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四川的地質災害包含

四川的地質災害包含

發布時間: 2021-02-08 18:53:44

Ⅰ 成都有地質災害要發生嗎

據報道,25日晚上20時,成都市國土資源局與成都市氣象局共同發布第1號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回警:預計從答25日20點00分起的24小時內,彭州、都江堰、邛崍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等級為三級,發生地質災害的風險較高。

新聞配圖

根據成辦發[2014]16號文件要求,請二級預警區(市)縣負責組織受山洪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按照防災預案全部實施提前轉移避讓,撤出危險區域內遊客等外來人員;三級預警區(市)縣應限制遊客等外來人員進入危險區域,加強對山洪地質災害隱患的巡查和監測,發現險情及時組織受威脅人員轉移避讓。

來源: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成都)

Ⅱ 四川省常見的地質災害有哪些類型

主要為泥石流、滑坡,因為是多少地區,而且雨量充沛,泥石流、滑坡非常常見。

Ⅲ 為什麼四川省地質災害頻繁發生

專家表示

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 逆沖、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發震構造是龍門山構造帶中央斷裂帶,在擠壓應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東逆沖運動;這次地震屬於單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東遷移,致使餘震向北東方向擴張;擠壓型逆沖斷層地震在主震之後,應力傳播和釋放過程比較緩慢,可能導致餘震強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 是淺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屬於深板塊邊界的效應,發生在地殼脆——韌性轉換帶,震源深度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壞性巨大。
專家表示,全球7級以上地震每年18次,8級以上1-2次。我國受印度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推擠,地震活動比較頻繁。張國民說,從大的方面來說,汶川地震處於我國一個大地震帶--南北地震帶上,中部地區的中軸地震帶位於經度100度到105度之間,涉及地區包括從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西部、直至雲南,屬於我國的地震密集帶。從小的方面說,汶川又在四川的龍門山地震帶上。因此,這里發生地震的幾率較高。
據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民介紹,這次汶川發生地震是我國大陸內部地震,屬於淺源地震,其破壞力度較大。張國民說,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淺源地震大多發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的范圍內,而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達到650公里左右。其中,淺源地震的發震頻率高,佔地震總數的70%以上,所釋放的地震能占總釋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災害的主要製造

Ⅳ 地質災害包括哪些災害地質災害中包括那些災害

比較常見地質災害共有12類、48種。它們是:1地殼活動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斷層錯動等;2斜坡岩土體運動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變形災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開裂(地裂縫)等;4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如煤層自燃、洞井塌方、冒頂、偏幫、鼓底、岩爆、高溫、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質災害,如建築地基與基坑變形、垃圾堆積等;6河、湖、水庫災害,如塌岸、淤積、滲漏、浸沒、潰決等;7海岸帶災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蝕、海港淤積、風暴潮等;8海洋地質災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壩、淺層氣害等;9特殊岩土災害,如黃土濕陷、膨脹土脹縮、凍土凍融、沙土液化、淤泥觸變化、淤泥觸變等;10土地退化災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潛育化、沼澤化等;11水土污染與地球化學異常災害,如地下水質污染、農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源枯竭災害,如河水漏失、泉水乾涸、地下含水層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Ⅳ 四川的地質特點,

四川是全國地質災害最重的省份之一。因處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過渡帶, 受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條件和暴雨、地震等誘發因素頻發影響, 使之成為地質災害的多發區、易發區。汶川大地震更是給四川和全國帶來巨大損失和傷害。本文分析了四川地質災害的主要特點,提出了一些初步的防治措施和建議。

一 四川地質災害的主要特點:

(一) 地質災害分布廣,頻繁發生

四川省的地質災害在地域分布的總體格局是西部多於東部,且具有點多、面廣、規模大、成災快、暴發頻率高、延續時間長的特點。災害發生盆周山地多於盆中,河谷多於平壩,工程活動頻繁區多於工程活動稀少區。

據部分統計, 全省現具有一定規模, 造成危害的崩塌、滑坡約10萬余處, 泥石流溝3000餘條,危及120餘座縣市所在城區和800多個鄉、鎮,500餘家工廠、礦山的安全。每年造成的損失達數億元, 2007年全省21個市(州)都有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發生,災害類型仍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為主,因地質災害傷亡200多人人,直接經濟損失達6億多元。

(二) 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日漸突出

四川省是一個礦業大省,近年來不合理開采造成的礦山地質環境惡化有明顯的上升趨勢, 給礦山企業及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由於礦山不合理開采引起了崩塌、滑坡, 地表水及地下水疏干, 地表開裂、礦碴泥石流等災害, 如1995 年眉山大洪山芒硝礦在開采過程中, 因其回風巷道穿過了頂板芒硝淋溶帶致使地表水及地下水疏干,造成礦區附近余居民缺水;1995 年宜賓維興鎮在採煤過程中,關刀岩坡頂發生地表開裂,形成塌陷帶,前緣發生大規模崩塌。

(三)人類活動加劇了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

隨著四川省各項建設事業的迅速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在基礎設施建設中投資力度加大,交通能源、水利、城建等帶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但同時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也日益加深,特別是地質環境的破壞所造成的災害也更加嚴重。 由於大量建設的挖方、填方形成人工高陡邊坡,造成邊坡失穩、誘發滑坡、崩塌或形成危岩並導致老滑坡的復活。

(四)季節特徵明顯

降雨是誘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四川省內降雨集中分布每年的5-10月, 佔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大量的降雨入滲、浸潤、軟化岩土體,降低斜坡的穩定性。據統計幾乎所有的地質災害暴發均與暴雨及長時間降水有關,特別是泥石流的發生更與降雨關系密切。

(五) 地質災害造成水土流失日益加劇

地面的剝蝕、侵蝕作用,必然要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的最嚴重的侵蝕形式以表層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斜坡、陡坡地帶, 雖然它的總的水土流失、侵蝕面積所佔比例不大, 但其危害嚴重。

四川省泥石流發生程度高,大、特大規模泥石流的發生是造成省內水土流失的一個重要方面。嚴重的泥石流活動區,土壤年侵蝕模數接近3000立方米/平方公里,強大的侵蝕作用使得溝谷和岸坡重力作用不斷加劇,山地環境退化,森林植被破壞,並致使泥石流多發區失去調節氣候、涵養水源、調節洪水和保護水土的能力,水土流失現象也隨之加劇。

二、四川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1、生物治理措施

生態環境的變化是促使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來岷江上游大渡河中上游、安寧河上游、雅礱江及金沙江中下游、嘉陵江中上游地段因森林砍伐、開山採石、采礦等活動對原始植被及自然邊坡造成嚴重破壞,從而導致一系列地質災害的發生。為此須採取相應的生物治理措施,恢復生態環境以達到有效地控制和減少地質災害發生的目的。

生物治理的措施主要包括:封山育林,恢復植被,提高自然水土保持能力;對陡坡旱地退耕還林,恢復森林植被,減少人類工程活動對坡體自然平衡的破壞;禁止任意採石取土,破壞丘陵和山地地表,防止水土流失及地質災害的發生。

2、工程治理措施

(1)防治滑坡的主要措施:消除和削弱地表水及地下水對滑坡形成的影響,採用攔截、 護坡、堵塞方法防止地表水入滲;修建排水溝、滲井等排走滑體內地下水;增大滑體的抗滑力,阻止滑坡的形成,如修擋土牆、抗滑樁或錨拉抗滑樁;改善坡體形態,消除隱患,可採用後緣減載、前緣載入等方法;改良坡體岩土體性質,提高強度,增大穩定性。可採用灌漿、 錨固、釋水等方法。(2)防治崩塌的主要措施:修建護坡、護牆、人工削坡等消除小型崩塌隱患;疏導地表水和地下水,減緩沖蝕及侵蝕(3)防治泥石流的主要措施:攔截、滯流,修建攔砂壩、 攔渣壩,設置停淤場,減弱泥石流的動力作用;減少物質流通,疏導下游;設置排導槽,約束水流,改善溝床平面, 抑制泥石流暴發。總之,對地質災害的防治,應從多種因素的角度出發綜合考慮,採取生物治理與工程治理相結合的手段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三、四川地質災害防治建議

1、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組織領導、明確工作職責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涉及到社會經濟的多方面,需在各級政府的統一協調指揮下才能有效的減輕地質災害損失。國土、氣象、城建、水利、交通等部門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互通情報,確保省、市、區縣之間的信息暢通,達到上情下達、下情上報,及時掌握雨情、水情、災情,為制定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和防治措施提供正確依據。

2、認真貫徹執行有關政策法規、宣傳地質災害知識

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和省市相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地實際,劃定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位於易發區內或重要地質災害點附近的單位和群體,要建立地質災害日常監測制度,並按照有關要求隨時上報災害發展情況,接受上級主管部門監督檢查。

四川地質災害分布范圍廣、發生頻繁、危害嚴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艱巨。提高全民地質災害預防意識和知識水平是重要而有效的防災減災途徑,通過廣播、電視、宣傳材料、宣傳欄和發放防災明白卡等方式,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基本知識的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群眾的防災減災能力和地質環境保護意識。

3、開展地質災害調查,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查清地質災害發育分布和危害情況,編寫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是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的基礎,具有指導意義。

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並通過對各縣、區地質災害資料的綜合研究,根據地質災害防治的投入水平,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指導今後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按照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輕重緩急,分批分期安排治理,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能夠有序進行,以取得最大防災減災效果。

4、完善各項制度,增強應急反應能力

各縣區要擬定本行政區域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落實各項職責。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值班制度、險情巡視制度和災情速報制度。成立地質災害防治組織機構,實行值班、帶班制度,並按照有關要求隨時上報災害發展情況,向社會公布地質災害報警電話,接受社會報警和監督。及時掌握地質災害信息。一旦出現地質災害險情,快速組織搶險救災、災民安置、災害防治、重建家園等工作,以減輕地質災害損失,逐步變被動救災為主動防災減災。

5、加強建設用地地質災害評估、杜絕人為誘發地質災害的發生

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的改造作用強烈,大規模挖山填溝可能誘發地質災害,必須認真做好建設用地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非常重要。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建設場地須進行專門的治理,防止誘發新的地質災害。

6、設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

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年度發展計劃和財政預算中安排一定數量的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建立重要的資金支持系統,確保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勘查設計、治理等工作的及時順利進行。

Ⅵ 四川自然災害有哪些

您好,根據您的問題,在四川的常見自然災害有:

1、氣象災害:乾旱,暴雨、洪版澇和低溫等。

2、地質災權害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Ⅶ 四川哪些地質災害多發為什麼

四川最容易發生:地震,滑坡,泥石流.
因為四川處於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過渡內地帶,也就是第容一二級階梯的交界處,所以地殼不穩定.加上四川在喜瑪拉雅地震帶的邊緣,而喜瑪拉雅地震帶是世界第二大的地震帶,因此四川發生地震的幾率就要相對大些.
四川盆地絕大部分屬於風化地貌,岩層不穩固.四川又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季較集中,因此夏季雨水對岩層的沖刷強烈.第二個原因是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模式使得植被受到嚴重的破壞,更不能穩定住山上的沙土和細石,一旦受到夏季雨水的沖刷就隨著雨水順流而下,形成了山體滑坡和泥石流.

Ⅷ 為什麼四川省地質災害頻繁發生

西部地復區不光是四川的地震災制害頻發,還有雲南,主要是因為四川成都以西雲南中西部地處龍門山斷裂帶和橫斷山斷裂一帶,地球表面為板塊構成,這些地方剛好處在2個板塊的交界地帶,受板塊擠壓運動影響,斷層活動頻繁,造成地震等地質災難較多,強烈的地震又使得山地表面岩體破碎,收降雨影響,破碎的地表又容易形成滑坡、泥石流等災害。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

Ⅸ 四川地質災害多發的原因

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又稱「歐亞地震帶」,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回,從印度尼答西亞開始,經中南半島西部和我國的雲、貴、川、青、藏地區,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到地中海北岸,一直還伸到大西洋的亞速爾群島。
橫貫歐亞兩洲及涉及非洲地區。其中一部分從堪察加開始,越過中亞,另一部分則從印度尼西亞開始,越過喜馬拉雅山脈,它們在帕米爾會合,然後向西伸入伊朗、土耳其和地中海地區,再出亞速海。歐亞地震帶所釋放的地震能量佔全球地震總能量的15%,主要是淺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缺乏深源地震。另外5%的地震能量釋放在海嶺地震帶。
這條地震帶也是近代地殼運動活躍的地帶,它又可分為幾個段落,其中印度北部是重要一段,稱「喜馬拉雅地震帶」,東西長約2400公里。
總之 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位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但是不相等

Ⅹ 年全國地質災害通報

一、災情概況

2010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30670起,其中滑坡22329起、崩塌5575起、泥石流1988起、地面塌陷499起、地裂縫238起、地面沉降41起(圖1);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382起,2246人死亡、669人失蹤、534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63.9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和失蹤人數以及直接經濟損失均有較大幅度增加(表1)。

圖1 2010年全國地質災害類型構成

表1 2010年與2009年全國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表

二、區域分布

2010年地質災害發生在我國28個省(區、市)境內。以華東、中南、西南以及西北的部分地區最為集中(圖2,圖3)。發生數量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江西、湖南和福建;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甘肅、陝西和雲南;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陝西、四川和吉林。

圖2 2010年全國地質災害分布圖

三、重大地質災害

(一)特大型、大型地質災害

2010年,因災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特大型地質災害有34起;因災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大型地質災害有60起。其中死亡、失蹤10人以上的19起(表2)。

圖3 2010年全國地質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分布圖

表2 2010年全國死亡、失蹤10人以上的重大地質災害事件表

續表

(二)造成特大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實例

實例1貴州省關嶺縣崗烏鎮滑坡

2010年6月28日14時左右,受持續強降雨影響,貴州省關嶺縣崗烏鎮大寨村發生特大山體滑坡,導致大寨村遭受滅頂之災,42人死亡、57人失蹤。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組現場勘察後認為,關嶺縣崗烏鎮滑坡是一起罕見的特大滑坡災害,呈現高速遠程滑動特徵,下滑的岩土體前行約500米後,與崗烏鎮大寨村永窩組所處的一個小山坡發生劇烈撞擊,偏轉90度後轉化為碎屑流呈直角形高速下滑,並鏟動了大寨村大寨組一帶的表層堆積體,最終形成了這起罕見的特大滑坡災害(照片1)。

這起特大地質災害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當地地質結構比較特殊,山頂是比較堅硬的灰岩、白雲岩,灰岩和白雲岩雖然比較堅硬,但透水性好,容易形成溶洞;山體下部地勢比較平緩,地層岩性為易形成富水帶的泥岩和砂岩,這種「上硬下軟」的地質結構,不僅容易形成滑坡,也容易形成崩塌等地質災害。

二是這次災害發生前,當地經歷了罕見的強降雨,僅6月27日和28日兩天,降雨量就達310毫米,其中27日晚8時至28日11時的15個小時,降雨量就高達237毫米,超過此前當地的歷史氣象記錄。

三是當地地形特殊,發生滑坡的山體為上陡下緩的「靴狀地形」,地形相對高差達400米至500米,因此滑坡體下滑後沖力巨大,轉化成碎屑流,而且土石碎屑向下流動距離長達1.5千米。

四是2009年貴州省遭遇歷史上罕見的夏秋冬春四季連旱,因旱情嚴重,地表形成許多裂縫,強降雨更容易快速滲入山體下部的泥岩和砂岩中。

照片1 貴州省關嶺縣崗烏鎮滑坡

實例2甘肅省舟曲縣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

2010年8月8日0時12分,甘肅省舟曲縣城區及上游村莊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照片2),造成1501人死亡、264人失蹤。

2010年8月7日23~24時,舟曲縣城北部山區三眼峪、羅家峪流域突降暴雨,1小時降水量達96.77毫米,半小時瞬時降水量達77.3毫米。短時超強暴雨在三眼峪、羅家峪兩個流域分別匯聚成巨大山洪,沿著狹窄的山谷快速向下游沖擊,沿途攜帶、鏟刮和推移溝內堆積的大量土石,沖出山口後形成特大規模山洪泥石流。在向2千米外的白龍江奔流過程中,造成月圓村和椿場村幾乎全部被毀滅,三眼峪村和羅家峪村部分被毀,數千畝良田被掩埋。山洪泥石流沖入舟曲縣城區和白龍江後,造成二十多棟樓房損毀,河道被淤填長度約1千米,江面水位壅高、回水使舟曲縣城部分被淹,縣城交通、電力和通訊中斷。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嚴重。

照片2 甘肅省舟曲縣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

據專家測算,舟曲縣城北的三眼峪、羅家峪兩溝山洪泥石流共沖出固體堆積物合計181萬立方米。其中,三眼峪溝沖出固體堆積物150萬立方米(岸上堆積約100萬立方米,沖入白龍江約50萬立方米),羅家峪溝沖出固體堆積物31萬立方米(岸上堆積約21萬立方米,沖入白龍江約10萬立方米)。

實例3雲南省貢山縣普拉底鄉東月谷村泥石流

2010年8月18日1點左右,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普拉底鄉東月谷村東月谷河谷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造成37人死亡、55人失蹤、39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4億元。

圖4 雲南省貢山縣普拉底鄉東月谷村泥石流航拍圖

發源於碧羅雪山的怒江支流新月河谷長約14千米,流域面積46平方千米,流域內地質構造復雜,山高谷深。在河流中上游發生的局部強降雨是誘發此次泥石流的主要原因。此次溝谷泥石流災害表現出地形落差大、流動速度快、堆積物體積大的特點。泥石流堆積物達60萬立方米,單個最大塊石約641噸。泥石流發生後,曾一度將怒江阻斷2小時,涌浪波及對岸的新月谷村(圖4)。

實例4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瓦馬鄉河東村滑坡

2010年9月1日22時20分,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瓦馬鄉河東村大石房小組突發一起滑坡災害,造成29人死亡、19人失蹤、8人受傷(照片3)。

照片3 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瓦馬鄉河東村滑坡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組現場調查結論認為,保山市隆陽區瓦馬鄉河東村大石房小組滑坡體長約300米、平均寬度約35米、平均厚度5米,體積約5萬立方米。滑坡後緣高程約1535米,前緣高程為1410米,相對高差約125米。經初步分析,造成此次災害的主要原因,一是滑坡體所在斜坡相對高差大、坡度陡,表層崩坡積物和殘坡積物結構鬆散;二是該地區先旱後澇,大旱急雨成為引發滑坡災害的直接原因;三是該處地形屬於局部匯水沖溝,加劇了快速滲流作用;四是鄉村公路從滑坡後緣穿過,邊坡為鈣化膠結體,地表觀察處於穩定狀態,難以發現坡體內部因降雨入滲發生的土體強度變化。

實例5廣東省高州市、信宜市交界地區群發地質災害

2010年9月21日0~10時,受台風「凡亞比」帶來的局地強降雨影響,廣東省高州市和信宜市交界地區的馬貴、古丁、大坡、深鎮、平塘5鎮共引發群發性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質災害109起(照片4),共造成21人死亡、12人失蹤,5人受傷。

高州市馬貴、古丁、深鎮、大坡鎮和信宜市平塘鎮屬中、低山地形地貌,海拔標高250~1700米,人群普遍居住在250~500米高度地段。區內地質構造較為簡單,地層岩性以元古宇混合岩為主,占據全區域面積的90%以上。山體邊坡陡,地形高差較大,土層厚度小,土質黏結度較差,多數村莊後山有多級不規則狀台階(種植果樹或梯田等),岩性為混合岩風化形成坡、殘積黏性土、砂質黏性土,雖然區內斷裂構造並不發育,但土體下的基岩存在三組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的節理、裂隙結構面,無論山體的臨空面處於哪一方向,其易滑結構面均有一組為順向坡,在強降雨等因素誘發下極易發生崩塌、滑坡。本次山體崩塌、滑坡災害主要發生在這一土岩交界面上,分布高度為300~500米,厚度約1米。

上述五鎮所在地區於2010年9月21日凌晨開始強降雨,至上午10時,馬貴鎮累計降雨達651.1毫米,超過當地歷史記錄。降雨強度從9月21日0時的2.4毫米/小時到9時達到105.5毫米/小時。據調查,地質災害基本上在21日的9時前後大規模發生。

照片4 高州市馬貴鎮六塘村瓦屋自然村山體滑坡,將2層樓房摧毀,掩埋1人

四、地質災害特點

(一)多年相比,災情最重、重大災害事件最多

與2001年以來多年同期相比,2010年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排第三位,低於2002年(48653起)和2006年(102804起);因災造成死亡、失蹤人數為最多,達2915人(2001~2009年平均值為755人);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也最多,達63.9億元(2001~2009年平均值為35.9億元)。2010年全國共發生大型、特大型地質災害94起,為近10年來最多的一年。

(二)西北、西南地區人員傷亡突出

甘肅、陝西、雲南、四川和貴州等省發生大型、特大型地質災害數量多,達45起,人員傷亡嚴重。五省死亡、失蹤人數共計2492人,佔全國總數的85%。甘肅、陝西、雲南、四川和貴州各省死亡、失蹤人數分別為1801人、270人、190人、121人和110人。如甘肅省舟曲縣泥石流造成1765人死亡、失蹤,貴州省關嶺縣滑坡造成99人死亡、失蹤,雲南省貢山縣普拉底鄉泥石流造成92人死亡、失蹤,陝西省子洲縣崩塌造成27人死亡,四川省康定縣滑坡造成23人死亡等。

(三)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多,災情嚴重

全國30670起地質災害中,自然因素引發的有29285起,約占總數的95%;人為因素引發的有1385起,約占總數的5%。強降雨是引發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並導致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嚴重的主要原因,如6月份福建省因持續強降雨共引發地質災害4029起,造成36人死亡、41人失蹤、23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3.5億元;7月份2次強降雨在陝西省引發地質災害712起,造成88人死亡、138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4.6億元;8月8日甘肅省舟曲縣城因溝谷上游局地強降雨引發泥石流造成1501人死亡、264人失蹤;8月18日雲南省貢山縣普拉底鄉局地強降雨引發泥石流造成37人死亡、55人失蹤、39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4億元。

五、成功避讓情況

隨著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深入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的不斷推廣,防災避險科普知識的宣傳普及、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和鄉鎮國土所的評估、巡查、宣傳、預案和人員「五到位」建設,廣大幹部群眾的防災避險意識逐步提高。2010年,全國共成功避讓各類地質災害1166起,避免人員傷亡95776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9.3億元,為歷年來最多。

註:本通報所用數據來源於2010年各省(區、市)地質災害月報,涉及數據均未包含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