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青藏高原工程地質結構特徵

青藏高原工程地質結構特徵

發布時間: 2021-02-08 09:14:33

㈠ 青藏高原地區的自然環境具有什麼特徵

青藏高原氣候總體特徵:輻射強烈,日照多,氣溫低,積溫少,氣溫隨高度和版緯度的升高而降低,氣權溫日較差大;干濕分明,多夜雨;冬季乾冷漫長,大風多;夏季溫涼多雨,冰雹多。

青藏高原的河流分布主要受到氣候和自身地形地勢的影響。除東南部降水豐富外,內陸區的河流補給,主要依靠冰川或積雪的融化。

青藏高原的水資源以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多種水體形式存在,並以河川徑流為主體。

青藏高原土地資源地域分布明顯,數量構成極不平衡。宜牧土地佔總土地面積的53.9%,宜林土地佔10.7%,宜農土地佔0.9%,暫不宜利用的土地面積佔34.5%。

(1)青藏高原工程地質結構特徵擴展閱讀

地熱資源:

青藏高原的地熱資源特點是熱田多、分布廣、熱儲量高。青藏高原的溫泉多達600多處,其中許多都是高溫沸泉,溫度超過了當地的沸點,特別是藏南沿雅魯藏布江及其兩側,大量的高溫沸泉、間歇泉和噴氣孔廣泛分布。

水土流失:

據2006年的調查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以來,青藏高原上青海省的水土流失面積為38.2萬平方公里,占青海省國土面積的49.1%,並且每年還在以36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擴大。

㈡ 試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理說明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

藏高原的周圍有許多山脈,它們大多數呈從西北向東南的走向,相對於回高原外的地面他答們陡然而起,上升很多,其中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中的許多山峰名列世界上前十位,特別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同時高原內部除平原外還有許多山峰,高度懸殊。高原上還有很多冰川、高山湖泊和高山沼澤。亞洲許多主要河流的源頭在這里。

由於其高度,青藏高原的空氣比較乾燥,稀薄,太陽輻射比較強,氣溫比較低。由於其地形的復雜和多變,青藏高原上氣候本身也隨地區的不同而變化很大。總的來說高原上降雨比較少。

青藏高原本身也是影響地球氣候的一個重要因素。古生物學和地質學的考察表面,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全球的氣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為一個高大的阻風屏,它有效地將北方大陸的寒冷空氣阻擋住了,使它們不能進入南亞。同時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南方溫暖潮濕的空氣北進,是造成南亞雨季的一個重要因素。

㈢ 館藏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概況

龐振山顏世強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全國地質資料館北京100037)

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部地區,面積257.24萬平方千米,占我國陸地總面積的26.8%,是全球海拔最高、面積最大、地殼最厚、地層最新的大陸高原。青藏高原具有壯麗的自然地理景觀、獨特的地質構造特徵,長期以來一直為世人所矚目,是研究地球奧秘的天然野外實驗室。青藏高原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為充分利用青藏高原地區地質資料數據,促進地方經濟建設及社會發展,中國地質調查局設立了「青藏高原地質資料開發利用與服務」項目。項目組對保存在全國地質資料館和西藏、新疆、青海、雲南、四川、甘肅6省(自治區)地質資料館的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進行了集成,建立了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信息資料庫,開發編研了系列成果。本文從館藏青藏高原地區地質資料入手,對其館藏單位分布、地質資料類別、形成時間、形成單位等進行了分析,以期對青藏高原地質資料服務的集群化和產業化起到引領作用。

1 館藏成果地質資料數量

青藏高原的地質調查研究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中外地質學家開展了大量的地質調查與研究工作。特別是西藏和平解放以來,我國政府在青藏高原地區進行了系統的基礎地質調查、礦產勘查和科學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的地質成果,編制了大量的地質報告及論文,形成了海量的地質資料數據。

截至2008年12月底,全國地質資料館及西藏、青海、新疆、雲南、四川、甘肅6省(自治區)地質資料館共有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17777種。

2 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的地區分布

青藏高原在行政區劃上,涉及6省(自治區)、201縣(市),即西藏自治區大部分地區、青海省大部分地區、雲南省西北部地區、四川省西部地區、甘肅省大部分地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地區,其地質資料已遍布各個地區。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的地區分布見表1。其中青海省最多,共有5616種,占總量的31.59%,其次為四川省、甘肅省和西藏自治區,雲南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較少。

表1 青藏高原地區館藏成果地質資料地區分布

3 成果地質資料形成時間

青藏高原的地質調查研究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全國地質資料館及西藏等6省(自治區)館藏成果地質資料的形成時間分布於20世紀初期以來的各個歷史時期,見表2。由表可見,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絕大部分是1949年以後形成的,並且各年代形成的地質資料數量相對均衡。

表2 館藏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的形成時間

4 成果地質資料類別

從全國地質資料館及西藏等6省(自治區)地質資料館館藏資料來看,青藏高原地區的地質工作涉及地質學的各個領域。其中,礦產勘查類資料最多,共8814種,占總量的49.58%;科研類資料次之,共3380種,占總量的19.01%,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物化遙勘查成果資料、區域地質礦產調查成果資料、水文地質勘查成果資料、物化探異常查證成果地質資料(表3)。

表3 館藏青藏高原地區地質資料類別統計表

4.1 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資料

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類資料按比例尺統計,以1:5萬最多,共計561種,約佔40%;其次為1:20萬,共518種,約佔37%;1:2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類資料,共83種,約佔6%;1:100萬、1:50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類資料較少(表4,圖1)。

表4 館藏青藏高原地區基礎地質調查成果地質資料

4.2 區域地球化學調查類資料

區域地球化學調查類資料按比例尺統計,以1:20萬最多,共計152種,約佔65%;其次為1:5萬,共60種,約佔26%;1:50萬、1:10萬區域地球化學調查類資料較少(表4,圖2)。

圖1 不同比例尺區域地質礦產調查成果地質資料構成

圖2 不同比例尺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成果地質資料構成

4.3 區域地球物理調查類資料

區域地球物理調查類資料按比例尺統計,以1:20萬最多,共計29種,約佔64%;其次為1:5萬,共9種,約佔20%;1:100萬共7種,約佔16%(表4,圖3)。

4.4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資料

區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類資料按比例尺統計,1:20萬最多,共計107種,占該類資料總量的55%;其餘各種比例尺該類資料數量較少,為5~16種(表4,圖4)。

圖3 不同比例尺區域地球物理調查成果地質資料構成

圖4 不同比例尺區域水工環調查成果地質資料構成

4.5 礦產勘查類成果地質資料

館藏礦產勘查類成果地質資料共8814種(圖5),按礦產類型分:能源礦產共1614種,占礦產勘查類資料總量的18%;貴金屬礦產1384種,佔15.70%;非金屬礦產1379種、佔15.65%;有色金屬類1217種,佔12.67%;黑色金屬類1117種,佔12.67%;水氣礦產、稀有稀土及分散金屬類礦產較少。

需說明的是共有1924種成果地質資料為綜合勘查,包含多個礦產類型。

按工作程度分,普查類成果地質資料共3799種,占礦產勘查類總量的43.10%;其次為預查,共2977種,占總量的33.78%,詳查、勘探、開發勘探及鑽井地質資料相對較少(圖6)。

圖5 不同礦產類型成果地質資料構成

圖6 不同工作程度礦產類型成果地質資料構成

4.6 地質科學研究資料

青藏高原是地質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在基礎地質研究方面,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原地礦部、中國科學院及中法、中美等多個合作項目在青藏高原地區開展了大地電磁測深、天然地震、層析成像、深地震反射和GPS地殼形變測量等一系列的地球物理綜合探測工作,以及地質結構和上地幔演化的研究工作。在礦產研究方面,原地礦部開展了青藏高原重要礦產成礦規律以及鹽湖礦產研究等。在生態環境研究方面,中國科學院等單位先後在西藏、喀喇昆侖、昆侖山及可可西里地區開展綜合科學考察。

全國地質資料館和西藏等6省(自治區)地質資料館館藏科研成果地質資料3380種,占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總量的19.01%。

5 報告提交單位

青藏高原地域遼闊,地質構造豐富,在地質工作的歷史中,除了當地地質隊伍投入大量工作外,內地的許多優秀的地勘隊伍也在青藏高原地區投入大量的工作。全國地質資料館及西藏等6省(自治區)館藏成果地質資料的提交單位涉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20個行業和部門。

按報告提交單位所在省(市、自治區)統計,青海省提交成果地質資料最多,共4932種、占總量的27.74%;其次為四川省、甘肅省,提交成果地質資料分別為3777種、3522種,占總量的比例分別為21.25%、19.81%;提交成果地質資料較多的(超過300種)還有西藏自治區、北京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雲南省和陝西省,其餘省(市、自治區)較少。

共有20個行業(部門)提交成果地質資料(表5),其中地礦部門共提交11814種,占總量的66.46%,提交成果地質資料較多的行業(部門)還有院校、石油、科研、冶金、有色、建材等。需說明的是,1949年前形成的成果地質資料未統計。

表5 成果地質資料提交單位的行業分布

6 部分具歷史意義的成果地質資料介紹

全國地質資料館和西藏等6省(自治區)地質資料館保存有許多具歷史意義的成果地質資料,主要有下列各種。

6.1 形成時間最早的成果地質資料

館藏形成時間最早的成果地質資料為日本人囑托、澀谷、長之助編寫的《黃河上游測量調查報告書》(日文),形成時間為1918年3月1日,現保存於青海省國土資源博物館,檔號:0258。報告由北支那開發株式會社調查局完成,工作地區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區黃河上游地段內,對研究該地區水文地質有一定參考價值。

6.2 館藏形成時間最早的由中國人編寫的地質報告

館藏形成時間最早的由中國人編寫的地質報告為翁文灝編寫的《甘肅省地震考》,形成時間為1921年1月1日,現保存於甘肅省國土資源信息中心,檔號:0589。報告詳細列表記載了從公元前780年到公元1909年甘肅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及人員、財產損失情況。同時還簡單地列表記載了公元前30年到公元1907年甘肅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情況。該地震考中的法文文字中,也記載了甘肅省地震發生的時間,並統計了從14世紀到19世紀,即1301~1900年每10年甘肅省發生地震的次數。

6.3 溫家寶總理主持編寫的地質報告

甘肅省國土資源信息中心資料館保存有一份由溫家寶總理主持編寫完成的地質報告,為《祁連山幅10-47-(9)礦產圖及說明書》,檔號:5479。該報告形成時間為1974年12月1日,為1:20萬區域礦產調查報告。工作區位於祁連山中段包括青海省祁連縣、天峻縣、甘肅省肅南縣。在6411平方千米范圍內,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完成實測剖面186.5千米、金屬量樣1185個、岩石光譜樣3136個、自然重砂2121個、化學樣1128個、探槽710.6立方米、人工重砂37個。通過工作,建立了測區地層層序,對岩石的化學成分及礦化特徵進行了研究,對構造特徵進行了分析;通過區域礦產調查,新發現礦點30餘處,對本區分布較廣的鐵、鉻礦產進行了較詳細的研究;在震旦紀地層中發現了含鉀岩系,並進行了初步普查評價;圈定了普查找礦遠景區。

6.4 著名地質學家編寫的地質報告

全國地質資料館及西藏等6省(自治區)地質資料館保存有我國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譚錫疇、李春昱、葉連俊、關士聰、徐克勤、孫菽青、王曰倫、郭令智、袁見齊、李承三、馮景蘭、孫健初、程裕祺、侯德封、楊敬之、丁毅、薄紹宗、崔克信、谷正倫、孫雲鑄、王鈺、黃汲清、郭文魁、羅文柏、曾鼎乾、朱夏、朱森、鄭綿平、楊鍾健、張炳熹、塗光熾、盛莘夫等人編寫完成的地質報告近百種,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參考價值。

㈣ 青藏高原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

自上新世末至今大約300—400萬年內,青藏地區大面積大幅度地抬升至現在的高度,經歷了由低專海拔熱帶、屬亞熱帶環境向高寒環境發展的劇烈演變,除受到全球性冰期與間冰期氣候冷暖波動的影響外,海拔高度劇增對自然地理環境所產生的變化也起著主導的作用。因而,在我國形成了青藏高原區、西北乾旱區與東部季風區三大自然區並列的格局,在主要的自然特徵方面表現出十分明顯的差異。

(一)地勢高亢、歷史年輕

(二)太陽輻射強、氣溫低、日較差大

(三)冰雪與寒凍風化作用普遍

(四)高原動植物地理和生態適應現象

(五)垂直變化普遍並與水平地帶緊密結合

(六)人口密度小,人為因素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弱

㈤ 青藏高原有哪些特徵

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南站,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它包括西藏、青海、四川西部和新疆南部山地等廣大地區,面積約為230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有「世界屋脊」之稱。青藏高原實際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脈組成的高山「大本營」,地理學家稱它為「山原」。高原上的山脈主要是東西走向和西北—東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連山、昆侖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上述山脈海拔通常都在五六千米以上。因此,我們說「高」是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一個最重要的特徵。

說到地形,青藏高原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湖泊眾多。高原上有兩組不同走向的山嶺相互交錯,把高原分割成許多盆地、寬谷和湖泊。高原上的這些湖泊主要依靠周圍高山冰雪融水補給,並且多數都是自立門戶,獨成「一家」。

具有代表性的青海湖位於青海省境內,為斷層陷落湖,面積為4456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3175米,最大湖深達38米,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還有就是西藏自治區境內的納木湖,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4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這些湖泊大多是內陸鹹水湖,盛產食鹽、硼砂、芒硝等礦物,有不少湖還盛產魚類。通常在湖泊周邊、山間盆地和向陽緩坡地帶生長著很多綠草,因此這些區域也是僅次於內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區。

青藏高原不僅湖泊分布多,更是中亞、南亞和東南亞的很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水力資源很豐富。高原的地勢高、面積廣,從太陽那裡獲得的光熱資源很充足,在某些程度上彌補了「天高地寒」的不足,為生物的生長、人類的活動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有利條件。在當地,只要天氣晴朗,大多數地區日照都在12小時左右。全年日照總時數通常是2500~3200小時,比它東面的長江流域、四川盆地和江南丘陵地區多50~100%。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也強,這里地面每平方厘米面積上每年得到的太陽輻射能通常達到140~180千卡,也比上述3個地區高出50~100%。所以,這種光能源的開發利用會是青藏高原的一項非常珍貴的自然資源。

青藏高原上有一條非常長的山間河谷盆地,這就是藏南谷地。此外在高原的東南部,由於河流切割形成了一系列南北走向的深切峽谷。祁連山也有一系列與山脈走向一致的縱向河谷。這些河谷盆地,地勢比較低平,氣溫較高,而且大部分河谷氣候也比較濕潤,因此成為青藏高原的主要耕作區。有些河谷兩側山坡還會有森林,尤其是高原東南邊的峽谷地區,可以說是中國西南林區的主要組成部分。

青藏青原,特別是它的邊緣地區廣泛分布的「谷中谷」(河谷里的河谷)及河流兩岸的階地、山前的洪積扇疊置等現象,都顯示了青藏高原現仍在不斷上升。這個地區頻繁發生的地震和眾多的地熱泉,又反映了導致青藏高原隆起的地殼內部一系列復雜的地質過程還沒熄滅。通對金沙江的精確測量顯示,在1956~1966年期間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有30~50毫米,最小的要有幾毫米。伴隨著高原的逐漸隆起,自然環境同時也會不斷發生變化。

㈥ 青藏高原的地形特點是什麼

自20世紀50年代中國科學院在青藏地區先後組織了祁連山,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喜馬拉版雅山--珠穆朗瑪峰,希夏邦權馬峰,南迦瓦峰。橫斷山脈及藏南各地,藏北羌塘高原江河源頭等地區的多次綜合科學考察,對高原地貌演化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測繪先後完成了1/10萬,1/5萬的地形圖測繪工作,地質部門也開展了1:100萬至1:20萬區域地質調查以及青藏高原冰川,多年凍土,鹽湖資源,動植物生態環境,泥石流災害等的考察研究。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較廣泛的地貌考察和全區1:10萬的航測地形圖的完成,對青藏高原地貌環境取得了一個較全面的和客觀的認識,考察表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高山和極高山,受地質構造的影響,高原主要山脈,河谷和盆地的走向以沿東西向為主,其次是沿南北向。高原地貌的內外引力種類多樣,形成種類繁多的地貌類型。高原地勢變化較大,主要有兩大地貌組合:高原由地區主要面保存完好,相對起伏和緩山地、寬谷和盆地相向分布湖泊

(圖 高原的地貌特徵)

㈦ 青藏高原地質結構的介紹

特徵 食物比較單一,容易攜帶和製作簡便,一般高營養、高熱量。 食物 青藏高原地處專高海拔屬地區,一般的農作物基本在這里都無法生長,只有青稞等植物是青藏高原上的主要農作物,因此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們的食物比較單一,通常他們的主食是麵食、肉食等,比如糌粑、肉腸、干牛肉坡羅等等;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們由於長期放牧等原因他們一般會選擇製作簡便並且容易攜帶的食物;而且他們一般也會選擇那些高營養、高熱量的食物,比如氂牛奶、酥油(氂牛奶製成的主要用油)、酥油茶、氂牛奶粉(氂牛奶製成的)等等。

㈧ 青藏高原有什麼特徵

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南站,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它包括西藏、青海、四川西部和新疆南部山地等廣大地區,面積約為230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有「世界屋脊」之稱。青藏高原實際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脈組成的高山「大本營」,地理學家稱它為「山原」。高原上的山脈主要是東西走向和西北—東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連山、昆侖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上述山脈海拔通常都在五六千米以上。因此,我們說「高」是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一個最重要的特徵。

說到地形,青藏高原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湖泊眾多。高原上有兩組不同走向的山嶺相互交錯,把高原分割成許多盆地、寬谷和湖泊。高原上的這些湖泊主要依靠周圍高山冰雪融水補給,並且多數都是自立門戶,獨成「一家」。

具有代表性的青海湖位於青海省境內,為斷層陷落湖,面積為4456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3175米,最大湖深達38米,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還有就是西藏自治區境內的納木湖,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4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這些湖泊大多是內陸鹹水湖,盛產食鹽、硼砂、芒硝等礦物,有不少湖還盛產魚類。通常在湖泊周邊、山間盆地和向陽緩坡地帶生長著很多綠草,因此這些區域也是僅次於內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區。

青藏高原不僅湖泊分布多,更是中亞、南亞和東南亞的很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水力資源很豐富。高原的地勢高、面積廣,從太陽那裡獲得的光熱資源很充足,在某些程度上彌補了「天高地寒」的不足,為生物的生長、人類的活動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有利條件。在當地,只要天氣晴朗,大多數地區日照都在12小時左右。全年日照總時數通常是2500~3200小時,比它東面的長江流域、四川盆地和江南丘陵地區多50~100%。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也強,這里地面每平方厘米面積上每年得到的太陽輻射能通常達到140~180千卡,也比上述3個地區高出50~100%。所以,這種光能源的開發利用會是青藏高原的一項非常珍貴的自然資源。

青藏高原上有一條非常長的山間河谷盆地,這就是藏南谷地。此外在高原的東南部,由於河流切割形成了一系列南北走向的深切峽谷。祁連山也有一系列與山脈走向一致的縱向河谷。這些河谷盆地,地勢比較低平,氣溫較高,而且大部分河谷氣候也比較濕潤,因此成為青藏高原的主要耕作區。有些河谷兩側山坡還會有森林,尤其是高原東南邊的峽谷地區,可以說是中國西南林區的主要組成部分。

青藏青原,特別是它的邊緣地區廣泛分布的「谷中谷」(河谷里的河谷)及河流兩岸的階地、山前的洪積扇疊置等現象,都顯示了青藏高原現仍在不斷上升。這個地區頻繁發生的地震和眾多的地熱泉,又反映了導致青藏高原隆起的地殼內部一系列復雜的地質過程還沒熄滅。通對金沙江的精確測量顯示,在1956~1966年期間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有30~50毫米,最小的要有幾毫米。伴隨著高原的逐漸隆起,自然環境同時也會不斷發生變化。

㈨ 青藏高原的特點

特點:

1、地質環境

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連-柴達木、昆侖、巴顏喀拉、岡底斯、喜馬拉雅、羌塘-昌都等6個構造帶,各構造帶之間為蛇綠混雜岩所代表的縫合帶隔開,大致以龍木錯-金沙江縫合帶為界。

2、地貌特徵

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勢險峻多變,地形復雜,其平均海拔遠遠超過同緯度周邊地區。青藏高原各處高山參差不齊,落差極大,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區占青海全省面積的60.93%,佔西藏全區面積的86.1%。

3、地殼結構

青藏高原地殼、上地幔介質在縱向與橫向上均呈現出明顯的不均一。岩石圈存在著清楚的塊-層結構:縱向分層,橫向分塊。岩石圈厚度約140~170公里,地殼平均厚度70公里左右。

4、氣候特徵

青藏高原氣候總體特點:輻射強烈,日照多,氣溫低,積溫少,氣溫隨高度和緯度的升高而降低,氣溫日較差大;干濕分明,多夜雨;冬季乾冷漫長,大風多;夏季溫涼多雨,冰雹多。

(9)青藏高原工程地質結構特徵擴展閱讀

青藏高原有確切證據的地質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億年前的奧陶紀,其後青藏地區各部分曾有過不同資料的地殼升降,或為海水淹沒,或為陸地。

到2.8億年前(地質年代的早二疊世),今青藏高原是波濤洶涌的遼闊海洋。這片海域橫貫現在歐亞大陸的南部地區,與北非、南歐、西亞和東南亞的海域溝通,稱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當時特提斯海地區的氣候溫暖,成為海洋動、植物發育繁盛的地域。

其南北兩側是已被分裂開的原始古陸(也稱泛大陸),南邊稱岡瓦納大陸,包括今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南亞次大陸;北邊的大陸稱為歐亞大陸,也稱勞亞大陸,包括今歐洲、亞洲和北美洲。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輕的一個高原。2.4億年前,由於板塊運動,分離出來的印度板塊以較快的速度開始向北向亞洲板塊移動、擠壓,其北部發生了強烈的褶皺斷裂和抬升,促使昆侖山和可可西里地區隆生為陸地。

隨著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插入古洋殼下,並推動著洋殼不斷發生斷裂,約在2.1億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進入構造活躍期,北羌塘地區、喀喇昆侖山、唐古拉山、橫斷山脈脫離了海浸。

㈩ 青藏高原的地質特點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年代最新、並仍在隆升的一專個高原。它夾持於塔里木地屬台、中朝地台、揚子地台和印度地台之間,呈紡錘狀。內部有一系列不同演化歷史和不同源地的陸塊、褶皺帶相間排列,反映了特提斯(見特提斯地質)的復雜演化歷史。統一高原的出現是新生代以來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碰撞(見大陸碰撞)的結果。
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連-柴達木、昆侖、巴顏喀拉、羌塘-昌都、岡底斯和喜馬拉雅等6個構造帶,各構造帶之間為蛇綠混雜岩所代表的縫合帶隔開。大致以龍木錯-金沙江縫合帶為界,北面的祁連-柴達木,昆侖、巴顏喀拉構造帶等,屬於歐亞古陸南緣的構造帶,在早中元古代結晶基底上,發育了早古生代優地槽,加里東運動使地槽回返,形成褶皺基底,晚古生代轉化為穩定的蓋層。其中石炭-二疊紀出現含煤建造,暖水動物群和華夏植物群繁盛。南面的岡底斯、喜馬拉雅構造帶,在中晚元古代結晶基底上整合遞變,從早古生代開始發育了地台蓋層,海相沉積一直延續到始新世,其中晚石炭世-早二疊世廣泛發育了岡瓦納相冰海雜礫岩和冷水型生物群,是岡瓦納古陸北緣的微陸塊。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