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工程地質測量環境地質調查
1. 工程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怎麼分析
工程地質條件分抄析:
工程襲地質條件是指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地質條件總和,它包括土和岩石的工程性質、地質構造、地貌、水文地質、地質作用、自然地質現象和天然建築材料等幾個方面。
主要通過以下幾點對不同地區進行具體分析:
1、對工程場地穩定性與適宜性分析、評價。
2、對工程場地環境工程地質條件評價。在評價場地自然條件的同時,還應預測工程與場地的相互影響及可能引發的工程地質問題。
3、為設計提供地質參數。
4、根據場地地質條件,為設計提供工程措施意見。
水文地質條件分析:
水文地質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種變化和運動的現象。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學。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規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地下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對工程建設和礦山開採的不利影響及其防治等。
因此根據分析地點具體特徵根據以上要素進行分析。
2. 水文,工程,環境地質調查主要是干什麼
你問的是調查內容還是調查的目的啊?
內容的話包括很多,舉幾個例子你意會一下內
水文:流速、ph值、含氮量、容磷酸鹽含量等等 還有定量踏查 例如水體顏色、味道等等
工程:針對不同的工程差別還是比較大的
環境:太廣泛了,以植物為例吧,由植被蓋度、植被種類、物種豐富度、最低活枝高、胸徑、冠幅、樹高等等
地質:土壤類型等等
3. 我國水文地質調查工作的發展概況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尋找、調查、開發利用地下水的國家之一。從豐富的考古資料、各種古籍的記述及溫(礦)泉、礦產開發排水之早等方面,都可得到證實。
我國開發利用地下水的歷史悠久。上海市郊青浦河段發現的直筒形水井,距今已有6000多年,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古老的水井。浙江餘姚河姆渡井,據14C測定,有5700年的歷史,屬新石器時代中期所建。這都充分說明我國鑿井開采利用地下水的歷史久遠。
在鑿井技術方面,據記載,四川在公元前250年左右,已在廣都(今成都附近雙流一帶)鑿井開采鹵水制鹽。公元280年,在江陽(今四川自流井一帶)彝族人梅澤,鑿一井自噴鹵水,便稱之為「自流井」,這是世界上最早開鑿的自流井。到宋朝(11世紀中葉),創造了「沖擊式頓鑽鑿井法」,鑿出了口小井深的卓筒井,大大促進了我國古代鑿井技術的發展。1835年,四川自貢燊海井打至1001.42m深,為世界上第一口超1000m深鑽,鑽入三疊系嘉陵江灰岩之中,大規模地開發了自流井中的天然氣和鹵水資源。
我國礦產開發中排除水患的歷史也是悠久的。湖北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出土的坑木,經14C測定,多數為2500~2800年左右。已清理出地下數百座豎井、斜井和盲井,有的深達50m,其中,排水系統相當完整,還發現有水桶等排水工具。這是迄今世界上發掘的面積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古代采礦和冶煉遺址,正是在這些礦山開采中,在長期不斷發生和排除水患中,人們積累了豐富的與礦井水作斗爭的知識與經驗。
陝西臨潼的驪山溫泉,即華清池,相傳在3000年前周幽王就加以利用,秦漢時用於療疾,至唐朝達到極盛。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列舉了全國溫泉41處,明末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輿記要》中,記載溫泉500餘處,明朝學者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按成分對泉進行了分類等。
從上述史實可以看出,我國開發利用地下水的歷史最悠久,對水文地質理論的建樹及調查技術的應用皆有突出的貢獻,曾居領先地位。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僅有極少數的地質工作者,作了少量的水文地質調查與鑿井工作。上海於1860年開始鑿深井,到1921年有深井22口,年開采量在30×104t以上,北京的幾口自流井開鑿於1920年前後,深30.48m左右,自溢,水質好。但真正運用地質科學的理論與方法,進行地下水的調查研究,開端於20世紀30年代。謝家榮在1929年發表了《鍾山地質與南京井水供給的關系》,1933年,朱庭祜等人在南昌附近,王鈺等人在河南作過農田灌溉用水的調查,寫有《江西南昌附近之地下水》和《河南安陽、林縣、淇縣、睿縣一帶地下水》兩冊報告。傅健1935年發表了《陝西西安市地下水》,梁文郁於1948年寫有《蘭州附近水源地質之研究》等調查報告。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水文地質工作得到了迅速發展。即水文地質學,作為地質科學領域內一門獨立的應用地質學科,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20世紀50年代,才迅速發展起來的。
20世紀50年代為初始階段(或創業階段)。主要工作是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建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伍,興建大專院校和建立科研機構。水文地質學逐步成為一門獨立的應用地質科學。進行了一些大中城市的供水水文地質工作,勘探建設了一批水源地,滿足了急需。
20世紀60年代為開創和前進階段。主要在東部幾個大平原上開展了農田供水和土壤改良的水文地質工作,尤其是在華北平原開展了大規模的抗旱打井運動,即60年代是農業水文地質學的開創階段。另外,20世紀60年代,我國還對許多大水礦床進行了水文地質勘探工作,開展了基岩山區的水文地質調查工作,開展了上海市由於過量抽水引起地面沉降的研究,編制出版了各種「勘查規范」和「圖系」,出版了一些結合我國實際的水文地質教材和專著,60年代後期的「文革」動亂,使水文地質工作嚴重受阻。
20世紀70年代為發展階段,新技術、新方法廣泛應用。由於國內水文地質生產項目激增,科學研究工作的加強和採用新技術、新方法,如同位素技術,電模擬,負壓計、中子儀等測試技術,使我國水文地質科學理論與實踐諸方面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全國2/3以上的地區已完成了以1:20萬比例尺為主的水文地質普查工作(1995年,此項工作全部完成),部分地區採用了航衛片解譯新手段,還在一些重點地區開展了1:5萬比例尺的水文地質調查工作。1978年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文地質圖集》。20世紀70年代,也是環境水文地質學的開創階段,在該時期區域環境水文地質的研究、污染環境水文地質的研究、地下水資源開發負環境效應的研究,環境水文地球化學或醫學環境水文地質的研究得到廣泛應用和發展。
20世紀80年代主要為綜合研究階段,同時,也是水資源水文地質學的開創階段。該時期,在水文地質勘探與試驗方面,加強了深部鑽探和各種物探工作,一些地區應用同位素技術開展了地下水的人工補給研究。在水文地質計算方面,廣泛應用了電子計算機技術,採用了非穩定流數值法,建立了各種物理模型及數學模型,在大面積地下水和局部淺層地下水資源評價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礦床及礦井水文地質工作取得很大進展,大部分礦區都進行了水文地質勘探,基本上杜絕了較大災害性的突水事故,礦床水文地質調查方法、分類、涌水量預測等方面均有較大創新或突破。全國性的地下水動態觀測網初具規模,建立了相應的資料庫,開展了一系列環境水文地質工作,改水防病取得明顯成效,在較多項目中採用系統工程理論和最優化技術,開展了地下水資源管理模型的研究工作(如石家莊市、河北平原等)以及水質模型的研究(山東濟寧市等)。
另外,20世紀80年代,國家還加強了環境保護和水資源的立法工作,先後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頒布,1996年修正),《中國人民共和國水法》(1988年頒布,2002年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等法規,做到以法治水。
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地下水資源科學管理、保護和優化開採的新階段。地下水資源評價與管理工作深入開展。實行了「三水」(地下水、地表水、降水)的綜合評價與管理,人工調蓄地下水資源的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深入開展環境地質的調查研究,初步走上了「以法治水,以法管水」的軌道。對北京等25個重點城市和京津唐等8個重點經濟區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和77個主要城市到2000年的水資源環境做了大量科研和調查工作,先後完成了全國地下水資源分區評價與總匯,全國水文地質區劃等工作,地下水資源管理和優化開採取得明顯成效,礦泉水及熱礦水的開發利用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90年代也是信息水文地質學的開創階段,為保證提供建立模型所需要的大量水文地質信息,就必須建立相應的信息—檢索系統和資料庫。例如,河南省環境水文地質總站開發的「河南省地下水資源數據管理系統」和「地下水均衡觀測數據處理系統」等,均運行良好。國土資源部全國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於1997年建立了全國水文地質信息資料庫系統。
20世紀末21世紀初,水文地質工作向立體化和縱深發展,並得到了全方位的廣泛應用,在水文地質理論、應用、技術方法等方面均有較大發展,初步形成了現代水文地質科學體系。尤其是在水資源的科學管理、節約用水、水污染防治、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開發利用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獲得豐碩成果,信息技術得到廣泛應用。2006年完成覆蓋全國960萬km2和40多個重點城市、匯集1017個圖幅的1:20萬區域水文地質圖數字化建設,建成全國性1:20萬數字區域水文地質圖空間資料庫。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水文地質工作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由單一工種向多工種、多方法、多手段和綜合化方向發展,由定性描述到定量評價,由水文地質普查到綜合研究,由穩定流計算發展到非穩定流及數值法,由單一勘查目的到考慮綜合效應,由盲目開採到優化開采和科學管理,在水文地質科學理論和實踐的諸多方面,已步入世界先進行列。已基本形成了具有多個分支學科的現代水文地質學科學體系。
由於地下水與地表水是具有統一聯系的一個整體,因此,今後水文地質工作的發展趨勢是:應加強地下水、地表水的綜合調查研究和統一規劃,把地下水的研究與全球環境變化結合起來,探討如何從技術、經濟、社會、行政、法律等方面合理開發、利用、保護和科學管理地下水資源,使地下水資源得到永續利用。同時「多S」技術、同位素技術、地下水三維數值模擬、非線性技術等新技術方法將得到廣泛應用,成為水文地質工作的有效工具,研究手段更加多樣化、綜合化。新的理論和技術的應用,會使地下水研究向信息化、數字化方向發展,極大提高水文地質研究成果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總之,今後水文地質工作將與時俱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貢獻。
復習思考題
1.試述專門水文地質的概念和任務?
2.專門水文地質學的內容包括哪幾部分?
3.簡述水文地質調查工作的發展概況?
4.我國水文地質工作取得哪些主要成績?
5.水文地質調查工作還存在哪些差距?
6.水文地質工作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7.你對水文地質工作有什麼認識?
4. 區域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調查范圍怎麼算
一般都會有該地區的地形圖,通過地形圖上的面積以及比例尺可以計算出調查的范圍。
水文地質,地質學分支學科,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種變化和運動的現象。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學。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規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地下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對工程建設和礦山開採的不利影響及其防治等。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生產建設的需要,水文地質學又分為區域水文地質學、地下水動力學、水文地球化學、供水水文地質學、礦床水文地質學、土壤改良水文地質學等分支學科。近年來,水文地質學與地熱、地震、環境地質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滲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領域。
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工作區域可以是自然地理單元或水文地質單元,也可以是行政區域,面積一般較大,在數百平方千米以上。小比例尺(小於1︰10萬)區域水文地質調查為綜合性區域水文地質調查,目的是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遠景規劃提供水文地質依據,並為今後進一步更大比例尺各種水文地質工作提供區域性水文地質基礎資料。中比例尺(1︰5萬~1︰10萬)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可以是為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提供較詳細區域水文地質資料的綜合性水文地質調查,也可以是為某一專門性水文地質工作任務提供較詳細區域水文地質背景資料的,在綜合性調查基礎上加有必要專門性調查工作的水文地質調查。小比例尺區域水文地質調查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收集資料、地面調查、勘探、試驗和觀測工作等手段,查明調查區區域水文地質條件,包括主要含水層的岩性、埋藏分布條件,各含水層地下水的成因、類型、補逕排條件及其水質水量的分布和變化情況等。中比例尺區域水文地質調查的主要任務是在小比例尺區域水文地質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增加必要的調查工作和提高調查工作的精度要求,進一步查明區域水文地質條件,並根據其專門性水文地質調查任務的需要,進行必要的專門調查、勘探、試驗和觀測工作,查明有關問題。中國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工作始於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50年代和70年代初,佔全國陸地總面積約1/3的地區完成了1︰20萬區域水文地質普查。20世紀70年代後至今,全國除西藏地區、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原始森林地區和部分沙漠地區外,都已完成了1︰20萬區域水文地質普查。此外,根據需要,部分研究程度較高的地區完成了諸如農田供水、土壤改良、城市供水、生態環境等不同目的的1︰5萬或1︰10萬比例尺的區域水文地質調查。
第一講 區域地質調查方法與要求
工作方法
區域地質調查最基本最主要的工作方法是 野外實地勘查和觀測研究,並將所獲得的地質信息填繪在地理底圖上(見地質填圖),並按一定格式記錄下來(見地質編錄)。此外,為了更有效更准確地獲得和識別地質信息,還常採用以下方法:
①地球物理勘探,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電法勘探、地震勘探、核法勘探、地溫法勘探以及鑽孔地球物理勘探。 對重要成礦區帶取得的1:5萬高精度磁測、重力資料及激發極化法測量資料應進行系統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解釋。對高精度重力和高精度磁測數據一般要進行濾波、位場轉換、解析延拓、局部異常的求取等數據處理。通過大比例尺物探數據的各類常規處理和對場源空間特徵的分析,結合區域地質礦產特徵,系統地推斷控礦構造、岩體、地層或標志層。綜合研究成礦環境和地球物理找礦標志。
②地球化學勘查。 應全面收集區內的區域地球化學、礦區(床)地球化學及異常查證等資料,應用范圍大體為: (1) 基礎地質:(a) 主要地質體的地球化學組份特徵; (b) 區域構造地球化學特徵。 (2) 礦產地質:(a) 區域地球化學背景與異常分布特徵;(b)成礦區帶、礦田及礦床地球化學特徵;(c) 局部地球化學異常組合特徵,異常解釋、推斷、追蹤評價及找礦地球化學標志;(d) 系統整理化探異常的面積、強度、規模、濃度分帶、組分分帶、各種比值等數據,研究分析化探異常分布規律、元素組合規律及與物探異常關聯對比等,結合異常地質背景和成礦條件,以及地表礦(化)點、蝕變帶分布,對化探異常進行定性解釋和分類排序,提出礦產檢查工作安排建議。 (3) 環境地質:(a) 城市及重要經濟區元素地球化學分布特徵;(b) 重要農業區元素地球化學分布特徵;(c) 地方病發生區元素地球化學分布特徵; (d) 重要自然景觀區元素地球化學分布特徵等。
③在基岩出露好、地質標志較清禁的地區,還可採用遙感圖象解釋的方法(見遙感地質)。遙感地質解譯工作重點是:區域構造格架解譯;各類地質填圖單元解譯;礦產地質解譯(如已知成礦、控礦地質體、地質構造追索圈定,與成礦、控礦相關的遙感線、環、紋、斑、色調等特徵影像提取,與成礦、控礦相關的隱伏岩體圈定等);災害、環境地質解譯(如滑坡、泥石泥、地裂縫、地面塌陷圈定等)。
④重砂測量(重砂指由比重較大、物理和化學性質比較穩定的礦物的顆粒所組成的鬆散集合體),通過重砂分析和綜合整理,發現並圈出礦產機械分散暈,即與礦產密切相關的指示礦物的重砂異常,據此進一步追索原生礦床和砂礦床。重砂測量包括人工重砂測量和自然重砂測量,是區域地質調查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找礦方法。尤適用於水系發育的地區。
.區域地質調查
簡言之就是對一定區域范圍的基礎地質情況進行調查和研究。(簡稱「區調」、「區測」或「填圖」)。
(1)一定區域
就是國家統一規定按經緯度把全國分成若干個方塊,每一個方塊就是一個區域范圍。(以區域中重要城鎮命名,如巢湖幅)
(2)地質情況
包括:這個區域中的地層古生物、岩石、礦床、地球化學、水文、工程地質以及環境地質、農業地質、災害地質、地質構造等基礎地質。
區域地質調查的最終成果是地質圖、地質報告。
2.地質圖
將一定區域范圍內的各種地質體,按一定的比例尺,投影到地形平面圖上,並用規定的符號表示出來的圖件,稱為地質圖。
(1)按比例尺劃分地質圖
按比例尺不同可以劃分為不同比例尺的地質圖。
小比例尺地質圖:1/100萬——1/50萬,全國、全省范圍大區域地質調查
中比例尺地質圖:1/20萬——1/5萬,在一個省范圍內區域地質調查
大比例尺地質圖:1/2.5萬——1/1萬,還有1/1000-1/100(主要針對具體礦床、礦體或者小范圍特殊需要進行地質調查)
(2)地質體
沉積岩——可劃分到群、組、段
火成岩——包括各種岩體:花崗岩、輝長岩……等。
變質岩——不同變質程度的變質岩,若片麻岩、麻粒岩……等
其他地質體——如礦體、生物礁體、特殊地質標志層……等
二、填圖單位的確定原則與方法
1.侵入岩地區
是以不同的侵入體來劃分填圖單位。例如酸性花崗岩,中性的閃長岩,正長岩、基性、超基性的輝長岩、橄欖岩等,為不同的填圖單位。
2.變質岩地區
以不同的變質岩類型,例如片岩、片麻岩、麻粒岩、……等。
3.沉積岩地區
(1)以地層為基礎來劃分
①岩石地層 ②生物地層 ③年代地層 ④磁性地層 ⑤化學地層 ⑥礦物地層。目前主要以岩石地層為主。
(2)岩石地層單位劃分的原則
①依據岩性特徵和相對地層位置
②可以是一種或幾種岩石類型的組合
③整體岩性一致,野外易於識別
④岩石地層單位是客觀描述的實體,它不能根據成因和形成年代來劃分。(但反過來研究地層單位成因和形成年代,卻有助於客觀地選擇岩性標志,以便更好地劃分地層)。
(3)岩石地層單位的種類(可分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①正式的岩石地層單位:有定義並正式命名的「群」、「組」、「段」、「層」
A:群——是高級別的正式岩石地層單位(一般由縱向上相鄰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具有某種共同岩性特徵的組而成,或由一個規模較大的老組再分組升級為群,保留原地理名稱)。
B:組——是等級居中的岩石地層單位(劃分適度的地區性或區域性岩石地層單位)。
組的重要含義還在於其總體岩性一致,並具有可填圖性,即野外易識別、追索,並可在1:5萬地質圖上表示出來。
C:段——是級別低於組的岩石地層單位。段是組的組成部分。正式命名段必須具有與組內相鄰岩層明顯不同的岩性特徵,並且分布范圍廣,對研究區域地層有用。
D:層——是等級最低的岩石地層單位。層一般由岩性、成分、生物組合(視為物理特徵)等特徵顯著區別於相鄰岩層的單層或復層構成。它厚度不大(數厘米或數米至十餘米),在側向上橫穿不同的組或段,而名稱保持不變。通常只有區域性地層劃分對比的標志層才正式命名層。
②非正式填圖單位
非正式岩石地層單位是未被正式命名或不需要正式命名的局部性岩石單位。
常使用帶(段、層)、透鏡體、礁、(岩舌、岩楔)等術語(如灰岩礁、斑脫岩帶,生物化石富集帶(層)等。
劃分非正式岩石地層單位主要是為了突出其特殊性。
(4)比例尺不同,岩石地層單位劃分的級別不同
A:1/100萬——劃分到「群」(即幾個組合並)。
B:1/20萬,可以是「群」,主要以「組」為單位。
C:1/5萬——必須劃分到「組」,根據地質情況有時還可以劃分「段」。
D:岩石地層單位的厚度,在圖上表示時不能小於1mm。
不管比例尺大小,岩石地層單位的厚度,在圖上一般不能小於1mm。否則在地質圖上就表示不出來。
5. 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重力測量
在水文及工程地質方面,航空重力的主要任務是:研究浮土下基岩的起伏和有無隱內伏斷裂、空洞,容以確保廠房或大壩等工程的安全;尋找水源,如有利於儲水的地下溶洞、破碎帶、地下河道等,危岩、滑坡體的監測;地面沉降研究;在地熱田的勘測開發過程中,發現熱源岩體,監測地下水的升降以及水蒸氣的補繪情況,以便合理、持久地開發地熱田等。
6.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調查的發展趨勢
一、水工環調查新領域的拓展和商業化
國際水工環新領域的調查工作,潛在的領域十分廣闊,內容極其豐富,正逐步開拓。當前,除繼續進行已開展的工作外,為專門利用目的提供服務的水工環新領域的調查工作越來越多,由於這些服務大多為小的地域或企業,在發達國家商業化水工環調查將得到進一步發展,既提高了水工環新領域的調查工作的服務范圍又使地質調查單位得到發展。
二、加強調查與研究的緊密結合
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資源環境地質調查工作,在查明地質環境的質量及其與工程-經濟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研究這種作用的發展趨勢與作用程度,並從環境地質學的角度,評價地區開發、工程建設和環境改善的可行性與最優方案,提出意見與建議。加強基礎水工環調查和研究工作的結合,會大大增強水工環地質調查在建設中的作用。
三、水資源管理與地下水污染專門調查
水文地質工作有向水資源管理與地下水污染專門調查發展的趨勢,在發達國家,地下水作為最大的資源環境因素,既要考慮資源的充分利用問題,也要考慮開發後可能產生的環境後果,這對於水資源緊張、環境脆弱的那些地區尤其重要。專門調查的目的是為了在一個地質環境單元內,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水資源,取得最優的社會經濟效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保持在允許限度。
四、水工環地質調查與土地資源利用調查的協調發展
土地的開發利用有時未很好地考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致使環境質量下降,土地資源緊張。在土地的利用調查中水工環地質工作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幾乎所有國家在國土整治、流域或區域的綜合開發,都要涉及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環境保護問題,水工環地質調查與土地資源利用調查的協調發展具有極其廣闊的發展前景。
五、地質災害調查與災害監測相結合
地質災害調查是了解過去發生過的靜態災情,掌握地質災害的環境信息;災害監測是記錄現在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的動態變化,兩者結合會大大提高地質災害預測、預報精度,更有利於災害的防治和地質環境的保護。這在經濟開發區、城市區和大型工程建設地區、以及動力地質作用強烈發育的其它建設地區尤為重要。這是國內外發展的趨勢。
六、多種先進技術的綜合運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水工環地質調查工作普遍運用「3S」技術即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系統(RS)和先進的物探及測試等高新技術,從野外調查電子手簿到成果使用全程計算機化,向調查成果成圖的數字化、調查信息傳輸的網路化及地質體空間分析三維分析可視化等先進技術綜合運用方面發展。
7. 青海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院
青海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院(簡稱青海省水工環地質調查院)是由青海省專人民政府批准,在屬原青海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基礎上組建的專門從事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的事業單位,成立於2009年,前身為青海省第二水文地質隊。隸屬於青海省國土資源廳,主管部門為青海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它是青海省國土資源系統專門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工作的專業隊伍,先後完成了國家和青海省下達的幾百項水文地質工程、工程地質、環境地質方面大型工程的勘查、設計、地質災害評估和治理施工等工作,多個項目受到國家獎勵,是省內同行業的主力軍,在全省已成為一支技術實力雄厚、設備先進、各類人才集中、專業素質過硬的綜合性勘察、設計、施工隊伍。
8. 對《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勘查檔案立卷歸檔規則》徵求意見稿的幾點意見
梁其華
(河北省環境地質勘查院,石家莊050021)
摘要 本文主要闡述了對《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勘查檔案立卷歸檔規則》 徵求意見稿的五點看法和修改建議。
關鍵詞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分類;意見及建議
1 對徵求意見稿的看法
地質原本檔案是地質科技檔案的一部分,是地質資料開發利用的基礎,服務於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目前,隨著地質檔案管理技術含量的提高和社會對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提出的全新要求,地質檔案管理方法和理論應用的內容都需要進行相應的改進、充實和提高,把地質檔案管理流程規范化、程序化、數據化和標准化。筆者根據幾年來工作中遇到的實際情況淺談對國土資源部下發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勘查檔案立卷歸檔規則》徵求意見稿的幾點看法。
標准使用過程中,一些地質技術人員對原本資料分類認為比較繁瑣,在整理分類過程認為因分類多麻煩且又增加工作量,建議少分幾類。筆者認為:原本檔案分類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存、查詢和利用;重點既要保持資料內在聯系又要說明問題簡單。所以只要我們編目有序、有律、清楚,一份一號,少劃分幾個類對資料歸檔合理性並不受影響。
由於近幾年地質項目新增了質量認證資料和質量自護檢資料。這些資料怎樣歸類,試行辦法中沒有提到。
《地質檔案立卷歸檔備考表》中審查意見一欄是項目負責人簽名。因多數單位原本檔案地質資料初步驗收是由管理部門技術人員、項目負責人和資料管理人員組成,若單獨由項目負責人簽名不能反映出其他評審成員,筆者認為應改審核人簽名較為合理。
現執行的原本檔案立卷規則是地礦部1964年頒布的辦法相對滯後,已不能指導目前新增的資料類別歸類。致使在工作中缺乏行之有效的法規依據,建議加快制定新標准。
對類目編排順序內容幾點不同看法一一列舉如下。
(1)A3地形測量類(代字:測)。
A3.1 成果底圖(此條和「底」字類第A1.3 條類似,在歸類時易混淆)
A3.3 各類地質觀測點、監測點、孔、坑、槽、硐等勘探工程點的三維坐標測量成果,勘探剖面起止坐標等(和「觀」字類第A4.3條中的「調查觀測點」有類似之處)
A3.4 質量檢查驗收意見(和「 物」字類第A8.7 條、「文」字類第A9.5 條類似)
A3.5 各種測量觀測記錄簿、計算簿、儀器檢查手簿(建議去掉「 觀測」兩字,觀測記錄簿歸入「觀」字類)
(2)A4地質觀測(調查)類(代字:觀)。
因為「監」和「觀」都是指野外的工作地質資料,在實際工作中也常把「監」類資料和「觀」類資料放在一起。為了保持資料內部的聯系性和減少歸類的難度、繁瑣,建議合並「觀」和「監」字兩類,統為「監」字類。
(3)A5勘探工程及現場試驗類(代字:探)。
A5.1.8 簡易水文地質觀測記錄;A5.1.9 地下水穩定水位觀測記錄(從概念上看水文地質觀測記錄建議歸「觀」字類)
(4)A8物探類(代字:物)。
A8.1 報告及其附圖、附表、附件(和「 底」類相似)
A8.2 實際材料圖(和「 觀」字類第A4.2 條類似)
實際工作中涉及此類資料並不多,建議刪去物探類。
2 原本檔案歸檔修改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按各類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實用性建議把地質科技文件材料類別歸為:文、底、測、監、遙、探、樣、物、設、研、機、實十二類。類的設置原則是:按本標准設類,有則設之,無則空缺,不得增設;類別不明確的科技文件材料應歸入相近的類別。新增的各類質量自護檢資料應歸入母本類中。
A1 技術文件類(代字:文)。包括上級下達的工作計劃、任務書、委託書、合同書、協議書、勘查申請登記材料、技術指示文件、專家建議、專家會議紀要、重要技術措施、技術請示匯報、技術總結、野外質量評審文件、質量認證資料、申報獎勵等。
A2 底稿、底圖類(代字:底)。包括最終成果報告及其附圖、附表、附件的底稿和最終成果評審、認定文據。
A3 地形測量類(代字:測)。包括地形測量成果底圖、實際材料點的測量成果、測量手簿、測量計算手簿和測量技術總結等。
A4 地質監、觀(調查)類(代字:監)。包括長期觀測點記錄、動態曲線、統計表及觀測收集氣象、水文、地震、工程活動資料。野外原圖、清圖、實際材料圖、實測剖面圖、觀測記錄簿(卡片)、照片、底片等。
A5 遙感解譯類(代字:遙)。包括附有遙感解譯報告或說明書、解譯圖、航衛片、解譯卡片等。
A6 勘探工程及現場試驗類(代字:探)。包括鑽孔、各類野外試驗記錄及成果、坑槽、井的原始記錄、素描圖、柱狀圖、展示圖等。
A7 樣品實驗測試類(代字:樣)。包括岩、土、水的化學分析成果,岩礦鑒定成果,岩、土物理力學性質試驗成果,岩、土測年成果、樣品的採集存根及送樣單等。
A8 物探類(代字:物)。包括各類物探成果報告、實際材料圖、野外記錄簿、計算簿、儀器原始記錄圖紙、照片、電算數據處理成果圖等。
A9 技術設計類(代字:設)。包括勘查項目總體設計、各類不同專業等的設計及其附圖、附表的復制本。
A10 綜合研究類(代字:研)。包括各類專題性、綜合性研究成果資料,作為成果報告依據的中間性分析、計算成果。
A11 電子文件類(代字:機)。包括勘查過程中形成的以磁帶、磁碟、光碟為載體的文本、圖表、圖像等數據文件。
A12 實物地質資料類(代字:實)。包括重要建築物軸線或代表性勘查剖面的岩心樣及岩石(土)標本,不良地質體代表性標本,重要實驗、測試樣品副樣,重要礦物、化石標本及光片、薄片等。
9. 環境地質調查
1.環境地質調查概述
環境地質問題,指各種工程經濟活動引起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和環境水文地質問題,主要是城市、能源、交通、原材料工業等重大工程建設和礦山開發、水資源開發及農業活動等引起的地面及斜坡變形破壞、建築物及公共設施的變形破壞、固體廢棄物的環境危害、水庫浸沒及水庫誘發地震、地下水資源枯竭和水質污染等。主要特殊不良地質環境條件指特殊不良岩土體(易溶岩、凍土、濕陷性黃土、脹縮土、淤泥質軟土等),原生有害地球化學異常、煤層自燃、海平面升降、重要地區的沙丘移動和地殼強烈活動帶等。主要地質災害包括由自然地質作用以及人為活動造成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下工程的嚴重塌方、突水、瓦斯爆炸,土地鹽漬化、沼澤化、沙漠化,水土流失與河道、水庫淤積,河、湖、海岸的嚴重沖刷、塌岸,海水入侵,旅遊區和自然環境保護區的自然地質景觀破壞等。環境地質調查的任務及主要內容主要有:
1)調查各種環境地質問題和地質災害的發育情況、分布規律及其形成原因。著重查明對本區影響較大和重點地區的地質災害和環境地質問題。
2)應用定性分析和半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地質災害發育強度及環境地質問題影響程度及其危害的分區評價,並作出發展趨勢預測。在此基礎上,結合自然環境、社會與經濟(人口、城鎮、經濟—工程建設等)發展規劃,圈定重點防治區域。
3)研究並提出環境地質問題、地質災害的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對策,包括在重點地區進一步勘查、評價對策和監測預報對策與治理對策等。對危害性較大的災害點或影響較大的問題應及時向當地政府和主管部門報告,以便採取防範措施,最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和環境危害。
4)由於各地區地質條件不同,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別,所反映出的環境地質問題,具有明顯的地區性特點。因此部署上要按「區域展開,重點突破」的原則,確定調查工作重點。
2.調查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充分利用前人資料,重視野外路線調查,加強綜合分析,查明條件、總結規律、科學分類、現狀評價、趨勢預測,並提出區劃與對策。
在開展野外調查之前,應根據已有資料和國民經濟規劃建設要求,劃分出重點工作區和一般工作區。要把地質災害危害程度較大的城鎮區、工礦區、重大工程分布區、交通干線、國土開發重點區、農業重點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等作為重點工作區。
要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資料和遙感圖像,以路線穿越調查為主,現場觀察和訪問相結合,必要時輔以適量的物探、剝土、坑槽、室內實驗;加強地質觀察和分析,記好調查卡片,收集好第一性資料;加強資料整理和綜合研究,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對重點區或全區性的重點問題的調查要加密調查路線和調查點。
地質災害及環境地質問題種類多,分布不均,要突出重點,兼顧一般,抓住對調查區危害最大的災種或問題,調查其發育特徵、分布規律、成因和危害。在調查成因及發育規律時,要分別闡明自然條件和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在其形成中的作用,並注意地質災害及環境地質問題的群生及派生關系。對點上或面上的問題都要調查其現狀及變化兩個方面的情況。對重點地區的一些影響較大的地質災害或問題盡可能在現場分析、預測其發展趨勢,了解和總結已有防治經驗,提出進一步防治的對策。
加強災害經濟的調查研究。地質災害造成人畜傷亡,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等和已有防治工程的類型、結構、規模及防治工程效益等,都必須分項統計和列出。
(1)崩塌調查
調查重點地區是新構造上升(含強烈地震帶)、高差較大、坡面較陡、降雨充沛、暴雨多發和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強烈的山區。調查內容包括:①調查崩塌發生的時間、范圍、規模、特點、危害和造成的損失;②調查分析崩塌形成條件和影響因素,形成條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等;影響因素包括自然的(如降雨、地震、植物根劈)和人為因素(坡腳開挖、後緣載入、機械振動、排水不當)等;③評價並預測重要崩塌體穩定狀況及其發展趨勢;提出防治對策。對已有的防治工程,要詳細調查其特點和效益;④圈定潛在崩塌危險地段(帶),分析其成因、預測其發展趨勢、崩塌形式和可能規模,提出防治對策。
(2)滑坡調查
調查的重點地區是新構造強烈上升(含強烈地震帶)、軟硬岩相間、降雨充沛、暴雨多發,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強烈等山區。調查內容包括:①調查滑坡規模、要素和危害。估算滑坡規模包括長度(順滑動方向)、寬度、厚度、面積、體積和滑動的水平、垂直距離;滑坡微地貌形態特徵,如滑坡形態和地表起伏情況,滑坡環谷、滑坡斷壁、滑坡台階、窪地、膨脹丘等;重要滑坡體的組成要素與特徵,如滑坡體物質組成、結構和分布特點,滑坡體後緣、前緣及側方邊界尺寸和高程,滑動面、滑坡床和剪出口形態、構成、產狀與埋深,橫向、縱向、放射狀、羽毛狀裂縫等;其他現象,如滑坡體上建築物、樹木等地物位移情況,滑坡造成危害情況等;滑坡危害和造成的損失。②調查分析滑坡形成條件、影響因素、滑坡活動歷史和滑動方式、特點、力學性質、類型,以及滑坡與其他斜坡變形方式的關系。③調查預測滑坡體穩定狀況和發展趨勢,提出防治對策。對已有的防治工程,要詳細調查其特點和效益。④調查圈定潛在滑坡危險地段,分析其成因,預測其發展趨勢、變形破壞方式和可能規模,提出防治對策。
(3)泥石流調查
調查的重點地區(段、帶)是,構造強烈活動(含強烈地震帶)的山區或山前地帶,具有大量鬆散物質堆積區,滑坡、崩塌物質成片、成帶堆積區,暴雨多發區及冰雪融化區,植被嚴重破壞區。應特別注意對「人為型泥石流」形成條件的調查,如礦山廢棄礦渣、矸石和道路或施工棄渣堆放不當,可能因暴雨引發泥石流的地段。調查內容包括:①調查泥石流的規模、特徵和危害。形成泥石流的固體碎屑物質的供給區、流通區和堆積區的位置、范圍、規模、形態和泥石流物質組成、結構特點及可能的物流量;形成泥石流的水的來源和水量;泥石流物質成分、結構和流變性質;泥石流暴發時間、過程(速度)和受力性質;泥石流類型;泥石流活動歷史和暴發頻率,特別注意歷史上該地泥石流暴發的臨界降水量;泥石流危害和造成的損失。②調查形成泥石流的自然與地質環境背景。包括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風化作用與崩滑作用及其堆積物發育、分布狀況,流域內降雨、冰雪融化特點和河、湖、水庫分布情況等。③調查預測泥石流穩定狀況和發展趨勢;提出防治對策。對已有的防治工程,要詳細調查其特點和效益。④調查圈定潛在泥石流危險的和多發的地區(段)或溝谷。
(4)地裂縫調查
調查地裂縫的形態特徵、產狀要素、規模和其形成的自然地理及地質環境背景(特別是與區域構造的關系)與影響因素(自然的、人為的),有條件時初步確定地裂縫的成因類型,分析地裂縫在時間上、空間上、強度上的分布規律和發展趨勢。調查地裂縫的危害和造成的損失,提出防治對策。對已有的防治措施,要詳細調查其特點和效益。
(5)地面沉降調查
調查地面沉降的分布范圍、發生歷史、沉降速率、總沉降量、范圍、歷史和引起地面沉降的自然地理、地質環境背景與因素,盡可能分析地面沉降的成因(構造沉降、抽取地下水或土層壓縮引起等)和主要沉降、壓縮層,預測地面沉降的發展趨勢。調查地面沉降的危害和造成的損失。如海水倒灌,港口、碼頭和堤岸失效,河流縱坡變化導致水流不暢、洪水泛濫或影響水上交通,雨季漬澇成災,地表和地下建築物損壞等。對已採取的防治措施,要詳細調查其特點和效益。
(6)地面塌陷調查
地面塌陷主要指岩溶地面塌陷和非岩溶地面塌陷,而後者多是因為采礦或洞室開挖引起的塌陷。因此,岩溶區(主要是鬆散堆積物覆蓋的岩溶區)城鎮、工廠洞室密集區和礦產開采區是地面塌陷的重點調查區。調查內容包括:①調查地面塌陷發生的時間、規模、范圍和分布規律,分析地面塌陷與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降水、地表水之間的關系。對礦區地面塌陷還應特別注意分析地面塌陷與礦山排水或采空、洞室開挖等之間的關系,確定其成因類型。②調查地面塌陷的危害和造成的損失,預測其發展趨勢,提出防治對策。對已有的防治工廠,要詳細調查其特點和效益。
(7)坑道突水調查
調查礦山和其他地下坑道突水(有的伴隨突泥)的時間、規模、歷史和突水點的分布、特點與水的來源,分析突水與地層岩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岩溶發育規律、地表水與人為活動的關系,調查突水造成的危害和損失,了解突水防治經驗。
(8)海水入侵調查
調查海水入侵地下淡水層的歷史、范圍、面積和淡水咸化的程度及動態,調查區內自然地理、地質環境背景,分析海水入侵地下淡水層的原因,調查海水入侵危害和造成的損失,預測其發展趨勢,總結已有的防治經驗,提出進一步防治對策。
(9)冷浸田和土地鹽漬化、沼澤化調查
調查冷浸田(或稱土地潛育化)和土地鹽漬化、面積和地區的水文、氣象、地形地貌特點,沉積物的成因類型、物質成分和厚度,區域地質構造及新構造活動特徵,水文地質條件,人為經濟—工程活動和土地耕作、灌溉、施肥及其管理情況,分析冷浸田和土地沼澤化、鹽漬化的成因與類型。調查冷浸田和土地沼澤化、鹽漬化的危害和造成的損失,特別是農業損失。預測它們的發展趨勢,總結當地已有的防治經驗,提出進一步防治對策。
(10)河流、湖泊(水庫)、海岸侵蝕與沉積調查
調查河流、湖泊(水庫)、海岸侵蝕、堆積的速率、規模和規律,所在地區氣候、氣象特點和水體水文特點,以及所處地質環境背景;分析河流、湖泊、海岸成因和演變歷史。調查河流、湖泊、海岸侵蝕、堆積和演變危害與造成的損失,預測其發展趨勢,提出防治對策。對已有的防治工程,詳細調查其特點和效益。
(11)土地沙化和沙漠化調查
調查土地沙化和沙漠化的范圍、程度、特徵、發展速率和類型,分析形成沙化和沙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調查土地沙化與沙漠化或沙丘移動的危害和造成的損失,預測其發展趨勢,總結已有的防治經驗,盡可能提出進一步防治對策。
(12)水土流失調查
調查水土流失范圍、發展速率、強度(侵蝕模數等)、面積和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調查水土流失的危害和造成的損失,如土層變薄、耕植土被毀損、土壤肥力減低和河流、湖泊、水庫淤積、洪水泛濫、生態環境惡化等,預測其發展趨勢,總結已有的防治經驗,提出進一步防治對策。
(13)特殊岩土危害調查
主要調查內容包括岩(土)層的物質成分和機構、地下水的埋深及水位變化、氣溫變化、凍結層厚度(永久的、季節性的)凍融變化周期、土石凍融類型及其成因、黃土濕陷危害、脹縮土危害、淤泥質軟土等調查。
(14)區域地下水位下降(枯竭)或上升調查
調查地下水開采量、水位下降速度、深度、水質變化、降落漏斗面積等,調查由於人工開采或其他自然因素造成的區域地下水位下降或枯竭對城市或工農業供水、地球化學變化等造成的危害,調查地下水位上升對農田、城市建築地基及各種設施的影響或危害。
(15)地下水污染調查
調查各種污染源的位置、主要污染物和濃度、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途徑及污染狀況,重點調查工業「三廢」排放和農業污水灌溉現狀及污染狀況;大氣、地表水與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及污染程度、范圍與演變過程、污染原因和污染途徑;地下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分布特徵、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圍、污染原因、污染類型,以及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
(16)原生或次生地球水化學場變化問題
調查由於原生地球化學場異常或次生地球化學成分變化引起的各種危害,如地方病的類型、分布、危害人類或其他生物種群的范圍、產生原因等。
(17)固體廢棄物調查
調查工業、生活固體廢棄物、廢液的不合理排放對地表和地下水環境危害的地點、原因、范圍和強度等;城市生活垃圾的排放及其污染范圍,填埋物的處置狀況;礦山區的廢礦、矸石的堆放范圍、污染性質、歷史、強度等。
(18)山區城市建設地基開挖調查
調查山區城市建設中不合理開挖坡腳或基坑引起斜坡變形破壞的分布范圍、程度、產生原因及對建築群的破壞狀況。
(19)地下工程中的地質災害調查
調查地下工程中的嚴重塌方、突水、突泥石流、瓦斯爆炸、岩爆與煤層自燃的規模、成因及其危害程度和教訓。
3.環境地質信息系統的建立及應用
主要包括環境地質資料庫的建立、計算機輔助制圖、利用資料庫的可操作性和計算機制圖的及時靈活性,進行多方面的輔助決策。為地區性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和布局的決策,適時調整地方經濟戰略,進行咨詢;全國計算機資料庫聯網,對國土規劃的長遠目標和近期設想進行防災、減災、抗災和救災檢查。
環境地質及地質災害研究完成的主要地質圖件有環境地質圖、地質災害分布圖、地質災害發育強度分區評價圖、地質災害危險程度分區預測圖、環境水文地質評價預測圖。
10. 我國地質環境調查概況
我國水文地質調查始於新中國成立之前。少數地質學家曾在局部地區進行過地下水的調查研究,但是由於缺乏水文地質隊伍,未能對全國地下水資源進行系統的調查。新中國成立後,為滿足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對水資源的需求,結合國民經濟規劃,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我國開始有計劃地在全國開展區域水文地質普查[10,11]。1957年編制了1∶300萬《中國水文地質分區圖》和《中國區域水文地質概論》,1958年編制了1∶400萬中國潛水區劃圖。自1955年至1996年,歷經40餘年的時間,完成了全國1∶20萬為主的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工作。初步統計共完成調查面積954.9萬Km2(不含港、澳、台),其中1∶20萬611.51萬Km2,1∶50萬173.26萬Km2。在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工作的基礎上,編制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文地質圖集》,包括全國性圖組、地區性圖組和分省圖組三部分,並附有詳細的說明書。這項基礎性、戰略性調查,不僅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區域水文地質研究程度,填補了大面積水文地質空白,而且為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系統、完整的水文地質基礎資料,直到今天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世紀80年代初,原地質礦產部組織開展了第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工作,歷時3年,於1984年底提出了評價成果:即全國地下水天然資源量每年為8717億m3,可開采資源量每年為2940億m3。在開展地下水資源評價工作的同時,還開展了一些專題研究,如四川、湖南等省對紅層裂隙水的研究,中國玄武岩裂隙孔洞水的研究,黃土地下水的研究,以及北方岩溶水的研究等,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些研究成果為國家水資源規劃、管理和開發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環境地質調查發端於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調查。20世紀50年代,包括水電站、鐵路、橋梁、礦山等在內的國家大型工程建設促進了工程地質學的迅猛發展。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由於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污染物質的隨意排放,出現了水資源短缺、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等環境地質問題。例如,天津、寧波、蘇州、無錫、常州等地區相繼發生了地面沉降現象。大規模煤田、金屬礦山的開發(例如廣東仁化凡口鉛鋅礦、湖南斗笠山煤礦等礦山),由於礦山疏干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破壞了岩溶化含水層的岩體力學平衡狀態,或者由於增大了水力坡度,使洞穴、溶隙及上覆土層被潛蝕沖刷,導致地面塌陷。鐵路沿線,特別是山區鐵路沿線受夏季暴雨襲擊,致使一些鐵路路基遭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災害侵襲而暫停運營。20世紀70年代後期,人們開始重視環境地質研究,把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聯系起來,統稱為水工環地質[12]。
我國地質災害研究工作一直是圍繞著重大工程和重大建設需要而展開的。20世紀50~60年代,重點開展了西南及西北交通干線和三峽等水利樞紐的地質災害調查以及上海地面沉降的勘查工作。20世紀70年代,上海地面沉降研究在預測和防治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樹立了我國地面沉降控制典範。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我國地質災害研究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對海城地震、新灘滑坡、元陽滑坡等進行了成功預報、對東川和寧南泥石流和天津市地面沉降實施了有效控制。20世紀90年代開展了「地震、地質災害及城市減災重大技術方法研究」等一批國家和省部級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的研究工作,1991年出版了《中國地質災害類型圖》(1∶500萬),1992年出版了《中國地質環境圖系》,1996年出版了《中國分省地質災害圖集》(1∶60萬~1∶5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