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調查所

中國地質調查所

發布時間: 2021-02-07 02:26:10

『壹』 有了解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的嗎

地質雲是一個基於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以支撐國家戰略、專服務經濟社屬會發展為目標,旨在實現地質調查基礎設施資源、數據資源、業務應用和服務資源的統一管理和調度。據了解,當前,地質雲建設正按計劃穩步推進。中國地質調查局正積極開展試點與示範,包括雲計算技術在地質調查中的應用試點、大數據技術在智能地質調查中的應用示範、地學高性能計算實驗等。

『貳』 中國地質調查局沈陽地質調查中心的介紹

中國地質調查局沈陽地質調查中心(原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集地質版調查、科學研究和權地區項目管理為一體的全國六大區域綜合性地質調查機構之一,是直屬中國地質調查局的事業單位。其主要職能任務是:承擔國家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及相關綜合研究工作;開展東北地區地質調查工作部署研究;承擔東北地區公益性地質成果資料信息的接收、保管和服務;承擔東北地區有關項目管理和監督工作。

『叄』 新中國成立前地質調查所的歷史發展與優良傳統

陳夢熊

(國土資源部)

一、前言

前地質調查所成立於1916年,是舊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在國際上具有較高聲譽的一個全國性地質機構。它對新中國地質科學與地質事業的發展,也具有較大影響。1995年10月,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第七屆全體院士大會時,地學部部分在地質調查所工作過的院士,在隨意聊天時,都深感新中國地質科學的發展與前地質調查所有密切的承前啟後的關系,因此提出倡議要編寫一本有關地質調查所發展歷史的文集,得到大家的贊同。由於大家的積極支持,該書在1996年就順利完稿出版,書名為《前地質調查所(1916~1950)的歷史回顧——歷史評述與主要貢獻》,全書共有54萬字,篇幅較大,為了便於了解全書概貌,作者對內容精心調整壓縮,寫成一篇比較詳細的節要,供同行參考。

二、發展時期劃分

地質調查所從1916年正式開始工作,到1950年宣告撤銷,一共經歷了35年的時間,其整個發展過程,約可劃分為4個時期:①萌芽時期(1900~1916),地質學知識開始從國外引入國內;②奠基時期(1916~1930),開始在全國展開地質礦產調查;③發展時期(1930~1940),各研究室先後建立,機構逐漸健全,工作有所擴大;④成熟時期(1940~1950),機構趨於穩定,科技力量有所增強,在國內外有較高聲譽。如果按所址的遷移,也可劃分為:①北京(北平)時代(1916~1935);②南京時代(1935~1937);③北碚時代(1938~1945);④南京復員時代(1946~1950)。新中國成立後,地質調查所的歷史雖然告一結束,但為新中國的地質事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新中國的地質事業獲得空前巨大的發展,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三、主要特色與優良傳統

新中國成立前的中央地質調查所,在建所的35年時間內,為前期中國的地質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這是與它嚴格的管理制度、嚴謹的學術風氣,以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分不開的,分述如下:

1.機構精簡、任人唯賢

從建所開始,就實行嚴格的考試制度。每年通過考試,招收2~3名地質人員,所以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地質調查所的規模雖自然已有很大發展,但連同兩個分所的總人數仍不過200餘人。關於地質調查所的考試制度,幾十年來除極個別的人是通過特別推薦入所的外,幾乎沒有例外,即使是北大地質系第一批的畢業生,如著名古生物學家孫雲鑄,也毫不例外的是通過考試進所的。孫老到了晚年,談起當年參加考試的經過,仍然津津樂道。著名新生代地質專家、「北京猿人」的發現者裴文中,1927年從北大畢業,滿懷希望地投考地質調查所,不料因成績不佳而落選。裴文中並不因此而灰心,第二年繼續參加考試,終於被錄取。不僅地質技術人員入所要通過考試,對一般新招收的職員,同樣要通過考試。如「抗戰」勝利後,圖書館需要增加幾位管理員,都是通過黃汲清親自面試以後,才被錄用為正式職員的。

地質調查所從建所開始,不論是機構的設置還是人員的編制,都是按照機構精簡的原則,由小而大,由少而多,逐漸地穩步發展。即使在十分艱難的「抗戰」時期,不僅沒有裁減人員,相反還有所擴大,如在蘭州建立了西北分所。20世紀30年代初期,是新生代研究室最為興旺的時期,當時的研究人員,包括外國專家在內,不過六七個人,外加修理標本和製作模型等技術人員,總共不超出20人,但卻作出了驚人的成績。「抗戰」勝利後,作為所內最大的一個研究室——區域地質研究室,大概也不到20人,但卻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完成了14幅1:100萬分幅地質圖與一幅1:300萬中國地質圖的編圖工作。

在建所的30多年時間內,所長和各研究室的領導成員,基本保持穩定,很少有重大變動,因此各研究室均有相對固定的努力目標,各項業務能按計劃逐步完成。各個研究室的領導成員,也相對保持穩定。除上述區域地質室與古生物研究室以外,如楊鍾健始終擔任新生代與古脊椎動物研究室主任,程裕淇長期擔任岩石礦物研究室主任,李善邦從建室開始就擔任地震及地球物理研究室主任,曾世英一直擔任測繪室主任,熊毅、馬溶之、李慶逵等都長期擔任土壤研究室主任,等等。他們既是國內各個專業的權威專家,在國際上也是知名學者,這是各個研究室在業務上都能分別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領導成員中,值得一提的是副所長周贊衡,他是唯一的一位副所長,同時也是唯一一位從建所開始一直到新中國成立,都始終堅持在地質調查所工作崗位上的人。另一位值得贊揚的是圖書館館長錢聲駿,他是1920年北大地質系的第一批畢業生,與孫雲鑄同時進入調查所,工作勤勤懇懇,前後擔任館長近20年,把圖書館管理得井井有條。他對圖書館的藏書與資料了如指掌,就像一本活字典。

地質調查所還有其他許多值得稱頌的人,特別是一批擔任輔助性工作的技術人員。他們多半一專多能,技藝精湛,並有一手絕活,非他人所能頂替。如測量專家顏惠敏,他用平板儀測圖,速度之快與精度之高,非一般人可比擬。胡寶琳是一位技藝出眾的能工巧匠,「抗戰」期間,協助秦馨菱用土辦法竟製造出一台靈敏度很高的地震儀。李時俊是一位出色的照相專家,余國鈞是所內著名的切片、磨片專家。新生代研究室的胡承志,是一位模型製作專家,在國內稱得上是權威。此外,圖書館的打字能手韓文蔚,繪制古生物模擬圖的畫家蔡一,以及清繪中國地質圖的繪圖員魯巨川、白耆彬、李子平等,他們的高超技術都是有目共睹的。總之,地質調查所在地質事業上取得的重大成就,都與二線人物作出的重要貢獻是分不開的,他們是地質調查所的無名英雄。

2.學術空氣濃厚、治學環境相對穩定

不論在北碚,還是在南京,到晚上大多數辦公室總是燈光通明。他們夜以繼日,充分利用業余時間;這並不是強迫加班,而是自動地到辦公室鑽研業務,或撰寫論文,已經形成風氣。盡管如此,每天上午上班,進門首先要簽到,還要寫上到所時間;這是建所以來的老規矩,不論職位高低,都要嚴格遵守。每周第一天的上午,照例全體人員要聚集在會議廳開周會,實際是學術報告會,由所長主持,主要請出差回來或項目工作告一段落的人,介紹野外調查的收獲與體會或階段性或最終成果的主要內容;因此也相當於工作匯報會,講完以後展開討論,互相交流。對所內年輕地質人員來說,這些活動都是最好的學習機會,而且無形中受到了學術空氣的熏陶。同時各不同專業,可以通過這些活動互相交流,擴大知識領域。

新入所的地質人員稱為實習員,對外稱調查員,一般要經過兩年的實習,才能升到技佐(相當技術員);再經3~5年的實際鍛煉,才能升到技士(相當工程師),一般只有升到技士以後,才有可能單獨承擔任務。所以入所後一般頭五六年的時間,大多基本上都是跟班學習,練基本功,當好助手,可以稱為學徒階段。地質調查所十分重視野外工作,所以必須首先在野外工作中經受鍛煉。總之要培養成一位多面手,只有真正的徒滿出師,才能算得上一位夠資格的地質工作者。

3.人才輩出、重在培養

地質調查所多年來人才輩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條,是重視人才培養。在地質調查所成立之前,3位創始人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高瞻遠矚,首先舉辦名為地質研究所的培訓班,並親自擔任教職,經過3年的嚴格訓練,把這批學生培養成為我國第一代的地質學家。這第一代的地質學家,又培養出第二代的地質學家;如此代代相傳,一代比一代強,所謂名師出高徒,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確實是一條真理。

培養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如前所述,入所後首先要度過約5年嚴格的學徒生涯,主要目標是通過跟班學習,掌握野外工作的基本功。地質調查所的一項主要優勢,就是每個研究室都有一位或多位的權威專家,他們總是毫無保留地主動把知識傳授給年輕人。不僅是在工作中言傳身教,而且還帶領年輕地質人員到野外實習。例如,在北碚時代,黃汲清就曾帶領一批入所不久的年輕人,到天府煤礦學習如何繪劃剖面;在威遠地區,帶領一批年輕人,練習如何測繪地質圖。在室內,老一代指導新一代如何寫論文,並且親自一句一句地進行修改,就像老師修改小學生的作文一樣認真。

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三位創始人都曾留學國外,他們十分重視選派留學生到國外深造,作為培訓人才的一項重要措施。在地質研究所畢業的我國第一代的地質學家中,就有葉良輔、王竹泉、謝家榮、周贊衡、譚錫疇、朱庭祜、李學清等,通過不同途徑,在歷屆所長的積極支持下,出國留學,並在國外取得優異成績。他們學成回國後,都為中國地質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4.重視地質出版事業,建立一套比較系統的按專業劃分的出版系列

主要包括匯報、專報、古生物志、專刊或特刊及地質圖等五大類,其中專報還分地質、土壤、地震等類別,古生物志又分為甲、乙、丙、丁四大類等等。此外還包括地質學會主編的《地質論評》與《地質學會志》。以上各類出版物對外開放,即所外人士的研究成果,也可列入系列出版。由於重視地質出版事業,使大量調研成果能及時傳播於世,這也是地質調查所能在學術上取得重大成就,並在國際上具有較高聲譽的重要原因之一。

5.學習外國經驗,注重國際合作

丁文江、翁文灝十分重視學習外國經驗,聘請了不少外國著名專家來華擔任顧問。例如,聘請美國葛利普擔任古生物室主任,瑞典安特生從事新生代與西北史前文化考古研究。丁格蘭從事礦床學研究,著有《中國鐵礦志》、《中國汞礦紀要》等重要專著。加拿大學者步達生、法國學者德日進、瑞典古脊椎動物專家布林等,參與了周口店的發掘工作與研究工作。此外,還有美國土壤專家梭頗、瑞典古植物專家赫勒等來華協助工作。他們對提高我國地質科學的理論水平,促進我國地質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6.地質調查所的地質圖書館與地質陳列館,被稱為地質調查所的兩大寶庫

新中國成立前夕圖書館存書77732冊,是我國地學方面存書最齊全的圖書館,特別是存有大量珍貴圖件。該所圖書館與陳列館成為地學工作者最嚮往的地方,能提供各類其他機構難以找到的資料。

歷史的經驗值得重視,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地質事業進入到一個大發展時期,雖然成績顯著,但也存在不少痛苦的教訓。目前我國地質機構正在進行重大改革,如何以史為鑒,繼往開來,面向新世紀的挑戰,重新回顧20世紀地質科學的發展歷史,對今後地質科學的進一步發展,仍有重要意義。

四、開拓創新、與時俱進

地質調查所從1916年正式成立,並開始在全國范圍開展地質礦產調查,至l950年由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接管、改組和分流,前後僅35年時間。在此短短35年的時間內,該所在地質礦產調查和基礎理論研究等方面,如區域地質、地層古生物、岩石礦物學、礦床學、大地構造以及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學等領域,均取得了重大進展。特別是對新理論、新學科與新技術的創立與開拓,成就尤為突出,為新中國地球科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例如,區域地質方面,編輯出版了我國第一幅1:300萬中國地質圖和15幅1:100萬分幅地質圖。地層古生物學方面,完成了大量古生物研究成果,比較完整地建立了中國的地層系統。在大地構造方面,劃分了中國的造山期,提出了多旋迴構造理論、應用地質力學理論,構成了中國的大地構造體系。岩石礦物學方面結合造山運動,深入研究了各造山期的岩漿活動(包括火山活動)與岩性特徵。在礦床學研究方面,如北方煤田地質的調查研究,長江中、下游鐵礦床與成礦帶的研究,江西鎢礦、湖南鉛鋅礦的調查研究,以及西北陝、甘、新等省與四川盆地油氣田地質的調查研究等,都為新中國地質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與地質勘探事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除上述地質科學傳統項目的理論研究以外,努力開拓創立地學范疇的新領域,是地質調查所最重要的貢獻之一。主要包括:

1)創立我國最早的地震研究室(1930),並在北京西山鷲峰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地震台,稱為鷲峰地震台,又稱鷲峰地震研究室。「抗戰」期間改稱「地球物理研究室」,把研究內容擴大到除地震外的物理探礦與地磁測量等方面,奠定了我國地震學與地球物理學的基礎。

2)創立我國第一個土壤研究室(1930),開展全國性的土壤調查,結合野外工作,完成大量研究成果,為新中國土壤科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3)創立我國第一個新生代研究室(1929),後改稱「新生代及古脊椎動物研究室」,除研究新生代地層外,還重點研究古人類、古脊椎動物、古植物及史前文化考古等內容。「北京人」的發現驚動了全世界。

4)創立我國第一個燃料研究室(1930),命名為「沁園燃料研究室」,主要從事石油及煤岩的研究,建立了煤岩學的基本理論。該室還附設一個設備比較完善的化驗室,擔任岩石、礦物的分析研究工作,是我國第一個岩礦化學分析室。

5)創立我國最早的制圖研究室(1930),1934年編制出版我國第一本按等高線分層設色的《中華民國新地圖》,即著名的申報分省地圖集,開創了具有三維特徵的地圖制圖法。

6)創立我國第一個工程地質研究室。

五、結束語

地質調查所從l916年正式成立和開始工作,到l950年由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所接管,前後僅有35年的歷史。但老一輩的地質學家,在愛國主義思想指導下,熱愛中國地質事業、熱愛科學,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斗,成績顯著,在國內外享有一定的聲譽。雖飽經戰亂,工作條件十分艱難,但始終堅守崗位,艱苦創業,為發展中國的地學、地質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新中國的地學、地質事業,奠定了較好基礎。

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對中國地層系統的劃分、中國大地構造的基本輪廓、中國各類礦床的基本類型與成礦規律,以及中國造山運動與岩漿活動的相互關系等,通過地質調查工作,也都已形成比較完整的科學體系,這為新中國大規模開展地質科學研究與地質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利條件。地質調查所的陳列館與圖書館完整地移交給地質部,為進一步發展新中國的地質事業,提供了重要的物質財富與精神力量。地質調查所傳統的刻苦鑽研、治學嚴謹與艱苦奮斗的獻身精神,對新一代的地質學家,也有較深遠的影響。

地質調查所對新中國地質事業最重要的貢獻,是輸送了一批比較成熟的科技人才,其中包括一部分在國際上具有較高聲譽的知名學者,他們在新中國地學和地質科學的有關領域以及各個不同部門,發揮了重要作用。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地質調查所(包括蘭州、北京兩個分所)經過約一年的軍管和內部調整,即由1950年成立的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接管,並進行全面的改組和分流。其中,土壤研究室和新生代研究室分別演變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地性研究室(地震、地球物理室)構成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一個組成部分,地質陳列館與地質圖書館基本上成建制全部轉移為地質部的地質博物館和中國地質圖書館。原有其他科技人員,絕大部分成為1952年成立的地質部系統各有關部門以及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的地質骨幹力量。據統計,曾在地質調查所工作過的地質科技人員,在新中國成立後先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的共有47位,他們都分別在各有關部門擔任重要職務。

『肆』 怎樣才能進入中國地質調查局下面研究所

至少達到中國四大地質高等學校的研究生學歷,女生要求更高!然後跑點關系就有機會進去啦!

『伍』 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的單位地址

中國陝西省西安市友誼東路438號

『陸』 中國地質調查局 沈陽地質研究所 這個單位怎麼樣。。

是中國地質勘查局下屬的沈陽地研所,你要考事業單位公務員嗎?待遇自是回不錯,發展當然好了,要知道溫答總理 以前是地礦部部長,現在當總理了對地質部的下屬單位還差事兒嗎。工資,待遇,福利你不用擔心,只要你是正是職工3000還是能保證的,獎金就要看你所在處室的情況了,一般有項目的話獎金會很高的。這個回答現實,實際一點不?

『柒』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學文獻中心怎麼樣 知乎

副廳級別編制
1、中國地質調查局為國土資源部直屬的副部級事業單位,根據國回家國土資源調查規劃,答負責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屬於副部級編制。
2、所以中國地質調查局探礦工程研究所是副廳級別編制。

『捌』 中國地質調查局和中國地質科學院重點實驗室

1.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應力測量與監測重點實驗室

2013年,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4項,其中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公益性行業專項項目1項;地質調查項目4項,其他工程和市場服務類項目8項。第一作者公開發表論文32篇,其中英文SCI/EI檢索論文14篇,中文SCI/EI檢索論文7篇。現有固定工作人員21人,客座研究人員1人,引進碩士研究生2名,在站博士後1名;在讀研究生3名。組織召開學術會議2次,學術委員會會議1次,參加國內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7人次。

與萬那杜氣象與地質災害局達成「萬那杜典型俯沖區地應力分布特徵研究」合作協議,並開展了研究工作,首次在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澳大利亞板塊俯沖帶上實施了地應力測量與監測,初步獲取了板塊俯沖過程中地應力變化特徵,為研究其與伴生地震的關系積累了數據;在北京及周邊地區持續開展地應力測量與監測,初步構建了首都圈地應力實時監測網;在新加坡南北傳輸電纜隧道開展了水壓致裂地應力測量,標志著水壓致裂地應力測量技術得到國際認可。

BCA和Kiso-Jiban公司檢查力學所在新加坡地應力測量的試驗現場

2.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下水污染機理與修復重點實驗室

有技術人員27人,其中研究員5人、副研究員4人;碩士生導師5人,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年地質英才1人,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的中青年人才6人。2013年,實驗室發表各類論文42篇,其中SCI檢索論文2篇,EI檢索論文3篇,核心期刊論文12篇,會議論文25篇;獲批國家發明專利1項。參加國際性學術交流12人次。畢業碩士1名,韓占濤副研究員在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下完成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為期一年的考察和學習。

2013年,實驗室負責開展了地調項目「全國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綜合研究」、環保部公益項目「華北平原典型區地下水污染風險評估與防治分區方法研究」、環保部全國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子課題「典型農業區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水利部全國水資源保護規劃專項研究專題「區域淺層地下水脆弱性評價技術方法與示範研究」等多項,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三嵌段聚合物懸浮納米零價鐵在復雜孔隙含水層中的運移研究」、地調項目「油氣勘探的現代微生物技術及應用研究」、地方合作項目「星宇化工有限公司吳橋分公司廠區及原滲坑對擬建吳橋水庫污染風險調查評價」並通過驗收。

天津薊縣某復合有機污染場地直推鑽探土壤以及多級監測井取樣

3.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元素微區與形態分析重點實驗室

2013年是實驗室建設的第一年,承擔科技支撐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公益性行業專項3項,地調項目6項,其他項目3項,累計經費2050萬元。發表論文22篇,其中英文SCI檢索論文10篇(1篇第一作者,5篇通訊作者),中文SCI檢索論文1篇,核心期刊論文11篇;獲批實用新型專利4項。培養博士2名、碩士8名;與中國地質大學聯合開展卓越工程師計劃,培養大四學生4名。參加了所重點實驗室建設及研究進展交流會,實驗室研究方向、目標、組織機構及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充分肯定,領導和專家對實驗室在擴充微區原位同位素分析技術能力方面提出了發展建議。5名成員在部系統培訓班上作技術講座;邀請了德國馬普化學研究所和法國CAMECA公司的專家進行微區分析技術和儀器講座;承擔了歐盟第七框架計劃項目。新購置的193nm激光器、超高線性范圍高分辨等離子體質譜儀等投入運行。

成功研製多軸可調精確定位激光誘導擊穿光譜儀樣機,並初步建立了Li、B、K等輕元素的定性與半定量分析方法。基本建立了可應用於橄欖石、輝石等單礦物中單個熔體包裹體LA-ICPMS分析方法;採用均相沉澱和鋶鎳試金技術制備的含貴金屬等元素的硫化物微區分析校準標樣的均勻性和實用性得到國際相關專家的好評;建立了HPLC/ICPMS快速測定天然水樣品中無機砷形態的方法。

新投入使用的實驗室和儀器設備

研製成功的激光誘導擊穿光譜儀原位分析系統(樣機)

4.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表層碳—汞地球化學循環重點實驗室

2013年,通過對我國150萬平方千米不同時期(20世紀80年代與2000年間)土壤有機碳密度的計算顯示我國西南、華中、華東、西北和華北的土壤有機碳表現為大氣CO2的匯,而東北和華南的為負值,土壤有機碳表現為大氣CO2的源。20年間,全國主要農耕區0~20厘米土壤有機碳庫累計增加358.5Tg。

我國主要農耕區表層土壤碳源匯變化圖

建立了土壤碳呼吸與全球升溫的預測模型。預測全球氣溫預期升高0.5℃,我國紅壤、草甸土、褐土、潮土、沼澤土和黑土中土壤有機碳分解釋放的碳為519Tg,相當於我國2010年固體化石燃料燃燒釋放量的31.7%。

我國主要土壤類型在全球氣溫預期升高0.5℃情況下,土壤有機碳釋放的CO2

5.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塌陷防治重點實驗室

岩溶塌陷動力監測系統集成

2013年,實驗室共承擔項目20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公益性行業專項1項,地調計劃項目1項、工作項目5項,社會服務項目5項,公開發表論文8篇。派團參加第13屆岩溶塌陷國際會議;邀請客座研究員、瑞典MALA公司(中國)和SenseFly公司專家開展鑽孔雷達探測、無人飛機應用等方面的學術交流;協辦「岩溶環境問題與對策學術討論會」;組織「岩溶塌陷調查技術方法討論會」以及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會議。

在我國岩溶塌陷地質災害發育趨勢與對策分析、岩溶塌陷調查和防治系列規范編寫、岩溶塌陷動力監測系統集成開發和大型礦山疏干區岩溶塌陷動力變化規律的捕捉方面取得了進展。

鑽孔雷達和無人機培訓

6.中國地質科學院頁岩油氣調查評價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承擔國家重大專項1項,地質調查項目6項,國家自然科學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2項,公益性行業專項1項,其他3項。發表論文13篇,其中國外8篇,國內核心期刊論文5篇,SCI及EI檢索論文共5篇;出版專著2部。有固定人員17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12人;研究員4人,副研究員6人,助理研究員7人;實驗技術人員3人,管理人員3人。流動人員6人,客座院士1人。2013年12月在京召開了「中國地質科學院頁岩油氣調查評價重點實驗室2013年年會暨第一屆學術委員會會議」。參加了AAPG年會,發表摘要4篇,並作學術報告;參加第一屆全國青年地質大會,發表會議論文2篇;參加第六屆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學術研討會、中國石油地質學術年會和全國沉積學大會。承擔了與吉爾吉斯斯坦合作項目「中吉天山成礦帶成礦構造背景對比研究」。

採用淺表層構造變形的地面調查與深部構造的重磁電震聯合反演解釋相結合,釐定了黔中隆起及周緣3個一級變形單元和8個二級變形區。首次在黔中隆起東部中三疊統發現了透鏡狀油砂體,說明黔中隆起這一大型古隆起帶是油氣運移的有利聚集區。此外,在黔中隆起西部石炭系大唐組內發現了厚度大於50米的黑色炭質泥頁岩,提出黔中隆起油氣地質條件需要重新認識。證實了柴達木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發育良好的烴源岩,是一個新的烴源岩層系。

中國地質科學院頁岩油氣調查評價重點實驗室

7.中國地質科學院Re—Os同位素地球化學重點實驗室

2013年,實驗室廣泛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組織了Re-Os同位素分析技術研討會,邀請了國內相關領域專家就鹼性Os稀釋劑的制備標定和存在問題、普通硫化物Re-Os同位素前處理、Re-Os同位素稀釋劑標定、低含量Re-Os定年標准物質預研究、岩石樣品Os同位素精確測定等前沿科學問題開展了討論;實驗室成員前往英國杜倫大學和開放大學開展學術交流,邀請了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Judith Hannah 教授和Holly Stein 教授前來講學。實驗室繼續加強標准物質的研製,富鈷結殼Os同位素(GBW04476)和成分標准物質及銅鎳硫化物Os同位素和Re及Os成分標准物質(GBW04477)獲批成為國家一級標准物質。近年來,實驗室在富有機質地質樣品的Re-Os同位素年代學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入選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

實驗室成員訪問開放大學

實驗室成員訪問英國杜倫大學

實驗室成員與美國來訪學者

8.中國地質科學院年輕沉積物年代學與環境變化重點實驗室

2013年,實驗室承擔各類項目14項,包括公益性行業專項課題1項,地調項目5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5項,與其他單位合作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新獲批各類科研項目7項,其中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1項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發表論文5篇,其中SCI檢索論文2篇;出版專著1部。引進人才2名,培養碩士2名,在職攻讀博士學位人員1名。舉辦學術會議1次,參加學術會議、出訪及邀請專家進行學術討論共計20餘人次。新建了獨立的植硅體實驗室、總有機碳/總碳實驗室。

陽原盆地西部湖相地層火山灰層分布特徵及年代地層序列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選擇梨益溝等六個剖面進行了樣品採集和年代及環境指標測試分析工作,對地層沉積序列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基本建立了五龍峰剖面28.2ka至149.5ka的年代序列,研究表明剖面整體上為風成相沉積,反應的氣候以冷干、涼濕為主,主要經歷了3次較大規模的古氣候冷暖旋迴,每個旋迴又包括了若干個次一級冷暖干濕旋迴。

包頭市麻池鑽孔第四紀地層綜合研究取得進展。首次在河套地區實施的貫穿第四系的第四紀標准鑽孔,建立了完整的第四紀年代地層框架及古氣候、古環境演變序列。

回灌試驗場地層對比圖

梨益溝剖面采樣

承辦2013年孢粉學術會議

9.中國地質科學院——合肥工業大學礦集區立體探測重點實驗室

2013年,實驗室正式進入建設期,依託單位為礦產資源研究所、合肥工業大學。有固定人員39人,其中研究人員36人、技術人員1人、管理人員2人;客座人員9人。

2013年2月4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常印佛、合肥工業大學校長徐樅巍和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董樹文共同為立體探測重點實驗室揭牌

實驗室定位及研究方向:面向國家資源重大需求,開展重要成礦帶地質過程與三維結構探測,礦集區立體探測與三維建模技術,區域成礦系統與成礦規律和深部礦床勘查技術方法與示範研究。通過深部探測技術進步和理論創新促進深部資源的持續發現,為滿足日益增長的資源需求提供理論、技術支撐和服務,為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2013年5月2日,中國地質科學院—合肥工業大學礦集區立體探測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審查會在合肥工業大學召開

2013年,在研項目89項,包括973計劃項目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國家科技專項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3項、國土資源部項目3項、院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1項、依託單位項目7項、其他項目52項;經費總額4412萬元。發表論文99篇,其中SCI檢索論文24篇,EI檢索論文8篇;出版專著1部;申請專利5項。

代表性成果:提出3D填圖(建模)思路和技術流程,實現了獅子山—銅官山礦田地殼結構的「透明」化;建立銅陵礦集區綜合找礦標志,提出深部成礦預測靶區;通過長江中下游成礦帶及典型礦集區深部結構探測,發現了長江中下游成礦帶發生岩石圈拆沉和幔源岩漿底侵的地震學證據,證實存在多級岩漿活動,詮釋了巨型成礦帶成岩成礦的動力學成因;獲得了銅陵、廬樅礦集區3D結構框架,對區域構造變形、岩漿系統結構提出了一批新認識、新觀點,揭示出重要岩體和控礦地質體的空間分布,為深部找礦提供重要信息;深部鑽探獲得重大找礦線索,廬樅礦集區2000米鑽探發現厚度較大的鈾異常,發現4米厚的銅礦化。部分成果在《Geophysics》、《Tectonophysics》上發表。

『玖』 中國地質調查局和地質科學院的區別

中國地質科學院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的科研機構,地調局是地質調查的管理者版和實施者,全國的地質權工作有相當一部分都歸它管,地質科學院是地調局旗下的科研單位,它研究出的東西服務於生產(地質調查),但是它本身並不怎麼進行生產活動

『拾』 中國地質調查所於哪一年年創辦於北平

我國早期地質工作者的搖籃,坐落在南京珠江路東端金川河畔。是我國歷史專最悠久的地質博物館屬(原名中央地質調查所),建於1935年,至今已過了半個世紀,在這期間,該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和涌現的一大批傑出的地質人才,受到世人矚目。——常識建築篇。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