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關於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協議

關於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協議

發布時間: 2021-02-07 09:37:12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概況

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特別是自1988年原地質礦產部門履行「對地質環境進行監測、評價和監督管理」職能以來,各級地礦部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的監督管理;1998年國土資源部成立後,始終將地質災害防治作為工作重點之一,進一步加強對地質災害的調查、監測、治理和立法管理的工作力度,取得了顯著成績。

2.6.1 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和法制建設

地質災害防治法規建設的基本框架已經建立。

(1)國家法律體系

已經由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並付諸實施的相關法律有《環境保護法》、《礦產資源法》、《水土保持法》、《水法》、《防洪法》、《森林法》等。2003年3月國務院頒布了《地質災害防治條例》。

(2)部門法規體系

從1993年開始,原地質礦產部及國土資源部先後頒布實行了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單位資質管理辦法,相繼為全國各行業各部門的近千家單位頒發了各類各級資質證書1500多個,提高了地質災害勘查和治理的質量與水平;1999年初國土資源部第4號令發布了《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這些法規政策為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使我國地質災害防治逐步走上法治化、規范化的軌道。

(3)地方法規制度

近年來,全國已有29個省(區、市)相繼出台了地質環境、地質災害方面的地方性法規、條例48件,這些法規、條例的出台,有力地推進了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的建設和地質環境管理、保護工作。

2.6.2 地質災害調查

近十多年來,在國土資源部(原地質礦產部)的組織領導下,有計劃、分步驟、由淺入深、由粗至細在全國開展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地質災害的形成原因、發育分布規律、危害特徵和防治方法,為今後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礎。主要調查工作及成果如下:

(1)全國地質災害現狀調查及其成果

1991年。主要採取收集、分析、整理已有的地質災害資料和成果的方法,編制了調查報告《中國地質災害》和《中國分省地質災害圖集》。該成果初步全面反映了全國各省(區、市)地質災害的類型及其發育特點、形成的地質環境背景及主要誘發因素。

(2)1∶50萬以地質災害為重點的31個省(區、市)區域環境地質調查

1992~2003年。先後概略查明了全國31個省(區、市)的環境地質背景、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和影響因素;初步查明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誘發的主要地質災害、特殊不良地質環境條件和環境地質問題的發育特徵和分布規律。為各級政府制定減災、防災、國土開發與整治、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地質環境監督管理提供了宏觀決策依據。

(3)以縣(市)為單元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

自1999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部署並逐步開展的以縣(市)為單元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主要目的是查明隱患點、劃出地質災害易發區。並對重要隱患點建立縣、鄉、村三級群測群防監測預報預警體系。

每個縣(市)都分別取得了如下4方面工作成果:①編寫了《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研究報告》;②編制了《地質災害分布與易發區圖》、《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圖》等系列圖件,制定了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對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編制了防災預案;③建設了「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信息系統」;④建立了縣、鄉、村群測群防監測體系。

實踐證明,本項調查與區劃工作為下一步國家和地方進行地質災害區劃、指導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打下了良好基礎;經過項目工作建立起來的群測群防監測體系,已經發揮了良好作用,2002年成功預報地質災害703次,避免人員傷亡19120人。另外,該項工作採取了邊調查邊宣傳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眾對地質災害的認識程度和防範意識。

2.6.3 地質災害監測

(1)監測機構

截至2001年,已形成了以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全國31個省級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院、中心)和217個地級監測分站組成的全國地質環境監測體系。直接從事地質環境監測工作的人員有3000多人。對地質災害開展調查和監測工作,是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院、中心)及分站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

(2)群測群防體系效益顯著

從1999年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以來,在查明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同時,對重要隱患點建立了縣、鄉、村三級群測群防監測體系。目前,全國已經建立群測群防監測點7000多個,發揮了良好作用,取得了顯著效益,1998~2003年成功預報地質災害共1093起,避免人員傷亡6.4萬餘人(圖2.19)。

圖2.19 群測群防成功預報地質災害情況

(3)地面沉降監測

長江三角洲地區,僅上海市建立了覆蓋全市的較為完善的、由基岩標、分層標、GPS觀測點、地面水準點和地下水監測孔等構成的地面沉降監測網路外,2002年江蘇的蘇錫常地區也在個別地區建立了分層標。

環渤海地區只有天津市在城區建立了7組分層標,而且多興建於1985年以前。北京市的3組基岩標和分層標正在建設之中,河北和山東省沒有專門監測設施。

(4)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

截至2002年2月,三峽庫區20個市(區、縣)已建17個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已完成的主要監測工作是:建立了秭歸—巴東段(50km長)地質災害GPS監測網並投入監測運行。該網包括國家級控制網(A級)、基準網(B級)、滑坡監測(C級)三級GPS監測網,對12個單體滑坡進行監測,共建有59個GPS監測點。

(5)2003年首次開展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

2003年4月7日,國土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簽訂了《關於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協議》。協議規定:從2003年起,每年5~9月兩部局聯合開展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2003年6~9月,進行了首次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在此期間,中央電視台於19點30分的《天氣預報》節目中,先後發布了56次「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國土資源部的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也發布了109次「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其中,兩次「5級警報」先後於7月9日和19日由中央電視台發布,警示湖南張家界、吉首、常德,湖北荊州南部、恩施南部,重慶酉陽地區,長江三峽地區居民,注意防範降雨誘發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

「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播出後,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汛期(6~9月)全國降雨誘發的危害較嚴重的突發性地質災害264起,其中有101起(至少878處)地質災害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位於預報預警范圍內,有效減輕了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

另外,此項工作也得到地方各級政府的贊同和積極響應,2003年當年即有湖南、浙江、河北、山西、山東、安徽、青海、湖北等16個省,陸續開展了「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發布工作。此項工作很快向全國各省(區、市)和縣(市)推進,推動了地方政府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進程。

2.6.4 地質災害治理

(1)地質災害的工程防治

1992~1998年,原國家計委和原地質礦產部安排了第一批地質災害專項治理工程項目,如長江鏈子崖危岩體、黃臘石滑坡、雞扒子滑坡、重慶豆芽棚滑坡等。累計已治理地質災害幾十處。

1999~2002年,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啟動了「地質災害勘查與治理示範」項目,共布置重大地質災害勘查與治理示範工程101項。另外,國土資源部還以「兩權」經費下達了一些地質災害勘查治理項目;近幾年,部分省(區、市)設立了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也投資治理了一批地質災害隱患點。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2年底,全國已完成重大地質災害前期勘查可行性論證273處,完成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522處。通過重點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實施,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的安定團結和社會穩定,保障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在國土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2)搬遷避讓

我國突發性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老、少、邊、窮地區,處在這些地區的居民,大都依山建房,遠離城鎮,不僅生產生活不便,而且經常受到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威脅,對其進行工程治理既不可能也不經濟。因此,有步驟地實施搬遷避讓,且與山區脫貧致富結合起來,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有效減災措施。近幾年,北京、山西、福建、湖北、廣東、陝西等省(市)已經開展大量搬遷避讓工作。

(3)地質災害應急處置

我國地質災害在每年的主汛期(5~9月)集中大量暴發。因此,國土資源部在每年汛前和汛期均採取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工作:開展地質災害巡查,編制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建立汛期地質災害應急指揮系統;實施應急勘查及應急治理工程。

通過汛期地質災害應急處置,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是政府實施「以人為本」思想的戰略舉措。現在。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已成為各級政府和科研單位關注的頭等大事,是保障地方政治、經濟發展的戰略基礎。

❷ 堅持以人為本 增強防範意識 保障新疆各族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2005年3月3日)

一、提高認識,努力做好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保障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我區是全國地質災害較為嚴重的省區之一,特別是在汛期,受氣象因素的影響,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頻繁發生,尤其是在伊犁谷地,由於其特殊的地質環境條件——第四系黃土分布廣泛、厚度大、地形復雜、不穩定高陡邊坡多,在融雪水和降雨誘發作用下,汛期往往形成許多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據1998~2004年以來的統計資料,我區共發生不同規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災害392起,造成77人死亡、30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8516萬元,直接影響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安定。做好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是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為民造福的重要舉措;可以提高公民的防災減災意識,提高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的針對性、有效性;推動各級地方政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為國土整治與重大工程規劃、建設和安全運營等提供技術服務。國務院和國土資源部的領導對此項工作十分重視。曾培炎副總理2004年6月12日在國土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關於國土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聯合開展「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的報告》上批示:「國土資源部與中國氣象局要密切合作,不斷總結經驗,完善預報預警系統,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國務院領導的指示,充分肯定了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同時也對今後的工作提出了總的要求。2004年汛期,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監測院和自治區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的同志們正是以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高度負責的精神,克服了時間緊、任務重、技術難度大等諸多困難,使我區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工作得以迅速開展,受到了國土資源部的表揚,並在社會上樹立了良好的信譽。

二、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啟動迅速,成績顯著

2003年8月,根據《國土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關於聯合開展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通知》(國土資發〔2003〕229號文)的文件精神,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與氣象局立即確定了由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監測院與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具體承擔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並著手編制我區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方案。2003年9月15日至9月3 1日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監測院與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聯合開展了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試運行工作。在試運行的基礎上,經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與氣象局研究決定,2004年正式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確定了《新疆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運行發布業務實施方案》,明確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時段為每年4~9月,於2004年4月5日正式向全疆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在這項工作的准備開展過程中,大家積極主動,忘我工作,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和很高的工作效率,快速推進此項工作的開展,啟動工作做得圓滿、迅速。

2004年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歷時179天,共製作預報預警產品179期(次)。其中2004年4月5日至5月14日,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主要是通過傳真向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達到三級以上的地(州、市)國土資源局發布,共發布51期(次);5月15日開始通過新疆廣播電台和新疆專業氣象網站向全疆公眾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至9月30日共計發布128期(次);另外針對2004.年3月北疆地區升溫降水天氣過程,對伊犁州國土資源局、昌吉州、博爾塔拉州、塔城地區國土資源局發布地質災害短期預報一期,4月9日對伊犁州國土資源局發布地質災害預警特報一期。

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的播發,提高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也取得了良好的防災效果。據統計,2004年度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發布3級以上(含3級)179期(次),有36期(次)在預報預警范圍內發生了地質災害,預報發生區域准確率為27.9%。通過成功預報,2004年全區避免了11 1人的可能傷亡、避免了98.37萬元財產的可能損失。

在自治區級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正式運行的基礎上.國土資源廳於2004年6月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州、市)國土資源部門,特別是地質災害多發地區的國土資源部門,要積極主動和當地氣象主管部門加強合作,盡快開展本地區的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各地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為今年正式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打下了基礎。

三、進一步提高地質災害預報預警技術水平,把工作做得更實更細

眾所周知,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還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新疆地域遼闊,地形地貌多樣,山脈連綿起伏,地形高低懸殊,地質結構復雜,新構造運動強烈,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形成機制、誘發因素、發育分布規律等還不是十分清楚,再加上復雜多變的氣候條件,客觀上決定了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是一項技術難度非常大的工作。

2004年我區的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也暴露出了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基礎研究和設施較薄弱,預報預警技術水平和站網建設亟待提高;二是預報預警信息反饋不及時:三是預報預警流程和信息發布渠道尚需進一步完善:四是預報預警信息發布和其他防災措施的協調、配合需要加強。這些問題,需要這些從事此項工作的同志們繼續刻苦鑽研業務,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努力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實更細。

(1)組織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科學知識的學習。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是一個全新的技術領域,各地州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要與同級氣象部門密切合作,組織業務單位迅速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理論與方法、預報預警自動化技術等方面的學習與應用。

(2)規范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工作程序。要制定、完善地質災害監測資料的採集、匯交和處理的技術要求、標准和規程規范,為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提供更加全面和扎實的基礎依據。

(3)盡快建立有效的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反饋機制,建立汛期地質災害反饋信息資料庫。各地要按照有關要求,在預報預警信息發布後,密切關注相關地區,並及時向信息發布單位反饋預報預警地區地質災害發生的情況。

(4)進一步理順各級地質災害預報預警業務單位的關系,加強各級業務單位的聯系,逐步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服務網路體系,為各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在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撐。

(5)加強地質災害法律法規和基本防災知識的宣傳教育和培訓。《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已於2004年3月1日起施行。各地要繼續著手開展法規知識培訓,並在地質災害多發區廣大人民群眾中積極開展地質災害基本知識和防災知識宣傳教育,進一步提高他們的防災意識,這也有助於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發揮更好的防災效果。

(6)各地要努力解決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在電視台播出問題,同時,通過電視台、網站、廣播、簡訊等多種方式擴大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傳播范圍,特別是要想盡一切辦法,讓地質災害易發區的邊遠農牧民及時得到預報預警和防災信息。

(在自治區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座談上的講話摘要原載《新疆國土資源》2005年第2期)

❸ 國土資源部關於做好降雨引發地質災害防範工作的通知

國土資電發〔2011〕54 號

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重慶、貴州、雲南、陝西省 (區、市)國土資源廳 (局):

根據氣象部門預測,2011 年 4月29日至 5月4日,我國中東部地區將有一次大范圍的降雨過程,其中南方地區降雨明顯,江南中南部、華南中北部及雲南南部有大到暴雨,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部領導對此高度重視,要求相關地區切實做好地質災害防範工作。現將有關工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視,提高警惕。相關省國土資源部門要高度重視,保持高度警惕,克服麻痹僥幸心理,密切注意降雨過程。進一步落實各部門、各單位的防災責任,按照汛期地質災害防治的要求,嚴格執行值班、險情巡查、災情速報及應急調查等各項防災制度。

二、加密監測,預警預報。要結合當地實際,針對此次降雨天氣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根據預警預報信息,及時將防災信息和防災要求傳達到市、縣、鄉鎮、村負責同志以及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和危險區內的群眾。加強防範工作的督促檢查,完善群測群防體系,發揮基層黨員、幹部和群測群防員的作用。

三、加強排查,及時避讓。要組織力量加強巡查、排查、復查,消除防範盲區。一旦發現險情災情,及時啟動應急預案,果斷撤離危險區內所有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的人員,協助地方政府做好搶險救災工作。

四、加強值班,嚴陣以待。相關省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加強值班,確保通訊暢通,信息傳遞准確及時。出現險情和災情時,要及時核送信息,啟動應急響應,以最快的速度趕赴險情和災情現場,指導地方政府做好搶險救災工作,力求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五月五日

❹ 附錄二 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的通知

(國土資發〔2009〕4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是廣大基層幹部群眾在實際工作中探索出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防災減災工作方法,是我國地質災害防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農村地質災害防治知識萬村培訓行動」和「全國縣(市)、鄉(鎮)、村級幹部國土資源法律知識宣傳教育培訓」取得圓滿成功的基礎上,部研究決定,從2009年起,開展以縣(區、市)為對象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有組織有經費有規劃等的「十有縣」建設,計劃利用5年時間,將全國絕大多數重點山地丘陵縣(區、市)建設成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目的意義

通過開展「十有縣」建設,推進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的規范化、標准化,深化縣級地質災害防災機制和體制建設,提高縣級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內容要求

(一)有組織:成立了以分管縣(區、市)領導為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有專門的辦事機構。縣、鄉兩級簽訂了地質災害防治責任書。

(二)有經費:每年都有穩定的經費投入用於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包括對隱患點的治理、應急處置和監測,對受威脅的群眾進行搬遷避讓。

(三)有規劃:縣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已經縣(區、市)政府批准實施。每年都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經縣(區、市)政府批准,並向社會公布。

(四)有預案:對本縣(區、市)內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制定了應急預案,包括險情發生時受威脅群眾的撤離信號、路線和安置場所。

(五)有制度:有地質災害汛期值班、災情險情速報、應急處置方面的規范性文件,有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後復查制度。

(六)有宣傳:在「地球日」、「土地日」和「防災減災日」,有針對群眾和中小學生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教育培訓活動。

(七)有預報:縣級國土資源部門和氣象部門聯合開展了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預警預報信息在當地電視台中播出,或通過其他媒體、通信等手段將信息告知防災責任人和監測責任人。

(八)有監測:已發現和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都已有落實到人的監測員和行政責任人,有完整的監測記錄,已發放防災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鄉鎮國土所中有負責聯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人員。

(九)有手段:在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簡易監測儀器等,監測人員配備有簡易監測預警工具。

(十)有警示: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設有警示牌、貼有宣傳畫,地質災害隱患出現發生前兆時,群眾能及時得到警示信息。

各省級國土資源部門按照建設內容要求,組織縣(區、市)開展建設活動。每年10月20日前,省級國土資源部門要對完成「十有縣」建設的縣(區、市)開展驗收,並將通過驗收的縣(區、市)名單報部。部以通報形式公布「十有縣」名單。

三、政策措施

(一)為推進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部將在地質災害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地質災害詳細調查項目及經費安排等方面給予支持。

(二)縣(區、市)被通報命名為「十有縣」之後,部將不定期開展檢查、抽查,以召開座談會、現場會等形式推廣先進經驗,促使各地提高建設質量,加快建設步伐。

❺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做好南方大范圍持續性降雨引發地質災害防範工作的緊急通知

國土資電發〔2011〕71 號

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省 (區、市)國土資源廳 (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

根據氣象部門預計,2011 年 5月11日至 17日,我國南方地區將出現持續性大范圍降雨天氣,華南、江南南部、雲南南部、四川南部、貴州南部等地部分地區將有中到大雨,局地有暴雨或大暴雨,其中華南、江南中部、四川南部、雲南中東部和南部、貴州中南部等地累計降雨量有 30 ~ 80 毫米,廣東中北部、廣西、海南、湖南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南部、雲南南部、四川南部等地部分地區有100 ~180毫米,局部地區達 200 ~250 毫米。受此次降雨影響,上述地區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國務院領導對此高度重視,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做好應對工作。部領導要求堅決貫徹落實國務院領導批示精神,切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部將派出專家組巡迴指導。現將有關要求通知如下:

一、相關省 (區、市)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高度重視,提高警惕,密切關注降雨過程,進一步落實各部門、各單位的防災責任,做好持續性降雨期間地質災害應急值守、信息報送等工作。

二、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要結合當地實際,針對降雨天氣開展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工作,根據預警預報信息和防災預案,與相關部門共同做好應急工作和人員、物資等准備。

三、充分發揮群測群防體系作用,在此次持續性降雨期間開展地質災害排查、巡查、復查工作,對發現的隱患點要及時落實監測和應急處置。

四、及時組織本省 (區、市)專家組巡迴指導,出現險情和災情時,要及時核實信息、聯系有關人員和區片專家趕赴現場。

有重大情況,請及時報部。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二日

❻ 縣級行政區如何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

縣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一般情況下由縣級國土資源部門會同氣象部門發布,緊急狀態下可授權監測人發布。主要內容是規定預報的時間、地點、范圍、等級以及預警產品的製作、會商、審批、發布等。

❼ 年預警工作實踐

3.2.1 基本情況

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自2003年6月1日正式發布至年9月30日共計歷時122d,在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上對外發布了109次,在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1)發布了56次,根據各方面反饋信息,全國汛期降雨引發突發性地質災害約264起,其中有101起(至少878處)地質災害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均在預報區范圍內,整個汛期預報准確率達到38.3%。6月共發生地質災害64次,其中30次在預報區范圍內,預報准確率46.9%。7月共發生地質災害117次,其中31次在預報區范圍內,預報准確率26.5%。8月共發生地質災害54次,其中27次在預報區范圍內,預報准確率50%。9月共發生地質災害29次,其中13次在預報區范圍內,預報准確率44.8%。

3.2.2 預報結果分析

2003年是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工作的第一年,處於初期階段,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下整個汛期地質災害預報准確程度達到38.3%,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基礎研究較薄弱。

2)歷史地質災害點統計樣本不足。

3)臨界降雨量的代表性災害點的降雨量取值不準,主要原因是,雨量計和災害點之間相差一定的距離,不能真實反映引發災害的實際降雨量,因而影響了預警判據圖的准確性。

4)全國氣象預報准確度較低。降雨的預報准確率與地質災害氣象預報准確程度有直接的關系,氣象預報的准確度較低必然影響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准確度。

5)為了防止本來是「益民」的工作變成「擾民」,在技術條件不太成熟的情況下,預報等級降低一級,盡量減少警報的發布,使得預報成功率不高。

6)各月的預報准確率存在差別,7月份在30%以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a)預警工作開始的第一個月,預報人員均比較謹慎,預警區范圍的圈劃較大,預報區域的劃分盡量覆蓋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地區,因此6月份的預報准確率相對較高。

b)從7月開始,全國開始大范圍的強降雨,隨之而來的地質災害也開始普遍發生,預報人員在注意大雨或者暴雨時往往難以對中雨引起重視,而中雨同樣可以引發地質災害,因而導致7月的預報准確率相對較低,僅26.5%。

c)8月和9月的預報准確率有所上升。隨著預報工作時間的逐漸增加,預報人員已經逐漸積累了一些經驗,形成了比較嚴密的預報思維,加上8、9月的降雨量相對減少,對中雨的重視程度逐漸升高,所以預報准確率相對較高,分別達到了50%和44.8%。

❽ 矯梅燕副局長在年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議上的講話

(2013年4月18日,根據錄音整理)

尊敬的汪民副部長,各位領導,同志們:

在全國即將進入汛期之際,國土資源部組織召開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部署今年汛期地質災害防禦工作,非常重要。下面我代表中國氣象局就做好今年汛期地質災害防禦工作講三點意見。

一、充分認識地質災害防禦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

從過往經驗看,我們不可掉以輕心。受我國特殊的自然地理、地貌地質和氣候變化影響,由氣象條件誘發的地質災害呈現多發、頻發、重發趨勢,地質災害不可預見性越來越強,影響越來越復雜,應對難度越來越大,地質災害已呈現出常態化發展趨勢。加強地質災害防治,是國土和氣象兩部門共同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不可掉以輕心。

從氣候預測看,我們不能麻痹大意。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今年汛期我國氣候為中等偏差年景,汛期降水呈顯著的階段性特徵,盛夏(7月至8月)遼河流域、海河流域、黃河中游將可能出現汛情,汛前期青海、四川西北部、陝西北部、山西等地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發生山洪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今年地質災害防禦形勢嚴峻,容不得有絲毫麻痹大意。

從服務能力看,我們不能有絲毫鬆懈。當前,氣象業務服務能力與地質災害防治的需求還有很大的差距,特別是對突發性高影響天氣的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和暴雨誘發山洪地質災害風險預警服務水平亟待提高,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建設與地質災害防治群測群防的要求還有差距。面對地質災害防治服務能力的差距,容不得我們有絲毫的鬆懈。

從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看,我們需要常抓不懈。十八大提出的「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既是對氣象和地質災害防禦科學發展的支持,也對氣象和地質災害防禦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對黨中央、國務院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我們要深刻認識做好氣象和地質災害防禦的長期性、艱巨性和緊迫性,以更大的決心、更高的標准和更強有力的措施推進災害防治工作。

二、認真總結兩部門合作經驗,持續推動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工作

2003年以來,以國土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簽署的《關於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的協議》為開端,兩部門深化合作,有力促進了地質災害預報預警業務的發展。今後,我們要以打基礎、強基層、健機制為重點,持續推動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工作科學發展。

第一,要打基礎,共同推進地質災害氣象監測預報預警體系建設。一是共同推進易災地區和主要災害隱患點自動氣象站、暴雨監測站和雷達等組成的氣象綜合觀測網路建設,實現對關鍵地區雨情、水情的實時監測,確保及時發現險情。二是針對地質災害短歷時、局地性和突發性強等特點,深化地質災害精細化氣象預報特別是短時臨近預報業務,提高定量降水預報水平,確保准確做出預報。三是聯合制定地質災害易發區致災臨界雨量指標體系,深化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服務業務,確保防禦埠前移。

第二,要強基層,共同推進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和地質災害群策群防體系對接融合。一是結合國土資源部關於地質災害防禦「十有縣」和「五到位」建設要求,以及中國氣象局關於農村氣象災害防禦「十二到」的具體要求,深入推進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建設,實現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和地質災害防治群測群防體系對接。二是重點推進基層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員與農村氣象信息員的共建共用,國土資源部門與氣象部門災害預警發布手段的共建共享,基層地質和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的有效銜接,實現災害早發現、早通氣、早部署、早防禦。

第三,要健機制,共同推進地質災害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工作的長效發展。一是要健全「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機制,建立有利於氣象和地質災害防禦工作發展的保障機制,形成政策支撐有力、運行保障可靠、經費投入穩定、地方支持力大的發展格局。二是建立健全國土、氣象全方位合作機制。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點、氣象資料等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強應急聯動,建立重大災害的聯合會商和應急響應機制。加強科研合作和標准制定,推進地質災害氣象監測預報業務的規范化發展。

三、全力以赴做好今年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

各級氣象部門要根據黨中央和國務院的總體部署,按照此次會議的有關精神,全力以赴做好今年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

第一,要進一步強化責任落實。做好地質災害氣象保障服務,責任落實是前提。各省(區、市)氣象局要嚴格遵守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各項氣象服務規章制度,將責任落實到人,任務分解到崗,保證各個環節有效銜接。各級氣象部門主要負責人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氣象服務上,要在預報服務第一線靠前指揮。

第二,要進一步強化監測預報。做好地質災害氣象保障服務,監測預報是基礎。各級氣象部門要狠抓地質災害多發區、易發區的災害性天氣監測和預報兩個環節,努力做到監測到位、預報准確。要密切監視重點地區災害性天氣變化,掌握雨情、水情和隱患點實況信息。要充分發揮雷達、衛星、自動氣象站、實景觀測等在地質災害氣象監測預警中的作用,強化面向地質災害的短時臨近天氣預報業務。

第三,要進一步強化預警服務。做好地質災害氣象保障服務,災害預警和有效發布是關鍵環節。要聯合國土資源部門將地質災害條件等級預報升級為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共同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等級預警。要通過廣播、電視、電話、互聯網、手機簡訊、電子顯示屏、農村大喇叭等多種手段和氣象信息員隊伍及時發布災害預警信息,健全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流程和機制,提高預警信息的發布時效和覆蓋面。

第四,要進一步強化聯動聯防。要加強與各級國土資源部門的聯動聯防,建立兩部門應對惡劣天氣特別是突發強降雨天氣的應急聯動工作機制,切實發揮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信息的消息樹作用。要加強部門內災害性天氣聯防協作,建立區域性快速反應機制,完善天氣上下游影響站台之間災害性天氣監測實況、災情、預報、警報信息通報機制。

同志們,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黨中央、國務院關心,各級黨委政府關心,人民群眾關心。衷心希望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和氣象部門本著開放融入式發展理念,攜手把地質災害防禦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最後,藉此機會,我代表中國氣象局向國土資源部和各省(區、市)國土資源部門長期以來對氣象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謝!

謝謝大家!

❾ 國土資源部中國氣象局關於進一步推進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的通知

國土資發〔2011〕135 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氣象局,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國家氣象中心、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

為深入貫徹落實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 (國發 〔2011〕20 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發布工作的意見》(國辦發 〔2011〕33 號)和 《國土資源部與中國氣象局關於深化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合作的框架協議》有關精神,進一步推進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共同推進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體系建設

地方各級國土資源、氣象部門要根據地質災害實際情況,圍繞地質災害防治氣象服務需求,採用多種方式,爭取多方支持,依託現有資源,共同推動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建立綜合的地質災害氣象觀測站網,加快對易發區及周邊地區氣象觀測站的升級改造,加強對已建氣象設施的維護和保障,使氣象觀測設施處於良好運行狀態,以滿足地質災害易發區市 (地、州)、縣 (區、市)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順利開展的需要。

二、健全完善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共享平台和應急聯動工作機制

地方各級國土資源、氣象部門加快建設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和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的共享平台,建立會商機制,共同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要建立應對惡劣天氣特別是突發強降雨等極端氣象條件的應急聯動工作機制。國土資源部門應根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加強應急值守,一旦發生 4 級以上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的災害性天氣,要及時啟動相關應急預案,切實做好應對防範工作。氣象部門應加強 4 級以上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預警和服務保障工作,根據國土資源部門提供的地質災害發生情況,組織開展加密觀測和針對性的預報服務會商,及時提供氣象服務信息,並提出相關防範意見和措施建議。要依託現有通信專線,進一步加強雙方信息數據共享,重點加強地質災害易發區監測、災害數據的充分共享。要進一步加強應急聯動能力建設,完善雙方信息互通制度,拓展災害應急聯動方式渠道,豐富應急聯動技術手段。雙方要明確各自的責任部門、聯絡人員及聯系方式,做到責任到人。

三、大力推進地質災害氣象業務標准體系建設

要加強科研和聯合攻關,大力推進地質災害防治氣象業務標准體系建設,不斷提高地質災害氣象監測預警預報精細化水平。地方各級國土資源、氣象部門要聯合制定地質災害易發區氣象觀測站建設安裝、運行維護、檢測校準、通訊協議、信息交換共享、預報服務產品製作、信息發布等方面的規范和標准,充分利用各自的資源和技術優勢,形成合力,共同加快相關標准和規范的編制工作,促進地質災害氣象業務的規范化發展。聯合加強對各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業務人員的培訓,提高業務水平和能力。要針對地質災害突發性強等特點,聯合研發 6 小時間隔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產品,逐步開展地質災害短時臨近預警預報業務。要積極推動基層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的深入開展,推進福建省泉州市、雲南省玉溪市和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區建設,深入開展精細化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試驗研究,探索積累經驗並在全國推廣應用。

四、全面提高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發布能力

地方各級國土資源、氣象部門要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不斷加強易災地區特別是偏遠山區、學校、農村等地區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及氣象災害信息發布傳播設施建設,努力拓寬預報預警信息覆蓋范圍。要加強與廣電、電信、城建等部門的聯系與合作,通過建立協同高效的聯合響應機制,利用電視和電台、手機簡訊、城區顯著位置電子廣告牌等設施及時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保證預報預警信息渠道暢通、播發及時。

五、積極探索建立多樣化的地質災害防治合作模式

地方各級國土資源、氣象部門要根據各地特點和需求,積極探索建立符合本地實際的地質災害氣象業務發展長效合作機制,建立多方參與、權責明晰的地質災害氣象監測系統建設、運營維護與服務提供模式。對於面向公眾的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實況監測信息等服務,屬氣象部門公益服務范疇的,由各級氣象部門無償提供。對於相關部門和單位提出的個性化地質災害氣象服務需求,由氣象部門按照有關規定通過協議方式予以提供。

國土資源部 中國氣象局

二〇一一年九月八日

❿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中國氣象局辦公室關於成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協調領導小組及聯絡組的通知

國土資廳發〔2011〕30 號

各省 (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 (局)、氣象局,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國家氣象中心、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

為了進一步深化國土資源、氣象兩部門合作,貫徹 《關於深化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合作的框架協議》要求,推進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能力建設,國土資源部、中國氣象局決定成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協調領導小組 (以下簡稱「領導小組」)及領導小組聯絡組。

領導小組的主要任務是: 領導和組織協調地質災害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和科技攻關工作; 研究重大合作事項; 檢查、總結並部署年度合作相關工作。領導小組原則上每年召開 1 次工作會議。

領導小組聯絡組的主要任務是: 組織落實和完成協調領導小組商定的合作意向和任務; 協調領導小組日常具體工作。

領導小組組成人員如下:

組長: 汪 民 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

矯梅燕 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成員: 關鳳峻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司長

柳 源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巡視員

侯金武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院長

田廷山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副院長

陳振林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

畢寶貴 中國氣象局預報與網路司司長

端義宏 國家氣象中心主任

孫 健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主任

領導小組聯絡組組成人員如下:

薛佩瑄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地質災害防治處處長

胡 傑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地質災害防治處調研員

李鐵峰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室主任

唐 燦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室副主任

卓弘春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地質災害防治處幹部

蒙嘉川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專業服務處副處長

黃 卓 中國氣象局預報與網路司天氣處處長

王建林 國家氣象中心業務處處長

李海勝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業務處處長

趙琳娜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專業氣象室主任

領導小組成員由於職務和崗位變動,不能繼續履行其職責時,成員隨之變動。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 中國氣象局辦公室

二〇一一年五月五日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