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凍土工程地質問題
Ⅰ 青藏鐵路的凍土問題如何解決
1)熱脹冷縮,導致路面不穩,路基下沉坍塌破裂等等
2)這個我不了解,查了一下:
1973年到1978年,第一期青藏公路科研組經過艱苦努力,在總結工程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在路基研究中提出了「高原多年凍土地區路基,除少冰凍土、多冰凍土地段及融區外,一般均應遵守寧填不挖」的設計原則,並取得了根據不同地基條件和路基幹濕類型,推薦9種路面結構組合類型等成果。這些成果為青藏公路第二次改建工程的設計與施工提供了初步依據。
1979年到1984年的第二期青藏公路科研組,提出地下冰的形成和融化是多年凍土區地表變形和工程建築物破壞的主要原因,地下冰的分布受地質、水文和熱物理因素的制約等理論;在路基穩定性研究中,將提高路基作為保護凍土的基本措施;提出了適用於高原多年凍土地區不同地帶的9種較為經濟合理的路面結構組合和部分計算參數;首次在我國使用無規聚丙烯礫石混合料面層;對多年凍土地區的樁基設計提出了建議等。這些成果基本解決了高原多年凍土地區瀝青路面修築與大中小橋基礎設計、施工等技術難題,滿足了青藏公路瀝青路面改建工程的需要。
1985年至1999年的第三期青藏公路科研組,採用鑽探、挖探和地質雷達探測等綜合手段,進行多年凍土工程地質勘探,將青藏公路沿線多年凍土劃分為高溫凍土、低溫凍土,並提出以零下1.5攝氏度為劃分界限;首次提出將凍土溫度與路基設計原則結合起來,並將其融入路基高度設計中;首次提出高原多年凍土路基在不降低道路服務水平的前提下,通過加強側向保護,允許凍土上限適量下移的新理論;首次將無機結合料用於高原多年凍土地區的路面結構中;首次將熱棒製冷、鋼纖維水泥混凝土、EPS隔熱層材料、SBR改性瀝青、金屬波紋管涵等新技術、新材料、新結構引入公路建設。這些研究成果為青藏公路1991年至1999年整治工程提供了必要的依據和資料。
Ⅱ 什麼是凍土呢 為什麼在凍土上修建鐵路很難
凍土是指零攝氏度以下,並含有冰的各種岩石和土壤。一般可分為內短時凍土(數小容時/數日以至半月)/季節凍土(半月至數月)以及多年凍土(又稱永久凍土,指的是持續二年或二年以上的凍結不融的土層)。
凍土具有流變性,其長期強度遠低於瞬時強度特徵。正由於這些特徵,在凍土區修築工程構築物就必須面臨兩大危險:凍脹和融沉。隨著氣候變暖,凍土在不斷退化。
近些年高原凍土的融化加劇凍土區域的地面不穩定性,並引發出更多的凍土區工程地質問題,不利於大型道路和工程的建設。
附圖可以參考下:
Ⅲ 青藏鐵路的「凍土問題」指什麼
我在網路知道里搜索了你的類似問題,回答挺多,但都不夠專業。下面,我從專業的角度給你回答一下。
什麼是凍土呢?凍土指的是0℃以下含有冰的土和岩石。在自然界,按其存在時間長短分為多年凍土、季節凍土和短時凍土。
多年凍土指的是兩年或兩年以上處於凍結狀態的土,它是在遙遠的地質歷史時期形成後保存下來的,現在隨著全球變暖在逐漸地退化。在我國,多年凍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部高山區和東北的大小興安嶺地區,多年凍土的厚度從幾米到幾百米不等。在多年凍土的上部,冬季凍結,夏季融化,一直循環往復,這部分土層稱為活動層。
青藏鐵路遇到的凍土問題就是多年凍土的問題。首先是活動層的問題。我們都知道水在0℃以下會凍結成為冰,而冰和水的密度是不同的,在凍結時體積要膨脹,而在融化時體積要收縮。由於土是不均勻的,所以不同地方凍脹和融沉的幅度是不一樣的,當差異大到一定程度就會超過路基材料能夠承受的強度,就會對路基和路面造成破壞,形成裂縫或凹陷,影響行車安全。這一問題在季節凍土區也存在。
此外,作為路基的凍土層的強度與溫度密切相關。當溫度低時,強度大;溫度高時,強度小。而青藏高原相當比例的凍土屬於高溫和高含冰量凍土。由於自然或人為原因造成凍土的融化對鐵路來說將是災難性的後果。即便不融化,溫度升高後凍土的強度的降低也會影響鐵路的安全。
目前,青藏鐵路的工程措施主要有:旱橋、熱棒、塊石路基、碎石護坡路基、保溫板、遮陽板、通風管。其目的就是通過人為影響路基的熱傳導、對流和輻射來影響熱量平衡,阻止或延緩凍土升溫,從而延長青藏鐵路的使用期。
Ⅳ 凍土有什麼特點
凍土是指溫度降到零攝氏度以下,土壤里的水分由於凝結成冰,並將土壤凍結在一起,形成一層堅硬的凍土層。
從時間長短來講,凍土可分為:短時凍土、季節凍土和多年凍土。
由於受氣溫的影響,當天氣變暖時凍,土層就會融化,我們稱這種凍土為季節凍土。但是,有些地方存在一處持續多年不化的凍土,這就是多年凍土。如在北極、青藏高原。這些地方常年溫度都在零度以下,所以凍土就會保持常年不化的狀態,即使在溫度偏高的年份,也只是表面一小層土壤被融化,深層仍然是堅硬的凍土。
從分布范圍來看,地球上的多年凍土、季節凍土和短時凍土區的面積約占陸地面積的50%,其中,多年凍土面積占陸地面積的25%。
由於凍土是一種對溫度極為敏感的土體介質,含有豐富的地下冰。所以凍土具有流變性,其長期限強度遠低於瞬時強度特徵。正是因為這些特徵,在凍土區修築工程建築物時,就必須面臨兩大危險,即凍脹和融沉。
隨著氣候變暖,凍土也在斷退化。但是,對於多年凍土來說,如果土層每年散熱比吸熱多,凍結深度就會大於融化深度,多年凍土就會逐漸變厚,這種凍土處於相對穩定狀態,我們稱為發展的多年凍土;相反,如果土層每年吸收的熱量比散出的熱量多,地溫就會逐年升高,那麼,凍土層就會逐漸融化變薄以至消失,處於一種不穩定狀態,我們將這種凍土稱為退化的多年凍土。
此外還有兩種凍土,即為整體多年凍土和非整體多年凍土。整體多年凍土是指多年凍土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是大片的、連續的、無融區存在的。非整體多年凍土是指多年凍土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是分離的、中間被融區間隔的。
根據地理分布,凍土可分為冰沼土和凍漠土兩大類。
冰沼土又稱苔原土,是具有常潮濕土壤水分狀況的土層。然而,冰沼土的有機質含量低,陽離子代換量低,呈微酸性至酸性反應,營養缺乏。
凍漠土具有乾旱土壤水分狀況的土層。這種凍土是具有土層淺薄,石多土少,剖面發育弱,地表多礫石,有多邊形裂隙,有鹽斑等特點。
Ⅳ 請問,陝西省渭南市的氣象(如風向、氣溫、凍土深度等)、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具體條件怎麼樣謝謝!急!
年平均氣壓970.3hPa
年平均氣溫13.4℃
極端最高氣溫專41.7℃
極端最低氣溫-20.6℃
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26.5℃
最冷月(一月屬)平均氣溫-1.0℃
年平均相對濕度55.2%℃
年平均降水流量537.0mm
年平均風速2.0m/s
全年主導風向NE
全年最小頻率風向NNW
夏季主導風向NE
夏季最小頻率風向NNW
Ⅵ 如何理解黃土,膨脹土,軟土和凍土在工程地質中的排水問題
在黃土、膨脹土、軟土和凍士等特殊士中,在其工程性質和工程地質問題所表現出來的特殊性均與水的作用有關。如黃土遇水產生濕陷性,由黃土自重濕陷和地下水沅蝕形成的黃土陷穴常引起工程建築物的破壞及上覆土層或工程建築物突然陷落等問題;.
膨脹土遇水膨脹失水收縮的脹縮性問題,如果多次脹縮使建築物強度很快衰減,導致修建在膨脹土上的工程建築物開裂下沉、失穩等問題,因此只要膨脹土中水分發生變化就能引起脹縮變形;軟士自身由於天然含水量高,透水性差、壓縮性高,其承載力和抗剪強度很低呈軟塑-流塑狀態,修建在軟土地基上的建築物因軟土的變形大,透水性差,承載力低而引起破壞;凍土的形成必須有水的參與,凍土地區病害主要是凍脹融沉,使凍土工程性質變化較大,性質不良,例如多年凍土區開挖路塹,使多年凍土上限下降,則可產生基底下沉,邊坡滑塌等問題。
以上特殊土的工程地質問題均與水的因素有關。因此作為對這些特殊土的工程地質問題的有效解決措施之一就 是排水。通過排水可以有效地緩解或抑制黃土的濕陷性和黃土陷穴的發生;通過排水或保持水分可以有效緩解或抑制膨脹土的脹縮性質;通過排水可以提高軟土的固結強度,提高承載力,改善軟土的不良性質;通過排水可以抑制凍士的發生,改善凍土地區岩土的工程質。
總之,特殊士的工程性質及工程地質問題與水的因素有著密切的直接的關系,而解決這些工程地質問題,提高改善特殊土的工程性質,排除水的因素是至關重要的。.
Ⅶ 多年凍土的不良地質現象有什麼
由多年凍土引起的主要地質問題有:沉融、凍脹和冰錐、凍脹丘、融凍泥流、沼澤濕地、厚層地下冰等不良地質現象。
Ⅷ 凍土處理技術
凍土是指溫度在0℃以下,其中含有冰的各種土。季節性凍土是指該凍土在冬季凍結、夏季融化的土層。多年凍土或永凍土是指凍結狀態持續3年以上的土層。在我國,季節凍土遍布全國,而多年凍土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青藏高原及西部高山等地,約占國土面積的22%。
凍土處理技術是隨著凍土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其目的是為了確保凍土地區工程建築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一般來說,凍土地基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的內容。
1)凍脹引起的破壞問題:凍脹是指土體凍結過程中,土中水分凍結成冰,並形成冰層、冰透鏡體、多晶體冰晶等形式的冰侵入體,引起土顆粒的相對移動,使土體產生不同程度的擴張現象。凍脹的外觀表現是土體表面不均勻的升高,凍脹變形常常可以形成凍脹丘及隆起等地形。在季節性凍土區和多年凍土區,由凍脹引起破壞的事例屢見不鮮。
2)融沉引起的地基穩定性問題:融沉又稱熱融沉陷,是指由於自然或人為因素改變了地面的溫度狀況,引起季節融化層的深度加大,導致地下冰或多年凍土層發生局部融化,上部土層在自重和外部營力作用下產生沉陷。此外,還可出現熱融滑坍、融凍泥流等,造成邊坡破壞,這些都是不利於工程建築物安全和正常運營的條件。
在凍土區修建建築物,除要滿足非凍土區建築物所要滿足的強度與變形條件外,還要考慮以凍土作為建築物地基時,其強度隨溫度和時間而變化的情況。所以,採取什麼樣的防凍脹和融沉措施來保證凍土區建築物地基的穩定,是關繫到凍土區工程建設成敗的關鍵。
1.多年凍土區的地基處理措施
在我國多年凍土地區,多年凍土的分布一般不具連續性,所以建築物的平面布置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一般來說,在堅硬凍土地區和高震級地區,採用保持凍結狀態進行設計是經濟合理的。如果地基土融化時,其變形不超過建築物的容許值,且採用保持凍結狀態又不經濟時,應採用逐漸融化狀態進行設計。但是,當地基土的年平均氣溫較高(不低於-0.5℃),且處於塑性凍結狀態,採用保持凍結和逐漸融化的設計方案都不經濟時,宜採用預先融化狀態進行設計。對一棟建築面積很小、基礎相連或很近的正常建築物來說,是沒有辦法將地基土分成凍結與不凍兩個穩定部分,所以此時應採用同一種設計狀態。
在下列情況之一時,可採用保持凍結狀態原則進行設計:
1)多年凍土的年平均氣溫低於-1.0℃的場地;
2)持力層范圍內的地基土處於堅硬凍結狀態;
3)最大融化深度范圍內,存在融沉、強融沉、溶陷性土及其夾層的地基;
4)非採暖建築或採暖溫度偏低、佔地面積不大的建築物地基。
在下列情況下應採用逐漸融化狀態進行設計:
1)多年凍土的年平均地溫為-0.5~1.0℃的場地;
2)持力層范圍內的地基土處於塑性凍結狀態;
3)在最大融化深度范圍內,地基為不融沉或弱融沉性土;
4)室溫較高、佔地面積較大的建築或熱載體管道及給排水系統等對凍層產生熱影響的地基。
為控制地基土的變形,可根據需要採用不同的地基處理措施和結構設計方法。多年凍土區常用的地基加固方法見表4-5。在選用地基處理方法時,應力求做到安全實用、確保質量、經濟合理、技術先進。同時,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多年凍土區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千差萬別,各地的施工機械條件、技術水平、經驗積累都不盡相同,所以在選用地基處理方法時還要因地制宜,有效利用當地條件,充分發揮各地的優勢。
表4-5 多年凍土區常用的地基加固方法
續表
2.季節性凍土區的地基處理措施
季節性凍土區的鐵路、公路、工業與民用建築等都普遍存在嚴重的凍害問題。例如,鐵路、公路的路基常由於不均勻凍脹及融沉作用而不平坦,路面產生裂縫,凍結層春季融化,產生翻漿、冒泥等現象,有時中斷交通。季節性凍土區的地基處理措施可歸納為兩類:以清除或削減凍融為目的的地基處理措施和以增強建築物抵抗和適應凍融變形能力為主的結構措施。
(1)地基處理措施
通過對凍融產生的基本條件及影響因素的分析認為,凍土的土質、水分(包括外界補給水)和土中負溫值是產生凍融的基本要素,因此,只要消除其中一個因素,就可清除或削弱土體的凍融,實際工作中常採用換填法、保溫法和排水隔水法等措施。
1)換填法:採用粗砂、礫石等非(弱)凍脹性材料置換天然地基的季節性凍土,以削弱或基本消除地基土的凍融,其效果與換填深度、換填料的粉粘粒含量、換填料的排水條件、地基土質、地下水位以及建築物適應不均勻凍脹變形的能力等因素有關。在採取換填法處理時,應根據建築物的具體情況、地基土質及地下水位情況,確定合適的換填深度和控制粉粘粒的含量。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應做好換填層的排水。
2)保溫法:在建築物基礎底部或四周設置隔熱層,增大熱阻,以推遲地基土的凍結、提高土中溫度、減少凍結深度,進而起到防凍脹的一種方法。可以用來隔熱的材料相當多,例如草皮、樹皮、爐渣、土塊、混凝土、玻璃纖維、聚苯乙烯泡沫等,在某些條件下,土、冰、雪、柴草等也可作為隔熱材料。近年來,由於各種人造材料的發明,保溫法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涉及道路、工業與民用建築及水利工程等領域。
3)排水隔水法:通過隔斷補給水源和排除地表水等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及季節凍層范圍內土體的含水量,從而降低土的凍脹。但是,排水和隔水的方法應結合工程運用條件、工程地點的土質及水文地質條件進行選擇,否則,不但起不到防凍害的效果,反而會給工程造成危害。
(2)結構措施
除上述地基處理措施外,還可根據建築物的重要程度、運行年限及結構特點等採用不同的設計原則和防凍害的結構措施。對於以墩、樁為基礎的橋梁、渡槽及其他重要建築物,應保證建築物在凍脹或融沉作用下不產生變形,所以常採用深基礎或各種形式的錨固基礎。對於工業與民用建築中的平房、低層樓房和農田水利工程中的小型涵洞、小型水閘、引水渠道等建築物來說,為了節省投資,可採用淺埋基礎,並採取一定的結構措施,增強其適應不均勻凍脹變形的能力。目前,在寒冷地區,主要採用柔性結構、增加結構的剛度和整體性及合理分割結構、設置變形縫等3種措施增強建築物適應不均勻變形的能力。此外,還可採用迴避性的結構措施,即在建築物的形式選擇、總體布置及結構形式等方面採取措施,避開不利的凍脹條件。迴避性的結構措施主要有架空法、埋入法和隔離法3種。
在實際工程中,需要結合建築物的等級、要求、地基條件及當地材料等具體情況確定宜採取的防凍脹措施。比如,建在弱凍脹或中等凍脹土地基上允許凍脹變形的小型建築物,可考慮採用單一的消除、削減凍脹的處理措施,將凍脹引起的建築物變形控制在允許范圍之內。但在強凍脹土地基上修建不允許變形或允許凍脹變形很小的建築物時,只採用單一的消除、削弱凍脹的處理措施,可能難以達到防治凍害的目的,而且在經濟上也往往是不合理的,在這種情況下,宜採取綜合防治措施,即以一種措施為主,同時配合其他一種或幾種措施。
小 結
本章的學習重點是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采空塌陷、礦井突水、瓦斯爆炸和岩爆等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設計與施工,以及濕陷性黃土、軟土、膨脹土、鹽漬土、紅粘土、凍土等特殊土的處理技術,難點是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采礦塌陷、礦井突水等災害的防治工程設計。岩溶地區因岩溶發育的不均一性,使得防治岩溶塌陷災害的難度較大、成本較高,對於一般工程可以考慮採用強夯、跨越等方法處理,但對於重要工程,應採取樁基、灌注填充等方法處理;在地面沉降區,除採取必要的措施控制地面沉降發展外,擬建工程一般應有適度的沉降量預留;地裂縫災害的防治多以避讓為主,或採取一定的結構措施減輕災害損失;礦山與地下工程地質災害重在預防,在編制開發利用方案或施工方案時,應針對可能出現的地質災害,採取合理的開采方式或施工方法,圍岩支護、留足保安(或防水)礦柱;在工程實踐中,特殊土如濕陷性黃土地區出現的地基沉陷、地面開裂,軟土地區的過量沉降、側向滑移,凍土地區的凍脹、融沉以及邊坡滑坍等災害危及工程建設的案例很多,工程建設時對特殊土地基加固的設計和施工顯得尤為重要。
復習思考題
1.岩溶災害的處理措施有哪些?
2.強夯加固的原理是什麼?具體如何實施?
3.灌注填充法如何設計?
4.岩溶地區樁基如何設計?
5.地面沉降有哪些防治措施?
6.什麼條件下可以採用人工回灌對地面沉降進行治理?人工回灌治理方法有哪些?
7.人工回灌中應該注意的問題有哪些?如何解決?
8.人工回灌地下水設計及實施步驟有哪些?
9.在地面沉降地區為什麼要進行防洪排澇?如何實施?
10.地裂縫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11.針對地裂縫上已有建築物,如何布設減災工程?
12.生命線工程如何避免地裂縫災害?
13.如何確定塌陷盆地的最大塌陷深度?
14.防治采礦塌陷的井下技術措施有哪些?
15.礦井突水前有哪些「徵兆」?如何識別礦井突水水源?
16.礦井突水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17.如何確定安全防水岩柱厚度?
18.簡述礦井注漿堵水的工作程序。
19.防止瓦斯爆炸和岩爆的措施有哪些?
20.濕陷性黃土、軟土、凍土地基的處理方法有哪些?
Ⅸ 第四系鬆散堆積物因子及其主要環境地質問題
三江平原第四系鬆散堆積物十分發育,它分布廣、厚度大、地層完整、含化石豐富。第四系鬆散堆積物是岩石圈轉化而來的一種重要物理風化現象形成的,是崩塌、滑坡、搬運地質作用的產物。第四系鬆散堆積物其基本母質來於岩石,同岩石圈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屬未固結的近代沉積物,是岩石的風化物經過水力、風力和重力的搬運作用形成的,具有不同程度的分選和沉積韻律的特點,未經固結且質地疏鬆。
一、第四系鬆散堆積物沉積的特徵
(一)沉積特徵
三江平原在地質上是一個長期間歇性沉降的內陸斷陷,處於三面環山和三大江匯流之後,在這樣獨特的地質-地理條件下,第四系沉積物必然是十分發育和具有特色的。
根據原地礦部九○四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在三江平原工作成果,三江平原第四系的成因類型十分復雜,它包括殘積、坡積、洪積、沖積、湖積、風積、沼澤沉積、冰水沉積和一些混合成因類型。主要有河流滯留相和沖洪積相。在平原的邊緣山麓地帶還有一部分冰磧物。在時間上,沖積成因的河床相砂和砂礫沉積佔有最大比重,從而在平原內構成了一個統一的大厚度第四系含水岩組。在三江平原表層,漫灘-沼澤相富含有機質的淤泥質砂質粘土和漫灘相砂質粘土、亞砂土,共同構成了復雜分布,成為平原內大部分地區承壓含水層的隔水頂板,同時也是促成三江平原沼澤廣布的重要因素。
三江平原第四系的厚度較大。除平原邊緣和殘山殘丘附近厚僅50~100m外,平原內部厚度一般為120~200m,最厚可達240~280m。第四紀中不同時期的沉積物,自新到老,從上到下構成了既嵌入又疊置的上疊型沉積。
三江平原第四系的岩相變化規律是西粗東細、北粗南細和北厚南薄。就地表物質組成而言,東西兩半部的差異極其明顯。以街津山、二龍山、烏爾虎力山、別拉音山至雙山一線為界,西半部地面物質較粗,粘土、砂質粘土層很少或缺失,亞砂土、砂,甚至砂礫層往往直接出露地表。東半部地面物質較細,地表常見3m以上甚至十幾米厚的粘土、砂質粘土覆蓋層。
三江平原第四系沉積物的平均粒度比我國東部其他堆積平原粗。其岩性以砂礫石和礫質中粗砂為主,很少有粘性土夾層。粒度組成在剖面上表現出3個大的韻律,與下伏古近-新近系含煤砂泥岩系的粒級差異是比較明顯的。在重砂礦物中,以風化能力較低的角閃石和綠簾石為主,形成非穩定礦物組合,其風化系數在剖面上低於孔平均值,反映了第四紀全球性氣候變冷的特徵,與古近-新近紀以褐鐵礦、鈦鐵礦等金屬礦物為主的穩定礦物組合截然不同,反映了不同按氣候條件下化學風化作用的明顯差異。但其重礦物組合對第四紀不同氣候期的反映不甚明顯,只在中更新統出現了鋯英石的低含量帶。
(二)化學特徵
據現有資料(表6-26)分析,地表以下的第四紀地層中,微量元素含量以Ti為最豐富,其次是Sr,含量最低的微量元素為Cd和Mo。在7~13m處,Ti、Cr、Cd、Cu、Sr等含量明顯增高,而Ni、Mo、Zn等含量明顯變低。其他比例失調的元素還有Be、Hf、Zr、Ca等。地層內不同深度鐵氧化物類型(表6-27),在7~15m之間,FeO>Fe2O3,說明此區間為典型還原條件下沉積的地層,三江平原多數地帶具備此特點。由於在7~15m之間多數地帶分布1層或數層淤泥質砂質粘土,沉積時為還原環境,因此導致水質不好。許多民井打在此地層上,造成了地方病的高發。地層中其他氧化物隨深度變化不明顯(表6-28)。與表層土壤相比,第四紀地層中K+、Na+、Ca2+、Mg2+、Cl-、SO2-4、NO-3等可溶鹽含量很低(表6-29),其中NO-3小於0.10mg/L,這說明地表以下第四紀地層受污染較輕。以上各種元素及氧化物分布規律比較實際地反映了三江平原第四紀地層的原始景觀環境。
表6-26 三江平原第四紀地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五)土體崩塌
土崩主要發生在一些大型取土坑內,是由於人類挖土燒磚工程活動,在台地陡坡處開挖出現土體陡坡,通過地表水滲透沿土體垂直裂隙切割,使土體陡坡垮落。比如湯原縣正陽鄉位於湯旺河與松花江匯流處,其新勝村東南大型侵蝕溝溝岸坍塌,流失土方量200m3,下游溝口淤積泥砂厚達2.5m多。松花江凹岸,由於水流長期侵蝕作用,岸邊多處失穩形成崩塌,平均每年因江水側蝕造成岸邊崩塌寬度1~2m。
Ⅹ 凍土在工程地質勘察中怎麼評價
1人為因素對岩土工程地質勘察的影響人員是決定岩土工程地質勘察工作質量的第一要素,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建設,先進的岩土工程地質勘察儀器、設備、技術、手段不斷出現,這就需要岩土工程地質勘察人員具備高超的技術素養和實際操作素質。岩體工程勘察過程中,通常是以大量農民工搭配少量的專業技術人員,而這些勘察人員的整體素質水平、綜合素質以及專業知識、安全意識都存在非常嚴重的不足之處,難於保證勘察質量。此外,當前岩土工程地質勘察工作一般具有時間上的緊迫性,這就導致一些操作人員在工期緊張的情況下,採用不規范、不科學的岩土工程地質勘察方法,使得誤差變大、偏差明顯,給正常的岩土工程地質勘察工作造成了干擾和影響,所得出的岩土工程地質勘察報表和報告失去了事實和科學的支持。2市場因素對岩土工程地質勘察的影響從岩土工程地質勘察的市場看,當前岩土工程地質勘察存在著市場不健全、制度缺失、調節制度失靈等實際問題。目前岩土工程地質勘察單位在數量上有逐年增長的態勢,並且有大量皮包公司和外掛單位活躍在岩土工程地質勘察市場,這就形成了岩土工程地質勘察市場內激烈的業內競爭,一些企業和單位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採用壓低報價的方法擠占市場份額,這給岩土工程地質勘察工作帶來了偷工減料、不正當競爭等風險。3制度因素對岩土工程地質勘察的影響在制度建設方面,由於當前階段中勘探市場中的所有單位基本上都沒有自己的鑽機,而私人老闆和操作工人為了最大限度的提升鑽機的使用效率,獲得的經濟利益,往往要求鑽機每天不停的鑽探,這種情況下,勘探的結果顯然無法真正意義上的達到相應的標准,影響工程施工整體質量和工期。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工程出現安全風險,危害施工人員的生命安全。4缺少岩土工程勘察野外監理制度目前我國國內的岩土工程勘察作業中,監理制度方面仍然有著較大的空白。必須認識到,如果僅僅通過施工人員的經驗,是無法真正有效的提高勘察效率和勘察水平的。這種情況下的客觀存在,主要是由於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中,市場的客觀規律要求勘探人員必須提供更為優質低價的產品,那麼土工沒有與之相對應的監理制度作為支持,那麼依靠制度上的漏洞獲取經濟收益也就成為了順理成章的事情。與此同時,由於行業內部的整體監督管理力度不足,為這種行為的滋生和發展提供了土壤和溫床,甚至成為了行業內部的潛規則,只有按照這種去進行勘探施工,才能夠在市場中順利的生存下去。因為,市場介入到勘探市場中來,通過行政手段構建了一套完善而科學的岩土工程勘察監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