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地質災害
1. 什麼原因造成的山體垮塌
據報道,造成的來山體自垮塌有多種原因。
未來三天仍有降雨:
據中央氣象台消息,預計今天白天到夜間,當地會出現陣雨天氣,雨量以小到中雨為主。未來三天將維持降雨,明後天雨量相對要小一些,基本都是在10毫米以下的降水,對救援降雨的影響可能不會太大,但由於夜裡溫度較低,救援需要做一些保暖措施。
2. 武隆山體滑坡,去仙女山的路有沒有管制啊
鐵礦鄉山體垮塌不會對武隆旅遊景區造成任何影響
中新網重慶6月7日電 (孟幻 郭虹)重慶市武隆縣旅遊局副局長羅維7日稱,武隆山體垮塌地距當地旅遊景區有100餘公里遠,不會對景區造成任何影響。據統計,本周末,當地客流量為1.1萬人次,與往日持平。
重慶武隆山體垮塌點位於該縣西南方,與南川區接壤的鐵礦鄉雞尾山,距縣城70餘公里,不屬旅遊景區,重慶到武隆的各條通道離鐵礦鄉也很遠,不經過事發地。而武隆已開發的仙女山、芙蓉洞、天生三橋、龍水峽地縫等旅遊景區在武隆縣城東北方向,距山體滑坡地點有100餘公里。
重慶武隆縣旅遊局官員稱,當地旅遊景區的周末平均客流量維持在1萬至1.1萬之間。本周末,即災害發生後的5日至7日,當地景區客流量為1.1萬人次,與往日持平。羅維說,各旅遊景區景點、各賓館飯店秩序井然,社會安定。
羅維介紹,在武隆山體垮塌災害發生後,當地旅遊局已組織相關地質專家對旅遊景區的地質狀況進行排查。目前,專家組在當地景點未發現地質災害隱患。
並且武隆對旅遊景區的安全防護是比較到位的,首先保證的是遊客安全,各種安全規章制度執行較好,防護措施到位,武隆喀斯特自然遺產、芙蓉洞、仙女山、天生三橋等景區運行多年無重大安全事故。到武隆旅遊的遊客可以放心游覽。
2007年6月,重慶武隆的以天生橋、地縫、天坑為代表的立體喀斯特、雲南石林的劍狀、柱狀和塔狀喀斯特以及貴州荔波的森林喀斯特,以「中國南方喀斯特」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
http://tieba..com/f?kz=590052744
3. 「7·」四川都江堰三溪村高位山體滑坡
1 引言
2013年7月10日上午10時,四川都江堰市中興鎮三溪村一組五顯崗發生了高位山體滑坡,並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該滑坡呈現高位特徵,後緣鬆散滑坡體向東北方向順層下滑了310m後,劇烈撞擊並鏟刮對面小山坡,偏轉後轉化為碎屑流高速下滑約950m,撞擊並鏟動了溝道內的淺表層第四系殘坡積物,致使溝道內的11戶村民房屋被掩埋,最終形成了這起地質災害低易發區的高位山體滑坡—碎屑流災害。滑坡總滑程約1.26km,總體積超過150萬m3。強降雨是觸發此起滑坡災害的直接原因,7月8日8時~10日8時,中興鎮三溪村出現了持續強降雨天氣過程,都江堰市區累計最大降雨量達537.4mm,相當於該地區年降雨總量44.1%。
2 滑坡區地質背景條件
2.1 地形地貌
研究區位於四川省中部的青藏高原東緣龍門山向成都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從龍門山向成都平原海拔相對高差達3990m(圖1)。中興鎮屬於過渡帶上的中山區(海拔1000~3500m),地層主要由砂岩、灰岩及部分礫岩組成。地貌明顯受地層岩性和地質構造的控制,以河谷構造侵蝕堆積地貌、褶皺斷裂構造侵蝕地貌、侵入構造侵蝕剝蝕地貌為主,坡陡坡長,厚層砂岩及厚層礫岩常形成陡坎或陡崖,斜坡穩定性較差;處於斷裂構造部位有大型的滑坡或崩塌發生。滑坡區處於五里崗自然緩傾白堊系砂礫岩順層斜坡上,走向北東15°,岩體節理、裂隙、層面受地震和風化影響,較破碎,為滑坡的發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條件。
2.2 降雨特徵
滑坡所在的都江堰地區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225.4mm,最多年份1605.4mm(1978年)。降雨的月份分配不均:5~9月為雨季,降雨量佔全年的77.7%,其中7~8月份最多,佔全年降雨量的45.9%,占近一半的全年降雨量,本次「7·10」高位山體滑坡的發生時間就是7月份。月降雨量最大592.9mm(1981年8月),單日降雨最大213.4mm(1980年6月29日)。降雨天數極端最多月達30天(1961年10月),全月無雨日僅出現在1963年1月。一次最大連續降水日數為33天(1954年9月8日~10月10日),累計降水量339.3mm。距離三溪村滑坡最近的雨量站位於都江堰市幸福鎮幸福村氣象台站,該台站記錄了7月7日晚8點到10日8時累計雨量為920mm,截至11早8點的累計雨量為1105.9mm,為長時間特大暴雨量級。因筆者未收集到幸福村台站數據,本文以都江堰市氣象台站雨量數據進行分析。
2.3 地層岩性
區內地層除缺失奧陶系外,從元古宇到第四系均有出露,總厚度達20000m,分布面積最廣的有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古近—新近系、第四系地層。出露的砂礫岩等地層抗風化能力弱,被強烈風化、破碎,形成陡坎或陡崖導致斜坡上岩體的自穩性較差,容易發生滑坡崩塌等災害。
2.4 地質構造
區內受青藏高原擠壓變形和龍門山山前斷裂、映秀北川斷裂的影響,地質構造復雜,斷裂帶發育。北東向的茂汶斷裂(F1)、映秀-北川斷裂(F2)和彭灌斷裂(F3)為區域性大斷裂,貫穿研究區的中部和西部,長約40km(圖1),斷裂破碎帶及破碎影響帶較寬(約30km),斷裂壁、斷層三角面較發育,常切割較堅硬的岩層而形成陡坎和陡崖,為地質災害發育提供了基本條件。其中映秀北川斷裂在區內斷層面向北西傾斜,傾向300°~330°,傾角50°~60°。彭灌斷裂在區內長約50km,走向為30°~60°,平均約為45°,斷面傾向310°~330°,傾角45°~53°,屬壓扭性斷層。
3 三溪村滑坡特徵及運動速度
3.1 滑坡基本特徵
通過對2013年10月8日資源一號02C(ZY-1 02C)衛星遙感影像解譯和現場野外調查發現(圖2),都江堰三溪村滑坡位於三溪村一組自然斜坡的反傾坡地帶,在滑坡後緣發生分叉,其中1#滑坡規模較大,滑坡後緣的大字岩頂部砂礫岩經碰撞鏟刮後形成碎屑流,摧毀了五顯崗通往大字岩溝內和坡面上11處居民點房屋,破壞面積約2.7×105m2,滑坡滑動距離遠、滑動速度快、破壞力強、危害嚴重。2#滑坡位於1#滑坡的南西方向,鬆散岩體向北西方向滑動,沿溝谷流動約350m。三溪村1#滑坡滑程遠、運動速度快、破壞力強,其形成發育機制也更具有典型性。
圖8 都江堰三溪村滑坡發生前後降雨量圖
綜合分析認為,該滑坡災害是一次特殊地質和極端暴雨條件下形成的特大型高位山體滑坡,受「5.12」汶川地震影響明顯,滑坡發生是地球內外動力耦合作用的結果,地震為其發育提供了基礎條件,極端暴雨事件為其直接誘發因素。
5 經驗與啟示
(1)都江堰三溪村滑坡是一處典型高速滑坡-碎屑流災害。根據1#滑坡的運動及堆積特徵,將其劃分了滑動區、碰撞鏟刮區和碎屑流堆積覆蓋區三部分。
(2)三溪村滑坡受汶川地震、特殊的岩土體性質、地形地貌條件以及極端暴雨事件的共同影響而發生,是地球內外動力耦合作用的結果,地震為其發育提供了基礎條件,極端暴雨事件為其直接誘發因素。
(3)建議加強高位山體滑坡的研究,尤其是遠程碎屑流地區滑坡的監測。此外,加大地質災害低易發區的排查和巡查力度,做到「溝到頭,坡到頂」。
4. 中國出現過哪些地質災害
全國地質災害通抄報如下:
http://www.cigem.gov.cn/BigClass.asp?TypeId=22&BigClassid=81
例如:2009年襲1-3月全國重大地質災害
3月4日廣西桂林市疊彩區大河鄉大村白面山發生崩塌,傷亡情況4死2傷,直接經濟損失12萬元,引發因素:重力作用
5. 重慶武隆人行道垮塌兩人受傷,平坦安全的城市道路為什麼會坍塌
在今年7月27日,傍晚六點多左右,有兩名行人在武隆區二橋附近的人行道上行走,沒曾想卻突然遇到了坍塌,導致兩名行人掉入坍塌現場,不過萬幸的是,經過了現場熱心群眾以及消防員的救助,兩人都已被解救,緊急送往醫院,有幸的是兩人並無生命危險。城市道路都是筆直平坦的,安全性也是有強有力的保證,那麼,這次地面突然坍塌是因為什麼原因呢?有一種災害叫做“公路地質災害”,就是指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下,在地球表面形成的破壞性災害。例如工程的開挖、爆破等就屬於人為原因,而強降雨、地震等因素就屬於是自然地質災害。目前事故發生原因還在考察當中,一切等官方通報。但個人傾向於第二種自然地質災害而導致的,我國是“基建狂魔”,在基礎建設設施上一直都保持維穩的狀態,基建是人民生活安全的保證,我相信沒有幾個承包單位有這么大的膽子拿人民的生命來換錢,且近幾年我國的“豆腐渣工程”可以說是很少了。
6. 礦山地質災害現狀
(一)礦山地質災害災種和規模
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類型復雜多樣。主要災種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縫、煤矸石自燃、土地沙化、尾礦庫潰壩、礦井突水等礦山地質災害(圖3-1)。據不完全統計,各類礦山地質災害共計達2061次(表3-10),其中滑坡432次,占總災數的20.9%;泥石流175次,占總災數的8.4%;地面塌陷和沉降527次,占總災數的25.5%;崩塌316次,占總災數的15.3%;地裂縫484處,占總災數的23.5%;礦坑突水121處,占總災數的5.87%;其他礦山地質災害6次,佔0.51%。上述礦山地質災害中,以地面塌陷和地裂縫居多,滑坡、崩塌次之。
表3-10 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統計 單位:次
註:其他地質災害包括煤矸石自燃、尾礦庫潰壩等。
根據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實施細則(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02)對礦山地質災害規模的劃分標准(表3-11),將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劃分為大、中、小3類。其中大型礦山地質災害58次,占總災數的2.81%;中型147次,占總災數的7.13%;小型1856次,占總災數的90.06%(表3-12)。
表3-11 常見地質災害規模等級劃分
備註:只要其中一項指標符合即可。
表3-12 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規模
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以雲南省發生的次數最多,為694次(表3-12),占總災數的33.67%。其次是四川省586次,占總災數的28.43%;再次是貴州481次,占總災數的23.34%;重慶市254次,占總災數的12.32%;西藏發生礦山地質災害次數最少,為46次,占總災數的2.23%。
1.雲南省礦山地質災害災種和規模
該省礦山地質災害694次,主要發生在有色金屬礦山。據不完全統計,雲南省有采礦場(坑)3065處,選礦廠1000餘處,廢渣堆2912處,尾礦庫(堆)544年(表3-13)。形成各類礦山地質災害災種有滑坡171處(大型14處、中型23處、小型134處),崩塌56處(中型6處、小型50處),泥石流78處(大型4處、中型12處、小型71處),地面塌陷169處(大型3處、中型19處、小型153處),礦坑涌水41處,地裂縫179處,疏干泉點100個。以滑坡、地裂縫和地面塌陷礦山地質災害災種較多,其他類型較少。
2.貴州省礦山地質災害災種和規模
貴州省礦山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煤礦山,其次是有金屬礦山,各類礦山地質災害481次。其中大型8處,占總災數的1.66%;中型12處,占總災數的2.50%;小型461處,占總災數的95.84%。滑坡62處,大型2處,中型5處,小型55處;崩塌57次,大型1次,中型2次,小型54次;泥石流12次,大型1次,中型2次,小型9次;地面沉降55次,中型1次,小型54次;地面塌陷106次,大型1次,中型1次,小型104次;地裂縫161次,大型1處,中型1處,小型159處;礦坑突水28次,大型2次,小型26次(表3-14)。
3.四川省礦山地質災害災種和規模
四川省發生各類礦山地質災害的次數僅少於雲南省,為586次。其中滑坡130次,佔四川總災數的22.9%;泥石流78次,佔四川總災數的13.3%;地面塌陷147次,佔四川總災數的25.1%;崩塌的102次,佔四川總災數的16.9%;地裂縫87處,佔四川總災數的14.8%;礦坑突水37次,佔四川總災數的6.3%;其他礦山地質災害5次。各種礦山地質災害中,大型21次,占總災數的3.6%;中型53次,占總災數的9.1%;小型512次,占總災數的87.4%。
表3-13 雲南省主要礦山環境地質問題
表3-14 貴州省礦山地質災害類型規模及危害程度統計
4.重慶市礦山地質災害災種和規模
重慶市礦山地質災害亦比較嚴重,主要發生在煤礦山。據不完全統計,各類礦山地質災害254次。其中滑坡69處,佔27.1%;泥石流6次,佔2.4%;地面塌陷39處,佔15.3%;崩塌87次,佔34.2%;地裂縫37處,佔14.6%;礦坑突水15次,佔5.9%;其他礦山地質災害1次。各礦山地質災害大型6次,佔2.30%;中型18次,佔7.09%;小型230次,佔90.55%。
5.西藏自治區礦山地質災害
西藏礦產開發尚時間較短,規模不大,礦山地質災害問題尚不突出。據西藏地質環境監測總站不完全統計,西藏礦山地質災害有46次。其中崩塌14次,地裂縫20次,地面塌陷11次,泥石流1次。西藏礦山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羅布莎鉻鐵礦山、朗縣鉻鐵礦山,其次是玉龍銅礦礦山等。
(二)礦山地質災害危害性
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危害性相當嚴重,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5.62億元,死亡人數1982人。從經濟損失來看,以貴州省最為嚴重,直接經濟損失15.80億元,佔西南地區損失總數的61.67%;其次是重慶市,直接經濟損失3.83億元,佔西南地區損失總數的15.34%;再次雲南省,直接經濟3.07億元,佔西南地區損失總數的11.90%;四川直接經濟損失2.90億元,佔西南地區損失總數的11.31%;西藏礦山地質災害直接經濟損失最少,為0.0178億元。貴州省和重慶市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大的原因,與煤礦山發生的泥石流和礦坑突水災種有關。
從礦山地質災害死亡人數看,雲南省死亡人數最多,為1203人,佔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死亡總人數的60.70%;其次是四川省,死亡人數358人,佔西南地區礦山災害死亡總人數的18.06%;再次是貴州省,死亡288人,佔西南地區死亡總人數的14.53%;重慶市死亡130人,佔西南地區礦山災害死亡總人數的12.32%;西藏礦山地質災害死亡人數最少,為3人,佔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死亡總人數的0.15%。雲南省礦山地質災害死亡人數多的原因,與有色金屬礦山形成的突發性泥石流和滑坡災種有關。貴州省經濟損失最大的礦山地質災害是地面沉降。
1.雲南省礦山地質災害危害性
雲南省礦山地質災害累計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07億元,死亡1203人。該省歷年來礦山地質災害至少破壞或威脅200餘條公路、500餘個村莊安全,掩埋耕地4000餘hm2。其中滑坡和崩塌(227次)危害性最嚴重,影響和破壞土地面積2163.36hm2、各種建築物120×104m2、公路100餘條,直接經濟損失1.41億元,死亡729人;泥石流78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79億元,死亡362人;地面塌陷169處,塌陷面積994.54hm2,單個面積0.1~64hm2,以中、小型規模為主,形態以圓形、半圓形和長條狀為主,塌陷深度0.3~10m,影響和破壞公路近100條,150多個村寨房屋開裂,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63億元,死亡15人;地裂縫179處,常與礦山采空區相伴產生,呈群帶狀分布,單縫寬1cm至數米,長數米至2000餘m,主要危害是損壞民房,破壞耕地,威脅礦區安全生產等,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024億元;礦坑突水41次,主要是由於開采地下水位以下的礦體時,掘穿隔水底板或打通原采礦老硐,或主平坑位於河流附近,受斷層破碎帶影響及支護不力導致頂板隔水層變形、冒落而引起河流漏水等因素而致。礦坑突水的主要危害是淹井,影響礦區生產,威脅井下人員安全,有些場合還會造成地表河流斷流。如玉溪煤礦礦坑突水淹沒礦井長380m,造成龍潭斷流,北衙金礦礦坑突水停產40天等。
2.貴州省礦山地質災害危害性
貴州省各類礦山地質災害累計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5.41億元,間接經濟損失22.48億元,死亡288人。其中滑坡62次,以淺層鬆散層滑坡為主,岩質滑坡較少,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16億元,間接經濟損失4.11億元,死亡48人;崩塌是貴州省常見也是威脅最大的一個災種,突發性強,不易防範,危害性大,崩塌57處造成死亡84人,威脅房屋12061間,威脅人口12516人,威脅公路117.5km,毀壞耕地22.0hm2,毀壞房屋15間,直接經濟損失1.25億元,間接經濟損失3.79億元;泥石流12處,死亡27人,破壞土地87.85hm2,直接經濟損失4.15億元,間接經濟損失6.73億元;地面塌陷106處,塌陷坑直徑一般2~30m,最大120m,最小1.5m,深一般0.5~3m,最深15m,面積最大0.4km2,形態大多呈豎井狀或巨形鍋底狀。附近伴生有較多地裂縫和大面積沉降,地裂縫長10~100m,寬0.2~6m。塌陷展布受采空區控制,兩者分布基本一致。其危害破壞耕地、林地501.67hm2,破壞公路150餘條,100多個村寨房屋開裂,直接經濟損失約0.05億元;地裂縫161處,常與采空區伴生,少數因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成群出現,裂縫間距0.2~1.5m,延伸一般20~200m,少量達500~800m,個別長1000m,裂寬一般0.2~1.5m,少量2~5m,個別6~9m,裂深一般0.4~5.5m,個別達100m(從地表可見100m以下開采坑道冒出熱氣),單個裂縫群分布面積一般100~1000m2,少數1~2km2。如六盤水市鍾山區汪家寨銅廠坡地裂縫群分布面積為2km2。其危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03億元,100多戶民房、倉庫、學校牆體撕裂、垮塌,耕地漏水荒蕪,坑道滲水淹沒,牲畜滑進裂縫致死,僅大河—納福一帶毀壞耕地5km2;地面沉降55處,主要分布在煤礦山,如六盤水市19個礦山采空區造成地面沉降破壞耕地2850hm2,林地436.3hm2,破壞各類公路418km,310多個村寨房屋開裂,直接經濟損失約5.78億元,為貴州省經濟損失最大的礦山地質災害;礦坑突水28處,死亡53人,直接經濟損失近億元。
3.四川省礦山地質災害危害性
四川省各類礦山地質災害累計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90億元,死亡358人,影響范圍51352.59hm2。其中滑坡130次,直接經濟損失1.4億元,死亡88人,間接經濟損失近3億元;泥石流78次,直接經濟損失0.2億元,死亡168人;地面塌陷147處,陷坑直徑5~10m,坑深6m,呈漏斗狀,僅寶頂地區煤礦采空區塌陷變形面積達15.79km2,地面塌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82億元,死亡36人;地裂縫87處,縫深一般0.5~3m,最深5m,寬0.05~0.4m,最寬1m,長十幾米至數百米,最長達1000m,主裂縫間距3~5m,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03億元,死亡8人;崩塌102處,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02億元,死亡48人。
4.重慶市礦山地質災害危害性
重慶市各類礦山地質災害累計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83億元,死亡130人,影響范圍9375.78hm2。其中崩塌死亡人數最多,為58人,占死亡總數的44.61%,如1973年5月22日合川市康佳鄉雞公咀發生崩塌死亡42人,1994年4月30日武隆縣雞冠嶺發生崩塌死亡16人。崩塌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億元,間接經濟損失7億元;矸石山滑坡死亡22人,占死亡人口總數的16.91%,直接經濟損失0.25億元;礦坑突水是重慶市直接經濟損失最大的礦山地質災害,為2.4億元,占直接經濟損失總數的65.28%,死亡21人,如2003年9月10日秀山縣涌洞鄉川河煤礦發生特大穿水事故,造成18人死亡。
重慶市發生的各類礦山地質災害以能源礦山(煤礦)造成的危害最大,其中死亡118人,直接經濟損失3.68億元,占總損失的96.08%;金屬礦山(主要是錳礦)造成的危害次之,死亡8人,直接經濟損失0.08億元,占總損失的2.09%;非金屬礦山4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0.07億元,占總損失的1.83%。
5.西藏自治區礦山地質災害危害性
西藏各類礦山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鉻鐵礦山和銅礦山,其次是煤礦山,累計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0.0178億元,死亡3人。其中崩塌14處,死亡3人,造成經濟損失113萬元,占總損失的64.04%;其次是地面塌陷11處,塌陷面積約10hm2,直接經濟損失60萬元,占總損失的33.70%;地裂縫20條,直接經濟損失4萬元,占總損失的2.24%;泥石流1處,直接經濟損失1萬元,占總損失的0.06%。
7. 重慶武隆區石橋鄉發生地質滑坡致傷亡情況如何
5月20日從重慶市武隆區獲悉,當日凌晨,受大暴雨(累計降雨量208.5毫米)影響,武隆區石橋鄉內八角村苟家堡組容發生地質滑坡。經駐守地質隊及專家組調查,滑坡縱長約150米,橫寬約30米,平均厚4米,方量1.8萬方,為岩質順層滑坡。
據了解,武隆區已對後續處置等下一步工作做出全面部署,正在全區范圍內開展地質災害排查,及時消除大暴雨產生的地災隱患,確保當地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來源:中國新聞網
8. 重慶武隆下雨會有危險嗎,如果八月去旅遊,可能發生山體滑坡,泥石流嗎
看烏江畫廊坐火車是看不到的,也沒有發往武隆的游輪,只有坐原來重慶發往近兩天天氣晴好,暫無地質災害和山體滑坡。汽車票價是40元(朝天門發車),
9. 年度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
(2014年1月14日)
2013年,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三峽地質災害監測中心(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以下簡稱「三峽中心」)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在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這一中心工作,堅持對上支撐、橫向指導,堅持長遠防治能力建設、日常監測應急指導兩手抓,有序推進各項工作。三峽中心全體同志齊心協力,認真履職,圓滿完成了項目管理、監測預警、應急處置等重點工作,實施了能力建設、隊伍建設、制度建設等基礎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全年三峽庫區未發生地質災害造成人員死亡失蹤,連續11年保持庫區地災無傷亡的良好局面。同時,對以往工作進行了梳理,初步確定了2014年重點工作。
一、強化業務支撐,指導落實防治措施
三峽中心認真履行庫區地災防治專門技術機構的支撐、指導職能,全面落實司、院的工作部署,加強調查研究、協調聯絡和監督檢查,確保防治目標科學合理、防治措施落到實處。
(一)組織開展防治趨勢預測,明確年度防治任務。在部組織下開展了庫區地災防治趨勢會商工作,會同兩省市國土部門對2013年三峽庫區滑坡、庫岸崩塌等災害發生趨勢進行了研判,指導庫區市縣對全年防治工作趨勢做了深入研判,進一步明確了防治重點。
(二)做好行政管理支撐保障,督促落實防治要求。協助地質環境司做好姜大明部長巡庫工作以及在此期間召開的庫區地災防治工作會商會,提前准備了豐富的技術資料。會後,與部應急中心、重慶市局和湖北省廳共同完成了巡庫檢查工作。
(三)多次組織全面巡查排查,指導強化防治措施。6月,組織開展了第二輪庫區地質災害防治檢查指導工作。7月,配合部派出的2個工作組分別赴兩省市開展第三輪檢查指導工作。派員參加了國務院三峽辦175米試驗性蓄水水位消落期巡庫工作和2013年三峽工程試驗性蓄水安全巡查。
(四)指導開展地災隱患排查,全面掌握隱患情況。指導兩省市按照部要求,在汛前開展全面排查,在重要時點巡查。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排查成果資料進行了整理,入庫26個區縣10821處(段)再排查數據1.6萬條。在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調查中使用了這些成果。
(五)積極承擔規范編制任務,推動提升工程質量。參加了地災防治行業標准規范框架體系、目錄和實施方案的起草工作,作為牽頭單位組織開展地質災害信息系統、監測、施工、監理、綜合管理等類型共24項標准規范的編制工作,並作為主編單位承擔其中21項的編制工作。
二、強化項目管理,全面完成工作任務
按照三峽後續工作總體規劃要求,如期完成了後續地災治理年度項目實施方案組織編制、項目審核,完成了三期治理工程竣工驗收等工作。
(一)順利完成三期地災治理工程質量國家級行政驗收。協助地質環境司、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了三期地災治理工程竣工國家級行政驗收,包括國家級工程竣工初步驗收和最終驗收鑒定書等資料匯編整理,行政驗收意見起草,重大地災治理工程現場檢查組織等。
(二)完成二、三期治理工程檔案歸檔與信息化成果驗收。根據峽庫區二期三期治理工程檔案及信息化終驗成果意見,驗收通過重慶庫區22個區縣中18個。達到匯交標准並已辦理成果資料移交的區縣有6個。按照年度計劃推進治理工程信息化驗收,建立了工程資料庫。
(三)完成三峽庫區三期地質災害防治科學研究成果驗收。組織專家完成了三峽庫區地災防治科學研究項目共七個專題20個課題和監測預警工程專業監測的「滑坡預報模型和預報判據建立項目」驗收。
(四)有序推進後續工作防治項目組織實施。一是完成地災防治項目初步設計。二是組織專家完成地災防治項目初步設計技術審查。三是編制完成地災防治2013年實施方案,配合部向國務院三峽辦報送方案。
三、強化監測預警,有效避免人員傷亡
堅持群專結合的工作格局,在幫助指導地方落實群測群防措施的基礎上,對重要隱患進行專業監測,輔以地災氣象預警預報信息服務,使近庫區隱患周邊60萬人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2013年庫區地災繼續保持零傷亡。
(一)加強專業監測網路建設。完成了200多處專業監測的復測與驗收,收集分析225處滑坡監測資料,預警滑坡14次。開展了122個滑坡預報模型研究。召開了專業監測工作會,建立數據採集和傳輸系統,採集入庫信息約12萬條。
(二)指導群專結合的監測工作。在汛前下發了關於加強庫區地災監測預警工作的通知,召開庫區地災防治工作會議,指導兩省市構建和完善監測預警體系。匯總分析每月群測群防監測資料,製作科普宣傳片1部,出版宣傳畫冊一本。
(三)加強氣象預警預報。充分利用氣象等部門資源,實現了庫區降雨誘發地災精細化預報,形成系列預報產品,有效服務於庫區。在2013年底地災氣象預警預報現場會,匯報展示了庫區地災氣象預警預報平台,效果良好。
(四)完成地質環境公報。完成了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公報——《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系統藍皮書》(2012年)涉及的地質環境專項報告,宣傳了庫區地災防治成效,為有關方面提供了可靠的地質環境信息。
四、強化應急處置,提高應急工作效率
三峽中心高度認識應急工作的重要性,緊密聯系環境司、地調局、監測院,保持高度的責任感和政治敏感性,認真謹慎做好突發災情險情和輿情的處置工作。
(一)加強應急值守,及時報送防治信息。嚴格執行全年24小時應急值守制度和應急調查處置制度,與兩省市、26個縣區建立了通暢的信息傳送渠道。全年上報信息50多次,中辦國辦採用6篇次,部採用19次,及時報告了防治工作成效、防治工作進展等。
(二)完善指揮系統,確保應急工作效率。完成了應急會商視頻會議系統維修升級及其與應急指揮系統的集成。完善應急監測指揮車和應急通信平台,升級了視頻會議系統,實施15次應急演練和野外訓練,編寫10期應急演練報告,時刻為應急提供穩定可靠的設備保障和熟練的技術支撐。
(三)及時啟動響應,指導開展應急處置。共組織開展了重慶武隆巷口鎮木林危岩、鴨江鎮白果樹滑坡、白馬鎮二台坪泥石流、羊角場鎮慶口危岩,雲陽縣外郎小學滑坡等近10起地災應急調查,提出了險情應急處置建議。3名專業技術人員被聘為部地災應急專家,按要求報送專家工作情況。
五、強化能力建設,努力提升防治水平
從基地建設、科學研究、科普宣教、信息化建設等著手,軟硬結合,全面提升三峽中心的防治技術能力,樹立三峽庫區地災防治技術排頭兵的良好形象。
(一)地災防治科學研究成績突出,防災認識不斷深入。一是建立了地災預報模型判據。二是全面展開三峽工程環保驗收的地質環境影響專題調查工作。三是啟動三峽水庫日降幅對防治工程影響調查評價研究。四是編制完成滑坡泥石流監測技術標准,提交了初步研究成果。
(二)全面建成地災防治信息系統,信息服務顯著提升。完成了年度中心計算機網路系統和兩省市、區縣地質環境監測站計算機廣域網系統維護等工作,保證了網路系統、視頻會議系統、衛星傳輸系統和專線網路的正常工作,為防治工作正常開展提供了穩定的網路服務。
(三)推進監測試驗示範基地建設,示範作用逐步增強。基本完成了基地大樓改造工程施工,構建了氣象監測網、地災氣象預報預警平台建設,完成了滑坡預報模型與判據試用驗證評估,監測預警示範作用進一步增強,試驗基地的硬體設施條件將得到進一步改善。
(四)系統整理地質災害成果資料,規范檔案資料管理。整理地災工作成果資料5000餘冊,完成檔案立卷1000盒,電子文檔上傳伺服器,實現辦公資料共享查閱,並建立了成果資料收交、借閱、發送程序,建立了檔案台帳,進一步規范了檔案資料管理。
(五)積極申報國土資源科普基地,拓寬科普宣傳渠道。成功申報第三批國土資源科普基地,獲部命名科研實驗類國土資源科普基地。按要求編制了科普工作規劃計劃,加強科普能力建設。編制了《百年圓夢——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史詩畫冊》,彰顯防治工作成就。
六、強化隊伍建設,積極提升管理能力
三峽中心著力打造一支思想過硬、業務精通、作風扎實的高素質人才隊伍,著力建設一個制度完善、責任明確、獎懲分明的高效率管理體系。
(一)加強隊伍建設,規范技術管理。引進技術人員3名,通過實施「給壓力,挑擔子」工程,提高隊伍整體素質,安排12人次參加部、院培訓。加強了技術質量管理,基本實現了技術業務管理制度化。
(二)推行目標管理,完成防治任務。按照院要求,圍繞三峽庫區地災防治中心工作,推行了目標管理,統籌兼顧,保證重點,完成了年度防治任務。
(三)強化安全生產,嚴防事故發生。貫徹安全生產責任制,全年車輛安全行駛,安全生產實現零事故的目標。加強保密工作監督和檢查,整改隱患,沒有發生泄密事件。
(四)規范經濟管理,強化資產管理。以預算管理為核心,逐步規范預算管理和經濟活動等,使經濟管理與業務管理協調推進。
(五)加強黨建和文明創建,促進中心工作。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決落實院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實施方案,被院黨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編制了2013年工會工作計劃和活動安排,大力推進文明創建活動,促進了中心工作上新台階。
七、把握工作要點,為三峽做出新貢獻
2014年,三峽中心將緊密結合部關於全國地災防治工作的總體部署和庫區防治工作的具體要求,繼續保持高度警惕,戒驕戒躁,兢兢業業做好庫區地災防治工作。
(一)工作思路。一是不斷加強三峽庫區地災防治後續規劃項目實施的協調、指導、監督和檢查,認真履行職能,支撐部、局、院工作。二是進一步推進三峽庫區地災監測預警實驗基地建設,繼續推進三峽庫區地災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培養人才,改善基地條件,系統總結三峽庫區地災防治技術,在試驗研究、技術培訓和推廣應用等方面建成全國地災防治試驗示範創新基地。三是建立和完善三峽庫區地災防治信息中心,支持防治管理和決策。
(二)工作重點。一是年初開展趨勢分析,形勢研判,確定防範重點地區,明確主要防治措施,配合部做好工作部署。二是配合部開展巡庫指導工作,在汛期、大范圍強降雨、175米蓄水等期間,組織專家開展巡查指導,督促地方加強防治措施。三是督促指導兩省市提前完成2014年開展項目的前期工作,做好年度防治實施方案的編制報送。四是指導地方實施好防治工程,保持專業監測和群測群防體系高效運行。五是加強應急值守,及時啟動應急響應,指導地方政府做好突發災情險情的應急處置。六是完成三峽工程竣工驗收涉及地災的各項工作,按時提交防治工程驗收報告。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三峽地質災害監測中心(指揮部)
2014年1月14日
10. 准備8月中旬去重慶武隆旅遊,氣候如何,有無水災、山體滑坡這季節能否看到向日葵花海
看烏江畫廊坐火車是看不到的,也沒有發往武隆的游輪,只有坐原來重慶發往武隆的汽車(走回319國道沿答烏江邊走,可以全程看烏江畫廊,高速公路不走烏江邊)。近兩天天氣晴好,暫無地質災害和山體滑坡。汽車票價是40元(朝天門發車),火車(重慶北站發)10幾元錢。祝你旅遊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