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地質災害
Ⅰ 我是安慶市太湖縣北中鎮望天村鄂嶺組居民,我家房屋經政府測量地屬地質災害點,房屋急需拆遷,我想問下相
提問都不會 我狂暈
望天去找望天的鎮長 他會處理 電話找我要不?? 我沒有
Ⅱ 安慶市地處長江中下游
水泥廠生產需要大量石料,開挖山體導致地表 自然景觀遭破壞 ( 2 分);版支離破碎的山權體和廢棄的礦坑,穩定性極差,易誘發滑坡等 地質災害 (語言要有因果關系,且要舉出例子)( 2 分);水泥生產產生大量的粉塵、雜物等,加重大氣、水、雜訊等 污染 (語言要有因果關系,且要舉出例子)( 2 分);植被減少, 生物多樣性減少 ,( 2 分);安慶多暴雨,開挖導致 水土流失 (土壤侵蝕),土壤肥力降低( 2 分)(生態破壞最多 2 個給分點,提到問題即給分);開礦建廠佔地面積達,導致 耕地面積減小 。
Ⅲ 我是安慶市太湖縣北中鎮,我家房屋經政府測量地屬地質災害點,房屋急需拆遷,我想問下相關政策和補償
我們這里一般是按當地征地拆遷政策來補償的,不過各個地方情況不一樣,你們那裡可能不是這樣。
國家暫時沒有出台這方面的相關政策,因此補償可能不會太多。你也不要考慮太多,畢竟你住在那裡也不安全,只要補償款能異地重建房屋就可以了。
祝你平安
Ⅳ 簡述銅陵地區地質概況-重點描述該地區地史,地層構造,岩漿岩,礦產以及地質災害
一、銅陵市情概述及城市轉型的趨勢
銅陵礦產資源豐富,是全國礦產資源品種最多的地區之一,歷史上就有「八寶之地」的美稱,是全國礦產種類最為豐富、儲量最多的地區之一,現已探明的有銅、金、銀、硫、鐵、石灰石及與之伴生的各類稀有金屬30餘種。銅的儲量佔全省70%以上,在全國名列前茅,硫鐵礦儲量位居華東第一、全國第二,石灰石、黃金和白銀等儲量均居全省之首。
銅陵作為一座依靠資源而發展起來的工業城市,經濟結構、社會發展和環境狀況都呈現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特徵。從「七五」開始,特別是「十五」以後,銅陵加快了對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在產業多樣化、發展主體多元化、資源利用集約化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一是經濟實力快速提升。銅陵被列入安徽沿江城市發展的中心城市,2005年GDP達182億元,財政收入超過24億元,發展速度居全省前列。二是產業體系呈多元結構,已走出單一采礦冶銅的產業格局。新型「三三三」產業架構已現雛形,經濟發展對資源性產業的依賴逐步減小。三是企業群體增勢強勁。銅陵有色、銅化集團、精達集團、銅峰電子、銅陵三佳、銅陵華源、銅陵海螺等骨幹企業發展勢頭迅猛,具備了推動轉型的實力。四是銅陵的資源產業正逐步由內供向外購轉變,已開始實施面向全球的資源控制戰略。五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這些都為銅陵走出一條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轉型提供了良好條件。
二、銅陵市礦產資源開發情況及現狀
(一)礦產資源狀況
1.礦產資源豐富
現有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26種,包括:能源礦產煤,黑色金屬礦產鐵、錳,有色金屬礦產銅、鉛、鋅、鈷、鉬,貴金屬礦產金、銀,化工原料礦產硫鐵礦、砷,冶金輔助原料礦產白雲岩、石英岩和建築原料礦產水泥用灰岩、膨潤土等。具有銅、金、硫鐵礦、水泥用灰岩四大優勢礦產。銅、金、銀、硫鐵礦、水泥用灰岩資源儲量分別佔全省資源儲量的70%、77%、66%、32%、31%,銅、金、銀、水泥用灰岩資源儲量居全省第1位,硫鐵礦資源儲量居全省第2位。
2.礦產地分布集中
金屬礦產集中分布在獅子山、新橋、安慶銅礦、銅山銅礦、銅官山、鳳凰山以及天馬山等七大礦田,銅、金、鐵、硫鐵礦等礦產資源儲量佔全市90%以上,其中獅子山銅、金、銀資源儲量分別佔全市的60%、48%和62%,敕山-虎形山一帶的水泥用灰岩資源儲量佔全市的89%。
3.共伴生礦產多
銅礦共伴生礦產有鐵、硫、鈷、鉬、金、銀、鉛、鋅、硒、碲,硫鐵礦共伴生礦產有鐵、銅、金、銀。查明資源儲量的共伴生礦產有鐵、銅、鉛、鋅、鈷、鉬、金、銀、硒、碲、硫鐵礦、砷等。鐵、銅、金、銀共伴生礦產的資源儲量占相應礦產資源儲量的87.6%、16.6%、74.3%、91.0%,硫鐵礦共生礦占資源儲量的40%,有大、中型共伴生礦床39處,共伴生礦的綜合利用價值大。
(二)主要礦產開發利用狀況
銅陵市現有各類礦山240多個,其中井下開采礦山100多個(含煤礦31個),露天開采30個,各類採石場80餘個。每年開采礦石總量近2000萬噸,開采各類石料約3000萬噸。
1.金屬礦產。 我市金屬礦產以銅、金、鐵居主導地位。有色公司自產銅料,只能滿足冶煉能力的1/10。「十五」期間銅官山、金口嶺、鳳凰山、銅山等主要生產礦山,因資源枯竭將相繼閉坑,銅礦石生產能力消失約100餘萬噸/年。在建礦山的生產能力難以補償老礦山生產能力衰減的損失,銅礦石產量將呈下降趨勢。由於冶煉能力還在繼續加大,銅礦的資源接續不能滿足產業發展需要。鐵礦石主要為銅礦的共、伴生礦,鐵金礦、硫鐵(金)礦選冶後的尾礦以及低品位褐鐵礦。 金、銀以鐵帽金礦、硫(金)礦為主,產能約占總量的40%,其餘絕大部分為銅冶煉的副產。低品位含金石英岩已有利用。
(1)銅礦:資源儲量246萬噸,礦產地33處,大中型礦床9處,平均品位1%,礦床深度一般在500米以內。目前已開採的礦山有29個,年產礦石約800萬噸,其中銅陵有色金屬(集團)公司擁有我國有色金屬行業的幾個骨幹礦山,采選冶及深加工工藝技術水平處於全國同行業領先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而90%的為民營礦山,平均生產能力不足3萬噸,且生產工藝和技術落後,資源利用低,環境破壞嚴重。
(2)金銀礦:金資源儲量100噸,岩金礦產地16處,中型礦床有4處,岩金平均品位為5.48克/噸;伴生金礦產地11處,大中型礦床有8處,伴生金平均品位5.17 -0.14克/噸。銀資源儲量1351噸,礦產地13處,銀礦以伴生礦為主。現已開採的礦山有12個,年產黃金6000Kg。
(3)鐵礦:資源儲量7585萬噸,礦產地30處,中型礦床有5處。鐵礦主要作為矽卡岩型銅礦的伴生組分或共生礦產出。目前開采礦山有31個(不含銅礦的伴生),年產量不足100萬噸,露天礦山佔40%,剝離量大,露天采坑和排土場佔用大量土地,植被破壞嚴重。
2.非金屬礦產。 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品種較多,開采條件較好,經濟潛力巨大。其中硫鐵礦、水泥石灰岩、膨潤土、冶金用石英岩等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硫鐵礦中,單一礦產與主要礦產約佔70%,共生礦產約佔30%。2005年生產硫鐵礦石(折35%S)187萬噸,源保證程度較高。
水泥、建築用石灰岩。2005年石灰岩礦石產量約2500萬噸。除供本市生產水泥和建築使用以外,尚有300多萬噸剩餘外銷。我市石灰岩礦儲量豐富,資源保證程度較高,接續資源實力雄厚。
(1)硫鐵礦:礦石硫資源儲量23154萬噸,有礦產地29處,大中型礦床有8處。伴生硫礦產地有8處,中型礦床有5處,硫資源儲量427萬噸。已開采礦山13個(不含伴生礦),年生產礦石約200萬噸,露天礦山佔30%。
(2)水泥用灰岩:資源儲量103447萬噸,礦產地8處,大中型礦產地有5處,水泥用灰岩質量優良,氧化鈣平均含量52.4%。全市80餘個採石場,其海螺、上峰的年產量達2000萬噸,占總產量的三分之二,其餘近80個採石場年開采總量不足1000萬噸。
3.煤礦:我市煤炭已開發利用礦區31處,現保有儲量不足3000萬噸,以年產原煤100萬噸計,僅供開采20年之需,資源保證程度不高。且為薄煤層,開發條件較差,安全隱患大,佔全市工業份額小。
四大優勢礦產銅、金、硫鐵礦、水泥用灰岩是銅陵市開發利用的主要礦種,佔全市固體礦石總產量的77.9%、總產值的93.7%。
今後十年的發展,礦產資源的消耗仍將占重要位置,隨著產業結構調整、人口增長、城市化進程和人民生活質量提高,必然要求不斷擴大礦產資源的有效供給。特別是毗鄰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將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傳統和現代礦產資源的用量不斷增長,仍促進我市對有色、建材和化工等礦產品的開發。從總體看,礦產資源消費總量將呈上升態勢。因此,從經濟發展需要和市場規律要求,必須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以緩解礦產資源供需的嚴峻形勢
(三)銅陵礦產資源對經濟發展的貢獻
銅陵是安徽省四大礦業城市之一。依託豐富的礦產增援,銅陵從有色工業起步,逐步形成了有色金屬、硫磷化工、水泥建材和黃金四大礦業生產加工體系,使礦業和相關原材料加工業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產業,並籍此奠定了銅陵作為全國重要的有色金屬、硫磷化工、水泥建材和黃金生產基地的特殊地位。銅陵礦產資源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產品和利稅。截止2004年底,銅陵累計為國家生產粗銅346.2噸,佔全國粗銅總產量的20.2%;電解銅223萬噸,佔全國電解銅總產量的8.6%;黃金39473千克,硫酸1495萬噸,化肥423萬噸(折純),水泥2071萬噸。全市工業企業累計上繳利稅已超過100億元,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由資源性產業提供。
加快了銅陵工業化進程。銅資源的開發利用,使銅陵有色金屬工業不斷壯大。在此基礎上,一些新的產業陸續從中衍生或分離出來,如化肥、焦化、鋼鐵、水泥、機械、紡織、電子等。這種裂變式的發展,極大地推進了銅陵工業化的進程,使銅陵初步形成了以銅、化工、電子、建材、紡織為支柱,以能源、機械、鋼鐵、醫葯為補充的綜合工業體系。依託資源發展起來的銅陵工業在支撐銅陵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為安徽省和全國的工業化做出了重要貢獻。2004年,銅陵主要產品產量佔全省、全國分別為電解銅88.2%、15.4%,硫酸74.5%、3.94%,化肥17.8%、0.8%,水泥及熟料14.2%、0.94%,電工薄膜100%、35%。
推動了銅陵城市化進程。工業化帶動了銅陵的城市建設和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加速了銅陵城市化進程。由於以資源產業為主的工業迅速發展,銅陵社會勞動力加快集聚,城市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擴展迅速。2004年,銅陵城市化水平已達57%,位居全省第一。
三、存在的問題分析
銅陵市現有各類礦山240多個,礦區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每年開采礦石總量近2000萬噸,開采各類石料約3000萬噸。這些礦石、石料的開采為銅陵市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但采礦過程中,由於多種原因也給銅陵礦業經濟的持續發展造成不利因素、甚至給銅陵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帶來很多負面影響。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礦業結構不盡合理,調整步履維艱。礦山開采規模小、數量多,小型礦山佔全市礦山總數95%以上,平均開采規模不足3萬噸/年。裝備陳舊,技術落後,作坊式管理,資源低效利用,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經濟效益差。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粗放,為追求效益,大量成本向社會分攤,資源利用低,多數礦山基本未開展資源的綜合利用。現有大中型礦山多已步入晚期,開采難度大,可供利用的銅礦資源相對不足。
2、開發密度高。銅陵地域面積僅有1113平方公里,而礦產資源主要集中在山區,即銅陵縣的鍾鳴、順安、天門三鎮和郊區的新建、獅子山區的西湖鎮。在這不足全市二分之一的土地上分布240餘個各類礦山,致使礦礦相連、礦中有礦、一礦多開等現象屢屢發生。由於這些現象的存在,不僅在安全上留下重大隱患、在資源的有效利用也產生很大的浪費、而且在投資上也造成不必要的重復。
3、土地環境治理不足。全市有相當一部分礦山在近城鎮、近村莊、近農田出開采。井下開採的礦山,在開采過程中由於形成的采空區不能及時充填導致地面沉降、塌陷、道路變形、建築物損壞等突出問題,同時地下排水將破壞地下及地表水系,造成民房倒塌、農田無法耕種;城市因礦山排水和超量開采地下水,誘發岩溶塌陷。開采產生塌陷面積超過400公頃,其中以銅礦和煤礦的采空區塌陷規模和破壞性最大。僅鳳凰山、獅子山、銅官山、金口嶺四座銅礦山,采空塌陷區就約有40公頃;煤礦,采空塌陷區面積250公頃以上,破壞農田超過600畝。采礦疏排地下水引起岩溶塌陷面積在500公頃以上,尤以小街岩溶塌陷、新橋礦區、安慶銅礦區、獅子山礦區新民村、周沖等地較為嚴重。近年來,由於開采礦坑排水而發生岩溶塌陷、水田的破壞以及爆破震動擾民,上訪事件時有發生。
4.礦山生態環境破壞比較嚴重,治理程度較低。礦山基礎設施建設佔用和挖損土地,如露天采礦場佔用土地等;礦山開采過程中固體排放物(尾礦砂、廢石土等)堆放佔用和壓覆土地以及礦山開采過程中采空區塌陷、岩溶塌陷破壞土地等侵佔大量土地。目前全市主要礦山露采場、排土場、尾礦場、塌陷區等侵佔土地超過2200公頃,約佔全市總面積的2%。其中露采場近300公頃,排土場300公頃以上,尾砂庫600公頃以上,塌陷區1000公頃。而尾礦場、排土場和塌陷區復墾率不足15%。目前礦山開采每年仍在破壞、侵佔新的土地,所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影響尤為深遠。老礦山遺留的礦山生態環境問題較多,小型礦山缺乏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礦山環境的保護滯後於礦山開發,對環境恢復治理的意識不足、投入少,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難度大。
5、石料開采嚴重破壞植被,污染環境。全市80餘個採石場,其海螺、上峰的年產量達2000萬噸,占總產量的三分之二,其餘近80個採石場年開采總量僅有1000萬噸。這些採石場大部分都建在公路附近,而且都是山坡露天開采,使大片青山被毀壞;在開采和石子加工時灰塵遮天蔽日,嚴重影響周邊的居民日常生產生活。
6、二次資源開發不足。開採的礦石在選礦加工需排放大量的尾礦堆放在尾礦庫中,全市為存放這些尾礦已建近40個尾礦庫,累計堆放選礦廢渣4300多萬立方米,現在每年約有200萬立方米選礦產生的尾礦量排放。這些尾礦也是資源,但堆放起來既是資源的閑置,所形成的尾礦庫既是安全上的重大危險源,也造成很大的環境污染。土法選金點約有30多處,產量約佔20%,多為小型堆氰和土法池浸,尾礦基本不作處理,環境污染十分嚴重;硫金礦中的金的選礦回收率僅有60%。
7、 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的法律法規體系尚待完善。宏觀調控方式與市場經濟不適應,礦產資源管理方式滯後,依法行政尚待強化。
四、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調整思路
(一) 調整優化礦業結構
在規模結構方面。大、中型礦山開采規模要與礦床(區)儲量規模相適應,小型礦山開采要遵循規模經濟原則。關停布局不合理、嚴重浪費資源、嚴重污染環境、嚴重破壞土地植被的小礦山;引導布點過密的小礦山聯合辦礦,鼓勵技術條件好的大礦收購小礦,集約化開采,形成規模經濟。
在采、選、冶結構方面。調整重要礦種采、選、冶比例,改變以原礦生產為主的單一產品結構。鐵、銅、金、銀、多金屬礦山,要調整與采礦規模不相適應的選礦能力。對分散而符合最低經濟規模開採的小礦山,分片集中建設選礦廠,提高綜合利用水平。新建礦山要建設與其規模相適應的選礦廠。
在產品結構方面。金屬礦產要提高產品質量和增加新品種,延伸加工產品鏈。非金屬礦產著力研製環保建材,重點發展精深加工技術,開發新材料,新型建材比重有所上升。水泥生產向高標號、特種水泥方向發展。用3年左右的時間消除傳統磚瓦粘土生產,提倡新型節土產品。
在技術結構方面。調整現有礦山的技術結構,提高礦山的技術水平。逐步改變目前小型礦山的裝備、技術水平落後狀況,推廣先進適用的采、選、冶技術、設備、工藝和方法,金屬礦山大力推廣采選冶新技術和綜合利用技術;非金屬露采礦山採用正規的台階和分層開采工藝,井采礦山採用先進的采礦方法和工藝。通過結構調整使礦業結構趨於合理
1、金屬礦山:制定相應措施,鼓勵相臨礦山合並,大礦收購小礦等,實現規模采選,壓縮小礦山總數,淘汰落後的采選工藝,逐步取締工藝落後、布局不合理的小選廠。小礦山實施最低開采規模要求,基本扭轉大礦小開、一礦多家開採的現象,減少重復投資和資源浪費。
2、逐步整合小煤礦,僅保留少數礦井,並提升其開采規模和裝備水平,制定和實施小煤礦強制退出機制,力爭用5~10年逐步退出煤礦開采業。
3、採取合並、關閉等措施,壓縮整合現有小採石場數量,經過5年,使小採石場數量控制在30個左右,產能控制在1000萬噸左右,實現集約化開采,控制加工中的揚塵和雜訊,實現環保達標。
(二)調整礦產資源開發布局
根據資源分布、重點礦區現狀、新材料礦物的開發與應用、環境保護、建設生態銅都的要求等綜合因素,對現有礦產資源的開采進行區劃。
——鼓勵開采區。開采資源相對集中,可供性程度高,市場前景好,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對環境影響可以控制的礦產資源。
——限制開采區。限制開采資源條件較差或開采技術經濟不合理,易造成資源浪費、破壞的礦產資源;限制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及地質災害易發地區特別是近城市、近村莊的礦產開采。
——禁止開采區。禁止在各類保護區開采;禁止在鐵路、省級以上公路兩側的可視范圍內和沿江近岸一定范圍進行露天開采;禁止在生態環境不可恢復利用的地區和地質災害危險區開采礦產資源。
(三)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與保護
1、理順國家、省及市、縣級在礦產資源開采項目審批、監管脫節的關系,建立新建礦山聯合審批機制。
2、加強礦產資源開採的可行性論證,強化開采設計。礦山企業必須按照批準的礦山設計或開采方案組織實施,開採回採率、選礦回收率、采礦貧化率必須符合要求,含多種礦產的礦床必須包括共、伴生礦產綜合回收利用的指標。
3、鼓勵礦山企業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對低品位貧礦和難選冶礦石的低品位硫、磷等礦床實行有效控制和保護;鼓勵企業對「三廢」特別是選礦尾砂和矸石的綜合利用,進一步落實有關優惠和扶持政策。禁止投資建設采選綜合回收率低礦山開采項目。
4、完善制度依法行政、強化監督。完善企業「三率」考核體系,嚴格按設計指標進行考核。加強開採回採率和綜合回收率的管理,嚴格執行開採回採率與資源補償費徵收掛鉤。強化礦山監督,制止對資源破壞性開采。大礦推廣先進采礦方法,小礦推廣適用采礦方法和設備,禁止土法采選,提高資源利用水平。
5、加快對小煤礦的改造。按照統一規劃、合理集中、正規開采、保障安全、依法監督的方針,對現有小煤礦進行改造,減少生產礦井數,擴大單井生產規模;制定和實施小煤礦強制退出機制,促進安全生產。
6、加強科學研究,採用新工藝、新技術進行高科技產品的開發。發展精深加工技術;發展新能源及節能、降耗技術和工藝,降低資源消耗水平,積極發展急缺資源的廉價替代產品,鼓勵對廢舊金屬及二次資源的回收利用。
(四)加強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
堅持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並重的原則,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閉坑的生態環境治理與恢復的全過程的監督管理。建立和健全適應市情和市場經濟體制的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的管理體系。重點做好礦山土地復墾、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不再新建破壞生態環境且不可恢復利用的礦山,建立地下開采動態監測系統,有效控制礦山次生地質災害,達到資源開發與保護的良性循環,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資源效益及生態環境效益的統一。明確開發主體的權益和責任,正確處理局部與全局、當前與長遠的關系,使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開展礦山生態環境調查,逐步建立和完善礦山生態環境動態監測體系。
盡快調查研究制定新建礦山、選礦廠的准入條件;生產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管辦法;現有選礦廠「三廢」排放監測監控體系,尤其是控制堆淋小金礦數量,預防氰化物對水體的污染;對於歷史上由采礦造成的礦山生態環境破壞,或已接近閉坑礦山的生態環境治理與恢復政策。
Ⅳ 中國地質災害預警區劃
根據中國地貌格局、地質環境特徵及其與降雨引發型崩滑流地質災害關系統計分析結果,以全國性分水嶺或雪線為界,考慮長時間周期、大空間尺度的氣候區劃和地質環境條件,將全國分為7個預警大區(圖5.1):
圖5.1 中國地質災害預警區劃圖(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A東北山地平原區;
B大華北地區;
C中南山地丘陵區;
D西南中高山區;
E黃土高原區;
F北方乾旱沙漠區;
G青藏高原區。
在預警區劃(7大區劃分)基礎上,分區開展預警模型建立工作。分區界限:
(1)A/F大興安嶺—七老圖山
漠河—鳳水山(1398m)—古利牙山(1394m)—太平嶺(1712m)—興安嶺(1397m)—巴代艾來(1540m)—罕山(1936m)—黃崗梁(2029m)—七老圖山
(2)A/B雲霧山—長白山
小五台山(2882m)—赤城—雲霧山(2047m)—七老圖山—阜新—鐵嶺—莫日紅山(1013m)—白頭山
(3)B/E太行山—中條山
小五台山(2882m)—恆山(2017m)—北台頂(3058m)—陽曲山(2059m)—歷山(2322m)—華山(2160m)
(4)E/F毛毛山—靖邊—東勝—小五台山
海晏—仙密大山(4354m)—毛毛山(4070m)—景泰—定邊—靖邊—榆林—東勝—豐鎮—小五台山(2882m)
(5)EB/DC秦嶺線—伏牛山—大別山—括蒼山
海晏—龍羊峽—同仁—鳥鼠山(2609m)—武山南—鳳縣—太白山(3767m)—首陽山(2720m)—秦嶺—華山(2160m)—全寶山(2094m)—老君山(2192m)—太白頂(1140m)—雞公山(744m)—霍山(1774m)—安慶—九華山(1342m)—黃山(1873m)—桐廬—括蒼山(1382m)—北雁盪山(1057m)
(6)F/G阿爾金山—祁連山
公格爾山(7649m)—慕士塔格山(7509m)—賽圖拉—慕士山(6638m)—烏孜塔格(6250m)—九個達坂山(6303m)—阿卡騰能山(4642m)—阿爾金山(5798m)—大雪山(5483m)———祁連山(5547m)—冷龍嶺(4849m)—毛毛山(4070m)
(7)C/D老君山—梵凈山—岑王老山
老君山(2192m)—武當山(1612m)—大神農架(3053m)—建始—來鳳(>1000m)—酉陽—梵凈山(2494m)—佛頂山(1835m)—雷公山(2179m)—岑王老山(2062m)—富寧
(8)D/G九寨溝—察隅
武山—九寨溝—雪寶頂(5588m)—馬爾康—爐霍—新龍—巴塘—察隅
注:括弧內為高程點(m)。
Ⅵ 銅陵地區常見的地質災害及預防和治理措施
銅陵市201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市國土資源局
(二○一○年五月)
為預防和治理地質災害,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保護地質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及《安徽省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結合銅陵市地質災害現狀及發展趨勢,特製定本方案。
一、2009年降水及地質災害發生概況
2009年銅陵地區降水量正常,其中6月30日至7月3日發生連續強降雨,期間降雨量過大,引發多起地質災害。據統計,全年共發生14起地質災害,其中11起為滑坡災害,3起為岩溶塌陷災害,分別是:銅官山區鷂山社區鷂山新村40棟5號後側山體滑坡、鷂山散戶18號私建房後山體滑坡、露采105棟車棚後擋土牆滑坡、金口嶺新村23棟擋土牆滑坡、解西37棟護坡擋土牆滑坡、銅官山綠雲山莊2號別墅後側山體滑坡、郊區古聖鐵礦滑坡、銅陵縣五松鎮氣象局後坡滑坡、五松十五組區域居民宅後山體滑坡、中富強5、6棟護坡部分坍塌、郊區神仙山管理處塌陷、橋南辦銅山社區4組岩溶塌陷、強生集團廠區護坡部分坍塌、長江西村33棟樓房側面坍塌,均未造成人員傷亡。
二、2010年地質災害預防監測重點
(一)氣象預測。根據市氣象台預測,2010年汛期(5—9月)銅陵地區降水總量900mm,較往年平均偏多,6月中旬初入梅,7月上旬後期出梅,入梅偏早,出梅正常,梅雨量350mm左右(均值300mm),偏多,梅雨期內有一段降水集中期,局地有短時內澇,梅雨期內出現過程性強降水的可能性仍然較大。今年夏季高溫日數(大於或等於35度)較常年偏多,可能出現伏旱。
(二)地質災害預測。結合我市地質環境背景條件及地質災害發生發展趨勢,我市2010年地質災害類型仍將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和地面塌陷(岩溶塌陷、采空塌陷)為主。與強降水有關的崩、滑、流等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可能將相應增加,特別要關注突發性暴雨災害引發的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地質災害。對因采礦和不合理的工程施工可能引發的相關地質災害,也要引起高度關注。
(三)重點防範期。針對我市各類地質災害的發生及危害在時間與空間上的特點,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重點防範期為汛期(5—9月),岩溶塌陷及采空塌陷需全年預防。
(四)預防監測重點地段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根據近年來全市地質災害發生、發展趨勢及地質環境背景條件分析,重申下列預防監測重點地段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
1.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預防監測重點地段。包括銅官山礦排土場,市建成區鷂山,華金礦業公司主井、配電房、選廠滑坡,新橋礦業公司露采場、排土場滑坡,鳳凰山銅礦排土場滑坡,銅山銅礦前山露采場,安慶銅礦辦事處馬鞍村滑坡,安慶銅礦辦事處龍王廟滑坡,新華山銅礦排土場,葉湖鐵礦排土場,鍾鳴硫鐵礦排土場、銅陵縣董店堆浸公司等。
2.岩溶塌陷預防監測重點地段。市建成區小街地區,市神仙山公墓,郊區銅山社區第四村民組,安慶銅礦辦事處旗星馬山村(安慶銅礦區),銅山鎮南泉村,西湖鎮獅子山村包村,獅子山街道先鋒西村59棟,新橋礦區(盛沖河、朱沖河河谷分布區),順安鎮葉湖—大明村(葉家湖水源地),順安鎮大明村寺沖村民組,天門鎮新民村。
3.采空塌陷預防監測重點地段。獅子山銅礦東、西獅子山、老鴉嶺采空區;原銅官山銅礦采空區;立新煤礦區采空區;鍾鳴鎮院沖村田傍張采空區。
三、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加強領導,強化措施。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增強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責任感、緊迫感,切實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做到領導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縣、區人民政府要依據本方案,結合本地區地質災害實際情況,制定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銅陵有色控股公司、銅化集團公司、銅陵海螺公司、新華山礦業公司等單位要切實負起責任,做好各自礦區范圍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並依據本方案制定年度防治方案。要深入開展《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以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公眾的地質災害防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所有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都應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凡是有條件將危險區內受災對象撤出或進行治理的,應立即實施搬遷或落實治理措施;暫時無法搬遷或沒有條件治理的,應針對可能的誘發因素採取簡易應急工程和預防措施,以遏制和減緩險情。要切實保障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投入。因自然因素造成地質災害(重大級以下)的防治經費,列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的治理費用,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由責任單位承擔。
(二)明確責任,嚴格管理。市國土資源部門負責全市區域內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市住房建設部門負責市建成區、規劃區與工程設施直接有關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監管工作,建設單位負責日常監測和防治工作;市交通公路部門負責公路修路切坡誘發產生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治監管工作;市水務部門負責長江沿線、河道及水庫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監管工作;市安全生產監管部門負責尾礦庫及生產礦山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防治監管工作;市教育主管部門負責全市中小學校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監管工作;市氣象部門負責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地質災害氣象預報等級在三級及以上的,通過銅陵天氣預報等方式向社會公布。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責任單位要加強台風、強降雨等災害天氣期間的地質災害防範工作。因工程建設引發以及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由建設單位進行監測和治理。
(三)完善制度,依法治理。嚴格執行地質災害監測、警示和公告制度。建立全市聯動、布局合理、群測群防、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網路。縣、區政府負責本區域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建設。市住房城建、交通運輸、水務等部門按照職能分工負責各自范圍內的地質災害監測網路建設。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鄉(鎮)、村以及有關單位、礦山,應當加強地質災害群測群防以及群專結合的監測預警工作。對出現地質災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區域和地段,轄區政府應當及時劃定為地質災害危險區,予以公告,並在地質災害危險區的邊界設置明顯警示標志。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內,禁止爆破、削坡、工程建設以及從事其他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活動。地質災害險情已經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的,轄區政府應當及時撤銷原劃定的地質災害危險區,並予以公告。
嚴格執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應當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並將評估結果作為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報告未包含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時,應當對規劃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重要工程建設項目應當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中提出的各項防治措施,項目單位要認真採納並組織實施。
嚴格執行汛期地質災害值班、巡查制度。國土資源部門應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值班工作,保證有關地質災害防治信息能及時上傳下達;同時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重要防禦區段的巡查工作。汛期巡查一般不得少於2—3次,重要時段(如特大暴雨)要加密巡查。
嚴格執行地質災害速報和月報制度。縣、區國土資源部門和有色公司、銅化集團等單位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將區域內的隱患點、各類地質災害災情和地質災害成功預報情況如實上報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建設、水務、交通等有關部門應與同級國土資源部門相互通報地質災害隱患點、災情及防治情況,共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Ⅶ 安慶市大力地質災害排險工程有限公司怎麼樣
安慶市大力來地質災害排險工程有限公司自是2016-04-22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梅城鎮新建東區。
安慶市大力地質災害排險工程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40824MA2MUP7L9F,企業法人嚴禮松,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安慶市大力地質災害排險工程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察、設計、施工;土石方工程施工;道路硬化工程施工;市政工程、公路工程、體育場地設施工程、土地整理、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施工、維護,園林綠化工程施工、維護;房屋拆遷咨詢。(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安慶市大力地質災害排險工程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Ⅷ 安慶到西安鐵路沿線自然災害
安慶到西安經過的鐵路線有京九線和隴海線。沿線地形崎嶇,主要自然災害有暴雨洪水災害、乾旱災害,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等地質災害。
一、京九鐵路,線路呈北南走向,北起北京西站,南至香港紅磡站(九龍車站),1992年10月全線開工,1996年9月1日建成通車,是中國一次性建成雙線線路最長的一項宏偉鐵路工程。
京九鐵路北起北京,跨越京、冀、魯、豫、皖、鄂、贛、粵、港等9個省級行政區的103個市縣,南至深圳,連接香港九龍,包括同期建成的霸州至天津和麻城至武漢的兩條聯絡線在內,全長2553公里。沿線主要城市有:北京、衡水、聊城、菏澤、商丘、阜陽、九江、南昌、吉安、贛州、河源、惠州、東莞、深圳、香港等。
二、隴海鐵路原名隴秦豫海鐵路,又名海蘭鐵路,是甘肅蘭州(甘肅簡稱「隴」)通往江蘇連雲港(古稱海州,簡稱「海」)的鐵路干線。於1905年起動工,經過四十餘年的分段建設,至1952年全線建成,1953年7月全線通車。目前全長1759公里,為I級雙線電氣化線路。
隴海鐵路是貫穿中國東、中、西部即華東、華中、西北最主要及最重要的鐵路干線,也是從太平洋邊的中國連雲港至大西洋邊的荷蘭鹿特丹的新亞歐大陸橋的重要組成部分。隴海鐵路中國沿線自東向西主要城市有連雲港、徐州、商丘、開封、鄭州、洛陽、三門峽、渭南、西安、寶雞、天水、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