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科普知識
⑴ 地質災害科普知識手冊在哪裡可以買到
圖書店,淘寶網上也有,搜地質災害科普知識手冊就行
⑵ 如何做好地質災害的防禦
地質災害的防禦應做到以下幾方面。一是切實做好地質災害的調查工作,專在調查的基礎上編屬制相應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二是建立地質災害預報制度,提高預報水平;三是在地質災害易發區,要扎實進行工程建設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完善評估制度制度;四是對從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單位實行資質管理制度;五是經評估認為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建設工程,應當配套建設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六是完善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並經常演練;七是強化地質災害科普知識的普及,提高公眾防災、避災能力。
⑶ 「氣象杯」 防災減災科普知識競賽答案(小學組)
「氣象杯」防災減災科普知識競賽試卷(小學組) 縣(市)區_____ 學校______ 班級_____ 姓名_____
一、判斷題(30分,每題1分)。1、氣象上把風的來向確定為風向。(對)
2、下雨天,不要在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陡峭山坡下躲雨。(對)
3、雲是由懸浮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對)
4、冷空氣會造成氣壓下降。(錯)
5、霜降意味著霜是從空中降下來的(錯)。
6、「大樹枝搖動,電線呼呼有聲。撐傘困難,高的草不時傾伏於地」目測風力等級為6級。(對)
7、雲層越厚越暗,預示大雨即將來臨(對)。
8、出現台風暴雨天氣時,最好獃在家中,關好門窗。(對)
9、雪深是從積雪表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對)
10、在山區,要注意防範山洪、泥石流。如果上游來水突然混濁、水位上漲較快時,應立即過河。(錯)
11、城市裡不會發生乾旱災害。(錯)
12、降水量是指某一時間段內未經蒸發、滲漏的降水在水平面上積累的深度,以毫米為單位。(錯)
13、天氣預報中的「氣溫10-22℃」,其中,10℃表示一天中的最低溫度。(對)
14、一年中平分白天黑夜(晝夜長短一樣)的節氣是春分、冬至。(錯)
15、天越藍說明空氣濕度越大。(錯)
16、在電閃雷鳴的天氣里,不要打電話、看電視,並把電視天線插頭及電源線插頭拔下。(對)
17、溫度越低,濕度越大,人越感覺冷。(對)
18、氣溫越高,濕度小,風速大,森林火險等級越高。(對)
19、冬天不會打雷。(錯)
20、雷雨天氣時,躲到大型金屬廣告牌下避雨。(錯)
21、氣象上所說的氣溫,是指氣象觀測所用的百葉箱中離地面1.5米高處的溫度。(對)
22、你面北而站,風從你背後吹來,使你感覺被往前推,由此判斷當時是吹北風。(錯)
23、打雷的時候往往伴有閃電,我們會先看見閃電後聽見雷聲。(對)
24、赤道地區是全球氣溫最高的地區(對)。
25、「神舟」飛船選在晚上發射的原因,是便於飛船發射升空時地面人員和設備的觀測。(對)
26、發現有泥石流跡象,應立即觀察地形,向溝谷兩側山坡或高地跑。(對)
27、氣象災害預警信號顏色依次為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紅色氣象災害代表特別嚴重。(對)
28、台風與強熱帶風暴相比,台風破壞力更大。(對)
29、天氣現象符號「△」的含義是冰雹。(對)
30、出現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國南海的熱帶氣旋稱為「台風」;發生在大西洋、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和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稱為「颶風」。(對)
二、單項選擇題(70分,每題1分)。
1、1989年12月,第44屆聯合國大會決定每年(C)月的第二個星期三為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
A、8月 B、9月 C、10月
2、每年的(A)為「世界氣象日」。
A、3月23日 B、1月21日 C、12月1日
3、麗水市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由(A)三部分構成。
A、名稱、圖標分級、含義 B、名稱、圖標和顏色 C、顏色、圖標和含義
4、麗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極端最高氣溫是(C)℃。
A、45.1℃ B、44.5℃ C、43.2℃
5、露,是水汽冷卻(C)而成。
A、凝華 B、凍結 C、凝結
6、森林火險等級預告為五級時,林區需要注意什麼:(C)
A、林區要注意野外用火安全 B、林區要控制野外用火 C、林區要禁止一切野外用火
7、空氣溫度是表示空氣(A)程度的物理量。
A、冷熱 B、潮濕 C、多少
8、為防雷擊,戶外避雨,不宜在(C)避雨,同時也要遠離高壓線和變電設備。
A、路邊 B、橋下 C、大樹下
9、霧,是懸浮於近地面層中的大量微小(C)。
A、細沙 B、塵土 C、水滴
10、冰雹,是堅硬的球狀,錐裝或形狀不規則的(C)降水。
A、自然 B、液態 C、固態
11、霜,是(B)在地面和近地面物體上凝華而成的白色鬆脆的冰晶。
A、水 B、水汽 C、冰
12、地球上出現的潮汐現象是由於(B)的作用。
A、地日吸引力; B、地月吸引力 C、地轉偏向力
13、當地震發生時,如果你正在家裡(樓房),應如何避震(A)。
A、躲進小房間 B、去樓道 C、原地不動
14、氣象部門通常將大於或等於(A)的天氣稱為高溫天氣。
A、35℃ B、38℃ C、40℃
15、雷擊、冰雹、大風等氣象災害發生後,我市的氣象災情報災熱線電話是(A)。
A、800-6571-323 B、800-6571-321 C、800-6571-121
16、撥打以下哪個電話號碼可獲得准確及時的天氣預報信息。(B)。
A、121 B、96121 C、51121
17、天氣預報中常提到副熱帶高壓,副熱帶高壓控制的區域常為(B)天氣。
A、涼爽 B、晴熱 C、溫暖
18、天氣預報中的暴雨是指:某地24小時累積降水量大於或等於(B)。
A、30毫米 B、50毫米 C、100毫米
19、當某氣象台發布了紅色預警信號,表示未來24小時內最高氣溫將升至(B)以上。
A、37℃ B、35℃ C、40℃
20、我市製作並發布天氣預報的單位是(B)。
A、廣告公司 B、氣象局 C、電視台
21、下列哪種手段不能起到抗旱的作用。(C)。
A、人工增雨 B、植樹造林 C、農業開發
22、影響我國的冷空氣來自(C)。
A、南極洲 B、歐洲 C、北極及西伯利亞
23、晴天時一日之中最低氣溫常出現於(C)。
A、上午6時 B、凌晨 C、日出前
24、雪花的形狀極多,有星狀、柱狀、片狀等,但雪花的基本形狀與冰分子一樣都是(C)形。
A、三角形 B、四邊形 C、六邊形
25、下面哪一組(A)屬於氣象能源。
A、風能、太陽能 B、風能、核能 C、水能、太陽能
26、厄爾尼諾是指赤道東太平洋海水溫度(B)的現象。
A、異常降溫 B、異常增溫 C、沒有變化
27、下列哪種天氣現象(C)對交通運輸影響最大,也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A、露 B、霜 C、霧
28、全球(C)指的是一個由大氣圈、水圈、冰凍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組成的十分復雜的系統。
A:天氣系統 B:氣候系統 C:陸地系統
29、(A)是一種可再生資源。
A:氣候資源 B:煤炭 C:石油
30、台風生成於(A)。
A、熱帶洋面 B、溫帶洋面 C、青藏高原
31、土壤能含蓄大量雨水,土地上的森林植被是土壤最有力的保護者,失去這種保護,土壤就會沙化,或者發生嚴重水土流失。因此(A)也是保護人類自己。
A、保護植被,保護生態環境 B、保護耕地,保護水源 C、保護森林,保護生物
32、(A)對地面氣候有溫室效應,所以人們稱之為溫室氣體。
A、二氧化碳 B、氦氣 D、氫氣
33、下列城市中被稱為「霧都」的是(C)。
A、東京 B、紐約 C、倫敦
34、夏天,水泥牆、水管「冒汗」,預示天氣的變化是(B)。
A、天氣將變得晴朗起來 B天要下雨了 C、出現大霧天氣
35、泥石流是我市主要的地質災害之一,產生泥石流的最主要的原因是(C)。
A、降水 B、高溫 C、森林植被遭到破壞
36、氣象上常用的候溫,是指(B)天的平均氣溫值。
A、10 B、5 C、15
37、空氣污染與天氣條件關系密切,在一天當中,一般(A)空氣污染比較嚴重。
A、中午 B、傍晚 C、早晨
38、短時強降水在山區容易造成(A)。
A、山洪 B、鼠災 C、內澇
39、下列哪一個城市不屬於長江流域的「三大火爐」之一。(A)。
A、上海 B、南京 C、重慶
40、氣象上以候平均氣溫劃分季節,侯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C)℃才定為夏季。
A、18℃ B、20℃ C、 22℃
41、下列哪種現象不屬於物候現象。(B)
A、開花 B、洪水 C、蟬鳴
42、我國現代氣象事業創始人,也是我國物候學研究創始者,他是(B),他曾擔任浙江大學校長。
A、葉篤正 B、竺可禎 C、塗長望
43、台風是一種在熱帶海洋上生成的強烈渦旋,其近中心風力達(B)級以上。
A、10 B、12 C、8
44、熱帶氣旋根據強度來劃分,以下等級最低的為(A)。
A、熱帶低壓 B、熱帶風暴 C、台風
45、看到人工增雨作業後落下的火箭殘片,錯誤做法是(C)。
A、報告老師或家長 B、報告當地氣象部門 C、拿回家保管
46、在相同區域內,草地的溫度比水泥地的溫度要(A)。
A、低 B、高 C、一樣
47、麗水屬於哪個氣候帶(A)。
A、亞熱帶 B、溫帶 C、熱帶
48、為了安全,施放氣球應使用(B)氣體。
A、氫氣 B、氦氣 C、氮氣
49、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是(B)年發射的。
A、1976年 B、1988年 C、2000年
50、我國風雲二號氣象衛星離地高度為(C)。
A、8000千米 B、16000千米 C、36000千米
51、臭氧是一種天藍色、有臭味的氣體,臭氧層可吸收和濾掉太陽光中的(A),保護地球生物生存。
A、紫外線 B、紅外線 C、可見光
52、太陽能、風能和潮汐能是什麼能源?(A)
A、可再生能源 B、不可再生能源 C、不屬於能源范疇
53、(C)級以上的大風與雷暴雨天,禁止在露天進行懸空作業。
A、四 B、五 C、六
54、彩虹一般出現在(C)。
A、早晨 B、晚上 C、雨過天晴
55、暴雨橙色預警信號,表示近(B)小時降雨量將達50毫米以上,或已達50毫米以上,並可能持續。居民應盡可能停留在室內或者安全場所避雨,危險地帶以及危房居民應及時轉移到安全場所避雨。
A、1小時 B、3小時 C、6小時
56、天空中出現(B)時,容易發生雷陣雨或冰雹等天氣現象。
A、高積雲 B、積雨雲 C、卷雲
57、雷雨天氣發生時,下列做法正確的是(B)。
A、給朋友打電話 B、坐在汽車里 C、平躺在田野里
58、寒潮來襲,最突出的變化是(A)。
A、氣溫急劇下降 B、氣溫急劇升高 C、氣溫無變化,出現大風降雨
59、寒潮一般出現在一年中的哪些季節(A)。
A、春季 秋季 冬季 B、春季 夏季 冬季 C、夏季 秋季 冬季
60、大禹治水的功績在於(A)。
A、疏通黃河 興修水利 B、建築提防 填高窪地 C、建築提防
61、城市熱島效應是指(B)。
A、郊區溫度高於市區溫度 B、市區溫度高於郊區溫度 C、市區溫度與郊區溫度一樣
62、2006年哪一個台風穿過我市慶元縣,並對慶元南部造成嚴重影響(B)。
A、雲娜 B、桑美 C、悟空
63、避雷針的作用在於(B)。
A、避開雷電的侵擾 B、把雷電引向自身以避免其他物體受到侵害 C、使雷電遠離避雷針周圍物體
64、雷擊是有選擇性的,以下那些建築物不易遭雷擊(B)。
A、高大建築物 B、木質平房 C、靠近河、湖、池、沼地區的建築物
65、在高海拔的山區煮不熟飯是由於(C)。
A、氣溫低 B、濕度大 C、氣壓低
66、我國最近發射的氣象衛星是(B)。
A、風雲二號C B、風雲二號D C、風雲二號A
67、泥石流到來前有何預兆?(B)。
A、雨後道路泥濘 B、暴雨過後山谷中傳來雷鳴般的響聲 C、山上樹葉向同一個方向晃動
68、冷空氣、強冷空氣、寒潮,哪種過程降溫幅度最大?(C)。
A、冷空氣 B、強冷空氣 C、寒潮
69、建房或買房時,在利用氣候資源方面主要考慮的是(A)。
A、日光和降水 B、降水和風向 C、日光和風向
70、坐汽車時遇到強雷電,下列哪種措施是正確的(B)。
A、迅速開門下車 B、安穩地坐在車里 C、打開車門,但不下車
⑷ 我要寫一篇 防範地質災害的工作方案 應該怎麼寫
x xx街道2008年防汛抗旱預防地質災害工作方案
當前汛期將至,為了切實做好2008年防汛抗旱、預防地質災害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貫徹落實我市召開的防汛抗旱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結合實際,特製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地質災害概況
xxx街道地質災害以洪澇為主,由於轄區地勢低,基礎設施差,以至只要到汛期,雨量增多,上流水庫一放水,地勢較低的民房、廠房及倉庫等容易被淹。
二、地質災害情況
(一)重點防範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的主要誘發因素是5-7月份的降雨、上流水庫放水等活動。預測今年地質災害的重點主汛期是5月至7月。
(二)防治重點。根據轄區地質災害分布,預測地質災害發生的重點為火車站南頭沿河民房、廠房及倉庫。重點防災地段是工業南路101號至114號,省一建靠河邊平房地勢較低,較易被淹。
根據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穩定性和危險性,以及是否容易造成人員傷亡等因素,確保做好轄區地質災害防範工作。
三、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針對轄區基本情況,要認真貫徹執行「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群策群防」的防禦工作方針,並嚴格按照以下措施做好今年的地質災害防禦工作: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預防地質災害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體系和監測預報網路,落實地質災害群策群防責任制,及時安排街道防汛抗旱、預防地質災害值班表,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街道主任為第一責任人,負責組織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工作及發生地質災害後及時組織轉移群眾撤離工作。
(二)廣泛宣傳,提高全民防災意識。充分利用公開欄、宣傳欄、科普畫廊等社區文化宣傳陣地,廣泛深入地宣傳《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及地質災害防治科普知識,以此提高廣大群眾的防災救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加強動態監測和險情巡查,做好預警預報。汛前,對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一次檢查,並落實好以下工作:
1、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預防地質災害工作領導小組,並充分發揮社區平安中心戶長和樓幢長的作用,切實做好地質災害的預防、信息反饋、宣傳等工作。
2、落實社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人員,並制定和完善社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治工作預案,使受地質災害威脅范圍內的每個居民了解災害隱患、撤離路線、防災避災措施等事項。
3、各社區要督促居民、基層單位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尤其是汛期加強監測頻率,密切觀察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並做好記錄。發現異常情況立即向上級部門及領導報告,如情況緊急要立即報告,並迅速組織人員撤離。
4、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險情巡查,做好防範突發性地質災害工作,並做好值班記錄。對重點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及時協調有關單位,落實群測群防責任制,並採取有效的減災措施。
5、要建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機制。當天氣情況發生變化時,立即將相關信息通知到轄區各有關單位、企業、地災監測人和受威脅的群眾,並做好有關防災減災工作。
(四)嚴格汛期值班和災情速報制度。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的特點,要做好應急搶險救災工作。轄區企、事業單位要嚴格實行值班報告制度,及時上報值班電話和值班人員表,以便在災害發生後能在第一時間知悉災害情況,確保上報下達、傳遞到位。一旦發現地質災害險情,要按照分工要求,立即協調有關單位,做好應急和搶險救災工作,採取有效措施,防止災情進一步擴大,力爭最大限度減少損失。
x x x街道辦事處
2007年4月15日
⑸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崩塌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攔擋:對中、小型崩塌可修築遮擋建築物或攔截建築物。攔截建築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攔石堤或攔石牆等,遮擋建築物有明洞、棚洞等。
2、支撐與坡面防護:支撐是指對懸於上方、可能拉斷墜落的懸臂狀或拱橋狀等危岩採用墩、柱、牆或其組合形式支撐加固,以達到治理危岩的目的。對危險塊體連片分布,並存在軟弱夾層或軟弱結構面的危岩區,首先清除部分松動塊體,修建條石護壁支撐牆保護斜坡坡面。
3、錨固:板狀、柱狀和倒錐狀危岩體極易發生崩塌錯落,利用預應力錨桿(索)可對其進行加固處理,防止崩塌的發生。錨固措施可使臨空面附近的岩體裂縫寬度減小,提高岩體的完整性。
4、灌漿加固:固結灌漿可增強岩石完整性和岩體強度。一般先進行錨固,再逐段灌漿加固。
5、疏干岸坡與排水防滲:通過修建地表排水系統,將降雨產生的徑流攔截匯集,利用排水溝排出坡外。對於滑坡體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將地下水排出,從而減小孔隙水壓力、減低地下水對滑坡岩土體的軟化作用。
滑坡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滑坡滑動多與地表水或地下水活動有關。因此在滑坡防治中往往要設法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避免地表水滲入滑體,減少地表水對滑坡岩土體的沖蝕和地下水對滑體的浮托,提高滑帶土的抗剪強度和滑坡的整體穩定性。
2、減重與載入:通過削方減載或填方載入方式來改變滑體的力學平衡條件,也可以達到治理滑坡的目的。但這種措施只有在滑坡的抗滑地段載入,主滑地段或牽引地段減重才有效果。
泥石流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跨越工程:在泥石流溝上方修築橋梁、涵洞跨越避險工程,使泥石流有排泄通道,又能保證道路的暢通。
2、穿越工程:在泥石流下方修築隧道、明硐和渡槽的穿越工程,使泥石流從上方排泄,下方交通不受影響。這是通過泥石流地區的又一種主要工程形式,對於隧道、明洞和渡槽設計的選擇,總的原則是因地制宜。
3、防護工程:對泥石流地區的橋梁、隧道、路基及重要工程設施修築護坡、擋牆、順壩和丁壩等防護工程,從而抵禦泥石流的沖刷、沖擊、側蝕和淤埋等危害。
4、排導工程:修築導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排導工程,改善泥石流流勢、增大橋梁等建築物的排泄能力。
5、攔擋工程:修築攔砂壩、固床壩、儲淤場、支擋工程、截洪工程等攔擋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固體物質和雨洪徑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減緩泥石流的沖刷、撞擊和淤埋等危害。
(5)地質災害科普知識擴展閱讀:
誘發地質災害的因素主要有:
1、採掘礦產資源不規范,預留礦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體開裂,繼而發生滑坡。
2、開挖邊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設中,形成人工高陡邊坡,造成滑坡。
3、山區水庫與渠道滲漏,增加了浸潤和軟化作用導致滑坡泥石流發生。
4、其它破壞土質環境的活動如採石放炮,堆填載入、亂砍亂伐,也是導致發生地質災害的致災作用。
⑹ 求地震 、洪水等特大自然災害自救和互救常識
大多數破壞性地震使人感到的地面抖動只是一瞬間,只有強烈的地震才能有長達一分鍾的感覺,而絕大多數破壞性地震只延續幾秒鍾。為此,只有保持鎮定,採取果斷措施來保護自己,才能夠減少你所遭遇災害的損失。下面告訴你在各種環境下怎樣防護的辦法:一、地震時避驗和自救互救方法(一)地震時,在家中的人員如何進行個人防護?當你感到地面或建築物晃動時,切記最大的危害是來自掉下來的碎片,此刻,要動作機靈的躲避。1.在房屋裡,則趕快到安全的地方,如躲到書桌、工作台、床底下。單元樓內。可選擇開間小的衛生間、牆角,依靠上下水管道和煤氣管道的支撐,減少傷亡。對於戶外開闊,住平房的職工,震時可頭頂被子、枕頭或安全帽逃出戶外,來不及時,最好在室內避震,要注意遠離窗戶,趴下時,頭靠牆,使鼻子上方雙眼之間凹部枕在橫著的雙臂上面,閉上眼和嘴,用鼻子呼吸,一般來說,不要跑出建築物,最好就近找個安全處躲避,待地震後,如果需要疏散,再沉著離開。2.地震時,門框會因變形而打不開,所以在防震期間,最好不要關門。夜間地震時,要爭分奪秒向安全地方轉移,不要因尋找物品和穿衣而耽誤時間,如有可能,要立即拉斷電源,關閉煤氣,熄滅明燈。照明最子用手電筒,不要用火柴、蠟燭等明火。3.地震時,如已被砸傷或埋在塌物下面,應先觀察周圍環境,尋找通道,千方百計想辦法出去。若無通道,則要保存體力,不要大喊大叫,要靜聽外面的動靜,如聽到有人走過的聲音,可敲擊鐵管或牆避使聲音傳出去,以便救援。同時要在狹小的空間里,尋找食物維持生命。(二)地震時,室外的人員如何進行個人防護?1.地震時在戶外的人,千萬不要冒著大地的震動進屋去救親人,只能等地震過後,再對他們及時搶救。2.如果你正行走在高樓旁的人行道上,要迅速躲到高樓的門口處,以防碎片掉下來砸傷。3.汽車司機要就地剎車剎車,火車司機要採取緊急制動措施,穩媛地逐漸剎車,保證列車和旅客的人身安全。4.如果在山坡上感到地震發生,千萬不要跟著滾石往山下跑,而應躲在山坡上隆起的小山包背後,同時要遠離陡崖峭壁,防止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威脅。5.在海邊,如發現海水突然後退,比退潮更快、更低,就要注意海嘯的突然襲擊,盡快向高處轉移。(三)地震時,在工作崗位上工作的人員如何進行個人防護?一旦地震發生,在工作、生產崗位上的人員,首先應關閉易燃、易爆、有毒氣體的閥門,個人根據所處的環境,當機立斷迅速避震。1.地震時,在辦公樓的工作人員,要趕緊躲在辦公桌下面,震後迅速從樓梯撤離,千萬不要跳樓。2.在廠區上班的工人,地震時,要立即關閉機器、斷掉電源,迅速躲在車床、機床及高大的設備下,絕不要慌忙亂跑。3.井下作業工人,地震時,應立即停止生產,不要急於往外跑,地面下一般較地面上安全。避開巷道或豎井等危險地區,選擇有支撐的巷道避震。地震過後,有組織、有秩序地向地面轉移。4.一些生命線工程中的在崗人員,應根據各自的專業特點、規范,立即採取措施避震。如化工廠在地震時,緊急防止易燃、易爆、有毒氣體和液體外溢,立即關停各種閘門和電源,關閉運轉設備,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四)地震時,在公共場所的人員如何進行個人防護?在群眾集聚的公共場所遇到地震時,最忌慌亂,否則將造成秩序混亂,相互壓擠而導致人員傷亡,而應有組織地從多路口快速疏散。1.如果你正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遇到地震時,要沉著冷靜,特別是當場內斷電時,不要亂喊亂叫,更不得亂擠亂擁,應就地蹲下或躲在排椅下,注意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用皮包等物保護頭部,等地震過後,聽從工作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2.地震時,你正在商場、書店、展覽館等處,應選擇結實的櫃台、商品(如低矮傢具等)或柱子邊,以及內牆角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它東西護頭,避開玻璃門窗和玻璃櫥窗,也可在通道中蹲下,等待地震平息,有秩序地撤離出去。3.正在上課的學習,要在老師的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決不能亂跑或跳樓,地震後,有組織地撤離教室,到就近的開闊地震避震。4.正在進行比賽的體育場,應立即停止比賽,穩定觀眾情緒,防止混亂擁擠,有組織有步驟地向體育場外疏散。二、地震後的個人自救方法一次大震發生後,到處是斷坦殘壁,危樓及倒房構成的瓦礫堆。在沒有外來人員援救之前,自救是一項與死神爭分奪秒的斗爭。時間就是生命,從歷次大地震的經驗得知,地震發生後,一天內扒出的人,救活率可達80%,第二吞們有30-40%,時間越長,存活率越低。地震對人身的傷害,大部分是倒塌的房屋所造成的,一旦被埋壓後,要做到:1.被埋壓在廢墟下時,至關重要的是不能在精神上發生崩潰,要有勇氣和毅力。強烈的求生慾望和充滿信心的樂觀精神,是自救過程中創造奇跡的強大動力。2.被壓埋後,注意用濕手巾、衣服或其他布料等捂住口鼻和頭部,避免灰塵嗆悶發生窒息及意外事故,盡量活動手和腳,消除壓在身上的各種物體,用周圍可搬動的物品支撐身體上面的重物,避免塌落,擴大安全活動空間,保障有足夠的空氣。條件允許時,應盡量設法逃避險境,朝更安全寬敞、有光亮的地方移動。3.被埋壓後,要注意觀察周圍環境,尋找通道,設法爬出去,無法爬出去時,不要大聲呼喊,當聽到外面有人時,再呼叫,或敲擊出聲,向外界傳信息求救。4.無力脫險時,盡量減少體力消耗,尋找食物和水,並計劃使用,樂觀等待時機,想辦法與外面援救人員取得聯系。三、地震後的群眾互救方法地震後救人,時間就是生命。因此,救人應當先從最近處救起,不論是家人、鄰居、工作崗位上的同事,或是萍水相逢的路人,只要是近處有人被埋壓,就要先救他們,這樣可以爭取時間,減少傷亡。震後救人的原則是:1.在互救過程中,要有組織,講究方法,避免盲目圖快而增加不應有的傷亡。首先通過偵聽、呼叫、詢問及根據建築物結構特點,判斷被埋人員的位置,特別是頭部方位,在開挖施救中,最好用手一點點撥,不可用利器刨挖。2.如傷勢嚴重,不能自行出來的,不得強拉硬拖,應設法暴露全身,查明傷情,施行包紮固定或急救。3.在互救中,應利用鏟、鐵桿等輕便工具和毛巾、被單、襯衣、木板等方便器材。4.挖掘時要分清哪些是支撐物,哪些是壓埋阻擋物,應保護支撐物,清除埋壓物,才能保護被壓埋者賴以生存的空間不遭覆壓。5.清除壓埋物及鑽鑿、分割時,有條件的要潑水,以防傷員嗆悶而死。6.對暫時無力救出的傷員,要使廢墟下面的空間保護通風,遞送食品,靜等時機再進行營救。 古往今來,無論人類社會如何發展,災難事故總是不斷發生,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雖然災害事故不可能完全消除和避免,但是國內外的大量實踐證明,災害事故是可以防範的,有效的防護措施能降低災害事故所帶來的損害。面對自然災害,你知道如何進行有效的自救嗎?(1)洪水中的自救暴雨來臨時,如果我們家處在地勢低窪地區,可因地制宜採取「小包圍」措施,如用紅磚砌圍牆、大門口放置沙袋、配置小型抽水泵等。如果我們家住在底層則應將家中的電器插座、開關等移到離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積水漫進屋內,應及時切斷電源,防止觸電傷人。當受到洪水威脅時,如果時間充裕,我們應按照預定路線,有組織地向山坡、高地等安全處轉移;在措手不及,已經受到洪水包圍的情況下,要盡可能利用船隻、木排、門板、木床等適合飄浮的物品,作水上轉移。如果洪水來得太快,已經來不及轉移了,我們要立即爬上屋頂、樓房高層、大樹、高牆,作暫停避險。但千萬不要游泳逃生,更不能攀爬帶電的電線桿、鐵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頂。同時利用各種渠道向外界求援,盡快與當地政府防汛部門取得聯系,告訴他們我們的方位和險情,積極尋求救援。如洪水繼續上漲,我們暫避的地方已難自保,則要充分利用身邊的救生器材從水上轉移逃生。找一根比較結實且足夠長的繩子(也可用床單、被套等撕開替代),先把繩子的一端拴在屋內較牢固的地方,然後牽著繩子走向最近的固定物(例如樹、水泥柱等),把繩子在固定物上繞若干圈後再走向下一個固定物,如此重復,逐漸轉移到地勢更高的地方。如已被捲入洪水中,一定要盡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東西,尋找機會逃生。在山區,如果連降大雨,容易暴發山洪。山洪暴發時,一定要保持冷靜,迅速判斷周邊環境,不要沿著行洪道方向跑,要向兩側快速躲避,或盡快向較高地方轉移,以防止被山洪沖走,還要注意防止山體滑坡、滾石、泥石流的傷害,如一時躲避不了,應選擇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避洪,千萬不要輕易涉水過河。如被山洪困在山中,應及時與當地政府防汛部門取得聯系,尋求救援。(2)台風中的自救伴隨著台風帶來充足的雨水的同時,台風也總會造成各種破壞,由於它具有突發性強、破壞力大的特點,所以是世界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台風到來時,我們要盡可能待在屋裡,盡量不要外出行走,更不要去台風經過的地區遊玩,不能在台風影響期間到海灘游泳或駕船出海,更不能去海邊觀潮。倘若不得不外出時,應彎腰將身體緊縮成一團,一定要穿上輕便防水的鞋子和顏色鮮艷、緊身合體的衣褲,把衣服扣扣好或用帶子扎緊,以減少受風面積,並且要穿好雨衣,戴好雨帽,系緊帽帶,或者戴上頭盔。行走時,應一步一步地慢慢走穩,順風時絕對不能跑,否則就會停不下來,甚至有被颳走的危險;要盡可能抓住牆角、柵欄、柱子或其他穩固的固定物行走;在建築物密集的街道行走時,要特別注意落下物或飛來物,以免砸傷;走到拐彎處,要停下來觀察一下再走,貿然行走很可能被颳起的飛來物擊傷;經過狹窄的橋或高處時,最好伏下身爬行,否則極易被颳倒或落水。遇到危險時,及時撥打求助電話(當地政府的防災電話、110、119等)求救。台風中我們萬一不慎被刮入水中,保持鎮定是最重要的,落水時盡量抓住身邊漂浮的木頭、傢具等物品;落水前深呼吸一口氣,下沉時咬緊牙關,藉助自然的浮力使我們浮上水面;大浪接近時可彎腰潛入水底,用手插在沙層中穩住身體,待大浪過後再露出水面;浪頭來到時我們要挺直身體,同時抬頭使下巴前挺,確保嘴露在水面上,保持雙臂前伸或往後平放,讓身體保持沖浪板狀態。浪頭過後一面踩水前游,一面觀察後一個浪頭的動向,然後藉助波浪沖力不斷蹬腿,盡量浮在浪頭上跟隨波浪的趨勢往前沖,力爭向岸邊靠近。(3)地震中的自救地震很少發生,一旦發生將會造成房屋倒塌、大堤決口、大地陷裂等情況,就會給我們的生命和財產帶來嚴重損失。為了能在地震發生時保護自己,我們應當掌以下應急的自救方法:突然發生地震,如果我們在房內,要及時躲到兩面承重牆之間,如廚房、廁所等。也可以躲在桌櫃等堅固傢具的下面以及房間內側的牆角,同時用被褥、枕頭、棉衣、臉盆等物品護住頭部。千萬不能在窗戶、陽台附近停留,更不能試圖跑出樓外,因為時間來不及。等地震間隙再盡快離開住房,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地震時如果房屋倒塌,應待在床下或桌下千萬不要移動,要等到地震停止再移出室外或者等待救援。發生地震時,如果我們在公共場所,不能驚慌亂跑。要冷靜下來,觀察周邊環境,馬上躲到離自己最近而且比較安全的地方,如桌櫃下、舞台下,絕對不能停留在高樓下、廣告牌下、狹窄的胡同、橋頭等危險的地方,更不能跑進建築物中去避險。如果地震後我們不幸被埋在了廢墟中,應先想辦法清除壓在身體腹部以上的物體;同時用毛巾、衣服等捂住口鼻,以防止煙塵窒息;設法找到食品和水,創造生存條件,聽到外界有聲音時,充分利用身邊的各種器具向外界求援,例如用金屬、石塊等硬物相互撞擊,或大聲呼救,但要注意保存體力,以避免體力過早耗盡。
⑺ 上篇 全國地質災害及應對總體情況
1 地質災害基本情況
2011 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15664 起,其中滑坡 11490 起、崩塌 2319 起、泥石流 1380 起、地面塌陷 360 起、地裂縫 86 起、地面沉降 29 起; 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119 起,277 人死亡失蹤、138 人受傷; 直接經濟損失 40. 1 億元。本篇為全國地質災害通報編寫工作內容,所用數據來源於 2011 年各省 (區、市)國土資源廳(局)地質災害月報,涉及數據均未包含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
2011 年地質災害發生在我國 27 個省 (區、市)境內,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國的中西部、西南局部、華南局部、華東部分地區。行政區劃上是陝西南部和中南部,四川東部和中東部,湖南北部,浙江、江西和湖北西部等局部地區 (圖 1)。上海、天津、寧夏和海南 4 省 (區、市)沒有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湖南、四川和陝西 (圖 2); 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陝西、四川和廣西 (圖 3); 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四川、甘肅和雲南(圖 4)。
2 地質災害特點
與常年相比,災害發生數量偏少、死亡失蹤人數最低; 災害點多面廣,但局部地區受災嚴重; 全年都有災害發生,但 6 月和 9 月最嚴重; 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多,災情嚴重。
2. 1 災害數量較常年偏少,死亡失蹤人數最低
與 2005 年以來近 7 年相比,2011 年災害發生數量低,僅高於 2009 年; 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最低; 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第三高,低於 2010 年和 2006 年。死亡失蹤 10 人以上的重大災害事件僅發生 3 起,是近 7 年來最少的年份之一。總的原因是 2011 年全國降水偏少,尤其是地質災害多發頻發的南方地區降水偏少尤為明顯,引發的地質災害相對較少。另外,防災減災行動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直接經濟損失相對較高的主要原因是,9 月出現秋季異常強降雨在四川巴中等地區引發大量大規模滑坡,造成嚴重財產損失。
2. 2 災害點多面廣,陝西、四川等局部地區受災嚴重
2011 年地質災害廣泛分布在我國的 27 個省 (區、市),發生數量 1. 5 萬多起,災害點多面廣。但受災地區不均勻,人員傷亡主要集中在陝西南部和中南部、四川東部和中東部、廣西東北部和湖北西部等局部地區。經濟損失主要集中在四川、甘肅、雲南、湖南、陝西、湖北、貴州和遼寧。
2. 3 全年都有災害發生,6 月和 9 月最為嚴重
1 ~ 5 月災情較輕,6 月因旱澇急轉而出現地質災害由輕變重的急轉。1 ~ 5 月全國許多地區乾旱少雨,地質災害發生少、災害輕,但 6 月長江中下游地區旱澇急轉。據氣象部門信息,6 月我國東南地區先後出現 5 次 (3 ~7 日,9 ~11 日,13 ~16 日,17 ~ 19 日,22 ~ 24 日)強降雨過程。月降水量普遍為 200 ~ 400mm,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湖北東南部、浙江西北部等地達 400 ~700mm,局部超過 800mm。在湖南、湖北、福建、江西、安徽、浙江引發大量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尤其是湖南,發生地質災害 8727 起,致使6 月全國地質災害災情突然加重。
年內相比,9 月地質災害最嚴重,為歷年罕見。多年來,6 ~ 8 月是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最多、災情最嚴重的月份。但 2011 年 9 月卻是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月份,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高於 1 ~ 8 月的任何一個月份。此種情況歷年罕見。主要原因是2011 年1 ~8 月我國很多地區,尤其是南方地區降水偏少,而9 月我國華西北部、西南東部等地區遭遇強度大、持續時間長的秋季強降雨天氣。在陝西南部和中南部以及四川東部等地質災害易發區引發大量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其中,陝西發生地質災害 537 起,死亡失蹤47 人,直接經濟損失 1. 1 億元; 四川發生地質災害 1213 起,死亡失蹤 24 人,直接經濟損失 11. 8 億元。
2. 4 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多,災情嚴重
全國 15664 起地質災害中,自然因素引發的有 13902 起,占總數的 89%; 人為因素引發的有 1762 起,占總數的 11%。強降雨是引發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並導致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嚴重的主要原因。如 6 月和 9 月的災情之所以如此嚴重,主要是強降雨引起的。
3 應急避險情況
國土資源部門不斷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一步推進了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服務,增強專業技術力量,擴大了群測群防隊伍體系的建設,加大了對防災避險科普知識的宣傳及普及,使得廣大幹部群眾防災避險意識逐步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水平得到了提升。2011 年全國共成功應急避險地質災害 403 起,避免人員傷亡 34456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7. 2 億元。
4 應對工作總結評估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2011 年 6 月 14 日印發了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 (國發 〔2011〕20 號,以下簡稱 《決定》),明確了今後一段時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指導思想、原則、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9 月7 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 《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決定重點工作分工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各地和有關部門的職責任務,地質災害防治成為維護社會公共安全、保障經濟協調持續發展的一項全局性工作。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以貫徹落實 《決定》為重點,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狠抓落實、相關部門密切合作、國土資源部門指導有力,特別是在專業隊伍、專家和群測群防監測員守護生命、守護家園的辛勤努力下,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4. 1 各級黨委政府狠抓落實、相關部門配合密切
已有20 多個省 (區、市)明確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和應急技術指導機構,223 個市及近 1000 個縣加強機構建設,部分省 (區、市)已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領導幹部年度考核內容。地質災害防治經費投入逐步加大,其中四川、雲南、陝西、重慶、廣西、山西等投入力度較大。重慶、廣西、貴州、江蘇等地部署開展人口密集區的調查,廣東提出開展全省山區重點縣詳細調查和威脅 100 人以上及飲用水源地等重大隱患點的詳細勘查。2011 年全國共組織開展不同規模地質災害演練 2600 次,參加人數達100 多萬人,應急演練對本年因災死亡失蹤人員減少發揮了重要作用。四川在汛期培訓群眾200 多萬人。浙江組織專家深入基層開展 「送一套書、貼一幅畫、放一部片、講一堂課」的地質災害防治 「四個一」活動,對 10000 多名群測群防監測員開展培訓。國務院各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密切配合,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力度。經中編辦批復,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分別加掛了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和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配備專門管理幹部和技術人員。
4. 2 國土資源部門指導有效
2011 年 2 月召開年度地質災害防治趨勢預測會商會,分析形勢,判斷趨勢,確定防範重點。3 月下發通知,提出工作總體要求。4 月召開全國汛期防治工作視頻會議,進行全面動員和部署。7 月根據防災總體情況,召開緊急視頻會議,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落實等。國土資源部全年發出防災通知 30 余次。在汛期防災關鍵時期,國土資源部與中國氣象局進一步推進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服務工作,製作預警產品 153 份,通過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國土資源部門戶網站發布,新增國土資源手機報、微博空間等手段,向社會公眾及時發布信息。部領導親自帶隊赴汶川、三峽庫區、西南山區、西北黃土地區指導檢查地質災害防治工作,7 大區片地質災害防治專家長期駐守 18 個重點省份開展巡迴檢查。各省國土資源部門共組織開展督促檢查 405 次,組織專業技術人員 3. 8 萬人指導各地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巡查復查工作。針對突發地質災害,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及時派出現場專家組,協助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工作,全年沒有出現次生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事件。
4. 3 群專結合提升應對能力
充分發揮群測群防監測員作用,全面提升突發地質災害應對能力。目前,全國「十有縣」總數達到 1337 個,覆蓋 95%以上的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
群眾防災減災意識普遍提高,通過廣泛宣傳培訓,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深入人心,進入千家萬戶,幹部群眾防災減災意識得到提高。全國群測群防監測員已從前幾年的10 萬名增加到35 萬名,他們在汛期看守著20 萬處隱患點,不畏艱險、不分晝夜、用心監測、成功預報,在最困難、最危險的環境中執行著最崇高的生命任務。
充分發揮專業隊伍、專家作用,地質災害防治科技水平得到一定提高。開始系統加強各級地質環境監測與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機構的建設,建立健全全國地質災害專業監測預警網路,開展專業應急防治能力建設。專業技術力量不斷加強,全國共有地質災害應急專家 2500 人分布在各省 (區、市)指導防治工作,3520 家地質災害防治資質機構共計 10 多萬人承擔著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勘查、設計、施工、監理等工作。依託專業防治機構開展防治技術研究,包括地震擾動重大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防範與生態修復、重大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及應急救災關鍵技術研究等一批科研項目的開展,為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發揮了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
總之,2011 年是著力貫徹落實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決定》的一年,是堅決執行中央領導同志批示的一年,也是成效顯著、能力建設顯著進步的一年。
⑻ 地質災害防治 事關百姓 怎麼重視都不為過
一、地質災害概況
xxx街道地質災害以洪澇為主,由於轄區地勢低,基礎設施差,以至只要到汛期,雨量增多,上流水庫一放水,地勢較低的民房、廠房及倉庫等容易被淹。
二、地質災害情況
(一)重點防範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的主要誘發因素是5-7月份的降雨、上流水庫放水等活動。預測今年地質災害的重點主汛期是5月至7月。
(二)防治重點。根據轄區地質災害分布,預測地質災害發生的重點為火車站南頭沿河民房、廠房及倉庫。重點防災地段是工業南路101號至114號,省一建靠河邊平房地勢較低,較易被淹。
根據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穩定性和危險性,以及是否容易造成人員傷亡等因素,確保做好轄區地質災害防範工作。
三、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針對轄區基本情況,要認真貫徹執行「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群策群防」的防禦工作方針,並嚴格按照以下措施做好今年的地質災害防禦工作: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預防地質災害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體系和監測預報網路,落實地質災害群策群防責任制,及時安排街道防汛抗旱、預防地質災害值班表,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街道主任為第一責任人,負責組織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工作及發生地質災害後及時組織轉移群眾撤離工作。
(二)廣泛宣傳,提高全民防災意識。充分利用公開欄、宣傳欄、科普畫廊等社區文化宣傳陣地,廣泛深入地宣傳《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及地質災害防治科普知識,以此提高廣大群眾的防災救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加強動態監測和險情巡查,做好預警預報。汛前,對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一次檢查,並落實好以下工作:
1、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預防地質災害工作領導小組,並充分發揮社區平安中心戶長和樓幢長的作用,切實做好地質災害的預防、信息反饋、宣傳等工作。
2、落實社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人員,並制定和完善社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治工作預案,使受地質災害威脅范圍內的每個居民了解災害隱患、撤離路線、防災避災措施等事項。
3、各社區要督促居民、基層單位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尤其是汛期加強監測頻率,密切觀察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並做好記錄。發現異常情況立即向上級部門及領導報告,如情況緊急要立即報告,並迅速組織人員撤離。
4、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險情巡查,做好防範突發性地質災害工作,並做好值班記錄。對重點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及時協調有關單位,落實群測群防責任制,並採取有效的減災措施。
5、要建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機制。當天氣情況發生變化時,立即將相關信息通知到轄區各有關單位、企業、地災監測人和受威脅的群眾,並做好有關防災減災工作。
(四)嚴格汛期值班和災情速報制度。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的特點,要做好應急搶險救災工作。轄區企、事業單位要嚴格實行值班報告制度,及時上報值班電話和值班人員表,以便在災害發生後能在第一時間知悉災害情況,確保上報下達、傳遞到位。一旦發現地質災害險情,要按照分工要求,立即協調有關單位,做好應急和搶險救災工作,採取有效措施,防止災情進一步擴大,力爭最大限度減少損失。
⑼ 防災減災知識
防震減災
地震災害是世界上造成經濟損失最嚴重和人員傷亡最多的自然災害之一。在目前地震預報仍是個世界性難題的情況下,我們要加強對地震科普知識的學習,以利於掌握正確的避震和自救、互救方法。
當地震發生時,房屋倒塌後所形成的室內三角空間,往往是人們得以倖存的相對安全地點。特別是在樓房內的人,選擇廚房、衛生間等開間小、不易倒塌的空間、牆角或桌子等堅固傢具易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避震。在沒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場合,無論如何,都要用坐墊等物保護好頭部。千萬不要盲目跳樓和使用電梯。
一位親身經歷過1920年海原8.5級大地震的老人,曾向人們詳細介紹了「伏而待定」的具體方法:「在屋內感覺地震時,要迅速趴在炕沿下,臉朝下,頭靠山牆,兩只胳膊在胸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正手反握右臂,鼻樑上方凹部枕在臂上,閉上眼睛、嘴,用鼻子呼吸」。
戶外的場合,要避開高大建築物等危險之處,護住頭,迅速跑到空曠場地蹲下。當大地劇烈搖晃,站立不穩的時候,人們都會有扶靠、抓住什麼的心理。身邊的門柱、牆壁大多會成為扶靠的對象。但是,這些看上去挺結實牢固的東西,實際上卻是危險的。務必不要靠近水泥預制板牆、門柱等躲避。在繁華街、樓區,最危險的是玻璃窗、廣告牌等物掉落下來砸傷人,因此,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護好頭部。
另外,室外的人盡量遠離高壓線及石化、化學、煤氣等有毒工廠或設施。如遇燃氣、毒氣泄漏、火災,用濕手巾捂住口鼻,匍匐逆風繞到上風方向。
在百貨公司、地下通道等人員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發生混亂。請依照商店職員、警衛人員的指示行動。就地震而言,地下通道是比較安全的。即便發生停電,緊急照明燈也會即刻亮起來,要鎮靜地採取行動。
在發生地震、火災時,不能使用電梯。萬一在搭乘電梯時遇到地震,將操作盤上各樓層的按鈕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離開電梯,確認安全後避難。高層大廈以及附近的建築物的電梯,都裝有管制運行的裝置,地震發生時,會自動停止,停在最近的樓層。萬一被關在電梯中的話,要通過電梯中的專用電話與管理室聯系、求助。
要務必注意山崩、斷崖落石或海嘯。在山邊、陡峭的傾斜地段,有發生山崩、斷崖落石的危險,應迅速到安全的場所避難。在海岸邊,有遭遇海嘯的危險。感知地震或發出海嘯警報的話,請注意收音機、電視機等播放的信息,迅速到安全的場所避難。
避難時要徒步,攜帶物品應在最少限度。因地震造成的火災,蔓延燃燒,出現危及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時,採取避難的措施。避難的方法,原則上以市民防災組織、街道等為單位,在負責人及警察等帶領下採取徒步避難的方式,攜帶的物品應在最少限度。絕對不能利用汽車、自行車避難。對於病人等的避難,當地居民的合作互助是不可缺少的。從平時起,鄰里之間有必要在事前就避難的方式等進行商定。
地震發生後,人們可能面對各種困難,必須克服恐懼心理,用正確的方法自救求生,這對於減輕地震災害,免遭新的損失,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不能自行脫險,一定要沉住氣,保護自己不受新的傷害,如果暫時無法脫險,要想辦法維持生命,尋找食物和水,保存體力,耐心等待,並設法與外界聯系,切不可大聲哭喊,勉強行動,盡量閉目休息。時間就是生命。被救後要積極參與震後救人工作,迅速壯大救援隊伍,讓更多的人獲救,要先救近處的人,先救青壯年,先救容易救的人,先救「生」、後救「人」;要積極參與維護社會治安,保持社會穩定。
在發生大地震時,人們心理上易產生動搖。為防止混亂,每個人依據正確的信息,冷靜地採取行動,極為重要。從攜帶的收音機等中把握正確的信息,相信從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災機構直接得到的信息,決不輕信不負責任的流言蜚語,不要輕舉妄動。
同學們,地震發生時,只要能按正確的方法去做,就不會有危險的。有時,地震並不像你所想像得那麼可怕,真正房倒屋塌的災難性地震還是少數。只要沉著、冷靜地應對災變,就有可能避震成功。
⑽ 地質科普演講
各位領導、各位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弘揚地質三光榮精神》。
首先,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為弘揚三光榮精神准備好了嗎?也許你會說,我們能做什麼?那些都是地質工作者的事情。在這里,我要大聲地說:你錯了!我們雖然只是滄海一粟,但是,你我發揚三光榮精神的實際行動必將為地質事業設添磚加瓦而奠定扎實的基礎。
「精髓。在找礦產資源, 地質工作是一項不斷探索發現的工作,需要用地質科技理論去逐一認識和揭示地質存在;地質工作是排頭兵,在國民經濟建設中需要他提供大量的資源保障;地質工作是非常艱苦的工作,許多的工作量必須在崇山峻嶺的野外去完成。長期以來地質工作者們弘揚「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三光榮」精神,一代一代的地質工作者們繼承和發揚了這種傳統,使我國地質科技研究領先世界水平;使我國經濟建設過程中對石油、鋼鐵、煤炭等礦產資源需求得到有效保障;使我們地質行業內的人們形成熱情、豪放、能吃苦、甘於奉獻的獨特個性。
在新時代和新形勢下,地質工作仍需要探索精神、吃苦精神和奉獻精神。多年來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堅持以地質科技普及吸引廣大青年學子投身地質事業;以產學研緊密結合教學模式培養動手能力強的地質應用型人才;以教師的言傳身教培養學生艱苦奮斗,敢於吃苦的精神;以強化體育教學中的體能訓練培養學生從事野外地質工作強健的身體素質和意志品質。在這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
從事地質工作一般人只認識到其艱苦性。在生活和工作條件越來越好的今天,很多人怕艱苦而放棄選擇地質專業的學習,使地質院校一些基礎性地學專業的學生越來越少,出現地質科技人才十年「斷層」。2006年1月20日《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頒布以後,地質科技人才的培養已是十分緊迫的任務。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順勢抓好主題宣傳活動,通過地球的形成與演變、岩石成礦機理與規律、生物的演進過程等知識講座,來吸引學生的熱愛地質科技的興趣;通過環境變化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地質災害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礦產資源,同時,地質工作又具有實踐性很強的特點,不踏遍青山難有作為。縱覽老一輩地質學家哪個不是「踏遍青山人未老」?哪個不是在「山谷的風」的陶冶之下,建樹偉業?因此,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只有獻身地質,走進深山、戈壁、海洋才能幹出一番事業。在這樣的環境里,可以磨練自己的意志,增長自己的才幹,擴大自己的視野。
擎起希望的火炬,劈風斬浪,走向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