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地質災害
㈠ 襄樊漢江的資料
漢江又稱漢水,古時曾叫沔水,與長江、黃河、淮河一道並稱「江河淮漢」。漢江全長1532公里,就長度而言為長江第一大支流 其發源地在陝西省西南部秦嶺與米倉山之間的寧強縣(隸屬陝西省漢中市,舊稱寧羌)冢山,而後向東南穿越秦巴山地的陝南漢中、安康等市,進入鄂西後北過十堰流入丹江水庫,出水庫後繼續向東南流,過襄樊、荊門等市,在武漢市匯入長江。
漢江流域面積15.1萬平方公里,流域涉及鄂、陝、豫、川、渝、甘6省市的20個地(市)區、78個縣(市)。流域北部以秦嶺、外方山及伏牛山與黃河分界;東北以伏牛山及桐柏山與淮河流域為界;西南以大巴山及荊山與嘉陵江、沮漳河為界;東南為江漢平原,無明顯的天然分水界限。流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質構造大致以浙川——丹江口——南漳為界,以西為褶皺隆起中低山區;東以平原丘陵為主。
漢江流域屬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溫和濕潤,年降水量873mm,水量較豐沛;但年內分配不均,5~10月徑流量佔全年75%左右,年際變化較大,是長江各大支流中變化最大的河流。
流域水能資源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1093×104kw,可開發容量614×104kw。
漢江幹流中下游區,是長江中游重點保護區之一,由於河槽泄洪能力與洪水來量嚴重不平衡,歷史上洪水災害嚴重,也是長江支流中洪水災害最嚴重的一條。詩人李白曾為它發出了「橫潰豁中國,崔嵬飛迅湍」的驚嘆。漢江洪水由暴雨形成,峰高量大,並具有較明顯的前後期洪水特點。前期夏季洪水發生在9月以前,往往是全流域性的;後期秋季洪水,一般來自上游地區,多為連續洪峰。
礦產資源較豐富,主要有:鉛、鋅、銅、銻、鎳、鐵、汞、金、銀、鈾、煤、石油、天然氣;湖北境內磷礦、石膏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漢江流域農業發展較早,江漢平原是我國主要商品糧基地之一;漢中盆地、南陽盆地也是重要的農業區。糧食生產以稻米、小麥為主;主要經濟作物為棉花、油料作物、麻類、烤煙及桐油等。
流域內交通運輸發達,鐵路、公路、水運及航空構成了立體的交通體系。流域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防治中下游洪水災害。1956年在仙桃下游約6km處修建了杜家台分蓄洪工程,1967年建成了丹江口水利樞紐初期工程,還先後建成石泉、安康、石門、黃龍灘、鴨河口等水利樞紐,使漢江的防洪問題得到了較大緩解。幹流上在建王甫洲工程。這些工程具有防洪、發電、灌溉、航運等效益,其中丹江口工程已成為華中電力系統最重要的調峰、調頻電站之一,也是今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引水水源。目前流域內建成大中小型水庫2700餘座,總庫容近330×108m3。已建成固定機、電排灌站7000餘處,總裝機容量66×104kw。此外在湖北境內還建有大量的沿江涵閘、泵站,具有灌溉和排澇效益,是保證沿江兩岸農業生產以及鄉鎮供水的重要設施。
漢江主要支流有:褒河、丹江、唐河、白河、堵河等。漢江河道曲折,自古有「曲莫如漢」之說。幹流丹江口以上為上游,長約925km,兩岸高山聳立,峽谷多,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資源豐富;丹江口至鍾祥為中游,長約270km,流經低山丘崗,接納南河和唐白河後,水量和含沙量大增,多沙洲、石灘,河道不穩定;鍾祥以下為下游,長約382km,迂迴在江漢平原,河床坡降小,水流緩慢,曲流發育,河汊縱橫,且愈近河口,河道愈窄,呈倒置喇叭形,泄洪能力差,容易潰口成災。
漢江支流丹江為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而漢江幹流也為南水北調備用水源。
【其他】
漢江,這條流淌在秦嶺南麓的大江,即使在工業化空前的今天,它依然如詩畫般地清澈、安寧、美麗。沿漢江而下,仍可見到許多中國傳統文化對這里生活方式的影響。雖然用現代眼光看,漢江頗為沉寂,但正是這里過於的沉寂使得它比中國其他許多河流更接近自然與人文的原生態。今天,隨著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漢江又一次在人們的視野中凸現了出來。
漢江是漢朝的發祥地。「大漢民族」、「漢文化」、「漢學」、「漢語」這些名稱,都是因有了漢朝才定型的,而漢朝得名於漢江,發祥於漢中。劉邦登上皇帝寶座,便以其發跡之地來命名這個新建立的王朝。
如今的漢江仍是中國大陸的一條未被污染的河流,她清潔的水流可以讓人直接飲用,她躲在陝西、四川、河南、湖北這些人口密集省份的夾縫里,維系著中國內陸僅存的「田園」,作為中國重要的糧油基地、茶葉產地和水源地而存在。
然而,漢江如今已是一條斷斷續續的河流,一個個電站水壩將她的脈絡生生截斷;雖然她的交通使命已經終結,但她還在主宰著所流經的各個城市的生活。作為南水北調的主水源,漢江將讓北京人在2008年喝上自己清甜的乳汁。
【漢江與楚文化】
楚人以漢江上游丹陽為起點,取威定霸於春秋戰國,開疆拓土,先後統一了50多個小國,全盛時領域北至黃河、東至海濱、西至雲南、南至湖南。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建功立業,而且確立了其文化的歷史地位,為同時代的中原許多區域文化所不及,在世界范圍內也是獨具奇秀,無與倫比。
漢江下游江陵一帶有20代楚王建都。楚紀南故城,為當時南方第一大都會,被譽為「南國之壁」,千丈之城、萬家之邑,楚國在此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人口500萬眾,一座城就占東周列國總人口1/6。城周宮殿等建築145座,古陵墓2800多座。
當時在漢江流域及周邊,有了最先進的采礦冶煉技術。湖北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向世界昭示了楚人采礦冶煉技術上的驚人成就。「失臘法」等鑄造工藝至今在高科技領域還有應用價值。在春秋戰國時期,楚人最早掌握冶鐵技術和使用鐵器,迄今可考的世界第一爐生鐵鍛煉是楚人,而且當時楚人的金幣、銀幣——郢爰陳爰迄今出土最多,黃金最早被引入流通領域執行了貨幣職能。楚境出土保存完好的綉、錦、羅、紗、絹、絛等圖案千姿百態,色彩如新,品種數量最多,漆器數量之大,工藝之精亦超越各國。
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楚國商品經濟的發展,而且產生了商品交易場所,稱為「市」。春秋時期,楚國就有專門管理市場的官職,稱為「市令」。當時三個商業和經濟中心——鄂城、鄢城、紀郢,地處漢江之溪,輻射全國各地。
楚人還有獨具風格的精神文化。楚辭文學是楚文化的最高結晶,最正宗產品,是中國第一流文化的第一等創作。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就在他作品中,創造了一種由神話傳說、巫術禮儀、原始歌舞三位一體而組成的繽紛文學世界,在世界文學史上也佔有一席之位。
楚國的天文歷法也十分完備,有我國二十八星宿、星座全部名稱的最早記載。
楚國更是音樂舞蹈之邦、繪畫藝術之國。宮廷雅樂《陽春白雪》最早普及到市民中,著名琴師、樂音家瓠巴、伯牙、鍾子期、鍾儀等大都出在楚國。繪畫藝術中,楚墓出土的兩幅帛畫堪稱稀世繪畫珍品。漆畫「金秋郊遊圖」,組畫中26個人物的尊卑等級從服飾舉止情態上栩栩如生,是曠古罕有的彩畫。
楚人的哲學以道家為主流。楚人先祖鬻熊是楚哲學的開山人物,著有《鬻子》。其後,道家學派的形成是以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出現為標志。
總之,中國古代文化就是以夏民族為核心所創造的中原文化,和以楚民族為核心所創造的漢江、長江流域的文化匯合而成的。楚文化的浪漫奇麗色彩與中原文化朴實的理性之光,交融匯合成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化。
漢江、長江流域的荊楚文化極大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寶庫,在締造和發展統一中華民族文化的過程中起了不可估量的偉大作用,為人類的進步貢獻了力量。
漢江臨眺
——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渡漢江
——李頻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②韓國北部河流。源於太白山脈西麓五台山,在中游兩水裡處與北漢江(317公里)匯合,繞過漢城東南,於河口處與臨津江(254公里)、禮成江(174公里)相匯,注入黃海的江華灣。河口形成溺谷,呈喇叭狀。長514公里,流域面積3.4萬平方公里。流量大,冬季結冰。沿岸河港和渡口眾多。上游水力資源豐富,建有水電站,中下游平原廣闊,是重要農業區。航運和灌溉價值大,航程330公里。
㈡ 襄陽發生過哪些自然災害
像洪澇、乾旱災害和暴雨(雪)、冰雹、大風等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森林火災和重大生物災害等自然災害
望採納
㈢ 襄陽發生過哪些自然災害
像洪澇、乾旱災害和暴雨(雪)、冰雹、大風等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森林火災和重大生物災害等自然災害
望採納
㈣ 我國三個階梯地形間的兩個過渡帶主要分布的地質災害是什麼其危害
主要是地址災害比較多,如地震,泥石流,山洪等
危害就是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損失,給國家帶來損失
過渡帶主要是秦巴山區、漢水谷地、淮河源頭、南襄盆地,即鄂豫陝等省的交界地區,包括漢中、南陽、襄樊、信陽、十堰、神農架、隨州等市縣。
㈤ 湖北的泥石流多麼
湖北的地質災害地域分布明顯,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山區,尤以長江、漢江及其支流沿岸最為嚴重;岩溶地面塌陷、采空區地面沉陷則主要聚集於鄂東南、鄂中地區,主要分布在武漢、黃石、大冶、陽新、鄂州、咸寧、應城等地。湖北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段)共5657處,分布在68個縣(市、區)內。
以下是詳細說明:
1、極易發生地質災害有17縣(市、區):
主要分布在三峽庫區、鄂西南山區和鄂東南部分地區。有巴東縣、秭歸縣、興山縣、夷陵區、長陽縣、五峰縣、遠安縣、恩施市、建始縣、利川市、咸豐縣、來風縣、宣恩縣、鶴峰縣、黃石市、大冶市、陽新縣
地質災害易發指數≥10。
面積44006平方公里,地質災害約佔全省80%以上。目前發育崩塌699處,滑坡3060處,泥石流61條,岩溶地面塌陷902處,采空地面沉陷48處。其中三峽庫區和鄂西南山區因人為和自然因素誘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沉)陷災害均極易發生,鄂東南丘陵區則以采礦引發的地面塌(沉)陷、泥石流災害為主。
2、易發生地質災害有23縣(市、區):
主要分布在鄂西北山區和鄂東南、鄂東北部分地區,以及江漢平原西緣山前地帶。有十堰市、鄖西縣、鄖縣、丹江口市、竹溪縣、竹山縣、房縣、神農架林區、谷城縣、保康縣、南漳縣、宜昌市、宜都市、松滋市、鄂州市、武漢市、咸安區、赤壁市、崇陽縣、通山縣、通城縣、羅田縣、英山縣
地質災害易發指數≥5。
面積56501平方公里,地質災害約佔全省的15%以上。目前發育崩塌115處,滑坡562處,泥石流11條,岩溶地面塌陷90處,采空地面沉陷23處。其中鄂西北山區容易發生因人為和自然因素誘發的較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鄂東南南部地區(崇陽縣、通山縣、通城縣)和鄂東北英山、羅田地區容易發生因自然因素誘發的小規模滑坡、泥石流災害;鄂東南北部地區則以采礦及抽排地下水引發的地面塌(沉)陷災害為主;江漢平原西緣山前地帶(宜昌市、宜都市、松滋市)容易發生因人為因素誘發的崩塌、滑坡、地面塌(沉)陷災害。
3、較易發生地質災害有18縣(市、區):
主要分布在鄂中地區和鄂東南、鄂東北部分地區。有蔡甸區、江夏區、襄樊市、宜城市、當陽市、荊門市、鍾祥市、京山縣、曾都區、廣水市、大悟縣、應城市、麻城市、浠水縣、蘄春縣、武穴市、黃梅縣、嘉魚縣
地質災害易發指數≥3。
面積42683平方公里,地質災害約佔全省的3%。目前發育崩塌6處,滑坡47處,岩溶地面塌陷8處,采空區地面沉陷11處。其中鄂中地區較容易發生因採掘地下固體礦產誘發的崩塌、滑坡和大型采空地面沉陷災害;鄂東南北部蔡甸區、江夏區、嘉魚縣較容易發生因開采地下水而誘發的岩溶地面塌陷災害;鄂東北大別山區和桐柏山區較容易發生因自然因素誘發的小規模滑坡災害,其中黃梅縣還容易發生地面塌(沉)陷災害。另外鄂北襄樊市也較容易發生小規模的崩塌、滑坡災害。
4、一般不易發生地質災害有23縣(市、區):
主要分布在江漢平原、鄂北崗地和鄂東北中部地區。有黃陂區、新洲區、老河口市、襄陽區、棗陽市、枝江市、沙洋縣、荊州市、公安縣、石首市、監利縣、洪湖市、天門市、潛江市、仙桃市、孝南區、安陸市、孝昌縣、雲夢縣、漢川市、黃州區、紅安縣、團風縣
地質災害易發指數<3。
面積427101平方公里。目前僅發育滑坡14處,主要分布在枝江市境內。
附:湖北地質災害集中發育地段主要有:
⑴三峽庫區巴東~新灘滑坡段;
⑵秭歸楊林橋鎮西崩塌、滑坡段;
⑶興山水月寺~夷陵樟村坪崩塌、泥石流段;
⑷恩施屯堡滑坡段;
⑸清江隔河岩水庫區滑坡段;
⑹建始磺廠坪~長梁子崩塌段;
⑺鶴峰下坪滑坡段;
⑻宜都松木坪~松滋劉家場滑坡、崩塌段;
⑼大冶還地橋~大箕鋪岩溶塌陷、泥石流段;
⑽黃龍灘~十堰~白浪滑坡段;
⑾黃龍灘水庫區滑坡段;
⑿遠安鹽池河~夷陵交戰埡崩塌段;
⒀羅田平湖滑坡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