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地質災害
㈠ 沙塵暴是不是地質災害
是地質災害。
因為在地質學上,有地質作用的概念。地質作回用包括內力地質作用和外答力地質作用。正是由於各種地質作用,才有各種各樣的地質形態。
內力地質作用主要是一地球內熱能並主要發生在地球內部,包括岩漿作用、地殼運動、地震、變質作用。
外力地質作用是以太陽能和日月引力能為能源通過大氣、水、生物等因素引起。
沙塵暴屬於外力地質中的剝蝕作用和搬運作用,屬於地質作用的一種表現形式。
沙塵暴,同地震、火山爆發等共同改變著地表形態。我國的黃土高原就可以看作是這類地質作用的結果。
㈡ 挽近時期板塊運動與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在空間和時間域內的分布和活動,主要受控於自然環境條件,包括地質環境、地形環境和氣候環境;而地質環境則是最基本的,是地質災害形成的物質基礎。考察我國地質災害的活動,與挽近時期的構造活動關系十分密切,它對西氣東輸管道工程建設用地區地質災害發育在宏觀上起到制約作用。下面將從板塊構造觀點討論一下挽近時期以來中國大陸附近大陸與大洋各板塊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對我國地形和氣候環境的影響,並制約地質災害發育的情況。
一、板塊活動及其對地形、氣候的影響
(一)板塊活動特點
波瀾壯闊的燕山運動,結束了華北地塊與揚子地塊間長期構造分異的「南北對峙」局面。白堊紀末期,印度板塊自南南西方向推移過來,在始新世晚期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並楔入到歐亞大陸板塊之下,特提斯海關閉。此後,印度板塊仍以5mm/a的速度向北北東方向推進。在近南北向強大擠壓應力作用下,激發了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地殼不斷隆起,形成了青藏高原地塊及一系列向北東方向突出的以北西西走向為主的弧形褶皺構造和深斷裂帶,青藏高原地塊地殼的厚度最大達70km。與此同時,在中國大陸東部的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則分別從北東東和南東方向向歐亞大陸板塊之下俯沖,導致處於太平洋俯沖帶內側的華北地塊地幔物質上涌,擠入地殼使之受拉變薄,引張陷落而形成裂谷、盆地和平原,地殼減薄至30~35km。這樣就使得挽近時期以來中國大陸構造格架處於「東西對峙」的局面。
古中國地塊原被海洋所包圍,古生代末期中國地塊與西伯利亞地塊碰撞,中亞—蒙古大洋關閉,導致歐亞古陸形成。中國地塊挾持於印度、太平洋和菲律賓海三個板塊之間,北面又盤踞著巨大而堅硬的西伯利亞地塊,這種獨特的構造位置,使它成為現代板內構造活動最強烈的地域。
我國大陸現代構造應力場空間分布具有明顯的分帶現象(圖4-1)。西部的青藏高原為潛在逆斷型,最大主應力σ1總體近南北向,存在著巨大的大致呈東西走向的逆沖及逆掩型活動斷層。中部的青藏高原東緣和東北緣斜坡主要為潛在走滑型,最大主應力σ1的方向變化較大,南北向構造帶中巨大的活動斷層走向,由南往北的近南北向經北北西向、北西向,而逐漸轉為近東西向甚至北東東向,且左旋走滑型的較發育,現代構造活動強烈。而東部賀蘭山、六盤山以東和秦嶺以北地區,屬潛在正斷型和張剪走滑型,區內活動正斷層和裂谷型斷陷盆地很發育,它們的方向為北東、北北東向。其典型構造是太行山東緣斷裂、郯廬斷裂和汾渭地塹。上述不同地域的活斷層,都有過發生強烈地震的歷史。而在遠離板塊接縫帶的鄂爾多斯高原和四川盆地,則是我國大陸地殼最穩定的地塊。
(二)板塊活動對地形的影響
由於板塊的相互作用,使我國形成了西高東低台階狀地形格局,可明顯地劃分出三個階梯。最高一級台階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m以上;第二級台階為青藏高原以北和以東的塔里木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海拔一般1000~2000m;第三級台階以松遼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和低山、丘陵為主,海拔平原區200m以下,低山、丘陵區一般也不超過1000m。第二、第三級台階間為呈北北東向高聳的山脈,如大興安嶺、太行山等。
圖4-1中國大陸及鄰近地區現代構造應力狀態
1.強烈擠壓區;2.中等擠壓區;3.張應力區;4.活動逆斷層;5.滑動走滑斷層;6.斷陷裂谷及活動正斷層;7.板塊作用方向
第二台階及其兩側的邊緣轉折地帶,地面起伏較大,尤其邊緣山地地面高差懸殊,谷坡陡峻,往往是地質災害的易發區或危險區。
(三)板塊活動對氣候的影響
青藏高原的崛起,對我國氣候的影響極大。在上新世時期,青藏地塊海拔僅1000m左右,屬濕熱亞熱帶環境。但自早更新世以來青藏地塊急劇隆起,喜馬拉雅山、昆侖山等巨大山體上升到4000m以上,高空西南風環流被阻隔,高原氣候向干寒發展,逐漸形成了西伯利亞高壓。
青藏高原崛起後大氣環流形勢改變,中國大陸季候風盛行,氣溫和降水量的地區性和季節性變化都極大。冬季盛行西北風,寒冷乾燥,南北溫差很大;而夏季全國普遍高溫多雨,降水集中,多災害性暴雨天氣。在西北和內蒙古廣大地域內,氣候十分乾燥,土地沙化嚴重,揚沙和沙塵暴天氣頻發。
二、板塊活動對地質災害的制約作用
挽近時期的板塊活動,導致我國地質、地形和氣候環境都發生了極大變化,對地質災害成生和發展的制約作用十分明顯,主要體現了地質災害的區域性分布規律。現分析一下西氣東輸管道工程經過地段地質災害的區域性分布特點。
綜合管線經過地段的地質、地形和氣候環境,地質災害的分布可明顯地劃分出西、中、東三個區段。
西區段地理位置包括新疆、甘肅以及寧夏的西部。地形上處於青藏高原北部的第二台階。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風沙大,生態環境差,有些地段極為惡劣,地質上跨越了塔里木地台、天山地槽系和祁連地槽系3個一級大地構造單元;受印度板塊推擠所產生的強大構造應力,使本區段地震活動頻繁而強烈。本區段外動力地質災害以乾旱氣候制約的風蝕沙埋、鹽漬土腐蝕和鹽脹為主;此外,雨汛期突發的泥石流和洪水沖蝕災害亦致災較嚴重。
中區段地理位置包括寧夏東部和陝西、山西以及河南的西隅。地形上處於第二台階的東部。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地質上屬華北准地台中、西部的鄂爾多斯台坳和山西斷隆;受太平洋板塊俯沖作用而產生的汾渭地塹為大陸裂谷系,除地震活動較強外,本區段大部分地殼穩定性較好。制約本區段地質災害成生的主要因素有:①更新世堆積的風成黃土厚度大,尤其是地面廣布的Q3濕陷性黃土工程性質較差;②氣候較乾旱,生態環境脆弱,雨汛期集中降水,雨強較大;③地形上處於第二、第三兩台階的過渡地帶,起伏變化大,溝壑縱橫;④蘊藏的煤炭資源十分豐富,大量開采。因此本區段主要的地質災害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洪水沖蝕等山地災害為主;此外,黃土濕陷和潛蝕、采空塌陷也是本區段突出的地質災害類型,也有風蝕沙埋、鹽漬土腐蝕和鹽脹的乾旱氣候環境災害。本區段是西氣東輸管道工程建設用地區地質災害最集中,危險性最大的區段。
東區段地理位置包括河南、安徽、江蘇和上海。地形上處於第三台階,地勢低平,屬溫帶半乾旱、半濕潤季風氣候和亞熱帶濕潤季風(海洋性)氣候。地質上屬華北准地台的豫皖坳陷和揚子准地台的下揚子台褶帶;受太平洋板塊俯沖作用地殼引張陷落,總體上穩定性好,西氣東輸建設用地區附近地震活動水平較低。由於本區段人口稠密,工農業經濟發達,對地質環境的干擾破壞在有些地段很強烈,主要是抽汲地下水和采礦。本區段地質災害以緩變型的地面變形災害為主,主要災種有地面沉降、地裂縫和采空塌陷。此外,膨脹土脹縮變形災害也應關注。
以下將分節討論三個區段地質災害的類型、分布、形成條件和危害情況。
㈢ 最近看有關新聞報道歐洲受「拉尼娜」現象影響,將會出現「千年極寒」,包括中國在內的中亞地區也會受影響
最近,國內外媒體紛紛報道波蘭學者預測歐洲今年冬季可能出現「千年極寒」的消息,其中還提到了亞洲國家也可能出現寒冬。一時間,這一說法甚囂塵上,好似一粒投入湖中的石子,立竿見影泛起了輿論的漣漪。
「千年極寒」之說緣起何因?是否有科學依據?它與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是否南轅北轍?對此,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研究員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千年極寒」好似「瞎子摸象」
記者:目前大家關注的「千年極寒」是個怎樣的概念?這個說法從何而出,又緣起何因?
宋連春:我也從媒體上看到了波蘭學者關於「千年極寒」的觀點,但這觀點有點兒「瞎子摸象」的意味。這位學者僅僅依據單一影響氣候的因素預測未來氣候的趨勢,顯然是一種對氣候系統缺乏全面系統和深刻認識的表現。氣候系統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涉及到大氣、冰雪、岩石、生物、水五大圈層,甚至還包括了人類活動。因此,「千年極寒」的說法不能就此一言以蔽之,一錘便定音。
關於「千年極寒」的說法,波蘭科學家給出的理由是:在「拉尼娜」活動影響下,來自北大西洋的墨西哥灣暖流活動速度減緩,並且近幾年來規模縮小到只有過去的一半,其無法發揮中和極地南下冷空氣的效用,並且,一旦墨西哥灣暖流完全停止活動,歐洲將進入新的冰河世紀。
歐洲民眾真的會面臨「千年」以來最冷的寒冬嗎?「千年」二字冠在前面,是需要充足的科學依據,才能讓人信服的。
記者:目前「千年極寒」的觀點,已經出現了人雲亦雲的聲音。這個結論是否有科學依據?類似「千年一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目前可以預測嗎?
宋連春:波蘭學者的預測其理由並不能站住腳。「千年極寒」這個說法的科學依據非常不充分,是不可信的,是完全可以被駁倒的。
實際上,把「拉尼娜」和墨西哥灣暖流扯到一起有「風馬牛不相及」的感覺,因為它們是屬於不同時間尺度的變化。「拉尼娜」是年際尺度,逐年之間的波動起伏比較大;而大西洋暖流卻是相對穩定的,主要表現為十年以上的長周期變化,而且近幾十年的觀測顯示出,大西洋暖流只有很弱的減少趨勢。目前國內外研究還缺乏足夠的科學證據來證明「拉尼娜」與墨西哥灣暖流有直接關系。
其次,「拉尼娜」的直接影響僅局限於熱帶太平洋地區,對中高緯度地區天氣氣候的影響是間接而復雜的。舉個例子來說,自1986年以來,歐洲地區發生過4次「拉尼娜」事件,其中只有兩次出現了冷冬。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拉尼娜」事件期間,歐洲氣溫普遍較常年明顯偏暖了1℃至4℃,並沒有出現偏冷的現象。所以,單單靠目前出現的「拉尼娜」現象就預測歐洲將出現「千年極寒」,這顯然是缺乏科學依據的。
何況,目前在科學上還不具備預測「千年一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能力。氣候的預測不僅復雜,而且難度很大,仍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人類對氣候預測的能力只能局限在對未來一段時間內氣候異常總體趨勢的預測,還無法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做出可靠的預測,尤其是針對「千年寒冬」這樣特別極端事件的預測,更缺乏可以信賴的科學技術和手段。
記者:全球變暖是大家都瞭然於心的一個趨勢,如今「千年極寒」的說法與前者之說是否南轅北轍?它出現的可能性大嗎?
宋連春:所謂氣候變暖,是指「整體趨勢」在變暖,一般是指100年來的一個總趨勢,但由於氣候存在年際波動,所以並非「今年溫度比去年高」就能稱其為變暖。
在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的影響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出趨多趨強的情況,並不排除某一年、某些地區會發生「寒冷事件」,但是出現「千年極寒」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當前全球氣候處於持續性「溫暖」階段。
回過頭來看,2009年是有記錄以來南半球最暖的年份,2000至2009年是1850年以來最暖的十年,這都表明近百年來的氣候變暖趨勢是一個全球性的長期過程。根據1500年以來的代用資料分析,歐洲冬季氣溫變化與1901年至1995年的平均值相比,距平大多在正負2℃之內。1708至1709年冬季是1500年以來最冷的冬季。但20世紀中期以來,歐洲冬季氣溫始終處在上升的趨勢,沒有出現過較常年偏低2℃的偏冷冬季。由此看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出現「千年極寒」的可能性極小。
今年冬季我國冷暖變化幅度較大
但是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在全球變暖的情況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在增大。
以我國為例,今年以來,天氣氣候十分異常,降水量大、暴雨日數多,氣溫高,高溫日數多,旱澇災害相連,冷熱時空交替明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強降雨造成多流域汛情並發和地質災害多發。西南地區發生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為嚴重的秋冬春持續特大乾旱;新疆北部出現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為嚴重的冬季雪災;東北華北發生了40多年來最為嚴重的冬春季持續低溫;華南、江南5月至7月遭受了14輪暴雨襲擊,造成了嚴重汛情;北方和西部地區7月中旬至9月上旬遭受了10輪暴雨襲擊,渭河、遼河、第二松花江出現嚴重的汛情;甘肅、陝西、四川、雲南等地發生了嚴重的地質災害;青海、新疆、海南等地也發生罕見暴雨洪澇;全國高溫日數異常多,東北、華北、西北、江南多地高溫突破歷史極值,南方多地高溫持續時間超歷史同期。
記者:您在此為大家揭開了「千年極寒」在科學上是不可信的面紗。很多百姓在關注一個問題——今年我國冬季的氣溫與往年相比,會出現異常嗎?
宋連春:首先,我想說說一個概念——氣候預測。在氣象學上,月以上時間尺度的預報稱作為氣候預測,與中短期天氣預報相比,氣候預測更加復雜,難度更大,仍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影響我國冬季氣溫異常的因子,除了「拉尼娜」導致的熱帶海洋和副熱帶高壓的變化外,歐亞中高緯度的環流形勢對我國冬季氣候也有重要影響。其中,西伯利亞高壓及東亞冬季風活動與我國冬季氣溫密切相關。
就目前來看,「拉尼娜」正在發展狀態,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總體偏強,但穩定性較弱,位置變化幅度較大,中高緯地區的冷空氣逐漸活躍,但還並未明顯偏強。綜合分析預計,今年冬季我國冷暖變化幅度較大,部分地區氣溫可能較常年同期偏低,也可能出現階段性強降溫過程。11月份,我們還將組織全國性的會商,對我國乃至亞洲一些地區的冬季氣候做全面、詳盡的預測展望。
㈣ 在帕米爾高原的那一邊,有著中亞唯一的內陸高山國家——塔吉克。該國擁有整個中亞地區60%的水資源,
小題1:B 小題1:C ㈤ 四川地質災害多發的原因
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又稱「歐亞地震帶」,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回,從印度尼答西亞開始,經中南半島西部和我國的雲、貴、川、青、藏地區,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到地中海北岸,一直還伸到大西洋的亞速爾群島。 ㈥ 人類過度破壞地球資源的事例
[地球故事] 北極環境的破壞者 ㈦ 比較中亞與西亞氣候(類型,成因)以及氣候對水文,植被,地貌(從外力作用角度),農業,氣象災害的影響
中亞深居內陸,海洋水汽難以到達,氣候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乾旱(最高溫度超內過30度),冬季寒冷風容大(最低溫度零度一下),也就是說,終年乾旱少雨.水文特徵好像主要是說降雨和河流的吧,降雨上面提過了,終年乾旱少雨,降雨量在30毫米以下;河流多是內流河,春季山川冰雪融化,形成河流,待到夏秋炎熱少雨的時候河流有斷流的現象出現. ㈧ 地質災害、環境保護與人類生存 正常年景,全球自然災害的經濟損失是600億美元,12000人喪生,而且有不斷增加的趨勢。有關的經濟損失1990年為470億美元,1992年630億美元,1994年650億美元,1995年達1800億美元(因日本阪神大地震)。中國每年都因地質災害而損失500億~600億元和近萬人喪生。 地質災害是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的影響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造成損失的地質作用。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水土流失、海水入侵、土地荒漠化等。滑坡、崩塌、泥石流是最常見的地質災害。 崩滑流分布在中、日、美、印、瑞(士)、秘魯、哥倫比亞等國,日本5584處,總面積1433km2(表6.21)。瑞士20世紀已有5000人死於此種災害,美國在70年代就因此而損失10億美元,20世紀最大的兩次崩滑流都發生於安第斯山區,共死亡4.8萬人,摧毀小城市2座。中國也屬崩滑流特別發育的國家,災點達41萬多處,有特大型崩滑點191處,泥石流149處,較大型的崩滑、泥石流點7473處,在川、藏、甘、滇等地共有10餘萬條山溝有泥石流發生。全國有70餘座縣城處於這種災害的威脅之下,崩滑流多在山區發育,影響總面積173.52×104km2,占我國國土面積的18.10%。其危害極其嚴重,造成人員傷亡,毀壞村鎮、農田道路和基礎設施,特別是對鐵路交通的破壞尤甚,每年都有發生,平均每年經濟耗費達7000餘萬元,僅1981年寶成鐵路修復費用就高達3億元。對電力設施的破壞也是驚人的,1989年雲南漫灣電站滑坡損失10億元。 地震災害是對人類威脅最大的地質災害。1900~1990年全世界共有260萬人死於地震,其中萬人以上的27次。中國處在全球兩大地震活動帶交接處,震災特別嚴重,20世紀來共死於地震115萬人,占總死亡人數的44.2%。全球死10萬人以上的8次大震,4次發生在中國,1976年唐山地震就死亡24.3萬人。最近發生在張北地區的6.2級地震中有50人死亡,1000多人受傷,而且地震常伴以火災、海嘯、滑坡、風暴、洪水、雪崩等,加重災情(表6.22),地震雖可預報,但短期預報的成功率不高,所以震災有突發性,隱蔽性的特點。中國地震活動頻次高,強度大,城市受災率高,全國Ⅶ級以上高烈度區面積達312×104km2,70%的百萬人口以上大城市位於此區,特別是一批重要的城市如北京、天津、西安、太原、呼和浩特、昆明、烏魯木齊、銀川、拉薩、汕頭則位於8級的高烈度地震區,至20世紀末,中國都是處於地震活躍期,加強地震預報,作好工程選址論證,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人員和財產損失。 表6.21國內外部分典型「滑崩流」狀況 表6.22全球典型地震及其損失情況表 表6.23全球部分火山活動及其危害一覽表 表6.24中國地面沉降情況 (據段永侯等,1993) 火山活動造成的地質災害不如地震影響大,全球共有850座活火山,每年有60座左右噴發,3.6億人口受到威脅,本世紀共約10萬人死於火山災害,經濟損失200億美元(表6.23),本世紀傷亡最大的火山噴發發生在印尼的馬提尼克島,毀滅了聖皮埃爾城,死亡3萬人,中國火山活動較少,危害較小,火山噴發前一般都有明顯徵兆,通過監測和觀察,可以作出准確預報,避免或減輕經濟損失及人員傷亡。 地面塌陷多為天然成因人工誘發,分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和黃土塌陷。中國岩溶塌陷分布於碳酸鹽岩區,如滇、黔、桂、川、湘、粵、鄂、冀、遼等省區,共有岩溶塌陷點2841處,面積332.8km2,其中自然成因僅30.4%,其餘為人為因素誘發,多為礦坑輸水或人工抽水造成,而且其比例越來越高,表現為突然、點多、影響范圍不同,發育具連續性、重復性、分布集中,危害較大。安徽省每年直接經濟損失436.8萬元,遼寧省5000萬元,雲南1000萬元,全國估計在1.2億元,中國采空區塌陷主要發生在近20多年,多因采礦方案不合理,造成全國每年塌地約70km2,直接經濟損失3.17億元,吉林采10000t煤塌地約1hm2。黃土濕陷主要發生於西北幾省,每年經濟損失250萬元。總之,中國地面塌陷災害有日漸加強的趨勢,主要是人口壓力大,工程項目多,地下水使用和排放不當,采礦的施工管理不嚴格。因此,健全法制,加強監管,合理開發,是最根本的治理措施。 地面沉降及地裂縫,多因過量開采地下水引起,也有因地殼運動和石油開采引發。河北平原有區域性整體沉降特點,有的連片達幾千至上萬平方公里;地裂縫分布規律性不強,長度數十至數百米,寬度幾厘米至數十厘米不等,垂直落差多在幾十厘米以內,主要由於抽排水,采礦,新構造運動,岩土體變形等因素造成。在西安、太原等地地裂縫與地面沉降同時出現,相互疊加,其危害尤大(表6.24)。城市的高精度監測,科學地制訂城市採用地下水的模型,以防為主,可減輕損失。 土壤侵蝕又稱水土流失是一種累進性的地質災害,它改變地表面貌,使肥沃表土流失,後果極其嚴重。全世界每年有270×108t土壤流失,喪失地力的耕地達500×104~700×104hm2。美國每年流失土壤30×108t,原蘇聯5×108~6×108t,中國50×108t,其中含氮磷鉀4000×104t。中國水土流失面積180×104km2,約占國土面積18%,原蘇聯50年代末在中亞掀起的墾荒種糧運動留下了破壞表土,得不償失的惡果,幾十年過去了也未恢復,重復了美國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葉變中西部牧場為農場的錯誤。中國水土流失以大興安嶺—賀蘭山—龍門山—橫斷山脈以東最烈,其中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達43×104km2,侵蝕模數8000t/(km2·a),表層沃土每年沖蝕0.1~2cm,水利工程使用年限極短,有的水庫4年內即為泥砂填滿,每年向黃河輸泥沙14.2×108t,占黃河總泥砂量的91%。水土流失與植被發育程度關系密切,植被的破壞是促成水土流失嚴重的直接原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經濟損失,全國每年平均96億元,水土流失導致可耕地減少,地力貧化、土層變薄、蓄水能力降低,也造成湖泊、水庫、河道淤塞,減低經濟效益,造林綠化、退耕還林,搞小流域治理,定會收到較好成效。 土地沙漠化是人類面臨的又一挑戰,全球乾旱、半乾旱面積占陸地的1/3,由於過度放牧和開墾每年有2100×104hm2旱地沙化,其中6000×104hm2完全淪為沙漠,直接威脅著3000×104hm2的可耕地,而中國現有沙漠面積15.33×104hm2,占國土面積15.9%,每年仍以沙漠面積的1.32%的速度增加導致生態環境極度惡化,我國60%的貧困縣集中分布在沙漠區的附近,每年因風沙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45億元人民幣,沙漠化的加劇則是由於人為的不合理耕作和氣候乾燥多風的共同影響造成。我國三北防護林帶的營造已經開始對抵禦風沙發揮日益明顯的作用。 土地鹽鹼化是因不合理灌溉、海水入侵等因素造成。全世界14.7×108hm2耕地中有3.8×108hm2(26%)有不同程度的鹽鹼化。美國每年因此而損失1%耕地。中國鹽鹼化土地多分布在西北、華北地區,共8.18×104hm2,約占總耕地面積8.5%,每年因此而造成的經濟損失25億元人民幣。因科學普及,近年來中國土地鹽鹼化發展已得到遏制。 其他地質災害如海水入侵,水土環境異常(地方病)地下水水質變異(污染)和水位上升,坑道突水,瓦斯爆炸,煤層自燃,河湖及水庫淤積,河海塌岸,冷浸田、水庫滲漏、脹縮土、凍土凍脹融陷,砂土液化等雖是影響較局部的災害,但若處置不當,也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地質災害是各類災害中發生頻度高,影響范圍廣,經濟損失大的事件,自古以來,人類一直在與自然災害的斗爭中生存和發展,20世紀以來,隨著經濟飛速發展,人們向自然界的索取不斷加大,地質歷史時期逐漸形成的生態環境平衡遭受到越來越嚴重的破壞,災害類型越來越多,破壞性也越來越大,造成的經濟損失也越來越嚴重,也就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對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和治理也有了高新的技術手段,地震、火山的預報工作已有了長足的進步,海水倒灌、地面沉降的治理已日益成效顯著,滑坡、泥石流的監測也使不少生命財產免受劫難;沙化和洪水也逐步減少了對人類的威脅。1998年,中國長江和松花江遭到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的襲擊,但中國人民戰勝了洪水,減輕了損失,這就給世人提供了戰勝自然災害的經驗。 ㈨ 廣西多地質災害的原因
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夏季濕熱多雨,受台風影響,多暴雨。全區年平均降雨 ㈩ 東亞南亞東南亞西亞中亞共同的自然災害 東亞南亞東南亞西亞中亞共同的自然災害:乾旱災害。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