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發生洪澇地質災害
① 暴雨引起的洪澇災害是地質災害嗎
山區生態環境相對脆弱,連續暴雨在山區容易引發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山區開發利用過程中,要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把經濟活動強度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預防和控制自然災害的發生.
故選:A.
② 為什麼洪澇災害容易引發地質災害
洪澇會對地表植被 土體 地表徑流 和地下水 在短時間內產生變化 造成原有生態環境的失衡。所以會造成 滑坡泥石流 水土流失 土壤鹽鹼化土質膨化 等地質災害
③ 東部洪澇災害多的自然原因
我國幅員遼闊,環境條件復雜,所以致災因素和災種就比較多,例如:(1)我國大陸地處中緯度,東瀕太平洋,西為世界地勢 最高的青藏高原,海陸大氣系統形成復雜的反饋關系。大氣 中極地高壓與副熱帶高壓的消長,季風的影響,太平洋環流 海溫的巨變及厄爾尼諾現象對大氣環流和風暴源的作用都嚴重影響著我國的大氣形勢,加之大陸區多變而劇烈的地勢起 伏,植被覆蓋率低,地下放熱放氣的影響等,都是造成我國 氣象與海洋災害眾多的因素。 (2)我國是強烈宏大的環太平洋構造帶與地中海一喜馬 拉雅構造帶交匯部位,地殼現代活動劇烈,地形變化復雜,所以這里是世界上地震與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3)我國生態環境多樣,具有多種病、蟲、鼠、草害滋生和繁衍的條件。
(2)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人口和經濟密度區在地理分布上又很不平衡,全國約有70%以上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和55%的國民經濟收入分布在氣象災 害、海洋災害、洪水災害、地震和平原地質災害嚴重的沿海地區和平原地區,所以災害的損失程度就較大。
3.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又是一個農業大國,經濟實力較弱,對災害的防禦能力和承受能力均較低,災後重建恢復速度也較慢。 以上原因致使我國成為世界上自然災害很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但是我們相信,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依靠科學進步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 改變我國在減災方面的落後局面。
3. 我國自然災害的空間分布有什麼特點?
我國自然災害的空間分布有東西分區、南北分帶、亞帶成網的特點。
從西向東,大體以賀蘭山一龍門山一橫斷山和大興安嶺 一太行山一武夷山一十萬大山為界分三大區。西區是高原山地,地殼變動強烈,地震、凍融、雪災、凍害、雹災、泥石 流、沙漠化、旱災、森林災害較為嚴重;中區是高原、平原 的過渡帶,以山地地質災害、水土流失、旱災、洪水、雹災 和森林災害為主;東區則是我國海洋與海岸帶災害、平原地質災害、旱災、澇災、洪水、農作物病蟲害最為嚴重,其中某些地帶也是強震易發生地帶。
從北向南,陰山一天山、秦嶺一昆侖山、南嶺一喜馬拉 雅山等巨大的山系橫貫我國大陸。沿這些山系,山地地質災害、水土流失、森林災害嚴重。從北向南我國縱貫寒帶、溫 帶和熱帶,氣象條件復雜,山系兩側諸大江河流域氣象災害 嚴重,所以這些地帶是我國洪水、旱、澇、平原地質災害、 土壤沙化和農作物病蟲害最為嚴重的地帶,由於中國東部地殼南北的差異較大,所以地震活動差別也很大,華北和東南 沿海是強震區。
以上諸區、帶中,各種自然災害的分布均可進一步分出 若干亞區或亞帶。由於它們的空間分布直接或間接地受氣候 帶、地質構造、山系、水系方向的控制,所以亦常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主要為東西、南北、北東、北西向,有時交織一起形成網狀分布。
4. 中國東北地區的主要自然災害是什麼?
中國東北地區的主要閂然災害為地震、農業氣象災害和農作物病蟲害、森林病蟲害和森林火災。地震是最嚴重的災害, 1975年2月4日遼寧省海城、營日地區發生的7.3級強烈地震即為一例。地震發生在人煙稠密、工業發達地區,雖經我國地震工作部門對這次地震作了預報,當地採取了有力 的防災措施,極大地減輕了地震所造成的人身傷亡。但房屋建築和其他工程卻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損失。這次地震所出現的沙上液化區,其面積就達3千平方公里,沙土液化造成河岸滑坡、橋梁破壞、排灌站傾斜以及地下管道彎曲等許多嚴重災害。其中下遼河油田與農田的破壞比較突出。
中國東北地區其他自然災害最突出的是1987年大興安嶺地區所發生的森林火災,這次火災所造成的過火面積為 101萬公頃,森林損失為70萬公頃,合林木3000萬立方米 以上,受災人數5.6萬以上,直接經濟損失達5億元(不含林木損失)。
除上述災害外,遼寧、吉林及黑龍江等地尚有旱澇、夏季冷害、冰霜等氣象災害和惡性雜草的危害。
5. 中國華北地區的主要自然災害是什麼?
華北地區主要有洪澇、乾旱、地震、鹽鹼和農作物病蟲害等災害。
黃河流域洪澇災害十分嚴重。黃河洪水泥砂每年的堆積量十分驚人,河床平均每年以1厘米多的速度淤積抬升,成為舉世聞名的"懸河"。黃河是我國歷史上水患最多的大河,解放前2000餘年決口競達1500餘次。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政府撥巨款對黃河加強水利工程設施建設,所以40多年未發牛決堤洪水,但下游的"懸河"終究是一大隱患。
此外海河、淮河也是歷史上多次發生水患的流域。如, 1975年8 月的河南特大暴雨,造成淮河流域的特大洪水,受災農田 1700萬畝,經濟損失達60億元,糧食損失達幾十億斤。有 人估計如果一旦發生22000秒立方米的洪水,淮河就有決口的可能,這就將直接威脅到下游城鎮和整個黃淮海平原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3億多畝耕地和2億多人口,經濟損失 將會遠遠大於100億元。
黃淮海平原是我國范圍最廣、強度最大和災情最重的乾旱中心。受旱面積佔全國受旱面積的46.5%,受災面積則 佔50.5%。因乾旱造成的糧食損失,佔全國乾旱糧食損失 的32.l%。 此外,華北平原又是多地震地區。如: 1679年9月2 日三河一平谷8級地震、 1830年6月12日邯鄲南的7.5級 地震、 1937年8月1日山東菏澤的7級地震以及1966年3 月22日河北邢台7.2級地震、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 7.8級地震和1976年7月28日河北灤縣7.l級地震等等, 都是破壞性地震,給華北平原的經濟發展與人民生命財產帶 來了巨大的損失。 水旱迭發,自然帶來土地鹽鹼化和多種類的農林病蟲害。
6. 中國西北地區的主要自然災害是什麼?
我國西北地區以廣大的西北黃土高原區和風沙乾旱區為特色,黃土高原區災害類型很多,如旱災、水土流失、暴 雨、滑坡、地裂縫、病蟲,鼠害及地震等等。平均2至3年 就有一次較大旱災發生,水土流失所形成的土壤侵蝕量可達 10000一20000噸/平方公里。西安城內地裂縫的再生與發 展,不斷破壞城市建設。西北地區滑坡很多,災害嚴重的大滑坡有:黃河上游青海省境內龍羊峽於1943年發生的大滑坡,滑坡體達2.7億立方米,頃刻之間土體滑移2.6公里,堵斷黃河,死亡213人,毀耕地1000畝。 1983年3月7日甘肅省臨夏的灑勒山大滑坡,滑體6000萬立方米,掩埋了3個村莊,死亡237人。另外,寶成鐵路沿線在暴雨季節也是經常發生滑坡的地區。
黃土高原區也是多地震區,從寧夏的石咀山、銀川到中寧、中衛,直到海原、天水是著名的南北地震帶的北段。1920年12月16日發生在寧夏海原的8.5級大震,強烈震動持續了十幾分鍾,造成山崩地裂,河流雍塞,交通中斷,房屋倒塌,景象十分凄慘。在這次地震中死亡了24萬餘人。
另外,祁連山、天山、阿爾泰山、帕米爾高原等也是強震發育區,歷史震害十分嚴重。西北地區乾旱、風沙等災害 也是十分嚴重的,影響著交通運輸和農、林、草原的開發。 此外,冬春季高原冷雪害也十分突出。
7. 中國華東地區有那些主要的自然災害?
華東地區主要的災害是:洪澇、乾旱、台風及風暴潮、 地震及海嘯等。現分述如下:
(1)洪澇:華東大部分地區多澇,其中東部沿海、淮河 流域平均2~3年就發生1次洪澇災害。例如1954年江淮流域特大洪水, 30萬平方公里嚴重受災, 4755萬畝農田被淹, 1888萬人陷入困境,11萬人死亡,經濟損失達200億元。又如1980年洪澇,安徽、江蘇、浙江稻穀產量減少近 40億公斤。
(2)乾旱:黃淮平原是全國乾旱最重的地區之一,近30 年來受旱25--30次,其中重旱8--10次,每年受旱70天; 長江中下游地區近30年來發生夏旱25次、秋旱8次,每年 受旱30天。
(3)台風及風暴潮:台風登陸以台灣、福建居多,而且 60%為強台風, 1988年7號台風在浙江登陸, 41縣受災。 房屋倒塌2萬間,淹沒農田320萬畝,死亡160餘人,刮斷 電線桿4萬根,直接損失11億元。台風有時造成嚴重的風 暴潮。東南沿海解放後發生嚴重的風暴潮31次,死人萬記,其中 象山縣縱深10公里一片汪洋,淹農田11萬畝,毀房7萬 問,死亡4000餘人。
(4)地震及海嘯:台灣是我國地震活動強烈地區, 1900 --1973年發生8級地震2次,7--9級地震31次,多發生 在台灣島東部及其以東海域。 1781年台灣海峽地震海嘯造 成嚴重傷亡。山東東部、福建沿海地震活動也比較強烈,歷史上曾分別發生8。5級和8級大震。長江下游地區地震活動 中等,在黃海海域和長江下游西側發生過若干6級左右的地 震。此外,長江下游地區的凍害經常使越冬小麥、油菜、柑 橘、茶樹遭受重大損失;黃淮平原的鹽鹼化、黃河與淮河的 灘地及人海口灘塗共1600萬畝蝗蟲適生區,都嚴重地影響著農業生產的發展。
除此之外,一些大城市的地面下沉與海面的上升問題也日益構成威脅。
④ 如何應對洪澇與地質災害教案課後反思
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地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遇到這類災害,總的說是要沉著、冷靜,不要慌張,迅速想辦法。
地震來了怎麼辦?地震時應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避震時應選擇易於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外開闊、安全的地方。伏地、蹲下或坐下,盡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保護頭頸、眼睛、掩住口鼻;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不要隨便點燈火,因為空氣中有易燃易爆氣體。如果在地震廢墟中,應力求在不安全中創造安全環境,沉著鎮靜,注意休息,保存體力和精力;設法把消息傳送出去,等待救援;盡量節省食物和水,必要時採取非常措施;如受傷,應想法包紮;災區人民應想方設法互救。
在山區野外行走、駕駛、避雨、休息時,要注意防崩塌災害,以防禍從天降。要特別留意崩塌前兆,如崩塌體後部出現裂縫、崩塌體前緣掉塊、土體滾落、小崩小塌不斷發生、坡面出現新的破裂變形、甚至小面積土石剝落、岩質崩塌體偶爾發生撕裂摩擦錯碎聲等,要迅速撤離。
如果遭遇滑坡,當處在滑坡體上時,要迅速環顧四周,向較安全的地段撤離。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動迅速,都有可能逃離危險區段。跑離時,向兩側跑為最佳方向,向上或向下跑都是很危險的。當遇無法跑離的高速滑坡時,更不能慌亂,在一定條件下,如滑坡呈整體滑動時,原地不動,或抱住大樹等物,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自救措施。
如何防範泥石流?在雨天不要在溝谷中長時間停留,一旦聽到上游傳來異常聲響,應迅速向兩岸上坡方向逃離。雨季穿越溝谷時,先要仔細觀察,確認安全後再快速通過。山區降雨普遍具有局部性特點,溝谷下游是晴天,溝谷上游不一定也是晴天,同樣也要提防泥石流災害。
⑤ 降雨過多會造成哪些地質災害
降水過多會產生山洪,泥石流洪水等災害
⑥ 暴雨引發的洪澇屬於地質災害
A.地震是內力作用形成的,台風是外力作用產生的,台風不能誘發地震,故不符合題意.
B.台風帶來的暴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故正確.
C.暴雨洪澇屬於氣象災害,故不符號題意.
D.台風帶來的暴雨,易誘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故正確.
故選:BD.
⑦ 洪澇是不是地質災害
當然
⑧ 最近的新聞有哪些
1、新華社北京月28日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防汛救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習近平指出,6月以來,我國江南、華南、西南暴雨明顯增多,多地發生洪澇地質災害,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全力做好洪澇地質災害防禦和應急搶險救援等工作,防災救災取得積極成效。
2、新華社北京6月28日電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關於調整預備役部隊領導體制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明確,自2020年7月1日零時起,預備役部隊全面納入軍隊領導指揮體系,由現行軍地雙重領導調整為黨中央、中央軍委集中統一領導。
3、「七一」來臨之際,各地基層黨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主題黨日活動,教育引導廣大黨員錘煉初心使命,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初心和使命是黨的性質宗旨、理想信念、奮斗目標的集中體現,也是黨員幹部日新又新的終生課題、不可懈怠的政治責任。堅持學習教育和行動實踐相結合,短期淬火與長期磨礪相結合,必能補足信仰之鈣,打好信念之鐵,煉出意志之鋼。
4、人民報北京6月28日電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2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栗戰書委員長主持。常委會組成人員161人出席會議,出席人數符合法定人數。會議聽取了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沈春耀作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
5、新華社北京6月28日電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穩外貿工作座談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出席。
李克強強調,要堅定不移推出更多擴大開放的舉措,推動多領域多層次國際合作,在不斷深化製造業開放的同時,擴大服務業特別是高端服務業開放,進一步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完善鼓勵和吸引外商投資的政策,讓中國成為更多外商投資興業的熱土。增強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吸引力。在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上下更大功夫。
⑨ 在台風,地震乾旱,洪澇和地質災害中造成我國直接經濟損失比例最大的災害是
洪水來是最大最多的~這個有自歷史記錄以來,洪水泛濫是國家主要應對的特大自然災害~
而地震則是無法預測,沒有規律可循,跟買彩票差不多,不是可以特定防禦的災害,同樣不如洪水那麼規律和頻率~相對較小傷害~
台風也屬於季節性的,但是主要危害還是台風過後的暴雨洪水~風災的危害有限,主要是針對高層建築的,古代基本很少~
而旱災是跟蝗蟲災一起的~主要影響糧食收獲~自建立起常平倉制度之後,屬於可控損失的災害~
⑩ 洪水災害容易發生在哪些地方
洪澇災害「南北多、中間少」,中南、西南地區地質災害高發,2019年全國大部降水偏多,總體呈現「南北多、中間少」。其中,6-8月,南方地區多輪降雨過程集中且重疊,主雨帶始終在廣西、江西、湖南等地徘徊,導致廣西、江西、湖南、貴州、四川5省(區)發生嚴重洪澇災害。
7-8月,西北、東北等地出現持續性較強降雨,黑龍江、松花江等多條河流超警戒水位,農作物大面積受災。江蘇、安徽、湖北、河南、山東等長江以北至黃河流域多省汛期降雨量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少,洪澇災情為近年同期低值水平。
此外,中南地區地質災害數量最多,西南地區地質災害造成的災害損失最重、因災死亡失蹤人數最多。總的看,2019年洪澇和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呈下降趨勢。
(10)多地發生洪澇地質災害擴展閱讀
洪水來臨時自救措施
1、如時間充裕,應該向山坡、高地等處轉移。當來不及轉移時,應立即爬上屋頂、大樹等高的地方暫時避險,等待援救。
2、在洪水包圍的情況下,要盡可能利用體積大的容器,如油桶、儲水桶、空的飲料瓶、木酒桶或塑料桶、足球、籃球、樹木、桌椅板凳、箱櫃等質地好的木質傢具等作為臨時救生品,做水上轉移。
3、地勢低窪的住宅區、商業區可用沙袋、草包、檔板等堵在門口等進水處,做好圍堵的措施,一旦房屋進水,立即切斷電源及氣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