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金華地質災害

金華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2-06 12:07:02

1. 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

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的總體規劃如圖7.1所示。

7.3.1 國家、省、市、縣級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站網建設

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會同建設、水利、交通等部門承擔地質災害監測任務,負責業務技術管理,並可受政府委託行使部分地質災害監測管理職能,發布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地質災害監測機構是公益性事業單位。

(1)國家級地質災害監測站

國家級地質災害監測站負責全國性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網、信息網的建設與運行工作,並承擔國家級地質環境監測任務;承擔全國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和相關的調查研究工作;擬編全國地質災害監測規劃、計劃、工作規范和技術標准;開展科技交流與合作,研究和推廣新技術、新方法;承擔全國地質災害監測數據、成果報告的匯總、分析、處理和綜合研究,為政府決策部門和社會公眾提供信息服務;負責對省(區、市)級地質災害監測業務的指導、協調和技術服務。

(3)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研究試驗區

針對我國突發性地質災害具有區域性、同時性、突然性、暴發性和危害大等特點,結合國土整治規劃和資源能源開發,在代表性地區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在試驗區建立自動遙測雨量觀測站網,逐步建立試驗區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區域爆發的降雨臨界值,為突發性災害的區域預警提供依據。同時,在試驗區開展降雨期斜坡岩土體滲流觀測,研究降雨誘發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機理。

2010年前,進一步完善和建設三峽庫區立體式監測預警示範區。完成三峽庫區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的立體監測網建設,在庫區60處地質災害點實現監測數據的自動採集、實時傳輸和自動分析;完善庫區20個縣級監測點建設;完成1∶1萬航攝飛行;建立全庫區的遙感(RS)監測系統,完成全球定位系統(GPS)控制網、基準網建設。

2010年以前重點在重慶市區、北京市、甘肅蘭州市、陝西安康市、四川雅安、雲南新平、雲南東川、浙江金華市、江西宜春市等地區開展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試驗研究。

(4)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監測網

1)國家級地面沉降監測網選址原則:①跨省區的地面沉降災害區域;②有一定的監測工作和設施基礎;③地方政府有積極性,並提供配套資金;④具有較為完善的法規和管理體系。

2)工作部署:2010年之前,重點開展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關中平原、淮北平原和松嫩平原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監測網的建設;2010年以後逐步開展汾河谷地、遼河盆地、珠江三角洲以及全國其他主要城市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的調查及監測網的建設。

長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監測網包括上海市全部,江蘇的蘇錫常地區、南通地區和鹽城地區南部的三個縣(市),浙江的杭嘉湖平原,控制面積近5萬km2

華北平原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監測網包括北京、天津市的平原區,河北省的環渤海平原區和山東的魯西北平原,控制面積5萬多km2

關中平原和汾河谷地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監測網的覆蓋范圍自六盤山南麓的寶雞,沿渭河向東,經西安到風陵渡轉向北東,沿汾河經臨汾、太原到大同,寬近100km,長近1000km,包括渭河盆地、運城盆地、臨汾盆地、太原盆地、大同盆地等,涉及近50個(縣)市。

7.3.3 群測群防體系建設

突發性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主要針對地質災害較嚴重的山區農村,以縣為單位,在專業隊伍指導下,建立由當地政府領導下的縣、鄉、村三級群測群防體系。在各級地方政府的組織和領導下,充分發揮各級監測站的技術優勢,提高群眾的防災意識和參與程度,完善監測預報制度,到2010年,建成1400個縣(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易發區的群測群防網路體系。

(1)群眾監測網路建設

1)監測點選定原則:①危險性大、穩定性差、成災概率高,會造成嚴重災情的地質災害隱患體;②對集鎮、村莊、工礦及重要居民點人民生命安全構成威脅的地質災害隱患體;③一旦發生將會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的地質災害隱患體;④威脅公路、鐵路、航道等重要生命線工程的地質災害隱患體;⑤威脅重大基礎建設工程的地質災害隱患體。

2)監測點的建設:根據上述原則確定需要監測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後,由專業調查組及時向當地政府提出監測方案,同時協助搞好監測點的建設工作。①監測范圍的確定:除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和不穩定斜坡本身的變形跡象進行監測外,還應把該災害點威脅的對象和可能成災的范圍,納入監測范圍。②監測方法與要求:對當前不宜進行治理或暫時不能進行治理的隱患點,危害大的應建立簡易監測點,同時要對宏觀地面變形、滑坡體內的微地貌、地表植物和建築物標志等進行觀察。以定期巡測和汛期強化監測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定期巡測一般為半月或每月一次,汛期強化監測將根據降雨強度,每天或24小時值班監測。③監測點的設置:簡易監測點一般採用設樁、設砂漿貼片和固定標尺,對滑坡體地面裂縫相對位移進行監測,對危害大的隱患點,如有條件也可用視准線法測量監測點的位移。

3)監測網點的管理與運行:①監測責任落實到具體的單位與個人。被監測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所在的鄉(鎮)、村和有關單位為監測責任人,在其領導下,成立監測組,監測組由受危害、威脅的居民點或有關單位的群測人員組成。②建立崗位責任制,縣、鄉(鎮)、村應逐級簽訂責任書。調查過程中,採取多種方式進行宣傳與培訓,教會監測責任人、監測組成員和群眾,如何監測、如何判斷災害可能發生的各種跡象和災情速報及有關應急防災救災的方法。③信息反饋與處理。縣(市)國土資源主管行政部門負責監測資料與信息反饋的收集匯總,上報到市(地、州)國土資源行政部門(或地質環境監測站)進行綜合整理與分析,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處(或省地質環境總站)將上報的資料與信息錄入省地質災害空間資料庫,進行趨勢分析,同時對下一步監測工作提出指導性意見。④預測有重大險情發生時,當地政府和有關單位應立即採取應急防災減災措施,同時應立即報告省、市、縣政府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派出專業人員赴現場協助監測和指導防災救災。⑤建立地質災害速報制度,按國土資發[1998]15號文附件執行。

4)資料的收集與監測數據的整理:①監測數據包括地質災害點基本資料、動態變化數據、災情等。②所有監測數據均應以數字化形式儲存在信息系統中,同時,必須以紙介質形式備份保存。③監測點必須進行簡易定量監測,並須整理成有關曲線、圖表等。應編制有關月報、季報和年報,同時,對今後災害發展趨勢進行預測。④監測數據應按有關程序逐級匯交。

(2)群專結合的預報預警系統建設

1)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歸口管理和指導群眾監測網路,負責監測資料與信息反饋的收集匯總。

2)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地質環境職能部門應根據氣象、水文預報和監測資料進行綜合分析,預測地質災害危險點,並及時向有關鄉(鎮)、村和礦山及負有對重要設施管理的有關部門發出預警通知。

3)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各鄉(鎮)、礦山、重要設施主管部門編制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編制全縣(市)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並負責組織實施。

4)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地質災害防治科普宣傳活動和基層幹部培訓工作。

7.3.4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網建設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與防治數據是國家與地方進行地質災害防治,保障社會與經濟建設的重要信息,具有數量大、更新快、用途廣等特點。通過信息網的建設,實現數據的採集、存儲、分析和發布,切實做到為政府、研究人員和社會提供所需的地質災害信息,為國家經濟建設宏觀決策提供基礎的科學依據。

到2010年,在完善中國地質災害信息網與各省地質災害信息網及部分地(市)地質災害信息網的同時,建成集地質災害監測、地下水環境監測等為一體的全國地質災害監測信息系統,實現地質災害監測數據的自動採集、傳輸、存儲、數據管理、查詢、應用和信息實時發布系統。

到2020年,以科學技術為先導,不斷完善全國地質災害監測信息系統,結合氣象、水文、地震等相關因素,建成多專業領域、多信息處理技術的信息系統;全面提升我國地質災害監測信息水平,滿足社會和民眾對地質災害信息的需求,實現遠程會商、應急指揮等重要決策功能。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建設依託於各級地質災害監測機構,具有統一要求、統一流程、分級管理等特點,是一個與現代計算機技術緊密結合的系統工程。本書在第11章(全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建設規劃研究)全面討論了包括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在內的整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的建設問題,本節不再贅述。

7.3.5 突發性重大地質災害應急反應機制建設與遠程會商應急指揮系統建設

(1)應急反應機制建設

從現在(2004年)起,國家、各省(區、市)要組建以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為指揮中心,以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院、中心)為主體,地(市、州)、縣(市、區)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和地方專業隊伍協同作戰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應急反應系統。

1)應急反應系統要配置必備的應急設備,每年汛前對防災預案中地質災害隱患點的主要縣(市)進行險情巡查,重點檢查防災減災措施、群測群防網路、監測責任制是否落實到位,並對主要災害隱患點進行險情巡查,汛中加強監測,汛後進行復查。

2)發現險情和接到險情報告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現場,進行險情鑒定,同時能夠及時對災害進行動態監測、分析,預測災害發展趨勢,根據災害成因、類型、規模、影響范圍和發展趨勢,劃定災害危險區,設置危險區警示標志,確定預警信號和撤離路線,組織危險區內人員和重要財產撤離,情況危急時,強制組織避災疏散。

3)接到特大型和大型地質災害隱患臨災報告,指揮部辦公室會同相關部門,迅速組織應急調查組趕赴現場,調查、核實險情,提出應急搶險措施建議。

(2)突發性重大地質災害遠程會商與應急指揮系統建設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規模的日益擴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日趨突出,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必須針對重大地質災害及時作出反應,提出科學的決策意見,及時指揮應急處理工作。

突發性重大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及應急指揮系統,是針對突發重大地質災害的預報和應急指揮,在建立地質災害綜合資料庫的基礎上,構建連接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地質災害數據中心與重點地質災害發生區的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網路化多媒體環境及地質災害應急數據傳輸環境,形成一套信息化的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工作流程。

其主要工作內容如下:

1)對重大地質災害預報和應急指揮相關的信息進行提取、加工、整理、集成與分析,建立地質災害綜合資料庫。信息內容包括地理、地質背景數據;氣象分析數據;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數據;地質災害情況資料;救災條件信息等。

2)建立地質災害信息發布平台。開發和建設重大地質災害信息預報與應急指揮相關的動態信息發布系統、空間信息提取與發布系統、多媒體信息發布系統。

3)構建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的網路和多媒體運行環境。包括多點、多級視頻會議系統、大屏幕顯示系統及有關音像、電話系統;國家與重點地質災害區域之間的網路信息傳輸系統;構建地質災害重點區域應急調查數據快速傳輸環境。

4)研究與制定形成一套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系統工作規范。分析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工作的特點,提出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系統工作的模式,建立一套相關的工作規范。

2. 金華市婺城區農業局現任局長是誰

婺城區農林局領導成員分工

陳維良(黨組書記、局長)

主持局全面工作。

孔愛華(副局長)

協助局長工作,分管農業發展規劃,重點項目的協調,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農林產業化、農業信息化,農產品營銷及展會,休閑觀光農業,招商引資,政務信息及公開,農業科技教育,項目管理與審批,新農村建設、生態區建設,生態循環農業,植物保護,基本農田保護,耕地質量管理與提升,政府采購等工作。承辦局長交辦的其他工作。

聯系產業發展科、現代農業園區辦公室、植保測報土肥站、科教信息服務站、農廣校等。

鄭群(黨組成員、副局長)

協助局長工作,分管財務(資產管理),基建工程,行政許可,來信來訪、8890、社會穩定、綜合治理,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標准化,安全生產,農機管理,生豬定點屠宰,林業生產、森林婺城創建,林業世行貸款項目,林場改革與發展,農業執法,協助五水共治等工作。承辦局長交辦的其他工作。

聯系政策法規科、行政許可科、農產品質監科、農產品安全檢測站、綠化辦、林業種苗管理站、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站、東方紅林場、農機管理總站、農業執法大隊、畜牧獸醫局、生豬定點屠宰稽查大隊等。

陶福有(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主持區紀委派駐紀檢組相關工作。

張建中(黨組成員、畜牧局局長)

協助局長工作,主持畜牧獸醫局工作。分管畜禽養殖、動物疫情防控、畜禽養殖污染治理,五水共治等工作。承辦局長交辦的其他工作。

聯系動物衛生監督所、農村能源辦公室、畜牧獸醫聯站等。

嚴東生(黨組成員、副局長)

協助局長工作,分管黨建、黨風廉政,機關效能、政工、人事、人大、政協、宣傳、老幹部、群團、工會、計生、審計,扶貧結對、社區共建,精神文明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農業種植業、秸稈利用、農技推廣、農業世行貸款項目,農村土地承包及流轉管理、農村財務管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農民負擔監督管理、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防汛防旱等工作。承辦局長交辦的其他工作。

聯系辦公室、人事科教科、經營管理科、農業技術推廣站、經濟特產站、經營管理站、第一良種場等。

金建軍(黨組成員)

協助局長工作,主持森林公安局工作。分管森林防火,林政管理,濕地保護、地質災害防治,三改一拆等工作。

聯系防火辦、山糾辦、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木材運輸巡查大隊。

3.  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現狀

一、地質環境概況

1.地形地貌特徵

麗水市位於武夷山系腹地,屬山地地貌,除山間盆地和河谷外,海拔高度多在500米以上,千米以上山峰約3573座,相對高差在800~1500米,龍泉黃茅尖海拔1929米,青田溫溪鎮海拔僅7米,兩者地形高差達1900餘米。地勢呈西南高,北東低,西南部中山廣布,地形起伏差異大是麗水市地形地貌最大的特點。麗水市坡陡谷深,切割深度多在300~400米,形成許多三面群山環抱一面開闊的「V」字型狹長溝谷,巨大的地形高差、陡坡、深谷形成的陡峻臨空面,往往有利於山坡物質勢能的釋放與能量轉換,因而有利於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形成。加之植被不夠發育,在暴雨徑流沖刷時,極易把砂、石、土挾帶到溝谷中,不利堆積,也是產生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有利地貌。

2.地質條件

麗水市主要出露地層由老至新為:基底變質岩系(前寒武系)→侏羅系火山岩系→白堊系火山岩夾沉積岩系→第四系。經歷多次造山運動和長期風化作用,岩層褶皺強烈、斷裂節理發育,成為地質災害發育的主要控制因素。

麗水市僅西部出露有前寒武系變質岩,其餘大部分市為中生代侏羅系、白堊系的火山碎屑岩、次火山岩及陸源碎屑岩,在河谷及山間盆地中分布第四系的河床相或山麓相沉積層。燕山期中酸性岩漿岩較為發育,分布面積約500餘平方公里,本市構造以斷裂為主,火山構造亦十分發育。

基於岩性的不同,風化層厚度也有一定差異,變質岩區、白堊系陸源碎屑岩分布的低丘陵區及火山盆地內部風化層厚度可達數米至十餘米,而侏羅系的熔結凝灰岩分布區和部分次火山岩、岩漿岩分布區地表風化層僅為數厘米至數十厘米,且界面明顯,這給滑坡體的形成創造了較為有利的條件。廣泛發育的古滑坡體、山前堆積物、崩積物連同風化殼物質共同為地質災害的形成創造了物質條件。

頻繁的地質活動產生的多期斷裂構造面以及多組節理面將岩層(岩體)肢解成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獨立塊體,在一定條件下這些獨立塊體脫離母體就有可能形成危及人類的地質災害。

本市遍布的火山碎屑岩、陸源碎屑岩、變質岩中往往夾有泥岩、泥質粉砂岩及片理化薄層,當岩層出現側向臨空並在一定誘發因素的作用下順層滑坡將會產生。

3.區域構造與地震概況

(1)區域構造概況:麗水市地質構造以斷裂發育為特點,褶皺不明顯。北東向、北北東向斷裂,配以北西向斷裂,形成構造形態的基本骨架。

北東向構造帶由北東向變質岩基底斷塊隆起和一系列約50°方向壓性斷裂組成,主要有遂昌縣昌裘至上定斷裂,遂昌縣城至大柘構造帶,松陽縣高亭至里庄構造帶,慶元縣竹口至龍泉斷裂,龍泉市至縉雲新建構造帶,慶元縣至青田海口構造帶。

北北東向構造帶由一系列10°~30°強烈斷裂帶及受它制約的北北東向白堊系構造盆地組成,主要有遂昌湖山至里東構造帶,遂昌根竹口至龍泉大桂溪斷裂帶,雲和縣大嶺頭至慶元縣中村斷裂帶,麗水市至景寧縣構造帶。

北西向構造帶主要有遂昌縣關塘至龍泉市安仁至景寧縣白鶴斷裂帶,松陽縣古市至景寧縣渤海構造帶,青田縣海溪至石平川斷裂帶。

南北向構造帶青田縣境內吳岸至湖邊斷裂帶。

(2)地震概況:麗水市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政和-海豐地震亞帶,該地震帶歷史上曾發生過較大地震,亞帶中慶元等地發生過5~5.5級地震,1574年至今400餘年來雖有多次地震發生,但烈度均不超過六度,屬基本穩定區,另據國家地震局南京地震大隊分析,政和-海豐地震亞帶在未來100年內可能出現的最大震級不會超過5級,對麗水市的影響為三度。另外,沿麗水-餘姚深斷裂帶有基性岩、超基性岩呈串珠狀產出,1917年3月1日、1976年3月30日及11月24日、1998年2月24日在慶元縣-景寧縣間、縉雲縣與仙居縣交界處、麗水市蓮都區水東和慶元縣城東先後發生4.75級、1.6級、1.3級和3.7級。

綜上所述,麗水市區域地質構造處於相對穩定,地震影響較小,對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產生不起主導作用。

二、地質災害基本現狀

1.以往地質災害簡況

據《麗水地區志》記載,麗水市自然災害(主要指水災)從公元656年(唐顯慶元年)至1948年共發生31次(年),主要縣(市)為麗水、青田、縉雲、遂昌、松陽;1949年至1979年共發生6次(年),主要縣(市)為青田、縉雲、麗水、雲和、慶元等。據現有資料統計,從1980年至1991年麗水市共發生地質災害19起,1992至2002年共發生地質災害67餘起,主要發生區是慶元、青田、景寧、麗水等縣(市)。

近十年來麗水市發生的重大規模的較為突出的地質災害有:

(1)1992年8月31日,受16號台風影響,景寧縣澄照鄉岩下村多處誘發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造成死亡13人,重傷8人;同日在該縣大地鄉葉坑下村發生特大泥石流,造成死亡7人、失蹤2人。

(2)1994年12月23日,由於地表遭受亂采濫挖,加之連日降雨,致使龍泉市小梅螢石礦區整條巷道塌陷,死亡7人。

(3)1995年10月8日,330國道線青田臘口段發生山體崩塌,造成一輛正在行駛的甌海至金華客車被壓,死亡37人。

(4)1996年8月1日,受8號台風影響,本市普降大暴雨。青田縣石平川和青田鉬礦遭受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死亡57人,多人重傷。同日,青田縣的其他鄉鎮也發生多起地質災害,死亡多人,並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5)1998年6月22日景寧縣毛洋鄉滑坡-泥石流,沖毀民房14幢,死亡19人,4人失蹤。

(6)1999年3月25日在省道麗浦線(雲和境內)43千米+800米處發生公路邊坡崩塌,造成緊水灘電廠廠車墜入石塘水庫,導致18人死亡。

(7)1999年4月21日在金溫鐵路(縉雲境內)100千米+770米處發生山體崩塌,造成從杭州開往溫州的603次列車6節車廂脫軌,5人受傷,毀損路基160多米,鐵路中斷運行29小時。

(8)2002年8月15日遂昌蔡縣坑發生滑坡-泥石流,導致3人死亡。

2.隱患點及分布

據初步實地調查證實,目前有地質災害跡象並有少量滑坡發生,有可能誘發較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達335處,直接威脅著全市205個村莊2500餘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其中處於蠕動發育狀態,已出現地裂、塌陷等現象,嚴重威脅當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交通運輸安全主要隱患點30餘處,即:

慶元蘇湖鄉包謝

慶元舉水鄉張地

慶元縣淤上鄉壙根等村

慶元隆宮鄉張地

慶元縣安南鄉坑節、山壙等村

慶元縣竹口鎮新窯

雲和縣朱村鄉上灣

雲和鄉崇頭柳山頭

雲和縣黃源鄉蔭橋坑

松陽縣玉岩鎮烏岩

景寧縣澄照鄉岩山

景寧縣大地鄉葉坑下

景寧縣鶴溪鎮嶺腳

景寧縣英川鎮董村

景寧縣雁溪鄉嶴頭村

景寧縣外舍鄉雙坑

景寧縣鸕鶿鄉茶亭對村

龍泉市龍淵鎮牛頭嶺

龍泉市龍淵鎮宮頭、劍湖

縉雲縣石筧鄉流坑

蓮都區麗新鄉小陶

青田縣鶴城鎮山頭

青田縣山口鎮臘口礦饒士工區

青田縣船寮鎮白山

青田縣黃洋鄉石平川

青田縣黃洋鉬礦區

青田縣萬山鄉關坑

青田縣貴嶴鄉洪岩頭

青田縣舒橋鄉西武頭

遂昌縣金竹下坪頭

另外,在一定條件下有可能發生滑坡、崩塌、泥土流等災害並造成損失的其他隱患點還有:如青田縣山口鎮彭山、景寧縣桑溪、金溫鐵路及麗縉復線等交通干線不穩定邊坡等270餘處地質災害(隱患)點。

地質災害已成為制約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保護地質環境,防治地質災害已成為當前刻不容緩的緊迫任務。

4. 金華市國土資源局的直屬單位

金華市國土資源監察支隊
1、負責對國土資源法律法規的宣傳工作,做好預防違法行為工作。 2、負責對轄區內的土地(農房除外)、礦產資源進行執法檢查,開展動態巡查(督查),及時發現和制止國土資源違法行為。 3、受理轄區內的土地(農房除外)、礦產違法行為的舉報和控告,對違法行為進行立案、調查取證,並依法提出行政處罰意見,對需要依法給予黨政紀處分或追究刑事責任的,提出移交建議。 4、負責送達行政處罰決定書,配合法院對違法案件強制執行。 5、參加行政處罰聽證會、案件審議會,並負責承辦案件舉證;參與依法由市國土資源局查處的國土資源違法案件的行政復議答復和行政訴訟應訴工作。 6、協同法規監察處依法監督檢查國土資源管理、法規的執行情況以及信訪復查、復核調查工作。 7、負責對各縣(市、區)國土資源監察大隊業務指導,承辦局領導批示的各縣(市、區)國土資源信訪件的調查取證。 8、完成局領導和上級國土資源執法監察部門交辦的其他工作。
金華市土地儲備中心
(1)受市政府委託負責編制土地收購、回收的補償方案並組織實施;(2)負責儲備土地的出讓前期開發系列工作和出讓方案的編制、實施;(3)適時增減所儲備土地的市場供應量,為政府調控土地市場服務;(4)負責儲備土地及相關資產管理;(5)負責土地儲備資金的籌集、管理和實體運作;(6)負責土地儲備庫的建立、管理及資料、信息的收集和發布。
金華市地產管理所
1、負責市區一級土地市場管理,協助市場處編制市區年度經營性土地出讓計劃及年度土地出讓方案。 2、負責實施市區公開方式、協議方式的土地出讓方案,包括擬定待出讓地塊標定地價、土地出讓方案、組織公開或協議出讓、公告協議結果、草簽土地出讓合同。 3、負責辦理市區劃撥土地轉讓合同,實施補辦出讓或查補交出讓金方案,催繳地產所承辦的宗地土地出讓金。 4、負責實施《市區房地產開發管理辦法》及其《具體規定》,組織房地產開發項目竣工驗收。 5、負責實施企事業單位改制、舊城改造、撤村建居等方面的土地資產處置方案 6、負責統計並分析市區一級土地市場運行情況
金華市土地登記調查中心
一、負責婺城區、金東區行政區域范圍內和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范圍內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初始登記、變更登記、抵押登記、查封登記和其他登記材料的受理、初審、報批、公告、繕證、發證等工作;二、負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范圍內集體土地所有權和集體土地使用權的初始登記、變更登記材料的受理、初審、報批、公告、繕證、發證等工作;三、負責土地登記中的土地權屬調查,協助地籍處調處土地權屬爭議;四、按照「先稅後證」規定,協助稅務部門對契稅、土地增值稅、印花稅徵收窗口的管理;五、完成市局賦予的其他工作任務。
金華市統一征地辦公室
金華市國土資源交易中心
1、承辦國有建設用地工業用地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的具體業務工作。 2、承辦國有建設用地土地使用權轉讓交易工作。 3、承辦國有建設用地土地使用權部分改變用途收取土地租金工作。 4、發布土地交易信息工作。 5、市局交辦的其它工作任務。
金華市地質環境監測站
負責全市地質環境監測工作的計劃、實施方案的提出並組織實施;參與地質災害防治、地下水開發利用、地質遺跡保護利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工作;及時收集和提供地質災害、地下水等地質環境監測信息和數據;開展地質環境的調查研究、評價工作和地質災害的防治、預測預報工作,參與地下水、地質遺跡、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等地質環境資源的動態監測預報工作;指導建設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網路體系,指導全市地質環境監測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組織開展科普宣傳、防災培訓、業務指導和技術服務工作;參與全市地質環境信息網路的建設與管理;完成上級交辦的其他工作任務。
金華市國土資源信息中心
負責編制市級國土資源信息化發展規劃;指導各縣(市、區)國土資源信息化工作;負責統一匯總管理全市國土資源數據、市本級數據中心和網路系統的建設與運行維護,為本級國土資源政務管理信息化提供技術支持與信息服務;負責為社會提供國土資源信息服務等。

5. (2008金華)在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災中,黨和政府把救人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倒塌房屋的廢墟中搜救被困

(1)鋼繩受到的拉力為F=G=mg=20000kg×10N/kg=2×105N;
答:鋼繩受到的拉力為2×105N.
(2)物體上升的高版度h=Vt=15s×0.1m/s=1.5m;
重型吊機權對重物所做的功為W=Gh=2×105N×1.5m=3×105J;
答:重型吊機對重物所做的功為3×105J.
(3)重型吊機對重物做功的功率P=FV=2×105N×0.1m/s=2×104W.
答:重型吊機對重物做功的功率為2×104W.

6. 金華興勝建設有限公司怎麼樣

金華興勝建設有限公司是2018-02-08在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新獅街道丹光東路398號2幢4樓401。

金華興勝建設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30702MA29RNCM5M,企業法人王天明,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金華興勝建設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房屋建築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公路工程、機電設備安裝工程、景觀和綠地設施工程、園林綠化工程、防水工程、防腐保溫工程、橋梁工程、建築裝飾工程、鋼結構工程、土石方工程、地基與基礎工程、古建築工程、體育場地設施工程、水利水電工程、環保工程、建築裝飾工程、非開挖管道工程、水平定向鑽法管道穿越工程、通信工程、城市及道路照明工程、電力工程、排水與污水處理工程設計、施工;城市生活垃圾經營性清掃、收集、運輸、處理服務;綠化管理;公路養護服務;保潔服務;物業管理;電氣設備修理;承裝、承修、承試電力設施;建築勞務分包;建築工程機械與設備經營租賃;地質災害治理服務;房屋拆除服務(除爆破);手工具加工;智能化安裝工程服務;電子工程安裝服務;室內設施維修服務;國內廣告設計、製作、代理、發布。

通過愛企查查看金華興勝建設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