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水環所
Ⅰ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的人員機構設置
該所現有人員458人,其中在職職工265人,離退休人員193人,擁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專程院屬院士2人,博士生導師6人。在職科研人員中高級研究人員85人,中級研究人員59人,初級研究人員67人。 該所設有9個專業研究室、4個科研保障中心、1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部、1個地熱研究中心。國土資源部地下水礦泉水及環境監測中心、國土資源部地下水科學與工程重點開放實驗室、中國地質科學院國土環境地質研究中心設在所內。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中國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農業地質專業委員會均設在所內。
Ⅱ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這個單位待遇怎麼樣,碩士進去試用期結束每月能拿多少啊,謝謝
單位目前正在石家莊蓋新的辦公大樓,大概2012年底能全部遷回石市工作,這點不用擔心。至於待遇問題,相較於石家莊市平均收入來說,也還可以,歡迎投考和就業。
Ⅲ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截至2014年底,全所職工總數534人,其中在職職工310人,離退休職工224人;博士生導師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4人。專業技術人員中,院士1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正高級職稱40人,副高級職稱46人,中級職稱125人。內設8個綜合管理部門、16個技術業務部門、3個科研業務保障部門。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中國國家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地熱專業委員會、農業地質專業委員會、河北省礦泉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掛靠所內。
發表論文122篇,其中SCI檢索論文21篇、EI檢索論文23篇。出版專著5部,獲得專利29項,1項專利技術實現轉讓,獲著作權1部。獲批1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石建省研究員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盧耀如院士再獲河北省院士特殊貢獻獎,石建省、王貴玲研究員受聘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有機物污染水樣泵管口采樣器」成功轉化為產品,投入批量生產。榮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2014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1項,中國地質學會2014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1項。
獲獎證書
領導班子由5人組成,所長、黨委書記石建省,副所長張永波、張兆吉、李援生,紀委書記張民福。
所長、黨委書記石建省(中),副所長張永波(右二),副所長張兆吉(左二),副所長李援生(右一),紀委書記張民福(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我國地下水污染調查建立全流程現代化取樣分析技術體系。成功研製系列取樣器並解決痕量組分採集技術難題,發展高效實用的現場調查技術及離線萃取技術,快速准確地查明了重點地區地下水污染狀況;通過高解析度遙感解譯調查土地利用類型與污染源分布;構建了有機分析實驗平台,對全國33個實驗室實現網路遠程質量監控。
大型盆地和東南沿海典型地區深部水文地質調查與綜合評價取得地熱資源勘查重大突破。在高溫地熱資源以及乾熱岩勘查、水熱型地熱資源調查評價、省會城市及地級市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取得重大突破,發現多處高溫地熱異常。西藏古堆高溫地熱顯示區地熱鑽探230米深度溫度達195 ℃,為我國目前地熱勘探中同深度溫度最高鑽井,川西地區高溫地熱鑽探填補了理塘、巴塘地熱鑽探空白。首次開展乾熱岩科學開發利用試驗研究,東南沿海地區乾熱岩鑽探選址取得進展,完成東南沿海乾熱岩資源潛力區地球物理勘查。
貴德縣扎倉溝乾熱岩鑽孔現場
中國地質調查局王學龍副局長聽取項目匯報
熱坑間歇噴泉
熱水塘沸噴泉
城市發展中的地質環境風險評估與防控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以甘肅蘭州、天水的滑坡、泥石流為研究對象,攻克了滑坡、泥石流發生概率難以計算的難題,建立了滑坡、泥石流風險評價技術方法體系。以鄭州地面沉降為研究對象,研究了中原城市群地面沉降發生原因與機理,為中原城市地面沉降風險評價技術研究奠定了基礎。以石家莊、北京、洛陽為研究區域,研究了污染物在這些地區包氣帶中的遷移規律與包氣帶的防污能力,改進了地下水污染防污能力的評價方法技術,為地下水污染風險評估奠定了基礎。
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戰略研究。查明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的分布范圍、農業種植現狀及其灌溉用水對地下水依賴狀況與趨勢、各糧食主產區地下水資源保障農田生產用水能力。首次查明地下水超采與灌溉農業之間關系、小麥、玉米等秋糧作物及蔬菜和耗水型果林用水對地下水超采影響程度和應調控閾以及節水灌溉與地下水資源優化配置機制。提出相對農民模式的綜合優化節水灌溉方案和實施對策,示範應用取得顯著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效益。創編了我國「國家主要含水層圖工作大綱與技術要求」,全面完成《我國水工環地質工作發展史》出版稿,對發展我國水工環地質事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國家糧食主產基地黃淮海區灌溉農業的用水強度、對地下水依賴程度和地下水保障能力分布圖
祁連山大型煤炭基地土地覆蓋現狀解譯圖
重要能源基地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完成我國重要能源基地1∶5萬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工作總體部署。先後開展了「青海重要能源基地水文地質調查」、「神東煤炭基地水文地質調查與老空區普查」和「晉東能源基地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完成6個1∶5萬標准圖幅調查(面積約2520km2);實施一批探采結合井,總出水量約14736m3/d,有力地解決了礦區缺水問題。在多年凍土區融區控水規律、鄂爾多斯盆地直羅組強富水特性、典型岩溶泉域強徑流帶分布與演變、採煤條件下上覆含水層疏干破壞機理、礦區含水層保護理論技術、老空區老空水普查技術方法和1∶5萬水文地質編圖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成果。
巴丹吉林沙漠1∶5萬水文地質調查。完成巴丹吉林沙漠湖泊集中分布區野外調查任務,填補了我國沙漠區域水文地質調查空白。調查湖泊窪地133個、泉點29個、機民井88個,人工揭露地下水73處。初步查明沙漠東南部第四系沉積基底特徵和湖泊、地下水分布的規律。首次在沙漠腹地完成350米水文地質鑽探,揭露了第四系沉積基底和含水層結構,並首次獲取巴丹吉林沙漠水文地質參數,為沙漠區水文地質條件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
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戰略研究。通過全球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數據,對我國各類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情況以及開發利用用途進行分析總結,圈定具有開發利用前景的高溫、中低溫地熱區(田),提出地熱發電規模及遠景布局。查明我國乾熱岩資源分布,圈定若乾乾熱岩遠景分布區,提出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集約化目標及方向。開展了地下熱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與趨勢研究,制定出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路線圖,為地熱資源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群礦採煤驅動下含水層結構變異對區域水循環影響機制研究。初步查明采空區覆岩三帶宏觀分布規律,采場應力分布對覆岩裂隙發育特徵的影響特徵、關鍵層分布對覆岩裂隙發育特徵影響機理,分析總結了采動裂隙發展與含水層結構變異演化規律,基本掌握采空區裂隙發育特徵及滲透性變化規律,建立了典型礦區含水層空間結構變異數值模型,創造性提出采空區滲透性躍變曲面「橢拋凹形體」概念。
華北平原典型地區地下水回灌關鍵技術與工程示範。應用GMS軟體初步建立了試驗場三維地層結構圖,建立了勘察回灌區水文地質參數系列。建立完善了地下水回灌三維水流模型,發展了地下水高精度模擬技術和優控管理信息技術。完善了滹沱河沖洪積扇三維地下水流模型,採用嵌套技術建立區域模型與示範區模型的耦合模型;建立示範區地下水回灌主要污染組分的溶質運移模型,進行了地下水管理模型的演算法研究,初步形成地下水管理信息系統。
沙漠腹地水文地質鑽探
含水層結構破壞物理模擬試驗
地下水回灌試驗場立體圖
Ⅳ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招聘什麼專業
http://www.iheg.org.cn/web/ShowSpecial.asp?SpecialID=13這裡面有招聘信復息
有:水文制地質相關專業、環境地質相關專業、計算機與地理信息專業等,很多
Ⅳ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是什麼級別的單位
該單位為正廳級單位,該單位以前是國土部直屬單位,屬於其科研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管理
國土資源部成立中國地質調查局後,中國地質科學院歸中國地質調查局管理,該單位在業務上和認識上很多都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管理的
Ⅵ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工資怎麼樣
看你什麼職稱什麼級別了
Ⅶ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是保定那個嗎具體待遇怎麼樣
是保定的,原水文方法所,2007年更為現名。
每年出野外的時間一般是5月至10月之間,回中途偶爾回來幾答次。
對於常出野外的青年職工來說,年收入達不到10萬的,極少數牛人能接近這個數。
每天野外補助的標准因區域不同而有所差異,具體數字俺不敢報出來。
單身住免費的集體宿舍,筒子樓;結婚的需搬出去;有個小食堂,刷卡用餐。
Ⅷ 請問中國地質調查局水環地質調查中心的待遇怎麼樣計算機的研究生。
5-10w
做到項目負責後10-15w
Ⅸ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的主要任務
以地下水及其相關地質環境為研究對象,科研與調查相融合,建設好四方面隊伍:
建設一支精乾的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社會公益性科技創新隊伍,成為國家和國土資源科技創新體系的組成部分;建設一支裝備精良、能打硬仗的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專業調查研究隊伍。構建一個可長期運行、具有國際先進水平、高新技術支撐、集野外觀測試驗、測試分析與室內模擬、綜合信息集成與網路服務於一體的技術平台。建設一支人員精幹,管理高效,服務優良的地調科研管理隊伍.依靠自身技術優勢和成果轉化佔領市場、實現獨立經營的技術開發隊伍。 最終,建成主要從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領域地質調查和應用基礎研究,提供公共服務的社會公益性地質調查科研機構。以滿足國家和社會經濟建設發展的需求,開展和承擔的主要任務:
開展多種尺度水循環系統演化規律-環境效應,以及地下水質量變化機理、改良技術、生態保護的基礎理論研究。開展地下水資源評價理論,特別是乾旱區地下水系統理論研究。承擔全國性及跨區域地下水資源評價和地下水潛力調查的技術研究、資料匯總與實際調查評價工作。開展地下水水質保護調查與工程示範。開展水-土-生態相互作用研究,發展我國生態地質學理論體系。開展全國性及跨區域水土資源利用保護,特別是區域性土壤侵蝕、沙漠化、鹽鹼化等荒漠化危害的調查研究和工程示範。針對地下水的不同賦存條件,研究相應的地下水勘查新理論、新方法。開展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察開發技術系統研製-綜合應用工作。研究崩、滑、流等地質災害的有效勘查、監測、防治理論與方法。承擔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技術系統研究與示範應用工作。開展第四紀地質與全球變化研究,繼續開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黃土研究。
承擔第四紀地質調查和研究任務。發揮綜合技術優勢;承擔水工環重點工程應急項目的會戰、攻堅和示範服務;承擔水工環地質領域調查研究數據信息及情報的匯集、管理、分析應用工作,開展專業工作信息化研究,發揮專業數據處理中心的作用;承擔全國性和跨區域水工環綜合編圖和區域調查總結工作,參與編制水工環地質調查規劃、計劃,參與制定專業調查標准和規范;承擔水工環地質專業測試分析工作,從事相關專業測試分析標准物質和標准方法研究及專業測試儀器研製與開發,發揮專業測試中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