差達到一定強度時,就發生放電現象,閃電擊到了地面造成雷擊。據研究,雷擊的電流強度通常達幾萬安培,溫度可達2萬攝氏度,如此強大的電流和高溫,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
雷電當空怎麼辦?

四、傳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預防常識
什麼是傳染病?
傳染病不同於一般的疾病,不僅給患者本人的生命健康帶來危害,而且又能在人群中互相傳播,暴發流行,給社會造成巨大災害,如鼠疫、霍亂、「非典」、艾滋病等,都是屬於傳染病。
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受到社會、環境、生物、氣象等諸方面因素的影響,在一定條件下就有可能發生傳染病的流行,2003年爆發的「非典」人們至今記憶猶新。因此要了解傳染病的預防常識,控制傳染病的流行,保障人民身體健康。
傳染病流行的環節
傳染病在人群中傳播蔓延,是通過三個基本環節,即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者相互存在,相互作用,造成流行。
傳染源——是指有傳染病的人或感染的動物,這是傳染病流行三個環節中的基礎。

傳播途徑——是指傳染病侵入其他健康人所經過的途徑,如呼吸道傳播、腸道傳播、接觸傳播、蟲媒傳播等。

易感人群——是指對傳染病缺乏抵抗力的人群。

怎樣預防傳染病?
要有效地預防傳染病的流行,關鍵在於控制和消隊傳染病流行的三個環節,為此,要切實做到:
•養成良好看衛生習慣,提高自我防護能力;
•加強體育鍛煉,增強對傳染病的抵抗力;
•按規定進行預防接種,提高免疫水平;
•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整治環境衛生,消滅傳播疾病的蚊、蠅、鼠、蟑螂等害蟲;
•對傳染病要要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防止交叉感染。
什麼是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食用被細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食用含有毒性物質的食的而引起的中毒。從致病因素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在是致病微生物(細菌、黴菌等)引起的中毒,主要表現為發燒、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症狀;另一類是化學毒的(誤食農葯污染的食品)引起的中毒,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抽搐、血壓下降等神經系統症狀並伴有胃腸道症狀。
怎樣預防食物中毒?
俗話說:「病從口入」,預防食物中毒的關鍵在於把牢飲食關,搞好飲食衛生。
•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蔬菜瓜果要浸泡洗凈;
•食用生冷盤餚要講究衛生;
•隔餐隔夜食物要回鍋煮透;
•不要把冰箱當「保險箱」。
•做到食用品的三要三不要:
三要:
•生食、熟食要分開;•葯品、儀器要分開;•生、熟刀砧要分開;
三不要:
•不要購買過期食品;•不要食用變質食品;•不要吃喝不潔食品。

發現食物中毒怎麼辦?

❹ 為什麼四川省地質災害頻繁發生

西部地復區不光是四川的地震災制害頻發,還有雲南,主要是因為四川成都以西雲南中西部地處龍門山斷裂帶和橫斷山斷裂一帶,地球表面為板塊構成,這些地方剛好處在2個板塊的交界地帶,受板塊擠壓運動影響,斷層活動頻繁,造成地震等地質災難較多,強烈的地震又使得山地表面岩體破碎,收降雨影響,破碎的地表又容易形成滑坡、泥石流等災害。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

❺ 年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及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國土資源部通報 2011 年第 3 期

與2009 年同期相比,2010 年地質災害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增加,特別是幾起特大型地質災害造成了群死群傷。2011 年全國地質災害發生的數量和危害情況可能接近常年,南方大部分地區尤其是西南地區、中南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以及西北部分地區仍然是地質災害發生和危害的重點地區。由於極端氣候事件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很大,需要嚴加防範群死群傷災害事件。

一、地質災害災情

2010 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30670 起,其中滑坡 22329 起、崩塌 5575 起、泥石流 1988 起、地面塌陷 499 起、地裂縫 238 起、地面沉降 41 起; 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 382 起,2246 人死亡,669 人失蹤,534 人受傷; 直接經濟損失 63.9 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增加。

2010 年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 1166 起,避免人員傷亡 95776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9.3 億元。

2010 年地質災害分布在 28 個省 (區、市)。按發生數量依次是江西、湖南和福建等 (表 1); 按造成的人員死亡失蹤依次是甘肅、陝西和雲南等 (表 2); 按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依次是陝西、四川和吉林等 (表 3)。

表 1 2010 年各省 (區、市)地質災害發生數量統計表 單位: 起

續表

表 2 2010 年地質災害造成死亡失蹤人數統計表 單位: 人

表 3 2010 年地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統計表 單位: 萬元

二、2010 年地質災害特點

(一)災害分布廣,類型以滑坡為主,規模以小型為主

2010 年,全國除天津、上海和寧夏外,其餘 28 個省 (區、市)都發生了地質災害。災害類型以滑坡為主,共發生滑坡22329 起,占總數的73%。災害規模以小型為主,共 29797 起,占總數的 97%。

(二)多年同期相比災情最重

與 2001 年以來多年同期相比,2010 年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排第三位,低於 2002年 (48653 起)和 2006 年 (102804 起); 因災造成人員死亡失蹤人數為最多,達2915 人 (2001 ~ 2009 年同期平均值為 755 人); 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也最多,達63.9 億元 (2001 ~ 2009 年同期平均值為 35.9 億元)。

(三)西部局部地區災情嚴重

西部地區的甘肅、陝西、雲南、四川和貴州 5 省共發生地質災害 5283 起,占總數的 17%。災害發生數量雖少,但因災共造成 2492 人死亡失蹤,占總數的85% ; 直接經濟損失 25.0 億元,占總數的 39% 。

(四)以強降雨引發為主

全國 30670 起地質災害中,自然因素引發的有 29285 起,占總數的 95%; 人為因素引發的有1385 起,占總數的5%。局地強降雨是導致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嚴重的主要原因,如 6月份福建省因持續強降雨共引發地質災害 4029 起,造成 36人死亡、41 人失蹤、23 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 3.5 億元; 7月份 2 次強降雨在陝西省引發地質災害 712 起,造成 88 人死亡、138 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 4.6 億元; 8月8日甘肅省舟曲縣特大山洪泥石流造成 1501 人死亡、264 人失蹤; 8月18日雲南省貢山縣普拉底鄉泥石流造成 37 人死亡、55 人失蹤、39 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4 億元。

(五)成功預報、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數量歷年最多

2010 年,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 1166 起,避免人員傷亡 95776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9.3 億元,為歷年來最多。隨著地質災害防災避險科普知識的宣傳普及、群測群防 「十有縣」建設和鄉鎮國土所的評估、巡查、宣傳、預案和人員「五到位」建設,廣大幹部群眾的防災避險意識逐步提高。

三、典型災害實例

(1)6月28日,貴州省安順市關嶺縣崗烏鎮大寨村發生山體滑坡,造成 42 人死亡、57 人失蹤。

(2)8月8日,甘肅省舟曲縣發生泥石流,造成 1501 人死亡、264 人失蹤。

(3)8月18日,雲南省貢山縣普拉底鄉東月谷村東月谷河發生泥石流,造成39 人死亡、53 人失蹤、39 人受傷。

(4)9月1日,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瓦馬鄉河東村大石房小組發生滑坡,滑坡體規模 5 萬立方米,造成 29 人死亡、19 人失蹤、8 人受傷。

四、2011 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2011 年全國地質災害仍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發生的數量和危害情況可能接近常年,局部地區可能加重,汛期 (5 ~ 9月)是地質災害的主要發生期。總體預測 2011 年地質災害發生的頻次和危害程度可能較 2010 年偏輕。

南方大部地區,尤其是西南地區、中南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以及西北部分地區仍然是地質災害發生和危害的重點地區。汶川地震災區、玉樹地震災區和三峽庫區在降雨、餘震、水位消漲等因素的誘發下,不可避免地會引發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另外,由於極端氣候事件誘發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很大,需要嚴加防範群死群傷災害事件。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一月六日

❻ 年全國地質災害通報

一、災情概況

2010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30670起,其中滑坡22329起、崩塌5575起、泥石流1988起、地面塌陷499起、地裂縫238起、地面沉降41起(圖1);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382起,2246人死亡、669人失蹤、534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63.9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和失蹤人數以及直接經濟損失均有較大幅度增加(表1)。

圖1 2010年全國地質災害類型構成

表1 2010年與2009年全國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表

二、區域分布

2010年地質災害發生在我國28個省(區、市)境內。以華東、中南、西南以及西北的部分地區最為集中(圖2,圖3)。發生數量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江西、湖南和福建;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甘肅、陝西和雲南;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陝西、四川和吉林。

圖2 2010年全國地質災害分布圖

三、重大地質災害

(一)特大型、大型地質災害

2010年,因災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特大型地質災害有34起;因災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大型地質災害有60起。其中死亡、失蹤10人以上的19起(表2)。

圖3 2010年全國地質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分布圖

表2 2010年全國死亡、失蹤10人以上的重大地質災害事件表

續表

(二)造成特大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實例

實例1貴州省關嶺縣崗烏鎮滑坡

2010年6月28日14時左右,受持續強降雨影響,貴州省關嶺縣崗烏鎮大寨村發生特大山體滑坡,導致大寨村遭受滅頂之災,42人死亡、57人失蹤。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組現場勘察後認為,關嶺縣崗烏鎮滑坡是一起罕見的特大滑坡災害,呈現高速遠程滑動特徵,下滑的岩土體前行約500米後,與崗烏鎮大寨村永窩組所處的一個小山坡發生劇烈撞擊,偏轉90度後轉化為碎屑流呈直角形高速下滑,並鏟動了大寨村大寨組一帶的表層堆積體,最終形成了這起罕見的特大滑坡災害(照片1)。

這起特大地質災害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當地地質結構比較特殊,山頂是比較堅硬的灰岩、白雲岩,灰岩和白雲岩雖然比較堅硬,但透水性好,容易形成溶洞;山體下部地勢比較平緩,地層岩性為易形成富水帶的泥岩和砂岩,這種「上硬下軟」的地質結構,不僅容易形成滑坡,也容易形成崩塌等地質災害。

二是這次災害發生前,當地經歷了罕見的強降雨,僅6月27日和28日兩天,降雨量就達310毫米,其中27日晚8時至28日11時的15個小時,降雨量就高達237毫米,超過此前當地的歷史氣象記錄。

三是當地地形特殊,發生滑坡的山體為上陡下緩的「靴狀地形」,地形相對高差達400米至500米,因此滑坡體下滑後沖力巨大,轉化成碎屑流,而且土石碎屑向下流動距離長達1.5千米。

四是2009年貴州省遭遇歷史上罕見的夏秋冬春四季連旱,因旱情嚴重,地表形成許多裂縫,強降雨更容易快速滲入山體下部的泥岩和砂岩中。

照片1 貴州省關嶺縣崗烏鎮滑坡

實例2甘肅省舟曲縣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

2010年8月8日0時12分,甘肅省舟曲縣城區及上游村莊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照片2),造成1501人死亡、264人失蹤。

2010年8月7日23~24時,舟曲縣城北部山區三眼峪、羅家峪流域突降暴雨,1小時降水量達96.77毫米,半小時瞬時降水量達77.3毫米。短時超強暴雨在三眼峪、羅家峪兩個流域分別匯聚成巨大山洪,沿著狹窄的山谷快速向下游沖擊,沿途攜帶、鏟刮和推移溝內堆積的大量土石,沖出山口後形成特大規模山洪泥石流。在向2千米外的白龍江奔流過程中,造成月圓村和椿場村幾乎全部被毀滅,三眼峪村和羅家峪村部分被毀,數千畝良田被掩埋。山洪泥石流沖入舟曲縣城區和白龍江後,造成二十多棟樓房損毀,河道被淤填長度約1千米,江面水位壅高、回水使舟曲縣城部分被淹,縣城交通、電力和通訊中斷。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嚴重。

照片2 甘肅省舟曲縣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

據專家測算,舟曲縣城北的三眼峪、羅家峪兩溝山洪泥石流共沖出固體堆積物合計181萬立方米。其中,三眼峪溝沖出固體堆積物150萬立方米(岸上堆積約100萬立方米,沖入白龍江約50萬立方米),羅家峪溝沖出固體堆積物31萬立方米(岸上堆積約21萬立方米,沖入白龍江約10萬立方米)。

實例3雲南省貢山縣普拉底鄉東月谷村泥石流

2010年8月18日1點左右,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普拉底鄉東月谷村東月谷河谷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造成37人死亡、55人失蹤、39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4億元。

圖4 雲南省貢山縣普拉底鄉東月谷村泥石流航拍圖

發源於碧羅雪山的怒江支流新月河谷長約14千米,流域面積46平方千米,流域內地質構造復雜,山高谷深。在河流中上游發生的局部強降雨是誘發此次泥石流的主要原因。此次溝谷泥石流災害表現出地形落差大、流動速度快、堆積物體積大的特點。泥石流堆積物達60萬立方米,單個最大塊石約641噸。泥石流發生後,曾一度將怒江阻斷2小時,涌浪波及對岸的新月谷村(圖4)。

實例4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瓦馬鄉河東村滑坡

2010年9月1日22時20分,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瓦馬鄉河東村大石房小組突發一起滑坡災害,造成29人死亡、19人失蹤、8人受傷(照片3)。

照片3 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瓦馬鄉河東村滑坡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組現場調查結論認為,保山市隆陽區瓦馬鄉河東村大石房小組滑坡體長約300米、平均寬度約35米、平均厚度5米,體積約5萬立方米。滑坡後緣高程約1535米,前緣高程為1410米,相對高差約125米。經初步分析,造成此次災害的主要原因,一是滑坡體所在斜坡相對高差大、坡度陡,表層崩坡積物和殘坡積物結構鬆散;二是該地區先旱後澇,大旱急雨成為引發滑坡災害的直接原因;三是該處地形屬於局部匯水沖溝,加劇了快速滲流作用;四是鄉村公路從滑坡後緣穿過,邊坡為鈣化膠結體,地表觀察處於穩定狀態,難以發現坡體內部因降雨入滲發生的土體強度變化。

實例5廣東省高州市、信宜市交界地區群發地質災害

2010年9月21日0~10時,受台風「凡亞比」帶來的局地強降雨影響,廣東省高州市和信宜市交界地區的馬貴、古丁、大坡、深鎮、平塘5鎮共引發群發性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質災害109起(照片4),共造成21人死亡、12人失蹤,5人受傷。

高州市馬貴、古丁、深鎮、大坡鎮和信宜市平塘鎮屬中、低山地形地貌,海拔標高250~1700米,人群普遍居住在250~500米高度地段。區內地質構造較為簡單,地層岩性以元古宇混合岩為主,占據全區域面積的90%以上。山體邊坡陡,地形高差較大,土層厚度小,土質黏結度較差,多數村莊後山有多級不規則狀台階(種植果樹或梯田等),岩性為混合岩風化形成坡、殘積黏性土、砂質黏性土,雖然區內斷裂構造並不發育,但土體下的基岩存在三組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的節理、裂隙結構面,無論山體的臨空面處於哪一方向,其易滑結構面均有一組為順向坡,在強降雨等因素誘發下極易發生崩塌、滑坡。本次山體崩塌、滑坡災害主要發生在這一土岩交界面上,分布高度為300~500米,厚度約1米。

上述五鎮所在地區於2010年9月21日凌晨開始強降雨,至上午10時,馬貴鎮累計降雨達651.1毫米,超過當地歷史記錄。降雨強度從9月21日0時的2.4毫米/小時到9時達到105.5毫米/小時。據調查,地質災害基本上在21日的9時前後大規模發生。

照片4 高州市馬貴鎮六塘村瓦屋自然村山體滑坡,將2層樓房摧毀,掩埋1人

四、地質災害特點

(一)多年相比,災情最重、重大災害事件最多

與2001年以來多年同期相比,2010年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排第三位,低於2002年(48653起)和2006年(102804起);因災造成死亡、失蹤人數為最多,達2915人(2001~2009年平均值為755人);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也最多,達63.9億元(2001~2009年平均值為35.9億元)。2010年全國共發生大型、特大型地質災害94起,為近10年來最多的一年。

(二)西北、西南地區人員傷亡突出

甘肅、陝西、雲南、四川和貴州等省發生大型、特大型地質災害數量多,達45起,人員傷亡嚴重。五省死亡、失蹤人數共計2492人,佔全國總數的85%。甘肅、陝西、雲南、四川和貴州各省死亡、失蹤人數分別為1801人、270人、190人、121人和110人。如甘肅省舟曲縣泥石流造成1765人死亡、失蹤,貴州省關嶺縣滑坡造成99人死亡、失蹤,雲南省貢山縣普拉底鄉泥石流造成92人死亡、失蹤,陝西省子洲縣崩塌造成27人死亡,四川省康定縣滑坡造成23人死亡等。

(三)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多,災情嚴重

全國30670起地質災害中,自然因素引發的有29285起,約占總數的95%;人為因素引發的有1385起,約占總數的5%。強降雨是引發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並導致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嚴重的主要原因,如6月份福建省因持續強降雨共引發地質災害4029起,造成36人死亡、41人失蹤、23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3.5億元;7月份2次強降雨在陝西省引發地質災害712起,造成88人死亡、138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4.6億元;8月8日甘肅省舟曲縣城因溝谷上游局地強降雨引發泥石流造成1501人死亡、264人失蹤;8月18日雲南省貢山縣普拉底鄉局地強降雨引發泥石流造成37人死亡、55人失蹤、39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4億元。

五、成功避讓情況

隨著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深入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的不斷推廣,防災避險科普知識的宣傳普及、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和鄉鎮國土所的評估、巡查、宣傳、預案和人員「五到位」建設,廣大幹部群眾的防災避險意識逐步提高。2010年,全國共成功避讓各類地質災害1166起,避免人員傷亡95776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9.3億元,為歷年來最多。

註:本通報所用數據來源於2010年各省(區、市)地質災害月報,涉及數據均未包含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

❼  四川省萬縣市滑坡群災害災情評估

一、萬縣市自然地理及地質災害概況

(一)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概況

萬縣市地處四川盆地東部邊緣,上距重慶327km,下距宜昌321km,是長江流域的主要港口之一。1978年國務院批准,列為長江旅遊線上對外開放城市。為適應長江三峽經濟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1992年國務院批准撤銷萬縣地區設立萬縣市(地級),轄三區(龍寶、五橋、天城),八縣(開縣、忠縣、梁平、雲陽、奉節、巫山、巫溪、城口)。全市除南端小部分山地外,其餘為200~600m的丘陵區,海拔1075—1118m。其氣候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型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8.1℃,霜期僅16天;平均降水量1185.4mm,平均年日照數1484.4h。城區境內主要有長江、薴溪河、龍寶河、五橋溪等河流,河網密度為0.28km/km2,徑流總量為1.36×106m3

(二)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概況

1.地質環境

區內出露地層單一,主要為侏羅系中統上沙溪廟組第三段,局部殘存侏羅繫上統遂寧組。此外,第四系崩、坡積層分布較廣,沖、洪積層沿江零星分布。萬縣市城區處於萬縣市復向斜中萬縣向斜東北段。舊城區位於向斜軸部,新城區跨軸部和兩翼。區內未見較大斷層,但裂隙較發育,裂隙率多在0.31%~0.85%之間。本區屬川東弱震區,地震基本烈度小於Ⅵ度。其水文地質環境單一,地下水分布受構造、地貌及含水層空間展布的嚴格控制,主要有鬆散岩類孔隙水及紅層孔隙裂隙水兩類。區內工程地質岩組可分為堅硬岩石、半堅硬岩石及鬆散岩組三類。堅硬工程地質岩組由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第三段長石砂岩、岩屑長石砂岩及長石石英砂岩組成。它的特點為厚度大、連續性好,抗風化能力較強。其中:半堅硬岩石工程地質岩組由泥岩、砂質泥岩夾長石砂岩構成,抗風化能力弱;鬆散岩類工程地質岩組主要分布在江、河岸邊及崩滑流堆積區,主要為亞粘土、輕亞粘土及砂卵礫石層或亞粘土含塊碎石,厚度10~20m,最厚達62m,結構復雜,物理力學性質差異大。

2.歷史地質災害概況

萬縣市城區的地質災害主要為危岩崩塌和滑坡,其它地質災害極為少見。據《萬縣地區五百年災害研究(1440~1990)》,建國前城區的地質災害計有6次(表11-29)。建國後,城區先後出現4起7個地段的滑坡和1980年6月多處的陡崖崩塌。現城區共有滑坡、危岩47處,體積23370.42×104m3。其中:滑坡19個,體積23014.30×104m3;危岩8處,體積356.12×104m3。平均面密度為0.78處/km2,面模數為384.26×104m3/km2(圖11-27)。

實際上,萬縣市城區有很大一部分座落在危岩之下的老滑坡體上。近年來,由於人類工程活動及自然因素的作用,部分地段產生了新的滑移變形,時刻顯示出潛在的災害危險。

二、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研究范圍

本次研究僅於萬縣市長江西岸龍寶區的局部和天城區的局部,方里線坐標為X:36531.677~36539.299;Y:347.903~3413.570,面積約為23.54km2。包容了安樂寺滑坡、草街子滑坡、枇杷坪滑坡、太白岩崩滑體、吊岩坪崩塌體、五梁橋-萬二小崩滑體等六大滑坡(崩塌)群的災害源及其災害影響區。

圖11-27萬縣市城區滑坡崩塌危岩分布略圖

1—較老滑坡;2—較新滑坡;3—危岩;4—崩塌;5—滑坡台階;6—水系;7—萬縣市老城區

表11-29萬縣市城區建國前地質災害簡況

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

據有關地質資料分析,萬縣市城區的六大滑坡群在目前條件下,整體是穩定的,不穩定區主要分布在老滑體前緣或陡邊坡地帶。目前萬縣城區的整體活動跡象尚未見到,但新的、較小的活動跡象卻不時出現,如豆芽棚、康家坡、麥地坪、薴溪河兩岸、勝利路等等,都預示著本區潛在地質災害的危險。這些已出現的和潛在的災害危險,主要分布在六大滑坡群中,其次為映水坪及其以西隔河而峙的新滑動體。

本次危險性評價,採用單元面積評價法。即將研究區劃分為若乾麵積相等的單元,按照統一的評價標准,對每個單元逐一評價,然後再作整體評價。危險性評價統一標準的制定,是通過對六大滑坡群成生原因及新出現的災害活動特徵進行研究,找出地區致災因素而實現的。

本區危岩、滑坡的產生因素有自然因素及人為因素兩類。屬自然因素的有岩石性質與結構、地形坡度、坡高、降水、江水漲落、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屬人類工程活動的有不合理開挖、不合理載入、不合理排水和澆灌。在上述諸多因素中,任何一個單因素都不足以引起地質災害的發生,致災只能是幾種因素的組合。在評價過程中,以上述因素進行評價並不合適,因為其中有一些因素屬於不恆定因素。去掉一些不恆定因素,再進行一些合並,共以四種因素作為危險性評價的基礎,即岩體工程地質條件、構造條件、地形地貌條件和氣象水文條件。

評價時,將此四項因素用系統工程層次分析法,求出各自的權值。然後以專家評分辦法,將分值乘以權值,求出各單元的危險性指數。其公式為:

WD=Qy·Y+Qg·G+Qx·X+Qs·S

式中:WD為單元內的危險性指數;Qy·Y、Qg·G、Qx·X、Qs·S分別為單元內岩體工程地質條件、構造條件、地形地貌條件、氣象水文條件分值與它們各自權值的積。在得出單元危險性指數後,即可作出研究區的危險性指數等值線圖(圖11-28)。

有了上述結果,再根據本區地質災害發育特點,考慮到可能發展為災害的現狀及預測的內容,將本區危險性分為極重(Ⅰ)、重度(Ⅱ)、輕度(Ⅲ)、無危險(Ⅳ)四級(表11-30)。

表11-30危險性分級指標表

圖11-28萬縣市地質災害危險性指數等值線圖

四、地質災害易損性評價

易損性通常分為物質、經濟和社會三類。本次評價時,因社會易損性基本無法量化,故只將物質及經濟易損性列入評價范圍。物質易損性轉化為貨幣價值。

就目前情況看,通過價值分布圖進行易損性評價是比較合適的辦法。在完成萬縣市研究區價值分布圖方面,本次研究是通過實地調研訪問、收集城市統計資料、抽樣調查等方法,獲得了土地、房屋、設備、室內財產等數據,然後對各利用類型土地進行了單位面積價值計算;最後將計算結果標示於城市規劃圖中,形成價值分布圖。與危險性評價一樣,易損性也進行分單元評價,以求出單元面積內的單位面積價值。其計算公式為: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與實踐

式中:ZY——單元易損性指數;

Wj——各類用地在單元中佔地百分數;

Yj——各類用地單位面積價值的常用對數。

在求出單元易損性指數後,便可繪制易損性指數等值線圖(圖11-29)。

上述工作成果中得出,萬縣城區的易損性高值區主要集中在城區的繁華區。其值為3.0(1000元/m2)以上的面積約為6.6km2,為研究區23.54km2的28.04%。需加以說明的是,易損性高值區中,有一小部分與現今狀況有差異。其原因為價值分布圖是在城市規劃圖基礎上計算的,個別地方規劃尚未實施,故與現狀有區別,如映水坪附近一帶。

五、萬縣市地質災害破壞損失評價

(一)災害強度的確定

在進入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時,首先應確定的是災與非災。其辦法是危險性指數與易損性指數在單元內疊加,或以等值線疊加;表達式為:

QZ=WZ·YZ

式中:QZ——災害強度指數;

WZ——危險性指數;

YZ——易損性指數。

求取方法,仍以統一劃分的單元分別求取。所得之值,可繪制災害強度等值線圖,從而作出災與非災的判斷。該值及等值線圖又為災害的空間概率求取奠定了基礎。

(二)災害發生概率的確定

地質災害並非平均散布在每寸土地之上,即使在災害塊段內,其災害作用強度也有差異。地質災害不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它們常有自己的的活躍期和靜歇期。這樣,災害發生的概率,就包含了空間和時間兩種因素。災害發生概率的求取,是較准確地計算災害期望損失和判別地質災害風險程度的重要數據。

地質災害空間概率求取是在區內災害強度指數基礎上確定的。以區內地質災害強度的最高值為100%,再求出各級地質災害強度的百分數。以此作為不同地塊的地質災害空間概率。地質災害時間概率的求取依據《萬縣市地區五百年災害研究》之統計數及地域特徵進行校正,本區地質災害時間概率為26%(即每年有災0.26次)。空間概率和時間概率之積,即為本區各單元內的災害發生概率。依各單元之概率值,可作本區地質災害概率等值線圖(圖11-30)。

圖11-29萬縣市地質災害易損性指數等值線圖

圖11-30萬縣市地質災害概率等值線圖

地質災害概率值的大小,可反映本區各地塊易災程度。由此,將本區易災程度分為5級(表11-31)。

表11-31研究區災害概率及易災程度分級表

按照上述分級標准,本研究區各類易災區的分布面積為:Ⅰ類區3.848km2;Ⅱ類區6.094km2;Ⅲ類區11.089km2;Ⅳ類區2.419km2;Ⅴ類區0.09km2

(三)地質災害破壞率的確定

地質災害破壞率,是指災害造成社會物質的損壞程度。這也是一種概率,與災害發生概率不同處,它反映的是災害的結果。破壞率的計量,小到一個建築物,大則為一個塊段或一個區域。在本次研究中,是以潛在地質災害區為單位,且以破壞性作用的面積為計算基礎,於是有了下述計算方法: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與實踐

式中:Pmin——研究區破壞率下限;

Hf——區內復活滑坡總面積;

Hz——區內崩滑體總面積;

Dn——豆芽棚滑坡裂隙、鼓丘總面積;

Dz——豆芽棚滑坡總面積。

經計算得出,本區之破壞率下限Pmin=4.02%。

將此值作為本區的破壞率下限,上限為100%。這一確定表明,下限是目前萬縣市地質災害處在總體穩定、局部活動的破壞狀況。當出現更多活動跡象時,破壞率則可能在4.02%~100%之間游動。

(四)地質災害損失計算

求取的地質災害損失是期望損失,不是災後統計的實際損失。其損失值通過下述模型求得: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與實踐

式中:Su——研究區地質災害期望損失/(元/a);

Mj——不同易災程度的面積/m2;

Yj——單位面積擁有價值/(元/m2);

Fcj——地質災害發生概率/%;

Pj——地質災害破壞率/%。

求取方法為,將災害概率等值線圖與易損性指數等值線圖輸入486微機,使兩圖疊合;採用ARC/INFO(地理信息系統)軟體完成計算。其結果為24.410億元/a。再用破壞率校正,分別得:

Su1=24.410×100%=24.410億元/a;

Su2=24.410×4.02%=0.981億元/a。

同樣,當三峽水庫蓄水,萬縣市部分被淹沒後的期望損失為11.773億元/a。經破壞率校正後為:

Suy1=11.773×100%=11.773億元/a;

Suy2=11.773×4.02%=0.473億元/a。

目前,採用Su2及Suy2作評價基礎,因為它最符合萬縣市目前的實際。

(五)萬縣市地質災害風險分區

在損失計算的基礎上,以ARC/INFO軟體支撐,在486微機上,通過重新組合的單位面積損失(WORTH*DACODE%)及其分級面積(SUB-AREA)顯示風險程度的差異(表11-32)。

表11-32萬縣市地質災害程度分級表

風險計算結果,除了以數字顯示外,並以圖形的形式顯示(圖11-31、11-32)。

六、萬縣市城區地質災害防治對策及費用分析

萬縣市城區大部座落在六大滑坡(崩塌)群上,崩塌、滑坡所造成的災害,長期侵襲著城區。三峽水庫蓄水後,萬縣市的地質災害風險區部分被淹沒。但防治地質災害仍是萬縣市必須做的工作。僅就研究區地質災害損失計算看,期望損失為9812.766萬元/a(1993年現價),而研究區面積僅為龍寶、天城兩區的一小部分,兩區的國民生產總值之和為165746萬元(1993年現價),與災害損失之比,地質災害損失竟達兩區國民生產總值的5.92%!可見損失之巨。現提出以下對策建議:①建立專門的地質災害管理機構;②制定切實可行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③制定地方性地質災害管理法規;④堅持做好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工作;⑤開展地質災害科普教育,樹立全民防災意識;⑥開展地質災害的群防群治工作;⑦地質災害防治經費投入量按1/20「投保比」計,萬縣市現狀為9812.766×1/20=490.6萬元/a,淹沒後為4730萬元/a×1/20=236.5萬元/a。

圖11-31萬縣市地質災害風險分布圖(三峽水庫淹沒前)

1->577.76元/m2;2—577.76~419.16元/m2;3—419.16~301.15元/m2;4—301.15~214.03元/m2;5—214.03~150.00元/m2;6—<150.00元/m2

圖11-32萬縣市地質災害風險分布圖(三峽水庫淹沒後)

1—>577.76元/m2;2—577.76~419.16元/m2;3—419.16~301.15元/m2;4—301.15~214.03元/m2;5—214.03~150.00元/m2;6—<150.00元/m2

❽ 「6·」四川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縣特大型山洪泥石流

1 泥石流概況

2011 年 6 月 23 日下午 5 時 10 分至 6 時 30 分,貢山縣北部捧當鄉、丙中洛鄉突發暴雨並伴有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出現單點性強降雨,造成全縣發生不同程度山洪泥石流災害和風災,丙中洛鄉畢比里河、雙拉河以及捧當鄉龍坡河、格咱河暴發不同程度的山洪泥石流災害。泥石流災害和風災致使全縣 11035 人受災,民房受損 250 戶 500 間 (沖毀42 戶168 間民房),直接經濟損失約 1250 萬元; 農業受災嚴重,玉米受災 2396 畝,草果受災 1450 畝,大小牲畜死亡 1200 多頭 (只),圈舍倒塌或沖毀 125 間,直接經濟損失645 萬元; 沖毀路基 (面)300m,凈跨 30m、高 9m的石拱橋 1 座,橋涵 3 座,擋牆1. 8 萬 m3,公路沿線塌方 83 處,交通設施直接經濟損失 2500 萬元; 毀壞畢比里、龍坡、格咱等農田水利工程 5. 6km,沖毀畢比里河道防護堤及 14. 5km 的農村人畜飲水安全工程,水利設施直接經濟損失達 480 萬元; 電網、通訊設施直接經濟損失達 127 萬元。雙拉河電站和工礦企業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 萬元。共計經濟損失達 4482 萬元。由於健全的預警預報群和測群防體系,組織有力,疏散及時,沒有人員傷亡,緊急轉移安置受災群眾376 戶、1059 人,其中重災戶 42 戶、147 人。

此次災害主要是由6 月23 日下午6 點30 分暴發的畢比里河特大型山洪泥石流所致。據現場踏勘,本次泥石流溝口堆積扇長度約400m,最大寬度約130m,堆積方量約11 萬 m3。據泥石流情況調查,確定本次泥石流為粘性泥石流。泥石流流體無結構性,呈無分選泥礫混雜堆積,流體較稠,托浮力大,流域泥漿殘留不明顯,溝口堆積物呈扇狀。從溝口堆積扇調查發現,漿體與石塊摻混較好,非漿體部分的粗顆粒物質由塊石、礫石、樹木及砂等固體物質組成,估計泥石流重度約 19kN/m3,流量600m3/s。

2 監測與應急避險

接到災情報告後,貢山縣國土資源局迅速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立即組織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趕赴現場,仔細查看災情,隨即向上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報告,並成立國土資源搶險救災工作領導小組,下設五個工作組:

(1)災害排查組,負責對災害點存在的地質隱患情況進行全面排查,做到有檢查,有記錄,並及時逐級上報;

(2)專家調查組,邀請雲南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專家趕赴災區進行災害應急調查,並負責防治工作技術指導,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應急方案、災害現場勘查及搶險方案的編制,危險區、影響區、避讓區的劃定,監測點的設立建議,災害成因認定,災害的調查與評價,最後形成災情調查報告。

(3)後勤保障組,負責搶險救災車輛等應急工具及搶險物資的籌措和調配,搶險救災工作組和省廳專家組人員的生活保障等工作。

圖 3 搶險保通施工現場

3 經驗與啟示

本次泥石流災害規模大,災情嚴重,但預警及時、群眾防災避災意識強、組織撤離有序,未造成人員死亡,是一次值得總結與表彰的應急避險案例。此次應急避險成功主要得益於:

一是高度重視地質災害排查和防治工作。貢山縣國土資源局在汛前地質災害排查和規劃調查工作中向群眾發放了 「地質災害防災明白卡」和 「地質災害避險明白卡」,確定了監測責任人,明確了預警預報措施、信號,緊急避險線路。

二是努力健全預警預報和群測群防體系。本次泥石流暴發時群眾發現並立即打來電話報警,村組群眾接到報警後隨即奔跑呼叫,短短 5 分鍾,災害范圍內的群眾全部撤離到兩側安全地帶。泥石流發生時,共安全轉移農戶 376 戶 1059 人。實踐證明,群測群防體系是我們戰勝自然災害的重要法寶。

三是繼續加強地質災害科普宣傳教育。貢山縣國土資源局多次向群眾宣傳地質災害預報防範知識,極大地提高了廣大群眾的防災避災意識。這表明,只有依靠和發動群眾,讓廣大群眾積極參與進來才能切實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落到實處。

(本節基礎資料由四川省國土資源廳提供 責任編輯 庄茂國)

❾ 四川省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是否有地方規范,目前執行的最新規范是什麼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依據國土資源部文件《國土資源關於加強地質災害危險專性評估工作的通知屬》(國土資發〔2004〕69號)實行,具體收費標准如下:

註:報告評審費為:一級評估2.0萬;二級評估1.5萬;三級評估1.0萬。

❿ 為什麼四川省地質災害頻繁發生

專家表示

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 逆沖、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發震構造是龍門山構造帶中央斷裂帶,在擠壓應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東逆沖運動;這次地震屬於單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東遷移,致使餘震向北東方向擴張;擠壓型逆沖斷層地震在主震之後,應力傳播和釋放過程比較緩慢,可能導致餘震強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 是淺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屬於深板塊邊界的效應,發生在地殼脆——韌性轉換帶,震源深度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壞性巨大。
專家表示,全球7級以上地震每年18次,8級以上1-2次。我國受印度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推擠,地震活動比較頻繁。張國民說,從大的方面來說,汶川地震處於我國一個大地震帶--南北地震帶上,中部地區的中軸地震帶位於經度100度到105度之間,涉及地區包括從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西部、直至雲南,屬於我國的地震密集帶。從小的方面說,汶川又在四川的龍門山地震帶上。因此,這里發生地震的幾率較高。
據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民介紹,這次汶川發生地震是我國大陸內部地震,屬於淺源地震,其破壞力度較大。張國民說,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淺源地震大多發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的范圍內,而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達到650公里左右。其中,淺源地震的發震頻率高,佔地震總數的70%以上,所釋放的地震能占總釋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災害的主要製造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