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科學院力學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力學所

發布時間: 2021-02-06 14:51:40

『壹』 考研報中國地質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碩士研究生怎麼樣

一、地科院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
地科院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按照「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級研究生入學報到須知」(詳見附件)要求和時間到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報到,按照校方有關通知辦理相關手續。
二、地科院培養碩士研究生:
地科院培養碩士研究生將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完成為期一年的基礎課集中學習,因此須按照中國科學院大學的有關要求和時間到中國科學院大學報到,中國科學院大學定於2015年9月14日開學。請登錄中國科學院大學迎新服務網(http://e.ucas.ac.cn/YINGXIN/UIL/ShowIndex.aspx)查看報到有關具體事項和選課事宜。
(一)報到時間及地點
9月7日-9月8日每天8:00-17:00,到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北京市懷柔區懷北庄)辦理新生報到手續,請勿提前來校。有特殊原因確實不能按時報到的,應及時向院研究生部書面請假。根據《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生學籍管理實施細則》,報到時間最多推遲兩周,逾期將取消入學資格。
(二)報到乘車路線
乘車到達中國科學院大學玉泉路校區(北京市石景山區玉泉路19號甲),然後乘坐學校統一安排的車輛到雁棲湖校區報到。
到玉泉路校區乘車路線:
北京站:乘2號線地鐵,復興門或建國門轉乘1號線地鐵到玉泉路站下,A1(西北口)出口向西50米即到;

『貳』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的指導思想

按照中國地質科學院黨委提出的「開放的流動的科研環境、團結的和諧的人際關系內、創新的思辯的學術容氛圍」總體目標要求,地質力學研究所黨委提出了「大力弘揚李四光的科學精神,堅持求真務實,提倡『求實、創新、奉獻、協作』」作為科技創新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帶領全所職工精心打造具有國立研究機構特色的科技創新文化。

『叄』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的歷任領導

地質力學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在歷屆所長的領導下,在李四光、孫殿卿、陳慶宣、吳磊版伯、楊開慶權、胡海濤、崔盛芹等著名科學家的帶領下,全所科技人員勇於探索,勤奮實踐,在地質力學理論與方法和其它學科方向研究上取得了豐碩成果。
首任所長:李四光(1956-1971)
第二任所長:孫殿卿院士(1972-1982)
第三任所長:崔盛芹教授(1983-1993)
第四任所長:吳淦國教授(1993-1998)
第五任所長:董樹文研究員(1998-1999)
第六任所長、黨委書記:楊萬來(2000-2005) 第七任領導(2005年--)
所長:龍長興博士
書記:徐龍強
副所長:趙越研究員、馬寅生研究員、侯春堂研究員 。

『肆』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地處北京市,是國家公益性專地質科研機構。屬由地質學家李四光創立,曾稱地質部地質力學研究室、地質礦產部地質力學研究所,2000年更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研究所主要從事基礎地質、地應力與地殼穩定性、礦產與能源地質、第四紀地質與環境、地質災害、新構造與活動構造、極地地質等領域的調查與研究。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研究所有有國土資源部科研平台5個,地質調查局科研平台2個,地質科學院科研平台2個,研究所下轄實驗室9個;有學術學科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學術學科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學術學科一級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學術學科二級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在站博士後17人,在讀博士研究生34人、碩士研究生42人。

『伍』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的研究領域

根據國土資源部1999年《關於地質調查與地質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的文件,定位為「推動地質力學創新體系建設,從事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研究,開展重大工程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研究工作」,同時開展油氣資源戰略評價研究。地質力學研究所在學科結構、研究領域等方面進行了調整,調整後主要學科有地質力學、環境工程、第四紀地質與新構造、石油地質、礦產資源。主要研究領域包括:
1、地質力學領域
繼承和發展李四光的科學思想,通過地殼運動和構造體系研究,建立三維構造體系及其在陸內變形中的作用,實現地質力學的理論創新和為國土資源大調查服務。
2、新構造與地殼穩定性領域
緊密結合國民經濟建設需求,研究區域新構造運動的特徵及規律,發展「安全島」理論, 進行重大工程區地殼穩定性評價,同時開展城市地質安全評估。
3、地質災害領域
開展區域地質災害調查、區劃與分區,建立地質災害多發區與重大工程區地質災害危險性和風險性及地質環境的評價技術體系,為國土資源規劃、管理、分級、分類和合理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4、第四紀地質與環境領域
主要研究第四紀不同時間尺度的構造運動—氣候演化—環境變遷相互藕合關系,服務於國土環境監測與治理。主要包括第四紀黃土與環境、第四紀冰川與環境、第四紀磁性地層與環境磁學、城市地質生態環境等研究方向。
5、動力成岩成礦領域
研究成礦物質在構造動力作用下遷移—聚集—成礦過程,建立構造動力成礦體系,為中國礦產資源普查、礦體定位預測提供新的理論和技術方法。
6、油氣資源評價領域
研究中國及鄰區含油氣大地構造與油氣戰略,中國主要盆地油氣資源潛力評價與新區油氣戰略勘察,油氣資源戰略評價系統開發與建設,開展全球油氣資源戰略研究。
7、能源地質研究領域
8、科技信息研究
9、中國地質科學院古地磁研究。

『陸』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的院士風采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生於湖北省黃岡縣,1971年4月29日逝世於北京。早年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1913年入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地質,1918年畢業。1920年到北大地質系任教。關於古生物蜓科化石鑒定方法及分類標准,為微體古生物研究開拓了新的道路;首次發現並研究了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提出了中國第四紀冰期的劃分,解決了第四紀地質研究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為解決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問題,把力學理論引進到地質學研究中,創建了地質力學。1931年獲英國伯明翰大學博士學位,1948年獲挪威奧斯陸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1950年,沖破重重艱難險阻,返回祖國,前後擔任全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地質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中國地層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地震委員會主任、中國原子能委員會主任、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主任、地質部地質力學研究所所長、國務院科教組組長、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8年當選為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運用地質力學理論和方法,組織和指導石油地質工作,為發現松遼、華北、江漢、蘇北、陝北、四川、柴達木、北部灣以及南海等油區,做出了重大貢獻;邢台發生地震後,他研究地震發生、發展的規律、預測和預報地震;還把這些理論方法應用於區域地殼穩定性研究,在地殼活動帶中為國家大型基本建設項目尋找「安全島",並開展各種地質災害的預測與防治,他還在第四紀地質、地熱地質、海洋地質、天文地質等方面,進行了開拓性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 1910年3月10日生,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193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60-1983任地質力學所所長。任地質力學研究所名譽所長。長期以來,孫殿卿主要從事地質力學和第四紀冰川地質學的研究,是這兩個學科的學科帶頭人和傳人。
1950年被中國地質學會授予趙亞曾獎。1995年榮獲中國地質行業最高榮譽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榮譽獎。是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1916年4月4日出生於湖北黃陂,1941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大學)地質系。1962年3月至今,在地質力學研究所。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區域構造和礦產普查、地震地質和構造應力場研究以及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地質災害和全球構造動力學研究。

『柒』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地質力學研究所新辦公大樓

截至2013年底,全所在職職工187人,其中有博士學位的87人,研究員(含教授級高工)45人,副研究員(含高級工程師、高級會計師)43人。內設8個專業研究室、5個職能處室和2個公益服務部門。

2013年在研項目172項,總經費1.38億元。其中科技部項目/課題(973、科技支撐、科技基礎性專項)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4項;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12項;其他部委項目7項,地調項目48項。出版專著8部;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66篇,包括SCI收錄論文45篇(英文SCI論文32篇),EI收錄論文37篇。「在斷層作用下斜坡體穩定性模擬試驗裝置及其方法」和「使用深埋隧道圍岩穩定性物理模擬模擬試驗裝置的測試方法」分別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深埋隧道圍岩穩定性監測模擬試驗裝置」獲得實用新型專利。獲得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2項,中國地質調查成果一等獎1項,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1項,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1項。

領導班子由5人組成,所長龍長興,黨委書記、副所長、紀委書記徐龍強,副所長趙越,副所長侯春堂,副所長馬寅生。

所長龍長興(中),黨委書記、副所長、紀委書記徐龍強(右二),副所長趙越(左二),副所長侯春堂(右一),副所長馬寅生(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東南極西福爾丘陵麻粒岩化基性岩牆群的時代、變質過程及構造意義。揭示了所有基性岩脈都經歷了不均勻的麻粒岩化,其峰期變質條件達800~870℃、9.1~9.7kb(千巴),麻粒岩化的時代為格林維爾期(960~940Ma),並在泛非期經歷了疊加改造。據此推測,西福爾陸塊與內皮爾雜岩、賴於爾群和蘭伯特地體等太古宙陸塊相似,也捲入到導致印度克拉通與東南極匯聚的雷納碰撞造山作用過程。這項研究對揭示東南極大陸格林維爾期的構造演化及超大陸重建具有重要的意義。

西福爾丘陵鎂鐵質麻粒岩(圍岩,樣品VHC67)的礦物共生關系

首都圈地區關鍵構造部位深孔地應力測量監測與地質安全評價。通過首都圈地區原位現今地應力絕對測量與實時監測和GPS測量結果研究,認為首都圈地區在日本大地震之前現代構造應力場、日本大地震之後張性效應調整期和調整期之後現今構造應力場最大水平主壓應力優勢方位分別為NEE方向、NNW方向和NEE方向,並且隨著這種張性效應調整周期的結束後時間的發展,水平主應力在測量深度范圍逐步起主導作用;在調整過程中,表現出區域現今構造應力作用方式和構造應力場轉換,並可能伴隨重大地質事件的發生。

首都圈地區關鍵構造和深孔地應力監測分布圖

活動構造帶大型滑坡形成機理研究。提出區域性活動斷裂的交匯區是產生大型—巨型滑坡的有利構造部位,總結了其地質災害效應的5種表現形式,提出地震滑坡形成演化5個階段和成災地質模式,對於地質災害早期識別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地震—滑坡—泥石流災害鏈演化過程

新疆烏拉根鉛鋅礦油氣還原成礦作用研究。提出了烏拉根鉛鋅礦油氣還原成礦作用的成因模式:富含Pb、Zn等成礦物質的盆地流體,流經原生氧化態、滲透性良好的砂礫岩時,由於油氣的還原作用,鉛鋅等成礦物質在還原過程中發生沉澱作用,進而富集成礦。

中國中東部構造體系控油作用研究。首次系統劃分了松遼地區構造體系類型(緯向構造體系、華夏構造體系、新華夏構造體系、經向構造體系、山字型構造體系);恢復了構造體系控制下的古生代以來松遼原型盆地類型(寒武—奧陶紀:裂陷—克拉通盆地;志留—泥盆紀:類克拉通盆地;石炭—二疊紀:克拉通內坳陷盆地;中新生代:斷—坳陷盆地)。

松遼盆地及鄰構造體系圖

『捌』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的概況

地質力學研究所主要承擔全國新構造、區域構造穩定性調查評價,以及與區域構造穩定性相關的地質災害調查研究、第四紀地質調查研究和油氣資源戰略評價研究,同時開展相關基礎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工作。
地質力學研究所有職工310人,其中在職職工174人,離退休職工136人,所長龍長興研究員。有科技人員106人,管理人員16人,其他人員52人。在科技人員中,有高級專業技術人員82人,其中研究員45人(含國家級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副研究員37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56人(含博士後出站17人)。已擁有了一支結構合理、支撐學科、國內知名的高水平研究隊伍(截止2010年)。
地質力學所急國家之所需,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開展地質科學研究和調查工作,以地質力學理論指導發現了大慶等一批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粵北大鈾礦的發現為中國「兩彈一星」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開展了三峽大壩、青藏鐵路、大亞灣核電站等國家重大工程的選址與穩定性評作。
截止到2010年,有100項成果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獎勵。地質力學所的「柴達木盆地地質與油氣預測」榮獲200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廖椿庭研究員、崔盛芹研究員分獲第六屆和第九屆李四光地質科技獎。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力學專業委員會、第四紀地質與冰川專業委員會和古地磁專業委員會掛靠該所,主辦學術刊物《地質力學學報》。

『玖』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是什麼級別

地科院是廳級建制,院長高配,為副部級,下面各研究所還是處級,常務副院長應該是廳級

『拾』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 博士後什麼時候留所

好難好難

力學是一門獨立的基礎學科,是有關力、運動和介質(固體、液體、氣體是撒旦和等回離子體),宏、細答、微觀力學性質的學科,研究以機械運動為主,及其同物理、化學、生物運動耦合的現象。力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同時又是一門技術學科。它研究能量和力以及它們與固體、液體及氣體的平衡、變形或運動的關系。力學可粗分為靜力學、運動學和動力學三部分,靜力學研究力的平衡或物體的靜止問題;運動學只考慮物體怎樣運動,不討論它與所受力的關系;動力學討論物體運動和所受力的關系。現代的力學實驗設備,諸如大型的風洞、水洞,它們的建立和使用本身就是一個綜合性的科學技術項目,需要多工種、多學科的協作。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