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酉陽地質災害

酉陽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2-08 01:47:40

Ⅰ 重慶市地質環境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成效典型材料

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

一、地質環境管理方面

1.出台《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條例》

為了進一步規范和加強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結合重慶市實際,制定了《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條例》。2007年9月28日,《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經重慶市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33次會議審議通過,定於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順利出台,進一步完善了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法制體系,標志著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沿著法制軌道向更高水平邁進,在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2.出台《重慶市地熱資源管理辦法》

為加強重慶市地熱資源的勘查、開發、保護和監督管理,促進地熱資源可持續利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重慶市礦產資源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重慶市實際,制定了《重慶市地熱資源管理辦法》。2011年8月22日,重慶市政府第108次常務會審議通過《重慶市地熱資源管理辦法》(市政府第256號令),定於11月1日起施行該辦法。該辦法是重慶市首個單礦種政府規章,其頒布實施標志重慶市地熱資源管理走上法制軌道。

3.出台《重慶市地質災害責任認定暫行辦法》

為規范地質災害責任認定程序,明確地質災害責任主體,維護國家、集體和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重慶市地質災害責任認定暫行辦法》。2006年4月5日,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重慶市地質災害責任認定暫行辦法》(渝辦發[2006]74號)。該辦法中明確了如何認定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責任主體,明確了地質災害責任認定的程序。從2006年以來,重慶市依據《重慶市地質災害責任認定暫行辦法》共對58起涉及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責任主體進行了責任認定,效果十分顯著。

二、水工環地質調查方面

1.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

2001~2005年,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共承擔了5個項目計20個區縣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共完成調查面積40175.94平方千米,調查各類地質災害點2214個。通過地質災害調查,基本查明了各區縣地質災害隱患,劃出了地質災害易發區,編制了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及防災預案,建立了群專結合的監測網路和地質災害信息系統。通過地質災害調查及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知識培訓,增強了人民群眾的識災、防災、減災意識,提高了防災抗災能力。在完成了各區縣地質災害調查成果資料的審查、修改、制印工作後,均及時向各區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提供了各區縣的地質災害調查成果地質資料。據反饋的信息,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所提供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地質災害防治規劃、重大地質災害點防災預案及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一覽表對於各區縣地質災害的防治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各區縣根據自已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明確了各地質災害所在鄉鎮村防災責任人及監測責任人,落實了專門的監測人員。

2.烏江流域(重慶段)地質災害詳細調查

目前重慶市烏江流域已完成武隆、彭水、酉陽、涪陵4區縣的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通過項目實施,基本查清了區內地質災害點的類型、數量、規模、分布、災情、形成機制與危害性等,查明了地質災害的時空分布規律,基本查清了區內影響地質災害發育的因素與該地區的地質結構、岩土體類型、坡體形態、人類工程活動、地下水活動等密切相關,對地質災害的形成機理進行了探討,選擇典型地質災害進行勘察並提出了防治建議,進行了地質災害易發性區劃和地質災害危險性區劃,針對本區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及人類工程活動特點,提出了地質環境保護建議、地質災害防治對策和措施。

3.重慶烏江流域滑坡成災機理研究

通過項目實施,基本查明了武隆縣、彭水縣、酉陽縣滑坡成因,特別針對區內典型的4類滑坡(碳酸鹽岩崩滑型滑坡成災、關鍵軟弱層控制型碳酸鹽岩滑坡成災、河谷斜坡帶鬆散堆積體滑坡成災、上硬下軟厚層—巨厚層堆積體滑坡)成災類型成災機理進行系統分析研究。通過採用離散單元法對滑坡成因機理進行模擬,採用FLAC對滑坡穩定性進行了計算,較好地考慮諸如介質的各向異性、復雜的邊界條件和介質不連續性等地質條件,得出與實際情況非常接近的結論。通過對幾個類型典型滑坡進行的詳細的地質災害勘察,進一步查清了典型滑坡的空間分布特徵、規模、物質組成、滑體厚度、滑帶(面)特徵、滑床形態,結合實驗,獲取了評價參數,為下步滑坡穩定性評價及成災機理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基礎地質資料,同時,也為當地政府部門預警、防災、規劃建設等起到了指導作用。

4.重慶市特大型滑坡調查與風險評價

該項目為2007年開始開展的項目,工作周期為3年。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基本查清了全市特大型滑坡的分布、類型、數量、規模、災情與潛在的危害程度,對其穩定性、今後的變化趨勢和危險性進行了評價,基本查清了特大型滑坡發育的影響因素,對其形成機理進行了探討。選取典型特大型滑坡進行了勘查,對其成因、穩定性、發展趨勢等進行了研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議及風險管理對策。對特大型滑坡隱患點進行了初步風險評價,並提出了風險管理對策。對全市特大型滑坡的危險程度、易損程度、風險程度進行了分區評價,並提出了風險管理對策。

三、地質災害搬遷避讓「金土工程」

2008~2011年,重慶市連續四年實施市委、市政府民心工程——地質災害搬遷避讓「金土工程」。由於宣傳到位,政策優惠,群眾積極性高,並充分結合土地整治、建設用地復墾、巴渝新村、農田水利建設等項目和資金,全市共搬遷避讓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42916人,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達到既解決地質安全、又解決脫困的雙重目的(圖1)。該項工作每年均得到了市領導的肯定和表揚。

圖1 奉節縣興隆鎮杉木村地質災害搬遷避讓「金土工程」集中安置點

四、「紅層找水」民心工程

2003~2011年,市委、市政府連續九年實施缺水地區農村分散農戶一戶一井供水工程——「紅層找水」民心工程,共實施淺機井約19萬口,解決約110萬人的飲水困難(圖2和圖3)。每年「紅層找水」民心工作均做到了早安排、早啟動、早完工,確保每年6月底前完成野外施工,趕在高溫乾旱季節前讓受益農戶喝上清涼的井水,為他們送去「及時雨」。該項工作每年均得到了市領導的肯定和表揚。

圖2 紅層淺機井成井井台

圖3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司長關鳳竣、中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殷躍平、市國上房管局副局長周時洪現場檢查紅層找水工作

Ⅱ 中國地質災害預警區劃

根據中國地貌格局、地質環境特徵及其與降雨引發型崩滑流地質災害關系統計分析結果,以全國性分水嶺或雪線為界,考慮長時間周期、大空間尺度的氣候區劃和地質環境條件,將全國分為7個預警大區(圖5.1):

圖5.1 中國地質災害預警區劃圖(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A東北山地平原區;

B大華北地區;

C中南山地丘陵區;

D西南中高山區;

E黃土高原區;

F北方乾旱沙漠區;

G青藏高原區。

在預警區劃(7大區劃分)基礎上,分區開展預警模型建立工作。分區界限:

(1)A/F大興安嶺—七老圖山

漠河—鳳水山(1398m)—古利牙山(1394m)—太平嶺(1712m)—興安嶺(1397m)—巴代艾來(1540m)—罕山(1936m)—黃崗梁(2029m)—七老圖山

(2)A/B雲霧山—長白山

小五台山(2882m)—赤城—雲霧山(2047m)—七老圖山—阜新—鐵嶺—莫日紅山(1013m)—白頭山

(3)B/E太行山—中條山

小五台山(2882m)—恆山(2017m)—北台頂(3058m)—陽曲山(2059m)—歷山(2322m)—華山(2160m)

(4)E/F毛毛山—靖邊—東勝—小五台山

海晏—仙密大山(4354m)—毛毛山(4070m)—景泰—定邊—靖邊—榆林—東勝—豐鎮—小五台山(2882m)

(5)EB/DC秦嶺線—伏牛山—大別山—括蒼山

海晏—龍羊峽—同仁—鳥鼠山(2609m)—武山南—鳳縣—太白山(3767m)—首陽山(2720m)—秦嶺—華山(2160m)—全寶山(2094m)—老君山(2192m)—太白頂(1140m)—雞公山(744m)—霍山(1774m)—安慶—九華山(1342m)—黃山(1873m)—桐廬—括蒼山(1382m)—北雁盪山(1057m)

(6)F/G阿爾金山—祁連山

公格爾山(7649m)—慕士塔格山(7509m)—賽圖拉—慕士山(6638m)—烏孜塔格(6250m)—九個達坂山(6303m)—阿卡騰能山(4642m)—阿爾金山(5798m)—大雪山(5483m)———祁連山(5547m)—冷龍嶺(4849m)—毛毛山(4070m)

(7)C/D老君山—梵凈山—岑王老山

老君山(2192m)—武當山(1612m)—大神農架(3053m)—建始—來鳳(>1000m)—酉陽—梵凈山(2494m)—佛頂山(1835m)—雷公山(2179m)—岑王老山(2062m)—富寧

(8)D/G九寨溝—察隅

武山—九寨溝—雪寶頂(5588m)—馬爾康—爐霍—新龍—巴塘—察隅

注:括弧內為高程點(m)。

Ⅲ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概況

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特別是自1988年原地質礦產部門履行「對地質環境進行監測、評價和監督管理」職能以來,各級地礦部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的監督管理;1998年國土資源部成立後,始終將地質災害防治作為工作重點之一,進一步加強對地質災害的調查、監測、治理和立法管理的工作力度,取得了顯著成績。

2.6.1 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和法制建設

地質災害防治法規建設的基本框架已經建立。

(1)國家法律體系

已經由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並付諸實施的相關法律有《環境保護法》、《礦產資源法》、《水土保持法》、《水法》、《防洪法》、《森林法》等。2003年3月國務院頒布了《地質災害防治條例》。

(2)部門法規體系

從1993年開始,原地質礦產部及國土資源部先後頒布實行了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單位資質管理辦法,相繼為全國各行業各部門的近千家單位頒發了各類各級資質證書1500多個,提高了地質災害勘查和治理的質量與水平;1999年初國土資源部第4號令發布了《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這些法規政策為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使我國地質災害防治逐步走上法治化、規范化的軌道。

(3)地方法規制度

近年來,全國已有29個省(區、市)相繼出台了地質環境、地質災害方面的地方性法規、條例48件,這些法規、條例的出台,有力地推進了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的建設和地質環境管理、保護工作。

2.6.2 地質災害調查

近十多年來,在國土資源部(原地質礦產部)的組織領導下,有計劃、分步驟、由淺入深、由粗至細在全國開展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地質災害的形成原因、發育分布規律、危害特徵和防治方法,為今後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礎。主要調查工作及成果如下:

(1)全國地質災害現狀調查及其成果

1991年。主要採取收集、分析、整理已有的地質災害資料和成果的方法,編制了調查報告《中國地質災害》和《中國分省地質災害圖集》。該成果初步全面反映了全國各省(區、市)地質災害的類型及其發育特點、形成的地質環境背景及主要誘發因素。

(2)1∶50萬以地質災害為重點的31個省(區、市)區域環境地質調查

1992~2003年。先後概略查明了全國31個省(區、市)的環境地質背景、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和影響因素;初步查明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誘發的主要地質災害、特殊不良地質環境條件和環境地質問題的發育特徵和分布規律。為各級政府制定減災、防災、國土開發與整治、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地質環境監督管理提供了宏觀決策依據。

(3)以縣(市)為單元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

自1999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部署並逐步開展的以縣(市)為單元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主要目的是查明隱患點、劃出地質災害易發區。並對重要隱患點建立縣、鄉、村三級群測群防監測預報預警體系。

每個縣(市)都分別取得了如下4方面工作成果:①編寫了《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研究報告》;②編制了《地質災害分布與易發區圖》、《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圖》等系列圖件,制定了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對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編制了防災預案;③建設了「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信息系統」;④建立了縣、鄉、村群測群防監測體系。

實踐證明,本項調查與區劃工作為下一步國家和地方進行地質災害區劃、指導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打下了良好基礎;經過項目工作建立起來的群測群防監測體系,已經發揮了良好作用,2002年成功預報地質災害703次,避免人員傷亡19120人。另外,該項工作採取了邊調查邊宣傳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眾對地質災害的認識程度和防範意識。

2.6.3 地質災害監測

(1)監測機構

截至2001年,已形成了以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全國31個省級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院、中心)和217個地級監測分站組成的全國地質環境監測體系。直接從事地質環境監測工作的人員有3000多人。對地質災害開展調查和監測工作,是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院、中心)及分站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

(2)群測群防體系效益顯著

從1999年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以來,在查明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同時,對重要隱患點建立了縣、鄉、村三級群測群防監測體系。目前,全國已經建立群測群防監測點7000多個,發揮了良好作用,取得了顯著效益,1998~2003年成功預報地質災害共1093起,避免人員傷亡6.4萬餘人(圖2.19)。

圖2.19 群測群防成功預報地質災害情況

(3)地面沉降監測

長江三角洲地區,僅上海市建立了覆蓋全市的較為完善的、由基岩標、分層標、GPS觀測點、地面水準點和地下水監測孔等構成的地面沉降監測網路外,2002年江蘇的蘇錫常地區也在個別地區建立了分層標。

環渤海地區只有天津市在城區建立了7組分層標,而且多興建於1985年以前。北京市的3組基岩標和分層標正在建設之中,河北和山東省沒有專門監測設施。

(4)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

截至2002年2月,三峽庫區20個市(區、縣)已建17個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已完成的主要監測工作是:建立了秭歸—巴東段(50km長)地質災害GPS監測網並投入監測運行。該網包括國家級控制網(A級)、基準網(B級)、滑坡監測(C級)三級GPS監測網,對12個單體滑坡進行監測,共建有59個GPS監測點。

(5)2003年首次開展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

2003年4月7日,國土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簽訂了《關於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協議》。協議規定:從2003年起,每年5~9月兩部局聯合開展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2003年6~9月,進行了首次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在此期間,中央電視台於19點30分的《天氣預報》節目中,先後發布了56次「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國土資源部的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也發布了109次「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其中,兩次「5級警報」先後於7月9日和19日由中央電視台發布,警示湖南張家界、吉首、常德,湖北荊州南部、恩施南部,重慶酉陽地區,長江三峽地區居民,注意防範降雨誘發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

「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播出後,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汛期(6~9月)全國降雨誘發的危害較嚴重的突發性地質災害264起,其中有101起(至少878處)地質災害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位於預報預警范圍內,有效減輕了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

另外,此項工作也得到地方各級政府的贊同和積極響應,2003年當年即有湖南、浙江、河北、山西、山東、安徽、青海、湖北等16個省,陸續開展了「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發布工作。此項工作很快向全國各省(區、市)和縣(市)推進,推動了地方政府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進程。

2.6.4 地質災害治理

(1)地質災害的工程防治

1992~1998年,原國家計委和原地質礦產部安排了第一批地質災害專項治理工程項目,如長江鏈子崖危岩體、黃臘石滑坡、雞扒子滑坡、重慶豆芽棚滑坡等。累計已治理地質災害幾十處。

1999~2002年,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啟動了「地質災害勘查與治理示範」項目,共布置重大地質災害勘查與治理示範工程101項。另外,國土資源部還以「兩權」經費下達了一些地質災害勘查治理項目;近幾年,部分省(區、市)設立了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也投資治理了一批地質災害隱患點。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2年底,全國已完成重大地質災害前期勘查可行性論證273處,完成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522處。通過重點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實施,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的安定團結和社會穩定,保障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在國土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2)搬遷避讓

我國突發性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老、少、邊、窮地區,處在這些地區的居民,大都依山建房,遠離城鎮,不僅生產生活不便,而且經常受到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威脅,對其進行工程治理既不可能也不經濟。因此,有步驟地實施搬遷避讓,且與山區脫貧致富結合起來,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有效減災措施。近幾年,北京、山西、福建、湖北、廣東、陝西等省(市)已經開展大量搬遷避讓工作。

(3)地質災害應急處置

我國地質災害在每年的主汛期(5~9月)集中大量暴發。因此,國土資源部在每年汛前和汛期均採取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工作:開展地質災害巡查,編制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建立汛期地質災害應急指揮系統;實施應急勘查及應急治理工程。

通過汛期地質災害應急處置,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是政府實施「以人為本」思想的戰略舉措。現在。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已成為各級政府和科研單位關注的頭等大事,是保障地方政治、經濟發展的戰略基礎。

Ⅳ 地質災害預警系統研發

3.1.1 總體思路

3.1.1.1 基本認識

中國地域廣大,地質環境類型復雜多樣,斜坡岩土體含水狀態與滑坡泥石流事件發生的對應關系是復雜的,滑坡泥石流事件與降雨過程的關系具有離散性。因此,盡可能細化預警區域的劃分,對每個預警區的斜坡坡角、坡積層工程地質特徵、植被類型和人類活動方式進行系統研究,得出特定環境地質條件(地層岩性、地質結構、地貌形態、地表植被和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等)下引發地質災害的大氣降雨量臨界值,作為地質災害區域預警判據是可行的。

3.1.1.2 預警對象與預警重點區

降雨引發的區域突發性群發型地質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預警重點區是:

1)威脅山區的鄉鎮、居民點,且無力搬遷的地區;

2)威脅重要工程如橋梁、水壩和電站等地區;

3)威脅線狀工程如公路、鐵路、輸油(氣)管線和輸電線路以及水上交通線等地區;

4)重要經濟區(發達經濟區、工礦區和農業區等);

5)重要自然保護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地區;

6)區域生態地質環境脆弱,且又必須開發的地區。

3.1.1.3 預警類型

突發性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可分為時間預警和空間預警兩種類型。

空間預警是比較明確地劃定在一定條件下(如根據長期氣象預報),一定時間段內地質災害將要發生的地域或地點,主要適用於群發型;

時間預警是在空間預警的基礎上,針對某一具體地域或地點(單體),給出地質災害在某一時段內或某一時刻將要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主要適用於單體如大型滑坡,並有群測群防網路或專業監測網路相配合。

空間預警是減輕區域性、全局性地質災害的有效手段。空間預警是基於地質災害的主要控制因素(如地層岩性、地質結構、地貌形態、地層突變等)和引發因素(如降雨、地震、冰雪消融、人為活動)開展工作,控制因素是基本條件,引發因素在不同地區或同一地區的不同地段常常表現出極大差異。

3.1.1.4 預警等級

根據《國土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關於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協議》,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分為5個等級:

1級,可能性很小;

2級,可能性較小;

3級,可能性較大;

4級,可能性大;

5級,可能性很大;

國家層次發布地質災害預警按以下考慮:

1~2級不發布預報,用綠色和藍色表示;

3級發布預報,用黃色表示;

4級發布預警,用橙色表示;

5級發布警報,用紅色表示。

3.1.1.5 預警時段與地域

預報預警時段是當日20時至次日20時。

預報預警地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范圍,暫不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

3.1.1.6 技術路線

1)把全國劃分為若干預警區域。

2)確定預警判據。對每個預警區的歷史滑坡、泥石流事件和降雨過程的相關性進行統計分析,分別建立每個預警區的地質災害事件與臨界過程降雨量的統計關系圖,確定滑坡泥石流事件在一定區域暴發的不同降雨過程臨界值(低值、高值),作為預警判據。

3)判定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接收到國家氣象中心發來的前期實際降雨量和次日預報降雨量數據後,對每個預警區疊加分析,根據判據圖初步判定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

4)判定預報預警等級。對判定發生地質災害可能性較大或以上等級的地區,結合該預警區降雨量、地質環境、生態環境和人類活動方式、強度等指標進行綜合判斷,從而對次日的降雨過程引發地質災害的空間分布進行預報或警報。

5)製作地質災害預警產品。

6)發送預警產品。將預警產品報請有關領導簽發後,發送國家氣象中心。

7)發布預警產品。國家氣象中心收到預警產品後,以國土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的名義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同時,地質災害預警結果在中國地質環境網站上進行發布。

8)發布預警後,預警人員跟蹤校驗預警效果,總結提高預警准確率。

3.1.2 科學依據

根據1990~2002年對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分類統計,發現持續降雨引發者占總發生量的65%,其中,局地暴雨引發者約占總發生量的43%,占持續降雨引發者總量的66%。也就是說,約2/3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是由於大氣降雨直接引發的或是與氣象因素相關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是有科學依據的。

3.1.2.1 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的特點

1)區域性:一般在數百至數千平方公里內出現;單條泥石流的流域面積:≤0.6km2者11.9%;0.6~10km2者61.6%;10~50km2者22.4%。

2)群發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某一區域多災種呈群體出現。

3)同時性:巨大災難在數十分鍾—數小時內先後或同時出現。

4)暴發性:滑坡、特別是泥石流的發生具有突然暴發性,宏觀上完好的坡體突然滑塌或「奔流」;當地人稱為「渦旋炮」或「山扒皮」。如陝西省紫陽縣同一地點傷亡人員最多的聯合鄉魚泉村7組(瞬間造成37人遇難)是5個「渦旋炮」同時擊中的結果。

5)後續性:大型滑坡一般出現在降雨過程後期,甚至降雨結束後數天。

6)成災大: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各種財產損失。

3.1.2.2 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的成因

1)區域性持續降雨或暴雨使鬆散堆積層達到過飽和狀態。

2)成災地區地形陡峻,坡形變化復雜,坡度25°~70°。

3)地質上具備二元結構,上為鬆散堆積層,下為堅硬基岩,容易在二者的接觸處形成強大滲流帶。

4)鬆散堆積層厚度1~10m,一般1~4m。

5)一般植被覆蓋率較高,在強烈暴雨持續作用下起到滯水作用。

6)居民防災意識薄弱,房屋結構簡易,抗災強度低。房屋大多建在溪溝出山口地段,屬於泥石流的流通路徑。調查發現,雖然滑坡、泥石流災害具有暴發性,但多數地點仍有數小時至數分鍾的躲避時間,因防災基本知識缺乏,以致有的村民在搶運財物過程中喪生。

7)對大型滑坡滯後於降雨過程的機理缺乏科學認識。

3.1.2.3 來自統計學的認識

地質災害具有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屬性。理論研究與科學實踐均證明,地質災害具有可區劃性、可監測預警性。

1)分析發現,滑坡的發生在過程降雨量和降雨強度兩項參數中,存在著一個臨界值,當一次降雨的過程降雨量或降雨強度達到或超過此臨界值時,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質災害即成群出現。

2)不同地區具體一條溝谷的泥石流始發雨量區間為10~300mm,差異之大反映了地質條件、氣候條件等的差異。

3)在降雨過程的中後期或局地單點暴雨達到臨界值時出現突發性群發型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滑坡以小型者居多。

4)大型滑坡常在降雨過程後期或雨後數天內出現。

3.1.2.4 區域地質災害的時空分布

據20世紀90年代的調查,我國泥石流的時空分布頻率具有以下特點:

(1)泥石流頻率與地貌

3500m以上的高山佔9%;1000~3500m的中山佔56%;小於1000m的低山佔15%;黃土高原區佔11%。

(2)泥石流頻率與工程地質岩組

變質岩區佔43%;碎屑岩區佔32%;黃土區佔11%;岩漿岩區佔9%;碳酸鹽岩區佔7%。

(3)泥石流發生頻率與年平均降雨量(mm/a)

<400區域佔10%;400~600區域佔16%;600~800區域佔18%;800~1000區域佔24%;1000~1400區域佔22%;>1400區域佔10%

(4)泥石流暴發時間(月份)分布頻率

5月:9%;6月:18%;7月:34%;8月:24%;9月:10%

上述統計說明,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中低山地區;多出現在易於風化破碎的岩土分布區;年均降雨量過高或過低都不會暴發泥石流;發生時間主要出現在每年的6~8月。

3.1.3 中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區劃

基於我國地質災害類型分布、全國氣候區劃和滑坡泥石流與區域降雨關系的各類研究文獻,編制中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區劃圖。

3.1.3.1 資料依據

基於氣象因素的《中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區劃圖(1∶500萬)》的編制主要依據以下資料:

1)中國泥石流及其災害危險區劃圖(1∶600萬),

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1991

2)中國滑坡災害分布圖(1∶600萬),

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1991

3)中國地質災害類型圖(1∶500萬),

地質礦產部成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中心,1991

4)中國泥石流災害圖(1∶600萬),

地質礦產部成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中心,1992

5)中國滑坡崩塌類型及分布圖(1∶600萬),

地質礦產部環境地質研究所,1992

6)中國特殊類土及危害圖(1∶600萬),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1992

7)中國地形圖(立體,1∶600萬),地圖科學研究所,1999

8)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圖集,氣象出版社,2002

9)區域降雨資料與滑坡、泥石流關系的各類文獻

3.1.3.2 預警區劃分原則

根據研究需要,在此提出斜坡劃分原理:

1)滑坡和泥石流是在斜坡地區發生的;

2)區域分水嶺的兩坡氣象降雨條件和生態環境是不同的;

3)我國的最大斜坡是帕米爾高原—東海大陸架的多級多層次斜坡;

4)區域斜坡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分水嶺到海濱,如後界燕山—魯兒虎山,左界遼河,右界永定河/海河和前界渤海圈閉的區域;二類如大別山—淮河—黃河圈閉的區域;三類如四川盆地周緣區域。

一級區以全國性分水嶺或雪線為界,考慮長時間周期、大空間尺度的氣候區劃和地質地貌環境條件;

二級區主要以重大水系、區域分水嶺、區域氣候、歷史滑坡泥石流事件分布密度、地質環境條件、斜坡表層岩土性質和年均降雨量分布。

3.1.3.3 預警區域劃分

本研究立足全國范圍,暫時提出兩級區劃,共劃分7個一級預警區,28個二級預警區,可以滿足初步工作要求(圖3.1)。

(1)預警區的地質災害特徵

A東北山地平原區

A1三江地區

圖3.1 中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區劃圖(28個區)(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佳木斯/牡丹江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微弱。

A2東北平原

樺甸/敦化地區以及大興安嶺東麓,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較弱。

B大華北地區

B1遼南地區

遼東半島地區(千山),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較嚴重。

B2京承地區

北京北部和河北承德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嚴重。

B3晉冀地區

太行山東麓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較嚴重。

B4山東丘陵

泰山和膠東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在小范圍較嚴重。

B5豫西地區

靈寶/許昌之間和伏牛山北麓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較嚴重—輕微。

B6皖蘇地區

大別山北麓和張八嶺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較嚴重—輕微。

B7江浙地區

臨安/嵊州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在小范圍較嚴重。

C中南山地丘陵區

C1閩浙地區

武夷山/九連山以東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小規模地質災害嚴重。

C2江西地區

九嶺山和贛南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小規模地質災害嚴重。

C3豫鄂地區

南陽、神農架、大洪山和大別山南麓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較嚴重。

C4湖南地區

湘西和湘南(雪峰山)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嚴重。

C5桂粵地區

桂西和兩廣北部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小規模地質災害嚴重。

D西南中高山區

D1陝南地區

秦嶺南麓和大巴山北麓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嚴重。

D2四川盆地

成都平原外的其他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嚴重。

D3黔渝地區

黔北和重慶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嚴重。

D4滇南地區

滇南和黔南部分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嚴重。

D5川滇地區

川西、滇西和滇中地區,氣象因素(含高山融水)引發地質災害極嚴重。

E黃土高原區

E1呂梁地區

大同—太原—臨汾一線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較嚴重—輕微。

E2陝北地區

陝北黃土高原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嚴重。

E3隴西地區

隴西和海東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極嚴重。

F北方乾旱沙漠區

F1內蒙古東部地區

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輕微。

F2阿拉善地區

祁連山北麓、玉門/武威地區,氣象因素(高山融水)引發地質災害較嚴重。

F3南疆地區

天山南麓、阿爾金山北麓氣象因素(高山融水)引發地質災害較嚴重。

F4北疆地區

天山北麓氣象因素(暴雨和高山融水)引發地質災害嚴重。

G青藏高原區

G1藏北地區

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輕微。

G2藏南地區

雅魯藏布江及支流流域氣象因素(暴雨和高山融水)引發地質災害較嚴重;藏東南

暴雨引發地質災害嚴重。

(2)一級區域界線標志

A/F大興安嶺—七老圖山

漠河—鳳水山(1398)—古利牙山(1394)—太平嶺(1712)—興安嶺(1397)—巴代艾來(1540)—罕山(1936)—黃崗梁(2029)—七老圖山

A/B雲霧山—長白山

小五台山(2882)—赤城—雲霧山(2047)—七老圖山—阜新—鐵嶺—莫日紅山(1013)—白頭山

B/E太行山—中條山

小五台山(2882)—恆山(2017)—北台頂(3058)—陽曲山(2059)—歷山(2322)—華山(2160)

E/F毛毛山—靖邊—東勝—小五台

海晏—仙密大山(4354)—毛毛山(4070)—景泰—定邊—靖邊—榆林—東勝—豐鎮—小五台山(2882)

EB/DC秦嶺—伏牛山—大別山—括蒼山

海晏—龍羊峽—同仁—鳥鼠山(2609)—武山南—鳳縣—太白山(3767)—首陽山(2720)—秦嶺—華山(2160)—全寶山(2094)—老君山(2192)—太白頂(1140)—雞公山(744)—霍山(1774)—安慶—九華山(1342)—黃山(1873)—桐廬—括蒼山(1382)—北雁盪山(1057)

F/G阿爾金山—祁連山

公格爾山(7649)—慕士塔格山(7509)—賽圖拉—慕士山(6638)—烏孜塔格(6250)—九個達坂山(6303)—阿卡騰能山(4642)—阿爾金山(5798)—大雪山(5483)—祁連山(5547)—冷龍嶺(4849)—毛毛山(4070)

C/D老君山—梵凈山—岑王老山

老君山(2192)—武當山(1612)—大神農架(3053)—建始—來鳳(>1000)—酉陽—梵凈山(2494)—佛頂山(1835)—雷公山(2179)—岑王老山(2062)—富寧

D/G九寨溝—察隅

武山—九寨溝—雪寶頂(5588)—馬爾康—爐霍—新龍—巴塘—察隅

(3)二級區域界線

A1/A2小興安嶺—張廣才嶺—白頭山

呼瑪—大黑頂山(1047)—平頂山(1429)—大青山(944)—大禿頂子山(1690)—大石頭(1194)—甑峰山(1677)—白頭山

B1/B2下遼河

B2/B3永定河—海河

B3/B4黃河

B4/B5黃河故道

B5/B6淮河—黃河故道

B6/B7長江

C1/C2武夷山—九連山

黃山(1873)—玉京峰(1817)—黃崗山(2158)—白石峰(1858)—木馬山(1328)—九連山(1248)—龍門

C2/C34霍山—幕阜山—羅霄山脈

霍山(1774)—九江—九宮山(1543)—幕阜山(1596)—連雲山(1600)—武功山(1918)—井岡山—八面山(2042)—石坑埪(1902)

C3/C4長江

C124/C5南嶺山脈

雷公山(2179)—貓兒山(2142)—韭菜嶺(2009)—石坑埪(1902)—雪山嶂(1379)—龍門—飛雲頂(1282)—蓮花山(1336)—神泉港

D1/D23米倉山—大巴山

九頂山(4984)—廣元—米倉山—大巴山—大神農架(3053)

D2/D3長江—重慶—華鎣山—萬源北

D123/D5夾金山—大涼山

雪寶頂(5588)—九頂山(4984)—二郎山(3437)—貢嘎山(7556)—鏵頭尖(4791)—大涼山(3962)—長江—五蓮峰(2561)—陸家大營(2854)

D3/D4苗嶺山脈

陸家大營(2854)—黃果樹瀑布—惠水—雷公山(2179)

D4/D5烏蒙山—哀牢山—高黎貢山

陸家大營(2854)—黎山(2678)—馬龍—玉溪—哀牢山(3166)—貓頭山(3306)—高黎貢山—(3374)—尖高山(3302)

E1/E2呂梁山脈

岱海—管涔山—荷葉坪(2784)—黑茶山(2203)—關帝山(2831)—禹門口

E2/E3屈吳山—六盤山脈

景泰—屈吳山(2858)—六盤山(2928)—太白(2819)

F1/F2

古爾班烏蘭井—呼和巴什格(2364)—賀蘭山(3556)—香山

F2/F3

馬鬃山(2583)—大雪山(5483)

F3/F4天山山脈

托木爾峰(7443)—比依克山(7443)—天格爾峰(4562)—博格達峰(5445)—巴里坤山—托木爾提(4886)

G1/G2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脈

扎西崗—岡仁波齊峰(6656)—冷布岡日(7095)—念青唐古拉峰(7111)—嘉黎—洛隆—邦達—巴塘。

3.1.4 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判據研究

3.1.4.1 判據確定原則與資料依據

根據有限研究積累和歷史經驗,滑坡、泥石流的發生不但與當日激發降雨量有關,而且與前期過程降雨量關系密切,本項研究選定1d,2d,4d,7d,10d和15d過程降雨量等6個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期望對一個地區氣象因素引發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的原因與臨界雨量判據的確定具有全面認識。

本次研究的資料依據主要有兩方面:

1)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建立的全國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庫中氣象因素引發的歷史滑坡泥石流災害數據(999個);

2)國家氣象中心根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提供的滑坡、泥石流數據,整理提供了731個相關站點15d內歷史降雨量數據。

3.1.4.2 預警區的臨界降雨量判據研究

(1)不同降雨過程代表數據的選定

中國氣象局系統對日降雨量(Q)的預報是按當日20時到次日20時計算,而滑坡、泥石流事件可能發生在此24h的任一時段。

若災害事件在接近24時發生,則基本可對應1d(即當日)過程降雨量;若災害事件在次日0時以後的夜間發生,則對應前一日(2d)過程降雨量更符合實際。因此,本項研究選定的數據代表時段(日:24h)是:

1d過程降雨量:0≤Q1≤1

2d過程降雨量:1≤Q2≤2

4d過程降雨量:3≤Q4≤4

7d過程降雨量:6≤Q7≤7

10d過程降雨量:9≤Q10≤10

15d過程降雨量:14≤Q15≤15

(2)臨界過程降雨量預警判據圖的建立

根據滑坡泥石流與降雨關系的研究,製作滑坡泥石流與不同時段臨界降雨量關系散點圖,發現散點集中成帶分布,其上界可用β線表示,下界可用α線表示。因此,利用1d,2d,4d,7d,10d和15d等過程降雨量,可以建立地質災害預警判據模式圖(圖3.2)。

圖中橫軸是時間(1~15d),縱軸是相應的過程降雨量(mm)。我們規定,α線和β線為兩條滑坡、泥石流發生的臨界降雨量線,α線以下的A區為不預報區(1,2級,可能性小、較小),α~β線之間的B區為地質災害預報區(3,4級,可能性較大、大),β線以上的C區為地質災害警報區(5級,可能性很大)。

(3)預警區臨界降雨判據圖研究

在28個氣象預警區中,18個預警區可以形成完整的滑坡、泥石流發生的臨界降雨預警判據圖(上限值β線、下限值α線);10個預警區因缺乏資料尚不能形成判據圖,其中,A1,B5,F1和G24個區完全缺數據;B4,B6,E1,E2,F3和F46個區數據不全(只能形成α線或β線,甚至散點)。這10個區主要為滑坡、泥石流不發育區或人口稀疏地區,暫時對全國的預警工作效果影響不大。

圖3.2 預報判據模板圖

代表性數據及曲線舉例

A2東北平原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3個樣本。

A2氣象預警區判據圖

B1遼南地區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9個樣本。

B1氣象預警區判據圖

C1閩浙地區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50個樣本。

C1氣象預警區判據圖

D1陝南地區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45個樣本。

D1氣象預警區判據圖

D5川滇地區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60個樣本。

D5氣象預警區判據圖

E3隴西地區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50個樣本。

E3氣象預警區判據圖

F2阿拉善地區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8個樣本。

F2氣象預警區判據圖

G1藏北地區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15個樣本。

G1氣象預警區判據圖

3.1.4.3 預警判據校正

為了提高預警精度,依據以下資料對預警區判據圖進行了校正:

1)中國大陸滑坡、泥石流與降雨關系的各類科技文獻;

2)歷年中國地質災害公報;

3)部分省(區、市)的地質災害年報;

4)全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區劃成果資料(主要是福建省);

5)重點地區地質災害專項研究報告等。

檢索發現有13個預警區具有部分滑坡、泥石流與臨界過程降雨量研究資料,有15個預警區暫未收集到或完全缺乏研究資料。

13個具備部分研究資料的預警區分別整理成圖、表,可供確定相應預警區預警級別時參考,或與預警判據圖配合使用。

以C1區為例,見下表(圖3.3):

圖3.3 C1區地質災害點分布與臨界降雨量統計關系

3.1.5 預警尺度精度評價

3.1.5.1 預警尺度

(1)空間預警尺度

圖面表示3000km2(基於1∶500萬~1∶600萬地質災害預警區劃圖)。

(2)時間預警尺度

地災預警與氣象預警時間尺度同步。

3.1.5.2 預警精度評價

1)取決於氣象預報精度。目前全國性的氣象預報精度尚不高,特別是對引發泥石流影響明顯的局地單點暴雨的預報有待加強。

2)雨量站點代表性精度。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判據圖依賴於氣象站點經(緯)度和地質災害發生點的經(緯)度(距離)的接近程度。

本次資料地質災害災情點的經(緯)度與相鄰氣象站點的經(緯)度之差在0.3°~1.0°之內,也即相差40~50km,反映在平面上即存在約2000km2的誤差。

3)地質環境-氣象因素耦合機制的研究精度。地形坡度、植被、岩土類型、含水狀態、地表入滲和產流等的研究尚很薄弱。

4)人類活動方式、強度與斜坡變形破壞模式尚缺乏科學界定。

3.1.6 地質災害預警產品製作與發布

3.1.6.1 預警產品製作、簽批與發布

1)國家氣象中心提供全國每次降雨過程的天氣預報資料,每天16:00通過適當方式(E-mail)發送前期實際降雨量和次日預報降雨量數據;

2)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接到降雨量數據後,根據此數據和預警判據圖對各預警區發生地質災害的等級進行逐個分析和判定;

3)專家會商、分析判定預報預警結果,根據會商後的結果,做出空間預警,在預警圖上劃出預報或警報區,此稱預警產品;

4)領導審定、簽批預警產品;

5)經簽批的預警產品於當天16:30通過適當方式(E-mail)發回國家氣象中心;

6)國家氣象中心接收預警產品,並和天氣預報產品統一製作,配音;

7)中央電視台在當天晚上19:30新聞聯播後播出地質災害氣象預報或警報及等級;

8)預報或警報地區的有關省級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應在預警發出24h至48h內,向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反饋預警效果校驗結果;

9)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分析研究預警效果校驗結果,改進預警判據,逐步提高預警精度。

3.1.6.2 預警產品發布形式

(1)中央電視台發布播出

預警產品署名:國土資源部

中國氣象局

模擬預報詞:

今天晚上到明天白天,××地區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請注意防範。

(2)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站發布

主要供專業人士和政府管理部門參考,跟蹤研究預警效果,討論研究預警方法與對策。

設計製作了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專用「符號」(圖3.4)。

圖3.4 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專用「符號」

從2005年開始,在中央電視台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圖片時,同時配發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動畫,增強了地質災害預警信息的視覺沖擊力,也提高了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的社會影響力。

3.1.7 地質災害預警軟體系統

3.1.7.1 基於C語言的預警預報軟體

2004~2006年,模型採用第一代臨界雨量判據法,基於C語言的預警預報軟體。具備自動生成降雨等值線、雨量站點上自動計算預報等級、查看雨量站點雨量等功能(圖3.5)。缺點是無法自動成區、不具備GIS圖層操作功能。

圖3.5 基於C語言的第1套預警軟體Predmap抓圖

3.1.7.2 基於ArcGIS開發了第2套預警預報軟體

2007年,基於ArcGIS開發了第2套預警預報軟體,模型仍採用第一代臨界雨量判據法(圖3.6)。主要改進在於將軟體系統升級為基於GIS開發,且實現預警區的自動圈閉。缺點是ArcGIS軟體龐大,軟體操作、升級等方面不便。

圖3.6 基於ArcGIS的第2套預警軟體抓圖

Ⅳ 自然條件

(一)地質條件與地貌類型

1.地質條件

重慶市域的沉積岩地層發育較全,地質構造復雜,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基底由前震旦系淺變質砂岩、板岩組成,秀山和酉陽局部出露前震旦系變質岩系。基底以上為未變質的震旦系至第四系地層所覆蓋。以紅色碎屑岩為主的侏羅系地層最發育,分布最廣;以白雲岩、石灰岩等硫酸鹽岩為主的下古生界地層則主要分布於市域東南部,岩漿岩為早古生代加里東期形成的基性岩,僅零星出露於城口縣東北部。

地殼變化主要經歷了 10 次構造運動,其中以晉寧運動、印支運動、燕山運動、喜山運動最為強烈。重慶市域的Ⅲ級構造單元主要有大巴山陷褶帶、渝東南陷褶帶、川中台拱、重慶陷褶帶,且都屬於揚子准地台,只在城口北部少部分地帶為秦嶺褶皺帶系的北大巴山地槽褶皺帶。重慶市域的褶皺方向多為北東方向,次為西北向及南北向,東西方向的較少。褶皺的形態多為背斜狹窄、向斜寬緩的隔檔式梳狀褶皺,次為背斜寬緩、向斜狹窄的隔槽式箱狀褶皺,僅在市域西南部有少量短軸背、向斜或窟窿,城口縣附近有向西南倒轉的褶皺。重慶市域的深斷裂有華鎣山深斷裂、七曜山深斷裂及城口——房縣深斷裂,它們控制著大地構造格局及地貌形態。重慶市域因地質構造復雜、山地多、坡度大、河流縱橫切割,故地質災害嚴重,以危岩崩塌和滑坡最多,岩溶塌陷及泥石流次之,地質災害程度名列全國大城市之首。

2. 地貌類型

重慶地處四川盆地東南丘陵山地區,市域內存在各個構造體系,主要有新華夏構造體系的渝東南川鄂湘黔隆褶帶、渝西川中褶帶、渝中川東褶帶,向斜構造的渝南川黔南北構造帶和渝東北大巴山弧形褶皺斷裂帶等。各構造體系由不同的岩層組合,差異性很大的構造特徵和發生、發育規律,塑造了復雜多樣的地貌形態。總體有以下 4 方面特徵:

(1)地勢起伏大,層狀地貌分明。東部、東南部和南部地勢高,最高處大巴山的川鄂嶺海拔2796.8 米,大多為海拔 1500 米以上的山地;最低處為巫山長江水面,西部地勢低,大多為海拔300 ~ 400 米的丘陵。長江橫穿巫山山脈,形成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即長江三峽。由於地貌發育的階段差異和新構造運動間歇性大面積抬升,在地域內構成從 300 米到 2400 米 7 級層狀地貌,逐級分別由南北向長江河谷降低。

(2)地貌類型多樣,以山地為主。重慶市地貌形態類型中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緩丘陵、台地和平壩等 8 大類。

(3)地貌形態組合地區差異明顯,以山丘為主。華鎣山——巴岳山以西為丘陵地貌,華鎣山至方斗山之間為平行嶺谷區,北部為大巴山山區,東部、東南部和南部則屬巫山——大婁山山區。

(4)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在東部和東南部地區,喀斯特地貌大量集中分布,地下和地表喀斯特形態發育均佳。在背斜條形山地中發育了川東地區特有的喀斯特槽谷景觀。在東部和東南部的喀斯特山區則分布著典型的石林、峰林、窪地、殘丘、落水洞、溶洞、暗河、峽谷等喀斯特景觀。

表 1-1 重慶市主要地貌類型面積統計表(2007 年末)

圖1-2 重慶市地形地貌分布示意圖

(二)成土母質與土壤類型

土壤是歷史自然體,是氣候、地形、母質、生物、水文以及人為活動綜合作用的產物。重慶市在特定的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和植被等條件下,發育的土壤類型多樣。根據土壤普查結果,重慶市共有水稻土、紫色土、黃壤、石灰岩土、新積土、黃棕壤、紅壤、山地草甸土 8個大類,16 個亞類,37 個土屬,114 個土種(圖 1-3)。

圖1-3 重慶市土壤類型分布示意圖

土壤主要受地質構造和地層分布的制約。重慶市的土壤,從水平分布看,紫色母岩分布的地區發育紫色土,石灰岩分布區發育石灰岩土,新沖積母質發育新積土,三疊系灰白長石石英砂岩和三疊系、志留系、奧陶系、寒武系的泥質灰岩、黃綠色砂質泥頁岩、灰岩等發育為黃壤。從垂直分布來看,由低到高大體趨勢是新積土——紫色土——黃壤或石灰岩土——黃棕壤——山地草甸土。

1.水稻土

水稻土廣泛分布於重慶市海拔 1500 米以下的河谷階地、丘陵、平壩及溶蝕槽壩內。重慶市的水稻土分屬 3 個亞類,即淹育型水稻土、瀦育型水稻土和潛育型水稻土。其中以肥力較高的淹育型水稻土為主,占水稻土的 80%以上;其次是瀦育型水稻土,占水稻土的 10%左右;潛育型水稻土是水稻土中典型的低產水稻土,只佔水稻土的 5.8%,這類土壤主要分布在水利排灌條件較差、深谷及大壩低窪之處,主要表現是冷、浸、毒。水稻土的酸鹼性適中,土層結構良好,水、熱、氣、肥較為協調,若有水源保證和配套排灌設施,可建成高產穩產農田。

2.紫色土

紫色土是重慶市分布面積最廣的土類,也是旱作農業的主要土壤,廣泛分布於重慶市海拔500 ~ 800 米之間的丘陵、低山、平壩地區。從地理分布上看,西部丘陵地區及中部的涪陵、南川、豐都和東部的雲陽、忠縣、萬縣、開縣一帶,在中低山處有塊狀分布,大多分布於海拔 800米以內地區。因廣布著紫色砂泥岩,因而紫色土分布尤為集中。

3.黃壤

黃壤主要分布於海拔 500 ~ 1500 米的低、中山以及丘陵地帶和長江及大支流沿岸的二、三、四、五級階地上。其中有 1/4 左右已開辟為耕地,是重慶市重要的旱糧和經濟作物土壤,其餘大部分為林地,同時也是典型的缺磷土壤之一。

4.石灰岩土

石灰岩土主要分布於海拔 1500 米以下石灰岩地層出露的背斜低、中山的槽谷區,中山均有少量分布。從地區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重慶市中部和東南部的涪陵、萬州、黔江等地區。

5.新積土

新積土是重慶市各種大小河流搬運沉積而成的沿河兩岸的主要農業旱作土壤,為第四紀地層上發育的土壤。主要分布於長江、嘉陵江、烏江、涪江、大寧河等沿江沿河低階地上,且絕大部分已開辟為耕地,是肥力水平較高的農耕地。

6.黃棕壤

黃棕壤屬山地垂直土壤帶的土壤類型,它在溫涼濕潤的生物氣候條件下生成發育,故成土過程高,不僅有別於黃壤而且也有別於棕壤,但同時兼有黃壤和棕壤的發育特徵。集中分布於海拔 1500 米以上的城口、巫山、開縣、奉節、巫溪等 5 縣的中山上,多為林地和牧草地。

7.紅壤

紅壤土土層深厚,但耕層較薄,質地粘重,通透性差,土壤有效養分含量低,供肥能力弱,耕作困難,宜種性窄,產量低,是典型的低產土壤類型。主要分布在秀山縣中部壩區、南部梅江河槽谷區、洪安——雅江槽谷區和西部槽谷區。

8.山地草甸土

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在重慶東部大巴山的海拔 1800 ~ 2700 米的台原峰叢窪地,以及涪陵、豐都、武隆、彭水、酉陽等地海拔 1400 米以上岩溶中山中上部平緩低窪地帶。土壤呈酸性或微酸性,質地為重壤至輕粘,有機質和磷等養分含量高。因此,牧草豐盛,覆蓋度達 80%~ 90%以上,株高達 30 ~ 40 厘米,是良好的牧業用地。

(三)氣候

重慶市氣候處於南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帶,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農業氣候資源較為豐富,農業氣候條件較為優越,特別是農業立體氣候特徵顯著,具有夏熱冬暖、光熱同季、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濕潤多陰等特點。全年平均氣溫19.0℃,年總降雨量1439.2毫米,四季宜農,利於農、林、牧綜合發展。

(1)冬暖春早,熱量豐富。重慶市內各地氣溫的南北緯向差異不大,但由於地勢的高差懸殊,導致垂直差異明顯。境內年平均氣溫分布,河谷平壩淺丘地區為 17.5℃~ 19.0℃,海拔 400 ~ 600 米地區為 16.5℃~ 17.5℃,海拔 600 ~ 800 米地區為 14.5℃~ 16.5℃,海拔 800 ~ 1000 米地區為 14.0℃~ 15.0℃,海拔 1000 米以上的中山地區在 14℃以上(圖1-4)。重慶市各地活動積溫值隨海拔升高而降低。年平均 > 0℃的活動積溫,平壩丘陵地區為 6000℃~ 6900℃,山區在 6000℃以下;年平均≥ 10℃的活動積溫,平壩丘陵地區在 5100℃~ 6200℃之間,山區不足 5100℃ ;年平均≥ 15℃的活動積溫,平壩丘陵地區在4500℃~ 5300℃之間,山區低於 4500℃ ;穩定通過 10℃~ 20℃的活動積溫,平壩丘陵地區在3700℃~ 5000℃之間,山區小於 3700℃。

圖1-4 重慶市年平均氣溫分布示意圖

(2)降水充沛,空氣濕度大。重慶地處長江中上游,降水量豐富,年降水量達 986 ~ 1439毫米。夜雨多,年總夜雨量占年總降水量的 60% ~ 70%,夜雨晝晴,對植物光合作用有利,但空氣潮濕,年平均相對濕度高達 80%左右(圖 1-5)。

重慶太陽輻射弱,日照時間短,太陽輻射量和日照時數是我國最少的地區之一,年太陽輻射量僅為 3390 兆焦耳/平方米左右,年日照時數為 856.2 小時(圖 1-6)。由於太陽輻射弱,光照少,空氣潮濕,晝夜溫差小,對農作物籽粒干物質增長和水果糖分積累及著色不利,而較有利於莖葉植物的生長與發育。

(4)光、熱、雨匹配同季。光能、熱能和雨量各自的季節分布均存在很大差異,但相互匹配同季,資源的數量集中分布在暖季,5 ~ 9 月資源量佔全年總量的 65%左右。暖季的農業氣候資源明顯優於冷季。

(5)農業氣候資源分布垂直差異大。降水量在一定范圍內隨高度增加而增加,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年日照時數隨海拔升高而遞減,伏旱隨高度增加而減弱,而寒(凍)害隨高度增加而增大。故農業呈立體布局,全面發展。

(6)農業氣象災害頻繁。主要有夏伏旱、春秋低溫、暴雨洪澇、大風冰雹。冰雹主要發生在春末夏初和盛夏的山區,大風與冰雹往往相伴發生(圖 1-7)。寒潮年均發生 3 次,強寒潮為每年1.5次。夏旱約3~5年1遇,西部和北部偏重;伏旱約10年6~8遇,通常與連晴高溫相伴,中部地區最重(圖 1-8)。

圖1-5 重慶市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圖

圖1-6 重慶市年日照時數分布示意圖

圖1-7 重慶市冰雹災害分布示意圖

圖1-8 重慶市乾旱指數分析分布示意圖

(四)水文

重慶境內江河縱橫,水網密布,水能蘊藏量巨大,極具開發潛力。年平均水資源總量在5000 億立方米左右,每平方千米水面積居全國第一,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 1438.28 萬千瓦,可開發量為 750 萬千瓦,全市每平方千米擁有可開發水電總裝機容量是全國平均數的 3 倍,水能資源開發量在全國領先。

1. 地表水

重慶市徑流全部由大氣降水補給,其年際變化和年內分配都和同期的降水量呈正相關。同時受地形地貌影響,地區之間形成較大差異。據重慶市多年資料統計,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在1000 ~ 1200 毫米之間,年平均降水總量為 995.7 億立方米。市域內江河縱橫,水網密布,除長江及其主要支流嘉陵江、烏江之外,還有流域面積在 3000 平方千米以上河流 10 條,流域面積在 30 ~ 50 平方千米以上河流 436 條。主要河流有長江、嘉陵江、烏江、涪江、渠江、綦江、御臨河、龍溪河、賴溪河、芙蓉江、安居河、大寧河、小江、任河等。其中除任河是注入漢水以外,其餘均屬長江水系。長江幹流從西到東橫穿市域全境,在境內與南北向的 5 大支流和若干中小河流構成水系(圖 1-9)。

圖1-9 重慶市水系分布示意圖

2. 地下水

重慶市境內的地下水均由大氣降水補給,受地質構造、地形地貌及含水量空間展布的控制。由於境內地質構造復雜,水文地質環境也十分復雜。重慶市地下水主要有碳酸鹽岩裂隙溶洞水、碎屑岩孔隙裂隙水、基岩裂隙水 3 個類型。根據統計分析表明,重慶市地下水的年均總量為 149億立方米,其中碳酸鹽裂隙溶洞水占 78%,碎屑岩孔隙裂隙水占 16%,基岩裂隙水占 6%。

Ⅵ 2000-2010全世界自然災害

在2000年至2009年間,全球共發生了3852起國家范圍內的自然災害事件,造成超過78萬人死亡,近20億人受到影響,所導致的經濟損失約為9600億美元。我要特別就以上數字強調兩點。首先,我們所統計的死亡人數僅局限於由災害事件直接導致的人員死亡,並不包括災難發生以後,由於傷口感染、疫病或者重傷不治等原因造成的間接死亡人數;其次,有關經濟損失方面的統計數據主要來源於發生災害的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有關信息非常有限,因為貧窮國家災民的財產價值通常被認為低得難以估算。因此,自然災害實際造成的損失要比我們的數據更令人震驚。" 過去十年裡,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災害事件是2004年發生的印度洋海嘯,當時導致了22萬6408人喪生;其次是2008年突襲緬甸的納爾吉斯強熱帶風暴,它造成了13萬8366人死亡;同年發生在中國汶川的大地震位列第三,死亡人數為8萬7476人;此外,2005年發生在巴基斯坦的大地震造成了7萬3338人死亡。事實上,在前10名重大自然災害事件中,有7個都屬於地質災害。由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更佔到自然災害致死總人數的60%。" 11月7日,在海底太子港郊外一所名叫「諾言」的教會學校發生坍塌,一名男學生被壓在廢墟下奄奄一息。目前已造成至少30人死亡,不少人仍被埋在廢墟中。 9月7日,海地首都太子港遭受洪水侵襲,圖為聯合國維和部隊在洪水中艱難前行。此次熱帶風暴漢娜造成至少61人喪生。 2月1日,雅加達市中心的街道上,市民和車輛被困洪水中進退兩難。收到暴雨影響,周五印度尼西亞主要機場已經關閉,大約有40架國內航班被迫取消。 9月3日,海地西北部城市戈納伊夫變成一片澤國。海地公共安全部門3日宣布,海地因熱帶風暴「漢娜」死亡的人數已升至90人,其中受災最嚴重的戈納伊夫省有37人喪生。 8月20日,在印度尼西亞東爪哇省的拉蒙岸,挑水的村民走在乾涸的水壩上。該地區已遭受持續三個月的乾旱,當地居民嚴重缺乏潔凈水。 9月13日,颶風艾克侵襲了美國的加爾維斯頓和德克薩斯州,超過6000人死亡,城市成為廢墟。圖為一名被救居民擁抱美國空降救援隊隊員。 11月5日,在遭受洪水襲擊的帕洛波省,一名婦女哭著逃離家園。據悉蘇拉維西島有將近1000個家庭受到洪災影響。 8月21日,在尼泊爾東部的孫薩利,士兵們幫助轉移群眾。暴雨導致尼泊爾薩普塔克什河水上漲,致使附近約4萬村民流離失所。 2008年01月國際地震災害報道 : 1日本小笠原群島地區發生5.4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07年12月30日20時47分58.0秒,在日本小笠原群島地區(北緯27.3度,東經139.75度)發生5.4級地震。 (中國地震信息網) 2烏茲別克發生4.8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1月1日02時23分39.2秒,烏茲別克發生4.8級地震。 (中國地震信息網) 3巴布亞紐幾內亞東部地區發生里氏6.0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1月2日02時54分57.8秒,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東部地區(南緯5.95度,東經146.85度)發生里氏6.0級地震。 (中國地震信息網) 4吉爾吉斯斯坦發生里氏5.7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1月1日14時32分30.5秒,在吉爾吉斯斯坦(北緯40.5度,東經72.85度)發生里氏5.7級地震。 (中國地震信息網) 5印度尼科巴群島發生4.9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1月6日04時01分57.2秒 在印度尼科巴群島(北緯5.6,東經94.55) 發生4.9級地震。 (中國地震信息網) 6希臘斯巴達附近發生6.5級地震 北京時間2008年1月6日13時14分,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中南部斯巴達附近發生里氏6.5級地震,目前沒有人員傷亡的報告。(新華網) 7瓜地馬拉6日上午發生里氏5.1級地震 據美國地質勘探局網站發布的消息,瓜地馬拉6日上午發生里氏5.1級地震,目前尚無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報告。 (新華網) 8美國俄勒岡海岸遠海發生6.3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1月10日09時37分19.4秒 在美國俄勒岡海岸遠海(北緯43.95度,西經127.3度) 發生6.3級地震。 (中國地震信息網) 雪災: 1月5日開始,伊朗遭遇10年來最嚴重的大雪襲擊,目前已造成21人死亡,88人受傷。 (新華網) 2008年01月國內自然災害報道: 1重慶遭受持續旱災 截止12月20日統計,大足、萬州、城口、秀山、酉陽、武隆等19個區縣的部分地區出現旱情,農作物受旱面積48.05千公頃, 15.4萬人、9.15萬頭大牲畜存在臨時飲水困難。 2重慶遭受持續旱災 截止12月20日統計,大足、萬州、城口、秀山、酉陽、武隆等19個區縣的部分地區出現旱情,農作物受旱面積48.05千公頃, 15.4萬人、9.15萬頭大牲畜存在臨時飲水困難。 (新華網) 3黃河寧夏段出現234公里流凌 從2007年12月28日起,黃河寧夏段的河面上開始出現流凌,截至2008年1月6日,黃河寧夏段累積流凌長度約為234公里,最大密度超過50%。 (新華網) 19:56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0秒,四川汶川縣發生7.8級大地震。據四川省地震災害和抗震救災最新進展情況通報,截止5月13日下午16點,四川省內災情為:死亡已超過12000人,受傷26206人,被埋9404人,損害房屋346萬間。 9月,颶風「艾克」狂襲得克薩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海岸,掀起的滔滔巨浪淹沒了數百公里的陸地,百萬戶人家的電力供應被中斷,並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印度洪水泛濫已導致173人喪生;尼泊爾洪水和山體滑坡造成45人死亡;墨西哥東南部地區連降暴雨,多處河流水位暴漲引發洪水,受災人數近43萬;阿爾及利亞洪水泛濫至少30人死亡;海地因風暴災害造成793人死亡 10月,肯亞暴雨洪災致30萬人無家可歸;宏都拉斯、哥斯大黎加、貝里斯、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和瓜地馬拉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災,宏都拉斯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暴發洪水,約19萬3000人受到影響,初步估計有23人遇難。預計暴雨還將持續一、兩天。哥斯大黎加的降雨量已達到40年來的最高點。目前洪水已造成7人死亡,470個社區的9萬多居民受到影響。瓜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和貝里斯也有共計5萬人受災。越南遭遇35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所引發的洪水 暴風雪襲擊美國中西部 致「總統山」關閉 11月:澳大利亞遭超強風暴襲擊20萬戶斷電數千房屋被毀;巴西洪災已致89人死亡 150萬人生活受影響;斯里蘭卡普降暴雨,洪水泛濫,致使37萬人撤離。本次受災最嚴重的地區是北部港市賈夫納(Jaffna),共有6萬人無家可歸。 12月:法國中部地區從13日開始出現持續降雪,持續降雪造成供電設備嚴重損毀,導致法國中部多姆山、阿韋龍、洛澤爾、康塔爾、上盧瓦爾、科雷茲等6個省份的近10萬戶家庭供電中斷;哥倫比亞遭遇連續強降雨,5萬人無家可歸;美國遭受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暴風雪襲擊,給其經濟社會帶來較嚴重影響;12月12日,美國東北部地區的7個州遭受強暴風雪襲擊, 125萬戶居民和大量工商企業供電中斷,很多地區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同日,一向溫暖的美國南部地區也遭遇風雪襲擊; 緊接著,12月20日—24日,美國大部分地區又一次受到持續暴風雪侵襲。

Ⅶ 國土資源部關於公布第三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名單的通報

國土資源部通報 2011 年增刊第 6 期

今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地方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國土資源系統積極努力,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在全力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同時,結合實際,採取多種措施,繼續深入開展地質災害防治 「十有縣」建設,推進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的規范化、標准化。通過開展 「十有縣」建設,有效提升了基層地質災害防治能力。

為激勵先進、樹立典型、推動工作,根據 《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 「十有縣」建設的通知》 (國土資發 〔2009〕46 號)精神,部決定公布河北省石家莊市元氏縣等 471 個縣 (區、市)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 「十有縣」(名單見附件)。

希望各 「十有縣」總結經驗,再接再厲,爭取更大的進步和成績。同時,希望其他地區以他們為榜樣,在今後的工作中扎扎實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的各項工作,努力開創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新局面,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附件: 第三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 「十有縣」名單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附件

第三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 「十有縣」名單

(共 471 個)

河北省 (15 個):

石家莊市元氏縣,保定市曲陽縣、滿城縣,秦皇島市盧龍縣、山海關區,唐山市豐潤區、古冶區、開平區,張家口市懷安縣、萬全縣、涿鹿縣、蔚縣、產業聚集區,承德市雙橋區、雙灤區

山西省 (4 個):

大同市左雲縣、靈丘縣,晉城市高平市、陵川縣

遼寧省 (8 個):

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葫蘆島市綏中縣,錦州市凌海市、黑山縣、北鎮市、義縣,撫順市新賓縣,沈陽市康平縣

吉林省 (13 個):

德惠縣、農安縣、榆樹縣、永吉縣、舒蘭市、延吉市、安圖縣、龍井市、琿春市、和龍市、圖們市、撫松縣、長白縣

江蘇省 (14 個):

南京市下關區、鼓樓區、六合區、玄武區、雨花台區、高淳縣、溧水縣,鎮江市丹陽市,常州市新北區,蘇州市高新區、太倉市、常熟市、張家港市,淮安市盱眙縣

浙江省 (20 個):

臨安市、建德市、餘姚市、寧海縣、溫州市鹿城區、溫州市龍灣區、永嘉縣、平陽縣、洞頭縣、諸暨市、嵊州市、蘭溪市、東陽市、義烏市、衢州市衢江區、衢州市柯城區、仙居縣、麗水市蓮都區、遂昌縣、雲和縣

安徽省 (7 個):

祁門縣、石台縣、貴池區、懷寧縣、太湖縣、繁昌縣、裕安區

福建省 (25 個):

福州市長樂市、連江縣、羅源縣、晉安區,廈門市思明區、湖裡區,寧德市福安市、霞浦縣、古田縣、莆田市仙游縣、荔城區、秀嶼區,漳州市詔安縣、漳浦縣、雲霄縣、龍海市,三明市泰寧縣、建寧縣、明溪縣、寧化縣、梅列區、三元區,南平市政和縣、松溪縣、光澤縣

江西省 (27 個):

上饒市信州區、橫峰縣、弋陽縣、鄱陽縣、萬年縣,撫州市東鄉縣、南城縣、金溪縣、崇仁縣、臨川區,九江市湖口縣、永修縣、德安縣、都昌縣、廬山區,吉安市泰和縣、井岡山市、永豐縣、萬安縣,贛州市章貢區、寧都縣、尋烏縣,宜春市樟樹市、萬載縣、靖安縣,萍鄉市蓮花縣,南昌市安義縣

山東省 (14 個):

煙台市芝罘區、萊山區、福山區、牟平區、經濟技術開發區,蓬萊市,龍口市,萊州市,招遠市,棲霞市,萊陽市,長島縣,萊蕪市鋼城區,淄博市臨淄區

河南省 (19 個):

鄭州市滎陽縣、上街區,洛陽市伊川縣、嵩縣、宜陽縣,三門峽市陝縣、澠池縣,信陽市光山縣、固始縣,平頂山市魯山縣、郟縣,駐馬店市遂平縣、確山縣,許昌市長葛市,焦作市修武縣,南陽市淅川縣、內鄉縣、桐柏縣、南召縣

湖北省 (23 個):

武漢市蔡甸區、江夏區,咸寧市嘉魚縣,孝感市大悟縣、安陸市、孝昌縣、雲夢縣,鄂州市鄂城區,黃岡市麻城市、浠水縣、蘄春縣、武穴市、黃梅縣、紅安縣、團風縣、黃州市,宜昌市當陽市,襄陽市宜城市,荊門市鍾祥市、京山縣,隨州市隨縣、廣水市,十堰市武當山特區

湖南省 (40 個):

長沙市嶽麓區、長沙縣、望城縣,衡陽市南嶽區、衡南縣,株洲市炎陵區、攸縣,湘潭市韶山市,邵陽市洞口縣、邵陽縣、城步縣,岳陽市湘陰縣,常德市澧縣、臨澧縣,張家界永定區,益陽赫山區,郴州北湖區、宜章縣、安仁縣、嘉禾縣、臨武縣、桂東縣、桂陽縣,永州零陵區、祁陽縣、藍山縣、江永縣,懷化洪江區、洪江市、會同縣、中方縣、新晃縣、通道縣、靖州縣,婁底婁星區,湘西州古丈縣、龍山縣、鳳凰縣、瀘溪縣、保靖縣

廣東省 (36 個):

廣州市荔灣區、白雲區、從化市,佛山市三水區,韶關市始興縣、南雄市,河源市龍川縣、紫金縣,梅州市五華縣、蕉嶺縣,惠州市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汕尾市陸豐市,江門市新會區、恩平市,陽江市陽春市、陽東縣,茂名市信宜市、高州市、化州市、電白縣,肇慶市高要市、德慶縣、封開縣、廣寧縣,清遠市陽山縣、英德市、連州市,揭陽市普寧市、揭西縣、惠來縣,雲浮市雲城區、羅定市、雲安縣,順德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 (18 個):

柳州市城中區、魚峰區、柳南區、柳北區,田陽縣,那坡縣,凌雲縣,西林縣,龍勝各族自治縣,樂業縣,靖西縣,百色市右江區、陸川縣,興安縣,臨桂縣,陽朔縣,大化瑤族自治縣,南丹縣

海南省 (9 個):

瓊海市、萬寧市、三亞市、儋州市、東方市、定安縣、澄邁縣、屯昌縣、樂東縣

重慶市 (20 個):

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合川區、雙橋區、銅梁縣、榮昌縣、璧山縣、梁平縣、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忠縣、開縣、巫溪縣、石柱縣、秀山縣、酉陽縣

四川省 (22 個):

成都市新津縣、龍泉驛區、青白江區、雙流縣,自貢市富順縣,瀘州市合江縣,德陽市廣漢市,綿陽市北川縣、梓潼縣,遂寧市船山區、安居區、蓬溪縣、射洪縣、大英縣,甘孜州康定縣、丹巴縣,阿壩州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九寨溝縣、黑水縣

貴州省 (14 個):

貴陽市清鎮市、小河區、白雲區、花溪區,遵義市匯川區,安順市關嶺縣,黔東南州凱里市、鎮遠縣、劍河縣、三穗縣、黎平縣、榕江縣,黔西南州冊亨縣、望謨縣

雲南省 (47 個):

昆明市安寧市、石林縣、富民縣、晉寧縣、嵩明縣,昭通市魯甸縣、永善縣、綏江縣,曲靖市富源縣,玉溪市澄江縣、江川縣、通海縣、峨山縣、元江縣,保山市隆陽區、施甸縣,楚雄州楚雄市、牟定縣、武定縣、祿豐縣,紅河州蒙自市、建水縣、石屏縣、瀘西縣、彌勒縣、屏邊縣,文山州硯山縣、廣南縣,普洱市寧洱縣,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大理州大理市、鶴慶縣、祥雲縣、洱源縣、雲龍縣、彌渡縣,德宏州瑞麗市、梁河縣,麗江市古城區、寧蒗縣,怒江州蘭坪縣、瀘水縣,臨滄市鳳慶縣、永德縣、鎮康縣

西藏自治區 (5 個):

日喀則地區亞東縣,林芝地區察隅縣、波密縣,昌都地區芒康縣,山南地區洛扎縣

陝西省 (17 個):

西安市周至縣、高陵縣,渭南市華陰市、潼關縣,寶雞市隴縣、鳳縣,咸陽市涇陽縣、永壽縣,漢中市勉縣,銅川市宜君縣,商洛市丹鳳縣、山陽縣、柞水縣,榆林市清澗縣、子洲縣,延安市寶塔區、宜川縣

甘肅省 (29 個):

蘭州市紅古區、安寧區、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瓜州縣,玉門市,武威市涼州區,景泰縣,岷縣,天水市麥積區,秦安縣,和政縣,積石山縣,成縣,兩當縣,徽縣,西和縣,禮縣,康縣,宕昌縣,卓尼縣,慶陽市西峰區,華池縣,平涼市崆峒區

青海省 (14 個):

大通縣、湟中縣、互助縣、化隆縣、樂都縣、同仁縣、德令哈市、貴德縣、同德縣、門源縣、祁連縣、玉樹縣、雜多縣、瑪多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 (2 個):

吳忠市紅寺堡區、鹽池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9 個):

伊寧縣、伊寧市、昭蘇縣、庫爾勒市、和靜縣、且末縣、輪台縣、若羌縣、烏恰縣

Ⅷ 地質公園——地學內蘊的科學性

一、概述

地質公園是可以觀賞豐富的、有重要科學價值和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跡的風景區。地質遺跡是指地球發展演化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一切跡象,例如有的地方過去是海洋,便有在海洋中沉積的石灰岩等岩石,岩石中還會有在海洋中生活的生物化石;某個地方曾經有火山噴發,便會有火山岩、火山口、火山頸等與火山有關的岩石和構造;發生過泥石流的地方,會有泥石流的堆積物,可以看到轉化為泥石流的鬆散體所處的地貌和構造位置……所有這些可以據之推斷出地球上曾經發生過的歷史事件的物質現象,都叫地質遺跡。地質遺跡是地球歷史的記錄,地學就是根據地質遺跡研究地球發展演化規律的科學,地質公園是欣賞風景區的地質科學性的部分。

建設地質公園的目的,首先是開展地學科普活動,在旅遊中學到地學知識,有利於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學水平;其次是滿足廣大旅遊者求新、求知、解惑的需要,提高旅遊的科學品位,提高風景區的美學深度,了解山水形成的本質和地球運動的規律,吸引更多的旅遊者以提高風景區的經濟收入;第三,是對人民群眾進行生態環境教育的需要;第四,有利於保護地質遺跡,因為批准為地質公園後,將禁止采礦等一切破壞環境的活動。

目前許多風景名勝區都掛有多塊牌子,有各式各樣的名稱,這些不同名稱的公園,都是風景區在不同方面的表現。自然風光強調觀賞性,給人以美的享受;森林著重於景區的植被以及植被形成及其所代表的生長環境與特徵,從中得到植物和生態環境的知識;地質公園除了強調美學特徵、植被環境以外,更著重於山水的成因及其與地質環境的關系。

根據國土資源部的規定及部分學者的意見,本書分6類地質公園進行介紹。

二、剖面地質公園

1.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於2001年12月10日經國土資源部批准,2003年11月8日正式揭牌開園。公園位於薊縣之北,燕山山脈南坡,總面積342km2 ,公園核心地帶面積9km2 ,地質遺跡為中、新元古界標准層型地層剖面及古生物化石,可以作為全國和全球地層對比的依據,這就是它的巨大科學價值。

公園中、新元古界剖面地層齊全,出露連續,保存完好,頂底清楚,構造簡單,變質輕微,疊層石等古生物化石豐富,地層厚度近萬米,真實地記錄了地球距今18 億~8 億年的地質歷史,被國內外地質學家推崇為世界上同一地質時期的「標准層型剖面」。

2.浙江常山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常山地區奧陶系剖面研究比較詳細,建立了我國第一個「金釘子」地質剖面,作為全球該地層對比的標准剖面。這個「金釘子」位於常山黃泥塘,其底界以一種特殊的筆石的首先出現為標志,是距今4.6億年左右的地層剖面。

3.陝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

位於陝西省中北部洛川縣城南的黑木溝,兩岸邊坡出露的黃土剖面是250萬年來地質歷史的產物,含有豐富的歷史信息。公園面積約9km2 ,黃土垂直節理發育,直立性好,在大氣降水及地表、地下水的作用下,形成了獨特奇異的黃土地貌景觀。在南北長3~5 km的范圍內,有圓形、方形、大小不一、高低錯落的黃土柱,有長約數丈、寬約數尺的黃土橋,有小如井口、大如巨盆、深不見底的黃土洞,有坐若金字塔、跌若孔雀下山、造型豐富的黃土雕塑,有橫立的黃土牆和垂直的黃土裂隙……

公園內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黃土剖面,是研究中國大陸乃至歐亞大陸古氣候變化及其他地質事件的重要資料。劉東生院士認為:「洛川黃土古土壤系列是北半球最為完整的大陸地質記錄之一,它記錄了距今240萬年以來所發生的地質事件,有助於重建中國北方乃至北半球第四紀地質事件的歷史,並有可能以此認識現代地質過程在地球史中扮演的角色及其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國黃土磁性地層學的研究,以洛川剖面最詳,可以劃分出幾個十分重要的極性變化和年代標定點,這是目前所知的全球黃土記錄中最為連續、完整的剖面。」張宗祜院士指出:「黃土高原整個全新世的氣候變化,存在著千年尺度的准周期性波動,這種變化在中國許多地方的序列載體中都有表現,但以洛川剖面全氧化鐵氣候序列表現得最為完整、清晰。」「中國黃土地層中發現的脊椎動物化石,具有時代特殊價值的屬種還是很少的……像陝西洛川黑木溝剖面的黃土地層中集中出現的化石產地是不多見的,也是十分典型的。」

三、生物遺跡地質公園

1.雲南澄江國家地質公園

生物演化的歷史,是地球演化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距今25 億~5.4 億年的元古宙已發現了很多菌藻植物化石,因而將元古宙稱為菌藻植物時代。元古宙末期,除藻類大量繁育外,還出現了著名的伊迪卡拉動物群,其中有腔腸動物、環節動物、節肢動物和介殼動物。由於這些動物缺乏堅硬骨骼,保存下來的多為動物軀體的印痕化石和遺跡化石。原先植物繁茂的時代突然出現大量動物化石,地質界稱其為生物大爆發。我國雲南澄江國家地質公園就記錄了一次生物大爆發事件。

雲南下寒武統自下而上分為4階:梅樹村階、筇竹寺階、滄浪鋪階、龍王廟階,寒武紀生物大爆發事件就記錄在梅樹村階地層內。梅樹村階以雲南晉寧以北7km的梅樹村剖面為層型剖面,其中保存了早寒武世(距今5.3 億年) 40 多個門類、100 余種動物的化石,其中有海綿動物、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和疑難動物化石等。由於埋藏地質條件特殊,不但保存了生物硬體化石,而且保存了十分罕見精美的生物軟體印痕化石,為研究寒武紀早期生物大爆發及這個時期的動物生理結構、生活習性、系統演化、生態環境提供了實物資料,是極為寶貴的地質遺跡。這些化石稱為「澄江動物化石群」,與澳大利亞「伊迪卡拉動物化石群」(距今5.8億年)、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岩動物化石群」(距今5.15億年)並列為「地球歷史早期生物演化實例的三大奇跡」,被稱為「20世紀最令人驚奇的發現之一」。

澄江動物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雲南省澄江縣帽天山地區,總佔地面積18km2 ,山勢順地層走向延展,中心區帽天山海拔2026m。化石埋藏帶長20km,寬4.5km,核心保護區面積1.2km2 ,共發現化石點30餘處,已採集化石3萬余塊。

19世紀30年代,達爾文在其著名的《物種起源》中預言:今後如果有人對我的理論提出挑戰,那很可能來自對寒武紀動物突然大量出現的解釋。1991年4 月23 日,美國《紐約時報》頭版頭條並附配精美圖片介紹了中國帽天山動物群的發現。2001年1月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認為雲南澄江動物化石群使脊椎動物出現的時間提前了6000 萬年。英國牛津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感嘆:「澄江古生物化石將是科研永遠的大廈」。此處經科學鑒定的40個門類、100多個種的古生物化石,涵蓋了現代生物的各個門類,還發現了多種過去曾大量存在、現已滅絕的動物種,已超出現有動物分類體系,只能冠之以發掘地名來命名,如撫仙湖蟲、帽天山蟲、雲南蟲、昆明蟲和跨馬蟲等。

2.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恐龍是已經滅絕的古代脊椎動物,它們生活在2.25億~0.65億年前的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之久。恐龍是一個巨大的家族,既有「巨大的」、「恐怖的」,也有「小巧的」、「溫順的」。世界上已發現的恐龍化石有900~1200個屬。在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的陳列廳中展出的完好恐龍骨架達18 具,這18 具恐龍中有3具屬於雜食性,個體長1.4~2.8m;有5具屬肉食性,個體長4~8.9m;有10具為植食性,其中3具個體長4.3~7m,另7具個體巨大,長9~20m。所有這18具恐龍化石在時代上都屬侏羅紀。

自貢恐龍博物館建築在恐龍化石群的發掘現場——大山鋪,距自貢市11km,建築面積6000m2 ,有兩個發掘現場,在這兩個現場可以看到從砂岩中剝離出來的恐龍骨骼化石,堆積重疊,縱橫交錯,十分壯觀。

我國國家地質公園中的恐龍地質公園還有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雲南祿豐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3.硅化木地質公園

(1)遼西木化石群

遼西木化石群集中在北票市和義縣一些山區,它們大都保持原始樹樁形態,大的直徑達1m以上,表層樹皮裂痕依稀可見。最長的石樹樁,出露部分長3m有餘,樹樁上年輪清晰,其年代屬侏羅紀,與北票含煤層的時代相當,原來這里曾是浩瀚的林海。

(2)延慶木化石群

在北京延慶縣城東北白河北岸長500m的谷坡上,分布了40~50個木化石群。這些木化石高低參差、密密麻麻,堪稱奇觀。木化石較堅硬,有的出露地表幾十厘米,有的達1m多,直徑約1~2m。多呈短樹樁狀,表面為褐黃色和灰白色,樹皮紋路和斷面年輪清晰。延慶木化石群世所罕見,這里原是湖泊,樹木被埋入地下,經硅化形成。

(3)自貢硅化木

四川自貢市涼高山附近的長山嶺,有一株舉世無雙的硅化木,主幹長23m,直徑1.3m。此硅化木堅實晶瑩,樹紋纖維清晰,在陽光照射下,像寶石般閃閃發光。它埋藏於侏羅紀砂岩中。

(4)亞利桑那州化石林

美國亞利桑那州阿達馬那鎮的化石林,數以千計的石化樹干(硅化木)倒卧地面,直徑平均1m左右,長15~25m之間,最長達40m,其周圍還有零散的化石木塊。這些石化樹木年輪清晰,宛如大塊的碧玉瑪瑙,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密集的石化樹干區有6處,最美的叫彩虹森林。推測此處原有的森林被洪水沖刷,木質發生礦化作用,又被鐵錳氧化物染色,才形成今天五彩斑斕的化石樹。

4.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山東臨朐縣上林鄉。富含化石的岩層出現在一個采礦坑內,最上層是風化的土壤,第二層是第四紀火山噴發形成的玄武岩,第三層是富含化石的硅藻土層,最下面是砂礫岩。硅藻土層由硅藻的遺體經黏土膠結而成,其形成時代為距今1800萬年的中新世。硅藻土成層極薄,像書頁,其中賦存的化石像動植物畫冊一樣,又被稱為「萬卷書」。硅藻土曾作為一種非金屬礦床開采,1980年此處成為我國第一個古生物化石重點保護區後才停采。

哺乳類動物化石包括鹿、犀牛、豬、馬、熊、鼠、蝙蝠等17個屬18個種,其中以柄杯鹿數量最多,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奔跑姿態。鳥類骨壁很薄,很難保存為化石。1976年在此發現了一具完整的鳥類化石,轟動了中國古生物學界,也引起世界同行的關注,迄今已發現6種鳥類化石。蛇化石的研究在我國始於20世紀60年代,第一塊蛇化石即發現於此,在其骨骼的兩側還可看到鱗片壓在岩石上的痕跡。兩棲類有6個以上的種,可以看到蛙的幼體——蝌蚪和長著尾巴的青蛙,還見到青蛙和魚一起保存的化石,以及魚、水草、樹葉保存在一起的化石。昆蟲化石的保存有三大特點:數量龐大,保存完美,形態生動。昆蟲身上最易腐爛、最不易保存的翅膀,居然能在這里保存下來,並呈現展翅高飛的姿態。山旺的蜘蛛化石也很多,位居世界前列。山旺的植物化石同樣門類齊全,數量豐富,保存完好,不少葉子能見到清晰的葉脈。花最容易凋謝,但卻能保存為化石,甚至可以看到雄蕊和雌蕊,實屬舉世罕見。

在1800萬年前山旺地區是一片水草肥美的大湖,有各種動物在此生活,後來火山噴發,湖泊不復存在,生活在湖中的生物也遭到毀滅。

四、構造遺跡地質公園

1.河南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

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珍奇的構造地質遺跡包括以下5個方面:

1)兩期褶皺的疊加。早期發生過走向南北的緊密褶皺,以後又發生了東西向的褶皺,這兩期褶皺疊加在一起。

2)背斜與地壘的疊加。古老的王屋山背斜在南、北兩翼各形成一條正斷層,於是這個古老的背斜成為地壘。

3)清晰、奇特的不整合組合。王屋山背斜在天台山處倒轉,使太古宇與元古宇間的不整合面直立,並成為壁立的懸崖;元古宇頂部石英砂岩水平產出,不整合於直立的石英岩上,形成角度不整合。兩個不整合相交成T字形,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不整合之一。元古宇頂部石英砂岩沉積時,古地貌應為向西傾斜的陡坡,因而在天壇山峰頂這個小范圍內,東邊的岩層薄、層數少,西邊的岩層厚、層數多。

4)活躍的新構造運動。王屋山地區地面上升的構造運動活躍,其依據主要有:①河流在平面上呈蜿蜒曲折的老年期河道,而剖面上則是兩岸陡峭的V字形青年河谷;②鐵山河有表明地面上升的隘谷;③景區內至少有4期階地;④以寒武系為對比依據,可以計算出天台山相對於太行山的上升高度,以三疊系為對比依據可以大體計算出相對於南面丘陵區的上升高度,以丘陵區為對比依據可以計算出相對於華北平原上升的高度;⑤山前丘陵區山頂高度一致,保持上升前平原的原貌,但已有大量溝谷切割;⑥景區南緣斷層,可見太古宙地層與第四系黃土的斷層接觸,說明第四紀時山體仍在上升,斷層仍在活動。

5)土地生命周期的展現。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由於王屋山地區有活躍的新構造運動,使得土地生命中的各個周期均展現於小范圍內,是研究土地發展及保護的珍貴的科學資源:①公園主景區裸露岩石上,由於風化作用有極薄的黏土礦物生成,是為土地的萌生期;②景區河谷階地上有小片土地生成,是為土地的幼年期;③景區以東為華北平原的邊緣,沃野千里,是土地的青年期;④景區以南的丘陵處於平原上升後遭侵蝕的階段,山頂是良田,谷底則出露岩石,是土地的老年期;⑤公園主景區土地已被全部剝蝕,岩石裸露,是為土地的消亡期,但它卻與土地萌生期重合。

2.河南嵩山世界地質公園構造遺跡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內可以看到的構造遺跡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在嵩山地質公園內及其附近可以看到36 億年以來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5個地質時期的地層。

2)能見到華北地區幾乎所有的構造運動遺跡:距今25 億年前發生於元古宙和太古宙之間的嵩陽運動,距今18 億年前發生於中元古代和古元古代之間的中嶽運動,距今5.43億年前發生於古生代和元古宙之間的少林運動,以及石炭紀和奧陶紀間的不整合面。嵩山以眾多不整合面匯聚一堂為特徵。

3)堅硬的石英岩褶皺成各種復雜的形態,倒轉、平卧褶皺到處可見。在三皇寨景區還可見到因褶皺石英岩岩層直立的壯觀景象,一片片石英岩層筆直聳立,直逼蒼穹,布滿整個峽谷,如萬卷「倚天巨冊」,氣勢恢宏雄偉。

五、礦物礦床地質公園

礦床地質公園對人類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一般旅遊者總是感覺礦床很神秘,巨大的礦床對地質專業人員更是有著非凡的吸引力。但是現在似乎還沒有建設礦床地質公園,因為公園的建設可能會對礦山生產帶來影響,而未開採的礦床因各種原因更不會建為公園。那些已經采完閉坑的大型礦床,可以在露天采礦場或地下采場建設地質公園。這既是對采礦破壞環境的整治,又能有經濟上的收入,還能開展全面系統的科普教育。

六、地貌地質公園

本書所介紹的各個風景區都可以稱為地貌地質公園。

七、地質災害地質公園

1.龍門山構造地質公園

世界上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其中有感地震5萬多次,7級以上破壞性地震平均每年有十幾次,8級以上特大地震平均每年一次。我國唐山地震死亡人數在30 萬左右。1556年陝西華縣地震死亡83萬人,可見地震是對人類威脅最大的地質災害。

四川龍門山已建成國家構造地質公園,鑒於這里是大地震的頻發區,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大地震的遺跡又多,應以此構造地質公園作為宣傳地震防險避災的地質公園。

龍門山延展於四川盆地西側,長約500km,是一個中生代以來的疊瓦逆沖斷裂帶,大地震就是其運動的結果。其逆沖斷層面傾向北西,龍門山體向四川盆地推移。1929年地質學家趙亞曾在川西平原彭州市境內發現了白鹿頂、小魚洞一帶的飛來峰,確定了這一推覆構造。我們認為,由於太平洋板塊和華北裂谷都將地殼向西推擠,四川盆地向西北插入龍門山之下時,龍門山的塊體便被擠出,向四川盆地推覆,每擠壓推覆一次便發生一次地震。地塊的移動下插不是一個點,而是有一定長度和寬度的地段。因此2008年5月12日地震的餘震都在都江堰和秦嶺地區之間發生,直到能量全部釋放,推覆塊體的位置取得平衡後,餘震才停止。本地段發生過以下大地震:1933年疊溪地震(7.5級) ,1941年黑水地震(6級),1958年北川地震(6.2級),1960年松潘地震(6.75 級),1973年松潘平武地震(7.2級),2008年汶川地震(8 級)。在75年內發生了6 次大地震,約12年一次,足見頻度之高。從上述數據同時還可看出,間隔時間愈長地震的強度愈高,破壞性愈大。

2.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重慶東南黔江的北部,南連酉陽,西接彭水,北界湖北利川,北東部包括湖北咸豐縣一角。中心區為小南海,是一個美麗的高山湖泊,成因為地震堰塞湖,距黔江30餘千米。據《黔江縣志》記載,清咸豐六年發生大地震,山崩岩塌,形成一道長1170m、寬1040m、高67.5m的大壩,截斷溪流,漫淹20餘里,形成湖泊,並在其附近湖北咸豐境內形成4個較小的堰塞湖。小南海湖面長5km,最寬處1km,最深50餘米,有板夾溪等5條溪流注入,水質良好。小南海是目前國內歷史最長、保存最為完好的地震堰塞湖,而且在世界上也「極為鮮見」。據中國科學院專家考察,當時地震震級為6.3級,地震的破壞烈度為Ⅷ度。地震時山體滑塌10餘千米,4500×104m3的崩滑體向西推移2km,以近100m的落差阻塞山谷。地震遺跡區還保存了崩塌崖面、崩滑體、堆石壩、淹沒森林等多種地震破壞形跡。當年因地震崩塌形成的斷崖絕壁——大跨岩、小跨岩之下,滾石密布,巨石林立,其直徑一般1~5m,大者在10m以上。這些為地震災害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自然實體,有很高的科研科考價值。國家地震局於2001年為小南海頒發了「黔江小南海國家級地震遺址保護區」和「全國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基地」兩塊牌子,使小南海的科技價值得到了社會公認。

3.東寨港

東寨港位於海南島瓊山區,被列入《世界重要濕地名錄》。據歷史記載,東寨港原是一片陸地,1605年大地震沉沒了72個村莊,隨之成為海港,港灣中生長有大量紅樹。7~10m深的海水裡,村莊廢墟、斷垣殘壁、農田道路清晰可見。

4.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

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位於西藏自治區波密縣與林芝縣交界處,主體位於波密縣易貢鄉,呈北西-南東向帶狀展布,總面積為2160km2。地質公園以易貢巨型山體崩塌地質遺跡為特色。

易貢巨型山體崩塌體的體積達3000×104m3 ,崩塌的最大落差達2580m,滑坡的最大垂直運距達640m,最大水平位移為6700~7000m,堆積體達到3×108m3 ,其他遺跡包括高速滑擦痕、高速滑坡特有的噴水冒沙坑、土丘群以及易貢堰塞湖區遺跡、易貢藏布-帕隆藏布斷裂帶與易貢-魯朗走滑斷裂構造遺跡、易貢堰塞湖決口遺跡、易貢堰塞湖潰決形成的次生崩塌-滑坡遺跡、古冰川活動遺跡及相應的地質生態環境等。

本區降水量豐富,斷裂作用加上冰川凍融對岩石裂隙的楔劈以及河流流量增加導致的侵蝕切割能力,進一步加劇了河谷邊坡的掏蝕、失穩,促進了崩塌、滑坡的發生。然而易貢巨大的泥石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卻是地殼的快速上升與陡峭河谷的形成。15 萬年來大峽谷地區地殼抬升速度達到30mm/a,是世界上抬升最快的地區之一。故易貢扎木弄溝巨型崩塌、滑坡是這些獨特的內外動力地質作用長期綜合作用的結果,所形成的崩塌—滑坡—堰塞湖—湖水潰決—河谷地形改造—河谷次生崩塌、滑坡地質災害鏈是在別的地區極難見到的。沿易貢藏布而上,被泥石流堵塞的長條形堰塞湖中雲霧縹緲;湖灘平原、湖濱台地,果林茂密,茶園壠壠,此處為西藏第一處茶園,所產珠峰聖茶聞名遐邇。

5.翠華山山崩國家地質公園

翠華山位於陝西西安市長安區,其主峰終南山海拔2604m,山崩分布面積5.2km2 ,主要由殘峰斷崖、崩塌石海、堰塞湖3部分組成。

殘峰斷崖主要指玉案峰、甘湫峰、翠華峰及山崩臨空面。三峰鼎立,突兀險峻,直沖雲霄。玉案峰海拔 1688m,半峰劈裂,崩面平齊峻峭,如玉案倒豎。甘湫峰,海拔2045m,是一條長1500多米、寬260~900m、高差約300多米的山,近南北就地崩塌,形成石海波濤的壯景。翠華峰,海拔1414m,似一巨大的銅牆鐵壁橫亘翠華山中,兩端被高達200餘米的峭壁截切,形成一條長近千米、高200 多米、寬300 多米的石坎,堵塞太乙谷。

崩塌石海,總量3×108m3 ,石塊巨大,集中分布在翠華峰-甘湫峰和大坪。巨石堆砌,相互疊置,宛如石頭的海洋,波瀾起伏。崩塌過程中石塊相互欹嵌,形成了上百個洞穴。其中冰、風二洞最奇。冰洞夏季結冰,炎炎酷暑,洞中冰柱倒立。風洞由兩塊巨石頂端相撐形成,洞中冷風嗖嗖,盛夏六月,涼風習習。還有小風洞、蝙蝠洞等許多奇洞。

堰塞湖共有3處。甘湫池為乾涸之湖;另一處由於泥沙堆積填平,故名大坪;水湫池,因山體崩塌堵塞太乙河形成,湖面長600m,寬100~300m,水深5~12m,可劃船、垂釣等。

Ⅸ 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的領導信息

周時洪,副局長、局黨組成員,市地勘局黨委書記
分管地質環境處、油氣管理處,主管市地勘局黨委工作,負責市三峽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辦公室具體日常工作。
聯系南岸區、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國土房管局(國土資源分局、房管局),南岸土地房屋權屬登記中心,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市地質災害防治中心。
胡長明,副局長、局黨組成員
分管法規處、國土資源規劃處、房屋徵收管理處、物業處。
聯系涪陵區、江北區、長壽區、豐都縣、墊江縣、忠縣、石柱縣國土房管局(國土資源分局、國土資源局、房管局),江北土地房屋權屬登記中心,市重點工程建設拆遷辦公室,市級機關公房管理處,市小康住宅工程處,局屬核心控股企業、市物業管理協會。
黃 強,副局長、局黨組成員
分管建設用地處、房地產發展處、房地產市場處。
聯系萬州區、渝中區、江津區、永川區、榮昌縣國土房管局(國土資源分局、國土資源局、房管局),鐵路分局,市土地房屋權屬登記中心,市房地產業協會。
黃茂軍,副局長、局黨組成員
分管住房保障處(市住房制度改革辦公室、市住房公積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房地產權籍處、局機關後勤服務中心。
聯系市公共租賃房管理局,黔江區、渝北區、梁平縣、武隆縣、秀山縣、酉陽縣、彭水縣國土房管局(國土資源分局、房管局),渝北土地房屋權屬登記中心,市國土資源房屋評估和經紀協會。
周琪敏,紀檢組長、局黨組成員
分管系統紀檢監察工作、執法監察處、機關群團工作。
聯系巴南區、合川區、潼南縣、銅梁縣、大足區、璧山縣國土房管局(國土資源分局、房管局),市國土資源房屋執法監察總隊,巴南房地產權產籍監理所。
嚴志華,黨組成員、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市住房資金管理中心)主任
主管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分管市住房資金管理中心。
李仕川,總工、局黨組成員
分管總工程師辦公室、科技與對外合作處、市國土資源和房地產信息中心。
聯系市國土資源和房屋勘測規劃院,市地質礦產研究院,市地質調查院,市房屋安全鑒定中心,市城市害蟲防治研究所,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科協。
許金剛,黨組成員、市農村土地整治中心主任
分管耕地保護處,主管市農村土地整治中心。
黃 濤,黨組成員、副巡視員
協助分管住保、權籍、離退休人員工作。
孫 力,巡視員
協助聯系幹部人事、審計工作,聯系住房置業擔保公司。
程本初,副巡視員
協助聯系規劃工作。
曹勇明,副巡視員
主管九龍坡國土分局工作,負責主城區各國土分局協調工作。
田 宏,副巡視員
協助聯系耕地保護、農村土地整治工作。
陳 芒,副巡視員
協助聯系科技工作、機關黨建、群團工作、執政為民服務發展、作風行風建設、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創先爭優活動等專項工作。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