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恩施地質災害

恩施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2-06 13:30:55

Ⅰ 他發出一張照片救下全村人獲獎五萬,其中感人事跡究竟為何

這位發了一張照片就下全村的就是湖北恩施馬者村的地質災害檢測員陳光明。恩施市委、市政府通報表揚陳光明,並獎勵了其五萬元。

連夜大雨,初現裂縫

其實發生日地質災害前都會有前兆,大自然都會給出“信號”,如地震發生前,湖泊、河流水流、地面會發生異常,動物以及家禽會特別躁動、亂竄,甚至出現集體逃亡跡象。

掌握好這些大自然的“信號”,才能臨危不亂,更好地保護自己,保護家人。

Ⅱ 恩施州州政府是否要搬遷,如果搬遷具體位置在那裡

湯濤調研我州地災防治情況要求
把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

--------------------------------------------------------------------------------
[日期] 2008-6-16 [來源] 恩施新聞網

恩施日報訊(記者曾言) 6月13日至14日,省委常委、副省長湯濤在我州就地質災害防治情況進行了調研。他充分肯定了我州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要求各級政府始終把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繼續扎扎實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省政府副秘書長梅祖恩,省移民局局長汪元良,省教育廳副廳長黃利鳴,省民政廳副廳長文增顯,省地災辦專職副主任徐振坤,省能源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肖宏江,清江公司黨委書記孫貴平隨同調研。

州長楊天然,州委常委、常務副州長柳望春,副州長朱惠民陪同調研。

湯濤在查看建始縣景陽老集鎮地質災害情況後指出,要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確保安全。當前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增加了地質災害防治難度,恩施州的地質災害形勢十分嚴峻,防治工作要做到「防患於未然、防災於未發」,工作目標就是保證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要以高度的事業心、責任心、緊迫感和使命感抓好這項工作。搬遷避讓要抓緊推進,從實際情況和專家意見來看,一些位於險區內的單位特別是社會公共事業單位必須採取避讓、隔離的辦法,要盡快拿出搬遷避讓方案,積極籌措資金,開展地質災害治理和搬遷避讓。要加強領導,抓好落實,進一步強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各縣市、鄉鎮、相關部門要切實擔負起責任,履行好職責,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要特別重視極端天氣和突發情況,對應急預案要進行演練,抓好落實,做到監測到位、預報准確、處置得當。湯濤還前往恩施市新塘鄉查看了渾水河湯家灣南滑坡體情況。

聽取我州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匯報後,湯濤認為,恩施州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領導重視,部門得力,處置得當。就如何做好下一步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湯濤強調,要提高應對緊急狀態和復雜情況的能力,地質災害情況要進一步搞准確,應急預案要進一步細化;提高群防群測水平,進一步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加強群眾的地質環境保護和防災減災意識,努力提高廣大基層幹部和群眾抵禦地質災害和自身防災抗災能力,做好汛前排查、汛期監督和災後總結工作,建立長效機制;提高組織指揮能力,保證信息通暢、指揮體系健全,注意工作方法,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特別是要抓好重點地區、重點設施的地質災害防治,地方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督促落實防災責任,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工作的指導,提供必要的支持

Ⅲ 明天去恩施,安全嗎

實在是不太明白您的意思,早上8:35是從哪裡走?乘什麼交通工具?晚上19點飛過武漢又是什麼意回思呢? 短期的雷答陣雨一般對航班影響不太大。如果有大暴雨,走陸路到恩施的旅客要當心地質災害(可能的山體滑坡等)對公路的影響。 王家墩空難發生已經好幾年了,現在的機場管制水平和飛機的設備水平都比那時候高多了。遇到雷雨雲,飛機會在空中盤旋繞行,確認安全後再著陸。建議不必緊張,安心飛行。

Ⅳ (7分)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發生7.1級地震,地震災情牽動全國人民的心.某社區響應恩施州政府的號召,積

解:
⑴A組的頻數是:
(10÷5)×1="2" ……版………………1分
調查樣本的容量是:
(10+2)÷(權1-40%-28%-8%)="50" ………………… 2分
C 組的頻數是:50×40%="20" …………………… 3分
並補全直方圖(略)…………………… 5分
⑶估計捐款不少於300元的戶數是:500×(28%+8%)=180戶

Ⅳ 湖北的泥石流多麼

湖北的地質災害地域分布明顯,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山區,尤以長江、漢江及其支流沿岸最為嚴重;岩溶地面塌陷、采空區地面沉陷則主要聚集於鄂東南、鄂中地區,主要分布在武漢、黃石、大冶、陽新、鄂州、咸寧、應城等地。湖北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段)共5657處,分布在68個縣(市、區)內。

以下是詳細說明:

1、極易發生地質災害有17縣(市、區):
主要分布在三峽庫區、鄂西南山區和鄂東南部分地區。有巴東縣、秭歸縣、興山縣、夷陵區、長陽縣、五峰縣、遠安縣、恩施市、建始縣、利川市、咸豐縣、來風縣、宣恩縣、鶴峰縣、黃石市、大冶市、陽新縣
地質災害易發指數≥10。
面積44006平方公里,地質災害約佔全省80%以上。目前發育崩塌699處,滑坡3060處,泥石流61條,岩溶地面塌陷902處,采空地面沉陷48處。其中三峽庫區和鄂西南山區因人為和自然因素誘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沉)陷災害均極易發生,鄂東南丘陵區則以采礦引發的地面塌(沉)陷、泥石流災害為主。

2、易發生地質災害有23縣(市、區):
主要分布在鄂西北山區和鄂東南、鄂東北部分地區,以及江漢平原西緣山前地帶。有十堰市、鄖西縣、鄖縣、丹江口市、竹溪縣、竹山縣、房縣、神農架林區、谷城縣、保康縣、南漳縣、宜昌市、宜都市、松滋市、鄂州市、武漢市、咸安區、赤壁市、崇陽縣、通山縣、通城縣、羅田縣、英山縣
地質災害易發指數≥5。
面積56501平方公里,地質災害約佔全省的15%以上。目前發育崩塌115處,滑坡562處,泥石流11條,岩溶地面塌陷90處,采空地面沉陷23處。其中鄂西北山區容易發生因人為和自然因素誘發的較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鄂東南南部地區(崇陽縣、通山縣、通城縣)和鄂東北英山、羅田地區容易發生因自然因素誘發的小規模滑坡、泥石流災害;鄂東南北部地區則以采礦及抽排地下水引發的地面塌(沉)陷災害為主;江漢平原西緣山前地帶(宜昌市、宜都市、松滋市)容易發生因人為因素誘發的崩塌、滑坡、地面塌(沉)陷災害。

3、較易發生地質災害有18縣(市、區):
主要分布在鄂中地區和鄂東南、鄂東北部分地區。有蔡甸區、江夏區、襄樊市、宜城市、當陽市、荊門市、鍾祥市、京山縣、曾都區、廣水市、大悟縣、應城市、麻城市、浠水縣、蘄春縣、武穴市、黃梅縣、嘉魚縣
地質災害易發指數≥3。
面積42683平方公里,地質災害約佔全省的3%。目前發育崩塌6處,滑坡47處,岩溶地面塌陷8處,采空區地面沉陷11處。其中鄂中地區較容易發生因採掘地下固體礦產誘發的崩塌、滑坡和大型采空地面沉陷災害;鄂東南北部蔡甸區、江夏區、嘉魚縣較容易發生因開采地下水而誘發的岩溶地面塌陷災害;鄂東北大別山區和桐柏山區較容易發生因自然因素誘發的小規模滑坡災害,其中黃梅縣還容易發生地面塌(沉)陷災害。另外鄂北襄樊市也較容易發生小規模的崩塌、滑坡災害。

4、一般不易發生地質災害有23縣(市、區):
主要分布在江漢平原、鄂北崗地和鄂東北中部地區。有黃陂區、新洲區、老河口市、襄陽區、棗陽市、枝江市、沙洋縣、荊州市、公安縣、石首市、監利縣、洪湖市、天門市、潛江市、仙桃市、孝南區、安陸市、孝昌縣、雲夢縣、漢川市、黃州區、紅安縣、團風縣
地質災害易發指數<3。
面積427101平方公里。目前僅發育滑坡14處,主要分布在枝江市境內。

附:湖北地質災害集中發育地段主要有:
⑴三峽庫區巴東~新灘滑坡段;
⑵秭歸楊林橋鎮西崩塌、滑坡段;
⑶興山水月寺~夷陵樟村坪崩塌、泥石流段;
⑷恩施屯堡滑坡段;
⑸清江隔河岩水庫區滑坡段;
⑹建始磺廠坪~長梁子崩塌段;
⑺鶴峰下坪滑坡段;
⑻宜都松木坪~松滋劉家場滑坡、崩塌段;
⑼大冶還地橋~大箕鋪岩溶塌陷、泥石流段;
⑽黃龍灘~十堰~白浪滑坡段;
⑾黃龍灘水庫區滑坡段;
⑿遠安鹽池河~夷陵交戰埡崩塌段;
⒀羅田平湖滑坡段。

Ⅵ 2011年3月10日,雲南省盈江縣發生5.8級地震,地震災情牽動全國人民的心.某社區響應恩施州政府的號召,積


小題1:A組的頻數是:
(10÷5)×專1=2
調查樣本的容量是:
(10+2)÷(1-40%-28%-8%)=50
小題2:C組的頻數是:50×40%=20
並補全直方圖屬

小題3:估計捐款不少於300元的戶數是:500×(28%+8%)=180戶……………6分

Ⅶ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概況

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特別是自1988年原地質礦產部門履行「對地質環境進行監測、評價和監督管理」職能以來,各級地礦部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的監督管理;1998年國土資源部成立後,始終將地質災害防治作為工作重點之一,進一步加強對地質災害的調查、監測、治理和立法管理的工作力度,取得了顯著成績。

2.6.1 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和法制建設

地質災害防治法規建設的基本框架已經建立。

(1)國家法律體系

已經由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並付諸實施的相關法律有《環境保護法》、《礦產資源法》、《水土保持法》、《水法》、《防洪法》、《森林法》等。2003年3月國務院頒布了《地質災害防治條例》。

(2)部門法規體系

從1993年開始,原地質礦產部及國土資源部先後頒布實行了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單位資質管理辦法,相繼為全國各行業各部門的近千家單位頒發了各類各級資質證書1500多個,提高了地質災害勘查和治理的質量與水平;1999年初國土資源部第4號令發布了《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這些法規政策為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使我國地質災害防治逐步走上法治化、規范化的軌道。

(3)地方法規制度

近年來,全國已有29個省(區、市)相繼出台了地質環境、地質災害方面的地方性法規、條例48件,這些法規、條例的出台,有力地推進了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的建設和地質環境管理、保護工作。

2.6.2 地質災害調查

近十多年來,在國土資源部(原地質礦產部)的組織領導下,有計劃、分步驟、由淺入深、由粗至細在全國開展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地質災害的形成原因、發育分布規律、危害特徵和防治方法,為今後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礎。主要調查工作及成果如下:

(1)全國地質災害現狀調查及其成果

1991年。主要採取收集、分析、整理已有的地質災害資料和成果的方法,編制了調查報告《中國地質災害》和《中國分省地質災害圖集》。該成果初步全面反映了全國各省(區、市)地質災害的類型及其發育特點、形成的地質環境背景及主要誘發因素。

(2)1∶50萬以地質災害為重點的31個省(區、市)區域環境地質調查

1992~2003年。先後概略查明了全國31個省(區、市)的環境地質背景、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和影響因素;初步查明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誘發的主要地質災害、特殊不良地質環境條件和環境地質問題的發育特徵和分布規律。為各級政府制定減災、防災、國土開發與整治、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地質環境監督管理提供了宏觀決策依據。

(3)以縣(市)為單元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

自1999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部署並逐步開展的以縣(市)為單元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主要目的是查明隱患點、劃出地質災害易發區。並對重要隱患點建立縣、鄉、村三級群測群防監測預報預警體系。

每個縣(市)都分別取得了如下4方面工作成果:①編寫了《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研究報告》;②編制了《地質災害分布與易發區圖》、《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圖》等系列圖件,制定了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對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編制了防災預案;③建設了「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信息系統」;④建立了縣、鄉、村群測群防監測體系。

實踐證明,本項調查與區劃工作為下一步國家和地方進行地質災害區劃、指導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打下了良好基礎;經過項目工作建立起來的群測群防監測體系,已經發揮了良好作用,2002年成功預報地質災害703次,避免人員傷亡19120人。另外,該項工作採取了邊調查邊宣傳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眾對地質災害的認識程度和防範意識。

2.6.3 地質災害監測

(1)監測機構

截至2001年,已形成了以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全國31個省級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院、中心)和217個地級監測分站組成的全國地質環境監測體系。直接從事地質環境監測工作的人員有3000多人。對地質災害開展調查和監測工作,是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院、中心)及分站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

(2)群測群防體系效益顯著

從1999年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以來,在查明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同時,對重要隱患點建立了縣、鄉、村三級群測群防監測體系。目前,全國已經建立群測群防監測點7000多個,發揮了良好作用,取得了顯著效益,1998~2003年成功預報地質災害共1093起,避免人員傷亡6.4萬餘人(圖2.19)。

圖2.19 群測群防成功預報地質災害情況

(3)地面沉降監測

長江三角洲地區,僅上海市建立了覆蓋全市的較為完善的、由基岩標、分層標、GPS觀測點、地面水準點和地下水監測孔等構成的地面沉降監測網路外,2002年江蘇的蘇錫常地區也在個別地區建立了分層標。

環渤海地區只有天津市在城區建立了7組分層標,而且多興建於1985年以前。北京市的3組基岩標和分層標正在建設之中,河北和山東省沒有專門監測設施。

(4)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

截至2002年2月,三峽庫區20個市(區、縣)已建17個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已完成的主要監測工作是:建立了秭歸—巴東段(50km長)地質災害GPS監測網並投入監測運行。該網包括國家級控制網(A級)、基準網(B級)、滑坡監測(C級)三級GPS監測網,對12個單體滑坡進行監測,共建有59個GPS監測點。

(5)2003年首次開展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

2003年4月7日,國土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簽訂了《關於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協議》。協議規定:從2003年起,每年5~9月兩部局聯合開展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2003年6~9月,進行了首次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在此期間,中央電視台於19點30分的《天氣預報》節目中,先後發布了56次「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國土資源部的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也發布了109次「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其中,兩次「5級警報」先後於7月9日和19日由中央電視台發布,警示湖南張家界、吉首、常德,湖北荊州南部、恩施南部,重慶酉陽地區,長江三峽地區居民,注意防範降雨誘發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

「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播出後,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汛期(6~9月)全國降雨誘發的危害較嚴重的突發性地質災害264起,其中有101起(至少878處)地質災害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位於預報預警范圍內,有效減輕了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

另外,此項工作也得到地方各級政府的贊同和積極響應,2003年當年即有湖南、浙江、河北、山西、山東、安徽、青海、湖北等16個省,陸續開展了「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發布工作。此項工作很快向全國各省(區、市)和縣(市)推進,推動了地方政府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進程。

2.6.4 地質災害治理

(1)地質災害的工程防治

1992~1998年,原國家計委和原地質礦產部安排了第一批地質災害專項治理工程項目,如長江鏈子崖危岩體、黃臘石滑坡、雞扒子滑坡、重慶豆芽棚滑坡等。累計已治理地質災害幾十處。

1999~2002年,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啟動了「地質災害勘查與治理示範」項目,共布置重大地質災害勘查與治理示範工程101項。另外,國土資源部還以「兩權」經費下達了一些地質災害勘查治理項目;近幾年,部分省(區、市)設立了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也投資治理了一批地質災害隱患點。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2年底,全國已完成重大地質災害前期勘查可行性論證273處,完成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522處。通過重點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實施,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的安定團結和社會穩定,保障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在國土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2)搬遷避讓

我國突發性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老、少、邊、窮地區,處在這些地區的居民,大都依山建房,遠離城鎮,不僅生產生活不便,而且經常受到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威脅,對其進行工程治理既不可能也不經濟。因此,有步驟地實施搬遷避讓,且與山區脫貧致富結合起來,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有效減災措施。近幾年,北京、山西、福建、湖北、廣東、陝西等省(市)已經開展大量搬遷避讓工作。

(3)地質災害應急處置

我國地質災害在每年的主汛期(5~9月)集中大量暴發。因此,國土資源部在每年汛前和汛期均採取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工作:開展地質災害巡查,編制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建立汛期地質災害應急指揮系統;實施應急勘查及應急治理工程。

通過汛期地質災害應急處置,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是政府實施「以人為本」思想的戰略舉措。現在。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已成為各級政府和科研單位關注的頭等大事,是保障地方政治、經濟發展的戰略基礎。

Ⅷ 湖北恩施是最窮嗎

我們知道,湖北恩施,曾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最美的地方」還被美國CNN評為「中國最美仙境」它是位於北緯30度的人間仙境,一年四季美如畫,初春的翡翠湖水,夏日的避暑森林,秋日的滿山紅,冬日的皚皚白雪,每個季節都美得醉人;

恩施最有名的當屬恩施大峽谷,旅遊不可錯過,它內部分為了七星寨和雲龍地縫兩個景區,春天可以賞花,夏天可以避暑,秋天可以攝影,冬天欣賞霧凇,全程游覽時間大約需要5小時,景交車往返約1小時。

第三個是土家臘肉

感受一下環境不僅造就人其實也造就豬,土家人每家都會喂年豬,就像草原牧民的風干牛肉一樣,臘肉是最廉價和智慧的保存方法。但是過年吃不完的肉,土家人就會把肉製成臘肉,不僅方便保存,味道也非常不錯,熏好的肉擋在通風處可以保存兩三年不變質。

第四個是榨廣椒

土家人非常喜歡酸辣口味,讓他這道菜就是把玉米粉拌上辣椒粉放在壇子里,等發酵了以後就是一種該可以長時間儲存的食物了,這個主要是用來蒸肉或者是扣肉底料、伴料、炒臘肉等,這樣做出來的蒸肉不油膩,非常好吃,大家去了可以嘗嘗。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旅遊就是要體驗獨特的風景和美味,當然還有獨特的文化。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