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環境
Ⅰ 試述中國地質環境的演變
http://www.google.cn/search?complete=1&hl=zh-CN&ie=GB2312&q=%D6%D0%B9%FA%B5%D8%D6%CA%BB%B7%BE%B3%B5%C4%D1%DD%B1%E4&btnG=Google+%CB%D1%CB%F7&meta=&aq=null
Ⅱ 中國各地地質狀況
1、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管理2、各地質勘查局、各有色地質勘查局、各煤田地質局、各核工業地質局、各冶金地質局
3、中國地質調查局: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4、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國冶勘總局):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5、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涿州):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6、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隸屬於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7、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
8、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9、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10、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隸屬於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
11、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為主)
1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為主)
14、中國鹽業總公司(即中鹽勘察設計院)
15、延長油礦管理局(陝西省)
16、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17、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地質院校:
1、中國地質大學(原武漢地質學院、北京地質學院)
2、吉林大學(原長春地質學院)
3、成都理工大學(原成都地質學院)
4、長安大學(原西安地質學院)
5、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
(一)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的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質勘查單位統一劃歸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歸口管理,並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
(二)組建中國地質調查局,作為國土資源部所屬的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的事業單位。具體職能和編制由國土資源部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審定。
(三)各工業部門所屬地質勘查隊伍要根據不同情況積極推進改革。冶金、有色、輕工、化工、建材等部門所屬的地質勘查單位,可以從各自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改組為企業或進入企業集團,具體實施方案由國家經貿委與各工業局研究確定。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可以從所屬地勘隊伍中保留一支從事放射性礦產勘查的精幹隊伍,其餘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同步進行屬地化、企業化改革,具體實施方案由國防科工委研究確定。武警黃金地質勘查部隊的改革,按照中央軍委和國務院的有關決定執行。輕工局所屬部分地勘單位,並入中國鹽業總公司。
一、地質部地勘系統
中國地質調查局:2001年成立,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天津地質研究所(天津地調中心)
沈陽地質研究所(沈陽地調中心)
南京地質研究所(南京地調中心)
宜昌地質研究所(宜昌地調中心)
成都地質研究所(成都地調中心)
西安地質研究所(西安地調中心)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全國地質資料館)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中國地質圖書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法技術研究所
勘探技術研究所
探礦工藝研究所
探礦工程研究所
鄭州綜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綜合利用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機關):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各省市區地質勘查局(組建地質調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質系統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劃歸中國石化集團。
二、冶金地勘系統(原冶金部地質勘查總局)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國冶勘總局),成立於2001年。
中國冶勘總局一局(華北局):燕郊:第一地質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礎工程總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島天元五一五鑽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從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分出):原編制為:一隊:遷安;二隊:衢州;515隊:秦皇島;516隊:宣化;518隊:邯鄲;520隊:邢台;522隊:唐山;物探隊:灤縣;水文隊:定州;超硬材料研究所:探礦技術研究所:燕郊;測繪大隊:燕郊;建築規劃設計院:職工醫院:二級甲等;子弟學校:
中國冶勘總局二局(原華東局606隊):福州:第二地質勘查院、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
中國冶勘總局三局:太原:311隊、312隊、314隊、316隊、地勘院、岩土總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山東局:濟南:2個專業公司,4個綜合地質隊、2個專業地質隊、2個勘查院、1個測試中心和1所高級技工學校:山東正元資源勘查研究院、新疆地質勘查院(烏魯木齊,外派單位)、山東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中南局:武漢,分布在湖北、湖南、廣西三省八市:603隊:大冶;604隊:孝昌; 605隊:襄樊;606隊:黃石;607隊:宜都;608隊:黃石;609隊:黃石;水文隊:黃陂。
中國冶勘總局西北局:西安:西北地質勘查院(西安,原西安地質調查所);五隊(酒泉);六隊(漢中);烏魯木齊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保定,國內三大航空物探隊伍之一。
中國冶勘總局遙感技術應用中心:北京
中國冶勘總局昆明地質調查院:昆明,原西南局昆明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廣州地質調查所:廣州
四川省(西南)、遼寧省(東北)冶金地質勘查局和冶金華東地質勘查局(安徽省)已下放。
三、煤炭地勘系統(即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總部原涿州,現遷北京豐台。
江蘇煤炭地質局:常州,勘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五隊、物測隊、機械研製中心、勘探研究所、江蘇長江機械化基礎工程公司。
浙江煤炭地質局:杭州,浙江華廈工程勘察院,浙江華廈建築基礎工程公司,浙江煤炭測繪院等。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新市鎮,152地質隊、201地質隊、202地質隊和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廣西煤炭地質局:柳州
湖北煤炭地質局:武漢,125隊、182隊、物探測量隊、地質勘查院和湖北省地質勘察基礎工程公司。
青海煤炭地質局:西寧,105勘探隊、132勘探隊、物測隊、勘查院4和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詢公司。
第一勘探局:邯鄲,119勘探隊、129勘探隊、173勘探隊、物測隊、科教中心、地質勘查院、技術研究中心。
第二勘探局:北京,機械研製中心,建築工程公司,地質制圖印刷中心。
水文地質局:邯鄲,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察院、四個水文地質隊和物探、基礎工程、機電安裝、物資供應、地能空調、污水治理等六個專業公司。
航測遙感局:西安
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北京
煤炭資源信息中心:涿州
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涿州
幹部學校(黨校) :涿州
中煤地質報社:涿州
河北省(邢台)、山西省、內蒙古、東北(沈陽)、吉林省、黑龍江省、安徽省(蚌埠)、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泰安)、河南省、湖南省(株洲)、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新疆煤田地質局已下放。
四、核地勘系統(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地質總局)
核地勘隊伍組建於1955年,現有6個地區性地質局、52個地質大隊以及研究院所、工廠、醫院等90個縣團級以上企事業單位,分布於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核工業地質調查院):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為其業務支撐單位,以6個地區核地質研究所為主體,組建6個核工業地質調查分院,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16大隊、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08大隊、核工業東北地質局243大隊作為專業勘查隊伍。
6個地質局所在省的48個地勘單位,以省為單元,整體屬地化,組建遼寧省(東北)、江西省(華東)、湖南省(中南)、廣東省(華南、由韶關遷花都)、四川省(西南)、陝西省(西北)核工業地質局,其餘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9個單位屬地化後(組建了河南省(信陽,原308大隊)、貴州省、甘肅省、青海省等4個核工業地質局),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管理。
五、有色地勘系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地質勘查總局)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有色地調中心):成立於2001年,北京地質調查所、桂林地質調查所、新疆地質調查所、地質資料館、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中資環):成立於2003年,北京索坤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北京遙感中心、北京測繪院、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原物化探中心)、河北有色測繪公司。
19個地質勘查局全部下放:
1.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天津市地質調查總院,含河北):原華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轄514隊(承德)、517隊(石家莊)、519隊(保定)、地質四隊(秦皇島)、普查大隊(燕郊)、核工業247隊(寶坻,原屬核工業東北地質局)等六個地質隊和一所職工大學(保定),在天津局本部設有天津市地質勘查總院、地質研究所。
2.內蒙古有色地質勘查局
3.遼寧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4.吉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5.黑龍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6.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南京。下轄805(六合)、806(徐州)、807(南京)、809(南京)、810(南京)、813(南京)、814隊(鎮江)、研究所(南京)、測繪院(鎮江)、礦產開發研究院(南京)、南京岩土工程勘查院。
7.浙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紹興,前身為重工業部南京地質勘探公司802隊。
8.河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鄭州,下轄勘查總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五隊、六隊、七隊。
9.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長沙,下轄一總隊(郴州)、二總隊(湘潭)、214(株洲)、217(衡陽)、245(吉首)、247(長沙)、研究院(長沙)、礦業信息研究中心(長沙)等局屬正處級事業單位16個。
10.江西省有色地質勘查局:南昌,江西金源地礦集團公司。下設「五隊、三院、三中心」等11個事業單位。
11.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2.廣西有色地質勘查局
13.海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4.貴州省有色地質勘查局:貴陽,下轄一總隊(清鎮)、二總隊(六盤水)、三總隊(遵義)、物化探總隊(清鎮)、五總隊(安順)、六總隊(凱里)、地質勘查院(貴陽)。
15.西南有色地質勘查局(昆明,含四川)
16.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安,屬陝西省正廳級事業單位,有12二級單位,分布於西安、臨潼、咸陽、寶雞、漢中、商洛等地)
17.甘肅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8.青海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9.新疆有色地質勘查局
六、化工地勘系統(原化工部地質礦山局)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中國明達化工礦業總公司):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16家地質勘查院(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阿城)、江蘇(徐州)、浙江、福建、泰安(鉀鹽地質)、河南、山東、湖北(荊州)、湖南、廣西、貴州(遵義南白)、雲南、陝西)、1家地質研究院(化工地質調查總院(地質研究總院))、1家職工醫院。遼寧省(錦州)、安徽省(馬鞍山向山)、廣東省(花都)、四川省化工地質勘查院(彭州軍樂)等4家已下放。
七、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建材地調中心):
原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地質公司,轄26個各省、市、區總隊,現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八、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九、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原為成立於1974年徐水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後總部遷涿州,2004年更現名。
十、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高碑店,原為海洋石油勘探局。
十一、中國石化集團: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原地質礦產所屬石油地質單位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各石油地質局改稱石油局,2000年整體並入中國石化集團。
華北石油(地質)局:鄭州
東北石油(地質)局:長春
華東石油(地質)局:南京
中南石油(地質)局:長沙。
西南石油(地質)局:成都,地質勘察總公司
西北石油(地質)局:烏魯木齊
上海海洋石油(調查)局:
廣州海洋石油(調查)局:2001年劃歸中國地址調查局。
十二、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十三、中國鹽業總公司:中鹽勘察設計院(前身是輕工業部鹽業勘探隊):長沙
Ⅲ 中國地質大學環境學院的介紹
中國地質抄大學環境學院組建於2003年。襲2003年6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從「環境問題已成為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的認識高度出發,結合自身人才培養特色和學科優勢,正式組建環境學院,以促進和加強中國地質大學環境學科的建設與發展。
Ⅳ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怎麼樣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的事業單位,主要職責和任務是承擔全國地質環境回監測答網的建設、運行和管理,承擔地質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以及相關調查研究工作,開展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信息化建設與服務。
中國地質調查局為國土資源部直屬的副部級事業單位,根據國家國土資源調查規劃,負責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信息資料,並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
國土資源部為正部級;中國地質調查局為副部級,副局長為正局級,下屬各單位正職應該是標配副局級。因此,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作為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的事業單位,其正職應該為副局級,副職為正處級。下屬各單位部門正職為副處級。
Ⅳ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設施環境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位於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腹地,東湖之畔,南望山麓,佔地1700餘畝。學校擁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逸夫博物館,是全國文明單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的前身是北京地質學院博物館,1982年在武漢重建。2001年,中國地質大學獲邵逸夫基金資助,建設新博物館大樓,新館總投資5000餘萬元,於2003年落成,2005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新建後的博物館建築面積近萬平方米,陳列展示面積近五千平方米,是目前中南五省最大的自然科學類博物館,也是目前中國內地高校規模最大的博物館。2006年11月,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4A級風景旅遊區,使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成為擁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高校。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館藏各類地質標本達3萬余件,其中珍貴罕見的館藏珍品近3000件,包括體長10.5米、體高6.1米的恐龍化石珍品——黑龍江滿洲龍化石;長度和完整程度在世界上位居第一的魚龍化石之王——梁氏關嶺魚龍化石;面積達15平方米的世界最大的海百合化石等。
地大隧道連接校園西區與北區,呈為直線型,全長333米,凈空高4.5米,洞寬6米。該隧道投資600多萬元,於2003年6月動工,並與當年完工。校區內建隧道的高校,地大還屬第一個,此工程極大地方便了師生來往南北校區,因為西區北區之間往來不用再繞行南望山。地大隧道是地大的標志性建築,也是一條實用型通道。夏天的隧道,由於沒有陽光直射,里頭特別陰涼。
Ⅵ 中國地質環境的先天脆弱性
(一)地勢落差顯著,山地丘陵多
地理統計數據表明,世界大陸平均海拔高度950m,中國大陸平均高度為1495m,是世界平均高度的1.57倍。除無固定居民的南極洲以外,中國大陸平均海拔高於其他大洲和地區(表2-1)。中國海拔在3000m以上的陸地面積248.3萬Km2,占國土面積的25.86%;海拔1000~3000m的陸地面積307.5萬Km2,占國土面積的32.03%;海拔在500m以下的陸地面積241.7萬Km2,僅占國土面積的25.18%。全球超過8000m的山峰共有12座,中國境內就有7座。最高的珠穆朗瑪峰與最低的吐魯番盆地垂直高差達9000m,如此巨大的高程落差,世界上絕無僅有。據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研究成果,以世界大陸平均海拔高度為基準,每增加100m的高度,區域發展成本將提高2.2%~2.4%[2]。據此推算,中國平均狀況下的區域發展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5倍。
表2-1 中國與主要地區海拔高度對比表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年鑒(2008)》
高海拔意味著地形的傾斜度、切割度、起伏度高於其他地區,也意味著重力侵蝕程度高於其他地區,易於誘發水土流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據2008年水利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聯合普查,中國土壤侵蝕面積356.92萬Km2,占陸地面積的37.2%,其中水流侵蝕面積161.22萬Km2,風力侵蝕面積195.70萬Km2。我國年均土壤侵蝕總量45.2億t,主要江河的多年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約3400t/Km2。按照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及流失強度綜合判定,中國現有嚴重水土流失縣646個,四川、山西、甘肅、內蒙古、陝西5省嚴重水土流失縣佔全國總數的50%以上[3]。
(二)內動力地質作用活躍,地質災害多
中國地處歐亞板塊的東南部,位於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的交匯處,構成了中國構造活動與地震活動的動力背景。根據國家地震局中國地震烈度分布圖,中國Ⅶ度及Ⅶ度以上地震烈度區面積約312萬Km2,占陸地面積的32.5%,遠高於美國的12%[4]。位於Ⅶ度及Ⅶ度以上地震烈度區的城市約佔全國城市總數的50%。67%的100萬人口以上城市、71%的50萬人口以上城市位於Ⅶ度及Ⅶ度以上地震烈度區。高地震烈度區基本上是沿活動斷裂帶分布的,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天山地區、河西走廊、鄂爾多斯周邊、華北平原、松遼平原、東南沿海地區和台灣島等多地震區。據聯合國國際災害資料庫統計,2001~2009年中國發生重大地震災害43次,佔世界總數的17.3%;死亡人數87939人,佔世界總數的19.6%;受災人數5276.7萬人,佔世界總數的62.8%(表2-2)。
表2-2 2001~2009年世界主要地區重大地震與滑坡災害統計表
數據來源: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機構(UN/ISDR)OFDA/CRED國際災害資料庫
受高海拔和內外動力地質作用的影響,中國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變型地質災害發生頻繁,分布廣泛。據統計,滑坡與崩塌災害中、高易發區面積346.7萬Km2,佔中國陸地面積的36.1%,主要分布在中國地勢第一、二級階梯過渡地帶和第二、三級階梯過渡地帶[5]。泥石流災害中、高易發區面積262.4萬Km2,占陸地面積的27.3%,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東南緣山地、四川盆地周邊以及隴東-陝南、晉西、冀北等以黃土高原東緣為主的地區。地面塌陷災害中、高易發區面積167.3萬Km2,占陸地面積的17.4%,主要分布在雲貴高原和華南丘陵、盆地、平原區可溶岩連片分布的地區。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高易發區197.6萬Km2,中易發區面積388.0萬Km2,總計覆蓋了中國陸地面積的61.0%(表2-3)。
表2-3 我國突發性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面積統計表單位:萬Km2
數據來源: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08.全國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研究.北京:地質出版社
(三)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涉水環境問題多
中國水資源的空間分布極不均衡。年降水量在東南沿海地區最高,逐漸向西北內陸地區遞減。從黑龍江省呼瑪到西藏東南部邊界的這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斜線,大體與年均降水量400mm一致,是東南部濕潤半濕潤地區和西北部乾旱半乾旱地區的分界線。東南部的濕潤和半濕潤地區也是暴雨洪水的多發區。全國水資源有80.4%分布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人均水資源量3481m3。長江流域以北的黃淮海與東北地區水資源僅佔全國的14.7%,人均水資源量747m3。全國地下水淡水可開采資源量為3527.78億m3,主要分布在各大平原盆地。其中,黃淮海地區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最多,為512.10億m3,佔全國的14.52%;其次是黑松流域,佔9.31%。
中國水資源的時間分布很不均衡。受季風氣候影響,各地降水主要發生在夏季。大部分地區每年汛期連續4月的降水量佔全年的60%~80%,不但容易形成春旱夏澇,而且水資源量中大約有2/3是洪水徑流量,形成江河的汛期洪水和非汛期的枯水。而降水量的年際劇烈變化,更造成江河的特大洪水和嚴重枯水,甚至發生連續大水年和連續枯水年。
受變異很大的水文過程、地質過程、自然地理過程的影響,地球化學元素遷移分布在空間上極不均勻。北方許多地區不僅分布著大片鹹水,而且還分布著各類由原生環境形成的對人體有害的劣質水,如沼澤水、高鐵錳水、高氟水、高砷水、低碘水、含腐殖酸軟水等,從而導致各類地方病的發生,常見的地方病有甲狀腺腫大、大骨節病、克山病及高氟病等。在北方16個省份1062個縣中有800多個縣發現有地方病。北方地區土壤中的鹽分分布也很不均勻,在松嫩平原、黃淮海平原下游、銀川平原、內蒙古河套平原、新疆、青海等地區分布著大面積的鹽鹼地,嚴重製約了當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Ⅶ 中國地質分布
中國處於歐亞板塊的東南緣,與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板塊相接,各地區地質環境差異較大,發展歷史很不相同,區域地質各具特色,這為我國類型多樣、數量巨大的金屬礦床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鐵礦:我國分布有各時代的從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鹼性各類岩漿岩,沉積了從太古宙到第四紀各個時代的地層,從而形成各種各樣的鐵礦床。
沉 積變質型鐵礦床主要產於前寒武紀古老的區域變質岩系中。岩漿晚期鐵礦床與基性、基性-超基性岩漿作用有關。接觸交代-熱液型鐵礦床主要賦存於中酸性-中基 性侵入岩類與碳酸鹽類岩石的接觸帶或其附近。與火山-侵入活動有關的鐵礦床與富鈉質的中性、基性火山岩侵入活動有關。沉積鐵礦床產於新元古代以後各個地質 時期的地層中,其中時代最老的是早震旦世沉積鐵礦床,分布最廣的是泥盆紀「寧鄉式」鐵礦。
錳礦:我國錳礦絕大多數產於地台區,只有少數產於地槽中,從成礦時代看,以前寒武紀和泥盆紀的錳礦儲量為最多,分別佔32%和30%。
鉻礦:我國鉻鐵礦均直接產於超基性岩或基性-超基性雜岩體中,有工業價值的含鉻基性-超基性岩體主要為海西期和阿爾卑斯期,其次是前寒武紀和加里東期。
鈦 礦和釩礦:產於釩鈦磁鐵礦中的這兩類礦產主要受四川攀西地區和河北北部的基性-超基性岩控制。鈦鐵礦砂礦床有濱海沉積、殘坡積和河流沉積等多種成因類型, 成礦時代多屬第四紀。沉積型釩礦多產於揚子地台和秦嶺-祁連褶皺系的所謂「下寒武統黑色岩系」(即廣義的「石煤」)中。
銅 礦:我國復雜多樣的地質環境形成了多種銅礦類型:斑岩型銅礦和夕卡岩型銅礦產於會聚板塊邊界;海相火山岩塊狀硫化物型銅多金屬礦在離散板塊邊緣和會聚板塊 邊緣以及島弧環境等均有產出;海相沉積岩塊狀硫化物型銅礦產於大陸殼海西-印支期海相斷裂拗陷帶環境;海相沉積(變質)岩型銅礦產於穩定大陸邊緣裂谷或類 似張裂構造的早期階段;鎂鐵質-超鎂鐵質岩型銅鎳礦產於大陸邊緣和增生褶皺帶邊緣深大斷裂環境;陸相火山岩銅金礦產於活動大陸邊緣火山帶環境。從成礦時代 看,主要是中生代、中—新元古代和新生代,其中燕山期成礦作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鉛鋅礦:分布廣泛、規模巨大的碳 酸鹽岩型鉛鋅礦床多數產於地台區,少數分布在冒地槽區,主要分布在湘、桂、粵、滇、川、黔、遼吉、塔里木西北及西南邊緣。鉛鋅礦分布的地層時代以泥盆紀— 二疊紀為主(46%),其次是前震旦紀(19%)、寒武紀—志留紀(15%)、震旦紀(11%)。
鋁土礦:我國古風化殼鋁土礦都與侵蝕間斷面的古風化殼有關,主要形成於石炭紀,其次是二疊紀。
鎳礦:我國鎳礦除雲南墨江一處屬風化殼礦床外,其餘皆為岩漿熔離礦床。該類礦床主要分布在准地台內部區、過渡區和地槽內部區,以過渡區為主,與超鎂鐵質-鎂鐵質岩體有關,元古宙和海西期是兩個主要成礦期。
鎢礦:我國鎢礦分布在三個成礦帶:濱太平洋鎢礦帶、秦嶺-祁連山和天山鎢礦帶、三江-喜馬拉雅鎢礦帶。鎢礦與燕山期的中、早期花崗岩關系最為密切,其中尤以燕山早期至關重要。
錫礦:中國錫礦主要分布在晚古生代天山-大興安嶺褶皺區、古生代華南褶皺系、中新生代濱太平洋褶皺系,以及特提斯-喜馬拉雅褶皺帶,許多大、中型錫礦床均產在燕山晚期重熔-再生岩漿作用形成的小岩株、岩枝的內外接觸帶。
鉬礦:我國鉬礦分布於兩個成礦帶:東部的環太平洋鉬成礦帶和西部的三江褶皺系銅-鉬成礦帶。絕大多數鉬礦床和銅鉬礦床均為中生帶燕山期的產物。
銻礦:我國銻礦類型主要有:碳酸鹽岩地層中的層控礦床;不規則脈狀銻礦床;中低溫熱液充填交代多金屬礦床,及火山岩層中似層狀、脈狀銻礦床,成礦圍岩多為泥盆系和元古宇,其次是二疊系和三疊系。
金 礦:我國岩金礦與三個時代的岩漿岩有關:一是加里東期花崗岩;二是海西期的斜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岩和二長花崗岩;三是燕山期中酸性小侵入體。由於成礦物質 主要來自古老基底的礦源層,東部地區金礦層控性明顯;而西部地區岩控及深斷裂控制明顯,成礦物質主要來源為基性-超基性岩。
銀礦:我國銀礦形成於元古宙到中生代的各個地質時期,其中尤其是燕山期,礦床的數量和規模都居於首位。在空間上,銀礦床主要分布在地槽褶皺帶、地台凹陷盆地,以及活化地台的火山-沉積斷陷中。
稀 土金屬礦:內蒙古白雲鄂博稀土-鐵-鈮礦床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礦床,位於華北地台與大興安嶺褶皺系交界處,賦礦層位為中元古界淺海相沉積淺變質的白雲岩、 板岩和石英岩,與礦化作用有關的岩漿活動為海西期黑雲母花崗岩。近年來在我國南方發現的風化殼型稀土礦床具有重要意義,含礦原岩是富含稀土的花崗岩、混合 岩及火山岩,礦床受含礦原岩和地形地貌條件控制,根據稀土元素的賦存狀態,可分為單礦物型和離子吸附型兩種,後者是一種新類型稀土礦床,目前成為我國稀土 的重要來源之一。
Ⅷ 中國地質條件最好,環境最好,氣候最好的城市是那裡
雲南昆明,四季如春
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
1.的確,你的專業在北區。住宿條件是4人標准間,帶獨立衛生間
2.軍訓不會很嚴格,專擔心你們出事屬,畢竟你們現在體質不好說,武漢的天氣你們不一定適應。曾經出現過軍訓過度出事的情況,學校也不想有責任。軍訓不就是走正步,方陣等等,都是很簡單的。想當初我們那一年又熱(高溫38),又嚴格。郁悶的很
3.該專業應該是新專業,開了沒有幾年,如果沒有記錯應該是06年左右,俺們大三的時候
4.專業可以換,不過需要你好好學習,看你第一年的學分積點足夠才有機會換
一樓的是俺同學,呵呵。一起在地大7年
Ⅹ 中國地質大學的環境工程怎麼樣
地大北京的環境工程不錯 水文就更好了 全國排得上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