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交互
Ⅰ 國內開設交互設計研究生的學校排名
本科層次: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信息設計
同濟版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數字媒體設權計
江南大學-工業設計
同濟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原藝術與傳媒學院)
華中科技大學-工業設計-交互設計方向
武漢大學-工業設計
西安交通大學-工業設計
廣州美術學院-新媒體
研究生層次: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交互設計
浙江大學信息設計與交互設計實驗室-交互設計
江南大學-交互設計
同濟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交互設計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設計學-交互設計方向
北京大學軟體學院
北京郵電大學 ,強烈建議你選這個,特別好考
部分專業需要藝術類背景,另外,這些都是一等一的院校,其他院校也基本上不存在這些專業。所以... 也沒有說哪個學校好或者不好的問題
個人認為目前一本院校不錯的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信息藝術設計系、同濟大學工業設計系、湖南大學工業設計等;
Ⅱ 中國地質大學信息與交互設計研究生錄取名單
你好抄,凡是參加復試的考生,襲學校無論是否錄取,都會將復試的結果通知考生。不過,有的學校會把復試的成績也公布,詳細告訴你復試情況;有的學校只是簡單出一個預錄取名單,需要你自己在上面查詢是否有自己的名字。一般來說,中國地質大學信息與交互設計專業的復試結果在兩周內就會出來,請耐心等待,祝你好運。
有什麼需要了解的可以接著問,希望可以幫到你。
Ⅲ 中國地質構造背景的特殊性表現在那些方面
中國地質構造背景的特殊性
在中國,明顯的存在著兩個系統的地殼波浪:一是環太(平洋)構造帶和與之類平行的一系列外太構造帶以及夾在其間的那些波谷帶。一是地中(海)構造帶和與之類平行的一系列古地中構造帶以及夾在其間的那些波谷帶。二者的相互交織使中國有規律地呈現出斜方網狀構造格局。在大的斜方網格中,還有次一級、更次一級的斜方網格,把中國地殼次分、再次分為更小的以至顯微塊體。在中國的這種斜向構造網路之中,還可以看到疊加著一些遷就斜向構造而成的正向構造帶。這種以斜向交織的構造網路位置,有近東西及近南北的構造疊加其上的鑲嵌構造格局,不僅是近代地殼構造的特點,而且早在元古代就已具雛形。只是在一個地史時期以某一組斜向為主,到另一時期則以另一斜向為主。構造帶的具體部位也隨著地史發展不斷遷移,但總的格局無太大變化。
波浪狀鑲嵌構造說的實踐意義,在於它所強調的地殼運動的波浪性以及不同系統地殼波浪的交織。多年來,地質界普遍注意到了「等間距」問題,即:無論造山帶、沉積窪陷帶的展布,或是斷裂帶、岩漿岩帶、變質帶的分布,都具有似等間距性,從而與之密切相關的各類礦產的分布也具有似等間距性。波浪狀鑲嵌構造說用波浪運動的根本特性對「等間距」問題作出了合理的解釋。並利用不同級別的地殼波浪有著不同級別的似等間距這一特點,可以在已知若干礦點的基礎上推斷未知礦點和成礦有利部位,或在裸露礦床的基礎上推斷隱伏礦床,以減少普查和勘探工作的盲目性。不同系統地殼波浪的交織,使地殼的不同部位基本上顯示出三種不同的地質特徵,從而與之相應地發育著不同的礦產資源。兩個系統的波谷帶相交,形成較大的窪陷,即構造網眼中的地塊,多為含油氣盆地,其邊部多有煤田可供開采;波峰帶與波峰帶相交,形成較高隆起,即構造網的網結,多為構造較復雜的山塊,構造作用強烈,岩漿活動、變質作用發育,多內生及變質礦產;波峰帶與波谷帶相交,即構造網的網線部位,隆窪程度因具體情況而異,多形成以波峰方向為主導構造方向的交織,決定著油田的具體位置;復雜山塊和構造帶內次一級活動帶的交叉網點,是內生金屬礦生成的有利部位;構造帶邊部及內部窪陷地帶,對成煤和沉積成因金屬礦都較有利。波浪狀鑲嵌構造也同地震有關。中國歷史強震震中基本在兩組斜向構造帶內或沿其邊部周期地、交互地作跳動式遷移。在一段時期內,地震以沿北東向活動為主;到另一時期,則以北西向活動為主。構造交叉部位,一般是地震活躍部位,但也有某些交叉部位,表現出特長的地震活動周期,這都屬於地殼波浪的干涉現象。
Ⅳ 國內外地質體三維模擬軟體現狀的探討分析
縱觀國外的三維地質模擬與可視化軟體,可以按數據來源和服務領域分為三維地震類如CGC,Geoframe,Earthwork,3Dscis,SeisVision,SeisX2d/3d;地球物理類如EarthCube,OpenVison,GeoViz,GeoQuest,(RC)2;地質/礦山類如Micromine,Surpac,MVS,Vulcan,LYNX/MicroLYNX,MineSight,Datamine,Gemcom和油藏類如GOCAD,3Dmove,Earth Vision,Geosec2D/3D,SGM,Jason,Petrel。
(一)國外主要地質體三維模擬軟體的現狀分析
在對國外的主流軟體 Surpac、Vulcan、Datamine、MineSight、MVS、Micromine、3Dmove、MicroLynx、GOCAD、Petrel和(RC)2等按系統配置、功能結構、應用領域、主要特點與開發支持等方面分析的基礎上,我們認為國外地質體三維模擬與可視化軟體的功能大同小異。小結如下:
1.從系統配置來看
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受微機性能的限制,所開發的系統一般基於UNIX操作系統和用於工作站環境(如LYNX,Vulcan,Datamine,Surpac等);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微機性能的提高,一些三維地質模擬與可視化軟體開始移植到Windows操作系統和微機環境(如 Micromine,Gemcom,MineSight,microLYNX,Vulcan,GOCAD等)。近年來,基於Windows操作系統和微機環境的三維地質模擬與可視化軟體開始成為主流。目前,有的軟體具有跨平台性。
2.從功能結構來看
系統採用c/s結構;軟體操作界面友好;提供強大的三維圖形互動式編輯環境;採用資料庫管理地質數據;地質建模採用實體模型和塊體模型;提供地質統計分析功能;提供采礦設計與優化功能;提供測量應用模塊;可在網路環境中運行;提供與主流GIS軟體的介面;多數系統可根據不同的應用選用不同的模塊。
3.從應用領域來看
主要應用於勘探和地質建模、地表和地下采礦設計、尾礦和復墾設計、生產計劃和開采計劃以及鑽孔編錄等。
4.從支持二次開發來看
多數系統提供宏語言的形式進行二次開發,少數系統可提供C++的開發。
5.從地質體三維模擬技術方案來看
國外主流的軟體採用如下方案:
(1)根據鑽孔(物探、探槽、探井等)資料,互動式解釋成輪廓線;
(2)根據地質規律,互動式建立地質模型(實體模型);
(3)根據地質統計方法或其他方法,插值生成塊體模型;
(4)估算資源量(找出在當前礦石價格下有利潤的塊段);
(5)進行礦山設計與規劃;
(6)開采控制與管理。
(二)國內主要地質體三維模擬軟體的現狀分析
我國對三維地質體模擬與可視化研究起步較晚,但做了大量的有益探索。近年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大力支持地學可視化研究,先後資助了「復雜地質體的三維建模和圖形顯示研究」、「油儲地球物理理論與三維地質圖像成圖方法」、「地學時空信息動態建模及可視化研究與應用」和「基於剖面的三維拓撲地質建模研究」等項目。1996年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與勝利石油管理局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復雜地質體」中,開始追蹤研究GOCAD。長春科技大學在阿波羅公司的TITAN GIS上開發了Geo TransGIS 三維GIS,主要用於建立中國乃至全球岩石圈結構模型的三維信息。石油大學開發的RDMS、南京大學與勝利油田合作開發的SL GRAPH 都是用於三維石油勘探數據可視化。中國地質大學開發的三維可視化地學信息系統(GeoView)可實現三維地學信息管理、處理、計算分析與評價決策支持。
通過對國內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西安科技大學、中科院、北京市勘察設計研究院、中南大學、北京理正軟體設計研究院等單位的研究進行分析,認為:目前我國尚未開發出融數據管理、信息可視化、交互操作和地質分析於一體的三維地學模擬與可視化實用軟體。
Ⅳ 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進展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吳小平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摘要 本文結合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工作實際,從匯交監管業務數據、匯交監管情況方面介紹了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業務現狀,重點闡述了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的定位、部署、功能等主要工作進展,並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思路,為進一步做好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 地質資料 匯交 監管平台
0 引言
為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一步加強地質資料匯交管理,提高地質資料匯交水平,按照《國土資源部關於加強地質資料匯交管理的通知》(國土資發〔2010〕32號)、國土資源部關於印發《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國土資發〔2011〕78號)等有關文件要求,通過掌握地質工作項目信息,建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
1 開展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的重要性
一是加強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是貫徹落實《地質資料管理條例》等規章制度,推進全國地質資料管理業務體系建設的需要。通過開展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深入貫徹落實《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及其實施辦法和國土資源部關於地質資料工作的安排等法規制度的要求,以監管信息化手段促進地質資料匯交。
二是加強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是進一步加大地質資料匯交力度,提高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水平的需要。地質資料匯交是保障地質資料服務有效開展的基礎,應加大地質資料匯交力度,提高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水平,保障地質資料應交盡交。
三是通過加強匯交監管進一步促進地質資料資源匯聚,夯實地質資料服務基礎,為找礦突破提供基礎資料信息保障的需要。通過開展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以匯交保障服務,以開放促進服務,以數字化和互聯互通提升服務,進一步夯實地質資料服務基礎,為找礦突破提供基礎地質資料信息保障。
四是開展匯交監管平台建設,進一步推進匯交信息共享,提高網路監管與社會監督水平的需要。通過匯交監管信息公開查詢使地質資料匯交人及社會公眾能在線查詢各類地質項目匯交情況,推進匯交信息共享,促進社會監督。
2 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工作現狀
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啟動於2009年,主要目標是在國土資源部和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及其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建立統一的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對成果、實物、原始地質資料的匯交實行全程監管,促進匯交人依法匯交地質資料。監管范圍主要是:依法取得的探礦權、采礦權形成的地質資料,中央和地方財政出資開展地質工作形成的地質資料,《地質資料管理條例》規定應匯交的其他地質資料。
2.1 監管數據情況
截至2014年6月30日,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共有各類地質項目數據198944條。其中地質項目記錄14129條,佔8%;探礦權記錄120066條,佔60%;采礦權記錄62657條,佔32%。為做好匯交監管工作,將2010年以來的各類項目納入正常流程監管,其餘項目納入補錄流程。目前在正常流程中監管的各類項目共計68672個,占項目總數的34%,其中探礦權、采礦權、地質項目分別占正常流程總數的59%、29%、12%;補錄流程中各類項目總計130182 條,其中完成62173個,占總項目數的47.9%,天津、河北、上海、安徽、河南、四川、甘肅、青海、寧夏等9省已基本完成補錄。
2.2 匯交監管情況
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自2012年4月運行以來,各級地質資料主管部門、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地質資料委託保管單位、六大區中心通過監管平台開展匯交管理的有關業務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一是規范地質資料匯交憑證管理。各有關單位嚴格按照地質資料管理有關制度,成果、原始、實物三類地質資料均驗收合格後才可發放匯交憑證,自監管平台上線運行以來,累計發放地質資料匯交憑證11736個,累計接收資料11927種,基本實現了地質資料匯交憑證的在線規范發放。二是加大地質資料催交力度。各級地質資料主管部門及館藏機構加大了匯交監管力度,嚴格按照地質資料管理條例有關規定開展地質資料催交有關工作,截至2014年6月,監管平台共發放催交通知6018份,其中四川、內蒙古、山西、福建、江西、青海、湖北等省(區)共發放地質資料催交通知4960份。三是推進地質資料轉送工作規范化。各省級館藏機構、全國地質資料館以及六大區中心地質資料轉送業務逐步規范有序,2013年至2014年6月,20個省(區、市)及天津、沈陽、西安、武漢中心共配置轉送2070檔資料。
3 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進展
3.1 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業務
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緊密結合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業務運行,按照不同的業務應用已形成省級、油氣、大區3套業務流程一體化運行。一是固體礦產類項目匯交監管業務流程進一步優化與完善,匯交人須完成成果、原始、實物3類地質資料匯交後方可領取地質資料匯交憑證;成果、原始地質資料由相關省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轉送全國地質資料館;實物地質資料由實物地質資料中心驗收後交省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驗收。二是建立了油氣委託類礦業權項目匯交監管業務流程,即成果地質資料直接交全國地質資料館,原始、實物資料由委託保管單位驗收,三大油氣公司審核後完成匯交。三是逐步理順了中央財政出資類項目匯交監管業務流程,即成果、原始地質資料直接匯交全國地質資料館,實物資料匯交實物地質資料中心;有明確地域的地質工作項目資料由全國地質資料館委託六大區中心驗收發證並轉送相關省份。
3.2 系統設計思想
系統建設根據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業務類型的特點採用面向對象技術、模塊化設計思路、低耦合的方式進行交互,系統結構清晰,易於移植,容易擴充,維護方便,並且能為將來添加新功能提供可重用的功能模塊,加快開發效率;用戶數據與應用程序相分離,用戶數據的任何變更都不會引起運行程序的變更,同時系統本身應提供容錯或恢復機制來保證系統的高可用性;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採用集中式管理的體系結構,數據集中管理,各省(區、市)館藏機構等通過互聯網連接應用程序進行操作,數據更新和維護按照《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國土資發〔2011〕78號)要求,各單位都承擔部分更新維護任務,集中管理、遠程訪問,有助於保證各類數據的一致性。
3.3 系統部署情況
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自正式運行以來,在全國31個省(區、市)地質資料主管部門、31個省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35家地質資料委託保管單位、國土資源部、全國地質資料館、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部署運行,系統穩定,保障了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業務的正常運行。
3.4 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2.0 版基本功能
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採用瀏覽器/伺服器模式(B/S模式),功能涵蓋了資料匯交監管「導入、驗收、發證、轉送、查詢」等5個環節,充分結合了業務工作實際進行數據的傳輸、交換,實時進行動態更新,有利於各類數據查詢統計及實施動態監管。按照業務流程,系統設置了辦公信息、任務管理、資料驗收、資料轉送、匯交監控、綜合查詢、統計分析、系統管理8個一級菜單,涉及40 多個功能點,見圖1和圖2。主要功能如下:
圖1 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系統功能結構
1)任務管理。主要指管理與建立各類項目,包括探礦權、采礦權、項目的建立以及任務分配功能。任務建立的方式分為卡片著錄及數據導入兩種方式。
2)資料驗收。館藏機構按照條例規定的許可權負責探礦權、采礦權、非礦權類地質工作項目的資料驗收任務,驗收匯交人匯交的原始、實物、成果資料,驗收合格後,向匯交人發放相應類型的資料匯交回執。當資料未通過館藏機構的驗收時,向匯交單位發放補充修改通知書。
3)資料轉送。根據地質資料管理相關規定,在各省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全國地質資料館、六大區之間轉送資料,通過轉送實現對資料流轉過程的記錄。主要功能包括資料轉送、資料接收等。
4)匯交監管。主要實現對各類項目成果、原始、實物地質資料匯交過程的查看以及資料催交、延期、保護、發證等管理業務環節的記錄。主要功能包括匯交監控、匯交延期、資料催交、匯交憑證發放等。
5)查詢統計。對各類項目匯交情況、資料匯交狀態、匯交人、催交等進行查詢及分析。查詢統計實現了各級地質資料主管部門和館藏機構之間的互查。
圖2 系統界面
4 下一步工作建議
通過近年來的工作,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業務體系逐步建立,各級館藏機構利用匯交監管平台開展資料匯交監管、辦理催交、延期申請、憑證發放等工作,但同時存在匯交監管機制不完善、匯交處罰力度不夠、匯交人匯交意識不強、相關業務系統協同應用能力有待加強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主要包括:
一是進一步完善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機制。目前,地質資料匯交不及時、應當匯交的沒有匯交、匯交處罰力度不夠等問題依然存在。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涉及礦業權及地質項目等,這些項目信息分別在不同的部門管理,存在項目來源不全、更新不及時等問題,需建立數據交換和共享,進一步加強匯交監管機制研究,充分掌握除礦業權、國家出資地質項目外的其他重大地質專項、科研地質專項及重要工程類地質項目信息,拓展地質資料匯交監管范圍,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展在線動態監管,提高匯交監管的實時性、准確性、便捷性。
二是推進地質資料匯交信息公開。提高地質資料匯交監管的透明度,促進地質資料匯交工作的互動性,提高網路監管與社會監督水平,使社會公眾、地質資料匯交人及相關地質資料管理者能夠方便地在線查詢查看地質資料內容及狀態,了解與地質資料管理相關的最新信息。
三是加大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力度,加強對地質資料匯交人的監管。地質資料匯交人是做好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基礎,目前基層單位資料匯交與項目管理脫節,資料匯交人員不能有效地掌握項目開展情況,需要將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延伸至匯交人,試點從匯交人開始實物清單報送,將匯交監管工作落實到匯交人,以更好地促進匯交工作。
四是制定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管理辦法。規范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運行制度,地質資料匯交延期、保護、發證、轉送等業務環節通過監管平台做好記錄,制定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管理辦法,從數據更新、資料驗收、憑證發放、資料催交及保護延期等方面規范監管平台的業務運行。
Ⅵ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截至2014年底,全所在職職工378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271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正高級職稱73人,副高級職稱57人,具有博士學位的38人,碩士學位的127人。內設6個職能處室,5個服務部門,11個專業研究室,有1個所屬企業;在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尺度地球化學國際研究中心;建有國家現代地質勘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部級檢測中心、2個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局業務中心、1個院級重點實驗室;有中國地質學會勘查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勘探地球物理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樁基檢測專業委員會、全國國土資源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地質勘查技術方法分技術委員會等掛靠機構,擁有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碩士學位授予權。
承擔各類科技項目123項,年度總經費17972萬元,其中國家科技項目16項,國土資源公益性行業專項項目10項,地質調查項目45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43項。獲批專利和著作權16項,發表各類論文129篇(其中,SCI和EI檢索論文22篇),出版專著1部。獲得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參加)。
領導班子由4人組成:所長、黨委副書記韓子夜,黨委書記、副所長甘行平,副所長史長義、呂慶田。
所長、黨委副書記韓子夜(左二),黨委書記、副所長甘行平(右二),副所長史長義(左一)、呂慶田(右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測量系統實用化與示範。與哈飛飛機設計所、哈飛航修公司、中國飛龍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和試飛機組合作,解決了十餘項試飛技術難題,執飛13架次,分三個階段完成了32個調整試飛科目,採集原始數據2.3GB。全狀態集成調試試飛取得成功。
大深度三維電磁探測技術工程化開發。該項目是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成功研製出三維電磁探測系統樣機,所研製的三維多功能電磁樣機系統、瞬變電磁樣機系統和感應式感測器經場地測試表明,儀器間測量參數一致性良好、性能可靠,接收機能持續穩定工作,發射機實現了最高電壓達1500V的供電。同時,利用開發的樣機系統在礦區開展了多種方法與裝置的三維觀測試驗和應用,對獲取的測量信息與礦區已有勘探成果的對比表明,三維測量成果反映出了礦床的三維空間展布特徵,初步實現了立體地球物理探測。
區域地球物理調查成果集成與方法技術研究、成礦帶區域地球化學調查。研製了區域物探工作中急需的方法技術,已完成區域地球物理調查面積13.2萬多平方千米,1∶5萬地球物理調查面積5千多平方千米,使全國陸域1∶25萬區域重力調查工作程度由49.6%提高到51.0%。編制了重點成礦區帶基礎地球物理圖件,完成了相關重點成礦區帶區域地球物理綜合研究,如西南三江綜合研究,利用最新區域重力資料劃分了構造單元及斷裂構造。研製了區域化探工作中急需的方法技術,共完成全國陸域區域化探工作90.15%。
熔融制樣-LA-HR-ICP-MS法測定稀有稀散元素的研究。針對LA-HR-ICP-MS的進樣載氣組成對信號靈敏度有直接影響的特點,對載氣系統加裝了He氣進樣裝置,利用He氣和Ar氣的混合氣作為載氣進行樣品測定,對混合氣的流量進行了優化。在最優混合氣條件下,對射頻功率、輔助氣流量和采樣深度分別進行了優化,得到HR-ICPMS的最優儀器條件。
時間域專用飛機B-3855號首飛成功
三維多功能電磁接收機及感測器
三分量瞬變電磁接收機與感測器
完成中國大陸81項指標(含76個元素)地球化學基準值建立工作。研發了地殼全元素精確分析系統,包括76個元素和5個地球化學指標,所有分析指標均達國際領先水平;首次製作了81個指標的全國土壤地球化學基準圖,地層出露面積加權的岩石地球化學基準圖和岩漿岩76個元素地球化學圖;新發現一批鈾、稀土、銅、金等新的找礦遠景區,特別是填補了過去區域化探掃面未覆蓋的盆地砂岩型鈾礦和未分析的稀土元素礦床遠景區;建立了全國鎘、汞、砷、鉛、鉻、銅、鎳、鋅8個重金屬元素和放射性元素鈾、釷、鉀的地球化學基準。
全球地球化學信息化平台——Chemical Earth初步建立。建立了「化學地球」資料庫和地球化學圖形化顯示模型,實現了針對多尺度海量地球化學數據與圖形的管理,能對不同尺度地球化學圖進行顯示,具有圖形與數據交互查詢、采樣信息查詢等功能。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化學地球」軟體(簡稱:Chemical Earth)V1.0;建立了全國地殼全元素探測資料庫。收集了歐洲、美洲部分地球化學填圖數據,並成功將這些數據應用於「化學地球」。
全球地球化學信息化平台——Chemical Earth
Ⅶ 地質數據的傳輸與共享
一、內容概述
地質數據數字化傳輸既包括將野外採集的數據向室內數據處理中心傳輸,也包括在室內進行遠程數據查詢、交換和互操作。地質信息數字化傳輸主要是通過數字通信網路來實現的。國家信息高速公路和通信網路建設的加速進行,將使地質數據的遠程共享和綜合應用成為現實。這里需要著重解決多源異構數據和海量空間數據的傳輸問題。
海量空間數據的傳播不同於一般的事務管理和商務管理,需要研發專門技術並建立國家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國家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包括:空間數據協調、管理與分發體系和機構,空間數據交換網站,空間數據交換標准以及數字地球空間數據框架(吳沖龍等,2005)。
利用互聯網技術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地質信息的共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具體表現在:
(1)擴大了地學信息的來源
如美國地質調查局提供了地磁數據收集的電子郵件地址,任何人都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向該組織報告地磁異常現象,該組織對這些報告進行整理和分析後再通過互聯網發布。這種地學信息採集方式具有非常廣泛的適用性,對於一些異常地學現象的研究很有意義。利用互聯網進行環境和社會經濟調查將是地學研究數據來源的一種重要形式。
(2)提高了地學信息的時效性
USGS的水文部門提供用戶在互聯網上的全國地圖上指定任意點後,可以獲得該點所在州的全部水文測站或與該點最近的10個測站的日平均流量和最近時刻流量功能,用戶獲得的水文數據與測站測得的數據同步。
(3)提高了地學信息應用的廣度
USGS的水文部門還在互聯網上提供全國酸雨分布強度數據,只要能接入互聯網就可以獲取這樣的環境信息,這有利於提高國民的環保意識。
(4)提高了地學信息應用的深度
地學研究建立在地學數據分析的基礎上,互聯網提供的不同區域、不同時相、不同種類、不同尺度的地學信息的集成使得地學研究者有可能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如區域差異對比研究、時空和屬性分形等非線性特徵研究等。
互聯網的物理基礎和互聯網的TCP IP和HTTP協議是信息在互聯網路上共享的基礎。地質信息不僅具有與統計數據類似的屬性數據,還具有獨特的空間數據,在一些地質數據集中時還具有時間變化特徵。由於地質信息的復雜性,盡管目前已有多種空間數據標准,一些標准化組織也正在制定相應的標准,但目前尚沒有成熟的地質信息網路共享的機制和模式,這突出表現在互聯網上地質信息發布的形式多樣性。總體來說,目前地質信息網路共享有兩種主要形式:一是以地學元數據形式提供標准文本和部分空間信息查詢,二是以網路地質信息系統形式提供的對具體空間數據集的操作。
二、應用范圍及應用實例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進步和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全球信息基礎設施(GII)概念的深入,作為空間定位依據的空間信息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1994年11月美國柯林頓總統頒布了第12906號執行令,正式建立了空間數據基礎(SDI),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如美國聯邦地質數據委員會(FGDC)、國際標准化組織 ISO-TC211工作組等紛紛建立,負責空間信息的標准化和共享問題(張健挺,1998)。此外,NSDI還促進各級政府和學術界以及私營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使空間數據的效益充分發揮了作用。2003 年美國總統頒布「地質空間一站式訪問(Geospatial One Stop,簡稱GOS)」計劃,是美國國家空間數據基礎設施之一。其目的是通過更便利、快速和廉價的方式訪問地質空間信息,滿足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需求,促進電子政務的發展。通過這項計劃,各級政府向公眾發布其數據採集計劃,從而減少了數據的重復採集。採用標准化的元數據,避免了冗長、非標準的數據採集,擴大了跨機構和政府間數據獲取的相互合作。通過這一計劃所共享的數據有高程、正射影像、水文、行政邊界、交通網路、地籍、大地控制以及各種專題數據(王永生,2011)。
在加拿大,政府和私營部門的合作夥伴關系的建立著重於合作和調節私營部門的資源,以加速其對地質空間數據和技術開發的訪問。Geo Connections 是一個用來實施加拿大地質空間數據基礎設施(CGDI)的項目,該項目特別注重建立聯邦、省及地方政府同私營部門和學術團體之間的合作夥伴關系。許多項目還側重通過政府、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s)和私營部門的努力,來增加通過「交換網站」系統可訪問的信息量,加速數據框架工作的發展,從而便於數據的集成,先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的開發研究,以及建立鼓勵性的政策來加速產業發展(王永生,2011)。
1.地質信息元數據的網路查詢和數據文件交換
地學元數據的查詢和檢索是目前利用互聯網進行地質信息網路共享的重要形式。地學數據所有者建立各數據集的元數據並提供查詢和檢索功能,幫助用戶快速找到所需要的數據。在數據定位後,目前一般的交換形式是通過磁碟、磁帶、光碟等介質以及互聯網上的文件上載/下載形式。
美國聯邦地質數據委員會採用數字圖書館標准Z39150 作為地質信息交換的標准,該組織提供建立空間資料庫元資料庫伺服器的軟體,用戶使用這個軟體建立自己的空間數據交換站,向該組織注冊即可連入全球數據交換網。這些軟體可以將元數據轉換為SGML、HTML、TEXT和DIF等多種形式在互聯網上發布,並提供標准HTML 的簡單查詢界面、基於交互表格(FORM)形式和基於JAVA 語言的文本查詢界面。到1998年4月27日為止,已有59個主機上的75個注冊節點,其中包括美國環境保護署和中國國家氣象局等政府部門權威數據。Z39150協議以文本為基礎,較為簡單和成熟,但對地質信息所特有的空間數據表現不足。在實際應用中大量的地質信息共享節點並沒有或沒有唯一採用FGDC標准,而是運用各種形式來表達地質信息的空間特徵。
2.利用網路地質信息系統進行地質信息網路共享
盡管關於網路地質信息系統尚沒有明確的定義,一般認為網路地質信息系統具有能夠在互聯網上進行空間數據顯示(包括縮放漫遊)、查詢和空間分析的能力。目前網路地質信息系統在技術上可以採用CGI方式、ACTIVEX方式和JAVA編程方式。一些公司分別推出了相應的商業軟體,如ESRI的InternetMapServer和Intergraph的GeoMedia。網路地質信息系統強調系統的通用性,而地質信息共享強調地學數據的時空和屬性集成,利用網路地質信息系統進行地質信息網路共享尚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將地學數據集的元數據與網路地質信息系統有機結合是一種解決方法。
美國地質調查局在發布其空間數據傳輸標准(SDTS)時提供了一套C+ +介面工具來讀取空間數據,介面中包含了許多元數據信息。對這個介面做適當改造之後可以在網路上運行,可以使眾多的SDTS數據集具有共享的能力。國際對象管理組織(OMG)制定的通用對象請求與代理(COBRA)標准已為開放地質信息系統協會所接受,並根據這個標准制定了空間數據簡單特徵規范,在這些標准和規范中已考慮到空間數據的元數據問題,按照COBRA 標准開發網路地質信息系統可以實現不同地學數據集和地質信息系統之間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在開放地質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實現地學數據的網路共享。但是採用這種方式需要從底層開發,對許多現行的系統設計和軟體工具進行較大改造,工作量較大,在短期內尚很難在實際中廣泛應用。
三、資料來源
王永生.2011.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政策研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學位論文
吳沖龍,劉剛等.2005.地礦勘查工作信息化的理論與方法問題.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30(3):359~365
張健挺.1998.地理信息網路共享的研究和應用進展.地理科學進展,17(4):73~78
Ⅷ 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移動客戶端系統功能與實現
鄭嘯 章浩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摘要 隨著硬體設備和無線網路的快速發展,移動互聯網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普及率和使用的便捷性正在逐步改變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速度。地學作為一個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學科,除了對傳統互聯網的強烈依賴,對移動互聯網的依賴程度也在逐年遞增。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手機客戶端實現了公開版館藏資料的查詢、瀏覽、收藏和訂購,支持離線數據包使用戶即使在野外無網路和手機信號覆蓋區依然可以使用。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手機客戶端拓展了地質資料的服務途徑,提高了地質資料利用的便捷性,讓用戶能夠隨時隨地查閱地質資料信息。
關鍵詞 地質資料 智能設備 移動客戶端
0 引言
自2010年以來,個人移動智能終端(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硬體設備和無線網路得到了飛速發展,目前主要包括了蘋果公司的iPhone、iPad系列、基於谷歌安卓系統以及基於微軟Windows Phone系統的智能終端產品。由於移動智能設備具有很好的便攜性,移動互聯網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普及率和使用的便捷性正在逐步改變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速度。全國地質資料館網站在已有網站和數據基礎的支持下,通過移動互聯網,推出地質資料手機客戶端,實現以在線或離線方式進行資料檢索、詳情瀏覽、在線訂閱等主要功能,方便用戶查詢和訂購地質資料。
1 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移動客戶端簡介
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移動客戶端軟體是一款運行於個人移動智能終端(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能夠提供一些常用的資料檢索、信息查詢等功能的軟體系統(圖1)。目前該客戶端的安卓版本和IOS版本均已完成開發並且正式上線。
安卓版本的軟體最終發布為可用APK安裝包,適配主流安卓設備;IOS版本最終發布可用IPA安裝包並且發布到APP store中國區,軟體包適配IOS 5.0以後所有版本,適用於iPhone App和iPad APP;安卓版本和IOS版本數據支持本地化、加密,並且提供定時增量更新功能。
客戶端採用比較流行的三欄功能區分布(圖2),左功能區一般為用戶相關功能;右功能區一般放置和系統相關的功能;中間為常規區域,主要用於功能和數據展示。
地質資料查詢功能的一大亮點就是在沒有任何手機信號和無線網路的條件下依然可以進行資料查詢,客戶端提供了離線數據更新功能,讓用戶在沒有網路和信號的時候依然可以使用查詢,適用於野外或者井下探查的地質工作者。當服務端有新的數據更新時,用戶可以先檢查是否有新的離線數據存在,如果有新的離線數據,用戶可以選擇把新增的數據下載到本地使用。用戶在後台添加新的資料後,用戶可以主動將線上未同步的數據更新到系統內;此外,用戶可以收藏感興趣的資料以方便隨後查閱,或者在客戶端提交資料訂購需求,提交的訂購會在後台內由資料館的管理員處理。軟體支持模糊查詢,用戶可以輸入多個以空格分隔的關鍵詞進行查詢(圖3左),此外,用戶還可以進入高級搜索頁面;所包含的全部關鍵性數據都可以作為篩選數據,可供查詢的信息包括題名、資料分類、工作程度、日期范圍等(圖3右)。
圖1 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移動客戶端的主要功能與結構
圖2 客戶端三欄功能區界面
對於查詢結果的呈現如圖4左所示,查詢結果默認會載入前20個資料,當向下滑動的時候,系統會自動根據滑動條的位置載入新的資料,每次載入20條。當用戶在使用網路並且網路非常緩慢或者本地數據查詢出現慢查詢的時候,最慢時間可能需要5s,超過5s的查詢會被當作沒有查詢到數據而中斷。點擊標題或者列表中的詳細按鈕可以進入文檔詳情頁面(圖4右),資料詳情頁面分為標題、功能按鈕和詳情信息。用戶可以選擇喜歡的文檔進行收藏,或者提交訂購需求說明。
圖3 客戶端查詢功能界面
圖4 客戶端查詢結果界面
移動客戶端對登錄和非登錄用戶都可以使用查詢結果,但是收藏資料和訂購資料等相關功能就需要用戶登錄。用戶登錄和注冊均需要使用手機號碼作為唯一憑證,為了更好地為用戶服務,用戶需實名注冊。當用戶需要訂購資料時默認使用用戶注冊的手機號碼,用戶可以輸入對資料的訂購需求。訂購提交到後台後可以由資料館管理員進行處理。
2 系統實現
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移動客戶端的實現,要求館藏資料允許公開的部分可以在客戶端內進行查詢、瀏覽、收藏和訂購;用戶可以注冊、登錄並且管理自己的賬戶;數字資料默認使用本地加密資料庫並且允許用戶在有網路的環境下使用線上最新的數據或者進行軟體包內的數據更新;同時,根據移動互聯網中客戶端軟體更新換代極快的特點,系統內置軟體更新。基於以上的要求,系統的主要技術目標是:地質資料目錄及信息的數字化、移動化、便捷化,隨時隨地獲取資料信息,操作簡便。
在客戶端的設計上,在UE基礎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軟體採用的主要技術方法有:ASIHttpRequest 網路庫,支持斷點續傳,GCD 高效管理多線程操作,用底層的CATransition實現更好的動畫效果,繪制CALayer來實現更精美的自定義UI、Objective-C、Android SDK、斷點續傳、Block GCD、CATransition和本地SQLite數據源和數據流。用戶基本上只需要用手指在屏幕上滑動幾下就可以實現查詢、訂購和收藏等操作;界面簡單,基本上無須輸入。
後台採用HTML、Css和jQuery製作,服務端採用的主要技術方法有:全文檢索和中文自動分詞、基於HTTP協議的RESTFUL APIs並且兼容所有移動設備、Memcache緩存和高性能資料庫。數據格式簡單,後期更新方便。
整體技術架構如圖5所示。其中客戶端(包括IOS APP和Android APP)都將通過Rest Apis和Servers端進行數據交互,數據和數據傳輸過程中使用雙向加密。
圖5 整體技術架構
為了提升用戶體驗,降低伺服器端壓力,根據當前資料庫更新較少的特點,使用離線數據和增量更新的方式。默認使用離線數據包,離線數據包包含默認的文檔數據並且直接打包入客戶端,如果本地存在數據包則默認使用本地數據源,否則使用在線數據。同時部署在線的API介面,保證在沒有離線數據時客戶端仍可用,當前GPRS和3 G網路足夠支撐客戶端對數據查詢的需求。對於可能存在的新數據或者更新數據,可以進行增量更新。離線數據和增量更新通過離線數據引擎實現。
3 結語
當前政務、教育和公益行業,提供Web、APP一體化服務必將成為趨勢,全國地質資料信息網移動客戶端的實現,是全國地質資料館在移動互聯網的嘗試,對地質資料在移動互聯網的推廣進行了初步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該系統方便快捷,支持離線數據,在沒有網路的情況下依然可以使用,方便用戶隨時隨地查詢檢索,擴展了全國地質資料館的服務方式,也增加了全國地質資料館的用戶數量。
鑒於全國地質資料館首次開展移動客戶端服務,開發時間和資源有限,未來本系統將繼續改善,以提供更好的服務。
Ⅸ 中國地質博物館的展廳概況
中國地質博物館主館共有大樓6層,總高約36米,東西長40米,南北長70米,建築面積近11000平方米,建築風格穩重大方。
展區布局圖
中國地質博物館展廳包括地球廳、礦物岩石廳、寶石玉廳、史前生物廳等六個部分,面積共2500平方米,另有臨時展覽面積1500平方米。 地球廳以動力為主線,介紹了在內外動力的作用下,地球上發生的重要地質作用。東展線介紹內動力地質作用,以板塊運動、褶皺斷裂、火山、地震等地質作用為重點,西展線以外動力地質作用為主,主要介紹了水和風的地質作用。
相對來說,內動力地質作用更加宏觀壯麗,它們主要是使地殼上升、增厚,形成許多巨大雄傳的高山峻嶺,而外動力地質作用則比較和緩,好像一把刻刀,雕刻出各種壯美的山川地貌。 寶石廳展示寶石、玉石、有機寶石、貴金屬等材料及其成品,並融入寶石鑒定、寶石鑒賞、寶石琢型、寶石評價、寶石成因、寶石微觀世界、寶石分布、寶石開采、寶石加工、首飾鑲嵌、人工改善寶石與人工寶石及其製造方法以及寶石文化等知識點和興趣點。
寶石廳以單晶寶石和玉石為主,並以天然寶石與人工寶石對比展示,以便鑒別市場上常見的相似的寶石。
中心部位:以一件十分大氣、通靈、高檔的展具作為展心,所展示的展品隨每期主題的變換進行不定期的調換。 礦物岩石廳採用雅俗共存、動靜結合、虛實呼應、寓教於樂的設計方式,使觀眾通過參與、欣賞展廳的展品,可了解自然界中礦物岩石的成因,原始產出情況、自然界種類繁多千資百態的礦物岩石、代表性礦物岩石的感官特徵及可供人們使用的特性。
觀眾在欣賞各種精美奇特的礦物岩石展品時,通過互動式展覽和虛擬展出部分,可參與對一些礦物岩石展品的探索性操作,獲得相關知識。 史前生物廳,以生物進化過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為線索,向觀眾介紹生物的發展廳程和各地質時期常見的化石,展示地球上生物的發生、進化和滅亡的過程。從空間布局上,整個展廳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小序廳,包括了一面藝術化的化石精品牆、一個可以互動操作的多媒體展具——簡明生物分類查詢系統,及一些有關化石的基本常識介紹。
第二部分是該展廳的主要陳列內容,共分為八個單元。
第一單元——最早期的生命;
第二單元——生物大爆發;第三單元——海生無脊椎動物時代;第四單元——脊椎動物的出現;第五單元——生物登陸;第六單元——生物大絕滅;第七單元——恐龍與鳥類;第八單元——哺乳動物與人類;此外,在該展廳的南過道,還陳列了魚龍、中國安琪龍、翼龍化石的模型各一件,以及一件觀眾可以觸摸的長達5米的大型魚龍化石、一個演示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多媒體展具。 中國地質博物館在開展藏品科學研究的同時,長期從事地層古生物學、礦物岩石學、寶石學和博物館學的研究並取得累累碩果,特別是在早期脊椎動物學、昆蟲學以及遼西熱河生物群等研究領域所取得成果;以系統精美的寶石陳列,獨到的寶石研究成果,持續的社會推廣活動,帶動和引導了當代中國寶石科學研究、知識普及和市場消費。
中國地質博物館常年開放獨具特色的陳列展覽。按照地球圈層結構布局的基本陳列,不僅展示了數以萬計的礦物、岩石、寶石、化石精品,陳列內容更加關注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存質量;而且大量採用數字化、仿生、虛擬現實等技術,讓觀眾通過親眼目睹、親手操作和親身體驗去認識地學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