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部
㈠ 中國地質大學在哪裡
中國地質大學有武抄漢和北京兩個校區。
武漢校區:湖北省武漢市魯磨路388號
北京校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
中國地質大學創建於1952年,前身是院系調整時期由北京大學地學系以及清華大學、天津大學等校的地質、工程等系科合並組建的北京地質學院。於1960年被中央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文革時期外遷。1975年整體遷至武漢,更名為武漢地質學院。
1987年,國家教委批准武漢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在武漢、北京兩地辦學,總部設在武漢。2000年,進入教育部直屬高校序列。2006年,教育部、國土資源部簽署共建協議。
(1)中國地質部擴展閱讀:
中國地質大學,簡稱地大,是一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高等院校,是「211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是一所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經、法相結合的綜合性大學,是中國地學人才培養的主要教育機構和地學研究的基地。
中國地質大學是中國最早建有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作為全球最大的地質學院,在世界地球科學領域享有盛譽。
㈡ 國土資源部下面有哪些部門
國家海洋局-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
部內各司局:
辦公廳
國家土地總督察辦公室
政策法規司
調控和監測司
規劃司財務司
耕地保護司
地籍管理司
土地利用管理司
地質勘查司
礦產開發管理司
礦產資源儲量司
地質環境司
執法監察局科技與國際合作司
人事司
機關黨委離退休幹部局
(2)中國地質部擴展閱讀:
主要職責: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負責土地資源 、礦產資源、海洋資源等自然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在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國務院機構被分為四類:宏觀調控部門,專業經濟管理部門,教育科技文化、社會保障和資源管理部門,國家政務部門。
國土資源部放在教育科技文化、社會保障和資源管理部門一類中,與教育科技文化、社會保障一起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部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後勁所在。這充分突出了國土資源在國民經濟中基礎地位。
國土資源部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等法律及法規,依法行政。
並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調整組織機構,把部政府職能切實轉變到宏觀調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來,完善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符合我國市場經濟要求的資源管理機制
㈢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部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部設有辦公室、科學技術處、地質調查處、實驗管理處(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和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辦公室)、經濟管理處、國際合作處、組織人事處(安全生產處)、計劃財務處、黨群工作處、監察審計處、基建處(基地辦)、研究生部等12個職能處室,信息中心、京區離退休職工管理中心、京區後勤服務中心等3個中心,國家地質公園網路中心、深部探測研究中心、青藏高原研究室等3個業務部門。
截至2013年底,院部職工總數433人,包括在職173人,離退休260人;在職職工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108人,研究生學歷53人;在職職工中專業技術人員78人,其中院士2人,研究員及教授級高工9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24人,中級職稱19人,初級職稱23人;博士17人、碩士22人、本科27人,大專及以下12人。
年度重要科技成果
深部專項工作部署圖
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取得一系列成果。建立了全國地球化學基準網。完成了青藏高原、華南—中央造山帶、華北和東北等多條超長深地震反射與折射剖面聯合探測、寬頻帶地震與大地電磁剖面觀測,其中深地震反射剖面約6160千米。在我國東部長江中下游和南嶺成礦帶開展的礦集區立體探測卓有成效;揭示了長江中下游和南嶺成礦帶深部成礦的動力學背景。部署了羅布莎、金川、南嶺、廬樅和銅陵礦集區以及騰沖火山地熱構造帶等12口大陸科學鑽探實驗與異常驗證鑽孔,累計進尺超過20000米,單孔最深達到3008米;在西藏羅布莎等地發現系列深部地幔物質,在南嶺於都—贛縣和安徽廬樅礦集區發現深部厚大礦體、礦化異常和重要礦化線索,證實了南嶺「五層樓+地下室」成礦模式。專項開展了青藏高原東南緣和華北地區的地應力監測網建設。探測成果有效揭示了我國大陸地殼的復雜結構,全面提升了大陸地殼演化與深部動力學機制的認識。成功研製了我國首台「地殼一號」萬米超深科學鑽探鑽機以及地面電磁探測(SEP)系統、無纜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統等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與軟硬體系統。實現了技術創新與重大科學發現的並舉,適應我國地質地貌條件和岩石圈結構特徵,初步形成了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尺度、不同精度深部探測問題的技術方法體系,建立了一系列探測試驗基地,為組織實施我國地殼探測工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廬樅礦集區反射地震偏移剖面的初步解釋與三維可視化顯示
SinoProbe專項2008-2013年完成的主要深地震反射剖面和大陸科學鑽探鑽孔位置示意圖
美國LRO月表影像圖(30m/pixel)
美國LOLA數據建立1/16度的月球地形圖
月球重點地區地質結構研究及探月新技術開發研究進展。(1)製作了嫦娥二號CCD影像(50m/pixel)、Clementine UVVIS影像(200m/pixel)、美國LRO月表DEM影像(30m/pixel)各一幅。(2)利用美國LOLA數據繪制1/16度的月球地形圖1張。(3)參加美國44屆月球與行星科學大會,提交會議報告1篇,宣傳總結我院在《New Views of the Moon》一書在美國礦物協會授權翻譯和出版後(《月球新觀》),該書對中國行星科學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得到了該書主編的大力支持和贊賞。
㈣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調查局都是副部級,地調局還管地科院
你好!
待遇一般。不好也不壞,肯定餓不著就是了
地質單位的待遇
一半是研究院,設計院這類型的好
然後就是什麼什麼中心
最差的是地質隊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㈤ 中國地質大學到底有幾個 位置在哪
中國地質大學有兩個,分別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學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
中國地質大學簡稱地大,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國土資源部共建的一所以地球系統科學為主體,應用科學、前沿科學,以及新興交叉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系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中國地質大學創建於1952年,前身是院系調整時期由北京大學地學系以及清華大學、天津大學等校的地質、工程等系科合並組建的北京地質學院。於1960年被中央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文革時期外遷。1975年整體遷至武漢,更名為武漢地質學院。
1987年,國家教委批准武漢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在武漢、北京兩地辦學,總部設在武漢。2000年,進入教育部直屬高校序列。2006年,教育部、國土資源部簽署共建學校協議。
(5)中國地質部擴展閱讀
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學科建設
截至2016年12月,該校擁有2個一級國家重點學科(涵蓋8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14個省部級重點學科,33個碩士學位一級授權點,116個碩士學位二級授權點。
13個博士學位一級授權點,59個博士學位二級授權點,17個工程碩士領域和MBA、MPA等10個專業學位授權點,13個博士後流動站。
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學科建設
學校大力構建以地球系統科學為主導的學科體系,積極發展應用科學、前沿科學,以及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信息、納米、材料、生物、能源、環保等新興交叉學科。
截至2014年4月,學校有8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和16個省部級重點學科,擁有1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38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具有高校教師碩士學位授予權。
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發布的第三輪學科評估結果中,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個學科排名全國第一,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排名第三,海洋學科排名第五;另有6個學科進入全國前二十名。
㈥ 中國地質大學的本部在哪
現在沒有本部了~已經分為兩個辦學體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㈦ 中國地質結構被什麼分為南北兩部
中國地質構造分界線是東經105度.
環(濱)太平洋構造域是在古太平洋和太平洋兩回個前後相繼的動力體系作用答下形成的一個極為壯觀的構造區,其影響深入板內,並使大陸受到了大面積、大規模的改造。波及范圍大致在東經102°一106°之間(為了方便記憶,地理學上一般定為105度),即賀蘭山—龍門山—康滇南北向構造帶以東的廣大地區。
㈧ 中國地質大學為什麼分為北京和武漢兩個校部哪個校部更厲害
兩個是兩套系統,我在北京的那個,可以肯定的說武漢的好,是亞洲第一
文革前是北京版地院
由於在權文革中比較激進
就被趕到武漢
前生是武漢地院
後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
一些老教授退休後在北京又重新建立了校區
以理工科為主
為武漢的中國地質大學的分校區
武漢的校區以綜合類為主
不過現在已經獨立開來辦學了
㈨ 中國地質大學屬於部級還是廳級別,
中國地質大學,
屬於正廳級別。
奔跑吧,兄弟。
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