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形成性考核
① 採油工程地質資料管理及綜合應用研究
高金平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勝利油田孤島採油廠信息(檔案)中心)
摘要 近年來,孤島採油廠緊緊圍繞採油廠信息化建設實際,不斷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以「求新求變 求精求細」為目標,從數據質量和數據應用兩個方面入手,逐步完善數據覆蓋面和數據質量,建成「可用、可信」採油工程地質資料資料庫,在總結、提升、完善採油廠採油工程資料庫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強化數據應用,增強採油工程資料庫的數據服務功能。本文重點介紹如何採集、管理採油工程地質資料數據,如何應用這些數據為工程管理、綜合研究、統計分析等不同類型的應用提供服務,並取得了較好的工作成效。
關鍵詞 採油工程 地質資料管理 綜合應用
1 採油工程地質資料數據資源現狀
1.1 管理現狀
採油工程資料庫的建設從1998 版到2005 版,經過幾年的努力,其歷史數據得到了保留、補充、完善,但還存在以下兩方面問題:一方面,由於採油工程涉及技術面廣、綜合性強而又非常復雜的特點,因此對信息要求相對更高,涉及包括油藏、設備、工藝、經濟等多方面源頭數據,但目前數據採集不能完全涵蓋採油工程的全部源頭,從而導致採油工程地質資料數據採集不全;另一方面,數據處理體系一直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採油工程應用需要大量的統計和專業化計算,但目前這些規則、演算法沒有一套體系將其規范化,基本靠人工或各自獨立的系統來自行設計,造成應用數據的不統一。因此可以說目前並沒有真正實現基於源頭數據、面向最終應用的採油工程地質資料數據應用體系,這直接影響著生產應用及輔助決策的質量。現實情況要求,建立統一的基於源頭、面向最終應用的採油工程地質資料數據管理應用體系,實現數據源頭的統一和應用的系統化、規范化。
1.2 應用現狀
1.2.1 綜合應用現狀
在應用系統建設方面,基層缺乏應用軟體支持,現階段尚無建立基於採油工程地質資料資料庫的綜合業務應用系統,並且現有的應用軟體相對孤立,各自建立一套相應的數據加工、業務處理規則,通用性差、復用性差。雖然採油工程地質資料數據質量逐步提升,但是採油工程地質資料數據利用率低,還存在「只採不用」、「採用兩張皮」的現象,並未達到「邊采邊用」、「誰采誰先用」的效果,難以滿足採油工程精細管理的要求。
1.2.2 數據統計分析現狀
1)人工手錄,逐級上報。採油工程月報半年報年報是綜合反映採油工程整體情況的最基本資料,雖然目前在用的各種報表無論是種類上還是不同層次上都比較全面,但各種報表基本上都是靠人工手錄,採取各單位逐級填寫上報的形式,這樣存在涉及環節多,出錯概率大的弊端,影響了採油工程報表的質量和實效。
2)報表數量種類逐年增加。隨著油田開發形勢發生諸多變化和工藝技術不斷發展,需要基層不斷地增加新資料,新的資料增加了,舊的資料卻沒有進行優化和整合,導致基層資料越積越多,大大增加了基層單位的工作負擔。
3)重復數據多。目前的分級分專業填報方式無法解決數據重復填報的問題,各專業報表、台賬數據項重復的多,需要多次重復填寫和計算,僅單井日產液量這一項數據在不同的報表中用到十幾次。
2 存在的問題
1)沒有建立統一的、規范的針對採油工程地質資料數據加工、處理的業務規則、業務規范資料庫,無法實現採油工程數據處理在整體層面上的統一和規范。
2)現有的採油工程地質資料資料庫中數據項不能滿足目前的採油工程要求,例如關於設備使用情況、經濟指標等數據尚未採集到資料庫中,需要不斷擴充採集范圍。
3)各應用系統數據來源分散,沒有以採油工程源頭地質資料資料庫做支撐,難以保障採油工程相關數據的統一性或唯一性。
4)現有的應用系統,分散建設,需要提升整合、集成應用,同時按照採油工程的精細管理要求,需要信息化建設需要向基層延伸,向分析預警等深層次應用延伸。
3 採油工程地質資料數據管理及綜合應用對策
3.1 實現採油工程數據一體化管理,為採油工程應用奠定數據基礎
3.1.1 建設面向業務應用的採油工程地質資料資料庫
應用數據模型是物理的應用資料庫的規范體現,它是源於數據源頭、遵循業務邏輯規則、面向最終應用的數據有機組織體系,與業務規則庫一起構成採油工程地質資料資料庫體系的核心,為各業務主體的應用提供應用數據和業務邏輯的服務。
在源頭庫的基礎上,逐步搭建起了採油工程地質資料資料庫,目前已建成採油、注水、集輸、作業類數據表150張,記錄數達130餘萬條(表1)。
表1 採油工程庫數據表構成表
3.1.2 建立採油工程數據處理業務規則庫
採油工程業務規則庫存儲與業務相關或與數據統計相關的數據處理規則、業務邏輯規則,不僅實現應用數據模型的處理驗證和面向應用的數據組織,同時實現業務邏輯與應用的分離和可擴展管理,從根本上解決應用系統無法適應業務變化的需求。
業務規則庫建設內容包括:業務處理流程、專業演算法規則、綜合分析指標等的體系化、規范化。業務規則庫包含各級採油工程指標的處理規則,為應用資料庫的數據生成提供業務邏輯的支持。
從業務需求出發,結合開發應用指標的演算法,在採油廠業務專家的反復論證下,最終形成了採油廠採油、注水技術管理指標的統計演算法,統一了日度統計指標、月度生產指標、月度技術指標、月度能耗指標、月度機采指標五大類百餘個技術管理指標。
3.1.3 實施多項有效舉措,加強數據質量監控
在採油工程地質資料數據管理方面,我們採取「數據鏈式閉環管理」(圖1),其中的鏈條包括:數據採集、數據審核、數據處理、數據存儲、數據應用、數據完善。鏈條在公轉,環節在自轉,各環節之間相互獨立,而其間又環環相扣、相互聯系、相互促進,通過多項舉措,全流程、全方位地實施數據管理一體化,實現各環節內部優化和系統整體優化,達到提高數據質量的目的。
圖1 數據鏈式閉環管理示意圖
(1)強化組織管理,為工程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為了採油工程資料庫建設能夠高效運行,真正發揮數據資源對油田生產經營建設的支撐作用,採油廠專門成立了數據質量提升與應用項目領導小組,項目領導小組下設項目管理運行組、數據應用提升組,小組成員由科研、生產、信息的專家、領導與技術人員共同組成。通過精心組織、細化計劃、落實措施、加強運行管理,強化單位(部門)之間、系統之間的協調配合,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和運行質量,確保了總體目標的實現。
(2)完善標准制度,數據採集管理高效運行
集中力量深入研究源點數據採集體系,剖析結構、改造流程、健全制度、完善標准,數據採集管理體系更加規范、有序。
一是完善填寫標准,統一採集要求。為了促進數據採集工作標准化運行,把握源點、跟蹤需求、深入研究,不斷完善採油廠《採油工程數據填寫標准》、《數據考核內容》等數據採集與管理考核標准,在數據採集上努力做到「三清」,即源點數據採集崗位負責採集的哪些表清楚、數據項填寫要求清楚、數據項檢查內容清楚。
二是健全管理制度,明確崗位職責。為了進一步規范採油廠專業數據管理,更好地發揮「採油工程地質資料數據」在生產開發中的作用,依據《採油廠數據採集管理辦法》,制定了相應的《井下作業數據信息管理實施細則》、《地面工程數據管理規定》等相關規章制度,對數據採集、檢查、糾錯以及數據考核等各環節進行明確規定,使數據基礎管理工作有據可依,確保數據檢查體系在各節點正常運行,促進了數據採集與應用工作走上了程序化和規范化的軌道。
(3)豐富數據檢查規則,強化數據質量控制
為了進一步減少採油工程地質資料數據的差錯率,提高新生數據入庫質量,從數據齊全性檢查規則和數據項檢查規則兩個方面,通過程序自動對錯誤數據「多角度、全方位」的控制,構建數據質量規則體系。根據不同的業務需求,能夠動態修改、完善相應數據表、數據項的檢查條件,從源頭上有效控制數據的質量(表2)。
表2 數據表資產齊全檢查規則統計表
(4)加強糾錯抽查考核,提高數據可用率
通過不斷完善數據糾錯體系,動員全廠工程各專業領域的技術人員共同參與,發現、反饋、糾正應用中的錯誤數據,2013年,在全廠生產、管理、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共核實、處理問題1200 余條,改正各種生產數據3000餘項。另外,由專業科室不定期抽查所負責工程報表數據,加強了數據抽查考核力度。這些工作的開展,大幅降低了數據錯誤量,有力地促進了數據採集質量的提高。
3.2 集成創新,提升應用,推進採油工程綜合應用研究
3.2.1 通過優化組合,統一採油廠各級報表台賬
作為一線的基層生產單位,基層掌握著第一手的業務數據,為了生產經營的需要,各專業部門根據需要下發了大量格式各異的報表,同時為了自己管理的需要也製作了各類報表,這些報表為生產經營提供准確數據的基礎上,也增加了基層單位的工作量;同時報表中存在各類指標的統計標准和演算法不統一,而且導致同一生產指標不同人員統計標准不同,為基層單位生產運行管理的規范化、標准化增加了難度。
為減輕基層手工整理報表、台賬的負擔,就需要在規范、統一各級報表、台賬的基礎上,實現自動生成及網上查詢,從而實現採油工程數據基礎的基層應用需求。
3.2.2 基於工程資料庫,搭建採油工程綜合應用平台
為了提升採油工程精細管理和基層信息化應用水平,實現基礎管理的標准化和規范化,同時減輕基層工作量,提高工程數據質量和利用率,按照注、采、輸、修專業分類,全面開展工程數據綜合應用建設。進行業務流程和業務需求梳理,圍繞工程動態、生產預警、統計分析、單井信息綜合查詢等業務活動,按照急用為先、實用為先,邊建、邊用、邊完善的原則,建立覆蓋采、注、輸、修4個專業,廠、礦、隊、站的各級應用平台,從數據上,實現分公司、廠、礦、隊、站的逐級穿透;從功能上,實現分公司、廠、礦、隊、站按許可權的逐級導航,滿足使用者的查詢、統計、分析等應用需求,實現採油工程數據自下而上、一體化應用。
3.2.3 核實指標數據准確性,推動工程平台應用
為提高平台推廣力度和推廣質量,在推廣應用過程中,多次組織提升完善討論會,組織科室、基層技術人員,核對報表演算法、數據准確性,在局、廠業務專家的反復論證下,修正了百米噸液耗電、免修期、檢泵周期等演算法,最終形成了採油廠採油、注水、集輸、作業技術管理指標的統計演算法,統一了日度統計指標、月度生產指標、月度能耗指標等5大類百餘個技術管理指標的統計演算法,從而保證了推廣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3.2.4 強化應用培訓,保障平台的推廣運行
培訓是軟體項目推廣應用工作中的有力工具,系統正式運行以來,採油廠分層次分批組織管理區資料員、工程技術人員、注采管理部、集輸管理部、作業中心等科室技術人員200餘人次進行培訓,並建立了定期的培訓計劃,使各層次的技術人員盡快掌握了解系統功能,展開應用。
4 結束語
在建立採油工程地質資料數據採集、管理體系,並使其服務於生產的過程中,我們深刻體會到,地質資料數據中心與應用服務建設,應以「打破專業壁壘、貫通業務流程、促進信息共享」為目標,堅守信息服務生產、服務經營、服務管理、服務基層的工作理念,以需求作為服務的方向和動力,用完善、可用、可信的數據資源有力支撐綜合應用服務平台的應用,同時,綜合服務平台的應用又促進完善數據中心的建設,兩者相輔相成,促進地質資料信息化建設的發展與應用。
②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的量化指標原則與方法
(一)量化指標原則
(1)注重地質環境條件的分析;
(2)注重與工程特點和施工方法相結合;
(3)進行過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的災種全部納入;
(4)充分考慮地質災害現狀發育與未來發展趨勢;
(5)充分考慮對本工程的危害和對周邊鄰區的危害;
(6)充分考慮周邊人類工程活動對本工程的影響。
(二)評估方法
綜合考慮成品油管道所經過的沿線地區地質環境條件和出現的地質災害,緊密結合本工程各地段的施工特點,在地質災害現狀調查及周邊環境調查成果的基礎上,預測在本工程建設中和運行後可能對沿線地質環境產生的影響及其可能形成的地質災害災種,分析對本工程及其周邊地區可能產生的危害程度,以此判定某一災種在某一地段的危險性大小,並按取高值的原則,將其中某一災種最高危險性級別作為某評價段的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級別。
評估辦法採用「危險性積分法」,即列出與地質災害危險性最密切的評分項目,按100分制對所要評估的災種逐一、逐項進行考核打分,分高為危險性大,分低為危險性小。最後根據評分結果,結合實際情況給出危險性不同級別的標准分值,並按這個標准綜合評估每一地段地質災害危險性等級。
(三)評分考核內容、賦值和分級標准
根據評估辦法,本次評估列出了與本項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密切相關的五大考核內容,並根據它們的密切程度確定了不同的分值。具體考核內容與賦值規定如下:
(1)地質環境條件對某一災害發生支持的有利程度:分極有利、有利、較有利、不利4個分級,滿分為10分,各分級依次為10、6、3、0分;
(2)地質災害現狀發育強度及其發展的趨勢:分強發育、中等發育、弱發育、不發育4個分級,滿分為20分,各分級依次為20、15、10、5分;
(3)工程施工方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程度及誘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小:分影響大、影響中等、影響小、無影響4個分級,滿分為20分,各分級依次為20、10、5、0分;
(4)周邊人類工程活動對本工程安全的影響程度:分影響大、影響中等、影響小、無影響4個分級,滿分為10分,各分級依次為10、6、3、0分;
(5)地質災害對本工程和周邊環境危害的程度:分危害重大、危害中等、危害小、輕微危害4個分級,滿分為40分,各分級依次為40、30、15、5分。
經過與實際對比、調整、權衡,確定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分級標准如表8-3。
表8-3 成品油管道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分級標准
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的地質工程(專業學位)初試需要考什麼專業課復試呢
滑坡:斜坡土體和岩體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穩定狀態,沿斜坡內某些滑動面作整體下滑的現象。因素:斜坡外形,岩性,構造,水,地震,人為因素。治理措施:排水,支擋,刷方減重,改善滑動面岩土性質。
泥石流:在暴雨降落時形成,並由谷底無視所飽和的暫時性山地洪流。組成為水體和岩石破壞物。分類:水石型(粗顆粒),泥石(粗碎屑物和粘土),泥水(細碎屑和粘土)。形成:形成區三面環山,流通區坡降較大,堆積區。地質條件。水文氣象條件。防治:植樹種草,修築排水溝系以調整地表徑流,加固岸坡以減少固體物質來源。溢流壩阻擋攜帶的物質。排洪道以排到措施。
地下水對建築工程的不良影響:沉降、流沙機械潛蝕、浮托作用、腐蝕、
風化:位於地殼表面或接近於地面的岩石經受風、電、大氣降水溫度及生物等影響,岩石發生碎裂,叫風化。類型:物理、化學、生物風化。
岩漿岩:成因:高溫高壓的岩漿在地殼運動過程只弄個沿軟弱帶向壓力小的部分移動侵入地殼,溫度壓力減小凝固。結構:全晶質,半晶質。構造:塊狀,流紋狀,氣孔狀。
沉積岩:在地表和地面以下不太深的地方,由鬆散堆積物在溫度壓力不大的條件下形成的。結構:碎屑結構,泥質結構,結晶結構,生物結構。構造:層理構造。
變質岩:原岩受高溫高壓化學成分加入等影響,在固體狀態下發生礦物成分和結構構造變化。結構:變晶結構、變余結構。構造:片理狀、塊狀
地層整合與不整合:堆積物沉積次序是銜接的,產狀平行,形成年代上也是順次連續的叫整合。
地下水對鋼筋混寧土腐蝕分為:結晶、分解、復合類腐蝕。
土:按土的成因分:殘積土、坡積土、洪積土、沖積土、湖泊沉積物、海洋沉積物、冰積土、風積土。
斷層基本類型:正(上盤下降),逆、平推斷層。要素:斷層面和破碎帶,斷層線,上盤和下盤。
礦物:存在於地殼中,具有一定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的自然元素或化合物。
岩石:在一定地質條件下,由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礦物集合體。
構造:組合方式和空間分布
產狀:岩層在空間的位置,三要素為走向,傾向,傾角。
走向:岩層層面於水平交線的方位角
傾向;垂直走向順著傾斜面向下引一條直線,它的水平投影線的方位角
傾角:岩層層面於水平面所夾銳角。
潛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個穩定隔水層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洪積物:暴雨或融雪驟然幾句而成的山洪急流帶來的碎屑物質在山出口形成的洪積土體
礦物的物理性質:顏色、形狀、條痕、光澤、解理、斷口、硬度
地殼運動主要形式:升降、水平運動。
斷裂構造可分為:裂隙、斷層、
火成岩:按SIO2分:酸性、中性、基性,超J性岩類。
沉積岩相對地質年代確定方法:地層對比法,地層接觸關系法,岩性對比法,生物化石法。
岩石風化程度在風化剖面自上而下可分為:全、強、弱、微風化帶。
構造裂隙分為:張性裂隙,剪性裂隙。
填土分為素填土、雜填土、沖填土。
河流的地質作用:侵蝕、搬運、沉積
地下水按埋藏條件分:包氣帶水、潛水、承壓水
④ 環境地質與工程地質監測技術的任務和作用
9.1.1 環境地質和工程地質監測的內容
人類生存在由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組成的地球表層環境中,環境監測的對象就是組成地球表層環境系統的各個部分或局部,監測的內容是監視和檢測影響人類生存環境的各種有害物質和因素的變化趨勢及對環境質量的影響程度。
9.1.1.1 環境地質與工程地質監測的對象
在相對穩定的生態環境系統中,任一種因素的變化都可能引起生態環境系統的平衡失調或破壞。由於環境系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適應外界變化的能力,當外界變化較小時,環境系統能自動調節恢復平衡。通常把環境所具有的自動調節和恢復系統動態平衡的能力稱為自凈能力(self-purification ability)。環境的自凈能力不僅與進入環境的有害物的量有關,還與環境的容量有關。環境容量和環境的自凈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當地質作用或人類活動使環境因素的變化超過了環境生態系統動態平衡的恢復能力時,環境系統恢復不到原來的動態平衡狀態,這種超過部分即構成了對環境系統的污染(或危害)。環境學中把產生(或排放)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有害物質和因素的發生源稱為污染源(pollution source)。每一種對環境產生污染(或危害)的物質或因素稱為污染物或污染因子。
環境監測的目的是及時、准確、全面地反映環境質量和污染現狀及發展趨勢為環境管理、環境規劃和環境治理提供依據。環境地質與工程地質監測是環境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監測的對象是岩石圈淺表層地質環境,監測的內容是監視和檢測導致地質環境惡化和地質災害發生的天然污染源和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污染源的變化趨勢及對環境質量的影響程度。
環境地質與工程地質監測的內容,以其監測的介質(或環境要素)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環境介質污染監測(pollution monitoring of enviromental media):包括對大氣污染監測,水質污染監測,土質污染監測,生物污染監測,振動、放射性等物理污染的監測。
(2)地質災害監測(monitoring of geological calamity):包括對火山、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球內力和外力地質作用造成的地質災害的監測。
(3)岩土工程環境監測(enviromental monitoring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包括對地基變形、地面沉陷、邊坡變形、圍岩變形、壩體安全、誘發地震等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地質環境效應的監測。
在上述各對象的監測中,都包括有許多項目。例如,水質污染監測的主要監測項目可分兩類:一類是反映水質污染的綜合指標,如溫度、色度、濁度、pH、電導率、懸浮物、溶解氧、化學耗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等;另一類是有毒物質,如酚、氰、砷、鉛、鉻、鎘、汞、鎳等。此外還有水體流速、流量的測定等。在實際工作中因人力、物力、技術條件及環境條件等限制不可能對所涉及的項目全部監測,須根據監測的意圖、污染物的性質和危害程度,對監測項目進行必要的篩選,從中挑選最關鍵和最迫切需要解決的項目實施監測。
9.1.1.2 環境監測的類型
9.1.1.2.1 監視性監測(general monitoring)
又稱常規監測或例行監測,是按一定的要求和計劃,定時、定點地測定污染源的變化情況,分析污染物超標程度和頻率,評價環境質量,預測環境變化趨勢。這是一項經常性的監測工作,使管理部門和研究機構可及時掌握環境要素的受害現狀和變化趨勢,以便隨時調整控制措施和實施治理方案。
9.1.1.2.2 特定目的性監測(special monitoring)
又稱應急監測或特例監測,是為完成某項特種任務而進行的專門監測。有如下方面。
(1)事故監測:在危害環境事件發生後進行現場追蹤監測,測定危害的影響范圍和程度,為防止事態發展提供監測依據。此外,通過監測可發現事故的苗子,預報事故再次發生的可能性。這種監測對查清事故的原因、控制事故的發展及善後處理起著重要作用。如核電站泄漏事故引起放射性對周圍環境的污染、地質災害和岩土工程事故等突發性危害的監測等均屬此類。
(2)仲裁監測:是為解決執行環境法規過程中所發生的矛盾和糾紛,而向管理部門或司法部門提供仲裁意見的監測。
(3)考核驗證監測:為檢查環境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實施情況而進行的監測,以及建設項目的竣工驗收監測、治理項目的竣工驗收監測等。
9.1.1.2.3 研究性監測(scientific monitoring)
又稱科研監測,屬高層次、高水平、技術比較復雜的監測,是探索危害環境的因子和因素的形成原因和發展規律,研究危害環境事件對人體和自然環境的危害性質及影響程度,研究如何提高環境監測和環境治理的水平,以及對某個環境工程或建設項目的開發預評進行綜合性研究等。
環境監測在環境管理中起重要作用,佔有主要地位。隨科技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環境管理中科學化、定量化的要求將更為嚴格,從而將更加依賴環境監測。
9.1.2 環境地質和工程地質監測技術的任務和作用
環境地質和工程地質監測技術是實施環境地質和工程地質監測任務的手段和保證。隨科學技術的進步,環境監測技術迅速發展,儀器分析、計算機控制等現代化手段在環境監測中已廣泛應用。環境監測技術從以化學分析為主的單一環境分析發展到物理監測、生物監測、流動監測及衛星遙感監測等。監測的范圍從一個斷面發展到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乃至全球。監測的過程從間斷性監測逐步過渡到自動連續監測,各種連續監測系統相繼問世。地理信息系統(GIS)、大地定位系統(GPS)和遙感技術(RS)的3S技術用於區域性地質災害及地質環境的監測與評價,已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9.1.2.1 環境地質和工程地質監測技術的任務
環境地質和工程地質監測技術的任務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間斷地或連續地監視和檢測,導致地質環境惡化和地質災害發生的自然地質作用或人類工程活動的現狀、變化趨勢及對環境質量的影響程度,為環境管理、環境規劃、環境治理和保證工程質量與安全提供科學依據。地質環境的監測技術不僅僅是各種測試技術,還包括布點技術、采樣技術、數理技術和綜合評價技術等,所涉及的知識面廣、專業面寬,需要化學、物理學、生物學、生態學、氣象學、地質學、工程學等多方面的知識。此外,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時還必須考慮社會性問題。據統計,發展中國家每年由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惡化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國民生產總值的5%以上。在我國由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約占整個災害損失的35%,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及人類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約佔55%。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這類災害已造成千餘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億元,事故的善後處理和整治費用高達數十億元。而由此給社會帶來的間接損失,則更無法估量。近十年來,直接由工程建設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造成的工程處理費用達數千萬至上億元的有近十起。隨著進一步的開發,必將帶來更大規模、更大范圍的災害與環境問題。正確評價和監測地質環境的惡化、及時預測地質災害的發生、嚴格控制和規范人類工程建設活動,以提高地質環境的質量,減輕災害對人類的威脅,從而保持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不斷提高環境地質和工程地質監測技術水平,已不僅是學科發展的需要,而是提高人類生存環境質量的需要,更是維護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
9.1.2.2 環境地質和工程地質監測技術的作用
環境地質和工程地質監測技術有如下主要作用:
(1)地質環境質量信息的獲取必須依靠環境地質和工程地質監測技術。及時、准確的環境質量信息是確定環境管理目標,進行環境決策的重要依據。而信息的獲取必須依靠監測技術,否則難以實現科學的目標管理。
(2)強化環境管理和保護制度的貫徹執行必須依靠監測技術。因為沒有監視和督察,制度和措施將流於形式。
(3)評價和檢驗環境管理和保護的效果必須依靠監測技術,否則難以提高科學管理水平。
(4)環境地質和工程地質監測技術工作在防範地質災害、避免工程事故方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