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會議

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會議

發布時間: 2021-02-06 00:13:34

⑴ 最近有啥環境方面的國際會議嗎

1.1972年5 月在瑞典抄首都斯德哥爾摩召襲開了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為人類和國際環境保護事業樹起了第一塊里程碑。會議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保護環境的全球性國際文件,它標志著國際環境法的誕生。
2.1975年在貝爾格萊德召開的國際環境教育會議,該會議發表了著名的《貝爾格萊德憲章》,此憲章闡明了環境教育的目的、目標、對象和指導原理。
3.1977年在蘇聯邦喬治亞共和國首都第比利斯召開的第一次環境教育政府間會議,會議發表了《關於環境教育的第比利斯政府間會議宣言》和《環境教育政府間會議建議書》.
另外還有一些重要會議也是關於環境的:
1972、1982、1992這三次聯合國環境十年大會的宣言
環境問題引起國際社會的進一步高度重視,舉世矚目的最高層次的各國首腦會議——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召開,把國際環保事業推向新的階段!

⑵  國際工程地質的研究現狀

20世紀下半葉,全世界經濟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發展,各類工程建設的規模愈來愈大,對地質體的干擾也愈益嚴重,促使工程地質學科的長足發展,其理論基礎和學科體系更趨完善、成熟。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中期,歐洲幾處水利工程的重大事故都是由地質問題引起的。例如,1959年法國馬爾帕塞(Malpasset)薄拱壩的潰決,就是由於片麻岩壩基內陡傾軟弱結構面在水庫蓄水後產生張裂,以至其中空隙水壓力劇增,使左壩肩岩體壓裂而導致整個壩的崩潰。1963年義大利瓦依昂水庫左岸大滑坡更是舉世震驚。當水庫壅水至225.4m(壩高261.6m,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雙曲拱壩)時,左岸約3億m3岩體突然以28m/s的速率下滑,將水庫中5000萬方水擠出,以高過壩頂150m的涌浪沖向下游,導致近3000人死亡。慘痛的教訓促使國際工程地質界認識到有必要成立一個國際性學術組織,共同切磋重大的工程地質問題,進行學術交流,探討發展趨向。在1968年召開的第23屆國際地質大會上成立了國際地質學會工程地質分會,後改名為國際工程地質協會(英文縮寫名IAEG),並下設多個專業委員會。

國際工程地質協會決定每四年召開一次國際工程地質大會,還不定期地舉行專題學術討論會。至今已召開了八屆大會。歷屆大會報告與研討的專題有:岩土體的工程特性;特殊岩土的工程地質研究;區域規劃與城市區工程地質;工程建設區的工程地質問題和場址選擇的工程地質評價;重大環境工程地質問題;地質災害評價、預測和防治;工程地質勘察技術等。參加歷屆大會的代表中,還有不少土力學家、岩石力學家和岩土工程學家。專題性學術討論會十分活躍,內容豐富多采,有人類活動與地質環境、建築材料、誘發地震、大壩工程地質、采礦與地質、環境地質學與城市發展、斜坡及塊體移動、可溶岩工程地質問題、山區環境地質、工程地質填圖、工程地質與古遺址古建築保護等。

在對地基、邊坡和地下工程有關的岩土體穩定分析及評價時,世界各國的工程地質學家都意識到,應與土力學家和岩石力學家配合協作,來研究解決這些問題。為此國際工程地質學會於1975年與國際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學會(ISSMCE)、國際岩石力學學會(ISRM)決定定期舉行三個學會的秘書長聯席會議,以討論協作問題。它反映了工程地質學的發展趨勢。

1976年先後出版的Q.Zaruba和他的學生V.Mence合著的《工程地質學》(Engineering Geology)和P.B.Attewell及I.W.Farmer的《工程地質學原理》(Principles of Engineering Geology)這兩本著作,可代表20世紀70年代國際工程地質學的水平。

人類活動導致嚴峻的環境形勢,需要工程地質學家作出響應。在1980年巴黎第26屆國際地質大會上,時任國際工程地質協會主席的原蘇聯學者Е.М.Сергеев列舉了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的大量數據和事實,來說明現今時代人是強大的地質力量,並認為人類活動使自然地質作用改變和新的靈生作用的發展。在大會上工程地質學家們一致通過了《國際工程地質協會關於解決環境問題的宣言》,標志著現代工程地質向環境地質學進軍的時代開始了。愈來愈多的工程地質學家參與環境保護與自然災害的研究領域。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調下,主要由工程地質學家參與的《國際減災十年》計劃的制定,為全人類在20世紀最後十年內減輕自然災害的困擾作出了貢獻。為了體現工程地質學家將環境保護作為義不容辭的已任,在1997年於希臘雅典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協會正式改名為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英名縮寫名仍為IAEG)。

至今,工程地質研究已經由歐美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擴展,國際工程地質學科研究和工程地質工作實踐正在穩步發展。

⑶ 2012年可持續能源與環境工程國際學術會議 可靠嗎

核 能 核能是一種可靠而安全的能源。設計良好,認真操作,敬專業負責的核電站一般不屬會發生核廢物泄漏污染環境的事件。 太陽能 太陽能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據估算,地球上每年接收的太陽能,相當於地球上每年燃燒其他燃料所獲能量的3000倍。 風 能 空氣流動,就產生風。因此,利用風力,不用勘探、採掘或加工,只要空氣一流動,就產生風力。據估計,全世界每年可以接收的風能為10兆瓦,相當於全球總發電量的1/10。 地熱能 地熱是埋藏在地下的熱源。科學家認為,如果僅開采地下3千米以內的地熱資源,就可相當於29000億噸煤。 海洋能 海洋佔了地球大部分面積。 海洋擁有5類能源:潮汐能、潮流能、海水熱能、波流能和海流能。 氫 能 氫作能源,同樣可以燃燒、發電,而且產生的是水蒸氣,不會污染大氣環境。 __ 陌 離メ 2008-06-22 18:41 檢舉

⑷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的內容是怎麼樣的

1992年6月3日~14日,聯合國在巴西首都里約熱內盧召開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183個國家的政府代表團和聯合國及其下屬機構等7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出席了會議,102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親自與會。這次會議是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之後舉行的討論世界環境與發展問題的籌備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一次國際會議,也是人類環境與發展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一次盛會。

在這樣的背景下,基於國家不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應有平等發展的機會,都對環境保護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都要處理好環境與發展關系的前提,聯合國適時召開了這次環境與發展大會。

這次會議的主要成果是簽署了5個國際公約,它們是:

《生物多樣性公約》——主要內容是保護世界范圍內瀕臨滅絕的動植物。公約規定簽字國要將本國境內的野生生物列入財產目錄並制定保護瀕危物種的計劃。

《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主要內容是控制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溫室氣體的過量排放,公約督促各國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建立機構執行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援助和技術轉讓,幫助它們最大限度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里約宣言》(又稱「地球憲章」)——這份宣言提出了27項制定環境政策的原則。宣言明確指出:各國有責任保證在本國境內的所有活動不破壞他國環境:環境保護要成為「發展進程」的組成部分;應當首先滿足發展中國家,尤其是貧窮和環境極差國家的需要。

《21世紀議程》——是旨在既促進發展又保護環境的行動計劃。

《森林公約》——公約指出森林的持續性管理對經濟、生態、社會和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並規定各國應對經濟影響進行正確估價和建立安全使用森林的秩序,制定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約。

這次大會共識的核心是:人類要以公平的原則,通過全球夥伴關系促進全球的可持續發展,以解決全球生態環境的危機。其歷史功績在於讓世界各國接受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針,並在發展中開始付諸實施。

環境與發展會議是人類環境保護史上第三個重要里程碑,它統一了全球關於環境與發展的認識,回答了長期以來人們爭論的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問題,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並把可持續發展作為世界各國的發展戰略確定下來,同時以國際公約的形式拓寬了環境保護國際合作的范圍和領域。

⑸ 三次重要的國際環境會議

70年代召開的三次重要的國際環境會議,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世界環境教育事內業的發展,對日容本環境教育的發展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是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第一次國際人類環境會議。這次會議通過了人類史上第一個國際性環境宣言——《人類環境宣言》,宣言明確指出了關於環境問題教育的必要性:另外,大會還發表了《關於人類環境的行動計劃》,明確提出了環境教育的目的。其次是1975年在貝爾格萊德召開的國際環境教育會議,該會議發表了著名的《貝爾格萊德憲章》,此憲章闡明了環境教育的目的、目標、對象和指導原理。這個憲章至今仍是各國思考環境教育的重要的、經典性參考資料之一。最後是1977年在蘇聯邦喬治亞共和國首都第比利斯召開的第一次環境教育政府間會議,會議發表了《關於環境教育的第比利斯政府間會議宣言》和《環境教育政府間會議建議書》,該建議書分別對環境教育的任務、對象、目的、指導原理、教材等做了較詳細的闡述

⑹ 最近幾年有哪些有關環保的國際會議舉行,最好帶有會議重點概括的

第五屆世界環保大會2012年11月17-18日在北京召開,主題為「引領經濟繁榮的未來動因:綠色與可持續發展」,副主題為「里約+20年後:展望」。

⑺ 世界環保史上三大里程碑會議各自的主題

1、環境保護的第一個里程碑——斯德哥爾摩會議

廣泛研討並總結了有關保護人類環境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制訂了對策和措施,提出了「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並呼籲各國政府和人民為維護和改善人類環境,造福全體人民,造福子孫後代而共同努力。

這是聯合國史上首次研討保護人類環境的會議,也是國際社會就環境問題召開的第一次世界性會議,標志著全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覺醒,是世界環境保護史上第一個里程碑。

這次會議對推動世界各國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和影響。為了紀念大會的召開,當年聯合國大會作出決議,把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

2、環境保護的第二個里程碑——里約熱內盧會議

自從1972年聯合國召開了人類環境會議以來,人類為保護「唯一的地球」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事實卻告訴我們,人類還沒有完全懂得「只有一個地球」的真正涵義,其行動過於緩慢,乃至趕不上環境不斷惡化的速度。

全球的環境惡化仍然有增無減1984年英國科學家發現、1985年美國科學家證實在南極上空出現「臭氧空洞」,這一發現引發新一輪世界環境問題高潮。這一輪環境問題的核心,是與人類生存休戚相關的「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和「酸雨沉降」三大全球性環境問題。

3、環境保護的第三個里程碑——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全稱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5次締約方會議,這一會議也被稱為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於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

12月7日起,192個國家的環境部長和其他官員們在哥本哈根召開聯合國氣候會議,這是繼《京都議定書》後又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球氣候協議書,毫無疑問,對地球今後的氣候變化走向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這是一次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的會議。會議在現代化的Bella中心舉行,為期兩周。

(7)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會議擴展閱讀

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日益嚴重,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逐漸為國際社會所關注。

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通過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及保護全球環境的「行動計劃」,提出「為了這一代和將來世世代代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口號。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圍內研究保護人類環境的會議。

出席會議的113個國家和地區的1300名代表建議將大會開幕日定為「世界環境日」。

中國代表團積極參與了上述宣言的起草工作,並在會上提出了經周恩來總理審定的中國政府關於環境保護的32字方針:「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

同年,第27屆聯合國大會根據斯德哥爾摩會議的建議,決定成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並確定每年的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要求聯合國機構和世界各國政府、團體在每年6月5日前後舉行保護環境、反對公害的各類活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也在這一天發表有關世界環境狀況的年度報告。

⑻ 國際: 全球環保主要會議

(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聯合國防止荒漠化會議、聯合國水環境會議、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

·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Human Environment)

為保護和改善環境,1972 年 6 月 5 ~16 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各國政府代表團及政府首腦、聯合國機構和國際組織代表參加的討論當代環境問題的第一次國際會議。

會議通過了 《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和 《行動計劃》,呼籲各國政府和人民為維護和改善人類環境,造福全體人民,造福後代而共同努力。為了引導和鼓勵全世界人民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提出和總結了 7 個共同觀點,26 項共同原則。

會議的目的是要促使人們和各國政府注意人類的活動正在破壞自然環境,並給人們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開創了人類社會環境保護事業的新紀元,這是人類環境保護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聯合國防止荒漠化會議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Deser -tification)

1994 年聯合國大會決議,從 1995 年起把每年的 6 月 17 日定為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

1977 年,聯合國荒漠化會議正式提出了土地荒漠化這個世界上最嚴重的環境問題。1992 年 6 月,100 多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與會、170 多個國家派代表參加的巴西里約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荒漠化被列為國際社會優先採取行動的領域。之後,聯合國通過了 47/188 號決議,成立了 《聯合國關於在發生嚴重乾旱和/或荒漠化的國家特別是在非洲防治荒漠的公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公約談判從 1993 年 5 月開始,歷經 5 次談判,於 1994 年 6 月 17日完成。為了有效地提高世界各地公眾對執行與自己和後代密切相關的 「防治荒漠化公約」重要性的認識,加強國際聯合防治荒漠化行動,迎合國際社會對執行公約及其附件的強烈願望,以及紀念國際社會達成防治荒漠化公約共識的日子,1994 年 12 月 19日第 49 屆聯合國大會根據聯大第二委員會 (經濟和財政) 的建議,通過了 49/115 號決議,決定從 1995 年起把每年的 6 月 17 日定為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旨在進一步提高世界各國人民對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認識,喚起人們防治荒漠化的責任心和緊迫感。

·聯合國水環境會議 (United Nations Water Conference)

聯合國水環境會議是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後,聯合國為研究全球水環境狀況、探討水資源保護及合理開發利用而召開的專業會議。1977 年在西班牙舉行。參加者有 116 個國家的代表、政府間組織和民間組織的代表。會議目的是: 考察地球上有限的水資源,並考慮將其用於生活、工業和農業方面的策略; 通過宣傳使水問題的重要性達到家喻戶曉; 制定解決水問題所必需的國內、地區及國際標准應採納的行動建議。在行動建議中規定,為了掌握水資源的可能利用量,應配備觀測體制來評價水資源,制訂長遠確保安全的飲用水計劃; 為確保農業用水並配備灌溉設施,實現工業用水的循環使用及下水處理,應制訂水環境計劃。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聯合國於 1992 年 6 月 3 ~ 14 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會議。這是繼 1972 年 6 月瑞典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之後,環境與發展領域中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一次國際會議,183 個國家代表團,70 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參加了會議,102 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到會講話。

這次大會是在全球環境持續惡化、發展問題更趨嚴重的情況下召開的。會議圍繞環境與發展這一主題,在維護發展中國家主權和發展權,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等根本問題上進行了艱苦的談判。會議通過關於環境與發展的 《里約熱內盧宣言》 (又稱《地球憲章》) 和 《21 世紀行動議程》,154 個國家簽署了 《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48 個國家簽署了 《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還通過了有關森林保護的非法律性文件 《關於森林問題的政府聲明》。這些會議文件和公約有利於保護全球環境和資源,要求發達國家承擔更多的義務,同時也照顧到發展中國家的特殊情況和利益。這次會議的成果具有積極意義,在人類環境保護與持續發展進程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本屆大會的會徽是一隻巨手托著插著一支鮮嫩樹枝的地球,告訴人們: 「地球在我們手中。」這次大會的宗旨是回顧第一次人類環境大會召開後 20 年來全球環境保護的歷程,敦促各國政府和公眾採取積極措施,協調合作,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為保護人類生存環境而共同作出努力。

「里約宣言」指出: 和平、發展和保護環境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世界各國應在環境與發展領域加強國際合作,為建立一種新的、公平的全球夥伴關系而努力。

⑼ 歷屆國際地質大會( IGC) 上的水工環科技活動( 第~ 屆)

籍傳茂

( 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

國際地質大會被稱為地質界的奧林匹克大會,每 4 年召開一次,它覆蓋了地質科學的各個領域,大會的內容包括報告會、討論會、地質展覽會、地質科學電影和地質旅行等。最近幾屆國際地質大會除按學科的討論會外,還就一些跨學科的綜合性問題設立討論會,產生了很好的效果。我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學家參加了第 26 屆大會以來的各屆大會,我親自參加了其中的 3 屆 ( 第 28,30,31 屆) ,現就有關史料綜合整理如下:

一、第 26 屆國際地質大會

本屆大會於 1980 年 7 月 7 ~17 日在法國巴黎召開,與紀念國際地質大會百年的慶祝活動相結合 ( 首屆大會於1878 年在巴黎舉辦) ,來自100 多個國家的近5000 名代表參加。大會共分 20 個專業組 ( 按學科) 和 7 個專題討論會 ( 跨學科) 。會前和會後的地質旅行路線 46 條,分布在歐洲的多個國家。地質展覽面積 4400m2,有 150 個展台。放映 41 部地質科學電影。此外,幾十個國際地學組織在大會期間召開理事會或工作會議等。中國派出了 40 人的代表團,黃汲清為團長,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面的代表有谷德振、安可士和張之一等。

二、第 27 屆國際地質大會

本屆大會於 1984 年 8 月 4 ~14 日在莫斯科召開,來自 100 多個國家的 5000 多名代表參加,其中來自蘇聯的代表約佔一半。大會設 22 個學科討論會和 9 個專題討論會 ( 跨學科) 。大會共收到論文摘要 5768 篇,宣讀論文 4000 多篇; 我國向大會提交論文 315 篇,62 位代表在會上作了學術報告。大會安排了 80 條地質旅行路線,我國代表參加了 32 條路線的考察,足跡遍布蘇聯的各大地質單元。環境地質問題在大會上受到高度重視,涉及這方面的論文有數百篇,大會僅有兩次全體會議,就有一次專門討論環境地質問題。大會還要求把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地貌、構造地質、地震地質、土壤地質等學科很好地結合起來,以解決環境方面的問題。中國的 70 人代表團出席此次大會,朱訓為團長,楊志齡為秘書長,其中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面的代表有孫玉科、王思敬、哈承佑、凌澤民等。

三、第 28 屆國際地質大會

本屆大會於 1989 年 7 月 9 ~19 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召開,來自 100 多個國家的 5786名代表參加了大會。這次大會打破了以往按學科組織學術討論會為主的作法,改為劃分為14 個方面跨學科的專題討論會。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方面的論文劃入第五專題 ( E 專題) ,總標題是「應用地學: 環境、災害和工程」,下分次一級小專題,名稱如下: E1———水資源管理; E3———地震過程和預報; E5———從空間研究環境地質; E6———地面沉降和滑坡; E7———工程地質和海岸帶開發; E8———地質學家在土地規劃利用中的作用; E9a———保護地下水之一: 有毒物和無毒物的管理; E9b———保護地下水之二: 水源保護的水文問題; E10———放射性廢物處理和存放場的特徵; E11———放射性廢物儲存場所: 選址、設計和運營; E12———低含放射物和化學工程的應用地學; E13———地質環境和人體健康; E14———酸雨: 地質學家的觀點; E15———地學和都市化; E16———災害評估: 事故、規劃、公共教育; E17———一般自然災害: 自然的和人為誘發的災害,工程建設中的應用地學。

會議期間放映了 50 多部地質科技電影,涉及地學各個領域,包括許多珍貴的歷史記錄片。例如: 對西伯利亞的通古斯隕石雨調查的記錄等。會議期間組織了大型地質展覽,中國代表團展出了多項成果。

會前、會中、會後共組織了 70 多條地質考察路線,遍及美國本土和夏威夷,個別路線還深入到鄰國墨西哥。中國代表參加的旅行路線有: 佛羅里達中部和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岩溶水文地質 ( 袁道先等) 、加州中部的滑坡 ( 李烈榮) 、紐約城市地質 ( 方鴻慈)等。中國代表團正式成員 60 人,團長程裕祺,秘書長籍傳茂,另有參加中美合作項目的32 人也參加了大會的部分活動,水工環地質專業的代表有 10 餘人。中國代表團帶去了 3冊英文版論文集 《中國地質科學的進展》; 會後出版了《當今世界地球科學動向———中國科學家談第 28 屆國際地質大會》( 地質出版社,1990 年) 。

四、第 29 屆國際地質大會

本屆大會於 1992 年 8 月 24 日 ~9 月 13 日在日本京都市召開,來自 85 個國家的 4245名代表參加。會議收到 6000 余篇論文摘要,又恢復了以學科討論會為主的組織形式,並舉辦了 9 個專題講座、2 個專題報告會、4 個短訓班。會前、會中、會後共組織了 49 條地質考察路線,有 1400 多人參加。會議期間也組織了地質科技展覽。

「環境地質和水文地質討論會」( 討論會 No. 20) 下設 9 個小專題,反映了主辦國關心的問題: ①從人為的和自然的變化過程保護自然環境; ②森林退化和土地沙漠化的未來評價; ③地下水、土壤和沉積物的環境地球化學; ④水資源管理中的水文地質問題; ⑤堅硬岩石的地下水水文學和含水層的水力性質; ⑥火山岩含水層的水文學和地球化學; ⑦含水層利用技術: 人工補給和地下水庫; ⑧環境地質圖實例 ( 展講) ; ⑨核廢物處理的研究項目 ( 展講) 。「工程地質討論會」( 討論會 No. 19) 下設7 個小專題: ①活動地帶和穩定地帶的工程地質問題; ②第四紀沉積物和工程地質; ③地下空間利用中的工程地質; ④岩石特徵的長期變化和紀念碑的保護; ⑤建築施工中的地下水; ⑥工程地質勘察中的新方法; ⑦建築材料。

我國代表團由朱訓任團長,汪熊麟任秘書長,向大會提交論文摘要 352 篇,87 人在會上宣讀了論文。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面的專家有陳雨蓀、王思敬、黎清寧等。中國地質學會在會前挑選 93 篇英文論文,匯編成論文集,送交大會交流,還在地質科技展覽會上展出重要地質成果 45 項,圖書雜志 200 多種,受到了好評。

在第 29 屆國際地質大會討論的基礎上,日本地調所發起了「東亞自然災害編圖項目」,得到了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各國的響應,此項目產出了比例尺 1∶ 500 萬的圖件,在第 30 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這個項目組還開展了活動。

五、第 30 屆國際地質大會

本屆大會於 1996 年 8 月 4 ~14 日在北京召開,來自 114 個國家和地區的 6000 多名代表參加。會議共收到論文摘要 8000 多篇,作學術報告和論文展講的有 6000 多人次。參加79 條地質考察路線的有 1036 人。有 24 個國家的 180 個單位參加了地質科技展覽會,參觀者 4 萬餘人。大會主席宋瑞祥,大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張宏仁。

大會設置了 「學科討論會」系列和 「專題討論會」系列 ( 跨學科的重大專題) ,另設有論文展講。與水工環有關的討論會有: 「學科討論會」方面的: 瑏瑦水文地質; 瑏瑧工程地質; 瑏瑨環境地質。「專題討論會」方面的: ?地學與人類生存、環境、自然災害; ?全球變化。每個討論會都有中外召集人各一人。會後由荷蘭 VSP 出版公司和中國地質出版社編輯出版了分冊的英文論文集和中文論文集。這次大會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地質研究的成果,也使更多的基層地質工作者有機會了解國外的情況。

六、第 31 屆國際地質大會

本屆大會於 2000 年 8 月 6 ~17 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到會的 3700 名代表中巴西代表約占 1/3。大會的主題是「地質學與可持續發展———第三個千年的挑戰」。本次大會安排的大型學術活動較多,大會學術報告 9 個,分 3 次進行,它們是: ①礦產勘探; ②油氣勘探; ③清潔能源; ④土壤保持和管理; ⑤防治地質災害; ⑥21 世紀的水資源; ⑦全新世氣候變化的地質記錄; ⑧全球氣候變化; ⑨地學對可持續社會的作用。其中一半以上的報告與水工環地質有關。除 「水文地質」、 「工程地質」、 「環境地質」的學科討論會外,跨學科的 「專題討論會」系列中的 「B 專題」是「地學與人類生存、環境、自然災害」,它包括 7 個小專題: ( B 1) 地質遺產; ( B 2) 核電站和核廢料的選址和管理;( B 3) 工程地質的新趨勢; ( B 4) 地質災害和自然災害; ( B 5) 地下水資源和可持續發展; ( B 6) 地學與發展; ( B 7) 地震預報的新前景。大會還組織了地質旅行和地質科技展覽會,有 210 個單位參加了地質科技展覽會。中國代表 180 人,其中官方代表團80 人,其餘為來自北美和西歐的留學生和訪問學者。水工環地質專業的代表有 10 餘人。

七、第 32 屆國際地質大會

本屆大會於 2004 年 8 月 20 ~28 日在義大利佛羅倫薩市召開,這是第二次在義大利舉辦國際地質大會,1881 年曾在義大利的博洛尼亞舉辦過第 2 屆國際地質大會。本屆大會的主題是「從地中海地區看全球地質復興: 地質學、自然災害、文化遺產」。內容包括:①地質復興: 論證地質學更好地服務於人類的需要; ②了解地球: 展示對地球各方面的新認識; ③國際合作: 以地中海為出發點促進國際合作 ( 此次大會的旅行路線遍及地中海的南北兩岸) ; ④基礎地質科學與應用地質科學的相互作用: 有效地評估自然災害、合理地開發自然資源; ⑤保護文化遺產: 解決文化遺產保護和修復的地質問題。會議舉行了300 多場學術報告會。

中國代表團由孫文盛任團長,在大會前出版了 3 本英文論文集; 會上舉辦了大型地質展覽,中國在 48m2的展台上展出了各方面的地質成果,其中包括已批准建立的 8 個世界地質公園的介紹、亞洲水文地質圖,以及在現代中國重大工程建設項目 ( 青藏鐵路、西氣東輸等) 中的地質工作成果。

結束語

2008 年 8 月在奧斯陸召開的第 33 屆國際地質大會上,為了紀念 「國際地球年」這一主題,特別安排了 7 個主題報告會,其中有「地質災害」和「水、人類健康、環境」兩個報告。可見國際社會對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的關注程度甚高。水工環地質工作者要緊跟時代需求,為實現經濟和社會的科學發展作出新貢獻。

⑽ 2015年國際地質分析會議 在哪開

2015年第八屆世界華人地質大會將於中國台北召開
2014-10-10 來源:7樓網 點擊:43 次
一、日期:2015年5月13-19日(星期三至星期二,13-14日會議,15-19日地質考察)
二、地點:中國台灣台北
三、研討會目的:
在過去二十年中,海峽兩岸舉辦過許多有關地質科學領域的研討會。1995年3月在中國台北召開了海峽兩岸地質學術研討會,與會人數達四百餘人,開啟了兩岸開放人員往來以後地球科學領域大規模之學術交流活動。其後自1999年8月起,陸續在北京、美國斯坦福大學、香港大學、南京大學、台灣龍潭科學園區、內蒙古赤峰市、以及四川成都理工大學等分別舉行了七次世界華人地質大會,使全世界地球科學領域的華人學者有了一個常規性的交流管道。中國台灣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有感於身為全球華人地質大家庭一分子的責任,聯合大陸和海內外地學單位,誠摯的邀請全球華人地質學者踴躍參加2015年在中國台北舉辦的第八屆世界華人地質大會,讓大家攜手並進,共創華人地球科學的新紀元。
四、大會研討專題(待學術委員會討論以後最後確定)
(1) 地層古生物與氣候變遷
(2) 大地構造及亞洲地體構造帶演化
(3) 東亞及其它地區造山帶多學科研究
(4) 地球化學
(5) 地球物理及地震
(6) 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及能源
(7) 地質災害與防災
(8) 礦物岩石與礦床
(9) 大陸及海洋鑽探
(10) 新期構造與第四紀地質
(11) 海洋油氣勘察
(12) 地質生物學
五、主辦單位:(排名不分先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協辦單位:(排名不分先後)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地震研究中心、國立台灣博物館、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國立台灣師范大學地球科學系、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國立中正大學地震研究所、國立中山大學海洋地質及化學研究所、國立海洋大學應用地球科學研究所、國立東華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中國文化大學地質學系、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資源所、中央氣象局、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三亞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香港中文大學地球系統科學課程、香港地質學會、海外華人地球科學技術協會(OCESTA)、(美國)中國地球科學促進會(IPACES)
六、研討會組織:
主席團:
李羅權(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主席)
孟憲來(中國地質學會) (主席)
周義明(U. S. Geological Survey) (主席)
朱立新(中國地質學會) (副主席)
董樹文(中國地質科學院)(副主席)
羅清華(國家實驗研究院) (副主席)
劉忠光(Stanford Univ.) (副主席)
鄧屬予(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副主席)
胡興台(中油公司) (副主席)
辛在勤(中央氣象局)
張培震(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鄧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張立飛(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陳曉非(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
朱延祥(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鄧茂華(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黃庭芳(香港中文大學地球系統科學課程)
總幹事:
汪中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趙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顧問委員會:
鄧大量(Univ. of Southern California)
毛河光(Geophysical Lab)
陳正宏(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吳大銘(SUNY, Binghamton)
江博明(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李太楓(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劉紹臣(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王寳貫(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王汝成(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孫和平(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徐義剛(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孫文科(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周美夫(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
陳龍生(香港地質學會)
籌備委員會:
汪中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趙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吳逸民(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顏宏元(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
詹瑜璋(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郝梓國(中國地質學會)
周義明(U. S. Geological Survey)
馮夏紅(IPACES, Dartmouth College)
張素菁(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
學術委員會:
鍾孫霖(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主席)
陳於高(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馬國鳳(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
戴昌鳳(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米泓生(台灣師范大學地球科學系)
饒瑞鈞(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
石瑞銓(中正大學地震研究所)
劉瑩三(東華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
陳明德(海洋大學應用地球科學研究所)
林慧玲(中山大學海洋地質及化學研究所)
吳樂群(中國文化大學地質學系)
徐錫偉(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陳曉非(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
黃清華(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王汝成(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宋曉東(Univ. of Illinois、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鄧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徐義剛(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孫文科(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李一良(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
劉琳(香港中文大學地球系統科學課程)
洪陽(IPACES, Univ. of Oklahoma)
尹安(UCLA)
張有學(Univ. of Michigan)
Wendy Mao (Stanford Univ.)
聯系人:
趙里(台灣)電話:(886)2-27839910 ext.320 傳真:(886)2-27839871
e-mail: [email protected]
周義明(北美)電話:(1)703-648-6169 傳真:(1)703-648-6252
e-mail: [email protected]
郝梓國(北京)電話:(86)10-68999023 傳真:(86)10-68995305
e-mail: [email protected]
張素菁(香港)電話:(852)28578577 e-mail: [email protected]
七、徵文要求:摘要格式如附件,中英文皆可,繳交摘要時請附上電子檔案(Microsoft WORD 格式)。
八、發表方式:投稿者可以自行選擇口頭發表或是板報展出(板報規格寬90cm*長180cm),中英文皆可。
九、大會論文專輯:所有大會論文摘要將匯集成大會論文專刊,並將與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及TAO: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 d Oceanic Sciences商討出版會議專輯。
十、會後地質旅行:地質考察路線有如下三條路線可供選擇:
路線一:大台北地區及北部海岸,一天行程。
包括大屯火山野柳地質公園及北部沿岸地質地貌考察。
路線二:太魯閣,一天行程。
中部橫貫公路上壯麗的「太魯閣峽谷」出露的『大南澳片岩』代表了台灣地區的基盤岩層。
路線三:台北-南投-天祥-太魯閣-池上-台北,三天兩夜行程。
「車籠埔斷層」是二十世紀末活動最劇烈和紀錄最詳細的地震活動帶;中部橫貫公路上壯麗的「太魯閣峽谷」出露的『大南澳片岩』代表了台灣地區的基盤岩層;東部縱谷的池上斷層是台灣東部位移速率很快的活動斷層。
路線四:台北-南投-墾丁-池上-海岸山脈-太魯閣-台北,五天四夜行程。
「車籠埔斷層」是二十世紀末活動最劇烈和紀錄最詳細的地震活動帶;墾丁有大量第四紀平台;東部縱谷的池上斷層是台灣東部位移速率很快的活動斷層;「海岸山脈」更是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接觸帶,是全世界研究弧陸碰撞學者們最感興趣的地區;中部橫貫公路上壯麗的「太魯閣峽谷」出露的『大南澳片岩』代表了台灣地區的基盤岩層。
十一、注冊費:暫定美金300元(或新台幣9000元),學生與博士後減半。
含大會手冊、論文集,會議期間之茶點、餐飲,開、閉幕晚宴及會議期間交通。最終注冊費、地質考察費用及隨行人員費用將在第二號通知公布。
十二、住宿:籌備委員會將在第二號通知中詳細說明中研院學術活動中心之住宿資料。
十三、請於2014年10月31日前將參會意願回執寄至:
第八屆世界華人地質大會籌備委員會 收
(11529)台灣台北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地球所
或e-mail至: [email protected]
十四、重要時程:
收到所有回執 2014年10月31日前
寄發第二號通知 2014年11月30日前
大陸學者來台申請書收件截止 2014年12月31日前
論文摘要投稿截止 2015年 1月31日前
飯店預定截止 2015年 1月31日前
野外考察報名截止 2015年 1月31日前
注冊繳費截止 2015年 1月31日前
寄發第三號通知 2015年 3月31日前
附件:摘要格式【摘要頁面為A4一頁,上下邊界2.54cm,左右邊界3.17cm,內容包含題目、作者單位及內文;中英文皆可】
第八屆世界華人地質大會
8th World Chinese Geological Congress
【題目居中,固定行高18 pt,16號中文楷體粗體或Times New Roman粗體】
劉忠光(美國斯坦福大學);陳正宏(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鍾孫霖(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作者單位左右對齊,固定行高18 pt,12號中文楷體或Times New Roman】
在過去二十年中,海峽兩岸舉辦過許多有關地質科學領域的研討會。1995年3月在台北召開了海峽兩岸地質學術研討會,與會人數達四百餘人,開啟了兩岸開放人員往來以後地球科學領域大規模之學術交流活動。其後自1999年8月起,陸續在北京、美國史丹佛大學、香港大學、南京大學、台灣龍潭科學園區、內蒙古赤峰市、以及四川成都理工大學等分別舉行了七次世界華人地質大會,使全世界地球科學領域的華人學者有了一個常規性的交流管道。台灣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成立32年,有感於身為全球華人地質大家庭一分子的責任,特別聯合台灣地質及地球物理學界同仁,誠摯的邀請全球華人地質學者踴躍參加2015年於台北舉辦的第八屆海峽兩岸三地暨世界華人地質科學研討會,讓大家攜手並進,共創華人地球科學的新紀元。
【內文第1行縮排0.85cm,左右對齊,固定行高24pt;12號中文楷體或Times New Roman】
第八屆世界華人地質大會回執
姓名:
單位:
隨行人員數目:
參加地質考察人數及路線(見大會第一號通知):
聯絡地址:
E-mail:
註:大會日期:2015年5月13-19日
(星期三至星期二,其中13-14日會議,15-19日為地質考察)。
大會地點:中央研究院,台北,台灣。
請於2014年10月31日前將回執寄至:
第八屆世界華人地質大會籌備委員會 收
(11529)台灣台北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地球所
或e-mail至: [email protected]
中國地質學會秘書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