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考古

中國地質考古

發布時間: 2021-02-07 10:31:50

① 中國以及考古發掘或地質類的大學哪所最好

中國地質大學當之無愧!特別是武漢地大,新秀很多,北京的都是些老革命在撐腰!

中國地質大學有一些什麼專業啊有考古專業么

院系與本科專業設置 院、系 名 稱 專 業 名 稱 層次 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地質學(含基地班) 本科 地球化學 本科 資源勘察工程(固體礦產) 本科 地質學 本科 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 本科 工程技術學院 勘查技術與工程 本科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本科 土木工程 本科 安全工程 本科 地球物理與信息技術學院 測控技術與儀器 本科 地球物理學 本科 電子信息工程 本科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 本科 材料化學 本科 珠寶學院 寶石與材料工藝學 本科 藝術設計 本科 信息工程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本科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本科 數學與應用數學 本科 地理信息系統 本科 水資源與環境學院 環境工程 本科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本科 能源學院 石油工程 本科 資源勘查工程 本科 人文經管學院 工商管理 本科 市場營銷 本科 會計學 本科 旅遊管理 本科 行政管理 本科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本科 經濟學 本科 法學 本科 電子商務 本科 外語系 英語 本科 土地科學技術學院 測繪工程 本科 土地資源管理 本科 海洋學院 海洋科學 本科 軟體學院 軟體工程 本科

③ 中國比較著名的考古學家是哪位

一、郭沫若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

二、裴文中

裴文中(1904年1月19日-1982年9月18日),字明華,河北省唐山市豐南縣人,史前考古學、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1927年裴文中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29年起主持並參與周口店的發掘和研究,是第一個北京猿人頭蓋骨的發現者;1937年獲得法國巴黎大學博士學位後回國後任實業部地質調查所技正,兼周口店辦事處主任、新生代研究室主任,並在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講授史前考古學。

1946年加入九三學社;1954年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室研究員;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1963年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人類研究室主任;1979年任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1982年9月18日在北京病逝。

裴文中擅長舊石器考古、第四紀地質、第四紀哺乳動物;主持山頂洞人遺址發掘,獲得大量極有價值的山頂洞人化石及其文化遺物;1949年後積極開展中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的綜合研究。

三、李濟

李濟(1896.7.12-1979.8.1)人類學家、 中國現代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之父。字受之,後改濟之。湖北鍾祥郢中人。1911年考入留美預科學校清華學堂,1918年官費留美,入麻省克拉克大學攻讀心理學和社會學,並於改讀人口學,1920年獲得社會學碩士學位後,轉入美國哈佛大學,讀人類學專業,獲哲學博士學位。

1922年,李濟哈佛大學畢業,返回祖國,受聘於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任國學研究院講師,後長期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任職,1949年後赴台灣大學及史語所。

四、夏鼐

夏鼐(nài)(1910年2月7號—1985年6月19號),原名作銘,浙江溫州人,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新中國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導者和組織者,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歷史系畢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夏鼐歷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名譽所長。

夏鼐也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文物委員會主任委員。獲英國學術院、德意志考古研究所、美國全國科學院等七個外國最高學術機構頒發的榮譽稱號,人稱「七國院士」。

夏鼐十分重視在考古研究中應用現代自然科學方法,學術研究具有學識淵博、視野廣闊和且治學嚴謹的特點。

五、汪寧生

汪寧生(1930年-2014年2月1日)生於南京,原籍江蘇省灌雲縣。曾在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任教,任雲南民族大學歷史系主任,考古學和民族學教授,民族研究首席科學家。他著作豐富,重要論著約100萬字,大都收入《汪寧生論著萃編》(上下)。他的豐碩成果受到國內外同行贊許。

曾獲美國著名的羅氏獎金。曾受聘擔任德國海德堡大學客座教授和美國費城人類問題研究所榮譽高級研究員。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傑出人物索引》、《世界五千名人錄》和《中國文化名人大詞典》。對民族學和人類學有較深的研究。曾獲美國著名的羅氏獎金。

④ 中國的考古學已具有多久的發展歷史

中國作抄為世界上文明發達較早的國襲家之一 ,很早就有學者注意進行古代遺跡的考察和古代遺物的研究。具有一定學術系統的金石學,產生於1000年前的北宋,到清代更為發達,形成中國考古學的前身。不過令人惋惜的是,這一切努力並不能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考古學,至多隻能說為近代考古學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28年10月董作賓前往安陽小屯進行調查試掘,准備大規模地展開工作。這是中國考古學誕生的重要標志。1929年,李濟作為當時中國唯一具有近代考古學知識和發掘經驗的學者,被聘任為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主任。同年,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及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考古組分別成立。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從事考古研究的學術機構。

⑤ 中國地質大學都有哪些專業考古有嗎

沒有,南京大學才有.

⑥ 中國近代考古五大新發現

近年還有很多考古發現,只列舉下面幾例:
2010年度古新發現:「南澳1號」明代沉船:
「南澳Ⅰ號」是我國沿海經過正式考古調查和發掘的明代沉船,它為解決中國海外貿易、航海、制瓷等諸多學術課題提供了翔實可靠的實證材料,研究明代中國經濟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和線索。以陶瓷為例,沉船中大量的漳州窯系產品極富特色。由於漳州窯的屬性,目前國內傳世與出土的器物均不多見,窯址發掘亦多為殘件;本次發掘不僅提供了品種極為豐富的成品,同時也填補了16-17世紀間大航海時代我國海外貿易政策轉變、東南沿海經濟結構變化等資料的空白。
2011年考古發現:河南鄭州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
老奶奶廟遺址位於鄭州市西南郊、二七區侯寨鄉的櫻桃溝景區內。在50平方米發掘范圍內,發現3000多件石製品、12000多件動物骨骼及碎片、20餘處用火遺跡,以及多層迭壓、連續分布的古人類居住面。這處新發現非常清楚地展示了當時人類在中心營地連續居住的活動細節,同時也發掘出土一系列與現代人行為密切相關的文化遺存。老奶奶廟遺址的發現進一步將近年來在嵩山東南麓調查及發掘的數量眾多的舊石器地點完整地連接起來。這些地點既有臨時活動場所,也有長期居住的中心營地,還有專門的石器加工場所,以及擺放石堆與大象頭骨的特殊活動遺跡。其分布明顯成群組聚集,構成多個以基本營地為中心,各類臨時活動地點成放射狀分布的遺址群。遺址群沿古代河流兩側分布,有各自相對獨立的活動領域。新發現確切證明,早在距今3~5萬年前中原地區已有繁榮的舊石器文化與復雜的棲居形態。
2012年考古發現:內蒙古遼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遺址:
遼上京城址位於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東南,由皇城(北)和漢城(南)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西山坡是上京皇城西南的一處自然高地,也是全城的制高點,尚存三組東向的建築基址。其中北組的中部偏後,有三座地面保存較高的圓台形建築基址,編號為YT1、YT2和YT3。
根據發掘的遺跡形制和遺物可知,YT1應是一座磚木混合結構的六角形佛教建築基址。於遼代始建,至少進行過兩次大規模修築,金代以後才逐漸廢棄。YT2和YT3可確認是六角形塔基,二塔基的包磚、散水的做法和規格均與YT1相同。本次發掘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遼代都城遺址考古。根據考古發現的遺跡和遺物,可以確認西山坡是一處遼代始建的佛教寺院遺址,位置重要,規模龐大。佛寺北組為東向的長方形院落,四周有院牆。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為大型的六角形磚木混合結構建築(YT1),左右兩側對稱布置小型的六角形磚塔(YT2、YT3),前有小型建築基址和廣場。YT1建築結構特殊,柱礎雕刻蓮花紋、龍鳳紋,出土刻畫寫實、彩繪貼金的泥塑造像,這些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座基址的等級和功能。這次發掘成果確認了西山坡建築遺址是佛教寺院的建築性質,對重新認識遼上京皇城遺址的形制布局將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同時本次考古新發現為研究遼代考古、歷史、佛教和建築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2013年考古發現: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漢木槨墓: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和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組成聯合考古隊對位於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老官山」地點一處西漢時期墓地進行了搶救發掘工作,共發掘了西漢時期土坑木槨墓4座。墓葬均早期被盜。墓葬為豎穴土坑木槨墓,分為有底箱和無底箱兩類。墓葬方向和大小相近。方向為南北向,槨室長5~7米、寬3~4.5米、高2~2.2米。共出土遺物620餘件,其中陶器有罐、鼎、盆、缽、瓮、壺、井、灶等;漆木器有耳杯、奩、幾、盤、盒、木俑、馬、璧、杖、器座、案、半圓形器、織機模型等;銅器有弩機、帶鉤、扣飾、錢幣有「半兩」和「五銖」;另有少量鐵器、竹編器、草(棕)編器等。重要收獲有M1出土的50餘支木牘、M2出土的玉質印章和4件竹木製織機模型、M3出土的920餘支(編號數量)竹簡及人體經穴漆人像等。M1出土木牘書寫內容為官府文書和巫術兩類。M3竹簡為醫簡,經初步整理,醫書暫定名為《五色脈診》《敝昔醫論》《脈死侯》《六十病方》《病源》《經脈書》《諸病症侯》《脈數》《醫馬書》。墓葬年代初步推測為西漢景帝、武帝時期。出土四部織機模型應是迄今國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多綜多躡織機,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絲綢紡織技術研究的空白;首次在四川出土的醫簡是繼馬王堆之後出土的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醫簡醫學文物。
2014年考古發現:廣東鬱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
磨刀山遺址位於廣東省西部雲浮市鬱南縣。該遺址是廣東省首次發現並經科學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曠野類型遺址。4個月的搶救性發掘取得突破性收獲——這里是廣東目前確認年代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存。這一發現填補了廣東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將該地區最早有人類活動的歷史由距今13萬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數十萬年前,是廣東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該遺址的發現既是嶺南及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進展,為華南乃至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新材料,同時也為深入研究華南—東南亞地區舊石器文化的關系、區域人類起源與演化歷史以及東西方文化比較等國際熱點課題提供了重要的新契機。
2015年考古發現:郭家廟曾國墓: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郭家廟曾國墓地位於棗陽市吳店鎮東趙湖村,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國墓地,總面積120萬平方米以上,分為郭家廟曾國墓地和曹門廟墓區。郭家廟墓地分布在兩個相對獨立的山崗上,北崗為郭家廟墓區,南崗為曹門灣墓區,總面積達120萬平方米以上。墓地東距周台遺址、忠義寨城址1公里,西距九連墩戰國楚墓群1.5公里。2002年和2014年對郭家廟墓地的兩次發掘,證實這一墓地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國高等級貴族墓地。2014年的考古發掘,因其重大的學術價值被評為當年的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此次展覽是首次將2002年和2014年郭家廟墓地的發掘成果展出。郭家廟曾國墓地與葉家山西周早期曾國墓地、文峰塔曾國墓地、擂鼓墩曾國墓群共同構建了曾國考古學的年代序列,為研究曾國歷史與周代封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考古發掘是指為了科學研究,經文物行政部門批准,根據發掘計劃,對埋藏文物的地方、對古文化遺址、古墓葬進行調查、勘探和發現、挖掘文物的活動或工作。考古發掘的文物,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侵佔。

⑦ 請問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有考古專業嗎

考古學開設院校
北京大學 吉林大學 西北大學
中山大學 四川大學 南京大學
山東大學 武漢大學 廈門大學

應該沒有。不過你最好直接打電話確認一下

⑧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有沒有考古系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沒有考古系,實際上國內一般是把考古學設置在歷史學院系中的,而不是在地質學中。國內有考古學且排名靠前的大學名單如下表:

⑨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考古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是沒有考古學專業的,考古學在大學是納入歷史學范疇的,不是地質學范疇。

該校目前的院系專業設置如下表:

⑩ 地質、考古、人類學、政法,中國哪間大學最好

地質:中國地質大學來
考古自:北大,吉林大學(重點在邊疆考古)還有老牌名校(南大,武大,復旦)
人類學:中山大學(杠杠滴~~~)
政法:中國政法(第一,不解釋)
西南政法(政法界的黃埔軍校)
華東政法(地理位置優越啊~~~)
中南財經政法(政法+財經)
還有北大,人大,武大,...的法學系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