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工程地質發展史

工程地質發展史

發布時間: 2021-02-07 18:02:30

『壹』 世界地質學的發展歷史

地質學的萌芽時期(遠古~公元1450年) 人類對岩石、礦物性質的認識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在中國,銅礦的開採在兩千多年前已達到可觀的規模;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山海經》《禹貢》《管子》中的某些篇章,古希臘泰奧弗拉斯托斯的《石頭論》都是人類對岩礦知識的最早總結。 在開礦及與地震、火山、洪水等自然災害的斗爭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地質作用,並進行思辨、猜測性的解釋。我國古代的《詩經》中就記載了「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關於地殼變動的認識 ;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提出,海陸變遷是按一定的規律在一定的時期發生的;在中世紀時期,沈括對海陸變遷、古氣候變化、化石的性質等都做出了較為正確的解釋,朱熹也比較科學的揭示了化石的成因。 地質學奠基時期(公元1450~公元1750年) 以文藝復興為轉機,人們對地球歷史開始有了科學的解釋。義大利的達·芬奇、丹麥的斯泰諾、英國的伍德沃德、胡克等等,都對化石的成因作了論證。胡克還提出用化石來記述地球歷史;斯泰諾提出地層層序律;在岩石學、礦物學方面,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200多種礦物、岩石和化石;德國的阿格里科拉對礦物、礦脈生成過程和水在成礦過程中的作用的研究,開創了礦物學、礦床學的先河 等等。 地質學形成時期(公元1750~公元1840年) 在英國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和啟蒙思想的推動和影響下,科學考察和探險旅行在歐洲興起。旅行和探險使得地殼成為直接研究的對象,使得人們對地球的研究從思辨性猜測,轉變為以野外觀察為主。同時,不同觀點、不同學派的爭論十分活躍,關於地層以及岩石成因的水成論和火成論的爭論在18世紀末變得尖銳起來。 德國的維爾納是水成論的代表,他提出花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積而成的,並對岩層作了系統的劃分。英國的赫頓提出要用自然過程來揭示地球的歷史,以及地質過程「即看不到開始的痕跡,也沒有結束的前景」的均變論思想。水火之爭促進了地質學從宇宙起源論、自然歷史和古老礦物學中分離出來,並逐漸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在中國,出現在17世紀的《徐霞客游記》也是對自然考察所獲得的超越時代的成果。至1840年,底層劃分的原則和方法已經確立,地質時代和地層系統基本建立起來。 而此時的礦物學沿著形態礦物學和礦物化學方向發展 ,美國丹納的《礦物學系統》標志著經典礦物學的成熟;1829年,英國的尼科爾發明了偏光顯微鏡,使得顯微岩石學的迅速發展成為可能;法國博蒙於1829年提出地球冷縮造山的收縮說,對近百年來的構造理論產生重大影響。 這樣,有關地球歷史的古生物學、地層學,有關地殼物質組成的岩石學、礦物學 ,和有關地殼運動的構造地質理論所組成的地質學體系逐漸形成了。 19世紀上半葉,有關災變論和均變論的爭論,對地質學思想方法產生了歷史性的影響。居維葉是災變論的主要代表,他提出地球歷史上發生過多次災變造成生物滅絕的觀點。英國的萊伊爾是均變論的主要代表,他堅持「自然法則是始終一致」的觀點,並提出以今論古的現實主義方法。在爭論中,地質均變論逐漸成為百餘年來地質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正統觀點。 地質學的發展時期(公元1840~公元1910年)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各工業國家都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是地質學從區域地質向全球構造發展,並推動了地質學各分支學科的迅速建立和發展。 其中重要的有瑞士阿加西等人對冰川學的研究,以及英國艾里、普拉特提出的地殼均衡理論;有關山脈形成的地槽學說,經過美國的霍爾和丹納的努力最終確立起來;法國的貝特朗提出造山旋迴概念;奧格對地槽類型的劃分使造山理論更加完善;奧地利的休斯和俄國的卡爾賓斯基則對地台作了系統的研究;休斯的《地球的面貌》是19世紀地質學研究的總結,同時休斯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從全球的角度研究地殼運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關系,預示了20世紀地質學研究新時期的到來。 現代地質學的發展(公元1910~ ) 進入20世紀以來,社會和工業的發展,使得石油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和工程地質學陸續形成獨立的分支學科。在地質學各基礎學科穩步發展的同時,由於各分支學科的相互滲透,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與地質學的結合,新技術方法的採用,導致了一系列邊緣學科的出現。 地震波的研究揭示了固體地球的圈層構造以及洋殼與路殼結構的區別 ;高溫高壓岩石實驗研究,為人們認識地殼深處地質過程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依據。所有這些都促進了地質學研究從定性到定量的過渡,並向微觀和宏觀兩個方向發展。 20世紀50~60年代,全球范圍大規模的考察和探測,使地質學研究從淺部轉向深部,從大陸轉向海洋,海洋地質學有了迅速發展。同時古地磁學、地熱學、重力測量都有重大進展,為新的全球構造理論的產生提供了科學依據。在這個基礎上,德國的魏格納於1915年提出的與傳統海陸固定論相悖離的大陸漂移說得以復活。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的赫斯、迪茨提出的海底擴展理論較好地說明了漂移的機制。加拿大的威爾遜提出轉換斷層,並創用板塊一詞。60年代中期美國的摩根、法國的勒皮雄等提出板塊構造說,用以說明全球構造運動的基本理論,它標志著新地球觀的形成,使現代地質學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

採納哦

『貳』 地質工程專業的歷史沿革

中國在工程勘查和來鑽鑿工程自領域具有燦爛的古代文明。據史料記載,中國早在夏、商、周時期就有了鑿井取水的歷史;春秋時代建築的鴻溝;戰國時代李冰父子在四川發明的鑽鑿鹽井方法和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隋朝修建的趙州橋,該橋利用了砂質地層作為橋基,現代科學技術分析證明,如果沒有對地基土工程性質深入的了解,是難以做出如此合理的設計方案的。19世紀中葉,國外的地質工作者開始對工程地質條件進行了系統的理論研究,逐步形成了工程地質學的學科體系。解放以前,中國的地質工程隸屬於土木工程的范疇,沒有建立獨立的地質工程學科。新中國建國之初,國家出於對各類專門人才的需求進行院校調整。
1952年,成立了原北京地質學院和長春地質學院兩所地質院校,歸原地質部管理。由於國民經濟發展的急需,在前蘇聯科學家的幫助下,中國在北京地質學院和長春地質學院中分別建立了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和探礦工程兩個學科,工程地質和探礦工程(岩土鑽鑿工程)分屬於兩個專業,且建校之初的長春地質學院僅設有探礦工程部分專業課。師資隊伍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援華的前蘇聯專家、老地質人員轉行和歸國留學人員。

『叄』 水文地質的歷史發展

初期:地下水開發地點分散且數量較少階段,主要進行地下水水源地的勘查,通過勘查論證地下水的開發方案。
中期:地下水處於連片開發,且水源地相互干擾明顯增大的階段,將區域性大面積地下水資源評價列為論證地下水合理開發的重要工作。
後期:地下水需求量與其多年平均補給量相接近,且需求量還在不斷增長的階段,將包括技術管理、政策和法規制定的地下水管理列為支持地下水合理開發的重點工作。同時,還將研究人工回灌補給地下水及地表水、地下水聯合運用等問題,注意加強地下水資源保護,實施地下水系統管理。3.水文學發展簡史
人類探索除水害、興水利的歷史,猶如人類的文明史那樣悠久。在生產實踐中,特別在與水旱災害的斗爭中,人類不斷觀測各種水文現象,思考和研究它們的規律,積累起關於水的豐富知識,逐漸形成並不斷發展了水文科學。
水文學源遠流長,經歷了漫長的醞釀時期,而它的飛躍發展則是一個世紀的事。同自然科學的許多學科相似,人們還難以找出公認的里程碑,把水文科學的歷史進程劃分成若干明確的階段。我們只是順著它前進的足跡,大體劃分為: (遠古至約公元1400年)
在尼羅河、幼發拉底河、恆河和黃河這些古老文化發祥地的遺跡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時期已經開始了原始的水文觀測,最早的水位觀測是在中國和埃及開始的。
約公元前22世紀,中國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已「隨山刊木」(立木於河中),觀測河水漲落。此後,戰國時李冰設於都江堰的「石人」,隋代的石刻水則,宋代的水則碑等,表明水位觀測不斷進步。
最早的雨量觀測於公元前四世紀首先在印度出現,中國於公元前三世紀的秦代已開始有呈報雨量的制度,到了公元1247年,已有了較科學的雨量器和雨深計算方法,並開始用「竹籠驗雪」以計算平均降雪深度。明代劉天和在治理黃河工作中,已採用手制「乘沙量水器」測定河水中泥沙的數量。
中國古籍《呂氏春秋》中寫道:「雲氣西行雲雲然,冬夏不輟;水泉東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滿,小為大,重為輕,國道也。」提出了樸素的水文循環概念。成書於公元約六世紀初的《水經注》中,記述了當時中國境內1252條河流的概況,成為水文地理考察的先驅。誠然,這些原始的水文觀測和水文知識是膚淺零星的,但已為當時生活和生產提供了重要的水文資料。例如,根據雨量多少決定稅收的多少,根據上游的水位向下游傳遞水情等,標志著水文科學的萌芽。 (約公元1400~1900年)
歐洲文藝復興帶來的科學思想的解放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為水文科學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水文儀器的發明使水文觀測進入了科學的定量觀測階段。
1663年雷恩和胡克創制了翻斗式自記雨量計,1687年哈雷創制測量水面蒸發量的蒸發器,1870年埃利斯發明旋槳式流速儀,1885年普賴斯發明旋杯式流速儀。這些近代水文儀器使流量、流速、蒸發、降水的觀測達到了相當的精度,利用這些近代水文儀器進行水文觀測的各種水文站陸續出現。
1746年,中國在黃河老壩口設立了全國第一個正規水位站,開始系統觀測水位,並進行報汛。這些成就使水文現象的觀測視野在深度和廣度上空前擴大,為水文科學在理論上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在這一時期,近代水文科學理論開始逐漸形成。1674年佩羅提出了水量平衡的概念,成為水文科學最基本的原理之一;1738年伯努利父子發表水流能量方程,1775年謝才發表明渠均勻流公式;1802年道爾頓建立了研究水面蒸發的道爾頓公式;1856年,達西發表了描述孔隙介質中地下水運動的達西定律;1851年莫萬尼提出了匯流和徑流系數的概念,並發表了計算最大流量的著名推理公式。
這些科學理論的創立,為水文科學在河道水流、蒸發、地下水運動、徑流形成和水文循環等領域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它表明人類對水文現象的認識已由萌芽時期那種膚淺零星的知識,發展到了比較深刻系統的知識。同時也表明,人類對地球上水的運動、變化規律的探索,已發展到以大量觀測事實為基礎,進行假說、演繹和推理,進而建立各理論體系的近代科學方法論。19世紀末,專門水文研究機構開始出現,一些國家開始出版水文年鑒。弗里西著的《河流水文測驗方法》、福雷爾著的《日內瓦湖湖泊志》、馬略特著的《水的運動》等水文學專著陸續出版。這些著作總結了當時水文觀測和理論研究的成就,標志著水文科學作為一門近代科學已奠定基礎。 (約公元1900~1950年)
這一時期,水文科學在觀測方法、理論體系和研究領域等方面繼續取得新成就,但它最重要的進展是應用水文學的興起。
進入20世紀,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大量興起的防洪、灌溉、交通工程和農業、林業乃至城市建設向水文科學提出越來越多的新課題,解決這些課題的方法也由經驗的、零碎的逐漸理論化和系統化,水文科學的應用特色逐漸表現出來。
首先,從1914年到1924年,經過黑曾、福斯特等人的工作,把概率論、數理統計的理論和方法系統地引入了水文科學,使水文變數(如洪峰和洪量)和它出現的機率聯系起來,為預估工程未來運行時期內可能出現的水文情勢開辟了道路。
接著,從1932年到1938年,謝爾曼、霍頓、麥卡錫、斯奈德等人在產流和匯流計算方面取得開拓性進展,為根據降雨推算洪水開辟了道路。隨後,克拉克、林斯雷等人在單位線、多個水文變數聯合分析和徑流調節的理論、方法等方面發展並豐富了上述內容。
在此期間,水文站在世界范圍內發展成規模宏大的水文站網系統,這些成就為應用水文學的興起在理論上、方法上和資料條件方面奠定了基礎,並率先形成了它最重要的分支學科——工程水文學。接著,農業水文學、森林水文學、都市水文學也相繼興起。1949年,林斯雷和柯勒、保羅赫斯合著《應用水文學》;同年,姜斯敦和克樂斯合著的《應用水文學原理》、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編著的《水文學手冊》等應用水文學專著陸續問世,總結了這一時期的成就,標志著應用水文學的誕生。應用水文學,以它直接為生產和生活提供多方面服務這一鮮明特徵,獲得迅速發展,成為近代水文科學體系中最富有生氣的分支學科。 (1950~今)
20世紀50年代以來,社會生產規模空前擴大,科學技術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並正在出現新的技術革命,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強,人與水的關系已經由古代的趨利避害,和近代較低水平的興利除害,發展到了現代較高水平的興利除害的新階段。這個新階段賦予水文科學以新的動力和新的特色。
首先,由於人類對水資源的突出需求,水文科學的研究領域正在向著為水資源最優開發利用的方向發展,以期為客觀評價、合理開發、充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提供科學依據。
其次,大規模的人類活動對自然水體,進而對自然環境正在產生多方面的影響。研究和評價人類活動的水文效應和這種效應的環境意義,揭示人類活動影響下水文現象的規律,進而探討水文分析的新方法和新途徑,防止人類活動對水文循環的影響朝著不利於人類生存環境的方向發展,這一切正在成為水文科學面臨的新課題。
另外,現代科學技術使獲取水文信息的手段和分析水文信息的方法有了長足的進步。例如,遙感技術的應用,使同時觀測大范圍內的宏觀水文現象成為可能;核技術的應用使人們能夠獲得微觀水文信息;水文模擬方法、水文隨機分析方法、水文系統分析方法,使人們研究水文現象的能力發展到新的水平;尤其是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使水文科學從水文觀測到基本規律的研究,由人力和機械操作,發展到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自動化。
水文科學和其他科學之間的邊緣科學正在不斷興起,學科間的空隙逐漸得到填補。同時,人們開始看到,水已成為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水在表現它的自然屬性的同時,它的社會屬性也日益表現出來,並逐漸為人們所認識。因此,水文科學將有可能發展成為具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雙重性質的一門綜合性科學。
總的來講,水文學從它所隸屬的學科領域看,作為地球物理科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地球系統中水的存在、分布、運動和循環變化規律,水的物理、化學性質,以及水圈與大氣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關系;作為水利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研究水資源的形成、時空分布、開發利用和保護,水旱災害的形成、預測預報與防治,以及水利工程和其他工程建設的規劃、設計、施工、管理中的水文水利計算技術。

『肆』 地質工作的基本歷程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確定了「努力發展自然科學,以服務於工業、農業和國防的建設」的方針,地質學和地質事業贏得「建設的尖兵」的地位而備受重視,從而開始其大發展的歷程。

(一)地質工作管理機構的建立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成立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任命委員21人,李四光任主任委員,尹贊勛、謝家榮任副主任委員。委員會負責統一規劃全國地質工作,並適當集中全國地質學家解決國家建設的迫切地質問題。同年11月,委員會召開擴大會議,會議討論了四個問題:中央地質機構的組織;中央與地方地質機構的聯系;地質教育;1951年的工作計劃。會議明確提出,應人力物力集中解決煤、鐵、石油和有色金屬的資源問題。並建議地方地質機構應受當地人民政府及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雙重領導。

1951年,300多名地質工作者組成84個地質隊分赴全國各地區調查,其中東北地區仍為工作重點。至1952年,全國地質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包括80多個項目在內的地質工作計劃,對5000多平方千米的國土做了地質調查並繪制出圖件,鑽探進尺總計達到3萬余米。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成立地質部,任命李四光為部長,何長工等為副部長,以加強地質工作的領導,使地質工作適應國民經濟建設的迫切需要。地質部成立後,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隨即撤銷。在成立地質部的同期,重工業部、燃料工業部等有關部門,也先後相應地加強了各自的地質機構。中國科學院成立地質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強調理論與實際密切結合開展科學研究;接著成立古脊椎動物研究室。1952年,在院系調整中建立了北京地質學院和東北地質學院;各大學地質系擴大招生;建立專科學校;幾年後又建立成都地質學院。20世紀50年代初,與地質相關的北京礦業學院、北京石油學院等也建立了。從1952年起,先是各大行政區,後來是各省先後建立地質局,組織勘探隊。至此,地質工作管理機構基本完備。

(二)地質工作的大轉變

1952年11月,全國地質工作計劃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地質工作開始大轉變。會議的中心議題是制定1953年地質勘查計劃,這是中國地質工作第一次成為國民經濟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從此地質工作納入了國家計劃的軌道(夏國治,程裕淇,1990)。

1953年,中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執行。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規定的地質工作任務共有四項:第一,保證五年內開始新建企業的設計所必需的礦產儲量;第二,加強對某些以前沒有發現或者很少發現的和目前特別缺乏的資源(例如石油)和地區上分布不平衡的資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第三,有計劃地開展全國礦產的普查工作,進行部分的區域地質調查等工作,保證第二個五年計劃所需的礦產儲量,並為第三個五年計劃所需的礦產儲量准備資源條件;第四,加強水利資源和綜合流域開發的地質勘查工作,保證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重要水利工程和水力發電工程所需的地質資源,並為第二個五年計劃所需的水力資源開發做好准備工作。為此,五年內計劃探明可供設計的煤的礦產儲量202.7億噸,鐵的礦產儲量24.7億噸,計劃完成地質勘探鑽探工作量923萬米,提供地質勘探工作經費16.7億元(夏國治,程裕淇,1990)。

為了順利完成「一五」計劃所規定的地質工作任務,地質部將60%的技術力量保證有色金屬、黑色金屬及煤炭的重點勘探任務,以16%的力量有重點地進行普查。「一五」計劃開局之年,77%以上的地質人員到了野外,即使以科學研究任務為主的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也派出了大量科技人員密切配合。

「一五」計劃期間,共完成了74種礦產的勘查,有64種取得了可供工業設計使用的儲量。與1949年相比,銅的儲量增加了14倍,鉬的儲量增加了50倍,石油的儲量雖然不能滿足國家建設的需要,但仍比1949年增長了32.5倍,而且還開始了200萬平方千米的石油地質普查(夏國治,程裕淇,1990)。

(三)地質普查的全面展開

從1954年開始,地質普查工作全面展開,為此,地質部成立了普查委員會,組織了44個普查隊共2000多人,在20個省(區、市)的120多個縣的范圍內展開普查工作。至1955年,地質部所完成的普查工作量已由1953年的8%增長至20%。到1956年,地質部所屬各地質隊均已將二分之一以上的技術力量投入普查工作中。

1955年,地質部根據國務院決定開始承擔石油普查任務。1955年春節前後,地質部召開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會議,組成5個石油普查大隊,會同燃料工業部分別在准噶爾、柴達木、六盤山、四川等地進行大面積的石油普查,並強調運用地質理論指導探尋石油的重要性。同時,地質部還在華北平原進行了石油普查,並抽調技術骨幹充實各石油普查大隊的力量。1956年,石油普查規模進一步擴大,地質部派出14個大隊與地球物理探礦等隊伍配合,普查了新疆、柴達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四川盆地、鄂爾多斯、貴州、廣西等面積達40多萬平方千米的地區。

1957年,地質部做出石油地質工作戰略東移的決定,將找油的重點從西部轉移到東部各盆地。「一五」計劃結束時,找到的可能儲油構造累計達256個,有的已經鑽探出原油,為大慶等油田的勘探開發奠定了基礎(夏國治,程裕淇,1990)。

除油氣資源外,區域地質調查和其他礦產普查也大規模地展開並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幾十個具有工業價值的新礦區被發現。

(四)地質工作的曲折發展

1958~1965年地質工作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道路。一方面,地質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區域地質調查方面,完成了1:20萬綜合區域地質調查面積43萬平方千米,開展了1:5萬區域地質調查的試點工作,出版了1:300萬全國水文地質圖及其說明書;在礦產勘查方面,全國共發現各種礦產的礦點10萬多個,探明有相應儲量的礦種93種;在工程地質方面,地質部與水電部共同完成了三門峽水利樞紐初步設計階段及壩區施工階段的工程地質勘探任務,完成了長江三峽初步設計所要求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另一方面,在那一特殊的歷史時期,不尊重客觀規律,盲目追求高速度、大計劃,也使這一時期的地質工作遭受了挫折。1958年,地質部門的23種主要礦產儲量的年計劃指標不斷加碼,分別超過國家批准計劃的1倍,有的甚至達到10倍。1959年和1960年仍然延續了這種躍進的勢頭。與此同時,地質工作出現了不按客觀規律辦事、不講必要的程序忽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現象。這些都給地質工作帶來了損害。

1960年冬,中央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從1961年至1963年,國民經濟進入連續3年的調整時期。地質部也從1961年起,總結「大躍進」期間地質工作的經驗教訓,部署調整工作,並組織地質工作者對地質工作的性質、特點、規律、內部工作關系進行大討論。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地質工作逐步恢復了正常秩序,並開拓出若干新的工作領域。

這期間,地質部重點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①加強重點礦種和礦區的勘查工作。一是經黨中央和國務院批准,會同石油工業部在大慶長垣組織石油勘探會戰,同時開展外圍地區的普查勘探工作。二是加速勘查鉻礦資源。三是集中力量組織長江中下游各省協作,重點加強銅、鐵礦等礦產的勘查工作。②加強三線戰略後方的地質工作。地質部門根據黨中央關於加強三線建設的指示,對二線、三線地區和戰略後方的地質勘查工作做了相應的加強。③加強與發展農業有關的地質工作。④加強地質科學研究。新建了一批地質科研機構,出版了一批水平較高的科學專著和論文報告,「以任務帶學科」,強化了為國民經濟服務並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學術氛圍活躍,大地構造學領域的地質力學、多旋迴學說、地窪學說、斷塊學說、地殼鑲嵌波浪運動說等學派之間展開了爭鳴。⑤開辟了新的地質工作領域。如海洋地質工作、特種非金屬礦產的找礦勘探工作、地震地質工作以及第四紀冰川和現代冰川、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地質考察、核爆試驗場工程選址等(夏國治,程裕淇,1990)。

(五)地質工作的艱難前行

「文化大革命」期間,地質工作像國民經濟其他行業一樣遭受了嚴重的挫折,但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地質工作者頂住壓力、排除干擾,地質工作艱難地前行。

一方面,地質工作遭受嚴重挫折,主要表現:地質教育事業損失慘重,北京地質學院先遷湖南石門,再遷湖北江陵,最後落戶武漢,遷徙過程中人才流失、物資毀損,地質院校停止招生達五六年之久;地質工作管理機構合並撤銷,研究機構下放管理,給地質工作帶來巨大損失;探礦機械、地質儀器等工廠長期處於半停滯狀態;地質工作隊伍中技術人員流失嚴重,全國地質工作技術人員由1966年末佔地質職工隊伍總數的19.1%,下降到1976年末的12.5%,雖然絕對數有所增加,但所佔比例急劇下降,造成隊伍結構的嚴重不合理,給地質工作帶來了長期難於解決的負擔(夏國治,程裕淇,1990)。

另一方面,即使是在這樣嚴重的困難局面之中,地質工作仍然在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勘查以及開闢地質工作新領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地質工作在困境中艱難前行。在區域地質調查方面,先後完成了青海等地的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面積約100萬平方千米;過半數的省市進行了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出版了中國第一幅1:5萬區域地質調查正規圖件。在礦產勘查方面,石油、天然氣勘查取得多處突破,分別在隴東、蘇北、任丘以及南黃海、北部灣、珠江口、東海等地或構造見油、見氣,確證這些地區具有良好的油氣遠景,或構造鑽獲日產千噸的高產油井,發現古潛山型油氣藏;鐵礦勘查也獲重要進展,基本摸清了中國貧、富鐵礦的類型、特點、分布規律、儲量及潛在儲量、冶選性能等;其他金屬礦產和非金屬礦產的勘查取得許多新的發現,陸續發現和勘查了一些新的金礦、銅礦、稀土礦、鉑族礦、鉻礦等以及新的鹽礦、重晶石礦、天然鹼礦和許多非金屬礦產的新品種。在水文地質普查方面,一部分水文地質普查隊伍實行「工改兵」的制度,組建了基本建設工程兵水文地質普查部隊,普查部隊完成了350萬平方千米普查面積中工作條件最艱苦的190萬平方千米的任務。在開拓新的地質工作領域方面,地熱地質勘查、航空地質和航空綜合地球物理勘查以及將計算機應用於地質工作之中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地質科學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包括編制出版1:400萬中國地質圖和1:500萬亞洲地質圖,中國地質礦產圖集,1:300萬中國海上及海域地質圖等,以及稀有元素礦床類型及其成礦特徵的系統總結、三峽工程、寶成鐵路沿線環境工程地質科研工作成果等。在對外交往方面,恢復了中國在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中的會員國地位,對中國學術界參加國際學術組織和學術活動起到了重要的示範作用和促進作用(夏國治,程裕淇,1990)。

(六)地質工作迎來勃勃生機

1978年中共中央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將黨的中心工作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中國迎來了科學發展的春天,也給地質工作帶來了勃勃生機,地質工作真正轉移到了為現代化建設服務,以地質-找礦為中心的軌道上來。

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貫徹落實,地質工作的指導思想進行了撥亂反正,明確提出地質工作要實行以地質-找礦為中心的工作方針,要把根本出發點放在提高地質找礦效果和地質工作的經濟、社會效益上。

地質工作管理體制的調整。為了加強地質工作的領導,1979年,國務院決定,撤銷原國家地質總局,恢復建立地質部,為加強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監督管理,1982年地質部改名為地質礦產部;各省(區、市)地質工作管理體制改為以地質部為主的雙重領導;冶金工業部、煤炭工業部、石油工業部、化學工業部及建材系統下屬的地質隊伍也相繼收回改為相關部委為主的雙重領導。

地質工作隊伍的表彰和激勵。地質部門先後三次評功授獎,表彰勞動模範、找礦有功單位和人員以及模範政治工作者等;為調動知識分子鑽研技術的積極性,地質部門認真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為知識分子評定和晉升技術職稱。與此同時,地質隊伍的結構得到優化,截至1985年底,地質部門隊伍41.8萬人,技術人員的比例由1978年的16%上升為20%,隊伍素質得到改善(夏國治,程裕淇,1990)。

學術交流活動的恢復和發展,地質科研工作得到加強。1982年,中國地質學會舉行學會成立60周年紀念大會和學術報告會,會上為40名從事地質工作50年以上的老地質工作者頒發了榮譽證書。這一年,中國地質學會會員發展到4萬多人。按照中央「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地質部門將科技工作重點放在為解決經濟建設和地質工作的關鍵性項目上,調整不同層次科研機構的分工協調以及地質隊、科研機構和院校之間的橫向聯合。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地質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在區域地質調查和重點礦產的普查方面。在區域地質調查方面,至1985年底,1:20萬地質調查完成了全國應測面積的88%,完成1:50萬、1:20萬區域水文地質普查922萬平方千米。在此基礎上,取得了一批重要基礎地質成果:出版了《中國地層》、《亞洲地質》、《中國古地理圖集》、《中國構造體系圖》等一批高水平的專著和圖集。通過全國范圍內的普查,發現了值得進一步工作的礦產地600多處,其中預計可達大中型礦床的約300處。有97種礦產新增了探明儲量,平均每年擴大規模的礦區135個。在南海珠江口、東海獲得日產291立方米、174立方米的高產工業油流,在塔里木盆地獲得日產1000立方米的高產工業油流,從而為海洋石油鑽探和塔里木盆地石油普查打開了新局面(夏國治,程裕淇,1990)。

『伍』  工程地質力學的建立與進展

60年代中國學者在大量工程地質實踐的基礎上,認識到構造的重要性,從而提出了「岩體結構」的觀點。同時,法國的岩體力學學家Muller L等也認識到岩體結構的重要性。70年代谷德振等提出「岩體工程地質力學」的新概念。它以地質歷史的發展過程——建造與構造,並運用地質力學觀點,研究了岩體的工程地質特性及力學的成因問題。它包括了岩體結構的解析和表徵,岩體結構的力學特性和效應,工程岩體變形破壞機制的分析,工程岩體穩定性的預測和評價等一系列問題。現已初步建立了工程地質力學的理論體系與研究方法。俄羅斯學者最近認為應考慮土體結構。這樣工程地質力學就應將岩體和土體的工程地質力學都包括在內。

80年代岩體工程地質力學進一步發展,提出了岩體結構力學新概念。它主要研究地質模型的力學效應,即把地質模型轉化為力學模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力學模型與岩體變形破壞機制有關要素,轉為定量的數學語言表達,進行岩體穩定性的力學分析,作為工程設計的依據。

對於土和土體的工程地質研究,最初是把土作為連續介質,但由於土的特殊物質組成和結構連接,其應力-應變關系為非線性隨時間變化的流變狀態,因此不僅從宏觀力學上用模型方法,而其從土的微觀結構,通過各種結構類型加以量化,建立土的微觀力學模型,這在國內外都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

中國對軟土、黃土等特殊性土以及軟岩、泥化夾層的流變特性和模型研究,解決不少實際工程中土體變形、地基穩定分析等問題。土的微觀結構研究由於測試技術的發展,在80年代進展較快。取得的重要成果有:制樣技術上由風干法發展為凍干法,探討了土的結構對其蠕變及強度的影響,對粘性土及一些特殊性土的微觀結構和工程地質性質關系,以及對微結構的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等。近年來工程地質學家認為土體結構既然對其工程性質有重要制約作用,就應把建立土的結構性本構(計算)模型作為核心問題,提出發展「土體微結構力學」作為土體工程地質研究的新領域。

工程地質力學的發展要求地質研究與工程高度結合,發展工程結構和地質結構的依存關系和相互作用理論。近年來王思敬等採用系統科學原理,提出了工程地質力學綜合集成理論和方法(The Engineering Geomechanics Meta-Synthesis,簡稱EGMS),以期使工程地質力學的定量評價和預測提高到新的水平。

『陸』 工程地質學的發展簡史

工程地質學孕育、萌芽於地質學的發展和人類工程活動經驗的積累中。17世紀以前,許多內國家成功地建成了容至今仍享有盛名的偉大建築物,但人們在建築實踐中對地質環境的考慮,完全依賴於建築者個人的感性認識。17世紀以後,由於產業革命和建設事業的發展,出現並逐漸積累了關於地質環境對建築物影響的文獻資料。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整個世界開始了大規模建設時期。1929年,奧地利的K·太沙基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工程地質學》。
1937年蘇聯的Ф·П·薩瓦連斯基的《工程地質學》一書問世。50年代以來,在世界工程建設發展中,工程地質學逐漸吸收了土力學、岩石力學和計算數學中的某些理論和方法,更加完善和發展了本身的內容和體系。在中國,工程地質學的發展基本上始自50年代。谷德振在岩體穩定性問題中提出的結構控制論以及劉國昌在區域工程地質方面,都對工程地質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柒』  工程地質學的涵意和發展簡史

工程地質學是20世紀20年代從地質學中脫胎而出的,經過70多年的發展,而今已成為一門理論基礎堅實、研究內容豐富、與工程建設及人類環境密切相關、且具有各分支學科、應用性很強的地學學科。它的學科體系獨立完整,在科學系列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科學技術的發展是與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息息相關的,工程地質學也不例外。它的形成與發展依賴於工程建設的發展與需求。20世紀是人類社會發展最快的時期,各類工程建設突飛猛進,使地質學愈來愈多地介入其中,為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和運營提供地質依據,推動了工程地質學的形成和發展,且理論日臻完善。至20世紀下半葉更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學科,於1968年成立了國際工程地質協會,會員國至今有70多個。

完整、系統的工程地質理論是由原蘇聯科學家首先奠定的。蘇聯十月革命勝利後,開展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國民經濟建設,工程建設實踐對地質學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問題和要求,乃是使工程地質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地質科學的原因。工程地質學是「研究建築和使用工程建築物的地質環境的科學,它所探討的對象都是屬於地質方面的。」「它研究由於人類工程活動而引起的地殼(主要是它的最上層)變動。實際任務就是預測工程建築物在施工及使用時與地質環境的相互作用。」從工程地質學創立一開始就明確了它的學科性質和任務。

與此同時,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中也出現了工程地質學,然而其研究方向則不同。工程地質往往是附屬於土木工程中,主要從事一般地質構造和地質作用與工程建設關系的研究,是「土木工程師適用的地質學」,並未形成獨立的科學體系。把建築穩定性問題解釋為土力學和岩石力學的問題。這一研究方向實際上一直延續至今,形成為「地質工程學」和「岩土工程學」。所以說,在歐美一些國家中工程地質學的學科體系至今並不獨立完整。

我國的工程地質學,是在新中國建立後隨著大規模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一開始就按原蘇聯的模式建立工程地質學科和勘察體制。1952年建立地質部時,下設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起著領導與管理專業的作用。後又成立了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同年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在新成立的北京和長春兩所地質學院以及南京大學地質系中,設立有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業,開始正規培養工程地質專業人才。之後,在城建、水利、電力、鐵道、冶金、機械、國防等部門也相繼建立了各自系統的工程地質勘察研究機構,在有關院校中設立相應的專業,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專門設立了工程地質研究室。對一大批工程項目進行了工程地質勘察,為工程規劃、設計和施工提供了充分的地質依據,保證工程建設的安全、經濟和正常運營。工程地質學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作出了重大貢獻。三門峽水利樞紐、武漢長江大橋,新安江水電站等骨幹工程的工程地質勘察成績斐然。

進入20世紀60年代,大量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和實際經驗,促進我國工程地質進入了獨立發展的階段。一些產業部門制定了各自的工程地質勘察規范,岩土測試技術提高。定量評價有所發展。工程地質教育質量提高,公開出版了自己的專業教材。此時期一批重大工程項目,例如,三峽工程、烏江渡、劉家峽、龍羊峽、小浪底等水利樞紐;成昆、蘭新、焦柳等鐵路干線;南京、九江長江大橋等的工程地質勘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有的已建成運行。

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以來,我國進入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的時代,也是工程地質學大發展的時期。在大量吸取國外先進理論和技術方法的同時,創立了自己新的理論,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工程地質學理論體系。工程地質學研究領域不斷拓展。在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城市化建設、交通線路和地質災害預測防治等方面,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將系統論、資訊理論、耗散結構等現代科學方法論滲透到學科領域中。高等院校大量培養工程地質專業研究生,編著各具特色的工程地質系列教材。我國工程地質學進入了現代學科分支的行列,在眾多分支領域內的研究成果豐碩。為了更好地促進我國工程地質學科的發展,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於1979年成立了中國地質學會工程地質專業委員會,並召開了我國第一屆工程地質大會。2000年將召開第六屆全國大會。歷屆大會都就有關工程地質研究的熱點問題進行學術交流,並編撰出版論文選集。

『捌』  我國工程地質的研究現狀

我國的工程地質學經過近50年的發展,今天已成為一門研究內涵豐富、理論體系嚴謹,具有中國特色的綜合性學科,並且是國際工程地質界的重要一員。

縱覽中國工程地質學的研究領域,是相當廣闊的。主要的有以下幾方面:

一、岩體工程特性研究和岩體工程地質力學的創立

大量的岩體工程實踐遇到的是地基、邊坡和地下工程圍岩的變形破壞問題,促使工程地質學家與岩石力學家、土木工程師們關注對岩體介質特性的研究,認識到岩體與岩石是既有著本質區別又相互聯系的介質。著名工程地質學家谷德振和他的同事們在一系列岩體工程勘察中,發現岩體的力學性質和行為主要受控於軟弱結構面的展布,包括層面、斷裂面、節理、片理等,使岩體成為非連續、非均質、各向異性的介質。他們首先從地質建造著手,劃分工程地質岩組,運用地質力學理論方法,研究結構面的形成機制和空間分布規律,進而研究岩體結構特性,劃分岩體結構類型。再按不同結構類型和工程建築要求進行岩體力學試驗及測試,最後再根據岩體結構特徵和力學屬性,建立力學模型作數學模擬和穩定性分析。將工程地質學與地質力學、岩石力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創立了岩體工程地質力學。它的理論體系、研究思路和方法,在國際上獨樹一幟。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設立了工程地質力學開放研究實驗室,吸收國內學者共同協作,開展工程地質前沿課題和生產上需要解決的問題的研究工作,每次學術委員會上都要討論工程地質學發展的趨勢和應制定的科研方向。無形中成為我國工程地質學的研究中心,推動著我國工程地質學的不斷發展。

二、區域工程地質和區域地殼穩定性研究

我國地域遼闊,受地質和自然地理條件制約,區域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因此,區域工程地質研究對國土資源開發利用,工程規劃布置以及地質環境保護等意義重大。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老一輩工程地質學家劉國昌、張咸恭、姜達權等就開展了此項研究工作,出版專著和編制全國工程地質分區圖。幾十年來,各大河流域、部分省區和西南、西北山區都開展了較系統的區域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資料。經過數年的努力,於1990年首次出版了由任國林主編的1∶400萬《中國工程地質圖及說明書》,並附有全國工程地質分區圖;1992年出版了由段永侯主編1∶600萬《中國環境地質圖系》,圖系以工程地質內容為主。標志著我國區域工程地質環境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區域地殼穩定性」的術語是由原蘇聯工程地質學家最早提出的,但未作說明和專門研究。在20世紀50年代末,我國學者谷德振和劉國昌倡導此項研究工作。它的涵意是指岩石圈內正在進行的地質、地球物理作用對地殼表層及工程建築安全的影響,即地殼現代活動對工程安全的影響程度。其研究思路是以地質力學理論為指導,強調以地質構造研究為基礎,以斷裂活動性、現代地應力場和地震活動性為主要研究內容,最終進行區域穩定性分級,分區和評價。在該研究領域,胡海濤等依據李四光的「安全島」思想,指導重大工程場址的選擇,取得了重要成果。例如,二灘水電站和大亞灣核電站的成功選址即是。區域地殼穩定性研究對我國工程地質勘察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這也是具有中國特色,且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的研究領域。

三、環境工程地質和地質災害的研究

環境工程地質是現代工程地質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由於人類工程—經濟活動所引起的區域性和危害人類及工程安全的工程地質作用。這些有害的工程地質作用是誘發地震、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土地荒漠化、滑坡、泥石流等,它們常導致地質災害。環境工程地質就是研究這些作用(或問題)產生的機制和條件,進行預測和防治,其目的為了合理利用和保護地質環境。我國正式研究環境工程地質始自20世紀60年代的新豐江水庫誘發地震和上海的地面沉降。80年代初以來,共召開了四次全國性的環境工程地質學術討論會,涉及的內容豐富多采。有些研究成果在國際上處於先進地位。例如,上海地面沉降的防治,區域性滑坡預測模型。1995年出版了第一本由劉傳正著的《環境工程地質學導論》,全面論述了環境工程地質理論體系,基本研究內容以及各類環境工程地質作用研究的內容和方法,展示了環境工程地質的前景。

與環境工程地質相關的地質災害的研究,也主要由工程地質界承擔的。近十多年來,對危及人類和工程安全的各種地質災害,都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在1989年1月召開的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會議期間,成立了主要由工程地質學家參加的全國地質災害研究會,次年又創辦了《中國地質災害及防治學報》,對地質災害的研究起了促進作用,對地質災害的分類,形成機制、分布規律,預測方法及防治對策與措施等研究成果,及時在學報上開展交流。90年代還編制了中國地質災害類型圖,出版了段永侯等的專著《中國地質災害》。眾多的研究成果及著作,還有具體防治工程的成功,確立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國際地位。

四、特殊土結構和工程特性的研究

藉助於測試技術的現代化,我國在特殊土的微觀結構及其工程特性的研究方面也有了長足的發展。所謂特殊土,指的是成分和結構特殊,其工程(地質)性質也特殊的土類。我國幾乎所有的特殊土皆有分布,諸如淤泥土、黃土類土、膨脹土、鹽漬土、紅粘土,多年凍土等,它們的分布都具地域性,因此也可稱之為區域性土。由於特殊的不良工程性質,對當地工程建設以及生命財產的安全意義重大,因而促使學者們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張宗祜、高國瑞、黃熙齡、孔德坊、李生林等學者長期以來對黃土類土、膨脹土和淤泥類土所進行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有關它們的微結構特徵和分類、物質成分、工程特性及指標,建築穩定性評價以及處理措施等,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五、工程地質勘察的理論和技術方法

工程地質學為工程建設服務是通過勘察工作來實現的。工程建築與其所在的地質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矛盾關系,要通過工程地質勘察才能搞清楚。50年來,難以計數的大大小小各類工程建築通過勘察,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總地說,我國的工程地質勘察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第一階段是1966年以前,勘察工作體制由全盤學習蘇聯到自主獨立發展,勘察工作嚴格按規范要求進行,為國家基本建設的一批重大工程項目提供了地質依據。當時在工程選址和場地評價中,著重於工程地質條件的闡明和定性評價為主。第二階段是1966年到1978年,「文革」期間工程地質勘察受到嚴重干擾而很不正常,破壞了基本建設程序,一些大工程搞了邊勘察、邊設計、邊施工的「三邊」方針,盲目簡化勘察程序,有的重大工程實際上搞了一次性勘察,造成嚴重損失。如葛洲壩水利樞紐、焦枝鐵路、第二汽車製造廠等工程即是。第三階段1978年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年代,形成了較完整的工程地質勘察體制,制定新的勘察規范,與國際接軌,勘察質量大大提高。在土木工程中又引進歐美國家的岩土工程技術體制,兩種技術體制並存。一些重大工程採取國際招標方式,以引進國外先進的勘察技術和資金。工程地質勘察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經過數十年實踐和理論研究,逐漸形成和完善了我國工程地質勘察的理論體系,即「以工程地質條件的研究為基礎,以工程地質問題的分析為核心,以工程地質勘察技術方法為手段,以工程地質評價決策為目的。」這一理論體系在由張咸恭、王思敬和張倬元主編的《中國工程地質學》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可以無愧地說,我國的工程地質勘察事業在上述勘察理論體系的指引下取得了巨大成就,令世人囑目。例如,三峽、小浪底、二灘、劉家峽、龍羊峽等一批巨型水利樞紐和水電站工程;大亞灣、秦山核電站;寶成、蘭新、成昆、南昆、大秦、京九等鐵路干線;還有許多新興的城市、礦山等等。所取得的優質勘察成果,保證了工程的順利設計、施工和運行,也得到了國際同行們的贊許。在勘察基礎上,形成了「水利水電工程地質」、「鐵路工程地質」、「礦山工程地質」和「城市及房屋建築工程地質」等專門工程地質系列。

當前,新技術方法在工程地質勘探中被推廣應用,已取得了較好效果。例如,遙感圖像(航衛片)在工程地質測繪填圖中的應用;大口徑鑽進和小口徑金剛石鑽進在水電工程地質勘探中的採用,砂卵石層鑽探與取樣新技術,套鑽和岩芯定向鑽進技術;聲波探測、地質雷達、地球物理層析成像技術(CT)、鑽孔彩色電視錄像及圖像處理系統等物探技術的使用;計算機技術在工程地質勘察中普遍採用,各種專用軟體的開發等。

50年來我國的工程地質教育一直興旺不衰。至今全國有十餘所高等學校設置有培養工程地質專業人才的院系,為國家培養輸送了大批研究生和本科生。此外,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等多所科研機構專門培養工程地質專業研究生。形成了一支宏大的工程地質專業隊伍。在教學實踐中,編寫出了各具特色的系列工程地質專業教材。高校和科研院所還承擔了一些重大的生產和科研課題,既完成了生產、科研任務,又培養了優秀專業人才。

中國工程地質界與國際工程地質協會的聯系密切,在20世紀80年代初不少同行加入了國際工程地質協會,建立中國國家小組,隨工程地質專業委員會一起活動。中國工程地質界積極參加國際工程地質協會組織的學術活動。自1983年起我國組團參加了歷屆國際工程地質大會,所提交的論文數都位居前列。現任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主席,是我國工程院院士王思敬教授,他是1998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的第8屆國際工程地質大會上被推選擔任此職的,這是中國工程地質界的驕傲!

『玖』 河南省鄭州地質工程勘察院的發展歷史

曾獲國家「功勛地質隊」稱號,先後榮獲河南省地礦系統「八五」、「十五」期間先進單位、河南省總工會頒發的「五一」勞動獎狀、地礦部首批「文明單位」稱號、河南省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單位、省安全生產先進單位、鄭州市勘察二十強等榮譽稱號。本單位於2000年通過ISO9002國際質量體系認證。持有國家建設部核定頒發的工程勘察綜合類甲級資質證書;國家水利部核發的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甲級證書;國土資源部核發的工程物探甲級證書、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甲級證書、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甲級資質證書、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甲級資質證書、地質災害防治設計單位乙級證書、地質災害防治監理單位乙級證;河南省水利廳核發的甲級鑿井證書;河南省測繪局核發的丙級測繪證書。本院信用等級為AAA級。 現有員工650餘人,其中具有高級技術職務的86人,中初級技術職務的312人,一級建造師20人,二級建造師36人。,其中固定資產1326萬元,流動資產520萬元。擁有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基礎工程、水利水電工程、鑿井工程、管道工程、路橋土石方工程、鋼筋砼工程施工的大型設備,各類運輸、發電機械設備及先進的計算、測試等設備儀器2000餘台套。 從事地基與基礎工程、地質類工程、水利水電工程、路橋工程的科研、勘察、設計、施工等一系列業務。施工內容包括水文地質勘察、岩土工程勘察、地基處理、各類樁基礎施工、深基坑支護與降水、土石方工程、管道工程、防滲工程、給排水工程、礦山勘探與礦產品開發、地質災害評估和治理、城鎮地下管網測量、中深井及地熱礦泉水井施工。工作區域國內涉及二十餘個省、市、自治區,國外先後在巴基斯坦、孟加拉、秘魯、剛果、奈及利亞、迦納、坦尚尼亞等國家承擔了五十多項中國政府經援項目和國際招標項目,贏得了良好的國際信譽。十多年來,本院完成各類工程項目2000餘項,均按期、優質、高效地履行了施工合同,深受業主及各方的贊揚。院提交各類技術成果1800餘項,實施甲級勘察項目190項,大型施工項目150多項,鑿井2000餘眼,先後獲得國家級金獎1項、國家建築工程魯班獎2項、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二等獎、優秀勘察成果獎100餘項。

『拾』 工程岩土學的發展簡史

20世紀20年代末﹐工程岩土學在蘇聯形成為獨立學科。以後﹐它的發展又大體經歷了 3個階段﹕①1945年以前﹐工程岩土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土﹐重點服務工程是道路工程﹐故有「道路土質學」之稱。研究中沿襲了B.B.道庫恰耶夫成因土壤學及風化成壤作用帶的觀點﹐認為土的粒度成分是其工程性質的決定因素。②1946~1978年﹐學科研究重點仍然是土﹐認為土﹑水相互作用時土的化學礦物成分是控制其工程性質的主要因素。同時﹐隨著水電建設的發展﹐對岩石的研究日漸重視﹐並加強了土質改良理論和區域方面的研究。③1979年以來進入現代工程岩土學階段。其特點是研究范圍擴大了﹐成為研究人類工程﹑經濟活動與所處岩土體相互作用的科學。現代工程岩土學不僅要研究解決每一項工程中的地質論證問題﹐而且還必須預測由於工程的實施可能給地質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在解決合理利用與保護地質環境課題時﹐現代工程岩土學對岩體﹑土體微觀結構﹑構造的研究已佔重要位置。在研究方法上強調微觀與宏觀研究密切結合。
在歐美國家不存在工程岩土學這門獨立的學科﹐而是將其研究內容納入於「土工學」或岩土工程學之中。岩土工程學是土力學與基礎工程學兩相結合的一門工程學科。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初﹐引入土質學﹐它對中國的建設事業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40年的建設實踐和科學研究﹐豐富了這門學科的研究內容﹐提高了研究水平。並在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工程岩土學。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