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地質災害
1. 貴州省地質災害特點及其防治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
楊勝元
(貴州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貴陽,550000)
摘要本文分析研究了貴州省地質災害發生發育的特點,總結了省內7個典型地質災害的示範治理效果,針對當前貴州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實際,提出了在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最後根據國土資源部與貴州省關於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方針與政策,探討了在貴州省進一步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對策意見。
關鍵詞地質災害發育特點防治對策貴州
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依存於地質環境,是人類最基本的棲息場所。「保護地球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存空間」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和呼喚。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及經濟社會的發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已成為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主要問題。按照「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貴州在地質災害防治領域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特別是國土資源部門積極履行職責,選擇幾起典型的地質災害進行示範治理,發揮了職能部門的重大作用,產生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果。但是由於貴州省特殊的自然地理地質條件以及相對落後的經濟現狀,汛期強降雨和各種工程活動仍然是導致地質災害多發的主要因素,分散的、被動應急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分析存在的問題,探討防治的對策措施已成為地質環境保護工作者的重要課題。
1貴州地質災害的特點
1.1特殊的自然地理地質條件和人為活動,使地質災害頻發而災種齊全
貴州省位於國內外最大的西南連片岩溶石山地區的中心地帶,多為峰叢河谷窪地,具有山高坡陡谷深的特點。由於水土流失,石漠化面積已達3.25萬km2,佔全省國土面積的18.45%。雨量充沛、植被稀少、軟硬相間的地層出露以及人多地少的省情,使得全省地質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各類地質災害頻發,常見的6類地質災害都有發現。僅據至2002年完成的27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結果,全省掌握了1.2萬多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圈定重要隱患點4400多處,初步統計受威脅人數在38萬以上。據不完全統計,自1998年以來,全省共發生地質災害1150餘起(其中死亡10人以上或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的重大級以上災害14起),造成291人死亡,451人受傷,經濟損失7.5億元。
1.2河谷深切的斜坡地形,決定了地質災害的發生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
由於境內處於雲貴高原向廣西丘陵平原過渡的斜坡地帶,地質災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類型為主。通過對1993年以來發生的345處地質災害的統計和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斜坡岩土體運動災害分別佔70%、11%和10%。近幾年來崩塌和泥石流發生比例還有上升趨勢,通過對近5年來發生的140餘處主要地質災害進行統計分析,滑坡仍然佔主導地位,約60%,而崩塌佔20%,泥石流佔13%。此三種災害往往相伴而生,使危害和影響范圍加大,給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建設造成巨大損失。如烏江上游的大方縣城滑坡,中游地段的思南、沿河縣城滑坡,石阡縣城的滑坡泥石流,印江縣城的岩口特大滑坡、杉樹小學滑坡與縣城二小滑坡,赤水市大同滑坡等等,災情均十分嚴重,損失特別巨大。
1.3四季分明,雨量集中的氣候特徵,使得主汛期的強降雨成為地質災害的主要誘發因素
貴州省氣候溫和多雨,在雨季民間常有「天無三日晴」的說法。一般4~8月是雨季,但主汛期多在6~7月,此時暴雨引發的地質災害約占總數的70%,重大級、特大級地質災害往往集中在這段時期。1999年6月27~30日,我省黔北、黔中和黔東普降暴雨,11個縣市發生地質災害22起;2000年6月6~8日黔北、黔南又普降暴雨,8個縣市誘發地質災害10起,連續兩年近乎在同一時段發生的災害佔了當年總數的40%。2003年6月25日,黔北習水縣連降暴雨4小時,致縣城及24個鄉鎮成災,誘發山洪泥石流,沖毀電廠、公路、大壩和民房,使5人死亡,20人失蹤。
1.4人多地少,經濟落後的省情,使愈演愈烈的工程活動逐漸成為地質災害的人為誘因
貴州省城市化水平和農村城鎮化程度相對較低,人口眾多,人均耕地不足1畝,毀林開荒、採石、采砂、採煤等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活動是造成經濟惡性循環、地質災害頻發生的另一重要因素。據不完全統計,各年間由於不合理的人類工程活動導致的地質災害占當年地質災害總數的15%~35%,但這一比例還在逐年提高。2001年全省是個乾旱年,全年仍然發生有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事件19起,死亡63人,其中與人類工程活動有關的5起,死亡39人,佔62%,而因自然因素導致的雖然有11起,但只死亡11人,僅佔18%。可見人為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不容忽視。我們注意到,現實中發生的很多地質災害都或多或少的能見到人為活動的影子。1996年9月18日發生在印江縣的岩口特大型滑坡就是常年採石形成高陡臨空面而誘發的,由於地處印江河上游,傾刻間180萬m3的岩土滑入印江河形成堰塞湖,淹沒1鎮4村1830戶民居,3000畝農田,導致2人失蹤,3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5億元。若堰塞湖一旦潰決,將威脅縣城和下游沿江5.4萬民眾的生命安全,估算可能達到的經濟損失約24億元。
2典型地質災害的示範治理效果
2.1思南縣城白虎岩滑坡治理
該滑坡位於烏江岸邊斜坡地帶,由於烏江水位頻繁變動及強降雨影響,於1996年6月開始蠕動變形成災,為中層堆積層滑坡。滑坡縱長104m,前緣寬172m,平均厚度10m,滑體約20萬m3,滑床層位為志留系中下統秀山組泥岩。採用抗滑樁+護坡+截排水方案,由國家、地方共同投入資金417萬元(含勘察15萬元),於2000年、2002年分兩期進行治理,使剛投資2000餘萬元建成的自來水廠、10餘家企事業單位得以平安。第一期工程被中國地質調查局評為優秀工程。
2.2印江縣岩口滑坡殘留體與危岩體治理
該滑坡位於印江河上游4.1km,由於長年挖山採石及連降暴雨,形成222.2萬m3的基岩切層滑坡。其中180萬m3的岩土滑入河中形成高51.4m,縱長420m的堆石壩,回水10km,水深10m,堰塞水庫庫容達6250萬m3。在縱長434m,高差155m的滑床上,堆積了42.2萬m3的殘留體;在滑床右側壁陡崖上殘留了2.41萬m3危岩體,高於滑床80~140m。滑體由三疊系下統玉龍山組灰岩構成,滑床為二疊繫上統長興組灰岩,滑帶為三疊系下統夜郎組泥頁岩,厚8~10m。由水利防汛部門採用壩體兩側打永久性導流隧洞泄水並加固壩體,國土資源部門採用危岩體爆破清除+殘留體抗滑樁與截排水治理措施,兩相配合,取得極其明顯的效果。不僅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災,而且治理遺跡已成為印江人民的游覽之地。斜坡上的危岩體爆破和殘留體二級支擋與截排水工程共耗資340萬元,由國家和地方共同投入。
2.3赤水市大同滑坡治理
赤水市大同鎮位於赤水河支流大同河岸邊斜坡上,是貴州省有名的古鎮之一。由於強降雨於1998年6月24日誘發滑坡,阻斷赤水—四川敘永的省際公路,毀房62間,致21戶484人無家可歸,毀壞水廠、飲料廠各1座,破壞了水、電、通訊等生命線工程,直接經濟損失400餘萬元。該滑坡分淺、中、深3層滑體,總方量138萬m3,基底為侏羅系中下統砂岩。於1998年10~12月由地方自籌20萬元對淺層滑坡實施了擋土牆治理工程,次年5月至1999年6月對中層滑坡實施了抗滑樁+擋土牆+截排水+生物治理工程,採用地方出資、國家補貼辦法,投入資金374萬元(含勘察40萬元),已使淺、中層滑坡穩定。通過監測,深層滑坡也已處於相對穩定之中。該滑坡的治理,抑制了災害的進一步擴展,使下游8km的赤水市區以及赤天化廠、華一造紙廠等國家大型企業免除了安全隱患,避免經濟損失14億元以上。
2.4石阡縣城區滑坡治理
由東門坡滑坡群和城南溫泉滑坡兩部分組成。東門坡正對城區,由5個滑體組成,寬540m,長250m,厚4.8~10.5m,總方量120萬m3,滑床為志留系中統秀山組泥岩。城南溫泉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在其上方出現寬280m,長170m,厚6~12m,規模32萬m3的滑坡。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出現險情,毀壞縣人民醫院、縣黨校、煙廠、茶廠等建築。1996年7月災情進一步擴大,直接威脅縣委、縣政府及民族中學等61個企事業單位1161戶5276人近6億元財產的安全。由部投入70萬元進行勘察,設計採用抗滑樁+擋土牆+截排水方案分期進行綜合治理,需投入資金997萬元。於2000年4月—2001年6月由省、市、縣政府投入134萬元實施了第一期工程治理,有效抑制了縣委後山滑坡的變形。
2.5盤縣松河鄉朝陽崩塌、地裂縫治理
由於長年採煤,1995年在上覆地層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泥砂岩中開始出現山體開裂,2000年雨季地裂縫增多,2001年5月明顯增大變寬,有三處出現較大規模的崩塌,殘余的危岩體單體達7萬~10萬m3,使32戶126人生命財產受到威脅,並使大片土地荒蕪。危岩體一旦下墜,可能形成滑坡,繼而演變成泥石流,將威脅下游80戶300餘人的生命財產安全。2002年由部投資30萬元對危岩體進行了爆破清除。但要消除全部隱患尚需進行綜合治理。
2.6印江縣杉樹小學滑坡治理
2001年5月,由於降雨誘發,小學內出現兩個相鄰的滑坡,長42~50m,寬38~85m,厚2.23m,體積0.35萬~1萬m3,為淺層鬆散堆積層滑坡,地層為志留系中統秀山組泥岩。直接威脅學校和前緣居民699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經採用抗滑樁+擋土牆+截排水治理措施,於2001年~2002年由部共投入60萬元,使隱患得以根除。
2.7習水縣隆興鎮交通村立坡滑坡群2號滑坡治理
1999年7月,由於強降雨,交通村發生由4個單體滑坡組成的滑坡群,其中范圍和危害最大的為2號滑坡,寬700m,縱長600m,體積約110萬m3,為大型淺層鬆散層滑坡,滑床地層為侏羅系中下統砂岩、泥頁岩。該滑坡直接威脅滑坡體上49戶211人以及周圍90戶352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對赤水河航運將造成一定影響。2001年由部投入30萬元進行勘察,2002年由省政府投入30萬元對2號滑坡採取了地表截排水應急工程治理,初步遏制了滑坡的擴展。
對以上7個項目實施勘察示範治理,共投入資金1475萬元,其中部出資700萬元,省內自籌745萬元。
3地質災害治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如前所述,貴州省地質災害點多、面廣、易發,危害性大,除採取必要的避讓措施和監測預警預報外,很多應該治理的卻無力投入治理。從貴州省對幾起典型地質災害治理的效果來看,其產生的示範帶動效應是非常顯著的,但一般都是國家和地方共同出資的結果。通過治理的實踐,認為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對地質環境狀況掌握不夠,地質災害的底數摸得不準,難以預測哪些地方容易發生和何時容易發生。雖然進行過1∶50萬環境地質調查,但比例尺顯得太小。現在開展的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是件好事,但推進速度較慢。加之省級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和地(市)級分站由於體制問題使職能難以到位,信息不能集中,綜合分析研究不夠,也是造成工作被動的重要原因。
(2)對地質災害的防治知識和防治原則宣傳普及不夠,基層工作人員對地質災害缺乏判斷能力,防治分寸把握不準。無論是否為地質災害,隨意誇大、一味向上伸手的現象時有發生。
(3)對地質災害治理缺乏統一規劃,且專業隊伍和政府部門的結合不好,技術與經濟脫節,既便做過規劃,但沒有得到上級政府的批准,使規劃不能落實,難以實施。實際工作中往往處於「被動應急」狀況。
(4)對地質災害治理沒有規定穩定的資金渠道,治理經費難以落實。雖然要求各級政府都要將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但缺乏硬性規定,實際很難到位。一般首先想到的是向上申請補助,實在萬不得以時,擠出一點資金,採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應急辦法,地方缺乏應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5)項目管理體制不順,沒有嚴格實行項目法人負責制。由於現實工作中受權力因素的影響,以至項目下達後,搞「拉郎配」、重新進行項目二次分配等,使項目法人只能被動管理甚至無法管理的情況是經常存在的。項目重新下達給誰、資金多少、進度如何、質量怎樣?項目法人是很難知道的。由此帶來的財務決算、資料匯總等系列問題也隨之而生。這與現行的財政預算管理辦法不相符合,也與項目法人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不相匹配。
(6)與地質災害治理相關的規程、規范不配套,缺乏嚴格的技術、操作與經濟依據。地質災害作為一門專門學科,關繫到國計民生,目前狀況是與其地位極不相稱的。實際工作中一般只能參照建築、公路、鐵路、水利等行業和部門的標准、定額執行,應該說操作起來還有一定的差距。
4落實地質災害治理的對策與措施
2003年國土資源部在全國地質環境管理工作會上明確指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努力實現從過去分散的、被動應急的狀況,向有組織、專門化、主動性的狀況轉變。我們要刻意解決好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問題,就必須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保護地質環境的關系,深入貫徹執行地質災害防治的各項方針和政策,從機制、體制、法制上解決問題,用制度來規范治理工作。一方面,地質災害從客觀上講有其不可避免性,但力圖減少和竭力遏制是有可能性的;另一方面,人們可以通過對地質災害的形成、發展和演化規律的認識和研究,採取符合客觀自然規律的防範治理措施,使地質災害對人類造成的損失減輕到最低限度。針對貴州省地質災害發生的特點,提出以下落實和加強地質災害治理的對策措施,供參考。
(1)強化省級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對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的專業技術作用,深入開展全省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的調查研究,充分掌握全省基礎資料和信息,在加強「三網」建設的基礎上,積極與氣象部門聯手,探索出一條適合省情的汛期氣象預警新路子,真正使總站成為新時期覆蓋全省、反應迅速的高科技、有權威性的地質災害防治研究中心。鑒於目前各省總站歸屬不一,體制及基礎條件不一,開展工作的程度也不一樣,建議部環境司、中國地調局與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加強對總站的領導及工作部署,在調查研究取得一手資料後,對總站存在的問題做出進一步明確,不能因為隊伍屬地化就疏於管理,各行其事。只有這樣,才能使總站成為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和省內各級國土資源部門的業務技術支撐。
(2)加強對地質災害多發區民眾和基層工作人員的知識普及與業務培訓,讓他們認識地質災害,懂得地質災害的一般防範措施、治理規則及程序。實踐證明,宣傳與培訓與否,在災情出現時顯示出的處置能力大不一樣。
(3)把對地質災害的治理規劃抓好抓實,既要有專業隊伍的主動參與,又要有政府部門的密切配合,才能編制出切合本地實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全面規劃,經過專家論證和政府批准頒布實施。要根據國家制定的防治原則和上級編制的治理規劃,在空間上、時段上、措施上以及管理做到重點突出,相互銜接,允許根據情況變化作出調整,但一定要任務明確,措施與責任清晰,便於操作和落實。
(4)要疏通和建立穩定的地質災害治理資金渠道並逐步使治理資金多元化,認真貫徹《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由各級政府組織治理,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由責任單位承擔治理責任。從中央到地方都要建立一定數量的地質災害防治基金或專項治理基金,以確保重大地質災害的應急治理和完成規劃部署的治理任務。同時,按照「誰誘發、誰治理;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採取強制性和鼓勵性措施相結合的辦法獲得更多資金。還要廣開其他渠道,如從礦產資源補償費、礦山環境恢復費、土地整理費中爭取能夠使用一些,包括社會贊助等,以利於多方面籌積資金。目前,在資金渠道不暢的情況下,應繼續開展典型地質災害的示範治理,發揮出國家與地方兩方面積極性,對使用鼓勵政策投資治理項目取得良好社會經濟效益的項目成果和投資者,政府要大張旗鼓的宣傳和表彰,使這一政策深入人心。
(5)要堅決執行項目法人責任制,項目法人有依法全權管理項目的權利,同時有按質按量完成任務並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的義務。原則上公益性工作應該委派給地方公益性事業單位承擔,力量不足的可以通過與有相關資質的單位協作完成,政府部門對項目實施程序管理和成果的檢查驗收,從繁瑣的項目管理中解放出來,履行其宏觀調控與管理的職能。這樣對全省地質災害的歸口管理,提供為編制本行業規程、規范的第一手資料,提高本部門地質災害的研究水平和質量大有好處,政府管理與事業支撐也相得益彰。
2. 形容貴州地形高低起伏大
(1)高原為主,地勢西高東低,喀斯特地形廣布(地表崎嶇)。(3分) (2)旅遊資源豐富多樣(獨具特色),價值突出(美學價值、科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高),地域組合狀況好。(3分) 交通不便(生態環境脆弱)。(1分) (3)自然原因:降水豐沛、集中(氣候暖濕);山高坡陡(喀斯特地貌廣布);土層較薄,易發生侵蝕。(3分) 人為原因:濫砍濫伐(過度樵採)、不合理耕作方式(過度開墾)、工礦建設等。(任選兩項,2分) 關聯性災害:滑坡、泥石流、山洪、旱災。(任選三項,3分) 試題解析: (1)考查學生對地形特徵的描述,地形特徵主要對海拔高低、地勢起伏、主要地形類等,貴州地處雲貴高原,圖中顯示西高東低,地勢起伏大,崎嶇不平,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2)資源本身的評價主要包括旅遊資源的質量特徵(如其美感度、奇特度、醫療價值、體育價值等),豐度和集聚程度,環境容量等。貴州各地的奇山異水、獨特的酒文化、豐富的民族風情、名勝古跡表明旅遊資源豐富,奇山異水喀斯特地貌有科學價值、美學價值;名勝古跡就有歷史文化價值等,不同的地方資源類型不同,如赤水的紅色旅遊資源、黃果樹瀑布、安順的喀斯特地貌、黔東南的民族風情等,環境容量大。但貴州地處偏遠的西南內陸地區,地勢起伏大,崎嶇不平,基礎設施跟不上經濟的發展,尤其交通,遠離消費市場,旅遊業受限制。 (3)石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種,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南地區,雖然地處濕潤區,但由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水資源有限;在不合理的開發中,不斷的破壞植被,濫砍亂伐,過度的開墾,不合理的工礦開發,水土流失嚴重,肥力大量流失,土壤貧瘠,土地退化,荒漠化不斷擴展。 石漠化的產生是因為植被的破壞,造成水土流失,加上地勢起伏大,容易產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植被的破壞,荒漠化的擴展,調節氣候的功能不斷減弱,降水變化大,造成旱澇災害頻發。
3. 貴州國土和氣象部門對27個縣(市、區)發布怎樣地災氣象風險預警
9月4日下午復,貴州省政府防汛抗旱制指揮部發布防汛預警,由於強降雨帶東移南壓,全省強降雨范圍擴大。
隨著新一輪暴雨天氣的加強擴大,我省北部地區地質災害氣象風險大幅增加。9月4日下午,省國土和氣象部門對27個縣(市、區)發布地災氣象風險預警,其中7個橙色預警,20個黃色預警。
具體預報預警內容為:
9月4日夜間到9月5日白天
(即9月4日20:00——9月5日20:00)
橙色預警7個
(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高)
赤水、習水、仁懷、桐梓、正安、道真、務川
黃色預警20個
(地質災害氣象風險較高)
沿河、德江、思南、印江、水城、盤州、六枝、鍾山、普安、晴隆、興義、安龍、冊亨、七星關、赫章、納雍、大方、黔西、織金、金沙
4. 貴州省地質災害有哪些特點
貴州省地質地理條件特殊,地質環境脆弱,按照國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劃分,全省均為地質災害易發區,是全國地質災害的重災區之一,具有「全、重、多」的特點。根據貴州省已完成的74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全省有高易發區8個,面積3.8萬km2,中易發區16個,面積11.5萬km2,低易發區10千,面積2.3萬km2。目前己查明地質災害點8905處,其中,對人和財產構成威脅的隱患點6618處。據統計,2003~2007年,貴州全省共發生地質災害1933起,直接經濟損失約2.65億元。成功避讓了71起地質災害,避免3429人傷亡和8292萬元的經濟損失。
貴州省是一個地質災害嚴重多發的地區,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種類多:由於貴州省地處雲貴高原向廣西丘陵平原過渡的斜坡地帶,地質災害中常見的類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而貴州的地裂縫常常是崩、滑、塌在地表的一種反映。其中,對人民生命財產危害最嚴重的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貴州省地質災害以中小規模為主(佔90%以上),大型或巨型較少。但幾乎每年都有重大級以上的地質災害發生。一般情況是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質災害規模較小,而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產生的規模則相對較大。1993年以來全省共發生重大級以上的地質災害58起,其中死亡30人以上或經濟損失l000萬元以上的特大級災害有18起,而且或多或少都有人為因素的影子。
(二)分布廣:在地域的分布上,貴州全省9個地(州、市)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發生,但最頻發的主要集中在遵義、畢節、六盤水、黔西南和銅仁地區,其分布與地理地貌、地質構造、岩土結構、氣候等有著密切的關系。經統計分析,全省突發性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5—9月,平均每月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40—60起,佔全年發生地質災害總數的35—90%,是地質災害高發期;其次是4月和10月,平均每月發生地質災害10起左右,佔全年發生地質災害總數的5—l0%左右,是地質災害中發期;1—3月、11—12月兩個時段,每月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1—3起,佔全年發生地質災害總數的0.5—1.0%,是地質災害低發期。
(三)易誘發:根據資料統計,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誘發因素有大氣降水自然因數和人類工程活動影響的作用。由於貴州境內多屬山地,受地形地貌的影響,降雨在區域和季節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除普降暴雨誘發群發性地質災害以外,因為局地暴雨而誘發的突發性地質災害也是貴州省的一大特徵。在工程施工建設中,由於防災意識不強,人們在工程建設中常不自覺地出現一些不合理的工程活動,例如不合理的規劃選址、不切實際的工程設計、不合理的切坡、采砂、採石、地下水開采等人為誘發地質災害現象也較為突出;隨著礦產資源開發強度的增加,采區內地表移動變形迅速發展;再加上陡坡墾植,植被破壞等原因,導致地質體失穩因素增加或加劇,地質災害隱患呈高速增長的趨勢。特別是貴州省煤炭等礦產資源豐富,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對資源開發力度高速增長,采空區導致的地面不均勻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日漸突出,甚至還進一步導致邊坡失穩,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產生。在各大礦區各種地質災害在迅速增長,無論在災害隱患點的數量、規模、危險性、危害性都在呈指數級增長的趨勢,受脅人口、受脅的工程設施和財產在不斷增多,危害很大。
(四)影響大:一是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經濟損失。據不完全統計,自1993年以來,貴州全省共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5012起,其中造成有人員傷亡的237起,造成1090人死亡,29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23.98億元。平均每年發生地質災害358起,造成人員傷亡的約17起,死亡80人左右,直接經濟損失接近2億元。二是破壞城鎮、礦山、企業。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摧毀了大量城鄉建築設施、耕地、工廠和交通干線。如烏江源頭的大方縣城滑坡、中游地段的思南、石阡、沿河等縣城滑坡,印江縣城的岩口、杉樹完小滑坡,赤水大同滑坡等,滑坡體規模大,危害嚴重。三是破壞鐵路、公路、航道,威脅交通安全。如1996年6月1日,黃平縣重安江泥石流致死22人,失蹤13人,毀橋1座,經濟損失1000萬元;2003年5月11日1時55分,黔東南州三穗縣台烈鎮台烈村三穗至凱里高速公路平溪特大橋3號橋墩附近發生滑坡,造成35人死亡,1人受傷,16間工棚被毀,直接經濟損失大於1000萬元;2003年12月14日13時05分,黔西南州望謨縣在建的岜饒鄉鄉村公路在岜饒鄉頂棚村隴逛組梨樹坪路段發生山體滑坡,造成民工死亡10人,重傷7人,輕傷12人。四是破壞水利、水電工程。如1996年9月19日凌晨1時,印江縣岩口發生山體滑坡,方量260萬m3,造成3人死亡,2人失蹤,滑體阻斷印江河,形成堰塞湖,上游10餘公里的朗溪鎮l座小型電站、2個提水站、4個村1830戶居民房屋及3000畝良田被淹沒,直接經濟損失達1.5億元。五是影響資源開發,阻礙山區經濟發展。隨著經濟工程建設活動的加速發展,與工程建設活動有關而發生人員死亡的地質災害有加劇的趨勢。如2003年發生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地質災害死亡人數較2002年上升了4.7倍(2002年5起13人,2003年是8起62人)。2004年12月3日凌晨3時40分左右,貴州省納雍縣騌嶺鎮左家營村岩腳組N側400米處陡崖臨空面發生一起山體基岩崩塌事件,造成44人死亡,13人受傷的特大地質災害。造成騌嶺一帶煤礦停采達半年,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5. 貴州省畢節地區發生過哪些的地質災害
畢節地質地貌環境:
貴州省是一個地質災害嚴重多發的地區,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種類多:由於貴州省地處雲貴高原向廣西丘陵平原過渡的斜坡地帶,地質災害中常見的類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而貴州的地裂縫常常是崩、滑、塌在地表的一種反映。其中,對人民生命財產危害最嚴重的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貴州省地質災害以中小規模為主(佔90%以上),大型或巨型較少。但幾乎每年都有重大級以上的地質災害發生。一般情況是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質災害規模較小,而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產生的規模則相對較大。1993年以來全省共發生重大級以上的地質災害58起,其中死亡30人以上或經濟損失l000萬元以上的特大級災害有18起,而且或多或少都有人為因素的影子。
(二)分布廣:在地域的分布上,貴州全省9個地(州、市)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發生,但最頻發的主要集中在遵義、畢節、六盤水、黔西南和銅仁地區,其分布與地理地貌、地質構造、岩土結構、氣候等有著密切的關系。經統計分析,全省突發性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5—9月,平均每月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40—60起,佔全年發生地質災害總數的35—90%,是地質災害高發期;其次是4月和10月,平均每月發生地質災害10起左右,佔全年發生地質災害總數的5—l0%左右,是地質災害中發期;1—3月、11—12月兩個時段,每月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1—3起,佔全年發生地質災害總數的0.5—1.0%,是地質災害低發期。
(三)易誘發:根據資料統計,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誘發因素有大氣降水自然因數和人類工程活動影響的作用。由於貴州境內多屬山地,受地形地貌的影響,降雨在區域和季節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除普降暴雨誘發群發性地質災害以外,因為局地暴雨而誘發的突發性地質災害也是貴州省的一大特徵。在工程施工建設中,由於防災意識不強,人們在工程建設中常不自覺地出現一些不合理的工程活動,例如不合理的規劃選址、不切實際的工程設計、不合理的切坡、采砂、採石、地下水開采等人為誘發地質災害現象也較為突出;隨著礦產資源開發強度的增加,采區內地表移動變形迅速發展;再加上陡坡墾植,植被破壞等原因,導致地質體失穩因素增加或加劇,地質災害隱患呈高速增長的趨勢。特別是貴州省煤炭等礦產資源豐富,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對資源開發力度高速增長,采空區導致的地面不均勻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日漸突出,甚至還進一步導致邊坡失穩,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產生。在各大礦區各種地質災害在迅速增長,無論在災害隱患點的數量、規模、危險性、危害性都在呈指數級增長的趨勢,受脅人口、受脅的工程設施和財產在不斷增多,危害很大。
(四)影響大:一是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經濟損失。據不完全統計,自1993年以來,貴州全省共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5012起,其中造成有人員傷亡的237起,造成1090人死亡,29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23.98億元。平均每年發生地質災害358起,造成人員傷亡的約17起,死亡80人左右,直接經濟損失接近2億元。二是破壞城鎮、礦山、企業。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摧毀了大量城鄉建築設施、耕地、工廠和交通干線。如烏江源頭的大方縣城滑坡、中游地段的思南、石阡、沿河等縣城滑坡,印江縣城的岩口、杉樹完小滑坡,赤水大同滑坡等,滑坡體規模大,危害嚴重。三是破壞鐵路、公路、航道,威脅交通安全。如1996年6月1日,黃平縣重安江泥石流致死22人,失蹤13人,毀橋1座,經濟損失1000萬元;2003年5月11日1時55分,黔東南州三穗縣台烈鎮台烈村三穗至凱里高速公路平溪特大橋3號橋墩附近發生滑坡,造成35人死亡,1人受傷,16間工棚被毀,直接經濟損失大於1000萬元;2003年12月14日13時05分,黔西南州望謨縣在建的岜饒鄉鄉村公路在岜饒鄉頂棚村隴逛組梨樹坪路段發生山體滑坡,造成民工死亡10人,重傷7人,輕傷12人。四是破壞水利、水電工程。如1996年9月19日凌晨1時,印江縣岩口發生山體滑坡,方量260萬m3,造成3人死亡,2人失蹤,滑體阻斷印江河,形成堰塞湖,上游10餘公里的朗溪鎮l座小型電站、2個提水站、4個村1830戶居民房屋及3000畝良田被淹沒,直接經濟損失達1.5億元。五是影響資源開發,阻礙山區經濟發展。隨著經濟工程建設活動的加速發展,與工程建設活動有關而發生人員死亡的地質災害有加劇的趨勢。如2003年發生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地質災害死亡人數較2002年上升了4.7倍(2002年5起13人,2003年是8起62人)。2004年12月3日凌晨3時40分左右,貴州省納雍縣騌嶺鎮左家營村岩腳組N側400米處陡崖臨空面發生一起山體基岩崩塌事件,造成44人死亡,13人受傷的特大地質災害。造成騌嶺一帶煤礦停采達半年,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6. 國土資源部關於公布第二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名單的通知
國土資發〔2011〕1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為進一步推進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的規范化、標准化,完善縣級地質災害防災機制體制,我部從2009年開始在全國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近兩年來,各地結合實際,採取多種措施,完成了首批「十有縣」建設以及第二批「十有縣」的驗收,「十有縣」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的通知》(國土資發[2009]46號),現對在2010年通過驗收的北京市房山區等第二批545個縣(市、區)名單予以公布。
希望各「十有縣」總結經驗,再接再厲,爭取更大的進步和成績。同時,希望其他地區以他們為榜樣,在今後的工作中扎扎實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的各項工作,努力開創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新局面,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附件:第二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名單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五日
附件
第二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名單
(共545個)
北京市(9個):
房山區、門頭溝區、延慶縣、密雲縣、懷柔區、平谷區、海淀區、豐台區、石景山區
河北省(24個):
平山縣、贊皇縣、阜平縣、易縣、淶水縣、唐縣、永年縣、邯鄲縣、峰峰礦區、臨城縣、內邱縣、遵化市、遷安市、撫寧縣、平泉縣、灤平縣、隆化縣、豐寧縣、鷹手營子礦區、宣化縣、張家口市宣化區、沽源縣、張北縣、陽原縣
山西省(21個):
清徐縣、太原市尖草坪區、陽曲縣、太原市杏花嶺區、澤州縣、長子縣、屯留縣、沁源縣、潞城市、武鄉縣、平順縣、晉中市榆次區、太谷縣、祁縣、平遙縣、靈石縣、壽陽縣、和順縣、左權縣、寧武縣、河曲縣
內蒙古自治區(4個):
赤峰市元寶山區、阿魯科爾沁旗、豐鎮市、察哈爾右翼中旗
遼寧省(7個):
庄河市、海城市、岫岩縣、清原縣、寬甸縣、東港市、蓋州市
吉林省(10個):
長春市雙陽區、通化市二道江區、柳河縣、通化縣、輝南縣、白山市渾江區、白山市江源區、蛟河市、磐石市、汪清縣
黑龍江省(30個):
延壽縣、依蘭縣、尚志市、五常市、龍江縣、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海林市、穆棱市、湯原縣、樺南縣、肇源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雞東縣、雞西市恆山區、寶清縣、雙鴨山市嶺東區、鐵力市、伊春市美溪區、勃利縣、七台河市茄子河區、蘿北縣、黑河市愛輝區、遜克縣、五大連池市、黑河市五大連池風景區、嫩江縣、孫吳縣、慶安縣、大興安嶺加格達奇區、塔河縣
江蘇省(11個):
南京市棲霞區、南京市浦口區、鎮江市京口區、句容市、邳州市、新沂市、徐州市賈汪區、宜興市、灌雲縣、東海縣、贛榆縣
浙江省(19個):
杭州市蕭山區、餘杭區、桐廬縣、富陽市、溫州市甌海區、樂清市、瑞安市、蒼南縣、泰順縣、長興縣、新昌縣、磐安縣、天台縣、龍游縣、江山市、青田縣、松陽縣、景寧縣、慶元縣
安徽省(14個):
東至縣、青陽縣、旌德縣、郎溪縣、廣德縣、寧國市、樅陽縣、桐城市、休寧縣、黟縣、黃山市屯溪區、黃山市徽州區、金寨縣、舒城縣
福建省(30個):
閩侯縣、福州市馬尾區、平潭縣、福清市、廈門市集美區、廈門市海滄區、周寧縣、蕉城區、屏南縣、莆田市城廂區、莆田市涵江區、安溪縣、南安市、泉州市洛江區、南靖縣、長泰縣、華安縣、龍岩市新羅區、永定縣、上杭縣、長汀縣、武平縣、大田縣、清流縣、沙縣、南平市延平區、建甌市、浦城縣、邵武市、武夷山市
江西省(31個):
修水縣、星子縣、九江縣、彭澤縣、上饒縣、廣豐縣、婺源縣、豐城市、高安市、上高縣、奉新縣、資溪縣、黎川縣、南豐縣、廣昌縣、遂川縣、崇義縣、興國縣、南康市、大余縣、石城縣、龍南縣、上猶縣、安遠縣、樂平市、景德鎮市昌江區、上栗縣、蘆溪縣、萍鄉市湘東區、萍鄉市安源區、南昌市灣里區
山東省(20個):
沂源縣、安丘市、萊蕪市萊城區、文登市、乳山市、臨沂市蘭山區、臨沂市羅庄區、臨沂市河東區、平邑縣、沂南縣、郯城縣、臨沭縣、費縣、莒南縣、濟南市
歷城區、泰安市泰山區、泰安市岱嶽區、肥城市、寧陽縣、金鄉縣
河南省(16個):
新密市、欒川縣、三門峽市湖濱區、義馬市、商城縣、方城縣、平頂山市石龍區、汝州市、泌陽縣、林州市、安陽縣、淇縣、衛輝市、博愛縣、永城市、濟源市湖北省(21個):
遠安縣、宜都市、宜昌市點軍區、通山縣、通城縣、崇陽縣、咸寧市咸安區、咸豐縣、來鳳縣、宣恩縣、黃石市鐵山區、黃石市西塞山區、陽新縣、鄖西縣、丹江口市、竹溪縣、十堰市茅箭區、英山縣、松滋市、南漳縣、應城市
湖南省(40個):
寧鄉縣、湘鄉市、醴陵市、株洲縣、衡山縣、衡陽縣、祁東縣、常寧市、衡東縣、平江縣、臨湘市、岳陽縣、桃源縣、常德市鼎城區、桃江縣、隆回縣、邵東縣、綏寧縣、武岡市、新寧縣、雙峰縣、漣源市、冷水江市、辰溪縣、麻陽縣、芷江縣、漵浦縣、汝城縣、永興縣、郴州市蘇仙區、永州市冷水灘區、雙牌縣、江華縣、道縣、新田縣、寧遠縣、永順縣、花垣縣、桑植縣、慈利縣
廣東省(37個):
廣州市蘿崗區、深圳市羅湖區、福田區、南山區、鹽田區、龍崗區、寶安區、珠海市斗門區、香洲區、金灣區、汕頭市金平區、龍湖區、佛山市南海區、樂昌市、仁化縣、河源市連平縣、和平縣、梅州市平遠縣、豐順縣、惠州市惠陽區、大亞灣經濟開發區、汕尾市陸河縣、海豐縣、江門市台山市、鶴山市、陽江市陽西縣、湛江市雷州市、坡頭區、肇慶市四會市、懷集縣、清遠市佛岡縣、清新縣、潮州市饒平縣、潮安縣、揭陽市揭東縣、揭西縣、雲浮市鬱南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5個):
鳳山縣、宜州市、田東縣、平果縣、資源縣
海南省(6個):
保亭縣、昌江縣、瓊中縣、陵水縣、五指山市、白沙縣
重慶市(10個):
萬盛區、巴南區、北碚區、長壽區、潼南縣、雲陽縣、巫山縣、奉節縣、彭水縣、綦江縣
四川省(26個):
榮縣、巴中市巴州區、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綿陽市安縣、江油市、三台縣、內江市資中縣、隆昌縣、雅安市雨城區、天全縣、蘆山縣、石棉縣、漢源縣、寶興縣、滎經縣,廣安市廣安區、華鎣市、鄰水縣、岳池縣、武勝縣、甘孜州康定縣、丹巴縣,阿壩州小金縣,涼山州甘洛縣
貴州省(61個):
修文縣、貴陽市烏當區、貴陽市雲岩區、貴陽市南明區、遵義市紅花崗區、余慶縣、務川縣、鳳岡縣、湄潭縣、道真縣、正安縣、綏陽縣、桐梓縣、赤水市、習水縣、六盤水市六枝特區、盤縣、水城縣、安順市西秀區、普定縣、鎮寧縣、紫雲縣、黔南州福泉市、貴定縣、龍里縣、惠水縣、長順縣、羅甸縣、平塘縣、獨山縣、荔波縣、三都縣、天柱縣、岑鞏縣、從江縣、麻江縣、錦屏縣、黃平縣、丹寨縣、台江縣,興義市、興仁縣、貞豐縣、晴隆縣、普安縣、大方縣、赫章縣、金沙縣、畢節市、織金縣、威寧縣、納雍縣,銅仁市、玉屏縣、萬山特區、松桃縣、沿河縣、德江縣、思南縣、石阡縣、印江縣
雲南省(35個):
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宜良縣、昭通市昭陽區、鹽津縣、水富縣、曲靖市麒麟區、沾益縣、會澤縣、玉溪市紅塔區、龍陵縣、昌寧縣、騰沖縣、南華縣、姚安縣、大姚縣、開遠市、元陽縣、河口縣、文山縣、丘北縣、西疇縣、江城縣、孟連縣、南澗縣、漾濞縣、永平縣、潞西市、華坪縣、玉龍縣、香格里拉縣、維西縣、臨滄市臨翔區、滄源縣、耿馬縣
西藏自治區(5個):
亞東縣、芒康縣、波密縣、察隅縣、洛扎縣
陝西省(19個):
西安市臨潼區、西安市灞橋區、寶雞市金台區、太白縣、長武縣、淳化縣、韓城市、白水縣、商洛市商州區、鎮安縣、安康市漢濱區、鎮坪縣、洋縣、留壩縣、府谷縣、定邊縣、志丹縣、甘泉縣、銅川市印台區
甘肅省(19個):
蘭州市七里河區、酒泉市肅州區、山丹縣、肅南縣、天祝縣、古浪縣、白銀市平川區、會寧縣、通渭縣、漳縣、天水市秦州區、清水縣、隴南市武都區、文縣、東鄉縣、臨夏縣、迭部縣、鎮原縣、崇信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4個):
固原市彭陽縣、涇源縣、隆德縣,中衛市海原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1個):
尼勒克縣、特克斯縣、霍城縣、察布查爾縣、阜康市、沙灣縣、烏蘇市、烏魯木齊縣、哈巴河縣、阿勒泰市、富蘊縣
7. 我想在貴州的習水和赤水選一下購房養老!請問哪個更適宜居住呢(氣候條件,地質災害,經濟條件,自然環境等方
赤水是個福地,氣候也不錯,沒有什麼大的災害,你就放心的在那裡養老把。現在的房價在3000到4000一個平方
8. 地震的實質是地內熱核強爆炸
地球每年發生5萬次地震,有感地震也有1萬次左右,地震的能量很大,災變也很頻繁,就中國地震記錄從公元前780年到公元1976年2756年期間共發生≥6M大震685次,平均0.248次/年。即兩年一大震。其中≥8M強震22次,佔大震總數的0.165%;7M地震129次佔大震總數的18.2%。1900~1984年發生≥6M大震623次,平均7.33次/年。1900~1980年全球共發生≥6M地震7938次,≥7M地震1484次,>8M地震99次,地球地震每年釋放的能量為1020J。地震級別與能量對比見表5-1。
表5-1 里氏地震級別能量分布表
注:其中8.30M地震能量相當於1000顆廣島原子彈的威力。
中國近年來發生8級以上地震23次(1303~2008年),其中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脫8.6M地震,能量為1018J。
據不完全統計,自1303年來中國發生過的8級以上地質共23次。包括1303年山西洪洞、1515年雲南永勝、1556年陝西華縣(死亡83萬人的世界最多的地質死亡人數)、1604年福建泉州(海域)、1608年山東郯城、1668年山東臨沂、1678年河北三河平谷、1695年山西臨汾、1739年寧夏平羅銀川、1812年新疆伊寧、1830年河北磁縣、1833年雲南嵩明、1842年新疆巴里坤、1902年新疆阿圖什、1920年台灣花蓮、1920年寧夏海源、1931年新疆富蘊、1950年西藏察隅、1951年西藏當雄、1972年台東近海、1976年河北唐山、2001年青海昆侖山、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等。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的9級地震、海嘯波及十幾個國家,死亡35萬人。
公元前80年到1980年,全球共發生死亡人數>1000人的地震325次,共死亡589.5萬人。這些地震能量巨大,地質構造獨特,但地震前後徵候都具有明顯的地內熱核強爆特徵,應該列為地內熱核能考證的研究重點。還有更多的6級以上的地震,地質構造背景和動力學特點,也都符合熱核強爆動力圓涌構造理論,其中地質構造運動圓涌特徵明顯,有地面碎裂現象者,也可選作考察重點,以便為地震地質學找出更確切的發震機理和監測預報途徑。目前國家也對2008年5月12日汶川8級地震成因進行大型科學考證,但總的布署仍未放在地內熱核強爆動力圓涌災變的理論基礎上,能否探索到本質的真正動力真諦,仍值得擔心。2008年5月20日作者曾向有關部門、領導及專家就汶川地震的核動力圓涌成因、具體的區域幔-殼地質構造背景,以及進一步考證內容提交過專題報告,附有插圖3幅。
地震形成的原因很多,條件也很復雜,但強震主要起於地內強熱爆炸,現就其有代表性的強震分析論證如下:
1.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03時在河北唐山發生7.8級地震(按理應該是8.0級),當日18時45分又在附近灤縣發生了7.1級強震,這次地震震前有一系列徵兆,例如長期乾旱無雨,地溫增升,地下水位涌升,動物異常等。地震時出現藍光、地聲和電磁輻射異常,整個唐山市建築幾乎全部被破壞,死亡24萬人,地震破壞區210萬km2。引起強震的原因,至今尚無明確結論。如此巨大的能量,相當於1000顆廣島原子彈的威力,2×1016J的能量源自何處一直是個疑問。在後期傷病員的治療中發現普遍患放射性皮膚癌,至於是否還存在其他放射性傷害現象,有無其他氣體、粒子噴射等有待進一步考證。這與前述的通古斯、北京王恭廠、保定-白洋淀、印度死丘大爆炸相似,同樣存在地內強熱核爆炸的機理。從深部地質構造背景條件分析,本地段存在地幔熱圓涌的結構特徵,為了推動地震地質學的研究,今後應開展有關地下核試驗與地震有關特徵的對比考證。
2.智利地震
1960年5月21日發生的智利地震,從5月21日至6月22日在1400km長的沿海狹長地帶中,連續發生225個強烈地震,其中8級以上3次,7級以上地震10次。震中區建築物全部破壞,約13萬km2的地面沉降2m,強烈的地震海嘯浪高達6m,使沿海地帶遭到嚴重損失。海岸崩塌,港口、倉庫、建築物等,或沉入海中,或被海浪捲走。智利山區發生數以千計的山體滑坡,使交通中斷,河流阻塞。地震引起的火山噴發,火山煙雲高達6000m,遮天蔽日。海嘯波浪橫掃太平洋,向西先後襲擊紐西蘭、夏威夷、菲律賓和日本等地,而以日本受災最重,此次地震死亡5700餘人。
2007年11月14日12時(當地時間)智利北部沿海再次發生7.7級地震,當日下午3時44分又發生5.7級餘震,幾乎同時阿根廷西部聖胡安也發生4.5級地震。
根據地質構造背景分析,本地帶地內岩漿活動強烈應屬於地內熱核強爆型地震。
3.華縣大地震
1556年1月23日發生在陝西華縣華山中生代花崗岩侵入體北側的8.0級強震,地面破壞嚴重,死亡83萬人,是歷史上傷亡人數最多的地震災害。此處地下深處存在一個隱伏的岩漿熱點,圓形涌升通道,在赤水的黃土源下也存在一個直徑600m的圓涌構造,近年來它一直在驅動著西安東北向的地裂縫活動。這些都是地內深源強熱動力沖擊所致,由於年代久遠,記錄不全,缺乏輻射技術觀測,今後應補作若干項核輻射後期效應、深源噴射粒子、粉塵粒子的采樣分析,這一事件的地內熱核爆炸性質是不難證實的。
綜上所述盡管地震的地源類型很多,呈現的導生應力狀態千差萬別,但從蘊震原理和激發能源方面應該重新認識,用現代核能爆炸知識,核技術追蹤和氣體徑跡方法去追蹤歷史強震,就會取得新的啟示和認識,指導今後的地震地質研究。
4.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8.0級地震造成重大的損失,由於地震處於居民較密集的基岩山區其破壞性就更顯突出,估計受災范圍達8000km2,受災人口約2000萬,汶川地震總能量估計為600萬t(TNT)炸葯爆炸,約相當於6000顆廣島原子彈的爆炸威力。死亡8萬人,傷20多萬人。住房大量損毀,交通等設施破壞嚴重,引起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造成數十處堰塞湖,直接經濟損失8451億元,救災工作十分艱巨。
汶川地震的動力背景如何?需要認真查證研究。從區域深部地震地質動力結構考慮,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交界處有一個直徑240km的汶川幔坪(原),這是一個中型圓涌結構。東南半圓為馬爾康幔凹,中生代晚期以來地表持續隆升。這個圓涌結構的中心位於本次地震中的映秀,Φ形斷裂帶即為龍門山斷褶帶。映秀幔涌(強熱爆圓涌中心)的高強熱隱爆形成汶川地震,並引發包括持續近百日的多次中強餘震。地震以強烈的垂向沖擊為主,使青藏高原東部地表隆升4~6cm,四川盆地一側則下沉3~5cm,同時也伴隨龍門山斷裂帶的水平錯移。與汶川幔坪圓涌對應的是甘孜幔坪(圓涌),中心在甘孜附近,直徑也是240km。峨眉幔涌(熱圓涌)是甘孜幔坪最活躍的次級構造,甘孜-峨眉深岩漿中心自二疊紀以來一直很活躍,對青藏高原、川滇地區的地質構造乃至中國西部的地質構造起著重要的控製作用,直到今日的汶川地震。成都市區正處在幔隆與龍泉山幔凹的交叉地段,由於動力牽制干擾,加上巨厚的新生代鬆散堆積緩沖,所以破壞程度較低。地震前從衛星上探測到熱紅外異常,表示伴隨深部熱能的上涌,地震期間陰雨不斷則表示地內向上散發了大量的水熱氣體組分。按照深源熱動力規律,地震前後地內會散發一系列氣體、水分、熱流和幔源組分,直到次年(2009年)的7月14~16日汶川、成都地區還遭遇了暴雨災害,發生大范圍的洪澇、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及至後來的玉樹地震,舟曲、隴南的山洪、泥石流均屬於汶川深源強熱動力事件,說明地震的地內余能仍在繼續散發。
據徐道一研究 ,汶川地震是青藏滇緬印尼歹字型構造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近年來由這一地帶中地內強爆岩涌形成一系列強震大震,都可以找出具體的地質結構和地球動力學背景。
據最近報道,汶川地震區的青川縣紅光東河口地震斷裂發生隆起,2009年2月初發現地熱流和可燃天然氣湧出,這正表明地震的深源熱核余效,是否還有放射性元素、氣體和射線粒子溢出,仍有待補充探測。同時溢湧出可燃性天然氣也表明地震的熱核余能還在進行石油、天然氣的無機聚合,也是熱核圓涌構造地內聚造石油、天然氣的又一現實演示。作者曾就汶川地震的有關地球動力和發震機理提出見解致函有關部門,並對繼續進行觀測和地震地質研究提出建議方案。希望藉此推動深源強熱動力爆炸理論的研究,找出地球深部的災害動力源。以此推動地震地質科學的研究(圖5-4)。
2010年1月13日海地發生了7.3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3km,破壞嚴重,死亡20萬人。1月1日西藏日喀則發生5.0級地震,4日索羅門群島發生7.2級強震,24日山西運城4.8級地震,31日重慶四川交界處發生5.0級地震,2月18日中俄交界處發生7.2級強震。2月25日雲南楚雄5.1級地震,26日西藏日喀則又發生5.0級地震,台灣花蓮海域5.1級地震。2月27日智利發生8.8級強震,餘震60餘次,其中5.0級者11次,震源深度35km。這次近百年罕見的強震呈現的總能量約為500億t(T.N.T)當量,造成海底400km長的地震斷裂,同時發生波及太平洋廣大地區的海嘯。3月11日又發生兩次7.2級、7.1級強餘震。同日日本沖繩發生6.1級地震,阿根廷北部6.1級地震,秘魯4.2級地震。本地帶1960年曾發生過9.5級特強地震,歷史古城庫里科被夷為平地,90%以上建築物被毀。本地帶也是世界銅礦床最集中的地區,地震與銅礦床同受相近的深源強熱動力控制,地震導致世界銅價暴漲。
同期由於北極地區兩次的地內強冷濤動爆噴的地球動力騷動,北亞、北歐和北美洲同步發生2~3次幾十年罕見的低溫奇寒、冰雪冷凍災害,阿爾泰、內蒙古、玉門的暴風雪、華北近海的兩次冰封凍、很多地區的暴風雨洪澇。還有南極冰蓋的崩解,3月初巴西、秘魯、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的暴風雨,3月4日台灣高雄的6.8級地震,6日印尼的6.8級地震,唐山附近的三次4.0級地震,3月14日前後太平洋地區發生的4次5.0級以上地震。相應地導致火山活動和隱火山岩漿的增強。在這短短的60天之內,全球連續發生這近50~60年罕見的群發性災害,表明地球深部的強熱動力連發,這類強熱動力散點狀爆發,不是有人認為的板塊擠壓,而是地內10~40km范圍內的散點狀強爆、迸發。地球動力和災害的如此集中展現實屬難得的破解,研究地球動力機制的絕好時機,地面有很廣泛的陸上、海域氣象地況觀記錄,空中有全球覆蓋連續的衛星氣象雲圖和紅外、微波地表溫度掃描數據,如能開展一次全球性多專業的地球動力學大對比、分析、研討,就可能對深源強爆熱動力的背景、機理和時空分布規律得出較確切實時的、全面的闡述,發現其間的相關規律,深化對地球現實動力學的認識,促進地球災害鏈的研究、監控和預測。地球動力與災害系統諸因子錯綜復雜,要企圖找出其間的時空分布關系對現有地球科學理論依然是嚴重的挑戰。
圖5-4 汶川地震的深源強熱動力背景
另外近半年來貴州、雲南部分地帶持續嚴重乾旱,印尼、美墨邊界、西昆侖、玉樹陸續發生6級以上強地震,這些災變與地質構造、地球動力背景間存在相關性。根據天大旱、地大震、天大雨、人大疫的客觀規律,2007年川渝大旱與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因果對應,一年之後這一地帶必然會有地震等嚴重災難。
地震發震機制一直是影響預測的理論基礎,近來地震地質學家林愛明根據1931年新疆富蘊8.0M地震、1994年玻利維亞8.3M地震、1999年台灣7.6M地震、2001年昆侖山7.8M地震以及「南非Verdefort隕擊坑」等事件的考察研究,證實地震過程中所產生的「假熔岩」、強爆角礫岩、含角礫熔岩、強沖擊變質岩、千糜岩、重熔岩漿注入脈體、氣孔杏仁狀結構、強沖擊錐組構、高溫高壓礦物岩石等現象,此類與地震相關的岩漿事件,對闡明地震發生機制有很大的貢獻。地震地質的無數實例表明,絕大部分地震、火山,特別是破壞性強震均源於地內的特高能強爆,與震下核試驗和隕擊事件相似,急劇的爆炸、膨脹引起深部岩漿向上噴涌,造成這一系列地質、岩漿事件。近年來的主要強震所發生的宏觀地質構造部位,均處於深源高能強爆圓涌構造的邊緣或頂部。2010年5月9日發生於泰國旁的印尼圓涌蘇門答臘島西南邊緣的7.2M地震等強力地質事件的岩漿響應標志為研究地震發生機制、促進監測、預報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
2010年4月14日發生的玉樹7.1M地震,就發生在直徑20km的結古圓涌的頂部,另外有兩個直徑10km的直門達圓涌和結隆圓涌,前者為β25的玄武岩通道,後者為底為β25玄武岩通道上的古近—新近紀上疊圓形盆地。它們是結古基性岩盆的次級Y形對偶圓涌,從地貌面結構顯示結古圓涌在第四紀以來曾涌爆一次。比這次震級要高一級以上。由於震源較淺,能量有限,所以沒牽動它的兩個次級圓涌。這次的烈度破壞程度,與結古圓涌整合,地表破裂也是繞中心旋扭展布。證明是以重點向上爆涌為主震強力,這正是青藏高原塊體抬升的重要動力,至於是否存在向北東的側擠壓仍有待考證。
同樣的深部強爆沖擊5月5~6日造成重慶幾個縣的狂風(11級)暴雨和巨冰雹災害,受災人口89.73萬人,房屋損毀,農作物受損,估計與玉樹地震相當。5月5~6日玉樹的強雨雪也是地震後效作用,這種強烈的災害,絕不能單靠氣象因素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