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地質災害
A. 中國地質災害概況
中國地質災害種類繁多,除地震外,還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海水入侵、特殊岩土等多種類型。這些災害分布廣泛,活動頻繁,危害嚴重。
據初步調查估計,自新中國成立以後到1994年底,全國共發生明顯破壞作用的突發性地質災害事件(地震除外)達4萬多次;其中,一次死亡數十人以上或經濟損失千萬元以上的比較嚴重的災害事件有幾千次。各種地質災害共造成幾萬人死亡,毀壞房屋達幾千萬間。此外,地質災害還破壞鐵路、公路和內河航運,破壞土地資源和農作物,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為幾億元到幾十億元。現對我國主要地質災害分述如下。
一、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廣泛發生在山地高原地區的地質災害。它們形成條件和活動規律相近,區域分布密切共生,所以常稱為崩滑流災害。
中國是崩滑流災害十分嚴重的國家。據初步調查,全國大約有中型以上災害點3萬余處,小型災害點多達數十萬甚至100多萬處。1949~1994年的45年間,共發生破壞較大的災害4200多次,造成重大損失的嚴重災害事件至少有900次。
崩滑流災害分布十分廣泛。在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中,除上海等個別省(市、自治區)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斜貫中國中部的遼、京、冀、晉、陝、甘、鄂、川、滇、黔地區,是災害活動最強烈的地區;其中,川滇山地、鄂西山地、秦嶺、黃土高原、燕山山地、遼東山地最嚴重。該帶西部和西北部地區災害活動較弱,主要分布在阿爾泰山、天山、祁連山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區。東部和東南部地區,災害活動主要分布在東南丘陵和台灣山地,除局部地區災害嚴重外,災害一般不強。
崩滑流災害是危害最嚴重的地質災害之一,其主要破壞作用有下列5個方面。
1.造成人員傷亡
1949~1990年,我國崩滑流災害至少造成9595人死亡。在城鎮、礦區等人口聚集地區暴發的崩滑流活動常造成一次死亡數百人的災害事件。如:1980年6月3日凌晨,湖北遠安縣鹽池磷礦崩塌,284人喪生;1983年3月7日,甘肅省東鄉自治縣灑勒山發生大型滑坡,三個村莊被摧毀,死亡237人,重傷27人;1989年7月10日,四川華鎣市溪口鎮青龍嘴山發生滑坡後,因暴雨進一步形成泥石流,沿途村莊、工廠被掩埋,221人遇難。
2.破壞城鎮、礦山、企業
全國受崩滑流嚴重侵擾的城市有59座,縣城以下的城鎮數百個。如重慶市共有體積大於500m3的滑坡129處,崩塌58處,解放以來多次發生活動,造成了嚴重損失;目前有66處滑坡處於活動或潛在不穩定狀態,還有82處可能崩塌的危岩體,時刻威脅著城市的安全。一些城鎮,如四川省松潘縣、南坪縣,雲南省蘭坪縣及新疆庫車縣等因崩滑流災害嚴重,不得不搬遷重建。許多建設在山區的工廠,特別是「三線」工廠,常遭到崩滑流災害破壞,因此使一些工廠停產或搬遷。如第二汽車製造廠廠區內,共有崩塌、滑坡270處,總體積達750×104m3,十幾年來,災害頻繁發生,造成嚴重損失。我國多數礦山不同程度地遭受崩滑流災害的破壞或威脅,其中以撫順西露天礦、四川攀鋼藍尖鐵礦、華鎣山煤礦、甘肅白銀露天礦等數十個礦山尤其嚴重。
3.破壞鐵路、公路、航道,威脅交通安全
全國鐵路沿線分布有大型泥石流溝1386條,危險性較大的大中型滑坡有1000多處,崩塌有近萬處。22條鐵路干線上,有9980km長的線路受到比較嚴重的危害或威脅。1949~1990年,因崩滑流災害造成的較大行車事故180起,33個火車站被淤埋41次,毀壞大型橋梁27座,隧道6個,平均每年中斷行車1100h,用於修復整治的工程費約1.5億元。受害最嚴重的線路主要有寶成線、隴海線寶天段、成昆線、川黔線、湘黔線、東川線及鷹廈線等。
幾乎所有的山區公路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崩滑流災害的破壞。如川藏公路沿線分布有泥石流溝1036條,滑坡419處,崩塌1525處,受害路段總長3176km。川滇、川陝、甘川、昆洛、成蘭、滇黔等公路崩滑流災害也十分嚴重。
大江大河兩岸是崩滑流災害的多發區,對內河航運造成嚴重威脅。如在長江中上游的重慶至宜賓之間的690km河段,發育有滑坡、崩塌和危岩體283處,總體積約15×108m3。金沙江下游的攀枝花至宜賓段,分布有崩塌、滑坡、泥石流935處,平均密度1.2處/km,總體積在35×108m3以上。幾十年來,長江中上游兩岸多次發生特大規模的崩塌、滑坡活動,給長江航運造成嚴重危害。如1985年6月12日發生的新灘滑坡,造成堵江停航12d。
4.破壞水利、水電工程
解放以來,我國有數百座水庫和水電站遭受崩滑流災害破壞。僅雲南一省遭破壞的水庫就有50餘座,水電站有360餘座。劉家峽水庫自1968年蓄水後庫岸不斷崩塌,到1984年總崩塌量達1250×104m3以上,影響了庫容。擬建中的長江三峽工程,庫岸穩定性差,庫區范圍內發育有崩塌、滑坡214處,泥石流溝271條。在三斗坪至江津縣的未來庫岸地帶,發育有5000m3以上的崩塌(危岩)、滑坡體392處,總體積28×108m3;其中,100×104m3以上的災害體189處。全庫岸崩塌(危岩)、滑坡體數量的平均線密度為0.14處/km,平均體積模數為91×104m3/km。如何防治這些災害對水庫工程建設和正常運行是水庫建設和管理的重要問題之一。
5.影響資源開發,阻礙山區經濟發展
為了使山區擺脫貧困面貌,需大力開發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利資源等。然而在崩滑流活動區,這些經濟活動受到嚴重阻礙。如四川省攀西地區(我國規劃中的重要礦產基地),在大約6.6×104km2范圍內,發育有體積50×104m3以上的滑坡或滑坡群200餘個,為礦產資源開發造成了嚴重困難。
二、岩溶塌陷
我國岩溶塌陷災害也十分嚴重。據初步調查,全國有岩溶塌陷2840處,塌陷坑約33200個,塌陷總面積為330km2。
中國岩溶塌陷廣泛發育在24個省(市、自治區),以桂、湘、黔、粵、冀、贛、滇等省(自治區)最嚴重。從地理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長白山—燕山—呂梁山—四川盆地—哀牢山以東區域。該區域內可劃分為兩大岩溶塌陷分布區:秦嶺和淮河以北的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和以南的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遼東半島、伏牛山山麓及一些山間盆地。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川東山地、雲貴高原和幕阜山、九嶺山、羅霄山、南嶺及粵北山地。
岩溶塌陷的危害主要是破壞房屋、鐵路、水壩、電站等工程設施和城市、礦山、企業環境。全國發生岩溶塌陷災害的城市近70個,造成嚴重破壞的44個,主要有唐山、武漢、昆明、黃石、九江、水城、杭州、柳州等。受岩溶塌陷嚴重危害的大中型礦山有60多個,主要有湖南恩口煤礦、湖南水口山鉛鋅礦、湖北銅錄山銅礦、廣西泗頂山鉛鋅礦、廣東凡口鉛鋅礦、山東萊蕪鐵礦等。近年全國鐵路沿線發生岩溶塌陷375處,其中危害嚴重的有55處,受害線路60多段,主要分布在貴昆線、湘桂線以及京廣線、沈大線、膠濟線的部分線段。有30多個車站受到危害,主要有黃石、大冶、水城、昆明、泰安、瓦房店、柳州、玉林等。近40年來,因岩溶塌陷顛覆列車3次,中斷行車達2000多小時。
三、地面沉降
(一)我國地面沉降區的分布
據專門勘查和區域地形變測量結果分析,目前我國發生地面沉降的城市大約有70個。其中,累計沉降量達2m以上的有上海、天津、台北、宜蘭、嘉義等5個城市;1~2m的有西安、太原、滄州、蘇州、無錫等5個城市;0.5~1.0m的有北京、保定、嘉興、常州、衡水、阜陽等6個城市。
從區域分布看,地面沉降活動主要發生在我國東部地區,尤其以沿海城市和華北平原等地區最嚴重。在該區域內,發生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區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則密集成群或斷續相連,形成廣闊的地面沉降區(帶)。主要有下列6個區(帶)。
1.下遼河平原的沈陽—營口沉降區。
2.北部黃淮海平原的天津—滄州—衡水—德州—濱州—東營—濰坊沉降區。這是我國沉降范圍最廣,沉降幅度最大的地區。地面沉降與區域地下水位下降在空間和時間上同步發展。中心區主要在渤海海灣西岸的天津市區及其外圍的寧河、安次、南堡、塘沽、靜海、大港、黃驊、滄州一帶;其次是冀中平原的衡水、冀縣、棗強及其外圍地區;再次是魯北平原的德州—濱州—東營—濰坊地區。
3.南部黃淮海平原的徐州—商丘—開封—鄭州地面沉降區。
4.長江三角洲的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地面沉降區。
5.汾渭河谷平原的太原—侯馬—運城—西安地面沉降帶。
6.台灣山地邊緣的宜蘭—台北—台中—雲林—嘉義—屏東地面沉降帶。
(二)地面沉降的主要危害
1.破壞城市設施,妨礙城市建設
主要表現是:造成房屋和橋梁開裂、傾斜或倒塌;道路凹凸不平或開裂;地下管道錯裂失效;碼頭及其它港口設施下沉或被水淹沒;抽水井管上升,設備須不斷更新等。例如:上海市外輪停靠的碼頭,原標高5.2m,1964年下沉到3.0m,高潮時被水淹沒而無法裝卸,耗資900多萬元進行加高後方可使用;西安市排水管道屢遭破壞,每年花費100多萬元進行維修、改建;上海蘇州河原來每天運輸吞吐量(100~120)×104t,60年代以後減少了一半;天津塘沽海門大橋,兩端沉降差達135mm,引橋發生錯裂,使這座跨度為64m的開啟式提升橋不能按原設計提升,影響了海河航運。
表2-1我國部分城市地面沉降災害情況簡表
①抽水指抽取地下水,下同。
地面沉降還導致觀測和測量標志失效,使河流水位、海洋潮位、地形高程失真,給城市規劃和建設造成困難。
2.積水滯洪,水患和潮災加劇
嚴重的地面沉降活動,把一些城市置於洪水和海潮威脅之下,具體表現如下。
(1)滯汛積水地面沉降城市普遍存在比較嚴重的滯汛積水問題,不僅影響城市交通和環境,而且常使地下室和低層建築物在汛期被水侵沒,造成比較嚴重的經濟損失。例如:天津市1977年7月下旬因暴雨積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億元以上;蘇州、無錫、常州三市在1986年和1988年因積水造成的物資損失達100多萬元。
(2)洪水威脅發生地面沉降的城市一般地勢低平,且大多沿河發展。地面沉降活動不僅使城市高程進一步降低,而且攔河堤壩等防洪設施因沉降而發生破壞。因此,一些城市御洪能力不斷下降,出現嚴重的水患威脅。例如天津市海河幹流兩岸防洪堤,自1959年來普遍下沉1~2m,而且一些堤段因不均勻沉降出現許多裂縫,加上河道淤積影響,使海河泄洪能力由原來的1200m3/s降到400m3/s以下。遇到一般較大汛情,全市即處於高度戒備狀態。如1990年汛期,海河泄洪130m3/s已顯困難,如再遇1963年規模的特大洪水,將導致極其嚴重的損失。上海市區在20年代地面一般高程為4~5m,60年代後普遍降到3.5m以下,部分地區只有2m左右。伴隨地面沉降活動,黃浦江、蘇州河水位不斷上升超過警戒水位的現象頻繁發生,並多次出現黃浦江水倒灌,淹沒市區的現象。為了確保城市安全,1956年開始沿江修建防汛牆,此後伴隨地面沉降的發展,先後5次進行改建和加固,投資達4億多元。目前,上海市區共建防汛牆224km,郊區建34km,外灘一帶牆高已達2.3m,預計到2030年,還須再加高到2.7m左右才能防禦黃浦江水。類似情況在其它一些地面沉降城市也普遍存在。
(3)潮災加劇在濱海地區,地面沉降活動使陸地地面高程下降,海平面相對上升,導致海水侵襲和風暴潮災害加劇。如天津塘沽地區,近幾十年來相對海面上升50cm,而地面高程普遍下降到2m以下,局部降到平均海平面以下,最低處(塘沽河濱公園)為-3.3m。與此同時,濱岸防潮堤不但大幅度沉降,且發生局部開裂;許多防潮閘——耳閘、二道閘、海河閘、金鍾閘等下沉0.4~2.6m。在這種情況下,天津沿海災害性風暴潮日趨嚴重,其頻度、強度和造成的損失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如1985年8月2日和19日發生的風暴潮,使海水越過防潮堤閘湧入陸地,塘沽一些地區水深達1.3~2.0m,大量企業單位被淹,受災居民1萬多戶,直接損失1.3億元。近年來,寧波市沿甬江上溯的潮水也多次越過防潮堤閘,淹沒沿岸碼頭、倉庫、工廠和居民區,造成嚴重損失。上海以及長江三角洲地區風暴潮災害也日益嚴重,不但潮位越來越高,而且高潮頻次也不斷增加,風暴潮造成的損失愈來愈大。1962年8月,7號台風襲擊上海,吳淞口潮位高5.38m,蘇州河口水位4.76m。在猛烈的潮水沖擊下,防汛牆出現46處決口,半個市區進水,南京東路水深0.5m,直接損失達5億元。
四、地裂縫災害
我國地裂縫類型復雜,除伴隨地震、滑坡、凍融以及特殊土的脹縮或濕陷活動產生的地裂縫外,主要是伴隨構造蠕變活動而產生的構造地裂縫。
構造蠕變地裂縫的分布十分廣泛,在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尤其發育。在該區域中,地裂縫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東麓平原、大別山東北麓平原地區,形成了三個規模巨大的地裂縫密集帶。此外,在豫東、蘇北以及魯中南等地區,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地裂縫發育帶(區)。
(一)汾渭盆地地裂縫帶
自六盤山南麓的寶雞,沿渭河向東經西安到風陵渡轉向NE方向,沿汾河經臨汾、太原到大同,發育有一個寬近100km、長近1000km的地裂縫帶。該帶沿汾渭盆地邊緣斷裂帶內側的第四紀沉積區延伸。各地區地裂縫的成因、活動方式等具有基本一致的特徵。自60年代後期開始出現災害性地裂縫,70年代中期以來活動加劇,使西安、大同、寶雞以及周至、臨潼、渭南、華縣、蒲城、韓城、萬榮、運城、絳縣、臨汾、洪洞、祁縣、太谷、榆次等近50個市、縣出現較嚴重的地裂縫災害。
該地裂縫帶自南向北可大致分為四個段落。
1.渭河盆地地裂縫
該區地裂縫分布在渭河兩岸地區,以西安市地裂縫規模最大,危害最嚴重。此外,千陽、寶雞、周至、武功、興平、禮泉、三原、臨潼、長安、渭南、蒲城、華縣、華陰、大荔等20個縣、市也發生不同規模的地裂縫。這些地裂縫給當地人民生活和工程建築以及土地資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如地處華山北麓的藍田、華縣、華陰,自1971年以來出現多處地裂縫,至今仍在發展。在華山半導體廠內,有兩個以近EW向為主體,兼有SN向和NE向的地裂縫帶。其長度分別為200m和250m;寬度分別為70m和100m,使剛剛建成投產和一些正在施工的車間、倉庫等主要建築物開裂,局部發生下沉達14.6cm,雖經多次加固處理,但始終不能擺脫地裂縫危害。在華山汽修廠亦有兩條近EW走向的地裂縫帶。其總寬200~300m,長約500m。在其影響范圍內的5幢家屬樓和其它建築設施,相繼發生大面積裂縫和變形,鐵路路基也下陷變形;雖然每年耗費大量資金加固,但裂縫持續發展,防治效果不佳。陝西化肥廠於1972年建成,尚未投產,廠房即發生裂陷,下沉量達20~50cm,多次加固修理,仍未取得安全效果。
2.運城盆地和臨汾盆地地裂縫
地裂縫分布在涑水河和汾河兩岸的運城、夏縣、合陽、韓城、萬榮、聞喜、絳縣、侯馬、翼城、襄汾、臨汾、洪洞等約20個縣、市。這些地裂縫主要延伸方向為NEE、SN、NE、NW四組,單條長度為幾十米到100m以上,寬度一般為0.4~0.2m,可見深度為0.2~0.3m。多條地裂縫常常組合成帶,有時沿一個主導方向呈線狀或串珠狀延伸,構成長達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的地裂縫密集帶;有時不同方向的地裂縫相互交叉,構成密集的地裂縫集中區。分布在工廠、村落、田野中的地裂縫,對房屋建築和土地資源造成危害。例如1983年7月28日傍晚和29日早晨萬榮縣兩次暴雨後,該縣薛店村在29日9時30分地面開裂。地裂縫長1.5km;一般寬為1~2m,最寬達5.2m;一般深1.5~3.0m,最深達12m。大量積水順縫一泄而光。裂縫所經之處,房屋開裂或倒塌,受損房屋300間(受害居民67戶)。村內一口深223m、造價6萬余元的機井也因而塌毀。1984年6月,絳縣電廠地裂。地裂縫長50m,寬40cm。家屬宿舍也隨之開裂。運城東北的半坡鄉,一條NE向延伸的地裂縫(長約9km,寬0.3~1.0m),造成數十間民房開裂,田地成為破碎的溝地。
3.太原盆地地裂縫
地裂縫主要發生在太原市南部的榆次縣、太谷縣、祁縣等地。榆次縣北部王湖至聶村一帶,1982年出現4條近SN向的地裂縫,組成長約500m,寬約15m的地裂縫帶,裂縫深2.5~3.0m,最深12m。處於地裂縫發育帶內的省儲備局倉庫、地區變電所和部隊等單位的辦公樓、食堂、家屬宿舍等建築物出現大量裂縫,成為危房或者廢棄。
4.大同盆地地裂縫
地裂縫主要發生在大同市,以市區西南邊緣的大同機床廠一帶最嚴重。地裂縫始見於1977年,發生在劇場街9號樓附近,長200m,使9號樓出現裂縫。80年代以後,地裂縫迅速發展,1986年延伸到1000m,1988年和1989年進一步發展到5000m,至今仍在活動。地裂縫走向NE57°,寬1~6cm。其南盤相對下滑,垂直相對位移2~5cm,最大18cm。地裂縫破壞帶寬5~20m,所經之處,房屋牆體和過梁開裂,門窗變形,管道錯動。機車廠8幢居民樓和食堂、學校等公用設施嚴重受損,受災建築面積29141m2,危害居民290戶。除市區外,在北部天鎮縣的滹沱店、孫家店、顧家灣、宣家塔和陽高縣的羅文皂以及大同市東南官道村等地,在1982~1984年前後亦發生不同規模的地裂縫,民房和田地受到破壞。
(二)太行山東麓傾斜平原地裂縫帶
該地裂縫帶始於1966年。該年3月在邯鄲市電台和國棉一廠首先發生地裂縫活動。此後,不但在該市迅速發展,而且河北平原和豫北平原的許多地區相繼發生日益嚴重的地裂縫活動,很快形成一個沿太行山東側和東南側傾斜平原延伸的地裂縫分布帶。其北起保定,向南經石家莊、邢台、邯鄲進入豫北的安陽、新鄉、鄭州一帶以後,向西延伸,經洛陽達三門峽一帶,與渭河盆地和運城盆地的地裂縫帶相連,全長約800km。共有50多個縣市發現400多處地裂縫。其中,河北省有39個縣市、200多處,主要有易縣、容城、淶水、保定、定縣、博野、正定、藁城、束鹿、寧晉、新河、柏鄉、臨城、無極、南宮、邢台、南和、永年、邯鄲、肥鄉、廣平、雞澤、大名等;河南省約15個市縣、100多處,主要有南樂、清豐、湯陰、浚縣、輝縣、獲嘉、新安、澠池、三門峽、陝縣、靈寶等。
分布在城鎮和企業、礦山的地裂縫,對房屋和其它工程造成了嚴重危害。河北省邯鄲市1963年發生地裂縫活動。1966年以後地裂縫迅速發展,在國棉一廠、電台、汽車修配廠及前郝村等地形成三條地裂縫。裂縫單條長度為185~700m,組合長度3~8km。地裂縫損壞樓房7處,平房數十間,錯斷管道2處,破壞圍牆10堵,直接經濟損失數百萬元。發生在農村的大量地裂縫,除破壞民房、道路外,還對耕地和水利設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三)大別山北麓地裂縫帶
1974年在大別山北麓的山前傾斜平原地區出現了大量地裂縫,主要分布在豫東南的固始、商城、淮濱、潢川、息縣和皖西南的霍丘、穎上、壽縣、六安、金寨、阜南等11個縣市,其范圍南北寬近100km,東西長約150km,可大致分為三個近EW向延伸的地裂縫密集帶:北帶從息縣夏庄經淮濱縣城、固始三河、霍丘周集至壽縣;中帶從潢川隆古、城關、桃林,經固始分水,至霍丘河口、列李集;南帶從潢川仁和,經商城、金寨北部和固始、霍丘、往東延至六發縣境內。每帶寬15~20km,帶內地裂縫密集,帶間地裂縫比較稀少。單個地裂縫規模不等,長度一般在10~300m以上,寬10~50cm,個別達1m左右,深一般3~5m。
1976年唐山地震前後,大別山北麓地裂縫活動加劇,其范圍幾乎擴展到整個淮河流域和長江、黃河中下游地區。據不完全統計,在豫、皖、蘇、魯四個省中有152個縣市出現了地裂縫,形成三個規模較大的地裂縫分布帶:一是從大別山北麓的信陽、六安向東到南通、如東的EW向地裂縫分布帶,其地裂縫除在潢川至壽縣一帶進一步發展外,在東部的馬鞍山至如東一帶也出現不少地裂縫;二是周口—阜陽—壽縣和商丘—永城—蚌埠兩個相近平行延伸的NW向地裂縫分布帶;三是沂水—郯成—宿遷NNE向地裂縫分布帶。
(四)其它地區的構造蠕變地裂縫
除上述三個大規模地裂縫帶外,在其它地區還有一些零星的地裂縫或小規模地裂縫帶。它們亦主要分布在華北的晉、冀、魯、豫地區。如1988年在豫東平原上蔡縣黃埠鄉和太康縣朱口鄉發生的地裂縫活動,造成黃埠鄉尚庄、杜庄等5個自然村,朱口鄉的窪陳、二甲張等12個自然村的許多民房的牆體、門窗開裂0.5~6cm,當地群眾驚恐不安。山東省淄博市南定玻璃廠和傅家、大徐家等地,自1985年以來,地裂縫活動持續發展,在玻璃廠廠區內形成一條近南北向延伸達300m以上的地裂縫,使主車間和其它一些工廠建築、地面和牆體出現無數條2~30cm寬裂縫,工廠被迫搬遷;在傅家和大徐家,除上百戶民房嚴重開裂外,田野、耕地之中亦出現多條延伸數百米的地裂縫。1989年,淄博市旦村水庫的偏壩和附近地面亦發生開裂,使水庫安全受到威脅。
五、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是由於濱海地區地下水動力條件發生嚴重變化,造成海水或高礦化鹹水向大陸淡水含水層發生的入侵現象。海水入侵主要發生在城鎮、礦山地區,通常是由於強烈開采或疏乾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持續大幅度下降形成的。其主要危害是破壞地下水水源,進而影響人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
我國濱海地區發生明顯海水入侵的地區主要有遼寧大連、河北秦皇島、萊州灣和膠州灣沿岸、廣西北海市等地。全國累計海水入侵面積在1000km2左右,最大入侵距離超過10km,最大入侵速率超過400m/a。
大連市海水入侵發生在1976年以後;到80年代末,海水入侵地區有12處,以大連泡、金縣、南關鎮、甘井子、營城子最嚴重,其次為革鎮堡、大魏家、金紡、後鹽村、周水子、牧城驛、龍眼井。入侵的累計面積為230km2,氯離子含量300~1000mg/L,最高超過7000mg/L。這些地區的地下水水源地遭到嚴重破壞,加劇了大連市水資源供需矛盾。
秦皇島海水入侵發生在北戴河海濱區的棗園水源地,入侵面積24km2,氯離子含量500mg/L以上,水源地瀕臨報廢。
山東省萊州灣、膠州灣沿海地區,是近年海水入侵災害最嚴重的地區。截至1991年4月,累計海水入侵面積為431.2km2,地下鹹水擴侵面積為299.5km2,累計730.7km2。主要發生在萊州市、龍口市、煙台市,其次為青島市、膠州市、招遠縣,再次為蓬萊縣、長島縣、牟平縣、海陽縣、膠南市等地。海水入侵活動使地下水資源遭受嚴重破壞,造成災害區44.5萬人無淡水使用。災害區人民由於飲用劣質鹹水,使身體受到嚴重危害,甲狀腺腫、氟骨症、氟斑牙等地方病患者劇增,達40餘萬人。海水入侵還造成了土地資源嚴重退化,鹽漬化發展,農業生產不斷下降,糧食累計減產(30~45)×108kg。
其它地區還有一些小規模的海水入侵活動,雖然目前危害尚不嚴重,但存在不同程度的進一步發展的趨勢。
六、膨脹土的脹縮災害
膨脹土是一種脹縮能力極大的粘性土,對工程建築具有很大的破壞性。它使房屋等建築地基發生變形,進一步引起房屋沉陷開裂;對鐵路、公路以及水利工程的危害也十分嚴重,導致路基變形,鐵軌移動,大壩開裂等,破壞了運輸安全和水利工程的正常運行。
我國膨脹土分布廣泛,主要發育在雲南、貴州、四川、廣西、湖南、湖北、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等21個省(自治區)的205個縣(市),其中以雲南、廣西、河北等地區尤為發育。如湖北省鄖縣縣城,因丹江口水庫蓄水而遷建,新城址膨脹土十分發育,嚴重受害房屋25.9×104m2,佔全部房屋建築的70%;其中,倒塌和被迫折毀房屋近10000m2。因破壞嚴重,縣城被迫再次易地重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00多萬元。類似災害在湖北宜昌、貴陽、枝江、應城、孝感、雲夢、新洲和廣東省的廣花盆地、東莞盆地、雷洲半島,河南的平頂山市、南陽市,山西省泌水盆地,廣西南寧,安徽合肥、泗縣、蚌埠,雲南蒙自、雞街,四川成都,山東臨沂、泗水,河北邯鄲等地也有發生。
B. 東莞大朗鎮一路口突發地陷有沒有人員傷亡
8月27日凌晨,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政府發布通報,26日約21時30分,大朗鎮富民路與美景路交匯處出現路面塌陷,塌陷面積約50平方米。塌陷原因為近日的特大暴雨,塌陷中無人員傷亡,無衍生問題。
現場視頻顯示,有市民目睹路面塌陷後擺手呼喊,警告駛近的車輛。目前,相關部門已對現場進行安全圍蔽,對塌陷點進行混凝土加固。
(2)東莞地質災害擴展閱讀:
地陷形成原因:
第一是開發利用地下流體資源。由於抽取地下水,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產生了地面沉降。20世紀20年代,我國上海、天津在市區集中開采地下水的地區發生地面沉降。華北平原地下水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已經引起廣泛關注。
第二是岩溶塌陷。中國是世界上岩溶最多的國家之一。隨著岩溶地區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岩溶區土地資源、水資源和礦產資源開發不斷增強,由此引發的岩溶塌陷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岩溶地區主要地質災害問題。
第三是開采固體礦產。礦山塌陷多分布在礦山的采空區,以採煤塌陷最為突出。中國有約20個省區發生采空塌陷,以黑龍江、山西、安徽、山東、河南等省最為嚴重。
第四是工程環境效應。密集高層建築群等工程環境效應是近年來新的沉降制約因素,在地區城市化進程中不斷顯露,在部分地區的大規模城市改造建設中地面沉降效應明顯。
C. 東莞大朗鎮一路口突發地陷之後有無造成車輛被埋
8月27日凌晨,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政府發布通報稱,在26日約21時30分,大朗鎮富民路與美景路交匯處出現了路面塌陷,塌陷面積約50平方米。事故的原因是天災還是人禍呢?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吧,也讓我們來了解一些有關於地陷的知識。
一、事故原因相關部門表明,塌陷的原因是因為近日的特大暴雨,由水流沖刷導致水土流失而引發的。令我們高興的是,塌陷並無造成人員傷亡,也沒有產生任何的衍生問題。根據視頻顯示,有居民看到了塌陷的情況,立即招手呼喊,迅速告知附近行駛的車輛和人員。目前,相關部門已對現場進行安全圍蔽,對塌陷點進行混凝土加固,相信很快就可以通路。
D. 東莞大朗鎮一路口突發地陷,有無造成人員傷亡
8月27日凌晨,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政府發布通報稱,在26日約21時30分,大朗鎮富民路與美景路交匯處出現了路面塌陷,塌陷面積約50平方米。事故的原因是又是什麼呢?也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些地陷的小知識和應對的措施。
一、事故原因塌陷的原因不是人為造成的,而是因為近日的特大暴雨,由水流沖刷導致水土流失而引發的。值得我們高興的是,塌陷並無造成人員傷亡,也沒有產生任何的衍生問題。根據視頻顯示,有熱心的居民看到了塌陷的情況,立即招手呼喊,迅速告知附近行駛的車輛和人員,使得他們沒有遭受傷害。目前相關部門已對現場進行安全圍蔽,對塌陷點進行混凝土加固,相信很快這里就可以通行。
E. 東莞市長安鎮在中國的地理位置 地質結構 地質災害隱患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也多,所以出了災難造成人的失蹤或死亡只能說是不幸內
所謂提問者您說的「專家們」,所容謂專家,也不是都能准確預測所有事故和災難的,再說,為了一件發生可能性不太大的災難,值得去讓人民撤離嗎?這是個一直以來頭痛的問題,至於買不起房子之類的問題,和災難什麼的有關系嗎?至於你說的「中國的地質專家是不是就坐在政府建設的「舒服的」辦公室裡面抽煙看報紙,玩鬥地主,抄襲論文?」這種人很多的,確實沒辦法,連深圳市長都雙開了(略)。但作為一名中國人,盡自己一份力就足夠了,為災區祝福,為災區捐些款,就足夠了。
F. 外來人在東莞買宅基地可以不動產登記嗎
非本農民集體成員未經政府批准使用宅基地的,不能辦理不動產登記。
《國土資內源部關於進一步容加快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發證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土資發[2016]191號)
七、依法確定非本農民集體成員合法取得的宅基地使用權。非本農民集體成員因扶貧搬遷、地質災害防治、新農村建設、移民安置等按照政府統一規劃和批准使用宅基地的,在退出原宅基地並注銷登記後,依法確定新建房屋佔用的宅基地使用權。
1982年《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實施前,非農業戶口居民(含華僑)合法取得的宅基地或因合法取得房屋而佔用的宅基地,范圍在《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實施後至今未擴大的,可按實際使用面積予以確權登記。1982年《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實施起至1999年《土地管理法》修訂實施時止,非農業戶口居民(含華僑)合法取得的宅基地或因合法取得房屋而佔用的宅基地,按照批准面積予以確權登記,超過批準的面積在登記簿和權屬證書附記欄中註明。
G. 東莞有什麼會死人的自然災害么 像地震 水災 台風什麼的
主要是台風、海嘯。因為東莞沿海,台風由南往北移動時,容易在這里登陸;雖然這里少有地震、火山等,但是一旦發生地震、海底火山噴發,這里就會有海嘯。台風帶來的強降雨也會帶來洪澇。
H. 昨夜今晨,廣東暴雨多地水浸!廣州13號線已停運,兩區停課!
據@廣東天氣,截至22日1時33分,廣東全省一共有個市縣發布暴雨預警信號,主要集中在粵北、珠三角和粵東市縣,其中海豐、陸豐、英德、翁源、新豐、花都、封開7個市縣暴雨橙色預警信號生效,佛岡、從化、龍門、增城、博羅、東莞、惠東、汕尾及深汕合作區9個市縣暴雨紅色預警信號生效。
今日(22日)凌晨2時,1小時瘋狂「倒水」超過100毫米的氣象觀測站點高達10個,主要集中在東莞和廣州(增城、黃埔)。
今早,廣州暴雨和東莞暴雨都上了熱搜。
據氣象水文監測,21日20時到22日02時,廣州、東莞、惠州、清遠、深汕合作區等地出現持續性強降水,累積雨量:深圳深汕特別合作區小漠鎮314.6毫米、惠州惠東縣258.3毫米、惠州博羅縣橫河鎮237毫米、東莞市中堂鎮235.9毫米、廣州增城224.5毫米。
廣州
許小姐住在廣州市增城區翡翠綠洲,凌晨三點,她被物業電話通知地庫進水,需要盡快挪車,下樓才發現小區內路段有部分已沒及膝蓋。
今早,她發現小區外面的路也淹了。
還有被淹的別墅區。
@廣東天氣轉發了更多網友昨夜今晨水浸的情況:
據@廣東天氣?5月22日凌晨,廣州、東莞等地出現持續性強降水,廣州的增城、黃埔和東莞部分地區道路水浸、車庫被淹。
受暴雨影響,廣州十三號線暫停服務
@廣州地鐵 今早6時許公布:目前,十三號線官湖站站外地面積水嚴重,車站停止服務。請大家注意出行安全。
因地面交通不暢,目前,公交接駁車只在魚珠至南崗沿線各車站停靠,請需要搭乘的乘客留意。
據@廣州交警:7:55,受水浸影響,廣園快速西往北轉科韻路臨時封閉。請提前做好出行規劃。
以下道路也受影響。
廣州增城區及黃埔區停課
據@增城天氣及黃埔天氣消息,增城區與黃埔區暴雨紅色預警生效中,所在區域學校停課。
東莞
據@東莞天氣,昨天夜間到今天早晨,東莞出現了今年以來最強降水,3小時降雨打破了東莞歷史記錄。
東城錄得最大3小時雨量351毫米(22日0時30分至3時30分),為有氣象紀錄以來歷史最高紀錄(2008年6月13日的3小時219毫米),1小時最大降雨量也達到157.1毫米,歷史少見。
從5月22日零時前後,1小時50毫米以上降水持續約5個小時,強降水持續時間長,累積雨量大。
東莞市19鎮街(佔59.3%)出現100毫米的大暴雨降水,還有8個鎮出現250毫米以上特大暴雨。
昨天(21日)全省的雨下了這么多
據氣象水文監測,21日08時到22日08時,全省平均雨量45.6毫米,超過25毫米站點佔全省總站數的56.0%,有51個站錄得超過250毫米的特大暴雨,有536個站錄得100毫米~250毫米的大暴雨,有1067個站錄得50毫米~100毫米的暴雨,有1215個站錄得25毫米~50毫米的大雨,雨量較大的站點有:東莞高埗鎮402毫米、廣州黃埔區永和街道378.6毫米、廣州增城區新塘鎮325.7毫米、深圳深汕特別合作區小漠鎮336.7毫米、惠州博羅縣橫河鎮277.5毫米、惠州惠東縣黃埠鎮276.3毫米、廣州番禺區化龍鎮233.8毫米、汕尾陸豐市八萬鎮229.1毫米。
22日7時,雷雨雲團主要影響廣東中南部和河源、梅州等地區。截至7時21分,共有45個市縣發布暴雨預警信號,其中增城、東莞、潮陽暴雨紅色預警信號依舊生效中。
@廣東天氣提醒:今早准備出門的,建議先打開「停課鈴」app或「繽紛微天氣」小程序查看未來兩小時內的分鍾級預報,隨時隨地掌握天氣,根據天氣情況適當調整出行安排。
重要提醒!!2020年第一波龍舟水來了!!
受西南季風和切變線影響,2020年第一波龍舟水(一般把每年5月21日至6月20日之間的降水稱為「龍舟水」)開始了首秀。
20日到21日上午,粵北和珠三角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江門台山上川島已出現水浸,嚴重影響市民出行!
與此同時,我們的鄰居廣西遭遇強降雨伴大風天氣,位於貴港市覃塘區黃練鎮的某一公司加工廠房發生倒塌。22日凌晨廣州、東莞出現特大暴雨,多地水浸。
這意味著龍舟水沝淼?降水集中期已開啟,暴雨將會隔三差五來擾,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致災風險變高,我們可以看下歷史案例,比如2019年5月27日夜間至28日上午,廣東河源市龍川縣遭強降水襲擊,當時強降水短時雨強大,龍川縣城3小時降水量達74毫米,單站降水量最高達105毫米。強降水致龍川江河水位上漲,多處路段發生塌方和山體滑坡險情。
而「龍舟水」過後也有可能出現強降水,例如2018年6月21日凌晨1至4時,河源龍川中北部鄉鎮遭受局地大暴雨襲擊,其中赤光、廻龍兩個鄉鎮3小時累積降雨量達110毫米。暴雨造成兩鎮出現內澇、道路塌方、山體滑坡等災情。
龍舟水時節易發持續性、極端性強降水,大家一定要注意防禦強降水及其導致的次生地質災害、城市內澇以及防禦海陸上雷雨大風帶來的災害。以下防禦指南請大家收好!關鍵時刻可以救命!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I. 廣東東莞大朗路面塌陷,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今年的自然災害事件格外的多,南方地區的連續強降雨導致了很多災害的發生,例如說洪澇災害 泥石流山體滑坡等。今年最開始的疫情雖然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病毒並沒有完全被消滅,所以說我們還是要做好相關的防護措施。最近根據有關媒體的報道,廣東東莞大朗的一處路面塌陷,塌陷的原因為該地區長時間的降雨導致的路面塌陷。
如果我們遇到了山洪、泥石流等各種災害一定要保持鎮靜和冷靜,遠離災害,避開險境,不要貿然的前往。在災害發生之前會有相應的前兆,我們可以進行關注。滑坡崩塌都是十分嚴重的地質災害之一,所以我們平時可以學習相應的知識,這樣可以在我們遇到災害的時候更好的保護自己幫助別人。
目前有關部門已經發布了相應的通告提醒廣大市民路過這個地方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小心慢行。有關人員已經對周圍施行了警戒,及時的對路面進行回填,並且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並且進一步的對安全隱患進行排除。
J. 東莞大朗路面塌陷,當地採取了什麼措施
最近根據有關媒體的報道,廣東東莞大朗的一處路面塌陷,塌陷的原因為該地區長時間的降雨導致的路面塌陷。今年的自然災害事件格外的多,南方連續強降雨導致了很多地區發生災害,例如說洪澇災害、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對於此次意外天災,當地政府也在第一時間採取了有效行動,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
所幸的是,目前並沒有出現人員傷亡的情況,這也有賴於當地政府第一時間採取了有效的措施。同時在這里也想提醒更多的人,在外面遇到意外自然災害時一定要注意保持冷靜、不要慌亂,慌亂可能會導致做出錯誤的決定,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在自然災害面前,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快向安全的地方轉移,並且向當地有關部門人員及時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