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賀蘭山周邊地質災害

賀蘭山周邊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2-08 17:01:55

『壹』 賀蘭山煤層自燃300年,每年損失多少錢

煤層自燃三百年,每年損失10億元 ,賀蘭山既是我國西北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一座蘊藏豐富礦藏的寶山。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三線建設開始,賀蘭山豐富的煤炭、硅石資源陸續開挖開采,在賀蘭山下崛起一座新型工業城市——石嘴山。在人均能源利用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一半的中國,無情的大火每年要吞噬1千多萬噸煤炭資源。再加上因煤層著火而無法取出的機械設備、永遠不能再開採的煤炭儲量(開采就會復燃),煤層自燃造成的經濟損失難以估量。國際環境組織報告,煤層自燃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已經成為繼工業排放之後的又一大溫室氣體排放源。煤層自燃已經成為一種災害。這個問題在賀蘭山生態深度修復過程中也頗為棘手。

據當地群眾介紹,白天還不太明顯,一到晚上整座山就是一片片的紅。特別是遇到大雨天氣,明火區就像是在雲山霧海里,“其實地表上面整治的都非常好了,但是地底下、山裡面還在燒”。受多重因素交織影響,汝箕溝礦區的火區目前仍處於活躍期,向周邊蔓延的范圍不斷加大。不僅如此,如今位於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內的二道嶺火區火勢正在逐步擴大,與內蒙古阿拉善左旗二道嶺火區連成一片。

『貳』 賀蘭山煤層自燃300年,造成自燃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賀蘭山作為寧蒙分界線上的重要地理標志,一直備受國家關注。國家對此專門叮囑當地政府:賀蘭山是我國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線和西北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維系著西北至黃淮地區氣候分布和生態格局,守護著西北、華北生態安全。要加強頂層設計,狠抓責任落實,強化監督檢查,堅決保護好賀蘭山生態。

不過,修復賀蘭山生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還需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除了植樹造林、退出礦企、消除非法人類活動,還需要給賀蘭山山體來一次全面體檢,實施一台“微創手術”,消除困擾賀蘭山的“自燃”破壞,給賀蘭山這道生態屏障強筋健骨。

『叄』 近年來,賀蘭山及其周邊地區環境明顯好轉,採取哪些措施

1.我國原始熱抄帶雨林保存最完整的地方襲有海南省和雲南的西雙版納。我國長江沿江地帶的地勢總的看起來低平,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 2.我國秦嶺---淮河一線大致與800mm年等降水量線和一月0℃等溫線一致。

『肆』 煤層燒了300年,每年損失10個億!傷不起的賀蘭山究竟還要燒多久

還要燒很久,而且當地的發展水平也不是特別的高,所以很多人們依然要用這樣的方式來取暖。

『伍』 近年來,賀蘭山及其周邊地區生態環境明顯好轉趨勢,當地可能採取的措施有哪些

可能的措施有:
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和退耕還草、禁牧、禁止開荒、荒漠化治理、沙漠治理、種草種樹、發展經濟林、生態移民、節水灌溉、。。。大概就這些。

『陸』 各等級地質環境脆弱區空間分布

(一)極度脆弱和重度脆弱區

區域地質環境極度脆弱和重度脆弱區主要分布在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的過渡地帶、青藏高原東西向呈弧形展布的高大山脈和南北向密集分布的橫斷山脈以及新疆的天山山脈和阿爾泰山脈,包括天山、阿爾泰山、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塔拉昆侖山、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以及陝甘寧活動構造區、青藏高原東北隅活動構造區、川西活動構造區、川滇菱形塊體活動構造區和滇西南活動構造區等南北活動構造帶。這些地區普遍位於高海拔山地和高原地區,高山和深切河谷極為發育,山高谷深,地形起伏度大,地形切割破碎,是滑坡、崩塌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高易發區,地質災害多發頻發。同時,這些地區地質構造復雜,構造活動和地震活動活躍,是我國地震烈度Ⅷ度及以上的主要分布區,西北地區有六盤山帶、天水–蘭州帶、河西走廊帶、塔里木南緣帶、南天山帶、北天山帶等地震帶,西南地區有武都–馬邊帶,康定–甘孜帶,安寧河谷帶,滇東帶,滇西帶,騰沖–瀾滄帶,西藏察隅帶,西藏中部帶等地震帶。近年來發生的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四川魯甸地震等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地震次生地質災害對災區災後重建與經濟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

(二)中度脆弱區

區域地質環境中度脆弱區主要分布在我國地勢第三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西部地區,廣泛遍布於賀蘭山—六盤山—邛崍山—烏蒙山一線以西的山地和高原地區,尤以藏北高原、塔里木盆地邊緣及周邊、哈順戈壁—北山地區、阿拉善高原分布最為集中,內蒙古陰山、山西太行山和山東南部低山地區也有分布。這些地區多位於較高海拔的高原和山地地區,地形復雜、地表起伏較大,植被覆蓋度低,易於引發滑坡、崩塌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地質構造復雜,構造活動和地震活動也很活躍,地震烈度Ⅶ度區成片分布。西北地區降水稀少,地表濕潤度低,土地荒漠化嚴重。西藏和西南地區地勢險峻,活動斷裂密集,內動力地質作用活躍,冰川型泥石流、凍融泥石流發育。在賀蘭山—六盤山—邛崍山—烏蒙山一線以西的廣大地區,擁有全國80%左右的重點生態功能區,是我國生態服務的主陣地,是決定國家生態安全的戰略區。在空間分布上,地質環境中度脆弱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具有很大的重疊性。例如,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態功能區、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等多屬於地質環境中度脆弱區。由於這些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地質環境比較脆弱,資源開發、工程建設等人類活動易於破壞原有的自然環境而導致其生態功能受損,在這些地區需要高度重視地質環境保護,最大限度地減少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干擾。

(三)輕度脆弱區

區域地質環境輕度脆弱區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度脆弱—極度脆弱區以外的地區、西北內陸乾旱盆地區、黃土高原地區、內蒙古中部和西北部、鄂爾多斯盆地、山西與河北的山地丘陵區以及雲南、貴州、四川、湖北、陝西等省的山地丘陵區,在遼東丘陵、山東中南部丘陵、福建和廣東沿海等地區有零星分布。西部乾旱內陸盆地包括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伊犁河谷、吐哈盆地等地區降水稀少,多戈壁沙漠,土地荒漠化嚴重,植被難以生長;這些大型盆地地質結構本身相對穩定,但是自然地理條件惡劣,在氣候、人類活動等外界因素的干擾下,易於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特別是黃土高原地區、西南山地丘陵區在降雨和人類活動共同影響下,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頻發。西北大型內陸盆地乾旱少雨,蒸發強烈,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源主要來自高山冰川與冰雪融水,地下水是盆地內涵養生態的重要水源。近幾十年以來,由於人類活動不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導致了鄂爾多斯盆地、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等地區出現了區域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湖泊萎縮或乾涸、生態環境退化等地質環境問題。

(四)輕微度脆弱區

區域地質環境輕微度脆弱區主要分布於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地區,特別是賀蘭山—六盤山—邛崍山—烏蒙山一線與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之間尤為集中,南方山地丘陵區、山東半島、遼東半島、長白山、新疆綠洲地區、西藏與青海交界地區等區域也有輕微度脆弱區分布。這些地區海拔多在500~2000m之間,地貌以低山、丘陵為主,地形起伏度遠小於西部地區,但是在暴雨和高強度人類活動下也易於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總體上構造活動和地震活動不活躍,但是有大型活動斷裂穿過的地區,例如華北構造區的NNE向夏墊斷裂、唐山斷裂、向郯城一廬江斷裂等穿過的地區存在發生強震的可能。

(五)微度脆弱區

區域地質環境微度脆弱區集中分布於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以東地區以西地區除四川盆地有成片分布外其他地區僅有零星分布。這些地區一般為海拔低於500m的平原地區或丘陵地區,地表起伏小,地勢平坦,不易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但在岩溶地貌發育的南方地區如珠江三角洲、湘中地區存在發生岩溶塌陷的可能。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平原盆地區是我國大型地下水含水層的主要分布區,地下水長期過量開采和不合理開發會導致地面沉降、地裂縫等緩變性地質災害的發生。例如,長江三角洲地區和華北平原是我國因開采地下水而發生地面沉降的主要地區,沿海地區還引發了海水入侵問題。微度脆弱區地殼穩定性好,活動斷裂不發育,非常有利於國土空間開發和工程建設。目前所存在的地質環境問題主要是由於人類活動的不合理或超過了其承載力而引起的。我國的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和農產品主產區主要集中分布於微度脆弱區。

『柒』 被燒傷的賀蘭山,煤層自燃三百年,致其自燃的原因是什麼

提到賀蘭山大家上地理學科時就知道它是我國一條非常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國家為了保護和恢復賀蘭山的自然生態是投入了大筆的資金,大力的進行修復整治。

在整治過程中卻碰到了一件非常棘手的問題,就是煤層自燃。尤其是賀蘭山中段山間的汝箕溝礦區,是煤層自燃的主要區域。據相關文獻歷史資料記載,該礦區煤層自燃迄今已有300餘年,起火原因多是小窯開采時,工人用火不當引起。而火區是從起火點向深部燃燒蔓延,因為煤窯坑口多、采空區范圍很大,所以燃燒面積也大。

據估計:在汝箕溝礦區28平方公里范圍內,零星分布著25處煤層自燃形成的火區,其中5處在自然保護區范圍內。火區影響總面積已超3.3平方公里,最深達280米,已燒掉了35萬噸太西煤,而且還在沿著煤層向前、向深處蔓延。

當地政府部門和邀請的相關專家經過實地勘察後認為,汝箕溝礦區煤層自燃雖然是歷史遺留問題,但對賀蘭山生態保護有影響,大家都正在積極的為消除火區及治理出謀獻策。希望能早日清除煤層自燃給賀蘭山帶來的危害,還給當地居民和野生動物們一座生意盎然的青山。

『捌』  挽近時期板塊運動與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在空間和時間域內的分布和活動,主要受控於自然環境條件,包括地質環境、地形環境和氣候環境;而地質環境則是最基本的,是地質災害形成的物質基礎。考察我國地質災害的活動,與挽近時期的構造活動關系十分密切,它對西氣東輸管道工程建設用地區地質災害發育在宏觀上起到制約作用。下面將從板塊構造觀點討論一下挽近時期以來中國大陸附近大陸與大洋各板塊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對我國地形和氣候環境的影響,並制約地質災害發育的情況。

一、板塊活動及其對地形、氣候的影響

(一)板塊活動特點

波瀾壯闊的燕山運動,結束了華北地塊與揚子地塊間長期構造分異的「南北對峙」局面。白堊紀末期,印度板塊自南南西方向推移過來,在始新世晚期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並楔入到歐亞大陸板塊之下,特提斯海關閉。此後,印度板塊仍以5mm/a的速度向北北東方向推進。在近南北向強大擠壓應力作用下,激發了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地殼不斷隆起,形成了青藏高原地塊及一系列向北東方向突出的以北西西走向為主的弧形褶皺構造和深斷裂帶,青藏高原地塊地殼的厚度最大達70km。與此同時,在中國大陸東部的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則分別從北東東和南東方向向歐亞大陸板塊之下俯沖,導致處於太平洋俯沖帶內側的華北地塊地幔物質上涌,擠入地殼使之受拉變薄,引張陷落而形成裂谷、盆地和平原,地殼減薄至30~35km。這樣就使得挽近時期以來中國大陸構造格架處於「東西對峙」的局面。

古中國地塊原被海洋所包圍,古生代末期中國地塊與西伯利亞地塊碰撞,中亞—蒙古大洋關閉,導致歐亞古陸形成。中國地塊挾持於印度、太平洋和菲律賓海三個板塊之間,北面又盤踞著巨大而堅硬的西伯利亞地塊,這種獨特的構造位置,使它成為現代板內構造活動最強烈的地域。

我國大陸現代構造應力場空間分布具有明顯的分帶現象(圖4-1)。西部的青藏高原為潛在逆斷型,最大主應力σ1總體近南北向,存在著巨大的大致呈東西走向的逆沖及逆掩型活動斷層。中部的青藏高原東緣和東北緣斜坡主要為潛在走滑型,最大主應力σ1的方向變化較大,南北向構造帶中巨大的活動斷層走向,由南往北的近南北向經北北西向、北西向,而逐漸轉為近東西向甚至北東東向,且左旋走滑型的較發育,現代構造活動強烈。而東部賀蘭山、六盤山以東和秦嶺以北地區,屬潛在正斷型和張剪走滑型,區內活動正斷層和裂谷型斷陷盆地很發育,它們的方向為北東、北北東向。其典型構造是太行山東緣斷裂、郯廬斷裂和汾渭地塹。上述不同地域的活斷層,都有過發生強烈地震的歷史。而在遠離板塊接縫帶的鄂爾多斯高原和四川盆地,則是我國大陸地殼最穩定的地塊。

(二)板塊活動對地形的影響

由於板塊的相互作用,使我國形成了西高東低台階狀地形格局,可明顯地劃分出三個階梯。最高一級台階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m以上;第二級台階為青藏高原以北和以東的塔里木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海拔一般1000~2000m;第三級台階以松遼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和低山、丘陵為主,海拔平原區200m以下,低山、丘陵區一般也不超過1000m。第二、第三級台階間為呈北北東向高聳的山脈,如大興安嶺、太行山等。

圖4-1中國大陸及鄰近地區現代構造應力狀態

1.強烈擠壓區;2.中等擠壓區;3.張應力區;4.活動逆斷層;5.滑動走滑斷層;6.斷陷裂谷及活動正斷層;7.板塊作用方向

第二台階及其兩側的邊緣轉折地帶,地面起伏較大,尤其邊緣山地地面高差懸殊,谷坡陡峻,往往是地質災害的易發區或危險區。

(三)板塊活動對氣候的影響

青藏高原的崛起,對我國氣候的影響極大。在上新世時期,青藏地塊海拔僅1000m左右,屬濕熱亞熱帶環境。但自早更新世以來青藏地塊急劇隆起,喜馬拉雅山、昆侖山等巨大山體上升到4000m以上,高空西南風環流被阻隔,高原氣候向干寒發展,逐漸形成了西伯利亞高壓。

青藏高原崛起後大氣環流形勢改變,中國大陸季候風盛行,氣溫和降水量的地區性和季節性變化都極大。冬季盛行西北風,寒冷乾燥,南北溫差很大;而夏季全國普遍高溫多雨,降水集中,多災害性暴雨天氣。在西北和內蒙古廣大地域內,氣候十分乾燥,土地沙化嚴重,揚沙和沙塵暴天氣頻發。

二、板塊活動對地質災害的制約作用

挽近時期的板塊活動,導致我國地質、地形和氣候環境都發生了極大變化,對地質災害成生和發展的制約作用十分明顯,主要體現了地質災害的區域性分布規律。現分析一下西氣東輸管道工程經過地段地質災害的區域性分布特點。

綜合管線經過地段的地質、地形和氣候環境,地質災害的分布可明顯地劃分出西、中、東三個區段。

西區段地理位置包括新疆、甘肅以及寧夏的西部。地形上處於青藏高原北部的第二台階。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風沙大,生態環境差,有些地段極為惡劣,地質上跨越了塔里木地台、天山地槽系和祁連地槽系3個一級大地構造單元;受印度板塊推擠所產生的強大構造應力,使本區段地震活動頻繁而強烈。本區段外動力地質災害以乾旱氣候制約的風蝕沙埋、鹽漬土腐蝕和鹽脹為主;此外,雨汛期突發的泥石流和洪水沖蝕災害亦致災較嚴重。

中區段地理位置包括寧夏東部和陝西、山西以及河南的西隅。地形上處於第二台階的東部。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地質上屬華北准地台中、西部的鄂爾多斯台坳和山西斷隆;受太平洋板塊俯沖作用而產生的汾渭地塹為大陸裂谷系,除地震活動較強外,本區段大部分地殼穩定性較好。制約本區段地質災害成生的主要因素有:①更新世堆積的風成黃土厚度大,尤其是地面廣布的Q3濕陷性黃土工程性質較差;②氣候較乾旱,生態環境脆弱,雨汛期集中降水,雨強較大;③地形上處於第二、第三兩台階的過渡地帶,起伏變化大,溝壑縱橫;④蘊藏的煤炭資源十分豐富,大量開采。因此本區段主要的地質災害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洪水沖蝕等山地災害為主;此外,黃土濕陷和潛蝕、采空塌陷也是本區段突出的地質災害類型,也有風蝕沙埋、鹽漬土腐蝕和鹽脹的乾旱氣候環境災害。本區段是西氣東輸管道工程建設用地區地質災害最集中,危險性最大的區段。

東區段地理位置包括河南、安徽、江蘇和上海。地形上處於第三台階,地勢低平,屬溫帶半乾旱、半濕潤季風氣候和亞熱帶濕潤季風(海洋性)氣候。地質上屬華北准地台的豫皖坳陷和揚子准地台的下揚子台褶帶;受太平洋板塊俯沖作用地殼引張陷落,總體上穩定性好,西氣東輸建設用地區附近地震活動水平較低。由於本區段人口稠密,工農業經濟發達,對地質環境的干擾破壞在有些地段很強烈,主要是抽汲地下水和采礦。本區段地質災害以緩變型的地面變形災害為主,主要災種有地面沉降、地裂縫和采空塌陷。此外,膨脹土脹縮變形災害也應關注。

以下將分節討論三個區段地質災害的類型、分布、形成條件和危害情況。

『玖』 賀蘭山煤層自燃:每年損失10億,為何不採取措施加以制止

賀蘭山脈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是寧蒙分界線上一道靚麗的風景。唐代韋蟾有詩雲:“賀蘭山下果園成”,就是稱贊賀蘭山風景秀麗的。賀蘭山巍峨壯觀,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氣流的東襲,阻止了潮濕的東南季風西進,又遏制了騰格里沙漠的東移,東西兩側的氣候差異頗大。賀蘭山還擁有著豐富的植被資源和動物資源,是著名的駱駝之鄉和灘羊之鄉。不僅如此,賀蘭山的礦產資源更是極為豐富,尤其是煤炭資源蘊藏量大,內蒙古和寧夏均建有許多大中型煤礦。

當地政府在發現此情況後,便積極的開展了治理工作,三年來投入資金100多億,有效的改善了賀蘭山的生態環境。但是修復賀蘭山復雜的生態系統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除了植樹造林、退出礦企、消除非法人類活動,還需要給賀蘭山山體來一次全面體檢,實施一台“微創手術”,消除困擾賀蘭山的“自燃”破壞,給賀蘭山這道生態屏障強筋健骨。

『拾』 寧夏如果沒有賀蘭山會怎樣賀蘭山對環境有什麼影響

賀蘭山是內蒙古阿拉善地區與寧夏平原天然的界山,高大的山體突然在兩個地域中間拔地而起,像一個巍峨聳立的屏障隔斷了兩地間的聯系。賀蘭山在歷史上是著名的軍山,上千年來,大大小小的戰役都曾在賀蘭山展開,賀蘭山也成為守護寧夏平原的天然屏障。

一、如果沒有賀蘭山寧夏會怎樣?

賀蘭山從海拔上來看,最高峰近3500多米,它的平均海拔也與秦嶺相當,這樣高大的山系,一方面阻隔了內蒙古阿拉善與寧夏間的交通來往,另一方面正是賀蘭山的庇佑,寧夏才有了“塞上江南”的美譽。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