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測繪工作方案
Ⅰ 水文地質測繪的基本工作方法
(一)准備工作與野外踏勘
主要工作內容為:①收集與研究工作區已有的自然地理、地質地貌及水文地質資料,對研究區的水文地質條件有初步認識,了解其水文地質研究程度及存在問題,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測繪工作;②凡是有航、衛片的地區,必須充分利用,認真判讀和解譯;③根據需要,選擇有代表性的路線,進行野外踏勘;④做好有關地質、器件等方面的准備。
(二)研究或實測控制性(代表性)剖面
野外水文地質測繪,應首先從研究或實測控制性(代表性)剖面開始。其目的是查明區內各類岩層的層序、岩性、結構、構造及岩相特點,裂隙岩溶發育特徵、厚度及接觸關系,確定標志層或層組,研究各類岩石的含水性和其他水文地質特徵。
剖面應選在有代表性的地段上,沿地層傾向方向布置,要在現場進行草圖的測繪,以便發現問題及時補作,按要求採取地層、構造、化石等標本和水、土、岩樣等樣品,以供分析鑒定之用。在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的地區,最好能多測1~2條剖面,以便於對比。如控制剖面上的某些關鍵部位掩蓋不清,還應進行一定量的剝離或坑探工作。
(三)布置野外觀測線、觀測點
1.觀測線的布置原則
按照用最短的路線觀測到最多內容的原則,沿地質、水文地質條件變化最大的方向布置觀測線,並盡可能多的穿越地下水的天然露頭(泉、暗河出口等)和人工露頭(井、孔等)以及關鍵性的水文地質地段。實際工作中,觀測線的布置方法主要有以下3種:
(1)穿越法:即垂直或大致垂直於工作區的地質界線、地質構造線、地貌單元、含水層走向的方向布置觀測線。該種方法效率高,可以最少的工作量獲得最多的成果,在基岩區或中小比例尺測繪時多用該種方法。
(2)追索法:即沿著地質界線、地質構造線、地質單元界線、不良地質現象周界等進行布點追索(順層追索)。該種方法可以詳細查明地質界線和地質現象的分布規律,但工作量較大。該種方法主要用於大比例尺水文地質測繪。
(3)綜合法(亦稱均勻布點法,全面勘查法):即在工作區內,採用穿越法與追索法相結合的方法布置觀測線。例如,在鬆散層分布區,則垂直於現代河谷或平行地貌變化的最大方向布置觀測線,並要求穿越分水嶺,必要時可沿河谷追索,對新構造現象要認真研究;在山前傾斜平原區,則應沿山前至平原,從洪積扇頂至扇緣(或溢出帶)布置,平行山體岩性變化顯著的方向也應布置觀測線;在露頭較差的地段,有時可用全面勘查法,以尋找地層及地下水露頭;在第四紀地層廣泛分布的平原地區,基岩露頭較少,可採用等間距均勻布點形成測繪網路,以達到面狀控制的目的。
2.觀測點的布置原則
觀測點的布置要求既能控制全區,又能照顧到重點地段。通常,觀測點應布置在具有地質、水文地質意義和有代表性的地段。通常,地質點可布置在地層界面,斷裂帶、褶皺變化劇烈部位、裂隙岩溶發育部位及各種接觸帶;地貌點布置在地形控制點、地貌成因類型控制點、各種地貌分界線,以及物理地質現象發育點;水文地質點布置在泉、井、鑽孔和地表水體處,主要的含水層或含水斷裂帶的露頭處,地表水滲漏地段,水文地質界線上,以及布置在能反映地下水存在與活動的各種自然地理、地質和物理地質現象等標志處,對已有取水和排水工程也要布置觀測點。觀測線、觀測點的技術定額參見有關規范。例如,《供水水文地質勘察規范》(GB50027-2001),見表2-1。
(四)進行必要的輕型勘探和抽水
輕型勘探就是使用輕便工具如洛陽鏟、小螺紋鑽、錐具等進行勘探。
圖2-2 小螺紋鑽(單位:cm)
(3)錐探:即用錐具向下沖入土中,憑感覺來探明疏鬆覆蓋層厚度。探深可達10m以上。用它查明沼澤和軟土厚度、黃土陷穴等最有效。
水文地質測繪中,除全面搜集區內現有的井孔及坑道(礦井)的資料外,還要求在測區進行一些輕型勘探和抽水。例如為取得被掩埋的地層、斷層的確切位置,裂隙或岩溶的發育地段,揭露地下水露頭等資料時,可布置一些坑、槽、淺鑽或物探工作。為取得含水層的富水性資料,需布置一些機井抽水試驗,為取得鬆散層厚度及被覆蓋的基岩構造等,可布置一些物探工作。
(五)作好野外時期的內業工作和室內工作
野外測繪時期,每天都應把當日的野外各項原始資料進行編錄和整理,其內容主要包括:原始記錄的整理、野外草圖的清繪,泉、井、孔等資料的整理,水、土、岩樣的編錄登記,並逐步總結出規律性的認識,野外工作進行一段時間,應當進行階段性的系統整理,一旦發現問題或不足,應立即進行校核或補充工作。
此外,為避免測繪時期組與組之間或相鄰圖幅之間,對一些現象認識不一致或某些界線不銜接,要求各測繪組的調查范圍深入鄰區(組)內一定距離,並常與鄰組進行野外現場接圖。
室內工作的主要內容是:①認真、細致、系統的整理測繪資料,如發現有誤或不足,還應進行補充工作;②完成實驗室水、土、岩樣分析、實驗和鑒定及有關資料整理工作;③做好勘探、野外試驗等資料的整編工作;④編制水文地質圖件(包括具有代表性的水文地質剖面)以及水文地質測繪報告(或圖幅說明書)。通常把水文地質測繪成果納入水文地質調查總的報告中。
傳統的地質、水文地質填圖一般在紙圖上進行,由於野外用紙圖的頻繁使用,所填的地質圖還必須進行清繪,然後再用水彩上色。這種方法的主要缺陷是所填地質圖缺少地質屬性數據,另外還有修改困難、上色不均勻、效率低、不易保存及數據共享性差等缺點。而基於GPS、RS、GIS(簡稱「3 S」技術)的計算機輔助地質填圖具有圖形附帶地質屬性數據的特點,實現了傳統地質圖表達信息的徹底變革,同時還具有隨時修改、高效、實現數據共享、易於保存和傳輸等優點。因此,在水文地質調查工作中,應盡量採用以「3S」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化地質填圖。
Ⅱ 工程地質測繪方法
工程地質需要的測繪資料有很多,測繪方法有很多。
如果非要選擇兩種的版話,就是工程地權質圖測繪、工程地質鑽孔放樣。
如果將工程地質測繪進行分類的話,有如下兩類:
根據研究內容的不同,工程地質測繪可分為綜合性測繪和專門性測繪兩種。
1、綜合性工程地質測繪是對工作區內工程地質條件的各要素全面研究並進行綜合評價,為編制綜合工程地質圖提供資料;
2、專門性工程地質測繪是為某一特定建築物服務的,或者是對工程地質條件的某一要素進行專門研究以掌握其變化規律,為編制專用工程地質圖或工程地質分析圖提供依據。
Ⅲ 工程地質測繪的詳細介紹
工程地質測繪 是工程地質勘察中一項最重要最基本的勘察方法,也是諸勘察工作中走內在前面的一項勘察工作。容它是運用地質、工程地質理論對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各種地質現象進行詳細觀察和描述,以查明擬定建築區內工程地質條件的空間分布和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並按照精度要求將它們如實地反映在一定比例尺的地形設計圖上。配合工程地質勘探、試驗等所取得的資料編製成工程地質圖,作為工程地質勘察的重要成果提供給建築物規劃、設計和施工部門參考。
工程地質測繪應做到:(1)充分收集和利用已有資料,並綜合分析,認真研究,對重要地質問題,必須經過實地校核驗證:(2)中心突出,目的明確,針對與工程有關的地質問題進行地質測繪;(3)保證第一性資料准確可靠,邊測繪,邊整理;(4)注意點、線、面、體之間的有機聯系。為了使同學們能夠掌握工程地質測繪的基本程序及過程,實習擬按生產實際分為資料准備、外業測繪及資料綜合整理等三個階段進行。
Ⅳ 如何科學地進行工程地質測繪
根據測繪內容涵蓋的(環境、范圍、執行難度等)詳細的建立測繪方案、
根據測繪規模及內容合理分配人員、根據測繪內容合理采購測繪儀器(可以咨詢環球測繪)、
嚴謹整理各類測繪數據、力求最真實精準的工程測繪成果!
Ⅳ 工程地質測繪與勘探
地面沉降危害較大或重要的城市,應進行大比例尺工程地質測繪。測量坐標系統宜採用1954年北京坐標系,高程系統宜採用1956年黃海高程系。地形圖上需表示的內容按《工程測量規范》的相應規定及《1∶500,1∶1000,1∶2000地形圖圖示》執行。
查明地表水入滲情況、產流條件、徑流強度、沖刷作用,以及地表水的流通情況、灌溉、庫水位及升降。開展滲水試驗,提供滲透系數。查明地下水水位,提交地下水等水位線圖。
對於地面沉降調查未及或不確切的重要沉降區可施以簡單的鑽探與物探,探測隱伏斷裂、鬆散堆積層的厚度等(如音頻大地電場儀),開展抽注水試驗。
Ⅵ 工程地質測繪要點
1.地形地貌測繪
測繪比例尺1∶5000~1∶10000,根據需要可更大。
宏觀地形地貌:河流、版分水嶺、台地、階地權、溶蝕窪地、地表岩溶湖、地下岩溶湖等位置、界線;微觀地形地貌:溶溝、漏斗、落水洞、入水洞、出水洞、穿山洞、陷落柱、塌陷坑、岩溶泉等。
2.工程地質結構特徵測繪
鬆散堆積物按工程地質分類分層測繪輔以形成時代,基岩分可溶性岩石和非可溶性岩石(隔水層岩石)分層測繪輔以形成時代;重要斷裂採用追索法測繪,統計節理、裂隙、溶孔、溶隙,提交岩性工程地質圖。
3.水文地質測繪
按有關規范執行,提交第四系水文地質圖、基岩水文地質圖、地下水等水位線圖和岩溶水徑流圖。
4.人類工程活動測繪
地表:建築物、道路、橋梁等。地下工程:隧道、地鐵、煤氣管線、給排水管線、人防工程、地下商場、窯洞等。
5.測繪路線
除重要斷裂採用追索法外,其他採用穿越法。
Ⅶ 水庫區的綜合性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測繪工作
早在1954年地質部黃河中下游隊,已經在三門峽水庫區內進行了比例尺為1:50000的地質測繪,並做出了1:50000的水庫綜合性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圖、地貌圖、地下水鹽類分布圖及其他許多圖件,並編制了水庫綜合性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報告。這些地質資料給水庫初步設計階段的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勘察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1954年的水庫地質工作,由於是在精度差以及不合規范要求的1:10000的地形圖上進行的,因此,地形底圖本身以及所有用它做出來的地質圖件,就不能適應它自己的比例尺。為此,195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按照蘇聯的地形測量規范,將水庫區的1:10000的地形圖做了全部重測。但重新測的1:10000水庫地形圖,一般只測到高程為360m,沒有考慮到水庫建成後坍岸與浸沒問題。後來所用的360m高程以上的地形圖是在1957年才完成的。
根據水庫正常高水位達到350m和360m高程,考慮到水庫蓄水後,將產生浸沒、坍岸、沉陷等的影響范圍,因此,在以浸沒為主的地區(渭河、洛河一帶)的地質測繪范圍應達到385m高程;在以坍岸為主的地區(黃河兩岸)則應達到360m高程以外1km的范圍,其地質測繪的總面積為5856km2。
因此,水庫綜合性地質測繪工作,落後於勘探工作,於1958年4月才開始工作。
1.本期工作根據不同的工程地質條件,將水庫劃分為下列三個地區:
(1)潼關以北黃河兩岸,按1:50000的精度,進行綜合性的工程地質測繪;
(2)潼關以西渭河(包括洛河、涇河)兩岸,按1:50000的精度,進行綜合性的水文地質測繪;
(3)潼關以東黃河兩岸及壩址外圍地區進行綜合性的工程地質測繪。在陝縣到岳家河口黃河兩岸,約150km2的范圍內按1:10000的精度,其他地區仍按1:50000的精度進行。
2.根據水庫區的自然地理地質情況,並考慮到便於工作起見,將地質測繪工作分為5個地區進行,即:
(1)渭南區。東起潼關花寨子,西至西安,北達渭河河谷,南到385m高程,地質測繪組組長樊廷平;
(2)涇河區。東起官道鎮,南以渭河為界,西、北各至涇河兩岸385m高程,地質測繪組組長劉百雲;
(3)洛河區。西與涇河區相連,南以渭河為界,東至黃河,北達385m高程,地質測繪組組長龔有奎;
(4)潼北區。新盛鎮以北,韓城以南的黃河兩岸,地質測繪組組長朱鈞;
(5)壩址外圍地區。東起硤石,西至潼關的黃河兩岸,南迄隴海鐵路,北達廟後村,地質測繪組組長陳夢。
各區的人員編制與地質要求,均已在任務書中有詳細的規定和說明,其全部工作已於同年9月底完成外業,11月底提交庫區的總報告及相應的圖件。
Ⅷ 工程地質測繪的介紹
工程地質測繪是工程地質勘察中一項最重要最基本的勘察方法,也是諸版勘察工作中走在前面的權一項勘察工作。它是運用地質、工程地質理論對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各種地質現象進行詳細觀察和描述,以查明擬定建築區內工程地質條件的空間分布和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並按照精度要求將它們如實地反映在一定比例尺的地形設計圖上。配合工程地質勘探、試驗等所取得的資料編製成工程地質圖。
Ⅸ 做土地測繪方面的工作計劃
二、下半年工作計劃
下半年我局將緊緊圍繞市、區重點工程建設,以房地局年度四項重點工作為重心,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今年我局各項工作任務的順利完成。
1、積極配合,推進市區重點工程建設
完成中環線南段、越江隧道等重大工程征地費包干協議及有關手續;
積極做好「一站三線兩路一帶」、「一地兩管」中用地管理工作,重點做好中環線相關項目用地手續;
做好重大工程的拆遷許可證審批,完善拆遷補償安置方案審核;
加大區配套安置用房建設管理力度,重點做好「新造屋」等地塊配套商品房建設的相關工作,確保年內竣工項目2個,總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
2、扎實推進,確保局四項重點工作順利完成
舊小區平改坡綜合改造工作。下半年加大對平改坡綜合改造實施的監督管理,加快工程進度,年底前確保全年50萬平方米改造任務全面完成,做好2006年改造計劃上報和前期准備工作。
房屋拆遷工作。配合重大工程建設,完成中環線拆遷收尾和南站房屋拆遷工作,積極穩妥推進,做好20戶以內在拆基地收尾工作,確保土地儲備、土地招投標工作進度。進一步加強房屋拆遷管理,繼續推行「十項內容」公示制度,逐步建立今年新開拆遷基地檔案和績效評估機制,加大拆遷人員培訓力度,同時配合區有關部門做好拆遷公司的歸並整合,切實做好拆遷信訪及矛盾化解工作,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物業管理工作。繼續加強物業行風建設,成立我局行風推進小組,積極組織落實整改,開展新建和售後商品房「雙十佳優秀小區經理」評選工作和「文明單位、文明窗口」創建活動,樹立和宣傳優秀典型,促進我區物業行風再上新台階;繼續推進物業管理市場化,舉辦「2005上海物業服務展示會」;完成維修資金歷史遺留問題清理,加強對22個尚未完成資金上線業委會的協調與指導;完善房屋應急搶險體系和房屋應急搶險網路,做好防汛防颱;加強業委會運作指導,抓好業主大會、業委會的組建工作,按期指導業委會的換屆;加大對新發生的違法搭建的查處力度。
風貌保護工作。完成25.5萬平方米風貌建築綜合整修工作;開展優秀歷史建築普查,建立完整的建築、人文檔案;配合做好建業里項目招投標的前期准備工作,完成居民搬遷的收尾及相關審批手續,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3、加強管理,提高住宅建設和配套水平
全年住宅建設計劃新開工面積100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85萬平方米,公建面積15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23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105萬平方米,公建面積18萬平方米。
全年完成住宅全裝修面積50萬平方米;完成創建「四高」優秀小區6個,「四新」成果集成小區3個;建設住宅生態小區2個,創建1個,爭取培育1個;做好第四屆優秀住宅評選工作。
下半年住宅配套道路計劃新開工2條,力爭3條,竣工4條。繼續做好百花街中學建設的前期准備工作,爭取年內開工。
加強住宅建設質量管理,深化新建住宅創「無滲漏」工作。組織召開我區建築節能推進會,按照相關文件精神,積極推進建築節能工作的開展。
4、落實調控,促進區域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
繼續貫徹落實房地產調控政策,優化土地供應結構,落實「兩個1000萬」地塊的出讓工作。同時按照年度土地利用計劃有序推出公開出讓地塊。
加強土地市場監管,積極採取措施,在房地產交易法規的框架內,對屬於土地儲備范圍的存量房地產轉讓行為進行嚴格控制,努力為土地儲備工作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開展地籍管理規范化建設,進一步梳理全區土地資源。
加強房地產開發企業資質管理、房地產經紀企業備案管理、房地產經紀人執業信息卡管理,完善管理信息系統和誠信管理系統建設。加大市場監管力度,繼續開展執法檢查和「放心售樓」活動,規范交易行為。加強房地產信息工作,加強對市場的跟蹤研究,及時准確客觀反映房地產市場發展動態。
強化居住房屋租賃市場管理,推進居住房屋租賃登記備案工作,探索房屋租賃市場管理機制,促進租賃市場的規范有序發展。
5、創新機制,探索舊區改造新途徑
完善工作機制,探索和諧社區建設新途徑,加強管理,確保全年房屋綜合整修面積53萬平方米和舊小區平改坡綜合改造面積50萬平方米計劃的全面完成。
加強舊住房綜合改造調研,進一步梳理摸清現狀,分析實施改造的重點、難點,起草我區舊住房綜合改造實施意見,建立我區舊住房綜合改造工作機制。
加大舊住房綜合改造推進力度,爭取下半年日暉二村試點項目開工。並確定2006年舊住房綜合改造計劃,為改造項目的具體實施做好前期准備工作。
6、結合重點,加強內部管理和課題研究
加大內部管理力度,完善制度建設,進一步推進舊小區平改坡綜合改造、房屋綜合整修、土地招投標工作的績效評估;組織做好政風建設檢查工作,積極落實整改;加大培訓力度,創建學習型組織。結合「滿意在徐匯」活動,推進「文明窗口」建設。
深化ISO9001質量體系建設,強化政府服務功能和程序管理,提高服務質量,確保我局各項工作任務的順利完成。
加強法制工作,深入推進流程再造,進一步規范行政行為,推進依法行政。
進一步充實、整理歷史資料和房屋照片,完成《梧桐樹後的老房子(續)》(初稿)的編寫工作。
完成《商務樓建設與運營政府管理模式的研究》課題,形成我區商務樓建設與運營導則。結合歷史風貌保護,開展《房地產基金與歷史建築保護模式》,為我區歷史風貌保護提供新的思路。
完善GIS系統建設,加強系統信息的採集、錄入和檢查工作管理,確保數據的有效性,進一步促進GIS系統在局各項業務中的應用。
繼續做好處理落政代為經租房產租賃矛盾「二方一點」試點和地籍管理規范化建設達標工作。
編制完成2006年預算,強化預算管理。
對新修改的《上海市檔案條例》組織全面學習,建立健全檔案交接、查詢等程序,做好全局各個部門檔案歸檔工作,研究、探索依法進行電子文件歸檔的嘗試,拓展檔案利用的多方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