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錘

中國地質錘

發布時間: 2021-02-06 23:30:58

㈠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面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區佔地面積是453328.8平方米。

中國地質大學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等院校的地質系(科)合並組建的北京地質學院。

1960年被評為「北京市文教戰線紅旗學院」,躋身於64所全國重點高校行列。1970年遷校,1978年在鄧小平同志直接關懷下,在北京原校址恢復辦學。1987年成立中國地質大學,在京漢兩地相對獨立辦學,是我國首批試辦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

並首批進入"211工程"、"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行列。2000年2月,中國地質大學由國土資源部整體劃轉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大學總部撤銷,京漢兩地獨立辦學。2006年9月,教育部和國土資源部共建中國地質大學。2017年9月,學校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1)中國地質錘擴展閱讀:

一、校園環境概況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學校正門面對學院路,東面為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南鄰學院橋、北四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鄰成府路、北京語言大學、中國礦業大學,西鄰五道口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

從學校正門(也稱東門)東北角空中俯瞰,能夠清晰看到學校正門的景色,包括主教學樓、運動場、2公里長的林蔭大道,林蔭大道北側的教學樓群。

教學區主要樓宇有:教1樓、教2樓、教3樓、教4樓、教5樓、測試樓、地調樓、探工樓、綜合教學樓、綜合辦公樓、圖書館、南翼樓、科研樓、逸夫樓、地質博物館等。

學生宿舍主要包括:學9樓、學10樓、學14樓、學15樓、學16樓、學17樓、學18樓、學19樓

學校建有50000平米田徑賽場,設有容納上千人的看台,1個攀岩壁,1個標准跑道、2個足球場、9個標准籃球場、2個羽毛球場和1個網球場。

體育館由游泳館、籃球館、室內攀岩壁、文體中心、地下健身用房等幾個部分組成。

國際會議中心建築面積達2.7萬平方米,建有主辦大型會議和各類專題會議的現代設施,擁有369間風格別致的客房。

學校餐飲設施主要包括餐飲中心、教工餐廳和清真餐廳。

二、師資力量

截至2016年10月,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餘人,繼續教育和網路遠程教育在讀生60000餘人;教職工135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800多人,高級職稱教師500多人,博士生導師200多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1人。

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3人,「千人計劃」長期項目4人,「千人計劃」青年項目1人,「萬人計劃」「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5人。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項目1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6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9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24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5人。

我校現有專任教師中3人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6人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5人獲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32人獲"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其中金錘獎7人,銀錘獎25人)。

全國優秀教師2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北京市優秀教師13人,北京市教學名師16人;此外,150多位國內外著名學者被學校聘為特聘教授或兼職教授。

㈡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CSDC)的最新進展

劉廣志

(地質礦產部科技委高咨中心,北京100812)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CSDC)籌備工作,自進入90年代以來,獲得了迅速的進展:

·召開了「中國深部地質研究中存在的關鍵地質問題」研討會(1991.3)。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先行項目」開始執行(1991.7)。1994年11月提交有關報告,通過評審,認為中國開展大陸科學鑽探條件業已成熟,爭取列入「九五」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

·國務院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中指出:2000年前要為實施地質科學(超深)鑽探工程進行技術准備,2020年前要實施(1992.3)。

·先後召開了第一次(1992.4)、第二次(1993.5)「中國大陸科學鑽探研討會」,討論中國科學鑽探選址,從12個選區歸結為4個,最後選擇大別—膠南作為首批靶區。

·「中國地質超深鑽探(現稱科學鑽探)國家專業實驗室」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建成,進入設備安裝調試(1993.5)開展科研工作。

·中國派代表團參加在德國波茨坦召開的「國際大陸科學鑽探會議」(1993.8),並參加ICDP籌備會(1993.9)。此後地質礦產部推薦肖序常院士為中方成員(1994.1)。地質礦產部派肖序常、閔志到美國斯坦福大學參加ICDP會議(1995.12)。

·「中國第一口大陸科學鑽孔實施與科學研究」正式申報為「九五」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國家科委組織高級專家評議、投票,排名第三(1995.2)。財政部同意支付ICDP會費(1995.7)。以「大陸動力學和大陸科學鑽探」為題舉行了第36次香山科學會議。中國地質界對中國開展大陸科學鑽探取得共識(1995.5)。

·再次舉辦「中國大陸第一口科學鑽孔第三次研討會」(1996.1)。對大別—膠南作出進一步靶區選定;並組織專家進行現場考察。

·(1996.2.26~3.1)在日本東京築波市科學城參加「第八屆通過鑽探觀察深部地殼學術會議」,即「第八屆國際大陸科學鑽探學術會議」。地質礦產部派6人代表團參加了大會。會議期間:①參加了學術1、6兩組的大會論文宣講;②參加了ICDP中美德三國諒解備忘錄的簽字儀式,並參加了該計劃對組織管理、未來國際合作的大型討論會;③劉廣志參加了國際岩石圈(ILP)CC-4組主席M.D.佐巴克教授主持的匯報會,互通了各國CC-4組的活動簡況,提出了今後活動方向。

·配合中國第一口大陸科學鑽探的選址工作,提出了「中國第一口大陸科學鑽探取心鑽孔鑽探工程技術前期研究與開發規劃」(1996.3)。

1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先導孔施工技術方案

1.1施工條件

(1)鑽孔深度不超過5000m。事先由地質部門提出預想鑽孔柱狀圖及有關地球物理資料。

(2)鑽孔貫穿的主要岩層為結晶岩,如片麻岩、榴輝岩、硬玉石英岩、大理岩等等。

(3)貫穿的岩層主要物理力學性質,單軸抗破碎強度可能高達100~150MPa,個別高達150~200MPa,在地質鑽探岩石可鑽性分類中屬7~12級硬至堅硬岩層,個別屬極硬岩層。岩層研磨性可能成兩極分化狀態,多數屬強、高研磨性;少數屬堅硬、緻密弱研磨性打滑層。有的含包裹體。

(4)岩心是提取大量地質信息的「信息源」,是研究下地殼、上地幔的實物資料,鑽孔直徑要有足夠大的尺寸,以獲取盡可能大直徑的岩心。

鑽孔又是井中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測井的通道,其直徑和孔壁穩定性要滿足先進的高科技測井儀下井的要求。

1.2科學鑽探先導孔的主要任務和作用

(1)全孔除覆蓋層以外,要不間斷採取岩心、岩樣,液態樣(礦化水,結晶水,油等),氣態樣(H2,O2,CO2,He,CH4,Cl,H2S,SO2等可能出現的氣體),進行多種測試分析。

(2)分孔段進行系統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測井。

(3)減少深孔將來在這一井段的取心,測井工作量。

(4)測量出地溫剖面,在先導孔周圍打一到幾個深100~300多米的測溫孔,測量地熱熱傳導率,熱流密度,以建立地溫數學模型,推斷先導孔地溫剖面,終孔溫度,地溫變化,對在鑽孔深部選擇取心工具,測井儀器,各種取樣器的結構性能,增強薄弱環節是至關重要的。

(5)在先導孔中試驗各種新研製的鑽頭、鑽具、儀器等。

(6)測試地層壓力梯度,壓裂強度,為孔壁穩定性,造斜傾向等提供參考位置與參數。

(7)檢驗過去用於沉積岩鑽孔中的各種儀器和方法在結晶岩鑽孔中是否有效。

(8)鍛煉鑽探隊伍,培養深孔、超深孔鑽探人才。

1.3先導孔鑽孔結構設計

在1993年9月在德國舉行的「國際大陸科學鑽探會議」上,到會代表們幾乎一致的認為,根據多年來國際上施工科學鑽孔經驗,為節省大量投資,更科學的打科學鑽孔,必須大力提倡採用已經在南非和加拿大施工了數百口深度在4000~5000m以深的勘探鑽孔經驗。英國KENTING鑽探公司的John Beswick先生介紹,南非擁有鑽進能力4000m以上的深鑽機150台,鑽進能力大於5000m的鑽機有20多台,根據南非施鑽的經驗,用這類深尺地質岩心鑽,打2000~6000m的科學鑽孔,可以獲得多快好省的科學與經濟效益。

有的專家提出採用加拿大Heath&Sherwood鑽探公司的HS-150鑽機(鑽深4570m,最大鑽探曾達5424m)和他們設計的專門用於深孔繩索取心用的HNQ,NBQ內外大環隙繩索取心系統,具以下特殊優點:①降低沖洗液壓力降,②內管投入外管後,可快速到達孔底外管的定位處(表1、2)。

表1第一方案先導孔鑽孔結構

註:RTB—帶擴孔的不提鑽換鑽頭鑽具。

如果用第一方案,要設計研製或購置兩套HNQ,NBQ鑽具。

表2第二方案先導孔鑽孔結構

1.4施工技術路線

(1)參照外國施工經驗與我國國情應考慮: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財政經濟並不寬裕,一切設備、器具、工藝方法應該著意考慮以「自立更生」為主,盡量利用四十幾年來,鑽探工程積累的成功經驗,能予以改進升級的,能自行研製的,則充分發揮自己探礦機械、儀器工廠的潛力(表3)。本著「有所引進,有所不引進」的原則,引進重點國外產品,予以消化、吸收、彌補急缺。

(2)必須採用繩索取心系統,以大幅度降低起下鑽時間,有效縮短施工期;提高岩心品質,實現不提鑽柱或少提鑽柱換鑽頭,減輕工人勞動強度。施工費用可節約1/3。

(3)發揮我國在小口徑孔底動力機並能配合繩索取心系統的技術優勢,開發與採用小口徑螺桿鑽(PDM)、液動錘(Hydro-hammer)驅動的繩索取心鑽具,實現鑽桿不回轉或慢回轉鑽進,一可以節約動力,二可以減輕鑽桿與套管磨耗,三可有效預防鑽孔歪斜(圖1)。

表3目前國產耐溫近300℃的處理劑

圖1孔底動力機驅動的繩索取心系統

(4)大力採用物理—化學方法穩定孔壁,除鑽孔上部孔段下入部分套管外,下部孔段結晶岩中盡可能採用長裸眼鑽進(岩層自穩)。一旦遇到復雜層,岩層失穩,應採用小間隙套管方案。

(5)發揮鑽井液的多信息載體(油氣,礦化水,結晶水,淡水,鹵水,岩屑)作用,輸送大量地質信息(圖2)。

圖2鑽井液多信息載體作用

① 指防井涌、井噴、防塌、縮經等。②指運送岩屑,岩粉作用。③指作為深層流體(油氣,水等)如H2,O2,CO2,CH4,He,H2S,CO2,SO2以及Na,K,Ca,Mg微粉等在300℃,1000×105Pa狀態下,運載到地面

2中國科學鑽探先導孔鑽探工程急待開展的科研項目

2.1地面設備

(1)頂驅動長行程鑽機用於繩索取心系統,帶桅桿式鑽塔。

(2)微機自控絞車。

(3)全自動鑽桿排架。

(4)自動擰管機

(5)鑽桿疲勞、破裂孔口探傷器。

(6)鑽探操作自動化操縱台(含監測、採集、優化、反饋系統)。

(7)防噴器組(全封閉1套,封鑽桿2套)。

2.2深孔鑽探基礎理論

(1)高溫高壓下的結晶岩岩石物理力學性質,可鑽性分類與破碎機理。

(2)建立高溫高壓試驗設施。

(3)新型重量輕、高強度管材材料。

(4)鑽桿斷裂力學與監測系統。

(5)鑽頭磨損規律與機理。

(6)高溫高壓鑽井液理論:①鑽井液(無固相)聚合物配方、處理劑、添加劑,抗高溫穩定性、固控設備與理論;②高溫高壓鑽井液水力學、流變學、膠體化學理論與實踐。

(7)鑽井力學。

(8)建立機會井資料庫。

2.3深孔鑽探工藝學研究

(1)深孔鑽孔結構與管理程序設計。

(2)不同孔深的鑽具與鑽具穩定。

(3)深孔孔斜防治。

(4)電子計算機輔助鑽進(CDC)系統。

(5)取心取樣工藝,液態、氣態放射性樣品採集工藝,放射性自動檢測技術。

(6)鑽頭與鑽具選擇方案與相應鑽井參數的確定。

(7)不同孔段地溫檢測及其增溫梯度規律。

(8)不同孔段岩石破碎規律,岩石物理力學性質測定。

2.4孔內系統

(1)長壽命金剛石鑽頭與擴孔器。

(2)開發新型超硬材料切削具與取心鑽頭。

(3)用孔底動力機(BHM)驅動的繩索取心系統:①用螺桿鑽驅動的繩索取心系統;②用液動錘驅動的繩索取心系統;③「三合一」式(繩索+螺桿鑽+不提鑽換鑽頭)取心系統。

(4)孔壁取心器:①液壓或刮樣器;②孔底電馬達驅動水平取樣器。

(5)高溫高壓氣態或液態取樣器。

(6)小口徑隨鑽測量(MWD)儀。

(7)小口徑垂直鑽進(VDS)防斜系統。

(8)高溫水泥及其固井技術。

(9)高溫穩定、高潤滑性、抗腐蝕鑽井液及其添加劑。

(10)地層測試器、深部流體流量計等。

(11)高精度深孔岩心定向儀及方法。

(12)含鐵鋁合金鑽桿及其合金鋼接頭。

2.5深孔現代化管理

(1)深孔設計、施工、研究資料中系統工程管理(含工程、經濟兩大范籌)。

(2)設計、施工、研究過程中的資料庫。

(3)資料編輯、整理、出版,信息交流。

2.6信息獲取

自覺採取有代表性的樣品和獲取更多的數據,是科學鑽探項目成功的預先要求。採集數據可再分為孔內與地面兩部分。孔內部分包含取心、取砂樣、測井、鑽進與水力測試,孔內地球物理試驗(孔底到地面或兩個孔之間)。地面部分則包括從孔口和泥漿測試裝置取得的固體和液相樣品,包含首次與初步地質描述,化學與物理分析。測井項目則是雄心勃勃、費時的。鑽導孔時,鑽探費用等於測井計劃的費用。測井程序要逐個孔段進行,為減少漏採信息的危險。鑽探結束之後,還要進行長期測量與試驗(圖3)。

圖3

按照KTB經驗野外信息資料整理後直至提出科研報告,均在野外實驗室完成,鑽孔則建成長期觀測站

3《地質超深鑽探(科學鑽探)技術》國家專業實驗室

3.1實驗室的性質和任務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所屬的《地質超深鑽探技術》國家專業實驗室,是經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家教育委員會於1989年6月批准投資新建的國家級專業實驗室,同時亦是地質礦產部開放研究實驗室,在學術上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研究實體。這個實驗室是開展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性研究工作的重要基地,也是培養本學科高級科技人才的搖籃。

實驗室按照「開放、流動、聯合」的原則,面向國內外同行業開放,歡迎國內外專家學者在本實驗室發布的《課題指南》范圍內申請研究課題,經學術委員會評審批准資助後,來實驗室開展科學研究。也可自帶課題和經費及配套儀器和設備來開放研究實驗室進行科研活動。

3.2實驗室的課題研究領域

(1)大陸科學鑽探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的建設與准備工作

·東亞大陸環境科學鑽探工程

·高溫高壓地學模擬實驗裝置(又稱HTHP井筒)(圖4)

圖4高溫高壓地學模擬實驗裝置

(2)鑽探新技術新方法

以岩石力學研究為基礎,採用電子計算機等高新技術,研究新的鑽探技術裝備與方法

·交流變頻調速型鑽機

·繩索取心與不提鑽換鑽頭技術

·碎岩工具的設計與研究

·高溫熱熔法鑽進新技術

3.3研究設施與裝備

碎岩機理與工具研究部分:主要從事岩石物理機械特性,岩石破碎機理,破碎岩石工具以及井下鑽探工具的新技術研究。主要的設備是美國MTS公司的岩石力學試驗機和0~8000赫茲連續可調的中頻感應燒結設備。

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部分:主要從事計算機在鑽井工程及其它相關部門中應用技術的研究。主要的設備是計算機控制的鑽井實驗系統,微機群與其外圍設備,以及HP9000系列的計算機工作站。

除上述幾項設施外,實驗室內還專門建立了一個熱熔法鑽井實驗台。

為了實現國際交流,實驗室內還設立了小型學術廳和專家工作室。

岩石圈構造和深部作用

3.4實驗室的管理與組織

《地質超深鑽探技術》國家專業實驗室由國家教育委員會和地質礦產部雙重領導,行政管理屬於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本實驗室實行主任負責制。實驗室主任全面負責組織和領導開放研究實驗室的科學研究、學術活動、人員聘任、人才培養、資金使用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實驗室設學術委員會,是學術評審機構。其主要職責是:確定本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制定《課題指南》,審批研究課題,評審科技成果,審議實驗室的經費計劃和組織重大學術活動。

實驗室的固定人員以及客座研究人員均由實驗室主任聘任。並實行任期制,工作成績突出的可連聘。

3.5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成果

(1)微機自控鑽進實驗台。

(2)鑽井工藝技術的微機分析系統。

(3)金剛石鑽進原理及最優化鑽進技術的研究。

(4)地質鑽機新型電驅動系統研究。

(5)改善鑽柱工作性狀及井底載荷有效控制方法研究。

(6)不提鑽井底換鑽頭技術。

(7)熱熔法鑽孔新技術。

(8)高溫鑽井液研究。

管理與研究人員

岩石圈構造和深部作用

學術委員會組成

岩石圈構造和深部作用

㈢ 北京人頭蓋骨在什麼時間 什麼地點 由誰發現的

1918年,中國北洋政府礦政顧問、瑞典地質和考古學家安特生在周口店發現一處含動物化石的裂隙堆積。1921年,安特生和奧地利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等人在當地群眾引導下,在龍骨山北坡又找到一處更大、更豐富的含化石地點,即後來聞名於世的北京人遺址——「周口店第 1地點」。1921和1923年,先後發掘出兩顆人牙,並定為人屬。由於這一發現,1927年在周口店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系統發掘,由瑞典古脊椎動物學家B.步林和中國地質學家李捷主持。當年又發現 1顆人的左下恆臼齒。北京協和醫學院解剖科主任、加拿大籍解剖學家步達生,對先後發現的 3顆牙齒進行了研究,給這一從未見到過的古人類定了個拉丁語化的學名——Sinanthropus pekinensis(曾譯「北京中國猿人」,原意應為「北京中國人」)。美國古生物學家葛利普(1870~1946)則給了它一個俗名:「北京人」(Peking man)。現在已把他的「屬」、「種」和爪哇人合並,另建立了一個「亞種」,改稱為「北京直立人」(Homo erectus pekinensis)。

1929年,在中國考古學家裴文中(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獨自主持下,於12月2日下午發現了一個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這一消息的公布,震動了世界學術界。在此之前,雖然德國的尼安德特人、爪哇的「直立人」(見爪哇人)和德國的海德堡人的遺骨已經問世,但這些發現由於保守思想的束縛並未得到學術界的公認;即使在持進化論的學者當中,對於人類的起源問題和這些發現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的地位,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自從北京人頭蓋骨發現以後,特別是隨後又發現了石器和用火遺跡,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從而基本上明確了人類進化的序列,為「從猿到人」的偉大學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1937年,由於日本帝國主義全面發動了侵華戰爭,周口店的發掘工作被迫中斷。當時已發現的北京人頭蓋骨共有5個,此外還有頭骨碎片、面骨、下頜骨、股骨、肱骨、鎖骨、月骨等以及牙齒147顆。這些珍貴的標本,於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全部在幾個美國人手裡弄得下落不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口店的發掘得到恢復。多次發掘,又發現北京人的牙齒5顆,下頜骨一具;1966年還從靠頂部的堆積中發現一個殘破的頭蓋骨。此外,又從1937年前發現的碎骨中認出一段上臂骨和一段脛骨。如果把前後的發現都計算在內,總共得到了屬於40多個個體的北京人化石。同時,發現了不下10萬件石製品,以及豐富的骨器、角器和用火遺跡。北京人遺址的材料,在全世界發現的同一階段人類遺址的材料中,是最豐富也是最系統的,為研究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及其文化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地層堆積和年代 北京人遺址的堆積物厚40米以上。上部的34米為含化石的堆積,依岩性變化自上而下可分為13層,主要由洞內崩坍的石灰岩碎塊和流水帶入洞內的粘土、粉砂等殘積物構成。在堆積物中還有北京人用火留下的灰燼。較大的灰燼層有4個,第4層的灰燼最厚處超過6米。從第13層以上發現動物化石,這一層還出土了幾件石器,表明已有早期人類活動。

根據動物化石的性質,第11~13層的時代與遺址以南約 1.5公里的周口店第13地點相當。後者亦為洞穴堆積,發現有石製品、灰燼、燒骨和哺乳動物化石,是周口店一帶最早的遺存。和北京人遺址第1~3層時代大體相當的,有周口店第15、第4和第3等地點。其中周口店第15地點出土的材料最豐富,有大量動物化石和石製品,還有灰燼和燒骨。另外兩個地點遺物不多,但在第4地點曾發現一顆人牙,從而成為周口店地區除北京人遺址、山頂洞遺址以外又一個出土人類化石的地點。這3個地點的時代,有的研究者根據存在赤鹿等時代較晚的化石的事實,認為可能已經到了晚更新世的初期

對於北京人遺址時代問題的研究有一個發展過程。當初,安特生和師丹斯基認為是上新世。到了20年代末,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1881~1955)和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家楊鍾健等,以動物群的性質為主要依據,判明這個遺址屬於比泥河灣期晚而比黃土期早的中更新世。60年代藍田人遺址發現後,有人提出將華北中更新世劃分為早、晚兩期的主張,早期以含公王嶺動物群的藍田人遺址為代表,晚期以含周口店動物群的北京人遺址為代表(見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1976年後,採用鈾系法、裂變徑跡法、古地磁法等多種方法,測定了北京人遺址的年代,得知第13層以上為距今70萬至20萬年左右,第14層以下早於距今70萬年。

體質特徵 北京人頭骨的最寬處在左右耳孔稍上處,向上逐漸變窄,剖面呈拋物線形。這與現代人頭骨的最寬處上移到腦顱的中部不同,和尼安德特人相比也低一些。北京人的頭蓋骨低平,額向後傾,雖已比猿類增高,但低於現代人,比尼安德特人也稍低。北京人的腦量平均為1043立方厘米,介於猿和現代人之間。他們的頭蓋骨比現代人約厚一倍。眉嵴粗壯,向前突出,左右互相連接。顱頂正中有明顯的矢狀嵴,頭骨後部有發達的枕骨圓枕。北京人面部較短,吻部前伸,沒有下頦。有扁而寬的鼻骨和顴骨,顴骨面朝前,這表明他們有寬鼻子和低而扁平的面孔。下頜骨的內面靠前部有明顯的下頜圓枕。他們的牙齒,無論齒冠或齒根都比猿類弱小,齒冠的紋理也簡單,但比現代人粗大、復雜得多。另外,犬齒和上內側門齒的舌面,有由底結節伸向切緣的指狀突;上內側和外側門齒的舌面為明顯的鏟形。北京人的頭部保存的原始性質和爪哇人相似,因而它們同屬於直立人發展階段。北京人的門齒呈鏟形,有寬鼻子和低而扁平的面孔,下頜骨內面靠前部有下頜圓枕等,又表明他們具有明顯的現代蒙古人種的特徵

北京人的下肢骨髓腔較小,管壁較厚(股骨的髓腔只佔骨幹最小直徑的三分之一,現代人則佔二分之一;脛骨的髓腔更小),但在尺寸、形狀、比例和肌肉附著點方面都已和現代人相似,這證明他們已經善於直立行走。北京人的上肢骨除了髓腔較小管壁較厚外,和現代人的接近程度更甚於下肢骨,說明他們的上肢已能進行與現代人十分相似的活動。北京人的身高,從發現的一條比較完整的股骨長度推算,約為1.56~1.57米。

北京人的文化 北京人的文化遺物包括石製品、骨角器和用火遺跡。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石核石器較少,且多為小型。原料有來自洞外河灘的脈石英、砂岩、石英岩、燧石等礫石,也有從兩公里以外的花崗岩山坡上找來的水晶。北京人用礫石當錘子,根據石料的不同,分別採用直接打擊法、碰砧法和砸擊法打制石片。其中,用砸擊法產生的兩極石核和兩極石片,在全部石製品中佔有很大比重,並構成北京人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第二步加工多用石錘直接打擊,以一面打制為主,並且絕大多數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

北京人的石器有砍斫器、刮削器、雕刻器、石錘和石砧等多種類型。他們挑選扁圓的砂岩或石英礫石,從一面或兩面打出刃口,製成砍斫器。這類石器的尺寸較大。「刮削器」系用大小不同的石片加工而成,有盤狀、直刃、凸刃、凹刃、多邊刃等形狀,是石器中數量最多的一類。「尖狀器」和「雕刻器」數量不多,但製作比較精緻,尺寸小,有的只有一節手指那麼大小,製作程序和打制方法比較固定,反映出一定的技術水平。(見彩圖「北京人」的尖狀器)在世界上已知的同時期的遺址中,還從沒有聽說過精緻程度堪與相匹的同類石器。石錘和石砧是他們製作石器的工具。從石錘上留下的敲擊痕跡可以看出,北京人善於用右手操作。此外,在一些未經第二步加工的石片上,往往也發現使用過的痕跡

北京人的石器

以細小石器為主要成分的北京人石器,是華北舊石器時代兩大文化傳統之一,即「周口店第1地點(北京人遺址) -峙峪系」的主要組成部分。這個傳統不但在華北,而且自舊石器時代中期以後在西南、東北等地區也有著廣泛的影響(見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

北京人的洞穴堆積中,有許多破碎的獸骨。有的研究者認為,其中某些是北京人製作和使用過的骨器。例如,截斷的鹿角根既粗壯又堅實,可以當錘子使用,截斷的鹿角尖可以作挖掘工具。從這些鹿角上可以看出,北京人已掌握了在要截斷的地方先用火燒,使之容易截斷的方法,又例如,許多鹿頭骨只保留著象水瓢似的頭蓋,上邊有清楚的打擊痕跡,多數經過反復加工,保留部分的形狀也相當一致,可以看作是舀水的器皿。有的肢骨順長軸劈開,把一頭打擊成尖形或刀形;有的骨片在邊緣有多次打擊痕跡,也可作工具使用。不過,有些學者對北京人是否製作和使用骨器持相反意見。

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燼層中,發現許多被燒過的石頭、骨頭和朴樹籽,還有一塊紫荊木炭。灰燼有的成堆,說明他們已能很好地管理火。雖然目前還無法證明北京人已能人工取火,但他們顯然學會了保存火種的方法。

自然環境 北京人住地的北面是重疊的高山,西面和西南為低緩的群山所環繞,東南方是廣大的平原,在龍骨山的東邊有一條河流。北京人在這里居住的時期,氣候和自然環境屢經變化。早期偏冷,可能還處於明德-里斯間冰期的初期,喜冷的動物如狼獾、洞熊、扁角大角鹿、披毛犀等在動物化石中占優勢。中、晚期較溫暖,喜暖的動物如竹鼠、碩獼猴、德氏水牛、無頸鬃豪豬等占優勢。由於發掘出安氏鴕鳥和巨副駝等動物化石,證實這里有過乾旱的時期,出現過草原甚至沙漠。而水獺、居氏巨河狸、河狸等喜水棲動物的發現,又表明這里也曾出現過大面積的水域。

生活 北京人穴居,從事狩獵和採集。在灰燼中發現的敲破的燒骨,表明他們已經知道熟食。在嚴峻的自然條件下,北京人依靠群體的力量進行著艱難的生存頭爭。季節變化、自然災害、猛獸侵襲、疾病困擾,無一不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威脅。從化石測知的數十個北京人個體的年齡告訴我們,他們的死亡率極高,這也可反映出他們的生活條件相當惡劣。
1918年,中國北洋政府礦政顧問、瑞典地質和考古學家安特生在周口店發現一處含動物化石的裂隙堆積。1921年,安特生和奧地利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等人在當地群眾引導下,在龍骨山北坡又找到一處更大、更豐富的含化石地點,即後來聞名於世的北京人遺址——「周口店第 1地點」。1921和1923年,先後發掘出兩顆人牙,並定為人屬。由於這一發現,1927年在周口店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系統發掘,由瑞典古脊椎動物學家B.步林和中國地質學家李捷主持。當年又發現 1顆人的左下恆臼齒。北京協和醫學院解剖科主任、加拿大籍解剖學家步達生,對先後發現的 3顆牙齒進行了研究,給這一從未見到過的古人類定了個拉丁語化的學名——Sinanthropus pekinensis(曾譯「北京中國猿人」,原意應為「北京中國人」)。美國古生物學家葛利普(1870~1946)則給了它一個俗名:「北京人」(Peking man)。現在已把他的「屬」、「種」和爪哇人合並,另建立了一個「亞種」,改稱為「北京直立人」(Homo erectus pekinensis)。

1929年,在中國考古學家裴文中(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獨自主持下,於12月2日下午發現了一個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這一消息的公布,震動了世界學術界。在此之前,雖然德國的尼安德特人、爪哇的「直立人」(見爪哇人)和德國的海德堡人的遺骨已經問世,但這些發現由於保守思想的束縛並未得到學術界的公認;即使在持進化論的學者當中,對於人類的起源問題和這些發現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的地位,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自從北京人頭蓋骨發現以後,特別是隨後又發現了石器和用火遺跡,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從而基本上明確了人類進化的序列,為「從猿到人」的偉大學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1937年,由於日本帝國主義全面發動了侵華戰爭,周口店的發掘工作被迫中斷。當時已發現的北京人頭蓋骨共有5個,此外還有頭骨碎片、面骨、下頜骨、股骨、肱骨、鎖骨、月骨等以及牙齒147顆。這些珍貴的標本,於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全部在幾個美國人手裡弄得下落不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口店的發掘得到恢復。多次發掘,又發現北京人的牙齒5顆,下頜骨一具;1966年還從靠頂部的堆積中發現一個殘破的頭蓋骨。此外,又從1937年前發現的碎骨中認出一段上臂骨和一段脛骨。如果把前後的發現都計算在內,總共得到了屬於40多個個體的北京人化石。同時,發現了不下10萬件石製品,以及豐富的骨器、角器和用火遺跡。北京人遺址的材料,在全世界發現的同一階段人類遺址的材料中,是最豐富也是最系統的,為研究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及其文化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地層堆積和年代 北京人遺址的堆積物厚40米以上。上部的34米為含化石的堆積,依岩性變化自上而下可分為13層,主要由洞內崩坍的石灰岩碎塊和流水帶入洞內的粘土、粉砂等殘積物構成。在堆積物中還有北京人用火留下的灰燼。較大的灰燼層有4個,第4層的灰燼最厚處超過6米。從第13層以上發現動物化石,這一層還出土了幾件石器,表明已有早期人類活動。

根據動物化石的性質,第11~13層的時代與遺址以南約 1.5公里的周口店第13地點相當。後者亦為洞穴堆積,發現有石製品、灰燼、燒骨和哺乳動物化石,是周口店一帶最早的遺存。和北京人遺址第1~3層時代大體相當的,有周口店第15、第4和第3等地點。其中周口店第15地點出土的材料最豐富,有大量動物化石和石製品,還有灰燼和燒骨。另外兩個地點遺物不多,但在第4地點曾發現一顆人牙,從而成為周口店地區除北京人遺址、山頂洞遺址以外又一個出土人類化石的地點。這3個地點的時代,有的研究者根據存在赤鹿等時代較晚的化石的事實,認為可能已經到了晚更新世的初期

對於北京人遺址時代問題的研究有一個發展過程。當初,安特生和師丹斯基認為是上新世。到了20年代末,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1881~1955)和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家楊鍾健等,以動物群的性質為主要依據,判明這個遺址屬於比泥河灣期晚而比黃土期早的中更新世。60年代藍田人遺址發現後,有人提出將華北中更新世劃分為早、晚兩期的主張,早期以含公王嶺動物群的藍田人遺址為代表,晚期以含周口店動物群的北京人遺址為代表(見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1976年後,採用鈾系法、裂變徑跡法、古地磁法等多種方法,測定了北京人遺址的年代,得知第13層以上為距今70萬至20萬年左右,第14層以下早於距今70萬年。

體質特徵 北京人頭骨的最寬處在左右耳孔稍上處,向上逐漸變窄,剖面呈拋物線形。這與現代人頭骨的最寬處上移到腦顱的中部不同,和尼安德特人相比也低一些。北京人的頭蓋骨低平,額向後傾,雖已比猿類增高,但低於現代人,比尼安德特人也稍低。北京人的腦量平均為1043立方厘米,介於猿和現代人之間。他們的頭蓋骨比現代人約厚一倍。眉嵴粗壯,向前突出,左右互相連接。顱頂正中有明顯的矢狀嵴,頭骨後部有發達的枕骨圓枕。北京人面部較短,吻部前伸,沒有下頦。有扁而寬的鼻骨和顴骨,顴骨面朝前,這表明他們有寬鼻子和低而扁平的面孔。下頜骨的內面靠前部有明顯的下頜圓枕。他們的牙齒,無論齒冠或齒根都比猿類弱小,齒冠的紋理也簡單,但比現代人粗大、復雜得多。另外,犬齒和上內側門齒的舌面,有由底結節伸向切緣的指狀突;上內側和外側門齒的舌面為明顯的鏟形。北京人的頭部保存的原始性質和爪哇人相似,因而它們同屬於直立人發展階段。北京人的門齒呈鏟形,有寬鼻子和低而扁平的面孔,下頜骨內面靠前部有下頜圓枕等,又表明他們具有明顯的現代蒙古人種的特徵

北京人的下肢骨髓腔較小,管壁較厚(股骨的髓腔只佔骨幹最小直徑的三分之一,現代人則佔二分之一;脛骨的髓腔更小),但在尺寸、形狀、比例和肌肉附著點方面都已和現代人相似,這證明他們已經善於直立行走。北京人的上肢骨除了髓腔較小管壁較厚外,和現代人的接近程度更甚於下肢骨,說明他們的上肢已能進行與現代人十分相似的活動。北京人的身高,從發現的一條比較完整的股骨長度推算,約為1.56~1.57米。

北京人的文化 北京人的文化遺物包括石製品、骨角器和用火遺跡。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石核石器較少,且多為小型。原料有來自洞外河灘的脈石英、砂岩、石英岩、燧石等礫石,也有從兩公里以外的花崗岩山坡上找來的水晶。北京人用礫石當錘子,根據石料的不同,分別採用直接打擊法、碰砧法和砸擊法打制石片。其中,用砸擊法產生的兩極石核和兩極石片,在全部石製品中佔有很大比重,並構成北京人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第二步加工多用石錘直接打擊,以一面打制為主,並且絕大多數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

北京人的石器有砍斫器、刮削器、雕刻器、石錘和石砧等多種類型。他們挑選扁圓的砂岩或石英礫石,從一面或兩面打出刃口,製成砍斫器。這類石器的尺寸較大。「刮削器」系用大小不同的石片加工而成,有盤狀、直刃、凸刃、凹刃、多邊刃等形狀,是石器中數量最多的一類。「尖狀器」和「雕刻器」數量不多,但製作比較精緻,尺寸小,有的只有一節手指那麼大小,製作程序和打制方法比較固定,反映出一定的技術水平。(見彩圖「北京人」的尖狀器)在世界上已知的同時期的遺址中,還從沒有聽說過精緻程度堪與相匹的同類石器。石錘和石砧是他們製作石器的工具。從石錘上留下的敲擊痕跡可以看出,北京人善於用右手操作。此外,在一些未經第二步加工的石片上,往往也發現使用過的痕跡

北京人的石器

以細小石器為主要成分的北京人石器,是華北舊石器時代兩大文化傳統之一,即「周口店第1地點(北京人遺址) -峙峪系」的主要組成部分。這個傳統不但在華北,而且自舊石器時代中期以後在西南、東北等地區也有著廣泛的影響(見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

北京人的洞穴堆積中,有許多破碎的獸骨。有的研究者認為,其中某些是北京人製作和使用過的骨器。例如,截斷的鹿角根既粗壯又堅實,可以當錘子使用,截斷的鹿角尖可以作挖掘工具。從這些鹿角上可以看出,北京人已掌握了在要截斷的地方先用火燒,使之容易截斷的方法,又例如,許多鹿頭骨只保留著象水瓢似的頭蓋,上邊有清楚的打擊痕跡,多數經過反復加工,保留部分的形狀也相當一致,可以看作是舀水的器皿。有的肢骨順長軸劈開,把一頭打擊成尖形或刀形;有的骨片在邊緣有多次打擊痕跡,也可作工具使用。不過,有些學者對北京人是否製作和使用骨器持相反意見。

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燼層中,發現許多被燒過的石頭、骨頭和朴樹籽,還有一塊紫荊木炭。灰燼有的成堆,說明他們已能很好地管理火。雖然目前還無法證明北京人已能人工取火,但他們顯然學會了保存火種的方法。

自然環境 北京人住地的北面是重疊的高山,西面和西南為低緩的群山所環繞,東南方是廣大的平原,在龍骨山的東邊有一條河流。北京人在這里居住的時期,氣候和自然環境屢經變化。早期偏冷,可能還處於明德-里斯間冰期的初期,喜冷的動物如狼獾、洞熊、扁角大角鹿、披毛犀等在動物化石中占優勢。中、晚期較溫暖,喜暖的動物如竹鼠、碩獼猴、德氏水牛、無頸鬃豪豬等占優勢。由於發掘出安氏鴕鳥和巨副駝等動物化石,證實這里有過乾旱的時期,出現過草原甚至沙漠。而水獺、居氏巨河狸、河狸等喜水棲動物的發現,又表明這里也曾出現過大面積的水域。

生活 北京人穴居,從事狩獵和採集。在灰燼中發現的敲破的燒骨,表明他們已經知道熟食。在嚴峻的自然條件下,北京人依靠群體的力量進行著艱難的生存頭爭。季節變化、自然災害、猛獸侵襲、疾病困擾,無一不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威脅。從化石測知的數十個北京人個體的年齡告訴我們,他們的死亡率極高,這也可反映出他們的生活條件相當惡劣。北京人頭蓋骨是1929年12月2日,我國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山洞裡.

㈣ 楊忠芳的人物成就

她先後為研究生和本科生主講了9門課程,培養的在讀和已畢業的碩士研究生15名。
她主持和版參加了權多項國家級和部委級科研項目,其中她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有:「沉積盆地油藏形成時期的伊利石定年研究」和「前寒武紀沉積岩地球化學特徵:地殼演化的證據」;主持的國土資源部地質大調查項目有:「北祁連高寒山區景觀尋找隱伏礦化探技術方法研究」和「四川成都地區區域地球化學環境評價應用研究」;主持的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項目:「中國北方侏羅系新區烴源岩生烴條件評價」。
此外,她還負責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的子課題研究,以及國土資源部教育司、中國科學院礦床地球化學開放實驗室、南京大學金屬礦床開放實驗室等項目。
近年來,她主編或合編了《膠東地殼演化與金成礦作用》、《現代環境地球化學》等4部專著及教材,在《科學通報》、《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礦物學報》和《地質論評》等雜志上發表了40多篇論文。
曾先後獲得了中國地質學會第六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地礦部優秀青年稱號、1992年度中國地質大學木村茨郎雄教育獎--優秀教師二等獎和首屆馮景蘭地質教學獎。

㈤ 中國近代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在哪發現的

1918年,中國北洋政府礦政顧問、瑞典地質和考古學家安特生在周口店發現一處含動物化石的裂隙堆積。1921年,安特生和奧地利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等人在當地群眾引導下,在龍骨山北坡又找到一處更大、更豐富的含化石地點,即後來聞名於世的北京人遺址——「周口店第 1地點」。1921和1923年,先後發掘出兩顆人牙,並定為人屬。由於這一發現,1927年在周口店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系統發掘,由瑞典古脊椎動物學家B.步林和中國地質學家李捷主持。當年又發現 1顆人的左下恆臼齒。北京協和醫學院解剖科主任、加拿大籍解剖學家步達生,對先後發現的 3顆牙齒進行了研究,給這一從未見到過的古人類定了個拉丁語化的學名——Sinanthropus pekinensis(曾譯「北京中國猿人」,原意應為「北京中國人」)。美國古生物學家葛利普(1870~1946)則給了它一個俗名:「北京人」(Peking man)。現在已把他的「屬」、「種」和爪哇人合並,另建立了一個「亞種」,改稱為「北京直立人」(Homo erectus pekinensis)。

1929年,在中國考古學家裴文中(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獨自主持下,於12月2日下午發現了一個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這一消息的公布,震動了世界學術界。在此之前,雖然德國的尼安德特人、爪哇的「直立人」(見爪哇人)和德國的海德堡人的遺骨已經問世,但這些發現由於保守思想的束縛並未得到學術界的公認;即使在持進化論的學者當中,對於人類的起源問題和這些發現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的地位,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自從北京人頭蓋骨發現以後,特別是隨後又發現了石器和用火遺跡,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從而基本上明確了人類進化的序列,為「從猿到人」的偉大學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1937年,由於日本帝國主義全面發動了侵華戰爭,周口店的發掘工作被迫中斷。當時已發現的北京人頭蓋骨共有5個,此外還有頭骨碎片、面骨、下頜骨、股骨、肱骨、鎖骨、月骨等以及牙齒147顆。這些珍貴的標本,於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全部在幾個美國人手裡弄得下落不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口店的發掘得到恢復。多次發掘,又發現北京人的牙齒5顆,下頜骨一具;1966年還從靠頂部的堆積中發現一個殘破的頭蓋骨。此外,又從1937年前發現的碎骨中認出一段上臂骨和一段脛骨。如果把前後的發現都計算在內,總共得到了屬於40多個個體的北京人化石。同時,發現了不下10萬件石製品,以及豐富的骨器、角器和用火遺跡。北京人遺址的材料,在全世界發現的同一階段人類遺址的材料中,是最豐富也是最系統的,為研究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及其文化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地層堆積和年代 北京人遺址的堆積物厚40米以上。上部的34米為含化石的堆積,依岩性變化自上而下可分為13層,主要由洞內崩坍的石灰岩碎塊和流水帶入洞內的粘土、粉砂等殘積物構成。在堆積物中還有北京人用火留下的灰燼。較大的灰燼層有4個,第4層的灰燼最厚處超過6米。從第13層以上發現動物化石,這一層還出土了幾件石器,表明已有早期人類活動。

根據動物化石的性質,第11~13層的時代與遺址以南約 1.5公里的周口店第13地點相當。後者亦為洞穴堆積,發現有石製品、灰燼、燒骨和哺乳動物化石,是周口店一帶最早的遺存。和北京人遺址第1~3層時代大體相當的,有周口店第15、第4和第3等地點。其中周口店第15地點出土的材料最豐富,有大量動物化石和石製品,還有灰燼和燒骨。另外兩個地點遺物不多,但在第4地點曾發現一顆人牙,從而成為周口店地區除北京人遺址、山頂洞遺址以外又一個出土人類化石的地點。這3個地點的時代,有的研究者根據存在赤鹿等時代較晚的化石的事實,認為可能已經到了晚更新世的初期

對於北京人遺址時代問題的研究有一個發展過程。當初,安特生和師丹斯基認為是上新世。到了20年代末,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1881~1955)和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家楊鍾健等,以動物群的性質為主要依據,判明這個遺址屬於比泥河灣期晚而比黃土期早的中更新世。60年代藍田人遺址發現後,有人提出將華北中更新世劃分為早、晚兩期的主張,早期以含公王嶺動物群的藍田人遺址為代表,晚期以含周口店動物群的北京人遺址為代表(見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1976年後,採用鈾系法、裂變徑跡法、古地磁法等多種方法,測定了北京人遺址的年代,得知第13層以上為距今70萬至20萬年左右,第14層以下早於距今70萬年。

體質特徵 北京人頭骨的最寬處在左右耳孔稍上處,向上逐漸變窄,剖面呈拋物線形。這與現代人頭骨的最寬處上移到腦顱的中部不同,和尼安德特人相比也低一些。北京人的頭蓋骨低平,額向後傾,雖已比猿類增高,但低於現代人,比尼安德特人也稍低。北京人的腦量平均為1043立方厘米,介於猿和現代人之間。他們的頭蓋骨比現代人約厚一倍。眉嵴粗壯,向前突出,左右互相連接。顱頂正中有明顯的矢狀嵴,頭骨後部有發達的枕骨圓枕。北京人面部較短,吻部前伸,沒有下頦。有扁而寬的鼻骨和顴骨,顴骨面朝前,這表明他們有寬鼻子和低而扁平的面孔。下頜骨的內面靠前部有明顯的下頜圓枕。他們的牙齒,無論齒冠或齒根都比猿類弱小,齒冠的紋理也簡單,但比現代人粗大、復雜得多。另外,犬齒和上內側門齒的舌面,有由底結節伸向切緣的指狀突;上內側和外側門齒的舌面為明顯的鏟形。北京人的頭部保存的原始性質和爪哇人相似,因而它們同屬於直立人發展階段。北京人的門齒呈鏟形,有寬鼻子和低而扁平的面孔,下頜骨內面靠前部有下頜圓枕等,又表明他們具有明顯的現代蒙古人種的特徵

北京人的下肢骨髓腔較小,管壁較厚(股骨的髓腔只佔骨幹最小直徑的三分之一,現代人則佔二分之一;脛骨的髓腔更小),但在尺寸、形狀、比例和肌肉附著點方面都已和現代人相似,這證明他們已經善於直立行走。北京人的上肢骨除了髓腔較小管壁較厚外,和現代人的接近程度更甚於下肢骨,說明他們的上肢已能進行與現代人十分相似的活動。北京人的身高,從發現的一條比較完整的股骨長度推算,約為1.56~1.57米。

北京人的文化 北京人的文化遺物包括石製品、骨角器和用火遺跡。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石核石器較少,且多為小型。原料有來自洞外河灘的脈石英、砂岩、石英岩、燧石等礫石,也有從兩公里以外的花崗岩山坡上找來的水晶。北京人用礫石當錘子,根據石料的不同,分別採用直接打擊法、碰砧法和砸擊法打制石片。其中,用砸擊法產生的兩極石核和兩極石片,在全部石製品中佔有很大比重,並構成北京人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第二步加工多用石錘直接打擊,以一面打制為主,並且絕大多數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

北京人的石器有砍斫器、刮削器、雕刻器、石錘和石砧等多種類型。他們挑選扁圓的砂岩或石英礫石,從一面或兩面打出刃口,製成砍斫器。這類石器的尺寸較大。「刮削器」系用大小不同的石片加工而成,有盤狀、直刃、凸刃、凹刃、多邊刃等形狀,是石器中數量最多的一類。「尖狀器」和「雕刻器」數量不多,但製作比較精緻,尺寸小,有的只有一節手指那麼大小,製作程序和打制方法比較固定,反映出一定的技術水平。(見彩圖「北京人」的尖狀器)在世界上已知的同時期的遺址中,還從沒有聽說過精緻程度堪與相匹的同類石器。石錘和石砧是他們製作石器的工具。從石錘上留下的敲擊痕跡可以看出,北京人善於用右手操作。此外,在一些未經第二步加工的石片上,往往也發現使用過的痕跡

北京人的石器

以細小石器為主要成分的北京人石器,是華北舊石器時代兩大文化傳統之一,即「周口店第1地點(北京人遺址) -峙峪系」的主要組成部分。這個傳統不但在華北,而且自舊石器時代中期以後在西南、東北等地區也有著廣泛的影響(見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

北京人的洞穴堆積中,有許多破碎的獸骨。有的研究者認為,其中某些是北京人製作和使用過的骨器。例如,截斷的鹿角根既粗壯又堅實,可以當錘子使用,截斷的鹿角尖可以作挖掘工具。從這些鹿角上可以看出,北京人已掌握了在要截斷的地方先用火燒,使之容易截斷的方法,又例如,許多鹿頭骨只保留著象水瓢似的頭蓋,上邊有清楚的打擊痕跡,多數經過反復加工,保留部分的形狀也相當一致,可以看作是舀水的器皿。有的肢骨順長軸劈開,把一頭打擊成尖形或刀形;有的骨片在邊緣有多次打擊痕跡,也可作工具使用。不過,有些學者對北京人是否製作和使用骨器持相反意見。

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燼層中,發現許多被燒過的石頭、骨頭和朴樹籽,還有一塊紫荊木炭。灰燼有的成堆,說明他們已能很好地管理火。雖然目前還無法證明北京人已能人工取火,但他們顯然學會了保存火種的方法。

自然環境 北京人住地的北面是重疊的高山,西面和西南為低緩的群山所環繞,東南方是廣大的平原,在龍骨山的東邊有一條河流。北京人在這里居住的時期,氣候和自然環境屢經變化。早期偏冷,可能還處於明德-里斯間冰期的初期,喜冷的動物如狼獾、洞熊、扁角大角鹿、披毛犀等在動物化石中占優勢。中、晚期較溫暖,喜暖的動物如竹鼠、碩獼猴、德氏水牛、無頸鬃豪豬等占優勢。由於發掘出安氏鴕鳥和巨副駝等動物化石,證實這里有過乾旱的時期,出現過草原甚至沙漠。而水獺、居氏巨河狸、河狸等喜水棲動物的發現,又表明這里也曾出現過大面積的水域。

生活 北京人穴居,從事狩獵和採集。在灰燼中發現的敲破的燒骨,表明他們已經知道熟食。在嚴峻的自然條件下,北京人依靠群體的力量進行著艱難的生存頭爭。季節變化、自然災害、猛獸侵襲、疾病困擾,無一不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威脅。從化石測知的數十個北京人個體的年齡告訴我們,他們的死亡率極高,這也可反映出他們的生活條件相當惡劣。

㈥ 國際通用的礦業「雙錘」標志

還行嗎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