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地質災害防治匯報材料

地質災害防治匯報材料

發布時間: 2021-02-07 18:47:48

A.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年度總結報告

2011 年是我國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能力系統建設的起步之年,是著力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 (國發 〔2011〕20 號,以下簡稱 《決定》)的一年,也是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成果比較顯著的一年。在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 (應急辦)的正確指導下,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部局各項工作部署和要求,狠抓 《決定》的落實,充分依託專家隊伍,各部門密切合作,發動群測群防力量,全年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 403 起,避免人員傷亡 34456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7.2 億元。圓滿地完成年度各項應急支撐任務,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體系基本形成。

(一)應急技術指導工作體系基本形成

2011 年 3月,中編辦批復 「組建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的請示」。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根據批復文件和部局批示指示精神,強化已有管理處室的地質災害應急保障與服務職能,新增地質災害應急協調室、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評估室、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室、地質災害應急會商處置室和地質災害應急培訓演練室5 個專業應急業務部門,著力加強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建設。目前,專業應急隊伍規模達 30 人,形成了一支初具規模的國家級地質災害專業應急技術指導隊伍。為了更加有序地做好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受地質環境司 (應急辦)委託,健全完善 《汛期地質災害應急值班制度》、《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流程》等規章規程; 起草編寫了 《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導則》、 《突發地質災害巡查技術規范》等標准規范。經過一年的辛勤工作,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體系基本形成。

(二)持續穩定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

在與中國氣象局繼續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業務聯系,深化、細化預警預報模型和技術方法,加強突發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2011 年 5月1日~9月30日,與中國氣象局應用氣象值班室的技術人員密切合作,逐日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值班工作。2011 年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從 5月1日正式啟動,至 9月30日結束,另有 2 次應急預警值班 (3月25 ~27日,10月1 ~5日)。預警值班共 161 天,製作預警預報產品 161 份,4 級以上 (含 4 級)在中央電視台發布,共發布 63 次; 3 級以上 (含 3 級)在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和國土資源手機短報上發布,共發布 141 次。在雲南盈江地震抗震救災等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期間,主動提供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服務。

(三)嚴格執行災情險情值守速報制度

堅持領導帶班制度、信息上報制度、首辦責任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 4 項制度,採取日常值班、集中值守和現場值守 3 種方式,開展 24 小時地質災害應急值守。據統計,截至 12月31日共值守 365 人次,協助完成報送災情險情報告 130 期、簡訊息 419 條,報送國土資源部值班信息 110 期,報送部門要情 520 條,參加國務院視頻點名近 40 次。災情險情報告全部實現在地質環境信息網發布。同時,拓展了值守的內容,譬如設置重大地質災害媒體信息搜索系統,確保災情險情信息全面、及時無漏報; 開通了網信功能,更加快速便捷地發送災險情信息和應急指令; 發送問候信息,營造緊張活潑的應急氛圍。

(四)及時響應應急指令開展技術指導

把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的最高價值准則,及時響應部局應急指令,開展技術支持與服務。一是部署工作周密及時。分別召開汛前、汛中和汛末地質災害災情會商交流會,分析形勢,判斷趨勢,確定防範重點,總結各階段應急防治經驗與教訓,平戰結合提升應急能力。二是巡查指導突出重點。充分調動 126 名部級應急專家,健全完善 7 個片區的巡查指導會商制度,駐守巡查指導和重點現場指導相結合,指導全國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2011年先後派出 50 多個技術工作組,汛期啟動了 7 大片區地質災害防治專家長期駐守18 個重點省份開展巡迴檢查。三是應急處置科學有效。派出 30 個技術專家組,協助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開展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工作。四是認真總結評估年度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起草編寫了 《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總結評估報告》、《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年度重大地質災害事件與應急避險典型案例匯編》、《全國地質災害年度通報》、《地質災害年度報告》。

(五)探索開展應急防治科普培訓演練

製作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材料,製作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減災科普影像,通過電視、報刊等多種形式,廣泛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科普宣傳。根據國土資源部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流程,精心組織各類應急技術培訓演練。2011 年3月份、11月份分別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和甘肅省蘭州市舉辦了兩期培訓班,受訓人數超過 500人,效果顯著。積極配合指導各地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據統計全國共組織開展不同規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2600 次,參加人數達 100 多萬人。其中,7月7日,配合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在靈寶市進行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7月23日配合陝西省國土資源廳技術指導丹鳳縣和安康市兩地同時進行應急救援實戰演練; 9月19日與甘肅省國土資源廳在蘭州市城關區聯合組織實施特大型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六)加強應急技術研究提升科技水平

圍繞年度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支撐工作,圓滿完成行政事業專項 《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年度目標任務。積極申報「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 「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與示範」、 「地質災害應急物聯網技術應用示範」、「重大地質災害空天地一體化感測網數據獲取技術研究與示範」和 「三峽庫區、汶川地震災區地質災害研究」等科研專項,夯實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基礎,探索推廣應用高新技術裝備與方法,突出重點為部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部署提供科學依據。

B. 地質災害評估報告是哪個部門需要

按照之前國土部的規定,建設項目預審中,地質災害評估和壓覆礦產資源評估是必備的申報內材料。。但容是目前有些省內規定,土地預審可不提供,但是審批階段必須提供。

C. 在地質災害治理中施工坐標點的監測報告怎麼做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圖設計文件編制要點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總體原則:
查明病因,分析病理,對症下葯。
(1) 查明病因是基礎——強調地質分析和地質認識; (2) 弄清病理是關鍵——注重坡體穩定性分析; (3) 對症下葯是目標——設計方案應具有針對性。
主要內容:
一、施工圖設計思路
二、施工圖設計基本要求
三、施工圖設計各圖件應表達的基本內容
四、主要工程構築物施工圖設計應注意事項
一、施工圖設計思路 遵循初步設計方案進一步復核:
工程治理的有效性:控制災害體,保護對象
構築物結構的安全性:工程等級,設計標准
工程造價的合理性:主體工程、輔助費用
施工可行性:施工工序、工藝、機械。
以初步設計圖紙為基礎進一步深化、細化設計
深化設計:綜合考慮工程有效性、安全性、造價、施工可行性、完善設計方案,使治理方
案能夠落地。
細化設計:工程間的銜接、工程分部結構、特殊部位、施工做法、不同地段開挖斷面、外
觀要求等。
二、施工圖設計基本要求 (一;施工圖設計現場踏勘復核要求
1
1/13頁
施工圖設計人員必須進行現場踏勘,復核與設計有關的工作。
1、現場復核:
地質災害治理范圍、災害體基本特徵、明確保護對象;
治理工程布置地段和位置、工程結構形式;
評估治理工程施工可行性和治理預期效果。
復核基準點、地形圖、剖面圖與實地的吻合性,必要時應修測或補測。
對存在異議或疑問的應及時與勘查(可研、初設;成果編制人員溝通。
2、施工圖設計定測:
現場查看工程布置位置的施工可行性,對各工程構築物中軸線兩端點、中心點等固定工程位置的測量關鍵點必須打樁標識(埋木樁或水泥樁並編號、補測其坐標、高程;;
測樁和測量數據表作為設計交底資料之一。
補測施工圖設計所需的各分部工程、結構變化部位、連接處等控制部位的大比例尺地形地質斷面圖。
3、施工條件復核: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永久和臨時佔地、施工用電、用水、原材料來源、施工棄渣堆放及相關費用、價格等進行調查,並與當地國土資源局、當地鄉鎮政府溝通、會商、協調,形成《施工圖設計踏勘會商記錄表》(附表;,記錄表附在施工圖設計文件扉頁後,作為施工圖設計成果送審的要件。
(二;施工圖細化深化設計
在初步設計方案的基礎上,施工圖設計應充分考慮施工現場條件、環境限制因素、原材料來源及實際價格因素,合理選擇施工方法、工藝,合理安排工序及工期。
(三;施工圖設計文件組成
由施工圖設計說明(或設計報告;、施工圖紙、設計計算書(另冊裝訂;、施工圖預算書(另冊裝訂;等四部分內容組成,不得缺項。
施工圖設計說明(或設計報告;與施工圖紙可合訂,扉頁責任欄簽字齊全,加蓋公章,並附設計資質證書、委託書、勘查可研專家評審意見及修改說明、本單位專家組內審意見、施工圖設計踏勘會商記錄表等。

D. 我想要一份「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調查報告,下面是材料。學校的地理競賽題,自由發揮,<1500字

騰沖縣位於橫斷山南段偏西部位,屬印度洋水系伊洛瓦底江上游源頭區。2004年7月17—19日,大盈江支流檳榔江上游騰沖縣的猴橋、中和及龍川江上游明光、固東、界頭等地遭受特大暴雨襲擊,僅7月17—18日就降雨159.6mm,7月19日前後發生大面積滑坡、泥石流災害,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巨大財產損失,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和雲南黨政領導及社會各界高度重視[1]。7.19災害期間,騰沖縣有21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其中中北部的猴橋、明光、滇灘、固東、界頭、曲石和中和7個鄉鎮的42個村委會、316個村民小組受災較為嚴重(圖1),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36×108元[1]。這次災害中,全縣死亡7人,失蹤2人,受傷4人,因災傷病420人,成災人口1.76×105人,需要緊急轉移安置災民及危險地區群眾3426人;倒塌損毀房屋5138間,損失存糧3.00×105kg,死亡牲畜2530頭(只);農作物受災4373hm2,成災2755hm2,絕收1232hm2,沖毀埋沒田地387hm2;林木、苗木損毀嚴重,10多個林業加工企業受災停產;92條縣鄉、鄉村公路受災,毀壞公路150km、橋梁涵洞130座,通往中緬猴橋口岸的公路全線中斷;火山、熱海、和順、北海等旅遊景區交通中斷;損壞堤防18處,堤防決口8處,損壞護岸147處,毀壞人畜飲水工程50處,損毀大小溝渠154條、長125km,損壞小水電站5座,造成龍江2級、3級電站停機;破壞通訊線路100km、輸電線路20km,18所中小學校受災,校舍、圍牆等垮塌嚴重,所幸的是學生們正在暑假之中,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1災害類型及成因1.1災害類型及分布通過實地調查勘測,認為騰沖7.19災害主要為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在其形成的前期伴有邊坡坍塌和崩塌,後期伴有高含砂山洪和洪水災害。其中滑坡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騰沖縣中北部檳榔江上游猴橋鎮的永興村、箐口村、東村、上街村等7村(因災死亡5人)、中和鄉新岐、高田、大村(死亡1人)和龍川江幹流及支流明光河流域的明光鄉(死亡1人)、滇灘鎮(失蹤2人)和固東鎮;零星分布於界頭鄉和曲石鄉等山區,而高含砂山洪及洪水主要分布於檳榔江和明光河沿岸的平壩區(圖1)。1.2災害的發育背景在行政區劃上,騰沖縣隸屬雲南省保山市,處於保山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交接部位,西北部與緬甸為鄰。全縣面積5845km2,人口6.10×105人,有漢、回、傣、佤、景頗、傈僳、德昂、阿昌等民族[2]。該縣地處高黎貢山西坡,地形呈高山峽谷和山間斷陷盆地、高原夷平面相間的態勢,地勢北高南低;境內最高點為位於東北角的高黎貢山大堖子峰,海拔3780.9m;最低點位於南部騰沖、龍陵和梁河3縣交界處的速慶江邊,海拔930m,相對高差2850.9m。騰沖是西南絲綢古道上的最後一站,以火山地熱景觀聞名於世,地震活動十分活躍;流經縣內的主要河流有大盈江及其支流檳榔江、瑞里江上游龍川江等3條河流,流向大致南北向,均屬伊洛瓦底江水系。縣內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海洋性氣候,具有干濕季分明,氣候溫和,冬春旱、夏秋澇的特點。縣城位於雲貴高原夷平面上的騰越鎮,海拔1600m,年平均氣溫14.9℃,年平均降水量為1478.5mm,雨季降水占年降水量的85%,降雨的分帶性較明顯,單點性暴雨多[3]。1.3災害的主要成因騰沖7.19滑坡泥石流災害均發生在森林植被覆蓋度極高的中北部地區,其中短歷時、高雨強的特大暴雨是災害的主要外部激發因素,強烈的斷裂活動、新構造運動和強風化的花崗岩鬆散層是其形成的內在因素,高山峽谷區內巨大的高差、高陡斜坡和大比降溝谷為其形成提供了優越的勢能條件,加之6—7月份較大的前期降雨使岩土體長期浸泡、飽水,最終導致山體成片滑坡、坍塌,形成滑坡泥石流災害,而人類某些不合理的開發及建設活動,如開采礦石、興修水電、亂采亂伐、毀林種田等則加劇了災害的危害程度和損失。1.3.1暴雨因素受西伸的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印度洋季風低壓的共同影響,從7月17—19日,雲南西部的怒江地區、保山市和德宏州的瀘水、福貢、騰沖和盈江等地出現較大范圍的強降雨過程,其中騰沖和盈江地區降雨強度最大。據騰沖縣氣象局的降雨觀測資料[1],2004年1—7月降水量較歷年同期偏多126.1mm,至7月19日全縣出現中到大雨以上的天氣過程達11次,7月7日以來全縣范圍出現連續的陰雨天氣,期間總降水量195.1mm,有5d的日降雨量達到20mm以上,其中11日、19日的降水分別為28.0mm和39.5mm;而從17日20時—20日08時縣城降雨達81mm。縣城北部的降水中心7月17—18日共降雨159.6mm。據當地70~80歲的老人回憶,1903年發生100a一遇的暴雨,但自1946年以後從未發生過這樣大的暴雨,故在降雨頻率上可將7月17—18日的暴雨視為60a一遇。據騰沖縣騰龍橋水文站觀測資料,該次暴雨形成的龍川江洪水洪峰流量為建站以來最大,達1660m3/s,屬50a不遇的特大洪水。該次暴雨具明顯的垂直分帶性,即暴雨主要發生在海拔2000m以上中高山區,猴橋的年降雨量達3000mm以上,而滑坡泥石流災害亦多發生在海拔2000m以上的中高山區。騰沖縣猴橋、滇灘、明光一帶與盈江縣支那、盞西是該次暴雨的中心,其災害也最為嚴重,充分反映了滑坡泥石流與降雨的分布一致性。騰沖縣天然植被覆.


度較高,在1950年為59%,由於大量砍伐天然林,在1990年減小到38%,水土流失較為嚴重。但在中北部地區,植被覆蓋度遠高於縣境其它地方,植被雖保護較好,仍然形成了嚴重的滑坡泥石流災害。因此,特大暴雨是該次災害形成的根本原因。據調查,7月18日9時30分,明光鄉中塘村加谷山發生滑坡,死亡1人;7月19日0時猴橋鎮永興村發生泥石流,死亡1人;凌晨1時30分,檳榔江四級電站的4名勘測人員在猴橋鎮上街村遭遇泥石流,全部遇難;7月19日下午猴橋鎮永興村芭蕉嶺發生滑坡,造成1名小學教師死亡。該次暴雨形成的山洪和洪水造成的橋梁倒塌和洪水淹沒還造成3人死亡。由此可見,災害集中發生在7月18日夜—19日凌晨,以19日為多,故將這次災害命名為7.19騰沖滑坡泥石流災害。1.3.2地形因素(1)高差。騰沖縣多屬中山和高山區,以中山為主。本次災害嚴重的中北部地區,海拔最高為縣境內最高點。位於東北角的高黎貢山海拔3780.9m的大堖子峰,一般山嶺海拔在2000~3000m,河谷和溝谷海拔在1000~1500m,嶺谷高差1000~1500m,最大高差達2780.9m,勢能條件十分優越。同時,上述地區位於大堖子山西坡和大娘山(3323.3m)南坡,受高山的阻擋,南來的暖濕氣流沿迎風坡上升,在中高山地帶形成主要的降雨集中帶,為災害的發生提供了激發動力[3]。(2)山坡坡度和溝床比降。研究區屬典型的中高山深切峽谷區,但同我國其它典型滑坡泥石流地區相比,區內山坡坡度相對較緩。據初步統計,除個別山嶺坡度>40°外,絕大多數山坡坡度在30°~35°間,發生滑坡的永興村和高田山坡坡度在35°左右。檳榔江上游、明光河上游的河床比降均在10%以上,而發生溝谷泥石流的猴橋、明光、固東、高田和熱海等地的溝床比降在20%以上,坡面泥石流坡度在30°左右。具備滑坡泥石流發育和運動的基本地形條件。(3)水系結構。此次災害主要發生在騰沖縣大盈江支流檳榔江上游流域和龍川江干支流。2條河水系發達,支溝眾多,呈葉脈狀分布於河流兩岸,溝谷和河谷均呈典型的V字型,受兩岸泥石流扇形地堆積物及部分峽口堵塞,部分河段形成山間盆地和U型谷地。由於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發育,河床上漂礫、巨石鱗次櫛比,跌宕起伏,淤積十分嚴重[4]。1.3.3地質及構造騰沖地區位於瀘水—瑞麗斷裂以西,鄰近印度和歐亞板塊接合部位,屬岡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皺系的伯舒拉嶺—高黎貢山褶皺帶南部。以發育的斷裂構造、年青的活動火山、強烈的地熱顯著和地震活動而聞名[3]。區內大部為混合岩化的岩石和花崗岩所佔據,殘留的上古界淺變質岩零星分布於酸性侵入體之間,新生界上第三系、第四系沿龍川江、大盈江和檳榔江沿岸分布,中—基性火山岩覆蓋大部分地區。受斷裂活動、地震活動、地熱活動影響,區內地層十分破碎鬆散,極易遭受風化,為滑坡泥石流的發育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調查結果表明,最薄風化層為10m,最厚超過100m,7.19災害的絕大多數滑坡泥石流,如猴橋鎮永興村泥石流、上街村泥石流、芭蕉嶺滑坡和中和鄉高田村滑坡等均沿風化層發育。研究區新構造運動十分強烈,具體表現為地震活動強烈頻繁,溫泉廣泛出露,山地隆升,盆地下陷,為滑坡泥石流的發育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和能量條件[4]。2滑坡泥石流災害特徵2.1暴發突然,成災迅速引起騰沖7.19滑坡泥石流山洪災害的7月17—19日暴雨發生突然,暴雨強度大、持續時間長,降雨集中於北部山區一線,加之暴雨發生於深夜,又有較大先期降雨,山高坡陡,坡長和溝道較短,故成災迅速,難以防範和躲避。2.2形成災害鏈,災害由山區向山間平原延伸此次災害由特大暴雨激發,其成災過程是:首先在溝谷上游和山坡上形成崩塌、滑坡和坡面泥石流;滑坡、崩塌在坡面徑流沖蝕下,部分直接轉化為坡面泥石流,部分和坡面泥石流一起堆積在坡腳和溝道中,為山洪沖蝕形成溝谷泥石流;泥石流出溝後與主流洪水形成高含砂洪水,並挾帶大量漂木和石塊向河流下游運動。因此,該次災害從暴雨—滑坡—泥石流—山洪—漂木流—高含砂洪水,構成了一個災害鏈,災害由山嶺擴展到坡腳,由山區逐漸延伸擴展到平壩區,亦由山村擴大到鄉鎮。2.3危害范圍集中,區域性明顯由於此次暴雨范圍較為集中,局地性強,故災害和危害僅發生在騰沖縣城西北7個鄉鎮和毗鄰的盈江的3個鄉鎮,其中以猴橋鎮永興村、箐口村、東村、上街村等7村,中和鄉高田、大村和明光鄉、滇灘鎮和固東鎮受災最重,而對東部和南部的其它鄉鎮造成的損失相對較輕。2.4災害數量大、規模小,個別破壞力強,傷亡及財產損失慘重野外調查發現,暴雨在騰沖北部地區造成滑坡泥石流達數千餘處,構成威脅、造成危害的有100餘.

多數規模較小,滑坡體積和泥石流堆積物大都在數十至數百立方米,且絕大多數位於居民點和農田以外,故未造成嚴重災害。但成災的幾處滑坡泥石流規模較大,大都在數1000m3,而高田滑坡體積達2.00×105m3,由於規模大,滑動後破壞力極強,對公路、村莊造成嚴重威脅。2.5暴發頻率低據當地老人講,在1946年的7—8月間,猴橋和毗鄰的支那一帶也曾發生嚴重的暴雨滑坡泥石流災害,許多村莊都是那次災害後從山上搬遷下來的;1952年猴橋鄉小水井附近曾發生大規模滑坡,造成7人死亡;1975年前後及此後的1984年災害較為嚴重,但規模和災害損失遠不及2004年的7.19災害;從1946年至今的58a間從未見過這么大的暴雨。由此可見,7.19泥石流災害的暴發頻率可視為60a一遇,暴發頻率極低,為歷史罕見。3滑坡泥石流災害發展趨勢預測2001年前全縣共發現滑坡、泥石流、不穩定邊坡、崩塌和礦山采空區地質災害點302個[3]。1999年後降水明顯偏多,其後熱海等地滑坡泥石流活動強烈,地質災害趨於活躍,給當地村鎮、旅遊設施和鄉城帶來嚴重威脅。自2004年7月以來的連續暴雨在騰沖又引發了滑坡、泥石流數千處,造成災害和形成危害的災害點達100餘處,有25處嚴重威脅1000餘戶、5000餘人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對鄉鎮、縣城、農田、灌渠、公路等造成了嚴重危害。這次災害受暴雨中心的控制,均發生在以前災害較為輕微的中北部地區,而原來地質災害較為嚴重的南部龍川江中下游地區在此次並未發生嚴重災害。這說明在地質條件、地形條件、固體物質條件等都具備的情況下暴雨成為滑坡泥石流災害最主要的激發因素。7.19災害發生後,除了上述7個鄉鎮直接引發了地質災害造成嚴重損失外,同時也造成大量潛在的滑坡、崩塌,破壞了森林植被,使坡面支離破碎,斜坡大量失穩,形成許多臨空面和拉張裂縫,許多規模巨大的老滑坡相繼復活。該次發生災害的地區又是當地的一個暴雨中心,暴雨十分頻繁,一旦發生特大暴雨,將誘發一系列地質災害,並形成災害鏈。調查表明,7.19災害的發生,拉開了騰沖縣區新一輪地質災害活動的帷幕。除了這一次災害的發生區以外,在其餘地區也誘發了新的災害險情。例如大量滑坡處於蠕滑階段,個別已處於滑動前的臨界狀態,泥石流鬆散固體物質儲量豐富。因此,未來在災害性暴雨或地震等外部因素激發下,滑坡泥石流災害將逐步趨於活躍,它對人類生命財產和山地環境的危害亦將進一步加劇,災害造成的損失亦將進一步擴大,防災和減災形勢十分嚴峻。4目前的應急減災措施4.1嚴密排查災害隱患,及時轉移嚴重隱患區人員和財產目前,除了加強對已發災害和已有災害隱患點的救災、安置和動態監測外,應廣泛發動群眾和廣大地質災害監測報警人員、專業人員對各鄉、村等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排查,查明災害的分布現狀、危害范圍和程度、發展趨勢,掌握災害的整體情況。對暫時無法實施防治工程的嚴重隱患點,及時轉移群眾和財產,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5]。4.2制定突發災害的應急預案7.19災害的發生,為政府和各級主管部門敲響了警鍾。針對嚴峻的地質災害情勢,應成立災害應急領導小組,制定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預案,對災害發生前人員的逃逸路線,安置場所和災害發生後救災搶險、經費籌集、人員疏散、交通保障、物資運輸、災民安置、衛生防疫、通訊傳輸等制定周密穩妥的計劃。一旦發生災害,應按照制定的應急方案執行,確保萬無一失,井井有條。4.3及時向群眾宣傳普及地質災害基本知識目前必須將地質災害基本知識,特別是如何判別地質災害發生的徵兆及發生災害後逃逸、避災、救護和選擇暫居地、安居地等知識宣傳普及給廣大的群眾。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充分發揮和調動群眾防災救災的能動性,最大程度的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充分貫徹「以人為本」的減災宗旨。4.4加強災害點的監測、預警和預報7.19災害發生前,騰沖縣國土部門和氣象部門合作做出了災情預報,根據監測預報,及時撤離了許多災害危險區內的群眾,避免了更大的災害損失,監測預報、報警工作在減災防災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應該在汛期繼續加強對潛在威脅大、危及群眾生命財產的滑坡泥石流災害點的監測,結合氣象預報和災害活動的各種跡象進行預測和預報。4.5做好災民安置區的緊急災害評估7.19災害後,災區重建和移民安置是擺在災區幹部群眾面前最緊迫的問題。對擬將安置災民的地點,應做好地質災害調查和危險度的緊急評價工作,盡量避免在災害隱患區建設。在調查中發現,有個別村民已在不安全的高陡邊坡上興建新居。因此,國土和鄉村幹部應加強災民新建住房的監督工作,在修建施工邊道、恢復被毀公路、水渠、開墾農田等時,嚴禁亂挖亂填。4.6修建應急減災工程,提高防災和抗災能力對目前已處於蠕滑期和臨界狀態的滑坡,應及時堵填裂縫、同時將周邊和坡面匯水引出滑坡體以外,防止水體滲入坡體;對滑坡體上的水田,應減少灌水量,防止水體下滲;對過陡的邊坡和危岩、危樹適當削坡和清除[4]。對危及村鎮的泥石流和山洪,應修建鉛絲石籠導流堤和干砌擋牆等臨時性攔排工程,防止泥石流洪水外溢泛濫。同時,清除河道和溝道狹谷段、涵洞、橋梁淤積物和阻礙行洪的建築物,疏浚河道、溝道。5防災減災措施5.1開展山地災害詳查和活動性評估7.19災害發生後,騰沖縣又新增了數以千計的災害點,災害的數量、分布區域和活動狀況發生了變化。因此,應盡快開展新一輪的地質災害詳查工作,查清災害的活動規律、危害程度及未來發展趨勢,為今後災害區劃、危險度評價、監測和防治提供依據。5.2山地災害的危險性分析和分區危險性分區是對災害的區域性預測,可為地方城鄉建設、公路、水利、農田規劃和災害防治提供指導性意見[6]。在區域地質災害詳查的基礎上,根據災害的影響因素(分布密度、高差、坡度、岩性、構造、地震、暴雨、森林植被等)和危險區的嚴重程度進行分級、分區對未來開展災民安置、危險區居民搬遷和防災減災極為重要。5.3系統開展山地災害治理工作對於嚴重威脅到城鎮、廠礦、重要水利電力設施和較大的居民點的災害點,應盡快開展災害防治項目的規劃建議、可行性研究和立項工作,分期分批按照輕重緩急,實施工程治理。此外,加強災害區森林植被的恢復和保護,搞好水土保持,對減少滑坡泥石流山洪災害的發生、減輕災害程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5.4建立山地災害預測預報和預警系統由於地質災害點多面廣,且多處於偏遠的山區,目前的氣象、水文站點和災害監測站點無法滿足測報的需求。因此,應盡快建立地質災害監測和預報系統,如利用遙測雨量計和氣象雷達,對雨量進行實時監測,利用GPS監測滑坡位移變形等。5.5加強部門協作,搭建災害防禦平台滑坡泥石流山洪災害的監測、預報和防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既涉及到國土資源部門,亦涉及到行政管理、水保、水利、水文、氣象、地震和救災等多個部門。因此,應由主管領導協調各個部門,共同搭建山地災害防禦平台,達到資源共享,信息互通,提高山地災害的整體防禦能力。

E.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環境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成效典型材料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

一、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地質災害應急反應能力

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濕熱多雨,雨量充沛,受台風影響,汛期多出現暴雨、大暴雨或連續數天的大雨以上的持續強降雨天氣過程。據有關資料統計表明,廣西每年發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大部分與降雨有關,特別是與暴雨、大暴雨或連續數天的大雨以上的持續強降雨有關。每年汛期都是廣西地質災害多發時期,在降雨特別是強降雨的影響下,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群發性地質災害時有發生,造成人員傷亡及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威脅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一旦有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必須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進行搶險救災,開展地質災害調查、災後處置等一系列應急工作。由於地質災害的形成原因分析、發生發展趨勢、分布特點、穩定性評價等,均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因此必須有地質災害專業隊伍予以協助調查及技術指導,提供技術服務,為地方政府提供防災減災依據。

自治區國土資源廳高度重視地質災害應急隊伍建設,將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作為全區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主要技術工作支撐單位。該站成立於1981年,2000年機構改革後屬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直屬由財政全額撥款的公益性事業單位。2008年以前總站經自治區編委批准設立的市級分站有6個,1個鎮級站。2008年,自治區編委批准了梧州、百色、貴港、來賓、賀州、崇左等市設立市級地質環境監測站。目前,除防城港和欽州兩市外(北部灣地質環境監測站負責北海、防城港、欽州市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全區各設區市全部設立了地質環境監測站。為理順管理關系,2011年,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又在防城港、欽州兩市分別增設地質環境監測站。近3年來,自治區財政加大了總站地質災害調查與應急設備購置費用力度,購置了V8多功能電法儀、地質雷達、三維激光掃描儀等先進設備。近年來,總站在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知識培訓和技術指導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每年調查的突發性地質災害均超過200起。一旦發生突發地質災害,在接到信息後能及時趕赴現場開展應急調查,為政府部門地質災害搶險救援提供技術上指導。2010年,自治區玉林、梧州、來賓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及2011年5月9日全州縣鹹水鄉洛江村廣坑槽採石場山體滑坡地質災害應急工作中,總站反應迅速、技術過硬受到了當地政府和群眾的好評。

為確保在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時能夠及時、有效地實施應急處置;及時組織現場應急調查工作,編寫應急調查報告並及時上報。當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後,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各應急分隊本著為民服務、為政府排憂解難的宗旨,立即行動,與當地有關部門一起,跋山涉水,及時趕赴地質災害現場,查明地質災害發生的地質環境條件、成因與發展趨勢,提出防治措施建議,積極配合和協助當地政府組織搶險救災,提供技術服務與咨詢,及時將處於危險區的人員撤離,避免受災群眾再次受到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威脅。充分體現了總站作為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技術支持的職責,也體現了各應急分隊的快速反應能力。

具體典型事例如下:

1.2010年「6·2」突發地質災害事件及「6·15」突發地質災害事件應急工作

2010年6月2日,廣西容縣六王鎮、岑溪市南渡鎮及馬路鎮一帶,6月15日蒼梧縣沙頭鎮一帶在強降雨影響下,發生點多面廣的群發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數千起,山坡上千瘡百孔,滿目瘡痍(圖1和圖2)。這兩次群發性地質災害事件共造成59人死亡,多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數千萬元,其中有一個災害點造成的人員死亡達到11人。這兩次地質災害事件,給受災地區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當時,許多媒體都不同程度地報道了這兩事件,社會影響極大。

圖1 廣西岑溪市馬路鎮社沖組地質災害現場

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得到消息後,立即出動,在趕往災點的路上,由於坡面泥石流把道路已全部堵塞,艱難地步行了近5小時才到地質災害點現場,已近傍晚,總站應急人員顧不上休息與吃飯,立即投入調查工作,連夜奮戰,爬上還存在相當危險的山坡進行察看、開展地質災害調查(圖3和圖4),查明了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分布范圍及地點,及時發現了一些新的隱患點,確定了地質災害的穩定性,穩定了災民的情緒,排除了災民對安置點是否還會發生同樣地質災害事件的擔心,當晚和當地的災民共寢農舍。通過總站技術人員的調查確定,及時地為當地的災民提供了安全的臨時安置場所,指導尋找失蹤者的救災工作,為當地的搶險救災及時提供技術指導,為搶險救災提供技術服務,為當地政府排憂解難,穩定災民情緒,使搶險救災及災後處置能及時有序地開展,地方政府對總站應急隊員的工作十分滿意,予以充分肯定。

圖2 廣西蒼梧縣沙頭鎮杉木坪組地質災害現場

圖3 自治區黨委書記郭聲琨(右一)、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黃惠民站長(左一)現場察看災情、匯報

圖4 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應急人員趕往地質災害現場

2.2011年全州「5·9」突發地質災害事件應急工作

2011年5月9日13時~13時30分,廣西全州縣鹹水鄉洛江村委廣坑漕山體發生滑坡地質災害,造成22人失蹤(在後來的救援中全部找到,均已死亡)。災害發生後,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肖建剛廳長在北京電話指示張文軍副廳長立即帶領導專家趕赴現場指導救災工作,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14點35分接到地質災害發生信息後,迅速啟動地質災害調查應急預案,受廳指派,黃惠民站長率地質專家緊急出動,當天下午16時趕到現場開展應急調查(圖5和圖6)。總站應急人員一到地質災害現場,顧不上休息,立即投入調查工作,爬上高陡的還存在滑坡崩塌隱患的山坡進行察看、開展地質災害調查,查明了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岩石裂隙特別發育,地形坡度陡峭,加上強降雨的作用而引發滑坡發生,而且是一處高位的滑坡,下滑過程中形成了強大的沖擊力,查明了地質災害分布范圍及存在的隱患,確定了地質災害的穩定性,提出了監測監控措施及要點。指導尋找失蹤者工作,為當地的搶險救災及時提供技術指導。總站應急技術人員與當地搶險救災指揮部歷時9天,日夜奮戰在救災現場,為搶險救災提供地質災害專業技術服務,由於技術服務到位,整個救援過程沒有發生二次災害(圖7和圖8)。特別是對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的調查結果,為地方政府在此次事件的責任劃定與認可方面提供了有力的科學證據,為搶險救災及安置工作提供了依據,穩定了受災居民的情緒,為政府排憂解難,使搶險救災工作及災後處置工作有序進行,最終使此次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工作完滿結束。地方政府對總站的技術支持及應急工作十分滿意,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及評價。

圖5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副司長陶慶法、桂林市副市長黃俊華和國土資源廳副廳長張文軍等領導現場指揮搶險救援

圖6 2011年全州「5·9」滑坡搶險救援現場

圖7 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地質災害專家接受媒體現場采訪

圖8 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應急人員在滑坡現場調查

二、發揮專業優勢,大石山區找水打井立新功

1.應急抗旱找水打井

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廣西降雨量嚴重偏少,高溫少雨與大石山區岩溶地表乾旱缺水的客觀條件疊加,出現了百年一遇特大乾旱,其中以桂西旱情最為嚴重。截至2010年3月11日,廣西全區有12個市出現旱情,農作物受旱面積784.45萬畝,其中輕旱464.43萬畝,重旱294.50萬畝,乾枯25.52萬畝,旱地缺水406.94萬畝。因旱導致176.46萬人、87.09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其中河池市60.18萬人、百色市86.29萬人;需要送水才能解決生活飲水的人數為18.77萬人,其中河池市12.97萬人,百色市也達到5.8萬人。飲水困難人口以每周20萬的速度遞增。3月17日下午,廣西啟動旱災預警應急預案二級應急響應。

災情牽動了廣西國土資源系統職工的心,旱災就是命令!3月18日,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緊急部署有關抗旱工作,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組織下屬的廣西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廣西第四地質隊、廣西地球物理勘察院、廣西桂林水文工程地質勘察院、廣西北海水文工程礦產地質勘察研究院、廣西地質勘查總院、廣西272地質隊、廣西地礦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等8支專業隊伍投入到抗旱救災工作中,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人民解放軍、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等也派出隊伍投入到抗旱救災工作。

到2010年5月31日,歷時70餘天,累計完成嚴重乾旱地區873個缺水村屯水文地質調查、完成290個缺水村屯物探找水,投入234台鑽機,累計施工鑽孔255個,鑽探進尺21351.3米,成井167口,挖大口井24口,抽取溶洞水5處,總涌水量66212.7米3/日,可解決1324254人或2204893頭牲畜飲用水問題(圖9至圖15)。

圖9 村民們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愛心水

圖10 再也不用擔心沒水喝啦

圖11 村民取水的場面

圖12 錦旗表心意

圖13 都安縣隆福鄉漁洞村漁洞屯打井出水後排隊等候取水的漁洞小學師生

圖14 自治區黨委書記郭聲琨看望鑽井隊幹部職工

2.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大會戰

圖15 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廳長肖建剛在南丹縣旱區為村民送水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關於抗旱救災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標本兼治抓好廣西的抗旱救災工作,加快大石山區水源工程建設,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生產用水,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根據《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開展大石山區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大會戰的決定》中「要加強水源工程建設,發動專業找水隊伍,在大石山區開展大規模的水文地質勘探,積極尋找新水源」的要求,制定了《廣西大石山區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大會戰找水打井工程實施方案》,組織開展了廣西大石山區30個縣(市、區)的水文地質調查,掌握了地下水賦存規律和開發利用條件,編制了地下水開發利用規劃;實施找水打井521口,堵截地下河成庫1處,改善廣西30個大石山區縣(市、區)乾旱地區25萬以上群眾的飲水條件。

截至2011年12月6日,項目完成了30個縣(市、區)1:100000水文地質調查,面積89206.1平方千米;編制完成了大石山區30個縣(市、區)地下水開發利用規劃;完成756個缺水村屯1:1萬水文地質調查和707個缺水村屯的物探工作,施工鑽孔817眼,鑽探總進尺84381.28米,成井515口,出水量每晝夜151067噸,可供300餘萬人飲用,地面配套供水工程完成後可解決當地515個缺水村屯32.43萬人的飲水不安全或缺水困難問題。

F. 年吉林敦化部省合作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實施方案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

吉林省國土資源廳

(2013年6月)

為貫徹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根據《關於開展全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演練的通知》(吉國土資環發[2012]20號)文件精神,提高敦化市地質災害防治責任部門的快速反應能力、決策應對能力及廣大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防災避災能力,完善搶險救災體系,由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吉林省國土資源廳主辦,延邊州國土資源局及敦化市人民政府承辦的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於2013年6月27日進行。為確保本次演練活動圓滿成功,特製定本方案。

一、目的意義

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甚至不可預見性。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基本要求,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基本保障,是履行政府社會職責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內容。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一項歷史使命。近年來,特別是「5.12」地震之後,各級黨委政府以及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更加註重提升國土資源部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水平和提高地質災害臨災狀態下責任部門搶險救災應急反應能力,更加重視市、鄉(鎮)、村三級群測群防體系的建設,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敦化市是地質災害多發區之一,全市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00餘處,敦化市現轄11個鎮、5個鄉、4個街道辦事處、299個村,11個鎮分別為:大石頭鎮、黃泥河鎮、官地鎮、沙河沿鎮、秋梨溝鎮、額穆鎮、賢儒鎮、大蒲柴河鎮、雁鳴湖鎮、江源鎮、江南鎮;5個鄉分別為:黑石鄉、青溝子鄉、翰章鄉、紅石鄉、大橋鄉;4個街道辦事處分別為:民主街道、渤海街道、勝利街道、丹江街道。全市總人口48.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6.5人,農業人口21.6萬人,有漢族及滿、回、朝鮮、蒙古等少數民族。其中2013年度重要隱患點19處。目前,正值地質災害多發的汛期,開展好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工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二、演練時間地點

演練時間:2013年6月27日

演練主會場:敦化市國土資源局七樓會議室

演練現場:敦化市大橋鄉於家上村

三、舉辦單位

主辦單位: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吉林省國土資源廳

承辦單位:延邊州國土資源局、敦化市人民政府

技術指導: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武警黃金第一總隊第一支隊、吉林省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

協辦單位:市應急辦、市公安局、市人武部、武警黃金部隊第一支隊、市國土資源局、市監察局、市氣象局、市財政局、市民政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環保局、市衛生局、市廣電局、市住建局、消防大隊、航空護林站、森警大隊、大橋鄉人民政府、市紅十字會、供電公司、農電公司、移動公司、網通公司

四、演練任務

本次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的任務是:敦化市大橋鄉於家上村泥石流隱患點近期遭受強降雨,在中型泥石流災害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下,及時啟動《敦化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用最短的時間組織隱患危險區內的村民快速有序安全撤離。具體內容由8部分構成,即:①預報預警;②安全避讓;③應急響應;④調查監測;⑤災情暴發;⑥應急會商;⑦聯合搜救;⑧災後安置。

五、演練原則

(1)以人為本、避讓為主的原則;

(2)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

(3)反應迅速、措施果斷的原則;

(4)部門配合、分工協作的原則。

六、觀摩單位及人員

邀請國土資源部、省政府應急辦、吉林省國土資源廳、州政府、州應急辦、各市(州)、縣國土資源局、敦化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敦化市氣象局、敦化市應急辦、各鄉(鎮)人民政府的主管領導及專家約200人參加觀摩。

七、演練背景

敦化市大橋鄉於家上村泥石流位於低山溝谷區,岩石表層風化強烈,風化層及殘坡積層較厚,植被覆蓋率較低,地表岩土體較為鬆散,為泥石流的形成儲備了充足的物源,山坡坡度在30°~45°,構成了泥石流形成的地貌條件。該泥石流規模為中型,流域面積為3.0平方千米,溝谷斷面多呈「V」形,植被覆蓋率20%~50%,主溝縱坡160‰,鬆散堆積物厚度4.0米左右,沖淤變幅為2米。該泥石流有明顯的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泥石流鬆散固體物源為坡面鬆散物和溝道堆積物,現處於發展期。如遇到強降雨,必然會暴發泥石流,將直接對溝口28戶76人居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嚴重威脅。

近期,敦化市遭受連續降雨,降雨量已達120毫米。據氣象部門預測,未來6小時內還將出現強降雨過程。省國土資源廳與省氣象局聯合發布地質災害預報預警:未來24小時內延邊地區西部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吉林省國土資源廳和氣象局通過網路、電視、電話、簡訊等形式聯合向社會公眾發布了4級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敦化市於家上村群測群防員接到預報預警信息後,立即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巡查監測。群測群防員通過巡查和監測發現溝谷范圍內已出現強降雨,並有增大趨勢,很可能發生中型泥石流地質災害險情。

八、演練組織

(一)成立演練領導小組

具體如下:

組長:唐文忠 敦化市人民政府市長

副組長:竇慶國 敦化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寶庫 敦化市國土資源局局長

成員:市應急辦、市公安局、市人武部、武警黃金部隊第一支隊、市國土資源局、市監察局、市氣象局、市財政局、市民政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環保局、市衛生局、市廣電局、市住建局、消防大隊、航空護林站、森警大隊、大橋鄉人民政府、市紅十字會、供電公司、農電公司、移動公司、網通公司

(二)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

辦公室設在市政府辦公室,由馮尚東任辦公室主任,抽調人員專門辦公,具體負責處理、協調、督促和指揮演練活動相關事宜。

(三)根據領導小組授權,成立演練現場指揮部

總指揮:竇慶國 市政府副市長

副總指揮:張寶庫 市國土資源局局長

成員:馮尚東 市政府辦公室主任,孫燕成 市公安局局長,石春 市人武部部長,劉俊華 市衛生局局長,陳光 市民政局局長,郭玉生 大橋鄉鄉長

指揮部:下設6個組,具體如下:

1.綜合協調組

組長:馮尚東 市政府辦公室主任

成員:政府辦、市國土資源局、市廣電局、大橋鄉人民政府

職責:組織制定應急處理和搶險救災方案,報指揮部審定後送應急搶險小組組織實施;負責應急搶險救災工作情況與信息的搜集、匯總形成書面材料向指揮部負責人報告,並同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掌握現場搶險救災工作進度,及時預測災情發展變化趨勢,並研究對策;負責聯絡應急搶險組、交通治安管理組、災險情調查監測組、醫療衛生組、後勤物資保障組、災後重建組工作;負責新聞媒體報道工作。

2.交通治安管理組

組長:孫燕成 市公安局局長

成員:市公安局、市交通局

職責:維護災害現場社會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負責災區治安和刑事案件的偵破工作;對地質災害區現場實施戒嚴封鎖;組織災區現場治安巡邏保護;負責疏散受災區內無關人員,協助應急搶險組轉移災區村民及財產;完成現場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3.應急搶險救援組

組長:石春 市人武部部長

成員:市人武部、消防大隊、武警黃金部隊一支隊、森警大隊、大橋鄉人民政府、供電公司、農電公司、移動公司、網通公司

職責:組織武警部隊、民兵應急分隊趕赴災區現場組織搶險救災,負責組織、指導遇險人員開展自救和互救工作;負責統一調集、指揮現場施救隊伍實施現場搶險救災;負責實施搶險救災工作的安全措施,搶救遇險人員和轉移災害現場的國家財產;完成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4.應急調查監測組

組長:張寶庫 市國土資源局局長

成員:市國土資源局、市氣象局、市水利局、市環保局

職責: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配合無人機開展現場調查,查明災害形成的條件、引發因素、影響范圍和人員財產損失情況,確定地質災害等級;設立專業監測網點,對災害點現狀穩定性進行監測和評估;對可能再次發生地質災害提出能夠阻止或延緩再次發生災害的措施;提供災害發生地詳細准確的氣象預報;提出人員財產的撤離、轉移最佳路線和災民臨時安置地點的意見;完成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5.醫療救護組

組長:劉俊華 市衛生局局長

成員:市衛生局、市醫院、大橋鄉衛生院、大橋鄉人民政府

職責:迅速組建、調集現場醫療救治隊伍;負責聯系、指定、安排救治醫院,組織指揮現場受傷人員接受緊急救治和轉送醫院救治,減少人員傷亡;負責調集、安排醫療器材和救護車輛;負責向上級醫療機構求援;認真搞好災區的衛生防疫工作,確保在災情發生後不發生各種傳染性疫病。

6.後勤保障組

組長:陳光 市民政局局長

成員:市民政局、市交通局、市住建局、市財政局、大橋鄉人民政府

職責:負責搶險救災經費及時足額到位;負責災民的臨時安置工作;負責救災物資的調運、儲存和發放;為災民提供維持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搶險救災人員的生活保障。確保搶險救災指揮通訊聯絡的優先暢通。

九、演練工作日程設定

(一)6月13日

(1)由市國土資源局准備演練方案、演練腳本;

(2)為市政府召開的調度會上准備文件袋,人手一份,文件袋內容:演練方案、演練腳本;

(3)准備所有參演人員的袖標,製作演練現場的條幅、警示牌、各組牌、隊旗;

(4)落實主會場電視屏幕及演練現場電視屏幕的安裝及調試。

(二)6月14日

上午:市委辦公大樓

(1)敦化市召開經濟工作會(全景、要有會標、市領導主持);

(2)唐文忠市長主持會議,手機響,接電話:「什麼? 好了,我知道情況了,你們繼續嚴密監測,等候市裡通知。」(全景近景、同期錄音)

(3)市長向會場上人員宣布會議暫時休會:「剛接到電話,有一個突發緊急情況,今天的會議暫時休會」(全景近景、同期錄音)

(4)市長在辦公室向秘書交代:「馬上通知應急辦,召開地質災害應急緊急會議」(近景、中景、同期錄音)

(5)秘書反映鏡頭,點頭回身(全景);

(6)秘書撥打電話,手的特寫、頭的特寫、說話的近景;

(7)公安局的人快速走進市政府會議中心;

(8)交通局的人快速跑上樓梯,(全景、腳步的近景);

(9)國土局的領導快速走進市政府大樓(人物近景、全景);

(10)武警人員快速走上市政府樓梯;

(11)市政府會議中心大門打開,市長走進來(跟拍);

(12)召開地質災害會議,市長主持:「下面由國土局介紹一下災害情況。」(市長近景,同期錄音);

(13)國土局張局長:「根據省國土資源廳和省氣象局聯合發布的地質災害橙色預警,以及氣象局天氣預測情況和市國土局現場監測情況,大橋鄉於家上村可能發生中型泥石流地質災害,威脅30戶109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建議市政府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近景,同期錄音)

(14)與會代表在聽會;

(15)市長:「根據敦化市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我決定啟動Ⅰ級應急響應,馬上成立應急指揮部,由竇慶國副市長任總指揮,張寶庫局長任副總指揮,帶領各成員單位趕赴現場開展應急工作。」(近景,同期聲、布置任務、正面、後背拍攝);

(16)竇副市長的近景畫面(點頭接受任務);

(17)張寶庫局長點頭近景;

(18)會議全景(散會);

(19)會議人員集體快速走出市政府會議中心。張局長上車關門,車快速開走;

(20)公安局長上車快速離開;

(21)張局長上車關門,車快速開走;

(22)敦化市人民政府地質災害應急辦公室緊張工作場景,打電話、發傳真、分析電腦屏幕災害降雨情況、人員緊張走動請示匯報;

(23)市政府大樓外觀;

(24)市政府辦公室主任辦公室打電話畫面,快速走出辦公室畫面;

(25)市應急辦:「航空護林站!大橋鄉於家上村可能發生中型泥石流地質災害,如果條件允許,請立即准備直升機進行空中監測!」

(26)市應急辦工作人員給郭鄉長打電話:「郭鄉長,請立即組織人員深入農戶將當地群眾撤離至安全地帶,並且密切關注於家上村泥石流險情發展情況,市裡應急隊伍馬上趕到。必要情況下採取強制撤離,務必注意安全!」(全景、近景、同期錄音)。

下午:其他部門

(1)敦化市廣電局大門(有牌子),吉普車快速駛出;

(2)武裝部部長辦公室,部長與幾位工作人員布置任務;

(3)供電公司大門,網通公司門牌,人員快速出門;

(4)民政局局長辦公室,接電話;

(5)住建局牌子,車輛駛出大門(裝帳篷車);

(6)氣象局大門(有牌子);

(7)水利局大門;

(8)環保局大門;

(9)財政局牌子;

(10)航空護林站工作人員接電話:「好的,馬上執行!」(同期錄音)。

(三)6月15日

上午:市國土局

(1)防地質災害機構(門牌號、樓外觀);

(2)工作人員研究防治預案(會議室、投影儀、預案、內容);

(3)組織機構畫面(縣、鄉鎮、村三級群測、群防體系);

(4)舉辦防治地質災害培訓班;

(5)簽訂市、鄉兩級地質災害防治目標責任狀;

(6)在衛星地圖上標明敦化市100多處易發地質災害點,19處重點隱患處;

(7)敦化市國土資源局和市氣象局辦公樓外觀;

(8)監測人員在工作室接電話畫面;

(9)值班人員接電話畫面;

(10)監測站室內電腦屏幕上分割出不同區域的降雨情況,工作人員在觀看;

(11)自動氣象監測站畫面;

(12)氣象衛星畫面;

(13)預警中心畫面(全景、近景);

(14)地質災害氣象自動監測服務平台科學預警;

(15)手機發簡訊(手機的特寫);

(16)群測群防人員接手機簡訊(4個人配合拍);

(17)敦化市國土局地災預警報系統信息反應:警燈在閃爍,工作人員在緊張工作,手機簡訊聲、警報聲;

(18)國土局張局長的公車在路上行駛(全景);

(19)國土局張局長車內接電話(近景);

(20)張局長接電話:「我知道了,你們繼續做好監測,有情況隨時報告,我馬上向市政府匯報」(做成雙畫面、同期錄音);

(21)張局長的座駕快速駛過畫面(小全景);

(22)張局長撥打手機報告:「市長您好,向您匯報一個緊急情況,根據天氣預報和一線監測人員的監測報告,由於持續強降雨,大橋鄉於家上村有可能發生中型泥石流地質災害,情況十分危急。」

(23)國土局大門(有牌子)工作人員快速走出,下樓梯;

(24)國土局局長辦公室,接電話,布置工作;

(25)國土局的車輛駛向災區。(在郊區的公路上);

(26)國土局工作人員向省廳打電話報告

下午:

1.市公安局

(1)市公安局局長辦公室,局長接電話,放下電話,戴上帽子,走出辦公室;

(2)公安警車上警燈閃爍(近景)大門牌,警車駛出;

(3)市交通局大門(有牌子),車輛駛出大門;

(4)交警大隊大門,車輛駛出;

(5)幾輛警車在市內路面行駛,閃動警燈。

2.武警消防大隊

(1)消防大隊人員登車,車輛駛出;

(2)武警大隊戰士快速登車,車輛駛出大門。

3.衛生局

(1)衛生局局長辦公室,局長與工作人員布置任務;

(2)市醫院大門,救護車駛出大門。

4.國土所

(1)國土所人員接一線監測員電話:「先別慌,注意觀察,如果水量增大或者溝里有響聲時就趕緊敲鑼組織大家往咱們指定地點跑。」

(2)國土所外觀;

(3)國土所人員撥電話特寫;

(4)國土所人員打電話向張局長報告:「張局長,我是大橋鄉國土所! 大橋鄉於家上村由於持續強降雨,可能會出現泥石流地質災害。」(同期錄音)。

(四)6月16日

上午:演練現場

(1)敦化市易發生地質災害地區:如山區、山邊上的村莊;

(2)重點隱患點設立警示牌畫面;

(3)氣象監測站畫面,工作人員在監測、記錄;

(4)山區監測人員在監測(可用消防車營造下雨時監測畫面);

(5)延邊州區域雷達、畫面;

(6)一線監測人員在雨中監測時打電話:「國土所! 我是於家上村地質災害監測員,這兩天我一直在觀察泥石流溝,流水都正常,水也很清,今天突然水渾了,溝谷內開始出現洪水了。」

(7)各種隱患點標志牌;

(8)遠程攝像鏡頭畫面;

(9)敦化市山區自然景觀;

(10)大橋鄉於家村自然景觀;

(11)街鎮人員看手機簡訊;

(12)村鎮人員看手機簡訊;

(13)監測人員看手機簡訊;

(14)監測人員在一線冒雨監測(可人工降雨拍攝,3~5人);

(15)大雨沖刷的山石,水流順山溝形成河流;

(16)車載著專家駛向災區(在郊區的公路上);

(17)市交警大隊在公路實行交通管制(全景、近景);

(18)交警指揮交通(近景);

(19)救援車輛行駛在公路上,車輪的近景(全景、近景);

(20)演練現場:救援車輛停放在指定地點;

(21)演練現場:交警實行安全警戒,禁止非應急人員進入(大全景、近景)(可多拍幾個角度);

(22)演練場:泥石流溝里監測人員在用GPS測量(工作狀態、可多拍些角度畫面);

(23)專家在現場測量、記錄、討論。

下午:鄉政府

(1)鄉鎮政府的門牌,工作人員快速走出;

(2)郭鄉長在鄉辦公室接電話:「好,我們馬上辦」(同期錄音)

(四)6月17日

1.攝制組拍攝演練電視短片

2.拍攝內容

上午:

(1)市公安局交通管制畫面,地點:從302國道大橋鄉西村道口至3305銷毀場路段約300米,實行交通管制,指揮參演車輛有序進入演練現場。警車、武警指揮車、森警搶險車、消防車、國土局車、救護車、民政局車、水利局車、環保局車、氣象局車、住建局鏟車各1輛;

(2)通過交通管制路段後,所有車輛到演練現場集結畫面、治安管理部門實行安全警戒畫面。

下午:機動

(五)6月18日—21日

(1)製作電視短片;

(2)各部門按照方案分工落實相關事項;

(3)各部門相關人員熟練演練腳本;

(4)主會場、分會場電視屏幕。

(六)6月22日—26日

(1)現場排練;

(2)衛星轉播調試。

十、參演部門任務分工

(1)人武部2人、武警黃金部隊一支隊10人、森警敦化大隊10人、敦化消防大隊10人、大橋鄉預備役民兵20人。

所需物品:人武部負責3支信號槍及信號彈,武警黃金部隊和森警大隊各出1輛搶險輸送軍車、十字鎬、鏟子、鋼釺等器材,消防大隊消防車1輛、消防器材、登高救援設備。

任務:負責應急搶險和搜救。

(2)市公安局15人。

所需物品:對講機15部,警戒帶、隔離裝置等警示標志。

任務:負責治安和交通管制。

(3)市國土資源局20人。

所需物品:手持GP S、地聲儀、雨量計、三維激光掃描儀等調查監測設備。

任務:負責宣傳資料、標語、地質災害監測設備的准備,各組牌、隊旗等工作。

(4)市衛生局5人。

所需物品:120急救車輛1輛、擔架、衛生防疫消殺和演練災民的傷病檢查等治療器材。

任務:負責現場救護。

(5)市交通局6人。

所需物品:交通標志車1輛及搶修道路的相關設備。

任務:負責通往演練現場村屯的村道修整、演練分場場地的平整,並用風化砂墊平,確保演練場交通運輸安全。

(6)市民政局10人。

所需物品:帳篷3頂及災民生活物資。

任務:協助公安部門進行交通管制。

(7)住建局6人。

所需物品:鏟車1台、搭建帳篷所需工具。

任務:負責平整災民轉移安置點,搭建帳篷,清整災民轉移線路,對危房進行鑒定,提出災民回遷和重建方案。

(8)市廣電局記者2人、男解說員1人。

所需物品:電視報道所需攝像設備。

任務:對整個演練過程進行拍攝,並負責新聞報道。

(9)供電公司、農電公司、網通公司各1人。

所需物品:保證電路通暢的相關設備。

任務:負責演練主會場和演練現場的電力保障,清理和整治通往於家上村道路上影響運輸安全的線路。

(10)市水利局3人。

所需物品:相關災情檢測設備。

任務:向災民提供安全飲用水,負責泥石流災害監測。

(11)市環保局3人。

所需物品:相關環境監測設備。

任務:負責災區環境監測。

(12)市財政局2人。

任務:提供演練預算和資金保障。

(13)氣象局1人。

所需物品:氣象監測設備。

任務:負責氣象監測,及時報告氣象信息。

(14)大橋鄉幹部10人。

任務:組建應急搶險小分隊,負責演練前演練區域村民的動員和群眾會的召集。

(15)大橋鄉以外15個鄉鎮主管地質災害領導共15人現場觀摩。

(16)大橋鄉群眾演員30人。

任務:配合演練、疏散轉移。

(17)參演隊伍共計184人。

(18)制式服裝的要求統一著裝。

十一、應急預案演練工作準備

(1)綜合協調組全面負責各項准備工作的協調與籌劃。

(2)交通治安管理組熟悉大橋鄉於家上村泥石流的災害危險性及危險區內的相關情況,制訂交通管制及災區安全保衛的措施,解決有關問題,准備封鎖公路、道路通行的禁牌及禁止進入危險區的警示標志。

(3)應急調查監測組熟悉大橋鄉於家上村泥石流的地理環境及泥石流情況,設立監測標志,全站儀監測安置地點和監測記錄等。

(4)應急搶險救援組、後勤保障組熟悉大橋鄉於家上村泥石流的地理環境及泥石流情況,悉記群眾撤離避讓路線、災民臨時安置地點及衛生搶救所的臨時設置地點的有關情況,做好搶險救災物資儲備調運及有關設備裝備與調運工作。

(5)醫療救護組熟悉災民臨時安置地的有關情況,准備救護車及相關救護醫療器材等,確保搶險救災或演練應急之用。

(6)大橋鄉人民政府組織應急搶險小分隊10人,統一佩戴袖標,培訓演練。

(7)市國土資源局、大橋鄉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做好緊急撤離群眾的訓導工作。

十二、演練工作程序

2013年6月27日

8:50:全體演練單位在大橋鄉於家上村待命。

8:55:主會場領導及嘉賓到位。

9:00:①主會場主持人滕繼奎副廳長宣布開會;②介紹與會領導及嘉賓;③市長唐文忠致辭;④播放電視短片。

9:20:①主會場主持人滕繼奎副廳長與演練現場溝通准備情況;②演練現場副總指揮張寶庫向總指揮竇慶國報告:「報告總指揮長,演練隊伍准備就緒!」;③總指揮長竇慶國向省國土資源廳周力廳長報告:「報告周廳長,大橋鄉於家上村中型泥石流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准備完畢,是否開始,請指示!」;④周廳長指示:「按既定方案演練。」;⑤總指揮長竇慶國:「是,開始!」;⑥三顆信號彈升空。

9:30:第一場預報預警(電視短片)。

9:35:第二場安全避讓(切現場)。

9:45:第三場應急響應(電視短片)。

9:50:第四場調查監測(切現場、電視短片)。

10:00:第五場災情暴發(電視短片)。

10:05:第六場應急會商(切現場)。

10:10:第七場聯合搜救(切現場)。

10:25:第八場災後安置(切現場)。

10:35:①演練現場副總指揮張寶庫向總指揮長竇慶國報告:「演練已全部結束,請指示!」;②總指揮長竇慶國:「收到,我馬上向周廳長匯報!;③總指揮長竇慶國向周力廳長報告:「報告 周廳長,本次泥石流共造成30戶居民受災,安全轉移109人,受傷2人,無死亡和失蹤人員。據統計,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200萬元,本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已全部結束,請指示。」;④廳長周力:「同志們辛苦了,本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可以結束。」;⑤信號員發射三顆信號彈,結束演練。

10:45:主會場主持人滕繼奎副廳長主持①請國土資源部×××做重要指示;②下面請吉林省國土資源廳周力廳長做重要指示。

10:55:滕繼奎副廳長宣布:2013年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吉林省國土資源廳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敦化現場會圓滿結束。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G.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需要業主提供哪些資料

總的說來就是你寫報告需要的一些數據,比如區域地質背景啊,當地類似項目的報告(可做參考),水文地質條件啊,等等,當然滑坡的測量數據如果不是你們自己做的話,業主還是要提供的!

H.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關於報送年工作總結及年工作要點的報告

國土資應急中心函〔2013〕1號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

在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應急辦)的領導下,2012年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以下簡稱應急中心)著力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強化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組織開展應急響應,認真落實應急技術指導工作。充分發揮專家隊伍作用,中心各部門密切合作,全面完成年度各項工作任務。

一、2012年工作總結

2012年應急中心以全國地質災害應急業務支撐工作為重點,規劃業務發展方向、開展預案修編等。具體完成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規劃應急業務指導工作。2011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後,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工作迅速發展。根據應急工作發展需求,起草《全國地質災害應急業務發展規劃綱要》,編寫《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業務發展規劃》。經多次內部討論、全國專家研討、並徵求各省意見後,完成兩份規劃文本編寫。《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業務發展規劃》已發布實施;《全國地質災害應急業務發展規劃綱要(報批稿)》報國土資源部。

(二)系統修編地質災害應急預案。2006年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近年來,地質災害應急工作形勢和體系發生較大的變化,預案修編工作十分迫切。受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委託,應急中心組織開展預案更新修編。通過修編並徵求各省意見,完成《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修訂稿)》。

(三)統籌協調應急專家管理工作。開展2012年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管理工作。召開應急專家年度工作會議;制定《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組2012年工作要點》並上報部應急辦;協助應急辦完成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區片專家調整工作,將全國劃分為西北、西南、華南、東南、華北、西部和東北7個區片;協助應急辦完成第二屆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遴選工作,遴選應急專家共200名。

(四)嚴格執行災情險情值守速報制度。堅持領導帶班、信息上報、首辦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等四項制度,採取日常值班、集中值守和現場值守三種方式,開展24小時地質災害應急值守。1-4月,實行日常值班,每天1名值班人員和1名帶班領導;5-11月中旬,執行汛期值班制度,每天2名值班人員、1名處級幹部和1名局級領導;11月下旬至年底,執行日常值班。值班工作的合理部署,保障了值守信息報送的准確性和時效性。應急中心全年參加值守800餘人次,協助完成報送災情險情報告153期並全部在地質環境信息網發布,簡訊息1000餘條,報送國土資源部值班信息48期,報送部內要情200餘條,參加國務院視頻點名24次。利用新技術新方法,開通網信功能,快速便捷地發送災險情信息和應急指令;簡訊問候前方應急人員,營造嚴肅溫馨的應急氛圍。

(五)持續認真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與趨勢預測。認真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深化與中國氣象局的業務聯系,拓展與廣電總局的業務合作,深入研究改進預警預報模型和技術方法,提高突發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准確性和實效性。5月1日—9月30日,與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密切合作開展汛期地質災害預警,製作預警產品156份,在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發布預警信息141次,在中央電視台發布90次。開展了2次應急預警,在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地震抗震救災和強台風「海葵」登陸期間,主動提供地質災害應急氣象預警信息服務。

開展地質災害災情分析與趨勢預測,收集、整理和入庫了2012年全國地質災害動態數據10258條;開展2012年度全國地質災害趨勢預測並召開趨勢預測會商會;編寫2012年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分析及趨勢預測月報12期;編寫第一季度、汛期各月和2012年度全國地質災害災情通報共7期,為部應急辦及時發布災情信息與防災部署提供支撐。完成地質災害災情統計月報網上直報系統的設計、開發和推廣,推進了地質災害災情統計工作標准化、規范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六)及時響應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把「守護生命」作為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的最高價值准則,及時響應部應急指令,開展技術支持與服務。一是工作部署周密及時。分別召開汛前、汛中和汛末地質災害災情會商交流會,分析形勢,判斷趨勢,確定防範重點,總結各階段應急防治經驗與教訓,為提升汛期應急能力打下堅實基礎。二是巡查指導突出重點。充分發揮應急專家的作用,完善巡查指導會商制度,巡查指導和重點地區現場指導相結合。2012年7月19日-8月20日,部應急中心組成視頻巡查會商組,赴雲南、貴州、重慶、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8省(市)地質災害重點防範區開展地質災害巡查指導工作。三是應急處置科學有效。派出20個技術專家組,赴甘肅岷縣「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四川寧南縣「6·28」泥石流、北京「7·21」特大暴雨、新疆新源縣「7·31」大型滑坡、四川涼山錦屏水電站「8·30」大型滑坡泥石流、雲南彝良「9·7」地震、雲南彝良田頭小學「10·4」滑坡等大型、特大型突發地質災害及隱患現場,開展應急調查及技術指導,協助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開展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工作,其中啟動二級應急響應4次。四是認真總結評估年度工作。及時編報6期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簡報,起草《2012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總結評估報告》,編寫《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2012》、《2012年度重大地質災害事件與應急避險典型案例匯編》、《滑坡監測預警與應急防治技術研究》和《全國地質災害通報》等。

(七)積極開展應急防治科普宣傳和培訓演練。製作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材料,製作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減災科普影像,廣泛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科普宣傳。編制完成《地質災害「臨災避險」五步法動畫宣傳片》,動畫片共分5集,每集時長60秒。從「勤觀察、早發現」,「多監測、知險情」,「常演練、會應對」,「接警報、快逃生」,「聽指揮、保平安」5個角度開展臨災避險科普宣傳工作。

根據《國土資源部重大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程序》,精心組織各類應急技術培訓演練。6月在大連舉辦今年第一期地質災害遠程會商技術培訓班。11月份,在雲南昆明組織開展特大型地質災害技術型演練,突出實時、實戰、實景,鍛煉應急隊伍,提高應急演練的水平。2012年部應急中心對省、市、縣的地質災害演練進行了10餘次技術指導。地質災害應急防治科普知識宣傳、培訓和演練工作有效提高各級地質災害防治人員的防災意識和應急處置能力。

(八)加強應急技術研究提升科技水平。圍繞年度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支撐工作,圓滿完成「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2012」、「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與示範」等項目工作,在系統總結地質災害應急工作的基礎上,開展應急調查、監測、處置新技術新方法研究。滑坡預測預警研究項目成果在多次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與決策中得到了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應用效果;利用物聯網技術建立3處高清視頻監控點,實現了對地質災害監測點的實時高清視頻監控;物聯網、衛星數據傳輸、無人飛行器調查監測等新技術應用,進一步提高地質災害應急支撐能力。

積極申報2013年應急工作項目,完成「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2013」、「地質災害應急物聯網技術應用示範」和「汶川地震區重大地質災害成生規律研究」等項目申報工作。

二、2013年度工作要點

2013年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繼續以《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精神為指導,根據部地質環境司(應急辦)和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應急中心)2013年工作部署,著力做好如下工作。

(一)執行速報制度做好應急值守工作。認真完成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值守工作,非汛期日常值班、汛期集中值守、緊急狀況現場值守三種方式相結合;嚴格執行領導帶班、信息上報、首辦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等四項制度,確保應急信息上報的時效性和准確性。

(二)組織專家開展應急技術指導工作。指導全國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協助地方政府開展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處置和搶險救災工作,為政府管理部門做好技術支撐服務;開展應急專家工作經驗交流,加強對省級應急機構的指導,開展技術支持與服務。

(三)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與災情分析預測。繼續開展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及時發布預警信息。遇極端降雨、地震、重大地質災害災等事件,啟動應急預警。完善預警技術方法,不斷提高預警能力和水平;開展2013年度地質災害災情分析與趨勢預測,編制月報、通報及趨勢預測報告等,為部局決策服務。

(四)開展應急防治及培訓演練工作。完善應急遠程會商系統,保證應急通訊傳輸鏈路暢通;根據國土資源部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流程,組織應急技術培訓3次、應急演練2次。

(五)建立完善應急技術指導工作標准。逐步建立完善應急技術指導工作標准體系。2013年主要開展《滑坡防治技術指南》完善工作和《應急演練技術指南》的編寫工作。

(六)開展應急新技術、新方法研究工作。結合課題工作,研究探索物聯網、無人飛行器、三維激光掃描儀、衛星數據傳輸等高新技術方法與裝備在應急工作中的應用。

(七)做好年度工作總結及文獻匯編。總結評估年度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完成《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總結評估報告》、《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年度重大地質災害事件與應急避險典型案例匯編》、《全國地質災害通報》、《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實例匯編》和《地質災害防治知識100問》等成果。

(八)其他應急支撐工作。協助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應急辦)做好「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工作會議」、「全國群測群防員經驗交流會議」等會議的組織協調工作;配合部應急辦完成《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修編審報工作;完成部、局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應急中心)在全年的工作部署中,人員、裝備、經費等方面統籌安排,保障各項工作要點順利實施。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

2013年2月28日

I. 張家口市崇禮縣城泥石流、崩塌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主辦單位:崇禮縣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崇禮縣國土資源局

協辦單位:張家口市國土資源局

張家口市氣象局

(2013年6月)

一、工作方案

為了認真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提高《崇禮縣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可操作性和各部門快速反應能力,增強群眾防災意識,提高群眾自救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特製定本方案。

(一)主題

張家口市崇禮縣城泥石流、崩塌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二)時間

2013年7月10日10:00—11:30

(三)地點

張家口市崇禮縣城小西溝泥石流、縣一中西側崩塌。

(四)組織形式

主辦單位:崇禮縣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崇禮縣國土資源局

協辦單位:張家口市國土資源局、張家口市氣象局

參演單位:崇禮縣政府、崇禮縣委宣傳部、崇禮縣國土資源局、崇禮縣住建局、崇禮縣公安局、崇禮縣衛生局、崇禮縣民政局、崇禮縣氣象局、崇禮縣教育局、崇禮縣水務局、崇禮縣消防大隊、西灣子鎮、崇禮縣市容市貌管理中心、河北省地礦局第三地質大隊、河北省地礦局第四水文工程地質大隊、河北省環境地質勘查院。

本次演練設演練指揮部。

總指揮:王煥平

副總指揮:曹建偉

成員:各參演單位主管領導

指揮部辦公室設在崇禮縣國土資源局,崇禮縣國土資源局梁森副局長負責協調聯絡工作。

應急演練現場總調度:梁森,應急演練現場副總調度:馬建國。

(五)目的意義和原則

目的意義:在崇禮縣城小西溝泥石流、縣一中西側崩塌地災隱患點的地質災害即將發生的緊急情況下,通過應急預案的演練,旨在檢驗各部門職責的分工落實、應急隊伍的協調能力、技術裝備的合理配置、受災群眾的防災自救意識,進一步熟悉應急處置程序,提高應急處置的快速反應能力,從而能迅速、高效、有序做好地質災害的防災和搶險救災應急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

應急演練原則:

(1)以人為本、避讓為主的原則;

(2)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

(3)反應迅速、措施果斷的原則;

(4)部門配合、密切協作的原則;

(5)簡捷高效、安全第一的原則。

(六)應急演練任務

本次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的任務是:受前期連續降雨影響,崇禮縣城小西溝泥石流、縣一中崩塌險情加重,天氣預報未來24小時崇禮縣城有強降雨,小西溝泥石流和縣一中崩塌可能發生重大地質災害,附近居民受到嚴重威脅,情況十分緊急,需立即啟動《崇禮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成立搶險救災應急指揮部,組織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盡快安全有序撤離危險區的居民,採取防災減災的有效措施,力爭使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應急演練由8部分組成:①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②巡查監測、險情上報;③應急響應、應急調查;④緊急會商、啟動預案;⑤部門聯動,緊急避險;⑥人員安置、應急處置;⑦臨災狀態解除;⑧尾聲。

(七)參加演練單位、演練職責分工

張家口市國土資源局: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應急調查。

張家口市氣象局: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

崇禮縣國土資源局:地質災害險情監測、險情上報、應急調查、應急搶險。

崇禮縣氣象局:加密雨量監測、市縣會商、發布預警。

崇禮縣公安局:維護緊急撤離秩序、維護臨時安置點治安,演練現場交通管制。

崇禮縣住建局:應急排險的工程機械、人員、物資等。

崇禮縣衛生局:救治傷病員、組織臨時醫療點、臨時安置點衛生防疫(消毒等)。

崇禮縣民政局:組建應急指揮部,臨時安置點、保障受災村民基本生活保障(帳篷、食品、飲用水等)。

崇禮縣消防大隊:在臨時安置點設置臨時供水點,提供群眾生活用水,應急搶險救援。

崇禮縣西灣子鎮:組織應急搶險隊幫助村民撤離(老弱病殘),組織村民參加演練。

崇禮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其他成員單位:按「崇禮縣2013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分工職責參加應急演練。

(八)各參加演練單位演練現場職責、人員設備物資分工

崇禮縣政府:組織領導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崇禮縣委宣傳部:宣傳報道、聯絡電視台、報社等新聞媒體進行宣傳報道,現場錄像機4部4人、照相4人及前後期攝制視頻、光碟後期製作。

崇禮縣國土資源局:協調聯絡各參演單位,演習日各參加演習單位車輛場地協調指揮管理。會場組織(會務組10人),演練現場總調度1人(袖標),調度8人(袖標),來賓車輛管理1人,監測調查組2人,監測員1人,巡查員1人,解說員2人(男女),組織搶險突擊隊20人(統一服裝),布置觀禮現場背景、彩旗、音響、展板、條幅、袖標、演習車標(通行標志)、指揮小旗、手持擴音喇叭,各種標牌(車輛、單位、場地、設施用,現場工作人員)、專家組圖紙3張、指揮部圖紙3張、對講機10部等。

崇禮縣公安局:警車6輛,人員25人,演習(預演)當日道路交通管制。崇禮縣公安局提前進入,負責交通管制事項,規定時間段內掛演習通行標志車輛可進入演練區域。

崇禮縣西灣子鎮:應急搶險用車,應急搶險隊員30人(統一服裝)。組織受威脅群眾300人,按規定路線分批次撤離,協調演練區域。

崇禮縣住建局:鏟車2輛、自卸車2輛,草袋30個(演練道具中的沙袋)、搶險人員20人(草袋擺放)。

崇禮縣衛生局:救護車2輛,消毒器3套(配3人)、擔架2副(配6人)、常用葯品(盒)若干,人員10人(統一服裝)。

崇禮縣民政局:負責演練後勤保障、帳篷(指揮部1頂,受威脅群眾4頂,提前搭建3頂,現場搭建2頂)、方便麵、礦泉水,指揮部帳篷內臨時桌椅等。

崇禮縣消防大隊:消防車2輛,配臨時供水水桶10個,人員10人(統一服裝)。

崇禮縣教育局:負責提供觀摩現場桌子椅子。

崇禮縣市容市貌管理中心:演練現場場景維護。

崇禮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其他成員單位:按「崇禮縣2013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分工職責參加應急演練。

河北省張家口地質環境監測站:專家2名。

(九)觀摩單位

省國土資源廳地環處,崇禮縣縣委,崇禮縣政府,市國土資源局,市氣象局,各縣區國土資源局主管局長、地環科長,崇禮縣各鄉、鎮,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駐地地勘單位等。

(十)進度安排

(1)2013年6月22日前:編制演練腳本、成立指揮部、安排部署演練工作、協調聯絡各參演單位。

(2)2013年6月28日:整理場地,發放演練腳本。

(3)2013年7月5日、7月8日兩次預演:9:00參演單位進場,10:00預演。

(4)2013年7月7日:提前部分視頻拍攝、剪輯完成。

(5)2013年7月10日:9:00參演單位到達指定位置,9:30參觀單位到會場,10:00:正式演練,預計11:20演練結束。

(6)2013年7月31日,完成後續光碟製作、宣傳材料製作等。

(十一)有關要求

(1)各參加演練單位指派一名領導負責與演練總調度聯絡。

(2)各單位人員演練過程中注意安全,遵守秩序和紀律。

(3)演練現場聽從調度指揮,參觀人員車輛聽從調度安排,到指定位置停放。

(4)公安部門提前協調交通管制事項,掛演習通行標志車輛可進入演練區域。

二、現場布置

(1)演練參觀現場布置(略)

(2)應急演練各部位示意圖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J. 廣西地質災害調查及監測的現狀與展望

梁春梅何啟仕

(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廣西桂林,541004)

【摘要】本文簡述了廣西地質災害的發育及分布特徵,較詳實地論述了廣西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的現狀,介紹了調查與監測的工作方式方法及取得的效果,指出了廣西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並針對問題提出了較為具體的對策意見:加強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掌握地質災害的分布及規律,及時地發現地質災害的變化變形跡象,掌握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趨勢,以便在災害發生前採取預防措施,減少損失,避免人員傷亡。

【關鍵詞】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對策

1前言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建設及公路、鐵路、水電等基礎建設和礦山開采等人為工程活動的增加,誘發和加劇了地質災害的發生,嚴重地威脅著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地質災害作為一種阻礙正常經濟建設、危害社會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主要自然災害,其危害性已日益受到社會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因此,及時地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掌握地質災害的分布及其特徵特點,同時對那些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監測,及時獲取地質災害預警提示信息,以便在地質災害發生之前,採取防治或避讓措施,減少財產損失,避免人員傷亡。目前廣西的調查與監測工作還存在著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根據廣西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總結成文,提出對策意見,供同仁參考。

2廣西地質災害概況

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夏季濕熱多雨,受台風影響,多暴雨。全區年平均降雨量一般為1250~2000mm,多雨區多年平均降雨量則在2000mm以上。受地形的影響,區內分布有十萬大山、大瑤山、越城嶺至大苗山3個多雨區和桂南的玉林—欽州—東興、桂北的興安—永福—大苗山、桂東的昭平—蒙山—大瑤山及桂西的凌雲—巴馬—大明山等4個暴雨中心,暴雨中心日最大降雨量達110~600mm。多雨區及暴雨中心區都是突發性地質災害多發地區。

廣西地貌單元屬雲貴高原—東南沿海丘陵過渡地帶,是為以山地為主的省區,山地約占總面積71%,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大部分山體切割強烈,高差懸殊,山坡坡度大部分大於30°;在岩溶石山區岩石裸露,陡壁懸崖,岩溶平原中有孤峰、峰林、殘丘分布。

廣西地質災害的主要災種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另外還有河岸侵蝕、礦坑突水和冒頂、海水入侵等地質災害。據不完全統計,廣西已調查發現地質災害點6000多處,其中滑坡崩塌約4000處,地面塌陷近2000處,泥石流50多處。

(1)滑坡:主要分布在桂西、桂北、桂東南的層狀碎屑岩出露地區。在調查的滑坡中,以小型滑坡為主,約佔80%,滑坡規模雖小,卻往往會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如1993年發生的平樂縣雲盤嶺滑坡,滑坡體積僅5.7萬m3,卻摧毀房屋6間,掩埋街道及公路,導致該縣惟一進出要道交通中斷2個月,直接經濟損失1200萬元,間接經濟損失6500萬元,治理費用550萬元。

(2)崩塌:在全區均有分布,山區公路邊坡上多見。規模較大的主要分布於桂西、桂東、桂東北、桂東南。石山區崩塌(落石)主要分布在連片石山區,如馬山、都安、大化、東蘭、巴馬、鳳山、忻城等地,廣西已調查的崩塌絕大多數為小型。據統計,體積小於2萬m3的崩塌佔93%,2萬~20萬m3的崩塌佔6%,大於20萬m3的崩塌佔1%。發生於碳酸鹽岩山區的岩質崩塌規模更小,多在1000m3以下,但卻造成傷亡人數較多。例如1990年6月9日發生的融安縣浮石鄉蔣村崩塌,死亡15人,重傷6人,毀房15間,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

(3)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礦山采空區塌陷):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區和礦山采空區。岩溶塌陷多發生在岩溶強發育的岩溶平原、岩溶谷地、地下水淺埋(水位埋深<10m)地區。桂林、賀州、鍾山、玉林、柳州、忻城等地岩溶地面塌陷十分普遍。岩溶塌陷的塌坑絕大多數為直徑小於5m的小型塌坑,深度在10m以內。塌坑多成群出現,分布范圍多在1km2以內,最大塌陷群在忻城縣大塘鄉金山村,塌陷群分布面積5.5km2。岩溶塌陷強發育區的塌坑密度達500~1000個/km2,如玉林鐵路機務段,塌陷塌坑密度達740個/km2。岩溶塌陷的75%為自然形成,25%是人為誘發的;但在人類活動強烈的地區,人為誘發的塌陷佔50%以上。廣西的岩溶塌陷多發生在乾旱季節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期,或旱季末、雨季來臨時突降大暴雨而導致水位大幅度上升時,以及強烈抽取地下水的岩溶地區。礦山采空區塌陷主要分布於南丹縣、大新縣、鍾山縣、合山市等地下開采礦產資源地區。

(4)泥石流:全區調查過的有50多處,以溝道泥石流為主,主要分布在桂西、桂東北,小型佔60%,中型佔20%,大型佔20%。泥石流多發生在山勢陡峻(坡度450以上)的海相碎屑岩和岩漿岩分布地區。泥石流在全區分布甚少,但其造成的損失較大,如1985年汛期桂北的資源縣、桂林的海洋山等地的泥石流,受災面積1000km2,毀房3493間,死亡54人,直接經濟損失1.6億元。

(5)海水入侵:主要分布在北海市海城區海角大道一帶和僑港鎮及潿洲島南灣鎮海邊,至今北海市海水入侵范圍約4km2,入侵縱深距離最大達1200m(距海岸);潿洲島海水入侵范圍較小,僅在南灣鎮海邊有幾口水井水質變咸,不能飲用。

3地質災害調查現狀

3.1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

以縣(市)為單元進行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是為了查明各縣(市)的地質災害隱患家底,劃出地質災害易發區,為各縣(市)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提供基礎資料。同時在該項目的工作中,普及地質災害知識,提高廣大民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建立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和群專結合的監測網路,進行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盡量減少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到目前為止,廣西已完成28個縣(市)的調查工作,已完成調查面積8.07萬km2,占廣西總面積的34%;調查自然村51220個,占調查區內自然村的80%;調查地質災害點5600處,摸清了這些縣(市)的地質災害發育狀況及地質災害隱患,今年正在調查的有10個縣市。該項工作中,調查對象為地質災害點,按照有關技術要求,以人為本為原則,採取地毯式的調查方法,逐村進行調查。重點調查區調查90%的村屯(居民點),一般調查區調查60%~70%的村屯(居民點)。

3.2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

廣西是地質災害多發地區之一,每年約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200~500起,高發年達上千起。調查工作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主要由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承擔。1991~2000年期間,由於種種原因,有關部門對該項工作的重視程度相對較差,一般群眾對地質災害知之甚少,發生了地質災害並不知道向哪裡報告,因此,其間調查的數量沒有現在多。近年來,廣西加強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總站下屬各分站成立有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應急分隊,可隨時出發,各分站分別負責相應的管轄區域(廣西共23.6萬km2,每個分站負責2萬~4萬km2,約為1~3個地市的范圍),在各分站管轄區域內有影響較大的地質災害發生時,及時趕到現場進行調查,為地方政府排憂解難。近年來,我站每年到實地調查突發性地質災害100多起(表1)。

表11991以來廣西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統計表

3.3其他地質災害調查

20世紀末開展了全區范圍的1:50萬環境地質調查,地質災害作為主要調查內容之一。在該項目工作中對全區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等災種進行一定精度的調查,全區共調查了地質災害點3000多處。在後來開展的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中,對這些點中的大部分又進行了重新調查。

4地質災害監測現狀

地質災害監測工作是近年來才進行的一項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廣西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地質災害監測工作:

4.1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

截至2003年底為止,我區已完成了28個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建立了28個縣(市)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點已有833個。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點的管理採取以當地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為主,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技術協助,互相配合的管理模式。縣(市)國土資源部門負責群測群防的日常管理,負責監測人員的落實、監測點建設與維護、負責落實監測點避險防災預案的有關措施。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負責群測群防工作的技術部分,制定具體的監測要求,負責質量把關;負責有關地質災害材料的編寫,協同當地國土資源部門進行技術質量檢查,協助制定監測點的避險防災預案。

4.2 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控巡查

廣西有幾千個地質災害隱患點,現已從中選取98個危險性大、潛在災情嚴重的點作為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予以重點監控,這98個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中,每個點受地質災害險情威脅人數在100人以上,或潛在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在100萬元以上。當地國土資源部門和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加強對這些隱患點的監控,監控的方式方法包括巡查、定期檢查、電話聯系等,對這些地質災害隱患點實行動態監測,及時了解和掌握這些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變化變形情況。

4.3汛期地質災害工作

根據廣西地質災害發生發育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崩塌、滑坡、泥石流都發生在雨季,降雨是其主要誘發因素,特別是強降雨時段內極容易產生崩塌、滑坡、泥石流。每年進入汛期,區國土資源廳、各縣(市)國土資源局及我站組成聯合工作組,進行汛期地質災害巡查及監督,對各地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重點巡查及技術指導,核查各地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變化變形發展情況、穩定性變化情況,檢查落實防災、避災預案及防治措施,指導編寫各市縣的地質災害防災預案。每年巡查約50個縣(市、區)。

5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存在問題及對策

5.1地質災害調查存在問題及對策

(1)地質災害基礎調查工作還比較滯後。廣西山地面積占的比例較大,人口密度較大,人類工程活動較為頻繁,是地質災害多發省區之一,相當部分農村居民點、交通要道、甚至城鎮居民受到地質災害的威脅。雖然20世紀末在全區范圍內開展了以地質災害為主要調查內容的1:50萬環境地質調查工作,但由於受工作精度、工作目的等條件的限制,尚有不少威脅到居民點的地質災害還沒有進行全面的調查。自1999年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以來,至2003年底共完成了28個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調查面積完成了8.07萬km2,佔全區面積的34%,加上今年正在進行的10個縣(市)的調查與區劃工作,所調查的縣(市)還沒到全區80多個縣(市)的一半,調查面積也還沒到全區面積的一半。因此,需要繼續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查清各縣(市)地質災害的家底,劃分出地質災害易發區,為各縣(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據。

(2)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管理機制需進一步完善。我區有14個市(地級),目前只有8個市建有地質環境監測站,並成立有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應急分隊。由於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要求時間緊,任務重,並且突發性地質災害又往往發生於邊遠山區,有的調查應急分隊要負責2~3個市,人員少、且缺乏相應的設備,導致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工作有時候滯後,影響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及時調查與應急處理,有時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今後,應進一步完善與健全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管理機制,搞好隊伍建設,投入資金解決設備問題,保證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應急分隊能隨時出發,以便能盡快地了解突發性地質災害情況,提出防治建議,為各級政府部門搶險救災及地質災害的防治提供決策依據。

(3)突發性地質災害的信息反饋不夠及時。由於地質災害常發生於邊遠地區,發生地質災害後要通過多層報災,往往要等到地質災害發生多日後總站才獲得信息。因此,應加強通訊設備的配備,進一步細化與落實地質災害的上報制度,保證能及時捕捉地質災害發生信息,以便及時進行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

5.2地質災害監測存在問題及對策

(1)廣西地質災害監測目前還沒有系統的規劃,工作還剛剛起步,還沒有走向正軌。應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監測工作,編制全區的監測規劃,開展專業監測工作,增加投入,一些重大的隱患點利用儀器進行監測。

(2)對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的認識與重視還不夠;觀念還比較落後,工作抓得不緊,有的認為可有可無,沒將其擺在議事日程。應轉變觀念,進一步提高各級領導幹部對群測群防工作的責任感,充分認識到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是事關人民生命財產的大事,是一項民心工程,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行動之一,是減災防災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3)群測群防工作的組織與人員落實、經費籌措、監測工作的日常行政管理、監測資料匯總等工作還做得不夠,常有脫節現象。為了保證群測群防工作的有效持續進行,達到減災防災的目的,應做好以下幾點工作:①健全組織、落實人員:已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工作的縣(市)、鄉(鎮)地方政府要負責對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的組織結構予以進一步的落實,包括縣、鄉、村三級的組織機構。已建立的縣一級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指揮中心,鄉鎮一級的指揮分中心或監測組等組織要進一步健全,人員要相對穩定,工作調動後要及時調整補充,群測群防指揮中心、指揮分中心或監測組要定期召開會議,研究相關工作。各監測點的監測員要相對固定,特殊情況變動後要及時補充落實,並保證其經過適當的監測培訓,保證監測工作正常有效地開展。②分工協作,落實責任制,保證網路正常運轉:縣(市)、鄉(鎮)地方政府要對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的有關責任制進行落實,制定相應的制度,各監測點均要制訂臨災避讓措施及防災預案,縣、鄉、村三級均要建立災情匯報及速報制度,發現異常及時上報,要配備相應的通訊工具,保證縣、鄉、村三級網路的正常運轉,各監測點監測員要制定責任制度,縣鄉國土部門要對群測群防工作進行定期檢查,及時糾正錯漏或彌補不足之處。③安排資金,保證群測群防工作需要: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將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資金列入年度計劃和預算,每年需安排一定的資金確保該項工作順利開展。為保證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經費的需要,可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資金籌集機制,調動社會各界及人民群眾對群測群防的積極性,鼓勵社會捐助,鼓勵有能力的企業贊助。

6結束語

加強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是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認真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的具體體現。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不僅僅只滿足於現狀取得的成果,還應對調查與監測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解剖,找出問題的症結,採取有效措施。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在今後的工作中應進一步加強,才能達到有效地防治地質災害的目的,從而減少地質災害所造成的人員傷亡事故,減少地質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