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發展

中國地質發展

發布時間: 2021-02-07 21:52:07

1. 中國地質大學和浙工大。 學成發展前景

本人是地復大的,覺得制地質行業前景還是不錯的,至少本校在地質行業還是很有威望和名譽的,只要選讀了本校的地質類等特設專業,就業不成問題。大家都說農、林、水、地、礦、油是冷門專業,我身在其中卻並不覺得,如果你分數夠的話,填我校的幾個好專業,我推薦幾個:珠寶類的(這個真的很好,只是分數也比較高,就業相當不錯),勘查技術與工程,地質學(這個偏於理論研究,就業可能不太好,但我校實力確實強。全國第一),資源勘查,等等~總的來說,至少我校還是個很有特色的高校,只要選這些特色地質類、勘查類專業,就業不用擔心。
浙工大本人不太了解~要是想來地大,有問題可以再聯系我~祝志願填報順利~

2. 急用!!!中國地質學的發展歷程

專業書籍,到地礦類大學圖書館可以找到。

以下是非專業回答:

1、日本小林英夫著《地質學發展史》劉興義、劉肇生父子1983年翻譯

2、章鴻釗一生著述甚豐,在地質學、岩石學、礦物學、古生物學、地質發展史、地質調查史和地質科普等領域內發表了大量學術著作。主要有《地質學與相對說》、《中國研究地質學之歷史》、《中國地質學研究小史》。

3、《地質學原理》是英國近代地質學家賴爾的主要學術著作,又名《可以作為地質學例證的地球與它的生物的近代變化》。這部書曾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在國內外都產生過廣泛影響。1872年由中國數學家華蘅芳和美國醫生瑪高溫合譯成中文出版,書名《地學淺釋》。1959年徐韋曼又重新翻譯,以《地質學原理》為書名,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一著作的出現,標志著近代經典地質學的成熟。

4、《大陸和海洋的形成》較之物理學、天文學、化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基礎學科,地質科學可謂「大器晚成」。把地質學真正奠定在科學基礎之上的科學革命,遲至20世紀上半葉才得以發生。人們公認,拉開這場科學革命序幕的是《大陸和海洋的形成》一書,作者即是被譽為「地質學中哥白尼」的魏根納。

5、《翁文灝選集》收集翁文灝的學術報告和學術論文共21篇,是翁文灝在礦床學、構造地質學、地震地質學、地理學、沉積學等方面的學術水平代表作。該書是一部代表我國近代地球科學尤其是地質學的奠基水平的學術著作之一。

6、《中國地質學》是中國現代地質學家李四光的一部地質學名著,是中國現代地質學的奠基著作,是運用地質力學原理來研究區域地質形成規律的一部開拓性經典著作。此著作在地質科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9、以下是一篇《北京的地質發展史》供參考
http://kbs.cnki.net/forums/32824/ShowThread.aspx

10、另外網上可以找到一篇關於論述魯迅對中國地礦的研究文章。

外行回答內行,見笑。

3. 中國各地地質狀況

1、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管理2、各地質勘查局、各有色地質勘查局、各煤田地質局、各核工業地質局、各冶金地質局
3、中國地質調查局: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4、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國冶勘總局):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5、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涿州):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6、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隸屬於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7、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
8、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9、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10、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隸屬於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
11、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為主)
1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為主)
14、中國鹽業總公司(即中鹽勘察設計院)
15、延長油礦管理局(陝西省)
16、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17、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地質院校:
1、中國地質大學(原武漢地質學院、北京地質學院)
2、吉林大學(原長春地質學院)
3、成都理工大學(原成都地質學院)
4、長安大學(原西安地質學院)
5、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
(一)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的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質勘查單位統一劃歸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歸口管理,並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
(二)組建中國地質調查局,作為國土資源部所屬的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的事業單位。具體職能和編制由國土資源部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審定。
(三)各工業部門所屬地質勘查隊伍要根據不同情況積極推進改革。冶金、有色、輕工、化工、建材等部門所屬的地質勘查單位,可以從各自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改組為企業或進入企業集團,具體實施方案由國家經貿委與各工業局研究確定。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可以從所屬地勘隊伍中保留一支從事放射性礦產勘查的精幹隊伍,其餘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同步進行屬地化、企業化改革,具體實施方案由國防科工委研究確定。武警黃金地質勘查部隊的改革,按照中央軍委和國務院的有關決定執行。輕工局所屬部分地勘單位,並入中國鹽業總公司。

一、地質部地勘系統
中國地質調查局:2001年成立,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天津地質研究所(天津地調中心)
沈陽地質研究所(沈陽地調中心)
南京地質研究所(南京地調中心)
宜昌地質研究所(宜昌地調中心)
成都地質研究所(成都地調中心)
西安地質研究所(西安地調中心)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全國地質資料館)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中國地質圖書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法技術研究所
勘探技術研究所
探礦工藝研究所
探礦工程研究所
鄭州綜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綜合利用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機關):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各省市區地質勘查局(組建地質調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質系統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劃歸中國石化集團。

二、冶金地勘系統(原冶金部地質勘查總局)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國冶勘總局),成立於2001年。
中國冶勘總局一局(華北局):燕郊:第一地質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礎工程總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島天元五一五鑽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從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分出):原編制為:一隊:遷安;二隊:衢州;515隊:秦皇島;516隊:宣化;518隊:邯鄲;520隊:邢台;522隊:唐山;物探隊:灤縣;水文隊:定州;超硬材料研究所:探礦技術研究所:燕郊;測繪大隊:燕郊;建築規劃設計院:職工醫院:二級甲等;子弟學校:
中國冶勘總局二局(原華東局606隊):福州:第二地質勘查院、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
中國冶勘總局三局:太原:311隊、312隊、314隊、316隊、地勘院、岩土總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山東局:濟南:2個專業公司,4個綜合地質隊、2個專業地質隊、2個勘查院、1個測試中心和1所高級技工學校:山東正元資源勘查研究院、新疆地質勘查院(烏魯木齊,外派單位)、山東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中南局:武漢,分布在湖北、湖南、廣西三省八市:603隊:大冶;604隊:孝昌; 605隊:襄樊;606隊:黃石;607隊:宜都;608隊:黃石;609隊:黃石;水文隊:黃陂。
中國冶勘總局西北局:西安:西北地質勘查院(西安,原西安地質調查所);五隊(酒泉);六隊(漢中);烏魯木齊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保定,國內三大航空物探隊伍之一。
中國冶勘總局遙感技術應用中心:北京
中國冶勘總局昆明地質調查院:昆明,原西南局昆明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廣州地質調查所:廣州
四川省(西南)、遼寧省(東北)冶金地質勘查局和冶金華東地質勘查局(安徽省)已下放。

三、煤炭地勘系統(即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總部原涿州,現遷北京豐台。
江蘇煤炭地質局:常州,勘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五隊、物測隊、機械研製中心、勘探研究所、江蘇長江機械化基礎工程公司。
浙江煤炭地質局:杭州,浙江華廈工程勘察院,浙江華廈建築基礎工程公司,浙江煤炭測繪院等。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新市鎮,152地質隊、201地質隊、202地質隊和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廣西煤炭地質局:柳州
湖北煤炭地質局:武漢,125隊、182隊、物探測量隊、地質勘查院和湖北省地質勘察基礎工程公司。
青海煤炭地質局:西寧,105勘探隊、132勘探隊、物測隊、勘查院4和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詢公司。
第一勘探局:邯鄲,119勘探隊、129勘探隊、173勘探隊、物測隊、科教中心、地質勘查院、技術研究中心。
第二勘探局:北京,機械研製中心,建築工程公司,地質制圖印刷中心。
水文地質局:邯鄲,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察院、四個水文地質隊和物探、基礎工程、機電安裝、物資供應、地能空調、污水治理等六個專業公司。
航測遙感局:西安
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北京
煤炭資源信息中心:涿州
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涿州
幹部學校(黨校) :涿州
中煤地質報社:涿州
河北省(邢台)、山西省、內蒙古、東北(沈陽)、吉林省、黑龍江省、安徽省(蚌埠)、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泰安)、河南省、湖南省(株洲)、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新疆煤田地質局已下放。

四、核地勘系統(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地質總局)
核地勘隊伍組建於1955年,現有6個地區性地質局、52個地質大隊以及研究院所、工廠、醫院等90個縣團級以上企事業單位,分布於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核工業地質調查院):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為其業務支撐單位,以6個地區核地質研究所為主體,組建6個核工業地質調查分院,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16大隊、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08大隊、核工業東北地質局243大隊作為專業勘查隊伍。
6個地質局所在省的48個地勘單位,以省為單元,整體屬地化,組建遼寧省(東北)、江西省(華東)、湖南省(中南)、廣東省(華南、由韶關遷花都)、四川省(西南)、陝西省(西北)核工業地質局,其餘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9個單位屬地化後(組建了河南省(信陽,原308大隊)、貴州省、甘肅省、青海省等4個核工業地質局),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管理。

五、有色地勘系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地質勘查總局)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有色地調中心):成立於2001年,北京地質調查所、桂林地質調查所、新疆地質調查所、地質資料館、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中資環):成立於2003年,北京索坤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北京遙感中心、北京測繪院、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原物化探中心)、河北有色測繪公司。
19個地質勘查局全部下放:
1.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天津市地質調查總院,含河北):原華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轄514隊(承德)、517隊(石家莊)、519隊(保定)、地質四隊(秦皇島)、普查大隊(燕郊)、核工業247隊(寶坻,原屬核工業東北地質局)等六個地質隊和一所職工大學(保定),在天津局本部設有天津市地質勘查總院、地質研究所。
2.內蒙古有色地質勘查局
3.遼寧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4.吉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5.黑龍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6.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南京。下轄805(六合)、806(徐州)、807(南京)、809(南京)、810(南京)、813(南京)、814隊(鎮江)、研究所(南京)、測繪院(鎮江)、礦產開發研究院(南京)、南京岩土工程勘查院。
7.浙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紹興,前身為重工業部南京地質勘探公司802隊。
8.河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鄭州,下轄勘查總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五隊、六隊、七隊。
9.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長沙,下轄一總隊(郴州)、二總隊(湘潭)、214(株洲)、217(衡陽)、245(吉首)、247(長沙)、研究院(長沙)、礦業信息研究中心(長沙)等局屬正處級事業單位16個。
10.江西省有色地質勘查局:南昌,江西金源地礦集團公司。下設「五隊、三院、三中心」等11個事業單位。
11.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2.廣西有色地質勘查局
13.海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4.貴州省有色地質勘查局:貴陽,下轄一總隊(清鎮)、二總隊(六盤水)、三總隊(遵義)、物化探總隊(清鎮)、五總隊(安順)、六總隊(凱里)、地質勘查院(貴陽)。
15.西南有色地質勘查局(昆明,含四川)
16.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安,屬陝西省正廳級事業單位,有12二級單位,分布於西安、臨潼、咸陽、寶雞、漢中、商洛等地)
17.甘肅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8.青海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9.新疆有色地質勘查局

六、化工地勘系統(原化工部地質礦山局)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中國明達化工礦業總公司):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16家地質勘查院(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阿城)、江蘇(徐州)、浙江、福建、泰安(鉀鹽地質)、河南、山東、湖北(荊州)、湖南、廣西、貴州(遵義南白)、雲南、陝西)、1家地質研究院(化工地質調查總院(地質研究總院))、1家職工醫院。遼寧省(錦州)、安徽省(馬鞍山向山)、廣東省(花都)、四川省化工地質勘查院(彭州軍樂)等4家已下放。
七、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建材地調中心):
原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地質公司,轄26個各省、市、區總隊,現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八、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九、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原為成立於1974年徐水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後總部遷涿州,2004年更現名。
十、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高碑店,原為海洋石油勘探局。
十一、中國石化集團: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原地質礦產所屬石油地質單位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各石油地質局改稱石油局,2000年整體並入中國石化集團。
華北石油(地質)局:鄭州
東北石油(地質)局:長春
華東石油(地質)局:南京
中南石油(地質)局:長沙。
西南石油(地質)局:成都,地質勘察總公司
西北石油(地質)局:烏魯木齊
上海海洋石油(調查)局:
廣州海洋石油(調查)局:2001年劃歸中國地址調查局。

十二、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十三、中國鹽業總公司:中鹽勘察設計院(前身是輕工業部鹽業勘探隊):長沙

4. 我國地質輝煌發展史

中國地質發展史(轉載)
思想與知識的准備

十八世紀後,西方工業勃興。英國的生鐵年產量,從1700年的12,000噸,上升到1840年的 139萬噸;而僅過四十年,到1880年即又增到 775萬噸。(Loverimg,T.S.,Minerals in World Affsirs 1943,附表23) 英國煤的年產量,也從 1700年的 261.2萬噸,上升為1836年的3,000萬噸;1854年,即僅過十八年,便再翻了一番多,達到 6,450萬噸。(楊異同等:《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的條件、方法和特點》 1959,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頁20)包括地質學在內的礦學日益精進,1830年英國萊伊爾(Lyell,Sir Charles. 1797-1875) 的《地質學原理》開始出版,地質學作為逐漸形成的基礎學科,活躍在科學舞台上,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此時的中國社會還沉湎於「天朝上國」的自我陶醉之中。開明一點的,也僅僅把科學視為「外夷」的「形而下」的技藝,更不知地質學為何物。盡管開采了幾千年的礦產,但並未弄清這些礦產是怎樣形成的,還認為地下有「龍脈」,怕犯「風水」,不用說不敢在皇帝的陵墓附近開礦,就是一般老百姓的墳墓也得讓它三分。以至曾紀澤(1839-1890)有「吾華開礦較西人為難者,厥有二端:一曰股本難集;一曰風水難避」之嘆。(1889年12月29日致盛宣懷函 1984,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盛宣懷檔案之四》頁8)曾紀澤曾出使歐洲八年,通英語,懂一些科學,所以有此感慨。

西方的地學思想與知識,在明末清初通過傳教士開始傳入中國,帶來了那個時代西方對地球的新認識,如世界有幾大洲幾大洋、大地是球形乃至地球是繞日運行之類。中國人以慣用的「此乃中國古已有之」的態度接受了下來。但當時地質學作為一門科學在西方也尚未確立,稱得上屬於地質學范圍的知識,傳來的不多,有的還雜有謬誤,如1659年來華的比利時籍耶穌會教士南懷仁(Verbist,Ferdinas 1623-1688)在所著《坤輿圖說》中介紹維蘇威火山時,說它「晝夜出火,爆石彈射他方,至百里外」現象是描述出來了,但其實這不是燃燒生成的火,原因他就沒講清;接著說:「後移一聖人遺蛻至本國,其害遂息。」還說羅馬南邊所產鐵礦挖盡後,二十五年又會再生等等,更是信口開河了。但就這本書總體來看,書中對地球的重力,大氣圈,地下水和地面水的關系,侵蝕作用和地震成因等等,都從科學的角度有所介紹,並已有了地層構造的模糊概念,反映了地質學在孕育時期所達到的水平。(南懷仁,《坤輿圖說》 大東書局據道光二十一年木刻本影印《指海》第十二集)可是此後由於清廷閉關鎖國,特別是雍正(1723-1735) 時放逐傳教士,致使譯事中斷百餘年,而此時在歐洲正是地質學興起的「英雄時代」。中國社會對此一無所知,直到大門被迫打開,情況才有了變化。

地質科學的傳入中國是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此時地質學在西方也是新興的學科。

1853-1854年,英國教會在上海舉辦的兼有翻譯印刷出版功能的「墨海館」,出版了一本用中文編寫的《地理全志》。從現已找到的歷史材料來看,它是第一部比較全面介紹地球科學知識的中文書。據李鄂榮查證,在中文中「地質」作為一個科學名詞,是本書首先使用,日文中的「地質」一詞,也可能即源出於此。(李鄂榮:「地質」一詞何時出現於我國文獻 1986,地質學史論叢(一)頁100-108)

《地理全志》的編者是倫敦佈道會的傳教士慕威廉 (Muirhead,William 1822-1900),編輯此書的目的是想通過介紹世界各地的情況及有關地球的知識,使人們相信世界萬物都是由上帝造成,爭取得到盡可能多的信徒。梁啟超對它的評語是「簡而頗備」。(梁啟超:《西學書目表》 1879,光緒丁酉沔陽盧氏刻本) 此書分上下兩編,各裝一冊,篇幅上編稍多,分五卷,依次介紹亞、歐、美、非四大洲及大洋群島地理概況;下編有十卷,主要介紹地質、自然地理、生物、人類和作為行星的地球的一般知識,首卷就是「地質論」,岩石、地層、古生物、礦產等都講到了,特別是地層講得較詳,結合不同時代地層勾畫了地球演變的輪廓,還附有一張繪有地層柱狀圖的地質年代表。下編各卷中,嚴格說來,可以歸入地質學范圍的內容,合起來約能佔到該編的五分之一,不過還有一些內容與地質密切相關。

5. 中國地質現狀簡簡簡介

地質一詞的來源及涵義
〖Geology〗 一詞的中文翻譯名是《地質》。近代最早的一部用中文寫成的地質文獻是
英國傳教士慕維廉(W.Muirheal)在1853年編著的《地理全志》. 分上、下兩篇,上篇地
理部分(5卷);下篇地質部分(10卷)。 下篇10卷的標題分別為:地質論,地勢論,水
論,氣論,光論,草木總論,生物總論,人類總論,地文論,地史論。【水論】涉及水的
地質作用,【氣論】與【光論】講述氣候,【草木總論】與【生物總論】講述植物界和動物
界,【地史論】則類同與現代的地史古生物學。慕維廉的《地理全志》與現代的普通地質學
在內容上有許多相似之處。
地質的涵義:幕維廉在《地理全志》的前言中就[地質]一詞開宗明義[志地質志,乃論
陸海、天空、居民、生物、草木,又論其分界及其所以分界之故],又論[夫地理者,分文、
質、政三等,…今以質論,專指地內磐石形狀位置,其中有飛潛動植之跡,陸海古今變遷。
地石水土、支幹綿廣、洋海流行、氣化異常,暨人民、生物、草木之種類]。幕維廉的這段
話闡明了地質的研究范圍及對象,即:研究地球上的陸及地內磐石形狀位置(岩石圈)、海
及支幹綿廣(水圈)、天空(大氣圈)、居民與生物草本(生物圈)、各圈層的劃分以及海
陸變遷、氣候變化等,即研究地球上的一切自然現象。

中國礦業發展簡史

礦業是人類從事生產勞動古老的領域之一。礦業的發展與擴大礦產資源的開發 利用,對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與進步產生了巨大的、無可替代的促進作用。中華民族的祖先和世界上許多民族一樣,從他們誕生之日起,就開始從事礦產開發利用活動。歷史學家將人類歷史劃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都是以當時人們開發利用的主要礦產種類為特徵。正是我們的祖先在適應自然、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在發現礦產、認識礦產與開發利用礦產的過程中,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為今天大規模的礦業開發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因此,在研究我國礦業現狀時,首先概略地分析研究我國礦業開發歷史是有益的。
我們偉大祖國的遼闊疆域是世界人類誕生、繁衍與發展的重要地區 。從距今200萬年起中華民族的祖先就生活、勞動與繁衍在這廣袤無垠的土地上。從遠古時起至1840年鴉片戰爭時止,是我國古代地質事業和礦業的萌芽、成長時期。在這個時期,古人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從事著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活動,為我國古代文明、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並為近代和現代礦業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一、 中國古代礦業
原始社會時期以利用石料礦產製作工具為特徵,始稱石器時代,並劃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中華民族的祖先在舊石器時代從"巫山人"(距今約200萬年)、"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起,到"藍田人"(距今約60萬年)、"北京人"(距今約50萬年)就開始利用石片、石塊等石料礦產製作石器工具來採集食物和抵禦毒蟲猛獸的襲擊。這個階段屬於舊石器時代。到了新石器時代,石料礦產的利用更為廣泛,製作的工具也更為實用精巧,除石刀、石箭外,還有石斧、石鐮、石犁等,表明鋤耕農業開始向犁耕農業過渡。新石器時代在礦業開發利用方面的最大貢獻,就是開發利用黏土、陶土等非金屬礦產為原料來燒制陶器。另外,對玉石礦產、銅礦和煤礦的利用。
從夏代開始了我國古代史中的奴隸社會。自然銅的利用開始向青銅器過渡,並逐漸達到繁榮,之後又向鐵器時代過渡。到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已很普遍。
在先秦時期,除了開發某些非金屬礦產外,對銅、鐵、銀、錫、鉛、汞等礦產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開發。煤炭也已被人們所認識和利用。秦漢時期,隨著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發展與管理的加強,礦業因擺脫戰國後期的戰亂影響而逐步恢復,鹽礦和鐵、銅、金、銀、鉛、錫、汞等的開采進入一個興盛時期。魏晉時期,煤炭已用作生活燃料,人們也已懂得將石油作燃料用於戰爭中的火攻。
隋唐時期是我國古代礦業的繁榮時期。除了金屬礦產的開發利用出現了一個高峰外,鹽業的生產也有很大的發展。隋唐礦政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全力發展銅礦並將采礦權全部收歸國有。
經過五代時期由於戰亂而導致礦業的蕭條之後,宋元明清幾個朝代的礦業繼續發展。煤在宋代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手工業較為普遍使用的燃料,山西已有很多人以採煤為生。煤炭已成為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
綜觀我國礦業發展歷史,可以看出,古代礦業活動經歷了由認識不自覺到比較自覺,又低級到高級,又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其基 本特點為:1、中國是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歷史最為悠久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2、我國古代開發利用的礦產數量眾多;3、我國古代礦業活動地理分布既相當廣泛,又很不平衡,時間分布也是如此。
二、 中國近代礦業
我國古代礦業生產和技術水平在世界上曾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幾千年來,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及生產力的提高起過很重要的作用。但由於後來封建王朝未能很好地注意總結經驗以求進一步發展,也沒有及時注意吸收和採用世界上其他國家出現的新的科學技術成就,致使中國近代礦業 處於非常落後的狀態。
我國近代礦產地質調查與開發工作起步較晚。近代礦業開發工作是從鐵礦、煤礦開始的。19世紀下半葉,清政府為了興辦洋務和北洋水師,製造槍炮、戰艦和機器以適應防務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一方面從國外進口大量鋼材、水泥等建築材料,一方面開始籌劃發展現代礦業和礦產品加工業。但由於中國當時正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止,帝國主義者在華開辦了許多較大規模的煤礦,外資煤礦產量佔到了全國煤礦產量的83.2%。1903年中國人民掀起了從洋人手中收回礦權運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日本侵華期間,從1931年到1945年,日本共霸佔了中國煤礦200多處。抗日戰爭勝利後,日本霸佔的煤礦少部分由邊區人民政權接管,大部分由國民黨政權接管。這些煤礦在解放戰爭期間遭到嚴整破壞,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得以恢復與發展。
近代鐵礦開發利用的礦山有40多處。有些礦山生產規模較大。並開始使用新的機器設備進行採掘、選礦和運輸。在有色金屬方面,1908年和1918年在江西南部先後發現了西華山鎢礦和大吉山鎢礦。由於軍需和國際市場對鎢的需求迫切,這兩個鎢礦很快投入開發,因此鎢精礦產量大增。古代早以開採的雲南個舊錫礦,自采鉛始,繼之開采錫礦,近代開始較大規模的開采。在貴金屬方面,除煉鉛鋅礦提取銀外,一些地區也開採金礦。
石油、天然氣開發利用進展緩慢建國前使用的石油鑽機僅15台,油氣鑽井工作自1907年至建國前共鑽井169口。整個油氣勘察開發工作基礎薄弱,規模很小。
非金屬礦開發利用自古至今一直延綿不斷。從以北京故宮建築群、南京中山陵等一系列古代和現代建築群利用大量的花崗石、大理石、琉璃瓦、青磚等材料來看,建材非金屬礦的開發利用規模是很大的。
綜觀中國近代礦業,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具有典型的半殖民地性質;二是民族礦業在艱難環境中掙扎前進,基礎薄弱,發展緩慢,生產規模不大。

http://www.bigm.com.cn/china-res/HOME1.asp

6.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和武漢有什麼區別的,是不是北京的更好一點,或者兩個的發展的方向不一樣,謝謝了哈,請

不是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其實是從北京遷到武漢的,但部分師資沒有來內(主要的都在武容漢)所以逐漸變成兩個學校,按照一直的排名,武漢的中國地質大學都比北京要前,去年是40多,北京那個只有80多。而且在我們家那邊,北京的中國地質大學一直是降分的。不過如果你想在北京發展考慮北京也是可以的。希望能夠給你幫助。

7. 中國地質行業未來發展前景

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現在不受青睞的所謂「冷門」專業或在我國剛剛起步的新興專業,將來可能會蘊藏著極大的發展空間,具備良好的就業環境。
「風光無限」的地理科學專業 (III) Scientific Speciality of Geography
學科描述:從不規律的地質、地貌中找出科學規律進行研究,這是一門從各種角度對地質、地表形態等地理特徵進行深入研究,同時也研究地域與人們生活的關聯的學問。
發展前景:在西部大開發的今天,地理學更加顯示出它的重要性。如黃河的整治是關系全國現代化建設的大事;青藏鐵路的修建需要沿途的詳細地形、地質資料,需要比較東西兩條線路的優劣;西氣東輸,途經十多個省份,每個省如何修建輸氣管道在技術上更簡便、在經濟上更節約,還有西電東送、生態環境保護、礦產資源開發等等,都離不開地理學的參與。
錢學森院士把地理科學列為世界現代十個科學技術大部門之一。他特別強調:地理學對我們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是非常重要的,建設社會主義中國就一定要在中國發展地理科學。
就業預測:就業的范圍較廣,主要可以從事的工作如:教師---可在中學或高校從事地理教學工作;編輯---可在地圖出版社從事地圖的繪制、編輯工作;公務員---可在地質局、國土規劃局工作;工程測量人員---可在大型建設集團從事與土地測量等相關的工作。
推薦院校:國內現在有50多所高校設置了這個專業,如北京師范大學、山西大學、吉林大學、延邊大學、齊齊哈爾大學、佳木斯大學、南京大學、南通師范學院、蘇州科技學院、聊城大學、河南大學、武漢大學、襄樊學院、廣州大學、西藏大學、蘭州大學、新疆大學等。
注意,各高校研究方向有所不同。像武漢大學,主要研究方向為地圖測量、繪制、地理信息系統、城鄉規劃;中國地質大學,主要方向為地質勘探。這兩所學校也是地理學界非常知名的院校。
相關專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信息系統。
特別提醒:本科生主要學習的是地理科學的應用,對地理科學更深入的研究工作需要到研究生、博士生階段進行。

8. 中國地質工作有發展嗎

前景不是十分好。

我國地質勘查行業發展問題現狀

1、國內勘查項目融資逐年減少

受礦業市場波動及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雙重影響,國內地質勘查項目融資近5年在逐漸減少,自2013年的514億元減少到2017年的320億元左右,減少幅度達38%。而這其中,財政勘查項目保持相對穩定,5年內減少36億元;社會勘查項目受生態環境保護、探礦權管理等政策影響較大,采礦行業的利潤增長並未及時惠及上游的勘探行業,預期2019年社會勘查項目比2013年減少70%。

2、國內地質勘查專利申請數量開始下降

地質勘查行業還面臨市場化程度低、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出現人才斷層、復合型人才缺乏,資源浪費嚴重、不同部門重復投資,礦業權市場建設滯後,忽視科技創新、勘探技術與裝備較為落後,可行性研究與勘查工作脫節等其他問題。例如,我國很多地勘單位只注重開拓社會市場,增加經濟效益,人力、物力的應用都集中在具體項目實施上,真正投資在科技創新、技術手段創新方面的人力、物力資本少之又少,潛心搞研究的技術人員也很少。近年來,中國地質勘探相關專利申請數量開始下降。2015年,中國地質勘探行業相關專利申請數量為110個;到2017年,地質勘探行業專利申請數量降至86個。

圖表2:2011-2017年我國地質勘查相關專利申請數量(單位:個)

9. 新時期地質工作概念及發展方向

安翠娟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北京,101149)

一、新時期地質工作提出的背景

早在1994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鎔基就曾提出:「地質隊伍要逐步劃分為『野戰軍』和『地方部隊』,『野戰軍』吃中央財政,精兵加現代化設備,承擔國家戰略任務;『地方部隊』要搞多種經營,分流人員,逐步走向企業化。」

1998年國土資源部成立後,在國務院的領導下,為了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地質工作新的管理體制,在鞏固多年來地質工作改革成果的基礎上,按照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的原則,實施了地勘隊伍管理體制改革。

1999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國辦發[1999]37號),地勘隊伍實行屬地化管理,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同年,為了加強國家基礎性地質調查、公益性社會服務和戰略性礦產資源的前期調查工作,成立了中國地質調查局,開展了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的地質工作。

2002年溫家寶總理曾在新中國地質工作50年暨中國地質學會成立80周年紀念會上講話中指出,伴隨新世紀的到來,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地質工作要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實現新的戰略性轉變,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地質工作體制。要實現傳統地質工作向以「地球系統科學」為核心內容的現代地質工作轉變,使地質工作更加緊密地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結合,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2005年國務院委託國土資源部牽頭起草《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並將在近期發布實施。《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是指導我國新時期地質工作和地勘隊伍建設的重要決定。它的出台將對推進我國地質工作的根本性轉變、加快地勘單位的改革、公益性和商業性地質工作的良性互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二、新時期地質工作相關概念辨析

1.大地質觀

「大地質觀」的提出,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以往的地質工作領域狹窄,偏重勘探礦產資源,專門為礦產資源的開發服務。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相應地也帶來資源緊缺、環境惡化等問題。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要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充分考慮環境、資源和生態的承受能力,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實現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地質工作在觀念上要作相應的轉變。

新時期的地質工作是一種「從資源保障為主的地質工作轉向資源環境保障並重的多目標、多功能的地質工作」。地質工作不僅要提供資源,更要將與地質相關的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農業地質、工程地質、城市地質等都視為工作內容。「大地質觀」體現在不斷拓展工作領域、不斷增加工作容量、不斷更新技術手段,使地質工作更加緊密地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結合,更加主動地為城市化發展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增強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服務。

目前,在北京、天津、廣東、浙江、江蘇等東部發達地區,已樹立全面面向社會服務的工作觀念,努力拓寬地質工作領域,以城市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與海洋地質為主線,為城市化、農業現代化、生態旅遊、海洋資源管理與海岸帶管理等服務。

2.公益性地質勘查工作與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

地質勘查工作從經濟意義上可劃分為公益性地質勘查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兩類。1999年,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在國務院統一領導下,對地勘隊伍進行屬地化管理。在國辦發[1999]37號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公益性地質勘查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要分開,對商業性地質工作國家不再下達計劃,地勘費基數中用於地質勘查的,由地勘單位自主經營,接受市場調節。

公益性地質勘查工作的核心是服務,為政府服務,為社會公眾服務,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資源保障和相關基礎地質資料;地質成果在使用上不具有排他性,可以向社會無償提供,屬於非營利性質。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與公益性地質工作相對應,以營利為目的,為出資人服務;地質成果具有獨占性,不能無償提供,屬於營利性質。

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一是出資主體不同。公益性地質勘查工作為全社會服務,屬於公共產品,通常是由政府公共財政出資,不排除社會各界捐贈;而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通常是由企業出資。二是成本的補償機制不同。公益性地質勘查工作通過財政不斷核銷與撥付加以補償;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則通過列入服務對象的成本加以補償。三是資源配置方式不同。公益性地質勘查工作是由政府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財政可能加以確定;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則是由市場配置,即在一定時間內,需要投入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的人、財、物由市場決定,政府又是通過法律、政策等手段加以調節與影響。

3.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和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

區分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和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首先應當合理劃分國家與地方兩個層次的地質工作。國家地質工作包括:全國性基礎地質調查、綜合地質調查和環境地質調查、區域海洋地質調查、全國礦產資源評價、國家掌握的戰略性礦產資源調查、具有全國性戰略意義的重點礦區的後續資源調查等。地方地質工作包括:礦產資源開發的前期調查評價、地區性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調查評價、農業地質和礦山環境地質調查、城市地質調查、地下水監測網路建設、地下水動態調查評價、山區丘陵區石灰岩地區地質災害普查、地質災害監測與防治體系建設,為重要工程建設項目及城市規劃服務等的地質勘查工作。

兩個層次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地質工作的需求有所不同,特別是對公益性地質工作的需求會有所側重。如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主要承擔中央與地方財政出資的區域性、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為國土資源管理提供業務基礎支撐,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公益性服務。精乾的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包括各省(區、市)地質調查院、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和地質資料館等事業單位。與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對應的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則側重具有全國戰略意義的、公益性的地質調查、勘查等工作。

4.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

戰略性礦產資源是指對一個國家的發展、穩定和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對國防安全、經濟安全以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有著重要影響和制約作用,和平時期能夠穩定、持續供應,並保持適度儲備,能夠應對國內外突發事件的礦產資源。戰略性礦產資源是一個動態的、與時俱進的概念。不同歷史時期,戰略性礦產資源具體礦種的確定隨著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狀況,以及礦業市場供需關系的改變而改變。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則是指根據國家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需要,以及礦產資源供需關系,圍繞戰略性礦種開展的勘查活動,其根本宗旨是維系國家經濟安全,提高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為國家對礦產資源規劃、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服務。

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工作主要任務包括以下幾項:①通過國家持續投入的調查評價工作,查明全國主要成礦區帶大宗、支柱性礦產的資源潛力及其可供性,獲取相對可靠的實際數據,摸清資源家底;加強資源市場供需形勢分析、資源政策與資源戰略研究,為國家對礦產資源規劃、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提供信息服務和決策支持,為社會或企業提供資源信息服務,培養公眾的資源保護意識和資源憂患意識等;②開展重點成礦區帶重點礦種大型、超大型礦床的勘查工作,提交新發現礦產地和新增資源量,形成一批具有國家意義的礦產勘查開發基地和資源儲備基地;③開展境外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積極參與全球資源配置;④提高礦產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促進國民經濟健康、快速地發展,是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工作的根本任務。

三、新時期我國地質工作的發展方向

國土資源部部長孫文盛在第一屆中國探礦者年會上指出,地質工作應該與時俱進,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深化改革,實現戰略性轉變,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地質工作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地質工作,從傳統地質工作轉向現代地質工作,從資源保障為主的地質工作轉向資源、環境並重的地質工作,從主要依靠國內「一種資源、一個市場」轉向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逐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地勘工作體制,更加緊密地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更加主動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新時期我國地質工作要堅持以上幾個轉向,進一步滿足以下幾點需求。

1.基本滿足工業化對地質工作的需求

當前,我國正處於重化工業發展時期,資源、環境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地質工作要加大科技含量,地勘單位要加快改革,以滿足重化工業發展對地質工作的需求。

2.基本滿足城鎮化建設對地質工作的需求

城市地質工作要在城市地質基礎理論、城市地質綜合調查評價、城市環境地質評價、城市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為城市建設提供地質保障,滿足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3.基本滿足生態建設及恢復對地質工作的需求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是以生態環境的惡化為代價的。在強調樹立科學發展觀的今天,保護生態環境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新時期地質工作要從生態環境的建設和恢復出發,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雙贏」。

4.基本滿足防災減災對地質工作的需求

我國地質災害具有頻發性和突發性強的特點,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對重大地質災害進行監測、預警預報、綜合防治、減災救災等成為地質工作重要的內容之一。

參考文獻

[1]方克定.不同時空條件的地質工作與經濟發展需求.地質通報,2003,22:11~12.

[2]王瑞江.當前我國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的幾個問題.地質通報,2004,11(23).

[3]蔣承菘.試論公益性與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資源·產業,2003,5(5).

[4]國土資源部.關於印發《關於加強地方和行業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建設的意見》的通知(國土資發[2003]358號),2003,9.

[5]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地質勘查隊伍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3]76號),2003,9.

[6]潘文燦.讓規劃意識深入人心.中國黃石國土資源局網站,2004,6.

[7]新時期地質工作的重大決策——地質大調查五年綜述(一).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網站,2003,4.

[8]王瑞江.戰略性礦產資源的基本內涵.國土資源新聞網,2005,1.

[9]張長森.在河南省地調院2004年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河南省地質調查院網站,2004,3.

作者簡介

安翠娟,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實習研究員。

10. 中國地質學會的發展歷史

中國地質學會1936年成立了第一個地方分會即北平分會,到2012年已經增加到31個省專、市、自治區地質學屬會;60年代中期中國地質學會設立了3個學術機構-專業委員會,到2012年已經發展到48個分支機構(專業委員會、研究分會、工作委員會)。學會建立了常設辦事機構-秘書處、國際處和期刊處。2011年組成了中國地質學會第39屆理事會。中國地質學會的會員1949年前為559人,到現在已經發展到6萬多名。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