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突發性地質災害

突發性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2-05 19:17:53

A. 怎樣監測突發性地質災害

突發性地質災害主要是指崩塌(即危岩體)、滑坡、泥石流、岩溶地而塌陷和地裂縫等,它們是比較公認的原地殼表層地質結構的劇烈變化而產生的。
地質災害的成因非常復雜,可以分為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但是地質災害往往是在自然和人為的雙重作用下誘發的。
突發性地質災害往往存在誘因,比如亂砍亂伐,開山炸石等。對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監測重點在防治和應急。
首先需要進行危險性評估,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議。其次要加大宣傳力度,科普防治知識。比如崩塌前兆:崩塌的前緣不斷發生掉塊、墜落、小崩小塌的現象;崩塌的腳部出現新的破裂形跡;不時偶然聽到岩石的撕裂摩擦聲;出現熱、氣、地下水異常;動物出現異常。泥石流發生的前兆是:溝內有轟鳴聲,主河流水上漲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斷。動植物異常,如豬、狗、牛、羊、雞驚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亂竄,植物形態發生變化,樹林枯萎或歪斜等現象。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緣出現橫向及縱向裂縫,前緣土體出現隆起現象;滑體後緣裂縫急劇加寬加長,新裂縫不斷產生,滑坡體後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體出現松動和小型塌滑現象;滑帶岩土體因摩擦錯動出現聲響,並從裂縫中冒出氣或水;在滑坡前緣坡角處,有堵塞的泉水復活或泉水、井水突然乾涸;動物出現驚恐異常現象;滑坡體上的觀測點明顯位移;滑坡前緣出現鼓丘;房屋傾斜、開裂和出現醉漢林、馬刀樹等。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異常變化;地面變形;建築物作響、傾斜、開裂;地面積水引起地面冒氣泡、水泡、旋流等;植物變態;動物驚恐。
監測方法:簡易監測法和信息化監測。前者有埋釘法、埋樁法、貼片法等。後者利用互聯網,建立起監測體系(威海晶合)有效預防和報警,保障安全。
應急措施:
避免受災對象與致災作用遭遇。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情況,就是指主動的躲避與被動式的撤離。對於處於危險區的工程及人員,所採用的方法是:預防、躲避、撤離、治理,這四個環節每一個都含有很大的防災減災的機會。
躲避泥石流不應順溝向下游跑,應向溝岸兩側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處。

B. 什麼是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國土資源部要求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部門,每年汛期前必須編制專汛期地質災害防災應急屬預案。這是確保人民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的一項防災減災的有效措施。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主要包括:①應急機構和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②搶險救援人員的組織和應急、救助裝備、資金、物資的准備;③地質災害的等級與影響分析准備;④地質災害調查、報告和處理程序;⑤發生地質災害時的預警信號、應急通信保障;⑥人員財產撤離、轉移路線,醫療救治,疾病控制等應急行動方案。

針對湖南省地質災害點多面廣的實際,建立健全隱患點的防災責任制和群測群防體系。對災害隱患點進行徹底排查,逐點檢查防災預案落實情況,制定防災預案和群測群防措施,督促各礦山企業落實防災責任制,將涉及地質災害防治內容的「明白卡」發至村民手中。各級黨委、政府落實好防災減災的資金和物資,健全省、市、縣、鄉、村、社六級聯動防災責任制,盡力減少誘發地質災害的人為活動。

C. 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每年都要制定嗎

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一般指的是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是由縣以上國土專資源管理部門屬負責編制的,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後生效。縣級以上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目前屬於保密文件,一般不對外公布。 地質災害防災預案一般指的是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災預案,需要制定地質災害隱患發生時的具體巡查、監測、應急處置、預警信號、逃生路線、避險救險措施,並將責任落實到人,確保預案到位、人員到位。防災預案應公布於眾,並組織進行應急演練。

D. 突發性地質災害的介紹

突發性地質災害指突然發生的、並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災害活動過程的地質災害。

E. 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編制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是及時發現臨災跡象、及時撤離、減少人員財產損失的有效措施。由縣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負責編制本縣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報縣人民政府批准後生效。

應急預案主要內容應包括:

(1)總則

說明編制預案的目的、工作原則、編制依據、適用范圍等。

(2)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明確應急處置各級機構、負責人及各自的職責、權利和義務,以突發事故應急響應全過程為主線,明確事故發生、報警、響應、結束、善後處理處置等環節的主管部門與協作部門;以應急准備及保障機構

為支線,明確各參與部門的職責。

1)應急機構和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圖5-1);

2)搶險救援人員的組織和應急、救助裝備、資金、物資的准備;

3)地質災害的等級與影響分析准備;

4)地質災害調查、報告和處理程序;

5)發生地質災害時的預警信號、應急通信保障;

6)人員財產撤離、轉移路線、醫療救治、疾病控制等應急行動方案。

圖5-1 應急機構構成圖

(3)預警和預防機制

明確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的信息監測體系及監測負責人,報告制度、預警預防行動負責單位,預警支持系統、預警級別及發布,災情險情報告(明確報告程序、內容、接收報告的部門及應當做出的反應)。

(4)應急響應

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或險情後,首先由所在地鄉鎮政府負責做出應急反應,組織人員趕赴現場搶險救援。縣政府啟動並組織實施相應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同時,縣指揮部率各相關成員單位立即趕赴現場,統一指揮現場搶險救援。縣指揮部在核實地質災害或險情的初步情況後,向縣政府提出預警級別建議,由縣政府發布預警。發生大型、特大型突發性地質災害,或縣政府對事態難以完全控制,由縣政府決定向省、市人民政府請求緊急援助。

(5)後期處置

包括善後處置、社會救助、保險、事故調查報告和經驗教訓總結及改進建議。

(6)保障措施

包括通信與信息保障(建立各級別地質災害信息採集、處理制度),應急支援力量與裝備保障,技術儲備與保障,宣傳、培訓和演習,監督檢查等。

(7)責任追究

對於在應急搶險中不按規定執行和引發地質災害的相關責任人進行責任追究。

F. 成災過程具有突發性特徵的地質災害是

答案C
屬於地質災害的只有泥石流,且具有突發性

G. 什麼是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國土資源部要求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部門,每年內汛期前必須編制汛期地質災害容防災應急預案。這是確保人民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的一項防災減災的有效措施。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主要包括:①是應急機構和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②是搶險救援人員的組織和應急、救助裝備、資金、物資的准備;③是地質災害的等級與影響分析准備;④是地質災害調查、報告和處理程序;⑤是發生地質災害時的預警信號、應急通信保障;⑥是人員財產撤離、轉移路線,醫療救治,疾病控制等應急行動方案。

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進行嚴格管理(廣西容縣當中村,2005)

H. 年全國突發性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國土資源部通報 2011 年第 26 期

為研判全國地質災害發生趨勢,更好地部署防治工作,部組織有關單位開展了全國突發性地質災害趨勢預測,並召開了 「2011 年全國突發性地質災害趨勢預測會商會」。據預測,今年全國地質災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發生的數量和危害情況可能接近常年,局部地區可能加重。南方大部地區,尤其是西南、中南和東南沿海以及西北部分地區仍然是地質災害發生和危害的重點地區。地質災害全年都有發生,5月份至 9月份相對集中,其他時段時有發生。

一、預測依據

(一)地質環境背景

地質環境背景條件研究表明,全國地質災害易發區主要分布在我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帶和東南山地丘陵區。根據全國地質災害調查的實際資料和工作經驗分析,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主要分布在我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的橫斷山區、青藏高原東緣區、湘西和雲貴高原區、川北陝南地區、川東鄂西中低山區、黃土高原區,以及東南山地丘陵區。行政區劃上主要是雲南、四川、貴州、西藏、陝西、甘肅、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廣西、福建、廣東、浙江、安徽等省 (區、市)的部分山地丘陵區。

(二)歷史災情

在空間上,地質災害最嚴重地區是四川、雲南、貴州、湖南、重慶、陝西,其次是廣東、福建、山西、廣西、江西、甘肅、浙江、安徽等省 (區、市)。據統計,2001 ~2010 年間,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數居於年度全國前 5 位的省 (區、市)依次是四川、雲南、貴州、湖南、重慶、陝西、廣東、福建、山西、廣西、江西和甘肅,10 年間傷亡人數進入全國前5 位的頻次分別為四川9 次、雲南8 次、貴州7 次、湖南 5 次、重慶和陝西各 4 次、廣東、福建和山西均為 3 次、廣西 2 次、江西和甘肅各 1 次。

時間上,地質災害主要集中發生在 5 ~9月。據統計,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發生與降雨具有很好的相關性,降雨是誘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95% 的地質災害發生在汛期 (5 ~9月),80%的地質災害發生在主汛期 (6 ~8月),51% 的地質災害發生在 7月。因此,汛期是地質災害的多發期,而主汛期是地質災害的高發期,以 7月份最為顯著,汛期以外的月份地質災害相對低發。

類型上,地質災害以滑坡為主,崩塌和泥石流次之。據多年統計,滑坡占總數的 75.5%,崩塌占總數的 19.7%,泥石流占總數的 3.0%,地面塌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降數量相對較少,分別占總數的 1.2%、0.5%和 0.1%。

(三)發展趨勢

據推測,2011 全國年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可能比 2010 年有所減少。從多年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情況看,地質災害發生數量一般隨年份呈波浪式分布。據此推測,2011 年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可能比 2010 年有所減少。

(四)氣候預測

據氣象部門預測,汛期在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和較高易發區的雲南西部、四川西部、甘肅東部部分地區、青海東南部、西藏中東部、遼寧中南部、安徽東南部、浙江大部、福建南部、江西南部、湖南南部、廣東、廣西東部、海南等地區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雲南西部和西藏東部等地區偏多 2 ~5 成。另外,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較常年偏多。

(五)地震預測

據地震部門預測,2011 年需要關注南北地震帶中、南段和藏東地區以及華北北部地區。

二、地質災害趨勢預測結論

2011 年全國地質災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發生的數量和危害情況可能接近常年,局部地區可能加重。南方大部地區,尤其是西南、中南和東南沿海以及西北部分地區仍然是地質災害發生和危害的重點地區。地質災害全年都有發生,汛期相對集中,其他時段時有發生。

3 ~ 5月,山西、陝西、甘肅和新疆的西北部,尤其是黃土地區,因春季氣溫回暖、冰雪凍融引發滑坡、泥石流災害的危險性較大。

5 ~ 9月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的主要發生期,尤以 6、7、8月最為嚴重。重災地區可能主要分布在四川、雲南、貴州、湖南、重慶、陝西、廣東、福建、山西、廣西、江西、甘肅、浙江、湖北、安徽等省 (區、市)的部分山地丘陵區。

汛期尤其要高度重視汶川地震強烈影響區泥石流隱患。四川、雲南、貴州、重慶、陝西、甘肅、山西最需要重視局地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福建、浙江、廣東、湖南、廣西、江西、湖北等省 (區)地區尤其要注意防範台風暴雨和區域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玉樹、盈江地震災區餘震和降雨、三峽庫區水位消漲、降雨等因素引發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需要重視。

10 ~ 11月,在西南部山區需注意防範異常強降雨引發的滑坡、泥石流災害。

在川、滇交界地區、藏東地區等地震高危險區,要注意防範地震引發的次生地質災害。

在山區居民密集區、重大工程區,水利工程區、礦山開采區等由於建房、修路和施工開挖、堆土 (礦渣)、水庫蓄水和農田灌溉等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仍然有可能加劇。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一日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