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研究海岸地貌
A. 海岸侵蝕地貌的研究意義
增加世界海岸線長約44萬公里,中國海岸線長達18000餘公里,島嶼岸線為版14000餘公里。在漫長的海岸權帶蘊藏有極為豐富的礦產、生物、能源、土地等自然資源。自古以來,海岸帶是人類活動的地區,這里遍布工業城市和海港,不僅是國防前哨,而且是海陸交通的樞紐、經濟發展的重要基地。因此,從事海岸地貌的研究,掌握海岸的演變過程,預測海岸的變化趨勢,對港口建設、圍墾、養殖、旅遊和海岸能源等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B. 海岸地貌的研究簡史
19世紀以前,海岸地貌的研究處於地形描述和積累資料的初始階段。1919年,D.W.約翰遜的《海岸過程內和海岸線發育》,開辟容了海岸地貌的專門研究。2
0世紀40年代以來,海岸地貌研究進入動力機制研究階段。蘇聯В。П.津科維奇的《海岸發育的基本理論》(1962),從動力學觀點闡明海岸侵蝕和堆積地貌的形成機制。英國C.A.M.金的《海灘與海岸》(1972),系統地記述了海岸地貌發育的動力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海岸地貌研究已從定性的描述向著定量的方向發展。
C. 海岸地貌是什麼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海岸在構造運動 、海水動力、生物作用和氣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的總稱。第四紀時期冰期和間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進、海退,導致海岸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距今6000~7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到相當於現代海平面的高度,構成現代海岸的基本輪廓,形成了各種海岸地貌。
在海岸地貌的塑造過程中,構造運動奠定了基礎。在這基礎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氣候因素等塑造出眾多復雜的海岸形態。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躍的動力因素。近岸波浪具有巨大的能量,據理論計算,1米波高、8秒周期的波浪,每秒傳遞在綿延1千米海岸上的能量為8×106焦耳。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斷地被侵蝕,發育著各種海蝕地貌。被海浪侵蝕的碎屑物質由沿岸流攜帶,輸入波能較弱的地段堆積,塑造出多種堆積地貌。潮流是泥沙運移的主要營力。當潮流的實際含沙量低於其挾沙能力時,可對海底繼續侵蝕;當實際含沙量超過挾沙能力時,部分泥沙便發生堆積。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可有珊瑚礁海岸;在鹽沼植物廣布的海灣和潮灘上,可形成紅樹林海岸。生物的繁殖和新陳代謝,對海岸岩石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壞作用。在不同的氣候帶,溫度、降水、蒸發、風速不同,海岸風化作用的形式和強度各異,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帶性。
根據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徵,可分為海岸侵蝕地貌和海岸堆積地貌兩大類。侵蝕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斷侵蝕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主要有海蝕洞、海蝕崖、海蝕平台、海蝕柱等。這類地貌又因海岸物質的組成不同,被侵蝕的速度及地貌發育的程度也有差異。堆積地貌是近岸物質在波浪、潮流和風的搬運下,沉積形成的各種地貌。按堆積體形態與海岸的關系及其成因,可分為毗連地貌、自由地貌、封閉地貌、環繞地貌和隔岸地貌。按海岸的物質組成及其形態,可分為沙礫質海岸、淤泥質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
世界海岸線長約44萬千米。中國海岸線長1.8萬余千米,島嶼岸線1.4萬余千米。海岸帶蘊藏有極為豐富的礦產、生物、能源、土地等自然資源,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這里遍布工業城市和海港,不僅是國防前哨,而且是海陸交通的樞紐、經濟發展的重要基地。進行海岸地貌的研究,掌握海麻斑海豹岸的演變過程,預測海岸的變化趨勢,對港口建設、圍墾、養殖、旅遊和海岸能源等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D. 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是海洋海浪作用形成的特有地貌類型,即沿基本相同的海拔高度產生一定內寬容度的帶狀地貌特徵,也就是在向海一側形成一系列海蝕崖及海浪作用帶的特有堆積物,在背海向陸一側存在緩坡狀地貌特徵。沿海岸帶岩石裸露也是海岸帶特徵之一。而這一特徵在火星的赤道附近確實存在,如深海火山、淺海火山及特有的隕擊坑等(圖1-1、1-2、1-3、1-4;4-1)。
E. 流水地貌與海岸地貌的區別
流水地貌復
地表流水在陸地上制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動力。它在流動過程中,不僅能侵蝕地面,形成各種侵蝕地貌(如沖溝和河谷),而且把侵蝕的物質,經搬運後堆積起來,形成各種堆積地貌(如沖積平原),這些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統稱為流水地貌。流水地貌及其堆積物的研究,對於水利、工程建築、道路橋梁建設、農田基本建設、河運航道等均有重要意義。
海岸地貌
海岸在構造運動、海水動力、生物作用和氣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的總稱。第四紀時期冰期和間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進、海退,導致海岸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距今6000~7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到相當於現代海平面的高度,構成現代海岸的基本輪廓,形成了各種海岸地貌。
F. 海岸地貌的研究意義
世界海岸線長約44萬公里,中國海岸線長達18000餘公里,島嶼岸線為14000餘公里。在漫長的海版岸帶蘊藏有極為權豐富的礦產、生物、能源、土地等自然資源。自古以來,海岸帶是人類活動的地區,這里遍布工業城市和海港,不僅是國防前哨,而且是海陸交通的樞紐、經濟發展的重要基地。因此,從事海岸地貌的研究,掌握海岸的演變過程,預測海岸的變化趨勢,對港口建設、圍墾、養殖、旅遊和海岸能源等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G. 海岸地貌是怎樣的
你到過海邊嗎?當你感受清新的空氣、享受舒適的海水浴時,是否也被海岸的風光所吸引呢?
海岸是鄰接海洋邊緣的陸地。也就是說,海岸是我們觀海時,當時海水邊的那一帶陸地。地貌學上的海岸就不同了,它是指現在海陸之間正在相互作用著和過去曾經相互作用過的地方。
地理學家把海岸簡單地劃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由非海洋因素所形成的海岸;另一類則主要由波浪和海流的作用形成。
許多海岸的形狀是陸地上的流水作用造成的。由於侵蝕作用,河流在流入海洋時,切出了河谷。這些河谷盡管現在被海水淹沒,但形狀卻大致保持了下來。
河流挾帶沉積物經過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的沉積,可以生成弧狀或鳥足狀的三角洲或者連綿的沉積平原,潮起潮落,留下無數五彩斑斕的貝類。
冰川也有助於海岸的形成。冰期時大冰川的覆蓋與切割會在地表留下冰川作用的痕跡。一些稱為峽灣的深谷就是冰川在海平面以下的地方切出來的。冰川消退後,海水淹沒了這些深谷,形成峽灣。
火山作用也能形成海岸。在夏威夷群島和日本、東印度群島等地有明顯的例證。
上面說的這些海岸都是由非海洋因素形成的,而波浪和海流形成的海岸更是鬼斧神工。海的破壞性作用叫海蝕作用。海蝕作用會形成高度大致相同、斷續分布的洞穴。這些洞穴或大或小,高低錯落,宛如海岸上跳動的音符,當海風掠過時會發出嗚嗚聲音,相互唱和。這些洞穴在波浪的長期作用下,不斷加深和擴大,頂部崖岩懸空,以致在重力作用下崩塌,這樣就會形成陡崖。站在崖上看千帆點點,波瀾壯闊,使人心曠神怡。
最讓人嘆為觀止的,還是一些洞穴在相向波浪的強烈作用下被蝕穿相互貫通,形成拱門狀的地形。以後在海岸看見一些天然的石拱橋,可不要太驚奇哦!
海洋沉積下來的物質,通常使海岸線變得較為平直。例如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外海海岸,便是沙灘沉積作用造成的。但沉積作用也可以造成海岸的曲折,特別是在比較嚴直的海岸上伸出來的地方更為明顯。沙嘴可能是在兩個相鄰的渦流中間夾著一個靜水帶的地方形成的,由海流搬運的沉積物被帶進靜水區就會沉積下來。
在熱帶海洋的沿岸地帶,各種造礁生物如石珊瑚、石灰質藻類、水螅蟲類和苔蘚蟲類在海岸形成中也起著積極作用,它們從海水中吸收石灰,並以之建造自己的骨骼。在珊瑚和藻類死亡或者它們被波浪和激浪擊碎以及破碎產物後來被膠結的過程中,由這些骨骼形成塊狀岩——珊瑚灰岩或礁灰岩,形成了特有的海岸線。
美麗的海岸地貌風光千姿百態,是大自然的傑作,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H. 海岸地貌的類型及特點
海岸地貌是海岸在構造運動 、海水動力、生物作用和氣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的總稱.第四紀時期冰期和間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進、海退,導致海岸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距今6000~7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到相當於現代海平面的高度,構成現代海岸的基本輪廓,形成了各種海岸地貌.
在海岸地貌的塑造過程中,構造運動奠定了基礎.在這基礎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氣候因素等塑造出眾多復雜的海岸形態.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躍的動力因素.近岸波浪具有巨大的能量,據理論計算,1米波高、8秒周期的波浪,每秒傳遞在綿延1千米海岸上的能量為8×106焦耳.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斷地被侵蝕,發育著各種海蝕地貌.被海浪侵蝕的碎屑物質由沿岸流攜帶,輸入波能較弱的地段堆積,塑造出多種堆積地貌.潮流是泥沙運移的主要營力.當潮流的實際含沙量低於其挾沙能力時,可對海底繼續侵蝕;當實際含沙量超過挾沙能力時,部分泥沙便發生堆積.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可有珊瑚礁海岸;在鹽沼植物廣布的海灣和潮灘上,可形成紅樹林海岸.生物的繁殖和新陳代謝,對海岸岩石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壞作用.在不同的氣候帶,溫度、降水、蒸發、風速不同,海岸風化作用的形式和強度各異,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帶性.
根據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徵,可分為海岸侵蝕地貌和海岸堆積地貌兩大類.侵蝕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斷侵蝕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主要有海蝕洞、海蝕崖、海蝕平台、海蝕柱等.這類地貌又因海岸物質的組成不同,被侵蝕的速度及地貌發育的程度也有差異.堆積地貌是近岸物質在波浪、潮流和風的搬運下,沉積形成的各種地貌.按堆積體形態與海岸的關系及其成因,可分為毗連地貌、自由地貌、封閉地貌、環繞地貌和隔岸地貌.按海岸的物質組成及其形態,可分為沙礫質海岸、淤泥質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
I. 海岸地貌解譯
利用遙感圖像對海岸地貌及海底地貌的研究具有良好的效果。由海岸侵蝕作用而產生的侵蝕地貌及海岸堆積地貌等,均可利用遙感圖像進行判斷。當海侵時,形成的海蝕崖、海蝕水下平台以及海蝕柱等微地貌,都可以從大比例尺遙感圖像上清楚地觀察到。根據海侵時被淹沒的河谷、道路和村莊,可以勾畫出海侵的范圍。海退時,在遙感圖像上則可看到古老的海岸線,表現為海蝕階地和比海水面高得多的沿岸堤。
處於海陸交接部位的海岸帶,是地表物質和能量交換最復雜、地貌動態變化最迅速的地帶。利用遙感圖像,特別是定期重復記錄的衛星遙感信息,對於分析海岸帶的地貌特徵及其動態變化規律,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 圖版 5) 。
平原海岸的岸線平直,陸上和水下地形平緩。在平坦的沙質海岸,海灘在圖像上呈淺色調沿水邊線狀展布,在海灘上段激浪帶上往往形成濱岸沙堤。有的濱岸堤由礫石、砂礫或貝殼組成,在像片上均呈亮的線狀影像。濱岸堤向海一側的坡度陡於向陸一側,在大比例尺像片上能看出暗線狀的陰影。在幾條濱岸堤之間的沼澤窪地或潟湖,呈深色調,與濱岸堤的明亮色調成鮮明的對照。圖版 6 是在天津至塘沽間的渤海灣沿岸圖像,其上均有貝殼堤呈斷續的直線形或弧線形展布,有些岸段有三四條不同時期的古貝殼堤,它們是古岸線變遷的有力證據。有時根據像片上色調、微地貌結構、植被以及耕地圖形的差異,也可間接推斷沿海平原古岸線的變遷。
港灣海岸為岬角和海灣相連的基岩海岸或砂礫質海岸,在航空像片上可以觀察到曲折的海岸線展布著海蝕崖、海蝕柱、海灘、沙堤、離岸堤、潟湖、沙嘴、沙壩等一系列海蝕和海積地貌類型。沙質海灘為海邊色調均勻的白色亮帶,濱岸沙堤、離岸堤和沙嘴亦呈白色。
海岸階地是反映第四紀時期海岸升降和海面變化的重要依據。某些海岸往往有數級不同時代的海岸階地。海岸階地根據其高度、組成物質以及受侵蝕破壞程度的差異,在遙感圖像上往往表現為不同的色調和影紋結構,從而可以區分多級海岸階地。近岸水下地形和沉積物在圖像上也有所反映,海蝕崖前方的海蝕台呈深灰色,其前緣的破浪帶呈白色亮線( 圖 6-6) 。
圖 6-6 南方某地海岸階地航片
J. 海岸工程地質條件
環膠州灣海岸區域工程地質條件受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水動力條件等因素的控制,不同地區上述諸因素存在著差異。詳細研究近海不同地區的工程地質條件,對海岸帶規劃、工程地質環境適宜性、沿海工程建設和地質環境保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
7.1.1 地形地貌
根據旁測聲吶掃描、水深測量以及淺地層剖面資料,對青島近海地貌體系特徵進行了研究,按地貌成因將其劃分為潮流地貌、潮汐河流復合地貌、海灘浪成地貌和人工地貌4個大單元。
(1)潮流地貌
潮流是半封閉海灣和開闊岸浪擊面(一般水深20m)以下塑造海底地貌的主要營力,該現象在膠州灣表現明顯。
膠州灣是一個半封閉的港灣,潮差大,波浪作用較弱,往復流成為控制灣內沉積作用的主要動力。灣口受基岩岬角地形的限制,口門狹窄,漲、落潮流在通過口門時,由於膠州灣口門的「狹管」效應,潮流加強了對底部的沖刷,使得灣口被侵蝕成溝槽。底部侵蝕的物質,在漲、落潮流的帶動下,漲潮在灣內沉積,落潮在灣外堆積,形成漲、落潮流三角洲。在地貌形態上,灣口處為主潮道,向灣內呈分支狀散開成為分支潮道,形成漲潮三角洲上的溝-脊相間地形,潮流沙脊為漲潮三角洲上的次級地貌形態。
(2)潮汐河流復合地貌
入灣河流多從西側進入,且為源近流短的小河。主要河流為大沽河,每年輸入灣內的泥沙達到959200t;其次為洋河,每年輸沙量為258100t。海灣波浪作用很弱,浪高多小於0.5m;沉積物受到潮流的作用,大部分在河口發生沉積。大沽河入海的流量為27.74m3/s,洋河入海平均流量在1.78m3/s,總體約為30m3/s,與潮流作用相比河流的作用相對較小。膠州灣西部潮流平均流速小於20cm/s,灣頂平均潮差比灣口增大約30cm,計算該區平均潮差在300cm,最大潮差500cm,所以該區主要動力為潮汐作用。當落潮至平均低潮面位置時(圖7.1),大沽河河道突入到三角洲前緣;當高潮時,大沽河及洋河下部曲流河道在潮流的頂托作用下實際上成為一條潮道,具有雙向潮流的特徵。羅家營剖面可見明顯的點壩和泥質潮上帶,主要由粉砂與泥互層組成,含有豐富的植物碎屑,在煙台頂附近潮坪可見貝殼堤。根據以中沙為主的潮道內貝殼的14C年齡測定,大沽河河口灣形成於約8.24±0.12kaB.P.,大沽河口7.40~7.65m貝殼14C年齡為5.93±0.18kaB.P.,李家莊2.30m淤泥14C年齡為6.01±0.08kaB.P.,確定該相屬於全新世中期高水位以來的沉積相。
圖7.3 大沽河-洋河三角洲沉積相序
(3)海灘浪成地貌
膠州灣海灘海浪侵蝕地貌也較發育,海蝕平台、海蝕洞、海蝕崖是常見的海蝕地貌形態。海蝕崖底部多處於波浪作用之下,因組成物質不同,其形態也各異。灣內的斷層海蝕崖分布在陰島東北的東洋嘴—邵哥庄一帶,該段海崖為NE-SW走向,岸線平直,斷層面向東南傾,傾角60°左右,斷層面除有浪蝕痕跡外,還有斷層鏡面和擦痕;海岸的東南側,尚有從東北向西南分布的海蝕平台和海蝕柱等海蝕地貌形態。
(4)人工地貌
隨著經濟建設的蓬勃發展,膠州灣近海沿岸的開發日新月異。灣北部和西北部平原海岸區開辟了大規模的鹽田,東部沿岸建設了許多工廠、海港。近幾年來,黃島也先後建築了幾座碼頭,並在近岸處建築了各種防潮牆、防浪堤。膠州灣的許多岸段早已不再是自然海岸,而是人工海岸。
7.1.2 地層岩性
(1)地層及基岩類型
膠州灣內的地層有古生界膠南群邱官莊組,白堊系的青山組和萊陽組,此外還有燕山期的花崗岩。其中,古生界膠南群邱官莊組主要為中厚層的白雲變粒岩和黑雲變粒岩及淺粒岩,青山組和萊陽組主要以青山組中酸性火山岩和中基性火山岩為主。
岩石力學差異性主要受岩性本身、斷裂構造及斷層附近相應岩脈侵入的影響,造成各種岩性的岩石力學指標不同; 同時,岩性變化及構造的影響,導致岩石風化界面的差異性甚為明顯,不同岩性的岩石風化層厚度相差巨大。上述差異性是工程建設中應重點考慮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之一。針對膠州灣的工程地質條件,以下幾點應予考慮:
1) 岩石界線: 兩種岩石的差異性可能導致承載力的不同,從而引起不均勻沉降。即使在力學性質較好的花崗岩區,如被無數條岩脈及斷層切割成非完整的塊體,其力學性質則會大大降低。
2) 脈岩帶 ( 群) 的發育: 脈岩發育本身就代表著處於伸展構造帶,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容易發生附近岩石的破碎和弱 ( 軟) 化; 其次,岩脈自身岩性存在差異,特別是煌斑岩容易發生風化。故工程建設應盡量避開脈岩帶。
3) 節理裂隙的發育: 易造成岩石軟 ( 弱) 風化程度的差異。緩平的節理在水做潤滑劑及建築物重壓下,如具有臨空面,則可能發生滑裂。因此,工程建設時應考慮節理裂隙的發育情況。
4) 基底起伏: 在灣口存在海底地表的強烈切割、小型沖溝發育以及不同地段基岩埋深的差異性,因此當建築物置於不同性質與厚度 ( 或埋深) 的地層上時,岩石地基存在較大的差異,將給工程帶來不良的影響。
( 2) 底質類型
膠州灣區內表層沉積物底質類型可分為以下幾大類型: 泥質礫、沙、粉沙質沙、泥質沙、沙質粉沙、礫質泥、含碎石結核礫質泥、沙質泥、粉沙、泥和黏土。其中,砂質粗粒沉積主要分布在大沽河、洋河河口附近,主潮道及分支潮道,漲、落潮流三角洲潮流沙脊以及大福島南部殘留沉積區; 粉沙及泥質細粒沉積主要分布在潮下帶水動力條件較弱的區域。研究區沉積體系劃分為大沽河 - 洋河潮汐河流復合三角洲、灣口兩側漲落潮流三角洲以及波浪作用下的海灘沉積體系。
( 3) 第四系厚度
調查發現,膠州灣內的沉積物大致與海岸平行分布。在 「V」形的底部是沉積中心,沉積物較為集中,灣內厚度變化很大,自 0m 至 52m 變化,平均厚度 21m。灣口附近缺失鬆散沉積物,向兩側逐漸增厚。在膠州灣西側,岸邊附近沉積物厚度一般小於 10m,向灣中心沉積物厚度逐漸緩慢增厚,中心厚度穩定,均在 25m 左右。在灣東岸,根據已有的資料顯示,沉積物厚度變化劇烈,自基岩海岸處 0m 厚迅速增加至 25m,且在馬蹄礁以北有兩個較厚的沉積中心,最厚處為 40 ~ 45m。在灣口以北 36°05'緯線附近,沉積厚度呈EW 向迅速變化,從灣口的 5m 左右迅速變為 25 ~ 40m。全新世以來的海相沉積層的厚度在膠州灣內最大約 10m,位置處於 36°05' ~36°08'和 120°09' ~120°17'之間,總體近 EW向展布。其餘地方的沉積物厚度約為 5m。自 36°05'以南至 120°19'之間的灣口位置,沉積物厚度基本為 0m。灣外主潮流通道處沉積厚度也較薄,根據鑽孔資料分析沉積厚度小於2m。向落潮流三角洲方向,沉積厚度逐漸增厚,在 36°及 120°30'位置厚度達到 10m。
7.1.3 地質構造
海岸帶主要以基岩斷裂構造為主,褶皺構造不發育。斷裂構造以 NE、NNE 向和 NW向3組斷裂為主要構造線,它們控制了區域地貌特徵和地層空間分布。其中,對工程地質環境有一定影響的斷裂主要是通過陸上露頭或海上淺地層剖面探測或調查推斷的斷裂。區內有重要影響的滄口斷裂寬度為50~100m,走向40°,傾向310°,傾角70°,控制萊陽群、青山群沉積及嶗山超單元的分布;帶內發育碎裂岩、粉碎岩及糜棱岩。第四系覆蓋嚴重,膠州灣內下降盤第四系厚度大。
7.1.4 水深及水動力條件
灣內地形總趨勢是西北淺、東南深,海底地勢自北向南傾斜,灣內平均水深約7m,灣口附近水深較深,最大水深為64m;灣口以外地勢較為平坦,平均水深約為20m。
該區潮流屬於正規半日潮流,漲潮歷時1~2h,運動方式為往復流,潮流流速從灣口至灣頂逐漸遞減,灣口的團島斷面流速為150~160cm/s,灣中部為70~80cm/s,灣頂部小於50cm/s。膠州灣的波浪主要有兩種:一是外海產生的涌浪,涌浪為E—SW向,以SE向的涌浪最多,年頻率為26%;二是灣內本身產生的風浪,NW向的風浪最多,年頻率為10%。波浪自灣口向灣內傳播時波高逐漸減小,灣內年平均波高一般不超過0.5m;膠州灣口中心50年一遇波要素H1/10大波平均波高為318cm。
7.1.5 潛在地質災害
從空間分布上將地質災害劃分為推斷斷層、不規則基岩面、地震、埋藏古河道、埋藏谷、潮溝、陡坎及沙波。構造、深層控制引起的地質災害有斷層、不規則基岩面和地震;處於海底淺層范圍的災害現象有埋藏古河道、埋藏谷及沖溝;海底表層因水動力條件的不同引起的微地貌現象有潮溝、陡坎和沙波;水動力條件強烈引起的濱岸及海岸變遷有海岸侵蝕及海水入侵。
7.1.6 岩土物理力學參數
岩土物理力學參數參考海灣大橋工程地質勘察相關資料,工程地質特徵主要表現為岩土力學性質的差異以及淤泥質軟土的土體物理力學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