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方浩
Ⅰ 尊重科學研究科學救災減害———訪中國災害學專家陳蔭祥教授
褚智源
災害是人類生存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全世界每年的災害損失高達5000億美元,相當於每年的世界軍費開支。我國的年災害損失亦高達500億元人民幣。所以,研究和預防災害,已成為人類最迫切的課題之一。
今年是「國際減災年」,筆者采訪了我國的災害學專家陳蔭祥教授,請他談談這方面的情況。
陳蔭祥教授是國家地礦部地質遙感中心的總工程師,他還擔任中國地理學會環境遙感分會副理事長、中國遙感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和中國地質大學兼職教授等職。1953年,他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地質礦產系,後留學蘇聯。1957年回國後,潛心於地質遙感方面的研究,在遙感信息的地質開發及擴大應用等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一定聲譽。1985年起,他開始致力於災害問題的研究,成為我國災害學創始人之一。
一見面,陳教授便開門見山切入了正題。「從某種意義上講,數千年的人類文明史,也就是一部與各種災害作斗爭的歷史。」他說,歷代農民戰爭爆發大多有自然災害的背景,就這一點,可以說明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的沖擊及對時代興衰有重要控製作用。
談到災害的種類和危害性時,陳教授告訴筆者,災害可分為自然災害和社會災害兩大類。自然災害包括天文災害(隕擊、小行星碰撞、強粒子流、引力變化、電磁異爆、臭氧層破壞等)、地質災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爆發、地面塌陷、土地沙漠化等)、氣象水文災害(超低溫、特高溫、乾旱、洪澇、風災等)和生物災害(生態突變、蝗災、病疫等)。社會災害包括工業災害(如工廠事故、大氣污染等)、交通事故、戰爭及犯罪等。災害是地球生態圈各種物質運動的伴生現象,在地質運動中,生物界發生過多次全球性、區域性和局部性的災難與絕滅。自從地球上有了人類以後,這些災難幾乎是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而不斷發生的,世界各個地區和國家浩繁的歷史文獻中,留下了無數慘痛的受災記錄:中世紀火山噴發毀滅了義大利龐培城;1908年6月30日,蘇聯西伯利亞中部地區因自然原因引起的「通古斯大爆炸」,使歐洲幾年天氣不正常;美國每年的火災、海岸災害、滑坡、地震、火山災害的損失總值達35億~40億美元;亞洲-太平洋地區近800年來28次大地震中一共死亡264.55萬人,經濟損失達1325億美元。在我國歷史上,也是災劫頻繁。如1556年陝西華縣大地震死傷83萬餘人;1920年寧夏大地震死18萬人;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傷數十萬人;1985年青海南部大雪災,使數十萬頭牲畜遭殃,等等。大大小小的各種災害數不勝數。另外,我國每年從陸地流入海里的泥沙達50億t,其中流失的氮磷鉀總量等於我國每年生產的化肥總產量。陳教授還說,我國目前至少有30億~40億只老鼠,且繁殖能力極強,每年被它們吃掉的糧食相當於全國10億人一個月的口糧。
「既然災害種類那麼多,危害又那麼大,人類該怎樣對付它們呢?」
陳教授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說:「最重要的,是要重視科學,研究科學。」「縱觀古今災害,盡管類型繁多,但並非孤立的、無規律的偶發事件,而是有著強大的地球熱動力背景、空間上的群發性和時序上的系列性。歷史上的災害事件往往是系列性進發,天大旱、地大震、火山噴發、雨暴淫、人大疫、戰亂遷徙,形成一個災害鏈。其總根源在於天文運動影響下的地球垂直熱動力強災變鏈活動。所以,必須研究天文學、地理學、地質學、熱動力學、氣象學、水文學等各門科學。」
陳教授對筆者說,我國對災害問題的提出和研究,均走在世界的前列,國家有關部門對這個問題非常重視。1986年9月,召開了第一次「災害經濟學學術討論會」,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研究災害問題。1986年11月,國家科協組織了地質、地震、天文、氣象、空間、岩石礦物地球化學、古生物、地球物理、海洋、水利和地理等11個學會,在北京聯合召開了「天文、地質和生物」會議,討論人和生物圈、岩石圈、水圈的關系,錢學森、何澤惠等著名科學家參加了會議。1989年聯合國「國際減輕自然災害10年計劃」發表後,我國成立了中國國際減輕自然災害10年委員會,由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任委員會主任,民政部部長崔乃夫為副主任,統一組織協調我國的減災工作和對外事務。
陳蔭祥教授在災害研究方面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先後倡導研究災害學理論,建立災害的預報系統、預警系統和防衛系統。他認為,要研究災害學,必須建立災害資料庫,這是基礎,如果連必要的數據都沒有,研究根本無從談起;災害可以預防,但難度很大,所以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監測系統,加強國內國際間的學術交流,逐步建立災害監測預報網路;必須加強災害學的綜合理論研究,緊密結合當前的災害防救及經驗總結,聚集我國科研、信息、人才優勢,發展前沿科學,探索災變規律;應該在高等院校設置專門課程,培養一批專門研究災害學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必須研究救災策略,把救災的損失壓縮到最低限度。陳教授說,解放後我國治理的災害不少,但救災付出的代價太大。
陳教授還特別提到,長期以來,世界科學研究力量主要是用於戰爭,今後應轉到研究災害上來,共同來對付這一人類的大敵。
陳教授強調:「災害關繫到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災害造成的損失往往難以彌補,研究災害學應當成為造福人類的最新浪潮。在這方面,新聞界應該帶一個好頭。建議成立一個『災害新聞學會』,利用輿論工具進行廣泛宣傳,動員全社會都來為抗災減害作貢獻。」
———錄自:北京科技報,1990-08-22(3)
[墨西哥]馬卡爾山圓涌構造
[玻利維亞]拉巴斯對偶圓涌構造
Ⅱ 人世滄桑不虛此生———記我國遙感地質創始人陳蔭祥教授
林 喬
作為一個地質學家,他不僅要在室內夜以繼日進行資料研究,還要跋山涉水到人跡罕至的高原、戈壁,到遙遠僻靜的崇山、峻嶺。
可陳蔭祥教授卻以此為樂。在近 40 年的地質科研生涯中,他創立的航空地質、遙感地質理論,填補了我國地質科學的空白; 他曾首次在國內提出深源岩漿熱動力,圓環形岩涌地質構造理論; 五次榮獲國家級科學獎,他的名字連同業績不僅在國內地質界享有盛譽,而且列入了世界遙感地質名人錄。
鄭重的選擇
全國解放不久,陳蔭祥懷著對地質科學的愛選擇了地質行業。1953 年 5 月,他從北京地質學院畢業,首先來到了地質部地質礦產司,開始了不平凡的地質生涯。
當時,黨中央決定迅速建立幾個鋼鐵基地,陳蔭祥頓時成為地礦勘探的馬前卒。天南海北,風餐露宿,在湖北大冶,在東北鞍山,在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內蒙古草原、西域戈壁灘……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和同行一道順利地完成了幾個鋼鐵基地的地礦勘探任務。
幾年的野外作業,既充實了陳蔭祥的地質理論和實踐經驗,又增強了他獻身地質科學的毅力。但他深知,從實踐而來的東西,以及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若不作理論分析,找到它的理論價值就不是科學的態度。於是,他筆耕不止,寫下了大量的科研筆記,完成了數十篇論文,在這期間,他提出的一些地質科學理論假說、理論模型,都為後來區域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探提供了理論依據。
陳教授以工作的辛勞和對科學的態度,贏得了同行們的稱道,被譽為 「不倦的科學躬耕者」,不善辭令的他卻說: 「地質科研既是我鄭重的選擇,那就該獻身於它。」
生命在於拓展
在地質科研的探索中,陳教授的學術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清楚祖國地質科學中還有許多空白,要是自己能多填補幾項,那該多好!
1955 年 5 月,他受地質部派遣到蘇聯航空地質托拉斯、莫斯科大學等機構進行航空地質及地礦學習和研究,很快就攻克了語言關,學習成績躍居前列。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他除掌握了航空地質這門新學科的理論和實踐方法外,還與蘇聯知名地質、航測專家建立了廣泛的聯系,這些都為日後回國進行航空地質科研准備了條件。
1957 年陳教授學成歸國,不久,他就在北京地質學院首次開設了航空地質專業課。
與此同時,他又積極力舉航空地質的推廣應用。1958 年初,航空地質首先在我國石油普查、區域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等領域推廣應用。由他主持,利用航空地質技術,首次編製成了 1 ∶ 150 萬青藏高原地質圖。
在航空地質理論日臻完善、航空地質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的基礎上,1972 年他又率先提出在我國建立遙感地質隊伍的設想。不久,哈密、白銀、廣西等地,遙感地質試驗相繼成功,這一成就不僅在國內地質界引起振盪,而且蘇聯、美國一些地質專家也為之驚嘆。此後國家實施漢字編碼———「748」工程,陳教授負責完成的遙感漢字編碼也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983 年夏,國務院指示,對北京市進行航空地質綜合調查。這是我國首次在大城市建設中利用航空遙感技術進行多學科綜合調查。陳教授擔任總體部技術負責人。在他的指導下,這項規模宏大的工程到 1986 年底就完成了 41 個課題。卓越的成績在國內引起了廣泛關注,並獲國家一等科研獎勵,北京市領導及專家們給予了高度評價。這次遙感綜合調查的成功,不僅對遙感地質理論研究,而且對國土資源、環境災害、農林海洋、工程勘測、區域建設規劃等領域的廣泛應用都是一個有力促進。遙感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成效拓展很顯著,使中國從一個遙感大國發展成為遙感強國。
夕陽似火紅
如今,陳教授已年過半百了,但他對事業的獻身精神絲毫也沒減弱,每天工作仍在十幾個小時以上。一位同事在給他的贈言中寫道: 「晚年志不老,夕陽似火紅。」這大概是陳教授生活的寫照吧!
科學無止境,他的探索也不會停頓。前年,科技界乃至新聞界對長江三峽建電站的可行性,展開了一場爭論。作為一名地質學家,陳教授積極參與了三峽工程的論證工作,以科學事實來力舉自己的主張,他清楚長江三峽的地質變遷和地球深源強爆熱動力的潛在危機。
歷史上,三峽之一的西陵峽曾發生過多次大規模崩塌,其中 1030 年和 1542 年的兩次崩塌,造成堵江斷航分別達 21 年和 81 年之久。面對著歷史的悲愴,涌動在陳教授心中的是對現實的憂思,他不只一次說過: 「三峽工程這么大的事,一定要作充分論證,我們決不能讓歷史悲劇重演啊! 」為了及時掌握三峽兩岸的現場資料,他帶著病體,堅持在雲陽雞扒子滑坡、三峽鏈子崖,在長江兩岸崎嶇的小道上攀登……
去年,他又提出了星體對比地質學、廣義環境地質學,以及災害學的科學假說和理論模型,這是些高深的理論體系,需要浩繁而艱辛的理論論證,任務繁重,可他同樣會樂此不疲。
在他的書房有副自勉的對聯: 「天地奧秘,遙感探索,力圖聊知一二; 人世滄桑,顛沛流離,但願不虛此生。」
這正是一個老科學工作者堅定和真實地對事業的信念,這信念如陽似火,紅遍了他的人生。
———錄自: 人民日報 ( 海外版) ,1990-07-25 ( 4)
[奈及利亞] 阿加法茲對扭圓涌構造
Ⅲ 中國幾所著名大學的校訓分別是什麼
1、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果毅:果敢堅毅。力行:一是竭力而行,二是努力實踐
精勤:專心勤勉。求學:探求學問
忠恕:忠,盡心為人,盡力為人謀;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任事:稱職
敦篤:敦厚篤實。勵志:集中心思致力於某種事業
Ⅳ 中國十大知名大學是哪幾所
2005年中國大學排行榜百強高校校訓展示
名次 學校名稱 所在省市 校訓
1 清華大學 北京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2 北京大學 北京 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3 浙江大學 浙江 求實創新
4 復旦大學 上海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5 南京大學 江蘇 誠朴雄偉,勵學敦行
6 武漢大學 湖北 自強弘毅求實拓新
7 華中科技大學 湖北 團結、務實、創新、進取
8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 飲水思源,愛國榮校
9 吉林大學 吉林 求實創新 勵志圖強
10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 實事求是
11 南開大學 天津 允公允能,日新月異
12 西安交通大學 陝西 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13 中國科技大學 安徽 勤奮學習,紅專並進,理實交融。
14 中山大學 廣東 博學審問慎思明辯篤行
15 中南大學 湖南 敬業 勤奮 求實 創新
16 哈爾濱工業大學 黑龍江 規格嚴格,工夫到家
17 四川大學 四川 重德,博學,務實,尚美
18 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19 天津大學 天津 實事求是
20 山東大學 山東 氣有浩然,學無止境
21 西北工業大學 陝西 公、誠、勇、毅
22 同濟大學 上海 嚴謹求實,團結創新
23 東南大學 江蘇 止於至善
24 廈門大學 福建 自強不息,止於至善
2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 德才兼備,知行合一
26 重慶大學 重慶 團結 勤奮 求實 創新
27 華南理工大學 廣東 團結 勤奮 求實 創新
28 東北大學 遼寧 自強不息 知行合一
29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 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30 大連理工大學 遼寧 團結 進取 求實 創新
31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 博大精深
32 蘭州大學 甘肅 勤奮、求實、進取
33 中國地質大學 湖北 艱苦樸素,求真務實
34 華東理工大學 上海 求實、勤奮
35 哈爾濱工程大學 黑龍江 大工至善 大學至真
36 湖南大學 湖南 博學睿思,勤勉致知
37 華東師范大學 上海 求實創造,為人師表
38 北京郵電大學 北京 厚德博學敬業樂群
39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陝西 團結友愛
40 西北大學 陝西 公誠勤樸
41 石油大學 北京 勤奮嚴謹求實創新
42 中國礦業大學 江蘇 勤奮求實,進去獻身
43 華中師范大學 湖北 博雅 篤行 自強 創新
44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 學風嚴謹 崇尚實踐
45 雲南大學 雲南 會澤百家 至公天下 為國求賢
46 電子科技大學 四川 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47 上海大學 上海 自強不息
48 河海大學 江蘇 艱苦樸素、實事求是、嚴格要求、勇於探索
49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 知 行
50 中國海洋大學 山東 海納百川,取則行遠
51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陝西 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52 湖南師范大學 湖南 勤勉嚴謹 求實創新 獻身教育 團結奮進
53 東華大學 上海 嚴謹、勤奮、求實、創新
54 武漢理工大學 湖北 團結、嚴謹、求實、創新
55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 團結 勤奮 嚴謹 創新
56 西南交通大學 四川 精勤求學,敦篤勵志 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57 南京師范大學 江蘇 正德厚生、篤學敏行
58 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 團結、求實、文明、創新
5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江蘇 團結、儉朴、唯實、創新
60 南京理工大學 江蘇 團結、獻身、求是、創新「
61 中國傳媒大學 北京 立德、敬業、博學、競先
62 鄭州大學 河南 團結勤奮 求實進取
63 上海財經大學 上海 經世濟國
64 蘇州大學 江蘇 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65 東北師范大學 吉林 勤奮創新,為人師表
66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 上海 團結、勤奮、求實、進取
67 暨南大學 廣東 忠信篤敬
68 內蒙古大學 內蒙古 校訓
69 西南財經大學 四川 嚴謹、勤儉、求實、開拓
70 東北財經大學 遼寧 博學濟世
71 華中農業大學 湖北 團結勤儉求是奮進
72 河南大學 河南 明德、新民、止於至善
73 東北林業大學 黑龍江 自我激勵 發揮優勢 團結拼搏 爭創一流
74 首都師范大學 北京 為學為師,求實求新
75 安徽大學 安徽 至誠·至堅·博學·篤行
76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77 華南師范大學 廣東 艱苦奮斗,嚴謹治學,求實創新,為人師表
78 西南政法大學 重慶 博學篤行 厚德重法
79 陝西師范大學 陝西 厚德積學 勵志敦行
80 遼寧大學 遼寧 明德精學 篤行致強
81 西南師范大學 重慶 團結、樹人、唯實、求精
82 中國葯科大學 江蘇 嚴謹、求實、團結、創新
83 大連海事大學 遼寧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84 四川農業大學 四川 愛國敬業 艱苦奮斗 團結拼搏 求實創新
85 新疆大學 新疆 團結、奮進、求實、創新
86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 養清松正氣,法竹梅風骨
87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 誠信、博學、求索、篤行
88 遼寧師范大學 遼寧 厚德博學,為人師表
89 上海中醫葯大學 上海 勤奮、仁愛、求實、創新
90 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91 河北大學 河北 實事求是 篤學誠行
92 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 愛國拼搏求實創新
93 南京農業大學 江蘇 團結 勤奮 求實 創新
94 北京語言大學 北京 敬教、樂學、育人、報國
95 燕山大學 河北 博學,厚德,求是
96 中國美術學院 浙江 校訓
97 延邊大學 吉林 立志、勤奮、團結、創新
98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湖北 博文明理,厚德濟世
99 北京外國語大學 北京 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100 合肥工業大學 安徽 勤奮、嚴謹、求實、創新
江南大學 江蘇 勤奮 求實 包容 創新
Ⅳ 急求幾所大學的校訓,而且是原版書法。請好心人發到我的郵箱里[email protected]
北京大學: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浙江大學:求是創新
武漢大學:自強弘毅求是拓新
南京大學:誠朴雄偉 勵學敦行
北京師大:學為人師 行為世范 0
山東大學:氣有浩然 學無止境
復旦大學:博學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
南開大學:允公允能 日新月異
人民大學:實事求是
北京外國語大學: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同濟大學:嚴謹求實團結創新
暨南大學:忠信篤敬
廈門大學:自強不息 止於至善
哈爾濱工業大學:規格嚴格 功夫到家
中山大學: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四川師大:重德,博學,務實,尚美
北京郵電大學:厚德博學敬業樂群
北京理工大學: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中國農業大學:博大精深
北京舞蹈學院:文舞相融 德藝雙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德才兼備,知行合一
中國地質大學:艱苦樸素,求真務實
中國政法大學: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北京交通大學:知行
首都師范大學:為學為師,求實求新
北京體育大學:愛國拼搏求實創新
北京林業大學:養青松正氣 法竹梅風骨
原北京醫科大學:勤奮 嚴謹 求實 創新
中國民航學院:篤學精博、嚴謹創新
中國海洋大學:海納百川,取則行遠
石油大學:勤奮嚴謹求實創新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實事求是 朝氣蓬勃
華東師大:求實創造為人師表
華南師范大學:艱苦奮斗,嚴謹治學,求實創新,為人師表
東北師范大學:勤奮創新,為人師表
雲南師范大學:剛毅堅卓
華中師范大學: 求實創新,立德樹人
漳州師院校訓:學高為師,德高為范
廣西師范大學:學高為師 身正為范
河南師范大學:厚德博學、止於至善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嚴謹 博精 創新 奉獻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訓:博文明理 厚德濟世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誠信、博學、求索、篤行
東北財經大學:博學濟世
國家會計學院:不作假賬
東北財經大學:博學濟世
00
00上海財大:經世濟國
00
00江西財經大學:信敏廉毅
00
00西安交大:愛國愛校.追求真理.勤奮踏實.艱苦樸素
00
00西安理工大學:祖國 榮譽 責任
00
00電子科技大學: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00
00中國科技大學:紅專並進,理實交融(應該是這個)
00
00華中科技大學:明德厚學,求是創新
00
00南理工:團結獻身求是創新
00
00上海交大:飲水思源,愛國榮校
00
00大連理工:團結 進取 求實 創新
00
00華南理工 團結 勤奮 求實 創新
00
00華東理工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00
00西安理工大學:博學之 審問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篤行之
00
00武漢理工大學:勤奮嚴謹 求實創新
00
00太原理工大學:求實、創新
00
00西南交通大學0: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00
00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自強、篤實、求源、創新
00
00西北工業:公誠勇毅
00
00南京工業大學:明德厚學,沉毅篤行
00
00河南農業大學:團結勤奮嚴謹求實
00
00華中農業大學:團結勤儉求是奮進
00
00華南農業大學:修德 博學 求實 創新
00
00蘭州商學院:自由之精神 獨立之人格
00
00雲南大學: 立一等品格 求一等學識 成一等事業
00
00蘇大: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00
00蘭州大學:勤奮0求實0創新
00
00山西大學:登崇俊良 求真至善
00
00東北大學:自強不息,知行合一
00
00天津大學:實事求是
00
00上海大學:自強不息,求實創新
00
00東南大學:止於至善
00
00FDU:博學而篤志
00
00吉林大學: 求實創新,勵志圖強
00
00礦大:勤奮求實進取奉獻
00
00西北大學:公誠勤樸
00
00四川大學: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00
00河南大學:明德新民,至於至善
00
00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貫中西,明德尚行
00
00江蘇警官學院:無私奉獻
0
00黑龍江大學:參天盡物 博學慎思
00
00河海大學:艱苦樸素,實事求是,嚴格要求,勇於探索
00
00煙台大學:勤奮創新育德守紀
00
00湘潭大學:博學篤行,盛德日新
00
00河北大學:實事求是,篤學誠行
00
00大連大學:文明自強,求是創新
00
00青島大學:博學篤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
00
00長安大學(長大): 求實 篤學 務實 創新
00
00江蘇大學:博學、求是、明德
00
00湖南大學:實事求是 敢為人先
00
00燕京大學: 自由、博愛、民主
00
00集美大學:誠以待人,毅以處事
00
00紅河學院:里仁明德.
00
00燕山大學:厚德樹人 博學濟世
00
00上海水產大學:團結敬業 求實創新
Ⅵ 西南大學走出過哪些知名校友
作為大二老萌新,我推薦2014級鄭人予和吳宓先生
鄭人予 2014級,音樂學院 音樂教育專業,2016年校歌賽專業組亞軍,《星動亞洲》第三季學員,《明日之子》X少年計劃。縉雲蒼蒼,嘉陵泱泱,山高水長,養育棟梁。」西大校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鄭人予對西南大學校歌重新編曲,將原來鏗鏘的曲風轉為優美婉轉的古風,彰顯了西大源遠流長的歷史,古風版西大校歌由鄭人予演唱,清澈的聲音與婉轉的古風相結合,朗朗上口,另有一番風味。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鄭人予一直沒有停止過尋找舞台的腳步,參加了《我想和你唱》、《明日之子》和《星動亞洲》等節目。他抱著學習的心態參加了《星動亞洲》第三季,並在第一期就以原創歌曲獲得導師尚雯婕的青睞,「他的歌有東西,會通過旋律和歌詞去表達。挖掘自己的天賦,多寫一點,會發現自己一個不一樣的宇宙。」
西南大學真的很棒,在這里會遇見各種各樣優秀的人。
Ⅶ 中國地質大學:學校附近最好吃的川菜是哪家
你問一下你 的學姐!
Ⅷ 福州大學的方雄偉你還好嗎
中國名校校訓
清華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北大 自由平等 民主 科學 蔡元培題寫過"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校訓 北大精神 勤奮、嚴謹、求實、創新
浙大 求是
復旦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中山大學 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人大 實事求是
山東大學 學無止境 氣有浩然
國家會計學院 不做假賬
南京大學 誠朴雄偉 勵學敦行
廈大 自強不息 止於至善
中國政法大學 厚德明法 格物至公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歷世濟身 尚法通經
上海交通大學 飲水思源,愛國榮校
四川大學 精韌不怠,日進有功
南開大學 允公允能,日新月異
東南大學 止於至善
西北工業大學 公、誠、勇、毅
中國人民大學 實事求是
蘇州大學 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暨南大學 忠信篤敬
中國海洋大學 海納百川,至仁至德
北方交通大學 知行
雲南大學 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學識,成一等事業 雲南大學:會澤百家,至公天下。
北京師范大學: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南通大學:祈通中西,力求精進。
中國政法大學: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蘇州大學: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哈爾濱理工大學:知行統一,博厚悠遠。 東北財經大學:博學濟世。
上海財大:經世濟國。
華東理工大學:勤奮求實。
大學:飲水思源,愛國榮校
東南大學:止於至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德才兼備,知行合一
西北工業大學:公、誠、勇、毅
中國農業大學:博大精深
中國人民大學:實事求是
中國地質大學:艱苦樸素,求真務實
湖南大學:博學睿思,勤勉致和
西北大學:公誠勤樸
暨南大學:忠信篤敬
西南交通大學: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首都醫科大學:扶傷濟世,敬德修業
中國海洋大學:海納百川,至仁至德
北方交通大學:知行
福州大學:明德至誠,博學遠志
浙江大學——求是創新
華中科技大學——明德厚學、求是創新
武漢大學——自強 弘毅 求是 拓新
吉林大學—— 求實創新 勵志圖強
上海交通大學——飲水思源
哈工大——規格嚴格 、功夫到家
西安交通大學 ——愛國愛校、追求真理、勤奮踏實、艱苦樸素
中科大——勵志、拼搏、求是、創新
中南大學——敬業、勤奮、求實、創新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嚴謹求精、創新奉獻
天津大學——實事求是
華南理工——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德才兼備 知行合一
同濟大學——嚴謹 求實 團結 創新
東北大學——自強不息 知行合一
中國人民大學——實事求是
國防科技大學——奉獻 求實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歷世濟身 尚法通經
國家會計學院-- 不作假帳
韶關大學---勤學,創新,立志,崇德.
西方大學校訓
牛津大學:主照亮我
劍橋大學:劍橋———求知學習的理想之地
哈佛大學:讓真理與你為友
耶魯大學:真理和光明
麻省理工學院:既學會動腦,也學會動手
普林斯頓大學:普林斯頓—為國家服務,為世界服務
斯坦佛大學:願學術自由之風勁吹
康奈爾大學:讓任何人都能在這里學到想學的科目
哥倫比亞大學:在上帝的神靈中我們尋求知識
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真理使人自由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願知識之光普照大地
芝加哥大學:讓知識充實你的人生
賓夕法尼亞大學:毫無特性的學習將一事無成
杜克大學:追求知識,信仰宗教
密歇根大學:藝術、科學、真理
西點軍校:職責、榮譽、國家
多倫多大學:像大樹一樣茁壯成長
加拿大皇後大學:智慧和知識將是未來時代的穩定劑
伯克利加州大學:讓這里光芒閃耀
早稻田大學:學問獨立,培養模範國民
悉尼大學:繁星縱變、智慧永恆
新南威爾士大學:以人為本與時並進
愛丁堡大學:有知識者既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也能發現其內涵
澳大利亞國家大學:重要的是弄清事物的本質
愛丁堡大學:有知識者既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也能發現其內涵
Ⅸ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教師簡介
陳 平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物理學學士(1968),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物理學博士(1987)。
主要研究與教學領域:金融工程學,宏觀經濟。
宮玉振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軍事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大國國家發展戰略,不確定環境下的領導力與競爭戰略,戰略文化與戰略行為,中國文化中的領導力海 聞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北京大學經濟學學士(1982),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經濟系博士(1991)。
主要研究與教學領域:國際經濟學,發展經濟學。
胡大源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學士(1983),河北農業大學農學碩士(1988),美國肯塔基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1995)。
主要研究與教學領域:環境與資源經濟學,區域經濟學,應用計量經濟學。
黃益平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經濟學博士,曾擔任花旗集團董事總經理、大中華首席經濟學家、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
研究領域:宏觀經濟、國際金融、農村發展
黃卓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助教授,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博士,其論文曾榮獲2012-2013年度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頒發的「Richard Stone最佳論文獎」
研究領域:應用計量經濟學,金融計量學,實證金融學,能源和大宗商品市場
霍德明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台灣政治大學教授,中華金融學會秘書長,羅切斯特大學經濟學博士。
研究領域:貨幣金融,宏觀經濟,經濟增長。
雷曉燕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教授,美國加利福利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經濟學博士
研究領域:勞動經濟學,健康經濟學,應用計量學。
李力行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教授,馬里蘭大學經濟學博士
研究領域:制度與發展,人力資本,公共財政,城市經濟學,政治經濟學
李玲
經濟學教授,美國Towson大學經濟系終生教授。武漢大學物理學學士(1982), 美國匹斯堡大學經濟學碩士(1990),美國匹斯堡大學經濟學博士(1994)。
主要教學和研究領域:衛生經濟學,衛生管理,老年經濟學,經濟增長理論。
林毅夫
經濟學教授。台灣政治大學工商管理碩士(1978),北京大學經濟學碩士(1982),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1986)。
主要研究與教學領域:農業經濟學,發展經濟學,中國經濟改革。
盧 鋒
經濟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學士(1982),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碩士(1985),英國利茲大學經濟學博士(1994)。
主要研究與教學領域:農業經濟,中國經濟史。
馬 浩
管理學教授。北京工業學院管理工程學學士 (1987),黃河大學經濟管理專業研究生班畢業(1989),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校區戰略管理學博士學位(1994)
主要研究與教學領域:競爭優勢的實質和起因,企業領導決策模式等。
平新喬
經濟學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政治教育學學士(1973),北京大學經濟學碩士(1985),美國康乃爾大學經濟學博士(1998)。
主要研究與教學領域:微觀經濟學,產業組織理論,財政學。
沈明高
南京農業大學農業經濟學士(1985),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碩士(1988),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發展政策碩士(1995),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系博士(2001)。
主要研究與教學領域:公司金融,發展經濟學,比較制度分析,中國轉型經濟。
沈艷
北京大學國際經濟系學士(1997),美國南加州大學經濟學博士(2003)。
主要研究與教學領域:計量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板塊資料分析。
施建淮
經濟學副教授。南京大學數學學士(1982),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碩士(1987),日本大阪大學經濟學博士(1999)。
主要研究與教學領域:宏觀經濟學, 國際金融學,貨幣銀行學。
宋國青
經濟學教授。北京大學地質學學士(1982),1991-1995就讀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經濟學博士候選人。
主要研究與教學領域:宏觀經濟學,金融經濟學。
汪丁丁
經濟學教授。北京師范學院學士(1982),中國科學院碩士(1984),美國夏威夷大學經濟學博士(1990)。
主要研究與教學領域:發展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數理經濟學。
汪 浩
南開大學數學學士(1992),中國人民大學信息系經濟學碩士(1995),俄亥俄州立大學經濟系經濟學博士(2002)。
主要研究與教學領域:產業組織,企業戰略,反壟斷。
楊 壯
管理學副教授。北京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系學士(1974),普林斯頓大學公共關系碩士(1984),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碩士(1986)及工商管理博士(1991)
主要研究與教學領域:管理學基礎、人力資源管理和組織行為學。
姚 洋
經濟學教授。北京大學地理學學士(1986),北京大學經濟學碩士(1989),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1996)。
主要研究與教學領域:農業經濟學,宏觀經濟學。
易 綱
經濟學教授。美國哈姆林大學管理學學士(1982),美國伊利諾大學經濟學碩士(1984)和博士(1986)。
主要研究與教學領域:宏觀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計量經濟學。
曾毅
經濟學教授。華東師范大學理學學士(1986),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人口學博士(1986),1986-1987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主要研究與教學領域:人口經濟學,老齡健康與經濟發展,家庭人口預測分析方法及其在市場經濟與社會規劃中的應用,人口政策分析。
趙耀輝
經濟學教授。北京大學經濟學學士(1985)和碩士(1987),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1995)。
主要研究與教學領域:勞動力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農業經濟學。
周其仁
經濟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學士(1982),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碩士(1993)和博士(2000)。
主要教學和研究領域:新制度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勞動經濟學。
朱家祥
經濟學教授。台灣東吳大學經濟學學士(1980年),台灣大學經濟學碩士(1982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經濟學博士(1990年)。。
主要研究與教學領域:計量經濟學理論;時間序列分析;財務金融實證
Ⅹ 建議開展災害學及災害防禦體系研究
摘要人類身處的自然環境日趨惡化,人類至今尚無法抵禦的那些特大自然災害和那些無法避免的社會災害,給人類的生命和所創造的物質財富造成了嚴重危害,為此,我國應盡快起步,開展跨學科的綜合性災害學研究,探索災害發生的規律,建立起科學的災害防禦體系。
縱觀近幾百萬年的人類歷史,絕大多數的古人類文化群落均逃脫不了大自然殘酷的「折磨」,甚至被滅絕。繁衍至今尚不足百分之一。據推算,有史以來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生命幾乎一半夭折於各種自然災害和社會災害。
浩繁的歷史記載和考古發現中留下了無數慘重的災害記錄。從某種意義上講,數千年的人類文明史,也包含著一部災害史。從人類發展前景看,自然災害已是凌駕於資源、環境、人口三大危機之上的最大挑戰,最殘酷的殺手,最強烈的沖擊。
初步估計我國每年各類災害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500億元,救災、恢復經濟投入則超過1000億元。正因為災害如此危害經濟建設和人民生命安全,我國歷代都很重視災害的記錄和防治。《管子》載:「善為國者必先除五害。」提倡居安思危,臨災有措,以防人無遠慮,必招近憂。近年來出現了研究災害的發生成因、分類、監測、防治的綜合性理論和技術的災害學,我國學者在災害學理論方面也提出比較先進的設想,創辦了《災害學》雜志,召開過幾次災害學及其防禦的學術討論會。他們認為自然災害看來是突發性孤立事件,實際上各類自然災害之間有內在的成因聯系,有特定的天體—地球熱動力根源,是一個有序的垂直災害鏈系。在地球岩石圈中反映為熱動力亢進、隱深爆炸、火山噴發、地震、地隆、地陷、滑坡、泥石流和氣液熱爆噴;水圈中反映為海下火山、海底熱爆射、海旋渦、海嘯、風暴潮和台風;在大氣圈中則為高溫、奇寒、暴雨、洪水、乾旱、冰雹、雷電;在生物圈中呈現為生態災變(如前兩年的川西熊貓事件)、病蟲害、生物夭亡或滅絕。還有一些物理、化學型災變如放射線殺傷、高能射束沖擊、熱噴射、化學噴溢等。災害發生前有因後有果,地點、時間上有一定科學規律可尋。災害學的學科綜合跨度很大,所以需要很多專業配合,進行理論探討,設計監測儀器,發展預測預報體系,新的災害科學大體系和防災系統工程學正在萌發崛起。
為此筆者建議先在中國地質大學成立一個小型的災害科學研究中心網路,地質、地震、氣象、水利、工程、醫學、生物等方面有研究災害特長的專家要形成一個多學科、多部門的研究系統。
筆者設想:該研究中心近五年的主要任務為建立近5000年來的災害史、近百年內的災害學資料庫,包括世界主要對應災害的措施實例,開展全球性的匯總交流。1987年美國科學院曾向聯合國提出:建議實施「國際減輕自然災害的十年全球計劃」。日本、蘇聯和其他國際機構也提出不少研究方案。我們爭取盡快起步,開展災害學理論探索和災害規律的研究;建立災害監測預報系統;總結災害防治的經驗教訓;構建有效的災害防禦體系;參加聯合國國際防災機構,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加強《災害學》雜志的編輯,每年召開一次災害學專業學術會議;編寫災害學教材,培養一批災害學碩士、博士研究生;開展專業教學和專題研究,推動災害科學的發展,參與國際社會防災救災實踐和規劃決策。
———錄自:人民日報(海外版),1989-04-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