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圖的分析
㈠ 工程地質讀圖
1.讀圖判斷斷層性質
地層分界線延伸方向為南南東(SSE),各系地層呈條帶狀分布;中間條帶為內奧陶系(O),向兩側依次對稱容出現石炭系(C)、二迭系(P)、三迭系(T)、白堊系(K);老地層在中間,向兩側地層變新,判斷為背斜構造。
斷層F切割O、C、P地層,斷層面傾向為北北西(NNW),且斷層北側即上盤的地層露寬度變大,斷定是本盤上升所致,即上盤上升。由此,斷層F為逆斷層。
2.畫剖面圖
畫A-A的高程網(高程為400、500、600、700、800);
讀出剖面線與地形線交點的高程,並標注到剖面圖對應的位置上,用光滑線連接得到地形線;
讀出剖面線與斷層線交點的高程,並標注到剖面圖對應的位置上,根據斷層傾向、傾角畫出斷層線;
讀出剖面線與地層分界線的高程,並標注到剖面圖對應的位置上,根據岩層傾向、傾角畫出地層分界線。(注意分析背斜與斷層的關系)
清圖上色。
不復雜的,試一二次,就能做好。
㈡ 1、根據所提供的工程地質平面圖和剖面圖,分析該地區的地質條件(地形、地層、地質構造等)
根據所提供的工程地質平面圖和剖面圖,我覺得該地區的地質應該是比較獨立的。
㈢ 有能看懂工程地質剖面圖
有,你想看什麼工程地質剖面圖?
㈣ 工程地質分區
研究區小清河以北為黃河三角洲平原,小清河以南多為山前沖洪積平原(圖2-6),基岩埋深在數百米以下,表層均為第四系鬆散沉積物,鑒於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築物地基持力層一般均在15m以上,一般中高層建築物持力層一般在25m以上的特點,下面僅以0~25m的土體為對象,進行分析和研究。
1.土體的岩性與結構特徵
(1)土體岩性分類
區內0~25m深度內的地層多為第四系全新統地層,其沉積環境受黃河和海洋交互或共同影響,形成了以細顆粒為主的地層。所表現出的岩性以粉土最為廣泛,其次為粉質粘土、粉砂、粘土,局部有細砂,其主要岩性特徵見表2-9。
圖2-6 黃河三角洲工程地質分區圖
Fig.2-6 Map of Engineering geology zoning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2)土體結構特點
區內土體結構無單層結構,多為多層結構(多層結構是指一定深度內由3層或3層以上的地層構成),這也是區內的沉積環境所決定的,該區已瀕渤海,是河流的最下游段,河道游盪較頻繁,古地貌特點反復變化,攜帶泥、砂的水動力特點也隨之變化,因此,區內一般無巨厚的單層岩性沉積。
表2-9 黃河三角洲0~25m 地層岩性分類及主要特徵表Tab.2-9 Lithology of strata down to 25m depth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2.土體工程地質特徵
(1)山前沖積洪平原區土體工程地質特徵
該區地面下25m的沉積物為第四系全新統沖積、洪積(
(2)古黃河三角洲區土體工程地質特徵
該區地面下25m的沉積物為第四系全新統沖積、海積、湖沼相沉積(
(3)現代黃河三角洲平原區土體工程地質特徵
該區地面下25m的沉積物為第四系全新統沖積海積物(
3.地表下0~25m土體物理力學指標的變化規律
1)古黃河三角洲區的物理力學性質總體上好於現代黃河三角洲,這是由於現代黃河三角洲的成陸時間晚於古黃河三角洲,其自重固結的程度弱於前者。
2)無論是古黃河三角洲區還是現代黃河三角洲區,各類岩性土層的物理力學指標顯示出一個較明顯的規律,即從地表向下,隨深度的增加土層的物理力學指標以較好—較差—好的規律發生變化。一般較差的深度段在5~10m和10~15m。這一變化規律也與區內的沉積環境相吻合,力學指標較差的深度段為1855年黃河改道以前沉積的以沖湖積-沖海積相為主的地層。
㈤ 工程地質讀圖分析題
褶皺
左上為向斜(里新外老)
右邊地層由石炭-奧陶-寒武,也是一個向斜。
右中由三疊地層構成的圈閉可能是一個飛來峰。
㈥ 讀「某地的地質剖面圖」,試一試當一名地質工程師,對下列問題作一些簡要的分析。 (1)圖示地
(1)背來斜;向斜;斷層 (2)南北源擠壓力;水平升降;水平 (3)背斜頂部因受張力作用形成裂隙,易被侵蝕;外力堆積;先是地殼的水平運動使岩層發生褶皺和斷 層,地面隆起或凹陷,接受外力侵蝕,以後地殼下沉,接受外力堆積 (4)甲地;上拱的岩層具有良好的相互支撐作用,且地下水沿岩層向兩側滲流,有利於保持隧道的乾燥 |
㈦ 工程地質 地質圖分析題
從左向右軸面分別在「C」、「O」、「C」地層內,軸面近似為兩翼交角平分線的位置,褶皺從左向右依次為近直立背斜、斜歪向斜、倒轉背斜;
斷層上盤下移、下盤上移,為正斷層
㈧ 試從工程地質條件角度分析下圖三個洞室位置的好壞。
如圖所示,對三個洞室位置好壞的評價主要是從地質構造方面進行回分析,地層、岩答性等條件可以適當補充。
1號位於背斜褶皺構造核部,由於褶皺核部是岩層受構造應力最為強烈、最為集中的部位,因此容易遇到工程地質問題,主要是由於岩層破碎產生的岩體穩定問題和核部地下水的問題。、圖中為背斜核部,岩層呈上拱形,雖岩層破碎,然猶如石砌的拱形緒構,能將上覆岩層的荷重傳遞至兩側岩體中去,所以有利於洞頂的穩定。洞頂雖張裂隙發育,然岩塊呈上寬下窄形,不易掉塊。
2號洞室位於斷裂的影響斷層破碎帶,穩定性極差附近。地下掘進會產生塌方甚至冒頂(洞頂大規模突然坍塌破壞)。一般情況下,應避免洞室軸線沿斷層帶布置。如洞室軸線垂直或近於垂直斷裂帶,則所需穿越的不穩定地段較短,但也可以產生塌方或大量地下水湧入。
3號洞室在傾斜岩層中,一般說來是不利的。當洞身通過軟硬相間傾斜岩層時,順傾向一側的圍岩易於變形或滑動,造成很大的偏壓; 逆傾向一側圍岩側壓力小,有利於穩定。因此,在傾斜岩層中最好將洞室選在均一完整堅硬的岩石中。此外,岩層的傾角對圍岩的穩定性也有影響。
選址時應結合其他因素綜合考慮。
㈨ 關於工程地質的讀圖問題
1.角度不整合 2.平行不整合 3.整合接觸 4.背斜,向斜,斜歪褶皺 5.石炭紀C,早於震旦紀Z 6.逆斷層,晚於。
㈩ 幾種常用的地質圖
1.地質圖
廣義的地質圖包括所有反映地質內容為主的圖件。狹義的地質圖就是將一個地區的地層、岩漿岩體、地質構造及礦產等內容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按一定比例尺,用規定的線條、符號和顏色表示在平面上的圖件。
2.地質構造圖
在地質圖的基礎上通過地質構造分析,用規定符號標明各種地質構造形跡的圖件。
3.地質剖面圖
指垂直於區內地層走向或主要構造線方向所切割的地質體剖面,反映地質體深部地質特徵的圖件。可在地質圖上切割繪制(圖切剖面圖:連接地質圖相對圖框上的兩點A、B畫一條直線,稱為剖面線,沿此線將地形、地層、岩體、構造等地形地質內容及產狀,投影到剖面上繪制的)。也可以在野外實地測量繪制(實測剖面圖)。
4.綜合地層柱狀圖
在地質圖的基礎上,綜合分析區內地層、岩體的岩性、時代、厚度及其接觸關系,以由老到新、自下而上的順序,按一定比例尺,用線條、符號及顏色繪制在一個呈柱狀的剖面圖上,兩側標示出地層時代、岩性、化石、地層厚度及接觸關系等的圖件。
根據生產任務或研究目的不同,還有各種類型的地質圖,如地質礦產圖、礦產預測圖、岩相-古地理圖、構造綱要圖、大地構造圖、勘探線剖面圖、水文地質圖、工程地質圖、第四紀地質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