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
❶ 群測群防體系的職責
縣級:縣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轄區內群測群防體系的統一領導,組織開展防災演習,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等工作,負責統籌安排轄區內群測群防體系運行經費。縣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具體負責全縣群測群防體系的業務指導和日常管理工作,組織轄區內地質災害汛前排查、汛中檢查、汛後核查,宣傳培訓,指導鄉、村開展日常監測巡查及簡易應急處置工程,負責組織專業人員對下級上報的險情進行核實,負責組織指導轄區內群測群防年度工作總結。
鄉級:在縣級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統一組織領導下,鄉級人民政府具體承擔本轄區內隱患區的宏觀巡查,督促村級監測組開展隱患點的日常監測。協助上級主管部門開展汛前排查、汛中檢查、汛後核查,應急處置,搶險救災,宣傳培訓,防災演習。做好本轄區內群測群防有關資料匯總、上報工作,完成轄區內群測群防年度工作總結。
村級:參與本村地域內隱患區的宏觀巡查,負責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日常監測,並做好記錄、上報。落實臨時避災場地和撤離路線,規定預警信號,准備預警器具;在上級群測群防管理機構指導下,填寫避災明白卡,向受威脅村民發放。一旦發現危險情況,及時報告,按照上級命令,及時組織群眾疏散避災;經上級主管部門授權,在危急情況下可以直接組織群眾避災自救。
❷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的主要任務
(1)查明地質災害發育狀況、分布規律及危害程度,確定納入監測巡查范圍回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區答),編制監測巡查方案。
(2)明確地質災害防災責任,建立防災責任制。
(3)確定群眾監測員,開展監測知識及相關防災知識培訓。
(4)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隱患點(區)防災預案,發放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建立各項防災制度。
(5)通過實時監測和宏觀巡查,掌握地質災害隱患點(區)的變形情況,在出現災害前兆時,進行臨災預報和預警。
(6)建立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排查檔案、隱患點監測原始資料檔案及隱患區宏觀巡查檔案,並及時更新。
(7)組織實施縣級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❸ 群測群防體系如何構成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由縣、鄉、村三級網路和群測群防點,以及相關的信息傳輸版渠道和必權要的管理制度所構成。
湖南省地質災害避險應急手冊
縣級行政區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在縣級人民政府和縣(市、區)國土資源局的領導下,由各縣國土資源局組織實施;鄉級行政區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在鄉級人民政府領導下和縣國土資源局的指導下,由各鄉國土資源所組織實施;行政村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由村委會針對本行政村的具體地質災害隱患點,組織廣大群眾實施群測群防工作。
❹ 什麼是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是指地質災害易發區的縣、鄉兩級人民政府和村(回居)民委員會,答組織轄區內的企事業單位和廣大群眾,在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和相關專業技術單位的指導下,通過開展宣傳培訓、建立防災制度等手段,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地質災害前兆和動態進行調查、巡查和簡易監測,實現對地質災害隱患的及時發現、快速預警和有效避災的一種主動減災措施。
❺ 什麼是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
地質災害群來測群防是指地質災害源易發區的縣、鄉兩級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員會,組織轄區內的企事業和廣大群眾,在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和相關專業技術單位的指導下,通過開展宣傳培訓、建立防災制度等手段,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地質災害前兆和動態進行調查、巡查和簡易監測,實現對災害的及時發現、快速預警和有效避災的一種主動減災措施。
❻ 附錄二 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的通知
(國土資發〔2009〕4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是廣大基層幹部群眾在實際工作中探索出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防災減災工作方法,是我國地質災害防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農村地質災害防治知識萬村培訓行動」和「全國縣(市)、鄉(鎮)、村級幹部國土資源法律知識宣傳教育培訓」取得圓滿成功的基礎上,部研究決定,從2009年起,開展以縣(區、市)為對象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有組織有經費有規劃等的「十有縣」建設,計劃利用5年時間,將全國絕大多數重點山地丘陵縣(區、市)建設成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目的意義
通過開展「十有縣」建設,推進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的規范化、標准化,深化縣級地質災害防災機制和體制建設,提高縣級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內容要求
(一)有組織:成立了以分管縣(區、市)領導為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有專門的辦事機構。縣、鄉兩級簽訂了地質災害防治責任書。
(二)有經費:每年都有穩定的經費投入用於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包括對隱患點的治理、應急處置和監測,對受威脅的群眾進行搬遷避讓。
(三)有規劃:縣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已經縣(區、市)政府批准實施。每年都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經縣(區、市)政府批准,並向社會公布。
(四)有預案:對本縣(區、市)內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制定了應急預案,包括險情發生時受威脅群眾的撤離信號、路線和安置場所。
(五)有制度:有地質災害汛期值班、災情險情速報、應急處置方面的規范性文件,有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後復查制度。
(六)有宣傳:在「地球日」、「土地日」和「防災減災日」,有針對群眾和中小學生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教育培訓活動。
(七)有預報:縣級國土資源部門和氣象部門聯合開展了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預警預報信息在當地電視台中播出,或通過其他媒體、通信等手段將信息告知防災責任人和監測責任人。
(八)有監測:已發現和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都已有落實到人的監測員和行政責任人,有完整的監測記錄,已發放防災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鄉鎮國土所中有負責聯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人員。
(九)有手段:在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簡易監測儀器等,監測人員配備有簡易監測預警工具。
(十)有警示: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設有警示牌、貼有宣傳畫,地質災害隱患出現發生前兆時,群眾能及時得到警示信息。
各省級國土資源部門按照建設內容要求,組織縣(區、市)開展建設活動。每年10月20日前,省級國土資源部門要對完成「十有縣」建設的縣(區、市)開展驗收,並將通過驗收的縣(區、市)名單報部。部以通報形式公布「十有縣」名單。
三、政策措施
(一)為推進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部將在地質災害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地質災害詳細調查項目及經費安排等方面給予支持。
(二)縣(區、市)被通報命名為「十有縣」之後,部將不定期開展檢查、抽查,以召開座談會、現場會等形式推廣先進經驗,促使各地提高建設質量,加快建設步伐。
❼ 群測群防體系各級組織的職責
縣級:縣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轄區內群測群防體系的統一領導,組織開展防災演習,應急專處置和搶險屬救災等工作,負責統籌安排轄區內群測群防體系運行經費。縣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具體負責全縣群測群防體系的業務指導和日常管理工作,組織轄區內地質災害汛前排查、汛中檢查、汛後核查,宣傳培訓,指導鄉、村開展日常監測巡查及簡易應急處置工程,負責組織專業人員對下級上報的險情進行核實,負責組織指導轄區內群測群防年度工作總結。
鄉級:在縣級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統一組織領導下,鄉級人民政府具體承擔本轄區內隱患區的宏觀巡查,督促村級監測組開展隱患點的日常監測。協助上級主管部門開展汛前排查、汛中檢查、汛後核查,應急處置,搶險救災,宣傳培訓,防災演習。做好本轄區內群測群防有關資料的匯總、上報工作,完成轄區內群測群防年度工作總結。
村級:參與本村地域內隱患區的宏觀巡查,負責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日常監測,並做好記錄、上報。一旦發現危險情況,及時報告,並配合各級政府部門做好自救、互救工作。配合上級有關部門完成轄區內群測群防年度工作總結。
❽ 為什麼在災後重建中要恢復和健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
「5·抄12」汶川地震造成災區襲岩石、土體失穩、破碎和堆積,產生了眾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在餘震或降雨作用下,極易引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地震後較長一段時間內,災區將處於地震次生地質災害頻發期。
鑒於我國國情,對大量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全部實施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或整體搬遷避讓是不現實的。在地質災害易發地區,依靠當地政府和群眾,自我監測滑坡、崩塌和泥石流隱患,及時發出險情信息並組織人員臨時撤離危險區域,是減少人員傷亡的有效途徑,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地質災害防治方式。因地震中斷和破壞的群測群防體系,要盡快恢復、健全,對原有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監測;對地震引發的次生地質災害隱患,要及時明確監測責任人。
❾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
地質災抄害群測群防體系,是指地質災害易發區的縣 ( 市) 、鄉兩級人民政府和村 ( 居) 民委員會組織轄區內企事業單位和廣大人民群眾,在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和相關專業技術單位的指導下,通過開展宣傳培訓、建立防災制度等手段,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地質災害前兆和動態進行調查、巡查和簡易監測,實現對災害的及時發現、快速預警和有效避讓的一種主動減災措施。
❿ 什麼是地質災害群測群防
地質災害群抄測群防是指地襲質災害易發區的縣、鄉兩級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員會,組織轄區內的企事業單位和廣大人民群眾,在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和相關專業技術單位的指導下,通過開展宣傳培訓、建立防災制度等手段,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地質災害前兆和動態進行調查、巡查和簡易監測,實現對災害的及時發現、快速預警和有效避讓的一種主動減災措施。這是《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明確規定的法定製度,已成為現階段我國農村地質災害減災防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