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地質災害調研題目

地質災害調研題目

發布時間: 2021-02-08 17:09:31

❶ 自然災害知識選擇題有哪些

1 、洪澇

洪澇是由屢降暴雨或大雨,引起江河決堤、山洪暴發、淹沒田地、毀壞建築、人員傷亡的水災。在我國洪澇頻發,強度大,長江中下游、黃淮海、遼河下游和華南地區尤為嚴重,每年 4 ~ 9 月是各主要河流的防汛時期。 1991 年夏,江淮地區大面積的洪澇災害,成為國內外關注的大災,直接經濟損失超過 500 億元。

2 、台風

台風是一種源於熱帶洋面的低氣壓大氣渦旋,按其中心附近風力大小分成四級:風力 6 ~ 7 級為熱帶低壓, 8 ~ 9 級為熱帶風暴, 10 ~ 11 級為強熱帶風暴, 12 級及其以上為台風。在熱帶西太平洋洋面每年有 30 個台風生成(佔全球 38 %), 7 ~ 8 月是台風活動盛期,在熱帶洋面生成後,便向西北方向移動,每年平均有 7 個台風在我國沿海登陸。

台風帶來的是狂風、暴雨(我國近海 15 個省最高雨量記錄中, 80 %是台風造成的)、巨浪和潮災,嚴重威脅著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很多洪澇災害都是由於台風登陸,深人內陸移速減慢、停滯、低壓維持不消帶來特大暴雨而造成的。

3 、地震

地震是由於地球內動力作用引起地殼的現代活動而產生,一般分為構造地震(占 95 %)、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我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地震最嚴重的地區,與我國地處環太平洋構造帶與地中海喜馬拉雅構造帶交匯部位,地殼現代活動劇烈有關。除浙江、貴州兩省外,各省都發生過 6 級以上地震。

1556 年 1 月 23 日 陝西華縣 8 級地震,「是日山西、陝西、河南同時地震,聲如雷、雞犬鳴吠……或裂泉涌,或城廊房屋陷人地中,或平地突出山阜……壓死官吏軍民奏報有名者八十二萬……」(《嘉靖實錄》)是我國歷史上最大地震之一。 1976 年 7 月 28 日 唐山 7 . 8 地震,上百萬人口的工業重鎮,頃刻間成為一片廢墟,是本世紀全球 10 次破壞性最大的地震之首。

地震是不可避免的,地震預報尚屬世界難題。我國在中、長期預測領域取得長足進展,但能作準確預報的還只佔少數,對這個具高難度的臨震預報還需做出艱苦的努力。

4 、火災

俗話說: 「 賊偷一半,火燒全光 」 ,火災是世界各國人民所面臨的一個共同的災難性問題。它給人類社會造成過不少生命、財產的嚴重損失。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財富日益增加,火災損失上升及火災危害范圍擴大的總趨勢是客觀規律。近幾年來,我國每年發生火災約4萬起,死2000多人,傷3000 — 4000人,每年火災造成的直接財產損失10多億元,尤其是造成幾十人、幾百人死亡的特大惡性火災時有發生,給國家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嚴峻的現實證明,火災是當今世界上多發性災害中發生頻率較高的一種災害,也是時空跨度最大的一種災害。

5、海嘯

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 50千米 以內、里氏震級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軌道運動在海底附近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劇烈震動之後不久,巨浪呼嘯,以催枯拉朽之勢,越過海岸線,越過田野,迅猛地襲擊著岸邊的城市和村莊,瞬時人們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設施,被震塌的建築物,在狂濤的洗劫下,被席捲一空,海灘上一片狼藉。

海嘯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人類海嘯等突如其來的災變,只能通過預測、觀察來預防或減少它們所造成的損失,但還不能控制它們的發生。

❷ 寫一份論文題目是地質災害及其防治的論文選題理由

當然是從理論和實際兩方面來說了 。 首先從理論上結合你要研究的論題,說說回你論文的答主要內容以及填補了理論界的什麼空白,或者說你的理論有什麼創新之處。實際方面說,肯定就是你的研究對於指導實踐有多大作用之類的,解決了什麼實際問題。具體的都要結合你自己的論文啊
建議去知網上下載一些相近的論題,看看別人都是怎麼寫的,借鑒別人的,再加上自己的特色。
望採納!

❸ 有關地質災害的閱讀文章和題

汛期如何防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

一、什麼是地質災害?汛期主要會發生哪些地質災害?

自然的變異和人為的作用都可能導致地質環境或地質體發生變化,當這種變化達到一定程度、其產生的後果便給人類和社會造成危害,稱為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然、黃土濕陷、岩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汛期發生的地質災害主要是與降雨有關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發性地質災害。

二、如何識別汛期的一些常見地質災害?

1、怎樣識別可能的崩塌體?

對於可能發生的崩塌體主要根據坡體的地形地貌和地質結構的特徵進行識別。通常,可能發生崩塌的坡體在宏觀上有如下特徵:

(1)、坡度大於45度,且高差較大,或坡體成弧立山嘴,或為凹形陡坡;

(2)、坡體內部裂隙發育,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縫發育,並且切割坡體的裂隙、裂縫即將可能貫通,使之與母體(山體)形成了分離之勢。

(3)、坡體前部存在臨空空間,或有崩塌物發育,這說明曾經發生過崩塌,今後還可能再次發生。

具備了上述特徵的坡體,即是可能發生的崩塌體。尤其當上部拉張裂縫不斷擴展、加寬,速度突增,小型墜落不斷發生時,預示著崩塌很快就會發生,處於一觸即發狀態之中。

2、怎樣識別滑坡體是否穩定?

在野外,從宏觀角度觀察滑坡體,可以根據一些外衣表跡象和特徵,粗略地判斷它的穩定性如何。

已穩定的堆積層老滑坡體有以下特徵:

(1)後壁較高,長滿了樹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穩定;

(2)滑坡平台寬、大、且已夷平,土體密實無沉陷現象;

(3)滑坡前緣的斜坡較緩,土體密實,長滿樹木,無鬆散坍塌現象。前緣迎河部分有被河水沖刷過的跡象;

(4) 目前的河水已遠離滑坡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灘、階地分布;

(5) 滑坡體兩側的自然沖刷溝切割很深,甚至已達基岩;

(6)滑坡體舌部的坡腳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

不穩定的滑坡一般情況下具有下列跡象:

(1)滑坡體表面總體坡度較陡,而且延伸較長,坡面高低不平;

(2)有滑坡平台,面積不大,且不向下緩傾和未夷平現象;

(3)滑坡表面有泉水、濕地,且有新生沖溝;

(4)滑坡體表面有不均勻沉陷的局部平台,參差不齊;

(5)滑坡前緣土石鬆散,小型坍塌時有發生,並面臨河水沖刷的危險;

(6)滑坡體上無巨大直立樹木。

3、泥石流形成一般情況下具備哪些條件?

泥石流的形成一般情況下應同時具備以下3個條件:陡峻的便於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豐富的鬆散物質;短時間內有大量的水源。

(1)、地形地貌條件:在地形上具備山高溝深、地勢陡峻,溝床縱坡降大、流域形態便於水流匯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為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三部分。上游形成區的地形多為三面環山、一面出口的瓢狀或漏斗狀、地形比較開闊、周圍山高坡陡、山體破碎、植被生長不良,這樣的地形有利於水和碎屑物質的集中;中游流通區的地形多為狹窄陡深的峽谷,谷床縱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夠迅猛直瀉;下游堆積區的地形為開闊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階地,使碎屑物有堆積場所。

(2)、鬆散物質來源條件:泥石流常發生於地質構造復雜,斷裂褶皺發育、新構造活動強烈、地震烈度較高的地區。地表岩層破碎,滑坡、崩塌、錯落等不良地質現象發育,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固體物質來源;另外,岩層結構疏鬆軟弱、易於風化、節理發育,或軟硬相同成層地區,因易受破壞,也能為泥石流提供豐富的碎屑物來源;一些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如濫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開山采礦、採石棄渣等,往往也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質來源。

(3)、水源條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重要激發條件和搬運介質(動力來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庫(池)潰決水體等形成。我國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長時間的連續降雨等。

三、汛期如何預防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1、各級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要認真採取措施,防範汛期地質災害的發生,切實減少災害損失。

汛期是各類突發性地質災害的高發期,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和有關主管部門要認真編制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建立防災責任制、落實地質災害險情巡查、汛期值班、災情速報、應急搶險等各項制度,組織廣大人民群眾,建立地質災害的「群測群防」體系,切實減少災害損失。

2、廣大群眾應認真閱讀、理解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發放的地質災害防災「明白卡」。

在廣大的地質災害多發區和危險區,地方政府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針對本區內的隱患點和危險點製作了「地質災害防災明白卡」,並下發到了監測責任單位和受災害威脅的群眾手中,要認真閱讀和理解「明白卡」上的內容。

3、注意收看天氣預報和地質災害天氣預報。

汛期地質災害,主要與降雨有關,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和多發區內居住的居民,要密切注意天氣變化,特別是要注意與降雨有關的氣象預報。一些已開展地質災害天氣預報的地區,還要注意收聽收看地質災害天氣預報。

4、注意房前屋後山坡坡體及溝谷內水流夾帶泥砂的變化情況,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這些異常情況,並配合政府和有關部門採取監測措施或主動採取躲避措施。

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前,都有一些程度不同的前兆,比如山體裂縫、岩石掉塊、泉水變渾、溝谷內水流夾帶的泥砂增多、家畜家禽出現異常反映等,發現這些情況時,要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並積極配合政府及有關部門採取搬遷避讓措施。

5、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和多發區內,不要隨意進行容易誘發地質災害的生產生活活動。

開挖坡腳、開山採石、在溝谷內大量棄渣、在坡體上大量蓄水等一些人類活動易促使坡體失穩,從而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因此,在地質災害多發區和危險區內的企事業單位和廣大居民應注意自己的生產生活活動,避免誘發地質災害。

6、在面對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緊急情況時,怎樣逃生?

面對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突然發生,要保持冷靜,首先判斷崩塌、滑坡、泥石流威脅的范圍,然後及時逃離險區。具體來說,崩塌、滑坡、泥石流發生時,滾石、坡體或泥石流都是從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運動,所以,應選擇向左右兩個方向逃離危險區,而不要選擇順著滾石、坡體或泥石流運動的方向逃生。如果身處正在運動的滑坡體上,實在沒有時間逃離滑體,可抱緊附近粗大的樹木以求自保。

7、災害發生後,要根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統一安排,進行搶險、救人和搶運財物等活動,避免續發災害傷人。

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發生,往往是分階段的,在災害體暫時穩定後,可進行搶險救人、搶運財物等活動,但是,這些活動必須建立在有對災害體密切監測的基礎上,由政府和有關部門統一組織,以免後續災害危及搶險人員安全。

❹ 百萬公眾題目常見的地質災害包含哪些

常見的地質災害來的類型主要有:山自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

❺ 我國地質災害調查現狀與存在問題的分析

6.1.1 歷史與現狀

(1)1991年原地質礦產部組織開展的以省為單位的全國地質災害現狀概查

1991年原地質礦產部組織實施了以省為單位的全國地質災害現狀概查,主要以收集資料和各省(區、市)上報的資料為主,較全面地對全國地質災害類型與現狀進行了總結。調查內容包括地質災害的類型、發生的重點區域、對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以及地質災害發育特徵和分布規律等。根據收集整理的成果和萬余個典型地質災害點資料,匯編並出版了《中國地質災害》,編制出版了《中國分省地質災害圖集》。

(2)1992~2003年期間,原地質礦產部部署1∶50萬環境地質調查

1992~2003年,原國家計委和原地質礦產部組織開展了省(區、市)級(1∶50萬)地質災害調查與編圖,圈定滑坡等地質災害危險區;1996年為減災防災、提升國土整體的調查研究程度和水平,把此項工作擴展為以地質災害為主的環境地質調查,這是我國第一輪較全面地在全國開展的地質災害的調查。調查的主要目的是在概略查明各省(區、市)地質環境條件的基礎上,重點調查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初步查明開發利用自然環境遇到的和引發的各種主要地質災害、特殊不良地質環境條件和環境地質問題的發育特徵和分布規律,作出現狀評價和發展趨勢預測,提出防治對策建議,為國家制定減災、防災、國土開發與整治、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地質環境監督管理,提供宏觀決策依據;保護地質環境,減少災害損失,促進經濟建設與地質環境的協調發展。

(3)1999年國土資源部啟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工作

從1999年開始,作為國土資源大調查計劃的組成部分,國土資源部啟動以縣(市)為單元的地質災害調查工作。這項工作強調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專業人員與地方結合,大力推行群測群防體系。基本做法是採取專業調查和發動群眾查險、報險相結合的辦法,不強調按比例尺布線與布點。根據已掌握的情況和群眾報險線索,以鄉鎮、村莊、重要交通干線和工程設施為重點,逐步進行現場調查並注意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危險點。對隱患點、危險點綜合分析後,劃出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防治區,初步建立起群測群防預警體系,包括:建立減災防災領導責任制;建立臨災避險群防體系;編制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建立汛期地質災害險情速報制度等。

1999年在進行10個縣的地質災害調查試點的同時,啟動了三峽庫區(包括宜昌市、巫山縣等在內的)19個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為大規模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示範。截至2004年底,全國已經完成616個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為地方各級政府和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組織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和防治管理,為縣、鄉級地方政府行使減災職能,提供了重要依據。

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是新一輪的地質災害調查,它注重減災防災實效,是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地質災害防災預警體系的重要工作,已成為我國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的新模式。

(4)大江大河流域的地質災害調查

如長江流域環境地質調查,黃河流域環境地質調查等。「七五」期間,開展了1∶20萬三峽工程庫區環境地質調查,1∶20萬攀西、六盤水、岷江流域、沱江流域環境地質調查,1∶10萬嘉陵江、大渡河等部分幹流環境地質調查,1∶10萬小江流域地質災害調查,對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分布規律及其形成特徵進行了系統的調查工作。

(5)重點經濟地區較大比例尺的地質災害調查工作

各省(區、市)根據自身的具體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了較大比例尺的地質災害調查工作。

1)城市地質災害調查。上海市從20世紀60年代初就開始了以防治地面沉降為重點的城市地質工作,系統地進行了地面沉降調查和長期監測。江蘇省從20世紀70年代起,先後圍繞南京、南通、常州、蘇州、無錫等10個中心城市,開展1∶5萬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綜合勘查工作,分析研究了各中心城市地面沉降、地裂縫、地面塌陷的起因、現狀、發生發展特徵與規律。

2)礦山地質災害調查。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華東地區開展了不同比例尺的礦山地質調查工作,如兗滕—兩淮能源開發區環境地質論證、兩淮煤田煤炭開采環境地質調查等工作。遼寧、黑龍江等省先後在礦業城市開展了礦山地質災害調查。

3)其他類型地質災害調查。長江三角洲地區地下水資源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鞍山西部隱伏岩溶塌陷地質災害勘查;黑龍江中俄界河1∶5萬塌岸地質災害調查。

(6)重大工程區地質災害勘查

三峽庫區開展了大比例尺的地質災害勘查與治理工作。

6.1.2 調查成果的應用

(1)為規劃和防災預案的編制提供依據

地質災害調查成果,成為全國各省(區、市)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重要依據。

(2)為重大工程部署和城市安全提供基礎資料

地質災害調查成果為重大工程,如水庫移民選址,鐵路、公路和輸電、輸氣管線的選線,大江大河安全,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基礎資料。

(3)為地質災害監測和防治提供依據

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基本查清了地質災害多發縣(市)、鄉、村所在地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布,建立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立了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為合理地部署地質災害監測網提供依據。

(4)為提高公眾防災意識作出貢獻

通過地質災害調查,特別是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提高了公眾,特別是地質災害高發區公眾的防災意識,提高了對地質災害認識的普及率。

6.1.3 存在問題的分析

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為我國地質環境保護、國土資源規劃開發提供了基礎資料。但是,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城市化比率的不斷提高,三峽工程、西電東送、南水北調工程等需要提供大量基礎性、先導性的地質調查數據,我國的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已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發展和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方面:

(1)調查的對象和內容與國民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結合不夠

以往的地質災害調查,偏重傳統的自然屬性研究,與人類工程活動及經濟建設結合不夠,服務領域較窄,在土地利用、城市規劃、重大工程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服務工作相對薄弱。

(2)調查工作不規范,調查的精度和廣度存在較大局限

過去開展的區域性地質災害調查,一般為中小比例尺,調查精度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1∶50萬全國地質災害調查,開始於「八五」,至2003年基本完成,歷時12年,技術落後,各省調查程度不一,災害規模分級標准不統一,絕大部分省份沒有建立相應的調查資料庫,給全國的數據匯總和綜合分析帶來困難。

縣(市)地質災害調查,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注重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調查,淡化了對地質環境的調查。同時,縣(市)調查從全國角度來看,比較分散,很難形成全面的認識和評價。

區域性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精度較低,比例尺小,缺乏重點地域的重點調查研究成果。

(3)調查的技術方法、標準的局限

在技術方面,沒有形成系統的標准和評價體系,工作程度偏低,工作中獲得的大量原始信息資料,相當部分未能建立資料庫,信息的社會化和開發利用程度低。

(4)調查的時效性的局限

在科學認識上,沒有按照地質災害發生的客觀規律,結合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有計劃地開展地質災害調查工作。

地質災害調查落後於地質災害發展的速度,由於原有的工作方法、思路和成果的表達方式陳舊,調查成果的信息化、網路化、社會化程度低,大多未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和發展方向相結合,或未考慮如何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從而影響成果向社會生產力的轉化,難以滿足政府和社會的實用性、實效性需求。

地質災害的調查評價滯後於生態環境保護、城市規劃、土地綜合利用、地質環境的合理開發利用、地質災害防治的需要。

(5)沒有建立地質災害調查制度

沒有建立地質災害調查制度,對地質災害調查的責任、周期、比例尺、內容等方面沒有明確的規定。

6.1.4 開展地質災害調查需求的分析

(1)我國地質災害分布廣泛,危害嚴重,地質災害動態變化,需要開展地質災害調查

我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僅大大小小的崩塌、滑坡災害危險點就有百萬處以上,每年還會出現幾萬至十幾萬處新的危險點。近年來因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平均每年有1000多人死亡,經濟損失高達數十億元,已經成為我國大部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制約因素,引起了黨和政府、社會公眾的極大關注。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由於以往基礎工作薄弱,對潛在的地質災害隱患情況底數不清,無法進行有效的災害預報預警,從而使防災工作處於被動狀態,因此,開展適當比例尺的全國地質災害調查和大比例尺的地質災害多發區的地質災害調查是十分必要的。

由於人類活動和自然條件的演變,地質災害也是動態變化的,為認清地質災害的分布規律,確保國家減災方案的科學性和准確性,要求反復開展地質災害調查。

(2)貫徹「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中國21世紀議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避免人員傷亡,基礎就是建立在對我國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的全面認識上。國土整治與開發、重大工程和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布局,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為確保生產、生存、生活的安全,必須開展系統的地質災害調查工作。

(3)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和減災工程的需要

為達到防災減災、保護資源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國家將採取一系列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和減災工程行動。為科學、有效地開展地質災害監測,實施減災工程計劃,必須開展相應精度的地質災害調查。

(4)國家編制修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及其他規劃的需求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第十一條規定,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建設、水利、鐵道、交通等部門,依據全國地質災害調查結果,編制全國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同級建設、水利、交通等部門,依據本行政區域的地質災害調查結果和上一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本行政區域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地質災害調查是國家編制修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依據,同時也是指導各部門(行業)協調行動的依據。

❻ 我想要一份「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調查報告,下面是材料。學校的地理競賽題,自由發揮,<1500字

騰沖縣位於橫斷山南段偏西部位,屬印度洋水系伊洛瓦底江上游源頭區。2004年7月17—19日,大盈江支流檳榔江上游騰沖縣的猴橋、中和及龍川江上游明光、固東、界頭等地遭受特大暴雨襲擊,僅7月17—18日就降雨159.6mm,7月19日前後發生大面積滑坡、泥石流災害,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巨大財產損失,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和雲南黨政領導及社會各界高度重視[1]。7.19災害期間,騰沖縣有21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其中中北部的猴橋、明光、滇灘、固東、界頭、曲石和中和7個鄉鎮的42個村委會、316個村民小組受災較為嚴重(圖1),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36×108元[1]。這次災害中,全縣死亡7人,失蹤2人,受傷4人,因災傷病420人,成災人口1.76×105人,需要緊急轉移安置災民及危險地區群眾3426人;倒塌損毀房屋5138間,損失存糧3.00×105kg,死亡牲畜2530頭(只);農作物受災4373hm2,成災2755hm2,絕收1232hm2,沖毀埋沒田地387hm2;林木、苗木損毀嚴重,10多個林業加工企業受災停產;92條縣鄉、鄉村公路受災,毀壞公路150km、橋梁涵洞130座,通往中緬猴橋口岸的公路全線中斷;火山、熱海、和順、北海等旅遊景區交通中斷;損壞堤防18處,堤防決口8處,損壞護岸147處,毀壞人畜飲水工程50處,損毀大小溝渠154條、長125km,損壞小水電站5座,造成龍江2級、3級電站停機;破壞通訊線路100km、輸電線路20km,18所中小學校受災,校舍、圍牆等垮塌嚴重,所幸的是學生們正在暑假之中,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1災害類型及成因1.1災害類型及分布通過實地調查勘測,認為騰沖7.19災害主要為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在其形成的前期伴有邊坡坍塌和崩塌,後期伴有高含砂山洪和洪水災害。其中滑坡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騰沖縣中北部檳榔江上游猴橋鎮的永興村、箐口村、東村、上街村等7村(因災死亡5人)、中和鄉新岐、高田、大村(死亡1人)和龍川江幹流及支流明光河流域的明光鄉(死亡1人)、滇灘鎮(失蹤2人)和固東鎮;零星分布於界頭鄉和曲石鄉等山區,而高含砂山洪及洪水主要分布於檳榔江和明光河沿岸的平壩區(圖1)。1.2災害的發育背景在行政區劃上,騰沖縣隸屬雲南省保山市,處於保山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交接部位,西北部與緬甸為鄰。全縣面積5845km2,人口6.10×105人,有漢、回、傣、佤、景頗、傈僳、德昂、阿昌等民族[2]。該縣地處高黎貢山西坡,地形呈高山峽谷和山間斷陷盆地、高原夷平面相間的態勢,地勢北高南低;境內最高點為位於東北角的高黎貢山大堖子峰,海拔3780.9m;最低點位於南部騰沖、龍陵和梁河3縣交界處的速慶江邊,海拔930m,相對高差2850.9m。騰沖是西南絲綢古道上的最後一站,以火山地熱景觀聞名於世,地震活動十分活躍;流經縣內的主要河流有大盈江及其支流檳榔江、瑞里江上游龍川江等3條河流,流向大致南北向,均屬伊洛瓦底江水系。縣內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海洋性氣候,具有干濕季分明,氣候溫和,冬春旱、夏秋澇的特點。縣城位於雲貴高原夷平面上的騰越鎮,海拔1600m,年平均氣溫14.9℃,年平均降水量為1478.5mm,雨季降水占年降水量的85%,降雨的分帶性較明顯,單點性暴雨多[3]。1.3災害的主要成因騰沖7.19滑坡泥石流災害均發生在森林植被覆蓋度極高的中北部地區,其中短歷時、高雨強的特大暴雨是災害的主要外部激發因素,強烈的斷裂活動、新構造運動和強風化的花崗岩鬆散層是其形成的內在因素,高山峽谷區內巨大的高差、高陡斜坡和大比降溝谷為其形成提供了優越的勢能條件,加之6—7月份較大的前期降雨使岩土體長期浸泡、飽水,最終導致山體成片滑坡、坍塌,形成滑坡泥石流災害,而人類某些不合理的開發及建設活動,如開采礦石、興修水電、亂采亂伐、毀林種田等則加劇了災害的危害程度和損失。1.3.1暴雨因素受西伸的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印度洋季風低壓的共同影響,從7月17—19日,雲南西部的怒江地區、保山市和德宏州的瀘水、福貢、騰沖和盈江等地出現較大范圍的強降雨過程,其中騰沖和盈江地區降雨強度最大。據騰沖縣氣象局的降雨觀測資料[1],2004年1—7月降水量較歷年同期偏多126.1mm,至7月19日全縣出現中到大雨以上的天氣過程達11次,7月7日以來全縣范圍出現連續的陰雨天氣,期間總降水量195.1mm,有5d的日降雨量達到20mm以上,其中11日、19日的降水分別為28.0mm和39.5mm;而從17日20時—20日08時縣城降雨達81mm。縣城北部的降水中心7月17—18日共降雨159.6mm。據當地70~80歲的老人回憶,1903年發生100a一遇的暴雨,但自1946年以後從未發生過這樣大的暴雨,故在降雨頻率上可將7月17—18日的暴雨視為60a一遇。據騰沖縣騰龍橋水文站觀測資料,該次暴雨形成的龍川江洪水洪峰流量為建站以來最大,達1660m3/s,屬50a不遇的特大洪水。該次暴雨具明顯的垂直分帶性,即暴雨主要發生在海拔2000m以上中高山區,猴橋的年降雨量達3000mm以上,而滑坡泥石流災害亦多發生在海拔2000m以上的中高山區。騰沖縣猴橋、滇灘、明光一帶與盈江縣支那、盞西是該次暴雨的中心,其災害也最為嚴重,充分反映了滑坡泥石流與降雨的分布一致性。騰沖縣天然植被覆.


度較高,在1950年為59%,由於大量砍伐天然林,在1990年減小到38%,水土流失較為嚴重。但在中北部地區,植被覆蓋度遠高於縣境其它地方,植被雖保護較好,仍然形成了嚴重的滑坡泥石流災害。因此,特大暴雨是該次災害形成的根本原因。據調查,7月18日9時30分,明光鄉中塘村加谷山發生滑坡,死亡1人;7月19日0時猴橋鎮永興村發生泥石流,死亡1人;凌晨1時30分,檳榔江四級電站的4名勘測人員在猴橋鎮上街村遭遇泥石流,全部遇難;7月19日下午猴橋鎮永興村芭蕉嶺發生滑坡,造成1名小學教師死亡。該次暴雨形成的山洪和洪水造成的橋梁倒塌和洪水淹沒還造成3人死亡。由此可見,災害集中發生在7月18日夜—19日凌晨,以19日為多,故將這次災害命名為7.19騰沖滑坡泥石流災害。1.3.2地形因素(1)高差。騰沖縣多屬中山和高山區,以中山為主。本次災害嚴重的中北部地區,海拔最高為縣境內最高點。位於東北角的高黎貢山海拔3780.9m的大堖子峰,一般山嶺海拔在2000~3000m,河谷和溝谷海拔在1000~1500m,嶺谷高差1000~1500m,最大高差達2780.9m,勢能條件十分優越。同時,上述地區位於大堖子山西坡和大娘山(3323.3m)南坡,受高山的阻擋,南來的暖濕氣流沿迎風坡上升,在中高山地帶形成主要的降雨集中帶,為災害的發生提供了激發動力[3]。(2)山坡坡度和溝床比降。研究區屬典型的中高山深切峽谷區,但同我國其它典型滑坡泥石流地區相比,區內山坡坡度相對較緩。據初步統計,除個別山嶺坡度>40°外,絕大多數山坡坡度在30°~35°間,發生滑坡的永興村和高田山坡坡度在35°左右。檳榔江上游、明光河上游的河床比降均在10%以上,而發生溝谷泥石流的猴橋、明光、固東、高田和熱海等地的溝床比降在20%以上,坡面泥石流坡度在30°左右。具備滑坡泥石流發育和運動的基本地形條件。(3)水系結構。此次災害主要發生在騰沖縣大盈江支流檳榔江上游流域和龍川江干支流。2條河水系發達,支溝眾多,呈葉脈狀分布於河流兩岸,溝谷和河谷均呈典型的V字型,受兩岸泥石流扇形地堆積物及部分峽口堵塞,部分河段形成山間盆地和U型谷地。由於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發育,河床上漂礫、巨石鱗次櫛比,跌宕起伏,淤積十分嚴重[4]。1.3.3地質及構造騰沖地區位於瀘水—瑞麗斷裂以西,鄰近印度和歐亞板塊接合部位,屬岡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皺系的伯舒拉嶺—高黎貢山褶皺帶南部。以發育的斷裂構造、年青的活動火山、強烈的地熱顯著和地震活動而聞名[3]。區內大部為混合岩化的岩石和花崗岩所佔據,殘留的上古界淺變質岩零星分布於酸性侵入體之間,新生界上第三系、第四系沿龍川江、大盈江和檳榔江沿岸分布,中—基性火山岩覆蓋大部分地區。受斷裂活動、地震活動、地熱活動影響,區內地層十分破碎鬆散,極易遭受風化,為滑坡泥石流的發育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調查結果表明,最薄風化層為10m,最厚超過100m,7.19災害的絕大多數滑坡泥石流,如猴橋鎮永興村泥石流、上街村泥石流、芭蕉嶺滑坡和中和鄉高田村滑坡等均沿風化層發育。研究區新構造運動十分強烈,具體表現為地震活動強烈頻繁,溫泉廣泛出露,山地隆升,盆地下陷,為滑坡泥石流的發育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和能量條件[4]。2滑坡泥石流災害特徵2.1暴發突然,成災迅速引起騰沖7.19滑坡泥石流山洪災害的7月17—19日暴雨發生突然,暴雨強度大、持續時間長,降雨集中於北部山區一線,加之暴雨發生於深夜,又有較大先期降雨,山高坡陡,坡長和溝道較短,故成災迅速,難以防範和躲避。2.2形成災害鏈,災害由山區向山間平原延伸此次災害由特大暴雨激發,其成災過程是:首先在溝谷上游和山坡上形成崩塌、滑坡和坡面泥石流;滑坡、崩塌在坡面徑流沖蝕下,部分直接轉化為坡面泥石流,部分和坡面泥石流一起堆積在坡腳和溝道中,為山洪沖蝕形成溝谷泥石流;泥石流出溝後與主流洪水形成高含砂洪水,並挾帶大量漂木和石塊向河流下游運動。因此,該次災害從暴雨—滑坡—泥石流—山洪—漂木流—高含砂洪水,構成了一個災害鏈,災害由山嶺擴展到坡腳,由山區逐漸延伸擴展到平壩區,亦由山村擴大到鄉鎮。2.3危害范圍集中,區域性明顯由於此次暴雨范圍較為集中,局地性強,故災害和危害僅發生在騰沖縣城西北7個鄉鎮和毗鄰的盈江的3個鄉鎮,其中以猴橋鎮永興村、箐口村、東村、上街村等7村,中和鄉高田、大村和明光鄉、滇灘鎮和固東鎮受災最重,而對東部和南部的其它鄉鎮造成的損失相對較輕。2.4災害數量大、規模小,個別破壞力強,傷亡及財產損失慘重野外調查發現,暴雨在騰沖北部地區造成滑坡泥石流達數千餘處,構成威脅、造成危害的有100餘.

多數規模較小,滑坡體積和泥石流堆積物大都在數十至數百立方米,且絕大多數位於居民點和農田以外,故未造成嚴重災害。但成災的幾處滑坡泥石流規模較大,大都在數1000m3,而高田滑坡體積達2.00×105m3,由於規模大,滑動後破壞力極強,對公路、村莊造成嚴重威脅。2.5暴發頻率低據當地老人講,在1946年的7—8月間,猴橋和毗鄰的支那一帶也曾發生嚴重的暴雨滑坡泥石流災害,許多村莊都是那次災害後從山上搬遷下來的;1952年猴橋鄉小水井附近曾發生大規模滑坡,造成7人死亡;1975年前後及此後的1984年災害較為嚴重,但規模和災害損失遠不及2004年的7.19災害;從1946年至今的58a間從未見過這么大的暴雨。由此可見,7.19泥石流災害的暴發頻率可視為60a一遇,暴發頻率極低,為歷史罕見。3滑坡泥石流災害發展趨勢預測2001年前全縣共發現滑坡、泥石流、不穩定邊坡、崩塌和礦山采空區地質災害點302個[3]。1999年後降水明顯偏多,其後熱海等地滑坡泥石流活動強烈,地質災害趨於活躍,給當地村鎮、旅遊設施和鄉城帶來嚴重威脅。自2004年7月以來的連續暴雨在騰沖又引發了滑坡、泥石流數千處,造成災害和形成危害的災害點達100餘處,有25處嚴重威脅1000餘戶、5000餘人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對鄉鎮、縣城、農田、灌渠、公路等造成了嚴重危害。這次災害受暴雨中心的控制,均發生在以前災害較為輕微的中北部地區,而原來地質災害較為嚴重的南部龍川江中下游地區在此次並未發生嚴重災害。這說明在地質條件、地形條件、固體物質條件等都具備的情況下暴雨成為滑坡泥石流災害最主要的激發因素。7.19災害發生後,除了上述7個鄉鎮直接引發了地質災害造成嚴重損失外,同時也造成大量潛在的滑坡、崩塌,破壞了森林植被,使坡面支離破碎,斜坡大量失穩,形成許多臨空面和拉張裂縫,許多規模巨大的老滑坡相繼復活。該次發生災害的地區又是當地的一個暴雨中心,暴雨十分頻繁,一旦發生特大暴雨,將誘發一系列地質災害,並形成災害鏈。調查表明,7.19災害的發生,拉開了騰沖縣區新一輪地質災害活動的帷幕。除了這一次災害的發生區以外,在其餘地區也誘發了新的災害險情。例如大量滑坡處於蠕滑階段,個別已處於滑動前的臨界狀態,泥石流鬆散固體物質儲量豐富。因此,未來在災害性暴雨或地震等外部因素激發下,滑坡泥石流災害將逐步趨於活躍,它對人類生命財產和山地環境的危害亦將進一步加劇,災害造成的損失亦將進一步擴大,防災和減災形勢十分嚴峻。4目前的應急減災措施4.1嚴密排查災害隱患,及時轉移嚴重隱患區人員和財產目前,除了加強對已發災害和已有災害隱患點的救災、安置和動態監測外,應廣泛發動群眾和廣大地質災害監測報警人員、專業人員對各鄉、村等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排查,查明災害的分布現狀、危害范圍和程度、發展趨勢,掌握災害的整體情況。對暫時無法實施防治工程的嚴重隱患點,及時轉移群眾和財產,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5]。4.2制定突發災害的應急預案7.19災害的發生,為政府和各級主管部門敲響了警鍾。針對嚴峻的地質災害情勢,應成立災害應急領導小組,制定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預案,對災害發生前人員的逃逸路線,安置場所和災害發生後救災搶險、經費籌集、人員疏散、交通保障、物資運輸、災民安置、衛生防疫、通訊傳輸等制定周密穩妥的計劃。一旦發生災害,應按照制定的應急方案執行,確保萬無一失,井井有條。4.3及時向群眾宣傳普及地質災害基本知識目前必須將地質災害基本知識,特別是如何判別地質災害發生的徵兆及發生災害後逃逸、避災、救護和選擇暫居地、安居地等知識宣傳普及給廣大的群眾。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充分發揮和調動群眾防災救災的能動性,最大程度的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充分貫徹「以人為本」的減災宗旨。4.4加強災害點的監測、預警和預報7.19災害發生前,騰沖縣國土部門和氣象部門合作做出了災情預報,根據監測預報,及時撤離了許多災害危險區內的群眾,避免了更大的災害損失,監測預報、報警工作在減災防災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應該在汛期繼續加強對潛在威脅大、危及群眾生命財產的滑坡泥石流災害點的監測,結合氣象預報和災害活動的各種跡象進行預測和預報。4.5做好災民安置區的緊急災害評估7.19災害後,災區重建和移民安置是擺在災區幹部群眾面前最緊迫的問題。對擬將安置災民的地點,應做好地質災害調查和危險度的緊急評價工作,盡量避免在災害隱患區建設。在調查中發現,有個別村民已在不安全的高陡邊坡上興建新居。因此,國土和鄉村幹部應加強災民新建住房的監督工作,在修建施工邊道、恢復被毀公路、水渠、開墾農田等時,嚴禁亂挖亂填。4.6修建應急減災工程,提高防災和抗災能力對目前已處於蠕滑期和臨界狀態的滑坡,應及時堵填裂縫、同時將周邊和坡面匯水引出滑坡體以外,防止水體滲入坡體;對滑坡體上的水田,應減少灌水量,防止水體下滲;對過陡的邊坡和危岩、危樹適當削坡和清除[4]。對危及村鎮的泥石流和山洪,應修建鉛絲石籠導流堤和干砌擋牆等臨時性攔排工程,防止泥石流洪水外溢泛濫。同時,清除河道和溝道狹谷段、涵洞、橋梁淤積物和阻礙行洪的建築物,疏浚河道、溝道。5防災減災措施5.1開展山地災害詳查和活動性評估7.19災害發生後,騰沖縣又新增了數以千計的災害點,災害的數量、分布區域和活動狀況發生了變化。因此,應盡快開展新一輪的地質災害詳查工作,查清災害的活動規律、危害程度及未來發展趨勢,為今後災害區劃、危險度評價、監測和防治提供依據。5.2山地災害的危險性分析和分區危險性分區是對災害的區域性預測,可為地方城鄉建設、公路、水利、農田規劃和災害防治提供指導性意見[6]。在區域地質災害詳查的基礎上,根據災害的影響因素(分布密度、高差、坡度、岩性、構造、地震、暴雨、森林植被等)和危險區的嚴重程度進行分級、分區對未來開展災民安置、危險區居民搬遷和防災減災極為重要。5.3系統開展山地災害治理工作對於嚴重威脅到城鎮、廠礦、重要水利電力設施和較大的居民點的災害點,應盡快開展災害防治項目的規劃建議、可行性研究和立項工作,分期分批按照輕重緩急,實施工程治理。此外,加強災害區森林植被的恢復和保護,搞好水土保持,對減少滑坡泥石流山洪災害的發生、減輕災害程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5.4建立山地災害預測預報和預警系統由於地質災害點多面廣,且多處於偏遠的山區,目前的氣象、水文站點和災害監測站點無法滿足測報的需求。因此,應盡快建立地質災害監測和預報系統,如利用遙測雨量計和氣象雷達,對雨量進行實時監測,利用GPS監測滑坡位移變形等。5.5加強部門協作,搭建災害防禦平台滑坡泥石流山洪災害的監測、預報和防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既涉及到國土資源部門,亦涉及到行政管理、水保、水利、水文、氣象、地震和救災等多個部門。因此,應由主管領導協調各個部門,共同搭建山地災害防禦平台,達到資源共享,信息互通,提高山地災害的整體防禦能力。

❼ 百萬公眾題目常見的地質災害包含

常見抄的地質災害的類型襲主要有: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

❽ 地質災害題目,求解

順向岩來層因公路施工失去穩源定性。「岩錨」加固使得單面山上部岩層形成整體。(降水、地震等因素導致)深處地層松軟(層面松動)使得該單面山上部山體滑落,對公路產生巨大推力,導致該公路被毀。
上面是原題參考答案。思路:1,該山岩層是自西向東傾斜的,自然力上其本身是往公路傾塌,2,其次表層缺乏植被的保護,一旦遇上降水沖刷或震動,兩者結合的作用,極易造成岩層滑落。另外,個人認為岩錨的布置最好與傾斜的岩層保持垂直,應垂向地心。

❾ 求一篇關於地質災害預防工作的調研文章

解決土地問題 調處地災矛盾

貴州省煤炭資源豐富,全省煤炭保有儲量500多億噸,遠景儲量超過2000億噸,居全國第五位。全省含煤面積約7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40﹪左右。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進程和西電東送工程的順利實施,我省煤炭資源的開采已步入大型化、規模化的軌道,完全杜絕了非法小煤窯亂挖濫採的現象。
煤炭資源的開采和地質災害的發生是伴生的,現在我省大部分煤炭開采區內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裂縫、房屋開裂、山體垮塌、水源枯竭等地質災害,嚴重威脅災區內廣大災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近年來,全省各地因地質災害矛盾引發的災民群體性挖路堵廠和集體上訪事件時有發生,礦區內廠群關系逐漸惡化,有的地方甚至發生了災民與煤礦的群體性斗毆事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極其嚴重的後果。目前,很多地方對地質災害問題的處理都還沒有一個切實可行的徹底解決方案,都還停留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階段,根本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時間長了,災民因為問題未得徹底解決而經常聚眾挖路堵廠或集體上訪,煤礦因為不能正常生產而產生不滿情緒,地方政府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災民對政府的信任度越來越小,以致礦區內干群關系緊張,礦群關系惡化,災民與煤礦的矛盾日益尖銳。我省含煤面積約7萬平方公里,如果按每平方公里礦區平均涉及群眾10戶50人計算(此數據為保守估計數據),煤炭開采引發的地質災害將影響至少70萬戶350萬災民。試想一下,如果在煤炭資源枯竭、煤礦閉坑前地質災害問題不能徹底解決,則煤礦閉坑後這三百多萬災民的遺留問題政府將如何處置?因采礦引發的地質災害一旦發生,徹底治理好幾乎是不可能的,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將災民徹底搬遷安置到無地質災害隱患且生產生活條件較好的地方安居樂業,才是唯一的出路。
災民的搬遷安置是一項復雜艱巨的工作,涉及到資金來源如何解決?搬遷安置方式如何選擇?災民房屋如何賠償?災民土地問題如何解決等一系列復雜的問題。災民搬遷安置工作的資金來源,按照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第五條「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的治理費用,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由責任單位承擔」的規定,全部由責任煤礦承擔;搬遷安置方式的選擇,必須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能徹底解決問題的搬遷安置方式,要多條腿走路,不能搞一刀切;房屋賠償可請有資質的單位(如貴州中道資產評估有限公司等)對災民的受損房屋進行評估,嚴格按照房產評估重置價格進行賠償;土地問題是這些問題的重中之重,它包含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災民受損土地的賠償和治理問題?二是災民搬出災區後的土地耕種問題?這兩個問題能否解決是地質災害搬遷安置工作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
一、 災民受損土地的賠償和治理問題
對災民受損土地的賠償,必須堅持合法、合情、合理的原則。土地問題是棵高壓線,處理不好,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有可能引起更大的社會矛盾和後遺症。農村集體土地的所有權屬於當地的村民委員會,農民對耕種的土地只有承包經營權,《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條規定:「國家保護承包方依法、自願、有償地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根據這條規定,災民的土地受損不能耕種後,災民和責任煤礦可在雙方自願的前提下,經當地村民委員會同意,按照「兩受」原則(「兩受」即災民能接受,煤礦能承受)制定統一標准對災民土地的承包經營權進行有償流轉,災民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費用於搬出災區後在其它地方有償流轉土地耕種,這就是「用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流轉來解決地質災害搬遷安置工作中土地賠償問題」的基本思路和辦法。
地質災害問題涉及面廣,涉及人口眾多,在實際工作中,災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費如何計算就成了一大難題。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丈量法,對呀,將災民的土地逐塊丈量,得出具體面積後,按每畝多少錢制定一個災民和煤礦都能接受的標准不就算出來了嗎?其實不然。在農村進行土地聯產承包的時候,大部分農村特別是山區農村都沒有對土地進行嚴格的丈量劃分,都是東一塊、西一塊、肥瘦搭配、遠近搭配大致差不多就把土地分了。同樣的一個劃地人口,分到平整肥沃離家近的土地面積就小,分到貧瘠瘦弱離家遠的土地面積就大,有的甚至相差幾倍,再加上荒地開墾、工程建設、水打沙沖等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現在農村同樣一個劃地人口的土地面積千差萬別。再者,農村土地的地塊大都不規則,測量起來一則難度大,二則不準確,同一地塊不同的人測量出的結果都不完全相同。由此可見,用丈量法計算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費是行不通的,因為標准無法制定,所以根本不具備可操作性。面對這一難題,我們想出了一個創造性的辦法:用土地聯產承包時劃地人口的數量來制定標准計算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費。這個辦法一出台,就使這一難題迎刃而解。首先,在進行土地聯產承包的時候,是根據當時農戶人口的多少劃分的土地,劃地人口的基數是以前農業稅費徵收的依據,各地方鄉鎮財政所有據可查;其次,在進行土地聯產承包的時候,雖然同樣的劃地人口分的土地面積有大有小,但基本上都遵循了一個原則:即每份土地的產值是大致均衡的,面積小的必然平整肥沃,面積大的必然貧瘠瘦弱,用劃地人口的數量來計算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費是相對公平的;第三,這個辦法在操作上簡單易行,清楚明了,災民和煤礦都能夠接受。
災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轉讓給煤礦後,煤礦必須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對受損土地進行治理、管理和經營。為了更好地治理好災區的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災民大量搬出災區,土地大面積連片後,煤礦可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土地開發項目(如種草養畜、開發茶產業、開發經果林、開發速生坑木林等),經有關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後對土地進行綜合開發利用,既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又能改善礦區的生態環境。
二、災民搬出災區後的土地耕種問題
在搬遷安置的災民當中,雖然有極少部分人已經具備了無土安置的條件,他們或棄農經商、或發展二、三產業(如運輸業、飲食業、養殖業等)完全可以安居樂業,但絕大部分災民搬出災區後仍然離不開土地。民以食為天,如果大部分不具備無土安置條件的災民搬出災區後無地可種,則他們的生產生活問題就得不到徹底解決,地質災害搬遷安置工作肯定無法順利進行。
對災民的搬遷安置工作,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異地集中搬遷安置,異地集中搬遷安置地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一是無地質災害隱患;二是生產生活條件要好;三是必須有足夠的土地劃分給災民耕種。在這三個條件當中,第一個和第二個都容易達到,但第三個條件就太難了。我國對集體土地實行以家庭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目前地方政府手中還未被承包的大面積土地資源少之又少(金沙縣以前有大水農場和開化農場,但現在已基本用於解決受自然災害影響災民的異地集中搬遷安置),有的地方根本就沒有這種土地資源。再者,異地集中搬遷安置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矛盾容易集中爆發,處理不好後患無窮。由此可見,異地集中搬遷安置方式是不可取的。既然異地集中搬遷安置方式行不通,怎麼辦?那就只有反其道而行,採取異地分散搬遷安置方式解決。
在我國農村,自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對集體土地實行以家庭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一直未發生重大變革。現在農村有的農戶因為子女參加工作、經商、發展二、三產業(如運輸業、飲食業、養殖業等)致富等原因已經脫離農村進入城鎮定居,老家的房屋無人居住,承包經營的土地無人耕管,這種情況是普遍存在的,是我國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從農業大國逐漸向現代化工業強國過渡的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在那些沒有地質災害隱患且生產生活條件較好的地方,進城定居農戶的老房子和承包經營的土地是一筆巨大的固定資產和閑置資源,這就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一種思路:政府把這些進城定居農戶的相關信息(姓名、住址、聯系方式、房屋結構、房屋面積、田土數量等)收集起來提供給災民,讓災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聯系合適的進城定居農戶「結對子」,在雙方自願的前提下對進城定居農戶的老房子進行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有償流轉來解決災民搬出災區後的住房和土地耕種問題,這就是「結對子」異地分散搬遷安置方式。金沙縣沙土鎮人民政府在對全鎮及周邊鄉鎮無地質災害隱患且生產生活條件較好地方的進城定居農戶進行普遍走訪調查的基礎上,充分聽取了地質災害區廣大受災群眾的意見,經過多次召集煤礦業主和受災群眾代表開會協商,於二OO五年四月制定了《沙土鎮有證煤礦煤炭開采區地質災害賠償搬遷安置方案》。該方案實施後,沙土鎮用「結對子」異地分散搬遷安置方式處理地質災害問題已經取得顯著成效。從二OO五年至二O一O年底已經有144戶(587人)災民順利搬出災區安居樂業,其餘災民的搬遷安置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從《方案》實施至今從未發生一起災民群體性挖路堵廠事件和集體上訪事件。實踐證明,用「結對子」異地分散搬遷安置方式解決災民搬出災區後的住房和土地耕種問題是切實可行的,既徹底解決了災民的搬遷安置問題,又盤活了進城定居農戶留在農村的固定資產和閑置資源;既為群眾解了難,又為企業分了憂,最終達到一種良性循環、多贏的效果。
在實際工作中,基層鄉(鎮)黨委、政府要思維超前、把好關、服好務。思維超前即對災民所結的「對子」,不要局限在某鄉(鎮)、某縣(市)、某地(州)、某省(自治區、直轄市)……要給災民充分的自主權。只要災民聯系的搬遷安置地點符合方案中的相關規定,確實能徹底解決災民的搬遷安置問題,鄉(鎮)黨委、政府就要大力支持、積極引導,讓災民順利搬出災區安居樂業(沙土鎮分散搬遷安置的144戶災民,跨省到山東定居的有1戶;跨地區到貴陽定居的有6戶,到遵義定居的有9戶,到銅仁定居的有1戶;跨鄉鎮到安底鎮定居的有2戶,到嵐頭鎮定居的有1戶)。把好關即對搬出災區的災民流轉的土地質量、數量按方案規定嚴格把關,流轉的土地必須能滿足災民全家的生產生活需要。災民搬出災區後,只有他們的生產生活走上正軌並有了良好的發展,災民的搬遷安置工作才能成功,地質災害問題才能得到徹底解決,否則將後患無窮。服好務即鄉(鎮)黨委、政府在實施災民搬遷安置工作時,必須成立地質災害調處辦公室,安排專人辦公,竭誠為災民服務,盡最大努力為災民排憂解難。對搬出災區的群眾,不能搬出去就不管不問,要建立檔案進行管理,定期或不定期進行跟蹤回訪。對災民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要想災民之所想,急災民之所急,想方設法予以解決,讓災民有發展門路,有經濟收入,確保災民不返貧。只有這樣,才能扭轉以前造成的干群關系緊張、礦群關系惡化的局面,才能得到廣大災民的支持,才能使地質災害搬遷安置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總之,土地問題是地質災害搬遷安置工作的瓶頸,是地質災害搬遷安置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土地問題處理好了,其餘問題就迎刃而解。地質災害問題是影響礦區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重大社會問題,地質災害問題的處理已經成為基層鄉(鎮)黨委、政府執政能力的試金石,徹底解決地質災害問題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我們堅信,只要基層鄉(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地質災害工作,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以人為本、求真務實、因地制宜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就一定能做好地質災害搬遷安置工作,就一定能徹底解決地質災害問題,最終實現「災民滿意搬出,企業正常生產;礦區和諧穩定,經濟持續發展」的工作目標。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