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與地質災害
A. 如何緩解三峽大壩所帶來的地質災害問題
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三峽大壩,從開建之日起爭議就未停止回過,供水蓄水可能引答發地質災害的憂慮一直存在。中國經濟網記者7月10日在由北京市科技記者編輯協會舉辦的媒體沙龍上了解到,清華大學 「973」項目研究證明,消能是減輕地質災害的關鍵,水電開發本身就是要把河水中的能量取走,因此,其結果一定會減輕地質災害。
B. 三峽大壩會增加地質災害嗎
這個問題在三峽項目建設之前就論證過了,可是最後還是把三峽的負面影響給抹掉了,多少地理和水利專家大聲疾呼,最後還不是空自長嘆,看見你這樣的問題,就憋屈!
C. 長江三峽地區地質災害的特點和危害
一 、三峽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質災害
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是三峽庫區的主要外動力地質現象,也是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據已有資料統計,宜昌—江津間長江幹流各縣(市、區)移民區規模較大的滑坡、崩塌體有1153處,變形體299處,總共約1500處。其中1085處滑坡體積約37.4億m3,沿岸299處變形體面積60.34km2。滑坡以雲陽、萬縣市三區、巫山、奉節等縣(區)的數量最多,危害程度也最大。據最新研究,在奉節、巫山等地還發育有岩溶形成的大型古滑坡。而且滑坡還在不斷增加。
二、 三峽岩溶塌陷
岩溶是碳酸鹽岩類遭受水流溶蝕並形成各種地貌的地質作用。由於岩溶作用,使岩體行成孔洞結構,導致地面塌陷、岩溶崩滑、岩溶突水和水庫滲漏等,常給地面建築、遂道、采礦拙進和水庫造成危害。最新的一次岩溶塌陷發生在1997年5月30日,地點位於奉節縣寶塔坪新建居民小區,塌陷坑直徑25m,方量7000方,陷坑邊緣距移民新居僅2.5m,在當地引起了極大反響,現投資300萬元進行治理。根據最新研究,岩溶作用是導致庫區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發育的主要原因,這是因為岩溶作用使泥質灰岩中碳酸鹽溶解析出,導致岩石破碎、軟化、泥化,最後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這種情況在巫山、奉節兩個新縣城非常普遍。
三 、 三峽水土流失災害問題
三峽是長江上游水土流失強烈的地區之一。據調查統計,地區水土流失面積達65%以上,年土壤侵蝕總量約2.11億噸(不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據庫區18個縣市統計,以較強度侵蝕為主,面積占總面積的42.2%,較強度侵蝕和極強度侵蝕達近50%。水土流失最大的危害在於導致耕地減少、土層變薄、肥力下降,地質—生態環境變差。據萬縣市統計,近年來水土流失面積比50年代末增加了60%,由耕地變為裸岩的面積達135萬畝,平均每年減少耕地3.75萬畝。
水土流失是導致中、下游地區河床淤高、洪水加劇、水災肆虐的主要原因。水土流失加重的原因是不合理或過度開發土地資源,使地區處於過度開墾—水土流失增強—耕地面積減少—產量下降—強力開墾的惡性循環中。
D. 「8·」 三峽地區暴雨引發地質災害
1 前言
2014年8月日至9月1日,三峽地區東北部等地區遭受50年一遇的重大暴雨,部分地區日最大雨量超過400mm。由於降雨強度大、范圍廣、時間長,引發山洪造成道路損毀、房屋倒塌、山體滑坡、堰塞湖等多種嚴重災害。其中,地質生態環境脆弱的雲陽、奉節、巫山、巫溪、開縣等渝東北五縣受災特別嚴重。據初步統計,五縣暴雨期間共發生2340起地質災害(災情1014起、險情1326起),緊急轉移50324名群眾,造成11154戶房屋垮塌,32人死亡、10人失蹤,其中受災最嚴重的雲陽縣江口鎮團灘地區滑坡引發泥石流造成11人死亡、五縣其餘14起地質災害造成21人死亡。
2 特大地質災害的基本特徵
2.1 暴雨情況
川東紅層地區一直是我國暴雨高發區,發生過多次極端降雨,並誘發大規模地質災害。如1981、1982、1987、1989、1998、2004和2007年的極端降雨,誘發了大范圍區域性滑坡災害。1982年7月川東特大暴雨,280mm/2d,觸發數萬處滑坡,如雞扒子滑坡;1998年9月特大暴雨,260mm/d,觸發2000多處滑坡。
2014年8月31日-9月1日,渝東北開縣、雲陽、巫溪、奉節、巫山等5個縣的48個雨量站超過250mm,其中最大日降雨量、最大累計雨量出現在雲陽縣咸池氣象站,分別達403.4mm(9月1日)、455.2mm,創下自1956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大單日降雨量。
)廣泛分布於斜坡淺表層,灰褐色、淺黃色,物質成分主要為粉質黏土夾強風化砂泥岩碎塊石,塊石直徑5~15cm,含量分布不均,厚0~10m,坡體植被較發育。
照片1 奉節縣青蓮鄉白果寨滑坡泥石流
滑坡地形坡度20°~36°,滑坡後壁頂部高程約1160m,剪出口高程約為700~850m之間,相對高差為310~460m,滑坡平面形態呈上大下小「倒葫蘆」狀,平均長度約1500m,平均寬度約450m,滑體厚度5~20m,滑動方向為200°。野外調查發現基岩滑動區原始地形為上陡下緩的砂岩泥岩互層地區,地形坡度約30°,滑動後滑源區存在大量鬆散岩體和土石混合體,以拉裂擠壓破壞的塊狀砂岩為主,塊石直徑15~35cm。目前,基岩滑動區鬆散堆積體處於極不穩定狀態,在強降雨觸發作用下,仍然存在再次滑動的可能性。滑坡啟動後形成泥石流堆積,厚度10~20m,堆積區的長度約1600m,總體流動方向為235°~250°,坡度約為20°。
3.2 奉節縣大樹鎮堆積層滑坡
2014年9月1日凌晨6時許,在強降雨作用下,至9月1日中午時分,奉節縣大樹鎮場鎮後山高約300m、長約600m的大樹危岩,不時有滾石落下,至9月2日凌晨5點,爆發大規模的滑坡,沖毀了大樹鎮東南方向新街的三棟樓房,同時老街房屋也相繼垮塌,阻斷了省道奉竹公路。此次滑坡造成了183戶915間房屋垮塌,但3500多居民無一傷亡。
照片2 奉節大樹場鎮滑坡前
奉節縣大樹場鎮滑坡是典型的表層崩坡積堆積物沿三疊系中統巴東組泥灰岩岩土界面的滑動。大樹城鎮滑坡後緣坡頂為陡崖下方,高程約570m,滑坡前緣為大樹場鎮新區平台,高程約360m。此次極端降雨是觸發滑坡的直接因素,特大暴雨(降雨量高達360~380mm)在大樹場鎮後坡形成坡面地表徑流,大量雨水快速滲入坡體崩坡積物,導致坡體崩坡積物飽和並強度降低,從而沿三疊系巴東組泥灰岩表層岩土界面形成滑坡,摧毀大量的房屋建築。大樹鎮斜坡上部的陡崖及危岩帶,經過噴錨網防護後,經受住了此次暴雨的考驗,表明防治工作的成效。這類上部為陡崖,下部為堆積層滑坡的失穩模式是西南山區常見類型,亟待關注其成災模式的研究與防災對策。
照片3 奉節大樹場鎮滑坡後
4 應對處置經驗
(1)「點、線、面」結合是重點。區域性強降雨造成的地質災害往往不是個別和局部的,而是群發性的,因此必須堅持「點、線、面」結合防災。在「點」上,就是組織群測群防員與威脅區群眾一起嚴防死守全市已查出來的1.7萬余處隱患點;在「線」上,就是積極配合交通、鐵路、水利等部門做好公路、鐵路、重要河流沿線地質災害防範工作;在「面」上,就是組織各片區專管員與鄉鎮(街道)、村(社)一起加強場鎮、學校、醫院等公共場所和居民聚居區的防範工作。
(2)堅強有力的全民防災機制是基礎。在此次搶險救災中,重慶市近年來建立健全的政府領導、國土牽頭、部門分工負責、鄉鎮(街道)、村組(社)、片區地質災害專管員齊抓共管,地質技術支撐,群測群防員和受威脅群眾共同參與的全民防災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3)落實四級防災責任是根本。重慶市建立了市、區縣、鄉鎮、村社,一層抓一層,層層落實到位的四級防災責任體系。並按照部門職責分工,國土、建設、交通、市政、水利等市級行業主管部門分別抓好了本行業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並對口指導和督促區縣級相應部門做好防治工作,形成了縱橫交織、分工明確、職責清晰的防災格局。
(4)扎實有效的群測群防體系是關鍵。重慶市不斷健全和完善群測群防體系和工作機制,每處隱患點落實了監測責任人和群測群防員,並加強了宣傳培訓和應急演練。近年來,通過加強了地質災害防災知識宣傳和培訓,採取各種形式大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利用通俗易懂的宣傳單、張貼畫和順口溜對威脅區群眾、群測群防員、片區地質災害責任人、農村基層幹部、鎮國土所人員、鄉鎮(街道)分管領導等進行防災培訓,發放宣傳地質災害防治資料,極大提高了廣大黨員幹部和威脅區群眾防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組織開展了多次綜合應急避險演練和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上的簡易應急避險演練,讓群眾知曉預警信號、撤離路線和避險場所,切實提高了基層幹部群眾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快速反應能力。
(5)反應迅速的應急體系是保障。近年來,緊緊依託在渝國有地勘隊伍,建立健全應急救援隊伍,不斷加強應急體系建設。此次搶險救災,重慶市14支地質災害應急救援分隊和應急專家迅速響應,夜以繼日,忘我工作,在此次搶險救災中做出了重大貢獻。應急救援隊運用無人飛機、衛星遙感等先進裝備和手段對災害現場進行航拍測繪,為研判災情,應急處置和災後重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5 暴雨型地質災害防災建議
(1)川東紅層地區是我國暴雨的高發區,往往誘發特大地質災害,造成嚴重的破壞和人員傷亡。針對這一災害特大亟須採用新思路、研發新方法、採用新模式,加強這些地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2)近年來受全球極端氣候影響,我國西南山區多次出現超越有氣象水文記錄以來的降雨極值,造成了多起重大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本次降雨過程僅9月1日,累計平均降雨量達320mm,最大414mm,如此短暫時間內的特大暴雨觸發了數十起超過百萬方量的大型順層基岩滑坡、堆積層滑坡。這些大型滑坡災害往往發生在地形較緩、適宜居住的場地,其破壞模式比傳統降雨型滑坡災害的發生機理、成災模式更為復雜。因此,在本次災後恢復重建中,要增大地質災害的整治力度,降低集鎮的風險水平。在地質調查、勘查的基礎上,做好全面的地質環境評估,借鑒成功的重建經驗,盡快劃定可建區、限建區、禁建區,建設生態屏障區帶,結合地質環境容量和承載力,制定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並嚴格按照規劃發展。
(3)要關注高位滑坡、高位泥石流的防範。現場調查表明,奉節無山坪滑坡、白果寨滑坡、劉家屋場滑坡等運動距離長達1~2km遠在視線之外的「拐彎型」滑坡泥石流,防範難度極大,極易發生群死群傷。
(4)重災區的一些道路、集鎮、居民點所在的斜坡已經出現緩慢變形的趨勢。今後強降雨,估計加速這些災害的發展。建議從整個災區出發,要防範人口密集區斜坡緩慢變形的直接災害。建議建立交通、水利、國土資源地質災害防治的聯動機制,做好重大地質災害防治和受威脅群眾搬遷避讓等工作。
(5)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傳統調查、設計理論和綜合防治技術亦不能完全適應極端暴雨條件下的災害防治需要。因此,建議加強這些特大型地質災害的前期地質勘查工作,尤其對滑坡整體體積、失穩模式和成災風險的評估,為科學開展工程治理提供堅實依據。在今後恢復重建中,建議提高防治等級,淘汰落後工法,保障治理工程的安全和長效。
E. 為什麼說長江三峽工程會對地質災害有影響 我是中學生 地理不好 請詳細解釋 勿說大概念詞
1.修建三峽大壩後,來水面提高,水域源面積增加,進而影響到當地的降水量的增加,從而引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2.水域面積增加,下滲兩增加,當地岩石的岩層之間的含水量變化,可能導致岩石的滑動,從而引發地質災害;
3.水庫容易誘發地震
4.水庫的水面變化,對兩岸岩石的沖擊力也有變化,從而導致地質災害的發生。
…………
F. 三峽大壩地區的環境,自然災害
三峽工程是造福人類的宏偉工程。
三峽工程對河口及鄰近海域的影響:
河口沉積環境變化,三專峽工程蓄屬水前,長江挾帶大量泥沙淤積到長江河口,對長江三角洲,特別是寸土寸金的上海為土地增量作出了巨大貢獻。三峽工程蓄水後,在前30年,淤積至河口的泥沙最多隻有三峽工程前的一半。現在每年泥沙沉積在上海形成的土地減少了,這是對上海土地資源擴展的巨大損失。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常言道「流水不腐」,三峽蓄水後峽江急流變成平湖靜水,水體的自凈能力大大降低,而庫區眾多城市的廢水、固體廢物的非達標排放十分普遍,因此庫區水污染及其帶來的環境問題備受矚目。
滑坡:
三峽庫區原本就是一個以滑坡、崩塌為主的地質災害高發區。大壩建成後水位的抬高以及移民城鎮遷建的大量建築活動,使危機四伏的地質環境更加不堪重負。
G. 三峽庫區局部構造與地質災害關系
三峽庫區滑坡分布與局部構造發育存在密切的關系。 體現為: 第一, 局部構造特點決定滑坡體存在形式, 例如橫谷地段, 背斜樞紐傾伏決定局部順向坡形成, 造成背斜核部滑坡體的存在; 第二, 裂隙的組合形式、 組數及與河流流向關系對滑坡的形成、 規模具有明顯的控製作用, 特別是區域性節理方向很可能代表滑坡體的滑動方向; 第三, 不同期次構造復合部位是滑坡發生的主要集中區, 例如奉節地區作為三個區域性構造的復合部位, 復雜構造應力場條件下形成的五組構造節理與滑坡形成關系密切; 第四, 前期構造「反轉」變形是在薄皮構造控制下滑坡形成的一種可能形式。
一、 橫谷地段滑坡的形成與局部構造的關系
長江三峽庫區幹流橫谷地段主要分布於重慶—涪陵及奉節—巫山地區, 橫谷地段的滑坡主要是由於褶皺樞紐的傾覆或翹傾原因所造成。 由於褶皺樞紐傾覆或翹傾, 在褶皺核部形成特殊結構的順向坡或反向坡, 這種順向坡與縱谷條件下形成的順向坡相比, 橫向延伸短, 構造范圍小, 形成的滑坡體規模小, 庫岸破壞強度低。橫谷地段形成褶皺滑坡體的條件是, 在褶皺的形成過程中發育大量的縱向和橫向張節理, 同時存在褶皺傾伏或翹傾或者褶皺疊加而造成的樞紐傾伏或翹傾方向的改變, 坡體的結構也隨之改變。在該地段滑坡體的演化破壞方向總體表現是: 在背斜部位斜坡的破壞表現為以核部中心向兩側發展, 滑坡多出現於背斜核部; 在向斜部位斜坡的破壞表現為由兩側向中心發展。
發育於重慶銅鑼峽局部向斜部位的三處滑坡——雞公咀、堰塘灣、雞冠石整體上表現為由兩側向中心規模逐漸減小(圖4-1; 表4-1), 相反銅鑼村滑坡正好位於背斜的核部; 又如在魚咀鎮與木魚鎮之間的明月峽背斜處, 褶皺樞紐具有南傾特徵, 在其左岸形成局部順向坡結構, 滑坡主要集中於背斜核部, 並且具有向兩側發展的特徵, 而在長江右岸則以崩滑體和變形體為主, 規模較左岸明顯變小, 同樣具有由中心向兩側發展的特徵(表4-2)。
圖4-12 雞扒子滑坡形成演化過程與局部構造關系
圖4-13 舊縣坪滑坡形成演化過程與局部構造關系
H. 三峽大壩庫區可能引起哪些地質災害
三峽大壩蓄水,巨大的水壓可能對地下岩層有壓壞的可能,引起局部地震。如果庫區岩土不實,容易發生滲透。水位升高,對庫區的山體作用,形成山體滑坡。
I. 中國近幾年的地質災害 和修三峽有關嗎
修建三峽對於大壩周圍地區的地質環境是有一定影響的,但是就全國來講,各個地區所發生的地質災害都是由於每個地區的不同條件所造成的。
J. 長江上游災害頻發是否與三峽工程有關
把整個長江流域的災害都和三峽扯上關系,完全是牽強附會。三峽工程之回前,世界答上已經建起了幾十萬座大壩,三峽工程雖然是裝機容量最大的工程,但水庫庫容在全球只是排名第22位。世界上大水庫數十年的實踐表明,水庫蓄水初期,是新庫岸的不穩定期和再造期,是隱性地質災害的集中釋放期,經過幾年的蓄水和泄水,兩岸邊坡就會穩定下來。三峽自從2003年開始蓄水以來,這些年的實踐證明,盡管也有少量滑坡出現,但是沒有因為滑坡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