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榆林境內工程地質自然環境

榆林境內工程地質自然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07 05:26:52

A. 榆林丹霞地貌地質介紹謝謝

丹霞地貌
編輯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系指由產狀水平或平緩的層狀鐵鈣質混合不均勻膠結而成專的紅色碎屑屬岩( 主要是礫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節理切割,並在差異風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蝕、風力侵蝕等綜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狀、寶塔狀、針狀、柱狀、棒狀、方山狀或峰林狀的地貌特徵。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部及西南部,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其中中國分布最廣。1928年,馮景蘭等在粵北仁化縣發現丹霞山,將此地地貌取名為丹霞地貌,並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紅色砂礫岩層命名為丹霞層,此後又有多人對其概念進行闡述。
中文名
丹霞地貌
外文名
Danxia landform
分布區域
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
首次發現
1928年,粵北仁化縣發現丹霞地貌

B. 榆林地區工程地質資料

地質局看看吧!

C. 榆林的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榆林市位於陝西省最北部,西鄰甘肅環縣、寧夏鹽池縣,北連內蒙古准格爾、伊金霍洛、烏審、鄂托克等4旗,東隔黃河與山西河曲、保德、興縣、臨縣、柳林縣、石樓等7縣相望,南與陝西省延安市吳旗、志丹、子長、延川4縣接壤。地理座標:北緯36°57′~39°35′,東經107°28′~111°15′。榆林市行政區劃版圖形似三角形。榆林最東端為府谷縣皇甫鄉段寨村,最北端為府谷縣古城鄉劉家坡村,最西端為定邊縣劉峁塬鄉,最南端為定邊縣白馬要鄉鐵角城。東西最大長度309公里,南北最大寬度295公里,總面積43578平方公里,約占陝西省21%,居陝西省10個地級市之首。 榆林市是中國日照高值區之一,在陝西省,日照時間最長,年平均日照時數2593.5~2914.4小時,東北部最高2898.7~2914.2小時/年,西部次之2739.9~2803.0小時/年,東南部較低2710.3~2731.7小時/年,南部最低2593.5~2698.4小時/年。一年之中5~8月日照較多,12~翌年2月份較少。平均日照百分率59~66%,榆林市差異較小,一年中以降冬(12~翌年1月)最大,春夏逐月緩慢減少到夏末秋初(7~9月)最小,中秋到冬迅速增長。
氣溫四季明顯,春溫大於秋溫,春季升溫快而不穩定,秋季降溫迅速,冬季受北方冷氣團控制,氣壓高、天氣晴朗,多高雲,冬季平均氣溫-7.8~4.1℃,氣溫變化梯度大,梯度方向東南~西北。10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為大地封凍期,一般年份凍土深度1~1.2米,入春以後,氣溫明顯回升,平均日增溫0.2℃左右。但由於西伯利亞極地乾冷氣團仍不斷南下侵襲,使得春季溫度很不穩定,5月中旬局部亦可驟然降雪,到夏天受大陸氣團和副熱帶高壓西伸北抬的影響,氣溫高,天氣炎熱,各月平均氣溫在20℃以上,日最高氣溫≥30℃的日數,多年平均為22~68天。氣溫梯度小,梯度方向近東~西;秋季在極地氣團的侵襲和穩定控制下,迅速降溫,尤以10~11月最為劇烈,平均每天降溫0.27℃。 新中國成立後,榆林經濟雖有很大發展,但由於地下資源發現較遲,國家大的產業項目未在榆林布局,這里仍為全國經濟發展的滯後區域。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特別是隨著神府煤田的開發以及靖邊天然氣田的探明,榆林的經濟從單一的農業型經濟模式向綜合型經濟模式轉變,其中煤炭、化工、電力、紡織、機械、食品加工等產業發展較快。1988年以來,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經濟發展體系。到1992年,榆林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1.68億元,比1980年增長218%;國民收入17.57億元,增長177%;工農業總產值達到24.11億元,增長150%;財政收入1.51億元,增長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471元,增長10倍。
2014年,全年生產總值突破3000億大關,達3005.74億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5.04億元,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2051.94億元,增長9.8%;第三產業增加值808.76億元,增長7.2%。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4.8%、68.3%和26.9%。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89005元,約合14546美元。 從各區縣來看,神木縣、榆陽區和府谷縣生產總值(GDP)領先,吳堡縣生產總值(GDP)最低;從人均生產總值(GDP)來看,神木縣人均生產總值(GDP)為32737.03美元,位居第一,府谷縣和靖邊縣分列第二、第三位,人均生產總值(GDP)分別為26921.55美元和15527.68美元,佳縣人均生產總值(GDP)最低,為2809.85美元。截止到2013年,榆林市仍有半數縣人均生產總值(GDP)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榆林地區在春秋戰國時期為游牧區域,農業不發達。秦、漢兩代王朝對這一地區採取屯兵守衛和移民實邊的墾殖政策,這里遂成為農牧交錯發展或亦農亦牧地區。
東漢末年,戰亂紛繁,陝北地區因漢族南遷,農業又退居次要位置。西晉以後,歷經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榆林地區仍然是北方少數民族游牧之地,唐朝時,獎勵農墾,榆林農業得到發展。北宋時期,延安、綏德、神木等地實行屯軍募民,墾植耕種,農業生產繼續有所發展。但唐、宋兩代榆林地區仍是農牧交錯、亦農亦牧之地,尚有一些森林資源。人口雖較前增加,但水土流失尚不嚴重,墾植尚未過度,大體維持生態平衡。
明王朝建立後,明政府為解決部分軍糧,陸續擴大開墾規模。到明萬曆年間,榆林地區北部6縣境內就開墾屯田345萬畝,相當北6縣現有總耕地面積的一半以上。延、綏兩地軍墾面積達100萬畝以上。農業成了社會經濟構成的主要成分,生態平衡遭到一定破壞。
清朝在榆林地區境內也推行移民實邊政策,允許農民在長城內外開荒種地。隨著長期移民和軍屯的增加,內地的農業技術也隨之傳入;晚清和民國時期,以開荒擴耕為增產手段、廣種薄收的不良做法沒有改變,植被繼續遭到破壞,水土流失更加嚴重。由唐宋開始特別是明清以來的過度墾植,形成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前夕。
建國以後,農業生產有了一定發展,但因合作化運動發展過快,不少農民適應不了形勢的迅速變化,農業增產實際效益不高。特別在1958年開展的公社化運動中,由於「左」的影響,使農業生產遭到破壞,加上歷年自然災害,農業生產水平徘徊不前,農村貧困面貌沒有根本改變。1978年以來,黨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振興農村經濟的政策,改革農村經濟體制,建立各種類型的聯產承包責任制。由1980~1988年榆林各縣先後出現了許多科技戶、專業戶、專業村(重點村)。農業生產已開始由糧食為主的種植業向以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產業結構轉化,由封閉式自給生產向開放性商品生產過渡,全地區大部分農戶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1989年,榆林伏旱連秋旱長達80多天,糧食總產量仍然達到5.44億公斤,仍比1987年增長26.7%。
2012年,榆林農林牧漁業實現增加值125.88億元,比上年增長5.9%。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9.72億元,增長5.8%。在總產值中,種植業產值109.48億元,增長7.0%;畜牧業產值85.60億元,增長4.1%;林業產值5.94億元,增長13.2%;漁業產值0.84億元,增長3.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7.86億元,增長6.9%。
2012年末全市耕地總資源1439.55萬畝,常用耕地面積870.94萬畝。 新中國成立前,榆林的工業基礎十分薄弱,除國民黨22軍開辦的幾個小廠外,其餘均系私人開辦的小手工業作坊,生產工藝落後,質量差。1949年榆林有各類工業企業62個,總產值323.9萬元,主要產品僅有原煤、食鹽、陶瓷、地毯、食油、純鹼等6種。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50年代的恢復和發展,60年代的調整,70年代的重點發展和80年代的全面改革,現已形成紡織、皮革、卷煙、食品、化工為主的30多個行業門類,產品達千餘種。1990年有企業714個,職工42835人,固定資產原值54448萬元,工業總產值69204萬元(鄉以上企業),是1949年工業總產值的212.6倍,實現利稅4745萬元。產品質量不斷提高,有7個產品獲部優質產品,37個產品評為陝西省優質產品。
2012年,榆林完成工業總產值3126.88億元,比上年增長17.5%;工業增加值1991.41億元,增長13.6%。其中,全市621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2999.17億元,增長17.9%;增加值1952.01億元,增長13.8%。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127.71億元,增長9.3%;增加值39.40億元,增長9.3%。規模以上重工業企業完成產值2959.37億元,增長17.7%,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98.7%;輕工業完成產值39.80億元,增長36.7%,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1.3%。 榆林商業活動開始較早,在堯帝時人們就在井邊進行交易,在戰國時期榆林就有交易場所——市、市內有各種各樣的「肆」,秦時榆林膚施已成為秦都咸陽與西北地區聯系的沖要。晉義熙9年(413),赫連勃勃征發嶺北各族人民10萬人在今靖邊縣白城子營築統萬城,此後一個時期,統萬城成了「九域貢以金銀、八方獻其珍寶,萬方輻輳,集於輦下」,財富集中、商業繁榮的城市。
宋淳化3年(992),占據榆林西北部地區與宋朝抗衡的黨項拓跋部物資匱乏,首領李繼遷請宋朝解除陝北邊禁,設立集市,得到宋廷的允許。黨項人以「馬、牛、駝、羊之產」,宋朝則以「金銀、繒帛之貨,互通有無,各得其所」。次年,宋朝又取消了不許黨項人所產之青、白鹽入境的禁令,允許黨項人在宋朝沿邊以青、白鹽交換穀物。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黨項拓跋部首領李德明請求宋朝在陝北等地、宋與拓跋部交界處設「榷場」,得到宋朝的允許後,在榆林今榆林市碎金驛村、佳縣通秦寨、神木等地相繼設置了榷場。
西夏建國後,除沿邊互市、榷場的貿易外,西夏常常通過派遣使節,深入宋朝內地進行貿易。乾順時,「夏國進奉使入邊,輒鬻其所乘馬,邊人以價值賤,爭市之,於是使者帶馬日多」。西夏、宋朝即使在兩國進行戰爭期間,邊民間的貿易從未停止過。
從元代直至民國時期,榆林市一直是西北蒙古等少數民族與漢民族經濟貿易交換的重要通道。明代,在榆林長城沿線,先後設立有紅山市、神木市、府谷皇甫川等市。從清朝直至民國時期榆林的蒙漢互市都非常活躍。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對陝甘寧邊區實行經濟封鎖,在榆林鎮川、魚河、神木、安邊等地設立物資「統制」站,置哨卡禁止物資進出陝甘寧邊區。但陝甘寧邊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自力更生,發展了經濟,並制定優惠政策,使邊區商業日益興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度由於國家對市場統得過「死」,榆林商品流通不暢,商品經濟發展緩慢。1980年後,國家逐步開放市場和下放一些商品的管理,榆林的商品經濟逐漸發展,市場日益活躍,商品流通渠道不斷增多,商業日益繁榮起來。
2012年,榆林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0.22億元,比上年增長16.3%,其中餐費收入30.30億元,增長11.1%,商品零售239.90億元,增長17.0%。批發業實現銷售額1243.90億元,增長10.9%;零售業實現銷售額260.30億元,增長31.1%;住宿業實現營業額13.60億元,增長27.6%;餐飲業實現營業額35.90億元,增長22.9%。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3.3%,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上漲2.3%,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上漲2.5%。 榆林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簡稱「榆林高新區」,前身為「榆林經濟開發區」)。2011年,陝西省政府批復,榆林經濟開發區更名為榆林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更名後的榆林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享受省級高新區的相關政策,園區產業定位是重點發展新能源、新型加工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葯、現代服務和環保產業;將設立榆林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榆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將對培育一批增長極、以點帶面引領區域發展、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意義。2012年,國務院批准榆林高新區升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是陝西省獲批的第五個國家級高新區。
榆林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陝北能源化工基地的一部分。上世紀80年代國家對榆林開展大規模勘探,榆林全市已發現礦產8大類48種,潛在價值超過46萬億元人民幣。特別是煤、氣、油、鹽資源富集一地,且組合配置好,國內外罕見,開發潛力巨大。1998年7月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總體規劃獲原國家計委批准,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正式啟動。為了開發陝北富饒的能源化工資源,國家計委於2003年3月正式批准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在榆林啟動建設,這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區域為榆林、延安兩市,面積8萬平方公里。

D. 榆林市天地地質勘探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榆林市天地地質勘探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09月19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地質勘探技術回咨詢、地基基礎技答術咨詢、支護工程技術咨詢、地質工程設計咨詢、測繪咨詢等。
法定代表人:張立新
成立時間:2011-09-19
注冊資本:3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61270010004876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榆林市榆陽區崇文路1號(一八五隊家屬院1-1-301室)

E.  評估區自然地理與地質環境

一、自然地理條件

(一)地形地貌

管線所經陝西北部地貌大致以長城沿線為界,以北屬沙漠高原,以南為黃土高原。在馬路壕以西,管線沿毛烏素沙漠南緣經過,沿線地形平緩,海拔1328~1449m,由西向東緩傾,河谷寬短,地面物質組成以鬆散的砂為主。按其形成特徵,分為沙丘沙地與草灘盆地兩個地貌類型。在馬路壕以東,管線橫跨陝北黃土高原中部,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地形破碎,谷深坡陡,海拔1079~1732m,在東部黃河河谷區降至776m。根據地貌形態的差異,可分為黃土梁

溝壑、黃土峁梁溝壑、黃土寬梁殘塬溝壑及河谷階地。

1.沙丘沙地

主要分布於紅柳河與蘆河之間、梁鎮至定邊以北地區及靖邊縣城附近,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為主,流動沙丘僅靖邊縣城附近局部分布。沙丘高度一般3~7m,高者達30餘米,迎風坡一般面向西北。

2.草灘盆地

分布於定邊—靖邊一帶,由一些低緩的內陸小盆地和灘地組成。灘地和盆地中部低窪,有的積水成湖。因鹽分長期積累,形成許多鹽湖、鹽鹼地。小盆地間為高幾米至十幾米的寬緩分水鞍地,表面坡度3°~10°。

3.黃土梁

溝壑

主要分布於馬路壕至武家坡之間。溝間地與溝壑之比為1:1,溝壑密度5~6km/km2,相對切割深度100~200m,

地平坦開闊,寬達300~500m,長者達1000~2000m,多被流水侵蝕分割成零星的坪地。

4.黃土峁梁溝壑

主要分布於子長境內及延川西北。峁多梁窄,峁梁起伏,谷坡坡度5°~30°,懸溝及「V」形沖溝密集。河流及沖溝下切強烈,相對切深大於150m,多數切入基岩。溝壑密度平均7~8km/km2

5.黃土寬梁殘塬溝壑

主要分布在延川縣楊家圪塔至黃河之間,梁地寬500~600m,梁頂坡度1°~3°,鄰近溝緣線時增大至10°~30°。河谷范圍內以短梁低峁為主,河流切割深度150~220m,基岩出露厚度由20~30m至70~80m不等。溝壑密度一般4~5km/km2

6.河谷階地

沿線河流普遍發育兩級階地,均屬基座階地,基座為中生界砂、頁岩或新近系粘土岩。一級階地階面平坦,一般寬50~100m,前緣以陡坎形式高出河床4~10m;二級階地受切溝侵蝕分割斷續分布,階面寬度一般30~40m。

(二)氣候氣象

陝西北部屬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風大沙多,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多霜,冬季乾燥寒冷。年平均氣溫7.9℃~10.6℃,沿線定邊、靖邊、子長、延川年均降水量依次為324、395、517、456mm,降水季節變化明顯,60%~70%的降水集中於7~9月,多暴雨。總體上西部較東部風大,平均風速定邊、靖邊3m/s以上,子長、延川小於2m/s,而東部較西部降水量大,易導致西部風蝕沙埋和東部的崩滑流災害。另外,沿線存在季節性凍土,平均最大凍結深度分別是:定邊133cm、靖邊106cm、子長103cm、延川93cm。

(三)河川水文

包括內流水系與外流水系,以外流水系為主。外流水系屬黃河流域,以長城為界,河網發育迥然不同。長城以北受毛烏素沙地影響,水系不甚發育,出現大片無流區域。管道僅經無定河支流紅柳河、蘆河兩條較大河流,一般流程短,河床寬淺。長城以南水系發育,河網密布,幹流深切,沖溝極為發育。河流枯、洪期流量變化懸殊,河水含沙量高,且具暴漲暴落特徵。7、8、9三個月流量佔全年徑流量的50%~80%。內流區集中於安邊一定邊一帶,八里河為陝西省最大的內陸河,7~9月多洪流。西部沙區地勢低窪,形成一系列內陸湖泊海子,較大者有花馬池、爛泥池、苟池等。

輸氣管線在本段末端延川縣的延水關第二次跨越黃河幹流而進入山西境內。

二、地質環境條件

(一)評估區地層與岩土工程性質

1.地層

陝北高原新生界第四系發育全、分布廣,為一套風積和河湖積的鬆散堆積物。高原北部沙地區出露全新統風積砂和上更新統薩拉烏蘇組,高原南部黃土區出露全新統黃土狀土、上更新統黃土、中更新統黃土和下更新統黃土。新生界新近系保德組在無定河中游、大理河、清澗河中上游及其支溝、溝堖出露。前新生界僅在深切溝谷和大河兩岸出露,由東向西依次為中生界中三疊統銅川組(T2t)、上三疊統延長群胡家村組(T3h)、永坪組(T3y)、瓦窯堡組(T3w)、下侏羅統富縣組(J1f)、中侏羅統延安組(J2y)、直羅組(J2z)、安定組(J2a)、下白堊統志丹群洛河組(K1l)、環河組(K1h)。綜合地層岩性詳見圖9-1。

2.岩土工程性質

沿線岩土體類型劃分見表9-1,分布情況詳見圖9-2。其中,堅硬—較堅硬厚層—塊狀碎屑岩組岩塊單軸抗壓強度35~65MPa;軟硬相間互層狀含煤油頁岩碎屑岩組砂岩抗壓強度25~48MPa,軟化系數0.36~0.50,泥頁岩抗剪強度參數φ=33°、c=17kPa;軟弱層狀粘土岩組抗剪強度參數φ=32°、c=13.6kPa,風化後浸水膨脹、崩解。黃土主要物理力學性質見表9-2。

(二)地質構造與地震

管線所經陝西段位於我國第二級地形階梯上。區域大地構造部位處於華北准地台西部鄂爾多斯台坳的陝北台凹。鄂爾多斯台坳為一大型向斜構造,長軸走向近南北,兩翼不對稱,西翼傾角3°~10°,東翼寬緩,傾角1°左右。陝西段管線處向斜東翼,為一向西緩傾的單斜構造,構造簡單,盆地內部無明顯大斷層,長期以來是個比較穩定的地塊。沿線新構造運動整體表現為間歇性緩慢抬升,中、新生代地殼垂直變形不明顯(圖9-3),褶皺、斷裂不發育,地震活動水平低。據歷史記載:公元966年橫山曾發生過5~6級地震,1448年、1472年榆林曾發生過兩次5級地震,1621年府谷曾發生過5級地震,1591年延長曾發生過5級地震,以後再未發生過4級以上地震,小震也很少發生。根據最新地震區劃,陝西段50年超越概率10%水平的地震烈度為Ⅵ度,地震動加速度峰值≤50gal。

圖9-1陝西段綜合地層柱狀剖面圖

表9-1岩土體工程地質分類表

表9-2陝西段沿線黃土主要物理力學性質統計表

(三)水文地質特徵

管線所經地區地下水按含水介質、賦存條件和水力特徵可分為第四系鬆散岩類孔隙水和碎屑岩類裂隙水。

1.第四系鬆散岩類孔隙水

沖洪積層孔隙水:分布在大理河、秀延河、永坪川、清澗河及趙家河等較大河谷漫灘及一級階地較連續段,含水層為具二元結構的黃土狀土及沖洪積砂礫石,厚度一般1~4m,礦化度一般小於1g/L,水位埋深3~10m,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豐水期時又可接受地表水的側向滲漏補給,主要向河流方向徑流排泄。

沖湖積層孔隙水:主要分布於沙漠高原區,含水層為上更新統薩拉烏蘇組粉細砂,厚5~80m不等,水量較豐,水位埋深一般小於3m,其水質復雜。靖邊以東地下水礦化度一般小於1g/L,水質較好;靖邊以西,地下水礦化度一般1~3g/L,草灘盆地等地勢低窪地帶多大於3g/L,在定邊鹽場堡高達9.3g/L,多為微鹹水或鹹水,水質差。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及凝結水補給,徑流條件較差,多向地勢低窪的湖泊、海子排泄。

黃土層裂隙孔隙水:分布於黃土高原區,具零散而不連續的特點,含水層主要為中更新統黃土,埋深一般30~120m。礦化度1.05~1.35g/L。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大多於下伏粘土岩或碎屑岩風化泥岩接觸面處以泉的形式向溝谷排泄,常導致斜坡失穩。

2.碎屑岩類裂隙水

主要為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基岩裂隙潛水,分布較廣泛。含水層以中粗粒砂岩為主,空間分布不連續。地下水主要賦存於風化裂隙和構造裂隙中,在秀延河,永坪川及清澗河一帶地下水位埋深7~20m,水質較為復雜,青陽岔以上白堊系含水岩組地下水礦化度多小於lg/L,青陽岔以下三疊系、侏羅系含水岩組地下水礦化度多大於1g/L。以大氣降水及地表水補給為主,常以下降泉或懸掛泉形式從岩層節理裂隙中溢出,數量較多,形成溝溝有水的特點。

圖9-2西氣東輸管道工程陝西段地質環境圖

圖9-3管道所處鄂爾多斯及周緣地殼垂直形變速率(周慕林,中國第四系)

(四)固體礦產資源

陝西段管道沿線固體礦產資源主要為煤,包括侏羅系煤田和三疊系煤田。侏羅系含煤地層為侏羅系中統延安組,分布在無定河東南大理河以北,面積7349km2,預測儲量883.580萬噸,煤層厚1m左右,目前尚未開采。三疊系含煤地層為上三疊統瓦窯堡組,其中5號煤厚0.2~2.93m,平均厚1.80m,3號煤厚0.05~1.06m,平均厚0.80m,其餘為薄煤層或煤線。三疊系煤田煤炭總儲量29.62億噸,其中探明儲量8.27億噸,預測儲量1.35億噸。子長礦區地處三疊系煤田腹部,已探明儲量7.99億噸。規劃開采能力每年300萬噸,現有開采能力每年為64萬噸。目前在子長縣瓦窯堡鎮、余家坪鄉和欒家坪鄉共建小煤礦45個,開采深度30~40m,局部達70m。

三、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對自然地質環境的影響

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對自然地質環境的影響分為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正面影響是指原本就脆弱不穩定的地質環境通過人類有意識的積極的活動加以改善,使之變得穩定和具有生態效益。負面影響就是對自然地質環境的干擾破壞,輸氣管道沿線陝西段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對自然地質環境的干擾破壞主要為采礦引起采空塌陷;其次,對土地的掠奪式利用,過牧、過樵、濫墾加上陡坡種植,造成土地退化,加劇了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災害。

陝西段沿線系國家能源重化工基地,蘊藏著豐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和岩鹽等礦產資源,主要有子長—永坪煤田、靖邊整裝天然氣田、定邊—靖邊、子長—永坪油田。其中子長—永坪煤田探明儲量7.99×108噸;靖邊整裝天然氣田探明儲量1593×108m3,開採的天然氣已輸送至北京、西安、銀川等城市,也是西氣東輸的首批氣源和重要氣源。隨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設,城市化和交通設施也在加速發展中,特別是煤礦開發和建設、交通管線的修建,破壞了地質環境自然狀態下的穩定和平衡,導致脆弱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產生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塌陷等地質災害

四、地質環境條件復雜性等級的分段劃分

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如圖9-2所示,地質環境的復雜程度劃分如下:

紅柳溝—土墩梁:沖溝發育、地質災害種類多、危險性較大,地質環境條件中等,段長56.163km;

土墩梁—高家灘:地形平緩、岩性簡單,地質災害輕微,地質環境條件簡單,段長55.127km;

高家灘—李家梁:以固定半固定沙丘為主,局部地段有流動沙丘分布,地質環境條件中等,段長27.212km;

李家梁—馬路壕:地處黃土高原與沙漠高原接壤地帶,梁峁坡面上覆有薄層片沙或低緩的流動沙丘,風蝕嚴重,地質環境條件中等,段長11.686km;

馬路壕—黃河:地處黃土丘陵溝壑及寬梁殘塬溝壑區,地形高差大,突發性地質災害頻發,人類活動強烈,采空區存在塌陷和潛在塌陷隱患,地質環境條件復雜,段長185.007km。

合計:地質環境條件復雜段管線長185.007km,佔54%;中等段管線長104.061km,佔30%,簡單段管線長55.127km,佔16%。

F. 榆林市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榆林市位於陝西省最北部,西鄰甘肅、寧夏,北連內蒙古,東隔黃河與山西相望,南與陝西省延安市接壤。地理座標:北緯36°57′~39°35′,東經107°28′~111°15′。榆林市行政區劃版圖形似三角形。榆林最東端為府谷縣皇甫鄉段寨村,最北端為府谷縣古城鄉劉家坡村,最西端為定邊縣劉峁塬鄉,最南端為定邊縣白馬要鄉鐵角城。東西最大長度309公里,南北最大寬度295公里,總面積43578平方公里,約占陝西省21%,居陝西省10個地級市之首。

榆林市是中國日照高值區之一,在陝西省,日照時間最長,年平均日照時數2593.5~2914.4小時,東北部最高,南部最低。一年之中5~8月日照較多,12~翌年2月份較少。平均日照百分率59~66%,榆林市差異較小,一年中以降冬(12~翌年1月)最大,春夏逐月緩慢減少到夏末秋初(7~9月)最小,中秋到冬迅速增長。

氣溫四季明顯,春溫大於秋溫,春季升溫快而不穩定,秋季降溫迅速,冬季受北方冷氣團控制,氣壓高、天氣晴朗,多高雲,冬季平均氣溫-7.8~4.1℃,氣溫變化梯度大,梯度方向東南~西北。10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為大地封凍期,一般年份凍土深度1~1.2米,入春以後,氣溫明顯回升,平均日增溫0.2℃左右。但由於西伯利亞極地乾冷氣團仍不斷南下侵襲,使得春季溫度很不穩定,5月中旬局部亦可驟然降雪,到夏天受大陸氣團和副熱帶高壓西伸北抬的影響,氣溫高,天氣炎熱,各月平均氣溫在20℃以上,日最高氣溫≥30℃的日數,多年平均為22~68天。氣溫梯度小,梯度方向近東~西;秋季在極地氣團的侵襲和穩定控制下,迅速降溫,尤以10~11月最為劇烈,平均每天降溫0.27℃。

榆林市境內有大小53條河流匯入黃河,均較短小,較大的河流主要是四川四河: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馬川、窟野河、禿尾河、佳蘆河、無定河。匯入黃河的河流以黃河為侵蝕基準,流向由西北向東南(其中無定河上游流向三折),支流呈樹枝狀並從下游到上游增多。較大的河流下游為基岩峽谷,比降較大,支流少而短直;中游一般河谷寬闊,漫灘階地發育,河道寬淺,較大的支流多在中游匯集。上游多發育在老谷澗上,河流深切成黃土(部分底部切入基岩)峽谷,比降大,多跌哨,流向受古地形的谷、澗走向控制,支流較多,但一般較直。

G. 榆林環境保護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簡介:榆林環境保護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是陝北首家集環境評估、能源審計、能源評估回和規劃、項目答投資、環境工程設計、設備製造、工程施工及環境設施運營的綜合性科技型企業。公司配備有各種大型檢測儀器20多台,可以滿足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相關的檢測和監測及與之相關的科研工作需要。公司成立於1992年,承擔榆林市節能減排申報平台的管理和運營工作。公司注冊資金2800萬元。公司與國內著名院校、研究機構建立了良好的技術合作關系,並聘請多名環保界專家、學者及業內知名人士擔任公司技術顧問。
法定代表人:劉斌
成立時間:1998-05-19
注冊資本:28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612701100001169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陝西省榆林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桃李路節能環保大廈15樓

H. 榆林市榮岩地質勘探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榆林市榮岩地質勘探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02月24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岩專土檢測(憑資質經營)等。屬
法定代表人:馮波
成立時間:2005-02-24
注冊資本:3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612700100026716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西沙航宇路建設路口長豐大廈410室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