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質災害
1. 台灣省容易遭受的自然災害是:
答案C
台風是台灣省容易遭到的氣象災害而地震是其最主要的地質災害。
2. 台灣島東西部地質災害特點差異
東部多台風,西部多地震
3. 台灣地震高發期是每年幾月份
地震是沒有高發期的,依地震歷史紀錄,並沒有明顯規律.了解地震形成原因,就知沒有規律.
台灣位在專地震活躍的環太平洋屬火山帶_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
菲律賓板塊以每年平均82mm朝西北碰撞歐亞板塊,因此地震頻繁.
台灣地震帶主要有三:西部地震帶,東部地震帶及東北部地震帶.
西部地震帶包括台灣西部地區,主因板塊碰撞前緣的斷層作用而引發地震,震源深度較淺.
由於人口稠密,因此大地震容易造成災情(921大地震).
東部地震帶系直接肇因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所造成,地震頻率高,震源深度較深.
東北部地震帶系受沖繩海槽擴張作用影響,多屬淺層地震,並伴隨有地熱與火山活動現象.
台灣歷年來發生大地震均有地裂,山崩,斷層等地殼變動之狀況.
且別忘了台灣東側就有個世界最深的海溝帶_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
4. 台灣地區多地質災害的原因
處於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
5. 台灣為什麼頻發自然災害
台灣寶島雖然風光秀麗,但由於它的地理和地質結構比較特殊,因此必須清醒地認版識到赴台旅遊權時隨時可能面臨的三大自然災害———台風、地震、豪大雨(瞬間襲來的暴雨)。
台灣地區的自然環境深具特性,不僅氣溫高、降雨強度大,更有著陡峻的地形、脆弱的地質結構、頻頻震撼大地的地震、持續的地殼變動,因此常發生各種自然災害。再加上台灣地區人口眾多、土地使用密度高,各種自然災害往往帶來極為重大的生命財產損失。
大致來說,台灣地區的自然災害可區分成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兩大類。氣象災害主要有台風、異常降水、乾旱、寒潮等;地質災害則包括地震、山崩和地盤下陷等。
6. 台灣地質災害主要是什麼
台灣地區地質情來況比較自復雜,主要特點有:
1、地質年輕,多斷層
2、砂岩、頁岩易松動
3、岩性軟、節理多、破碎多
4、地形演變劇烈,歷史一再重演
5、河川淤積量世界第一
主要發生的地質災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
7. 台灣地震防災有何變化
中國的防震措施有以下方面:
經常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區,特別是政府正式發布了地震預報的地區,每個家庭都要認真做好應付地震的准備工作。
a)家庭成員平時要熟悉地震知識,掌握基本的地震防禦方法,震前震後都不要聽信和傳播謠言。
b)發布臨震預報後,家庭應准備好食物、水、手電筒、毛巾、簡便衣物、塑料布和簡易帳篷、收音機、呼叫機等,對煤氣、電閘等做好關閉的應急准備。c)易燃易爆、劇毒物品不宜放在室內,要妥善安置。較高傢俱上不堆放笨重物品。d)房屋正門、樓道、走廊內不堆放雜物,以利人員疏散。5、發布臨震預報後,家庭成員都要聽從當地政府的指揮,按指定路線和地點疏散。
2、地震時,人員疏散應避開哪些地方?
高大建築物、窄小胡同、高壓線、變壓器、陡山坡、河岸邊。
3、地震發生時,如何進行個人防護?
a. 如果你在室內,應就近躲到堅實的傢具下,如寫字台、結實的床、農村土炕的炕沿下,也可躲到牆角或管道多、整體性好的小跨度衛生間和廚房等處。注意不要躲到外牆窗下、電梯間,更不要跳樓,這些都是十分危險的。b. 如果你在教室里,要在教師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蹲到各自的課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離,撤離時千萬不要擁擠。c. 如果你在影劇院、體育場或飯店,要迅速抱頭卧在座位下面;也可在舞台或樂池下躲避;門口的觀眾可迅速跑出門外或體育場場內。d. 如果你在室外,要盡量遠離狹窄街道、高大建築、高煙囪、變壓器、玻璃幕牆建築、高架橋和存有危險品、易燃品的場院所。地震停下後,為防止餘震傷人,不要輕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築物內。e. 如果你在百貨商場,應就近躲藏在柱子或大型商品旁,但要盡量避開玻璃櫃。在樓上時,要看準機會逐步向底層轉移。f. 如果你在工廠的車間里,應就近蹲在大型機床和設備旁邊,但要注意離開電源、氣源、火源等危險地點。g. 如果你在行駛的汽車、電車或火車內,應抓牢扶手,以免摔傷、碰傷,同時要注意行李掉下來傷人。座位上面朝行李方向的人,可用胳膊靠在前排椅子上護住頭面部;背向行李方向的人可用雙手護住後腦,並抬膝護腹,緊縮身體。地震後,迅速下車向開闊地轉移。h. 無論在何處躲避,都要盡量用棉被、枕頭、書包或其他軟物體保護頭部。如果正在使用明火,應迅速把明火滅掉。
4、如何正確應付地震時的特殊危險?
當遇到燃氣泄漏時,可用濕毛巾或濕衣服捂住口、鼻、不可使用明火,不要開關電器,注意防止金屬物體之間的撞擊。當遇到火災時,要趴在地下,用濕毛巾捂住口、鼻,逆風匍匐轉移到安全地帶。當遇到有毒氣體泄漏時,要用濕毛巾捂住口、鼻,按逆風方向跑到上風地帶。
5、地震發生後應當採取哪些自救措施?
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築物壓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體沒有重大創傷,都應該堅定獲救的信心,妥善保護好自己,積極實施自救。a. 要盡量用濕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頭部,防止灰塵嗆悶發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築物進一步倒塌造成的傷害。b. 盡量活動手、腳,清除臉上的灰土和壓在身上的物件。c. 用周圍可以挪動的物品支撐身體上方的重物,避免進一步塌落;擴大活動空間,保持足夠的空氣。d. 幾個人同時被壓埋時,要互相鼓勵,共同計劃,團結配合,必要時採取脫險行動。e. 尋找和開避通道,設法逃離險境,朝著有光亮更安全寬敞的地方移動。f. 一時無法脫險,要盡量節省氣力。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計劃著節約使用,盡量延長生存時間,等待獲救。g. 保存體力,不要盲目大聲呼救。在周圍十分安靜,或聽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動時,用磚、鐵管等物敲打牆壁,向外界傳遞消息。當確定不遠處的有人時,再呼救。
6、地震發生後應當遵循哪些互救原則?
互救是指已經脫險的人和專門的搶險營救人員對壓埋在廢墟中的人進行營救。為了最大限度地營救遇險者,應遵循以下原則:a. 先救壓埋人員多的地方,也就是"先多後少"。b. 先救近處被壓埋人員,也就是"先近後遠"。c. 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員,也就是"先易後難"。
d. 先救輕傷和強壯人員,擴大營救隊伍,也就是"先輕後重"。e. 如果有醫務人員被壓埋,應優先營救,增加搶救力量。
7、地震發生後如何尋找尋被壓埋的人?
利用救助犬和測定微量二氧化碳氣體的方法,可以很方便地對遇險者定位。但為了搶救時間,也可以用簡易的方法找尋被壓埋的生存者。一是問,向了解情況的生存者詢問,了解什麼人住在哪些建築內,震時是否外出,有什麼生活習慣等,從中尋找可靠的線索。二是看,觀察廢墟疊壓的情況,特別是住有人的部位是否有生存空間;也要觀察廢墟中有沒有人爬動的痕跡或血跡。三是聽,傾聽存活人員的動靜。聽的方法是:要卧地貼耳細聽;利用夜間安靜時聽;一邊敲打(或吹哨)一邊聽。有時你敲他也敲,內外就聯繫上了。四是分析,分析倒塌建築原來的結構、用處、材料、層次、倒塌狀況,判斷被壓埋人員的生存情況。
8、在救援過程中如何科學挖掘被埋壓人員?
挖掘時要注意保護好支撐物,清除壓埋阻擋物,保證壓埋者生存空間。在使用挖掘機械時要十分謹慎,越是接近壓埋者,越應多採用手工操作。a. 沒有起吊工具無法救出時,可以送流汁食物維持生命,並做好記號,等待援助,切不可蠻干。b. 救人時,應先確定壓埋者頭部的位置,用最快速度使頭部充分暴露,並清除口、鼻腔內的灰土,保持呼吸通暢。然後再暴露胸腹腔,如有窒息,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c. 要妥善加強壓埋者上方的支撐,防止營救過程中上方重物新的塌落。d. 壓埋者不能自行出來時,要仔細詢問和觀察,確定傷情;不要生拉硬扯,以防造成新的損傷。e. 對於脊椎損傷者,挖掘時要避免加重損傷。在轉送搬運時,不能扶著走,不能用軟擔架,更不能用一人抱胸、一人抬腿的方式。最好是三四個人扶托傷員的頭、背、臀、腿、,平放在硬擔架或門板上,用布帶固定後搬運。f. 遇到四肢骨折、關節損傷的壓埋者,應就地取材,用木棍、樹枝、硬紙板等實施夾板固定。固定時應顯露傷肢末端以便觀察血液循環情況。g. 搬運呼吸困難的傷員時,應採用俯卧位,並將頭部轉向一側,以免引起窒息。
9、地震發生後如何做好衛生防疫工作?
(1)搞好衛生防疫的重要性。在地震發生後,由於大量房屋倒塌,下水道堵塞,造成垃圾遍地,污水流溢;再加上畜禽屍體腐爛變臭,極易引發一些傳染病並迅速蔓延。歷史上就有"大災後必有大疫"的說法。因此,在震後救災工作中,認真搞好衛生防疫非常重要。(2)把好"病從口入"關。夏秋季節,痢疾、腸炎、肝炎、傷寒等傳染病很容易發生和流行。預防腸道傳染病的最主要措施,就是搞好水源衛生、食品衛生,管理好垃圾、糞便。 a. 飲用水源要設專人保護,水井要清掏和消毒。飲水時,最好先進行凈化、消毒;要創造條件喝開水。b. 搞好食品衛生很重要。要派專人對救災食品的儲存、運輸和分發進行監督;救災食品、挖掘出的食品應檢驗合格後再食用。對機關食堂、營業性飲食店要加強檢查和監督,督促做好防蠅、餐具消毒等工作。c. 管好廁所和垃圾。震後因廁所倒塌,人們大小便無固定地點;垃圾與廢墟分不清,蚊蠅孳生嚴重。所以震後應有計劃地修建簡易防蠅廁所,固定地點堆放垃圾,並組織清潔隊按時清掏,運到指定地點統一處理。(3)消滅蚊蠅。蚊蠅是乙型腦炎、痢疾等傳染病的傳播者。消滅蚊蠅,不僅要大范圍噴灑葯物,還要利用汽車在街道噴葯,用噴霧器在室內噴葯,不給蚊蠅留下孳生的場所。在有瘧疾發生的地區,要特別注意防蚊。晚上睡覺要防止蚊子叮咬。如果發現病人突然發高熱、頭痛、嘔吐、脖子發硬等,就要想到可能得了腦炎,趕快找醫生診治。(4)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地震災區的每一位公民,在抗震救災期間,都應力求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注意身體健康,加強身體鍛煉。應根據氣候的變化隨時增減衣服,注意防寒保暖,預防感冒、氣管炎、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傳染病。老人和兒童要特別注意防止肺炎。冬季應注意頭部和手、腳的保暖,防止凍瘡;夏季要准備些涼開水,吃一些鹹菜,補充體內因大量出汗而損失鹽分和水分,預防中暑。
8. 台灣最容易遭受的自然災害是
大致來說,台灣地區的自然災害可區分成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兩大類。氣象災害主要有台風、異常降水、乾旱、寒潮等;地質災害則包括地震、山崩和地盤下陷等。
C
9. 台灣地震災害頻繁的地理原因是什麼
台灣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較活躍,屬環太平洋地震帶。
10. 台灣地震災害頻繁的地理原因是什麼
台灣多地震的原因主要是台灣位在地震活躍區,東臨環太平洋火山帶,西臨菲版律權賓海板塊,其以每年平均82mm朝西北碰撞歐亞板塊,因此地震頻繁。
台灣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較活躍,屬環太平洋地震帶。花東縱谷(花蓮)是這2個板塊的交界線,由於這2個板塊互相推擠、擠壓,會產生地震。台灣東部及東北部位於板塊聚合帶,震源較深,次數較多。
(10)台灣地質災害擴展閱讀
2013年2月26日10時34分59秒,在台灣屏東縣發生6.0級地震
2013年3月27日上午10時3分,南投縣仁愛鄉發生6.5級地震
2013年6月10日上午5點左右,台灣東部海域發生里氏規模6.5級有感地震
2013年10月31日20時分,台灣省花蓮縣發生6.7級地震
2016年11月25日5時55分,在台灣花蓮縣海域(發生5.2級地震
2017年2月11日01時12分,台灣高雄市發生5.6級地震
2017年05月16日07時12分,台灣台東縣發生5.6級地震
2018年2月4日21時56分,台灣花蓮縣附近海域發生6.4級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