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山東省地質災害

山東省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2-05 11:44:26

Ⅰ 山東哪個企業有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甲級資質

地礦局下屬各個地質隊基本都有地災施工、監理、設計的甲級資質 山東正元也有這個資質

Ⅱ 山東常見自然災害有哪些有什麼危害性

從氣象災害看,有春旱,對農作物的播種和小麥的返青生長不利,可以通過引水灌溉來解決;夏季有暴雨洪澇,主要靠水利工程等各項工程措施以及一些非工程措施來解決。從地質災害看,山區在夏季有滑坡和泥石流災害。

Ⅲ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主要地質災害

在上面論述地區穩定性時,已涉及地震的災害。地震也是地質災害的一個重要災種。在有關水資源的討論中,也已經分析了山東半島的旱澇災害問題。這節著重討論山東半島存在的其他主要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自然界不可避免的現象,人類的不當開發,或未能對其很好地進行防治,都會激發、加速或加劇地質災害的發生與發展,增大其危害性。自然界中的地質災害,有緩變性地質災害,如海水入侵、地面沉降、沉陷等,也有急變性地質災害,如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下面分別簡略分析。

1.海水入侵災害

在海岸帶地區,經常會產生海水入侵使陸地地下水被海水浸染,增大含鹽度,會失去作為飲用及工農業供水的價值。海水入侵也會破壞岩體的力學性質,增大產生滑坡等災害現象的危險性。海水入侵還會增強對碳酸鹽岩的岩溶作用,等等。

環渤海地區,海水入侵是廣泛的現象(圖18)。實際上,除少數為海水完全入侵地帶外(圖18中1區),多數是海水入侵與地下水相混合地區,形成鹹水-微鹹水的混合帶,其影響寬度在1km至15km以上。

圖18 環渤海地區海水入侵現狀圖(據孫曉明,2005)

萊州是重要的海水入侵地區,其地下水礦化度可由150g/L,經32km的滲流途徑,與入侵地下海水不斷匯合相混後,變成礦化度為2g/L的微鹹水(圖19)。大王—羊口地下水礦化度變化見圖20。

圖19 萊州灣南岸固堤—央子地下水礦化度變化剖面(據徐建國,2005)

圖 20 大王—羊口地下水礦化度變化剖面( 據徐建國,2005)

萊州灣南岸海水入侵始於 20 世紀 70 年代末,當時是局部地區發生海水入侵,後來由於 80 年代初濰坊、昌道、庫克等地加強了地下水資源開采,另外河流中、上游修建水庫,使地表水補給量減少,而誘發了海水大量入侵,使咸 ( 海水) 與淡 ( 地下水) 界面向陸地遷移,形成大寬度的海水 - 淡水混合帶,原先淡地下水的礦化度一般在 500mg/L 以下,少數達 1000mg/L。

萊州灣地下水超采與海水入侵關系見表 29。

表 29 萊州市地下水超采量與海水入侵

( 中國地質調查局海洋地質研究所)

萊州市1976年海水入侵面積為15.8km2;至1989年,海水入侵面積已佔全市面積的11.12%,入侵速度由46m/a增至404.0m/a;至2001年,萊州市海水入侵已達260km2(李萍,2004);目前海水入侵面積為304km2。據1976~1989年的初步統計,萊州灣地區累計開采地下水38×108m3,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5m左右,地下水漏斗面積達2000km2,低於海平面的負值區有1600km2

龍口市海水入侵面積為78.4km2。煙台市從70年代起開采地下水,由於海水入侵,地下水氯離子含量由0.13g/L至1981年已變為1.7g/L,1989年,海水入侵線已達850m。

青島地區海水入侵面積達95.6km2,也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1981~1988年,大沽河流域海水入侵峰面內移750m。1981年開始開采地下水資源,在李哥庄一帶形成面積約100km2的地下水降低漏斗,中心最低水位-8.13m。1990年由於引貴濟青工程輸水,地下水開采減少,1994年豐水期漏斗平復。

青島其他地區,如白沙河—城陽河下游、黃島辛安等地,也有海水入侵,加上膠南市、膠州市和平度市,這幾個地方海水入侵面積已達159km2

渤海的海水總礦化度為34.4g/L,黃海為33.33g/L,在大連地區海水與岩溶含水層中總礦化度為0.62g/L的淡水混合後,形成的地下鹹水總礦化度為8.14g/L,是由76.78%的岩溶淡水和23.22%的海水相混形成的(盧耀如,1999),則: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式中:Vf、Vb、Vs———形成體積為Vb的鹹水時,相應地下水和鹹海水的體積為Vf和Vs(L);CClf、CClb、CCls———分別為地下淡水、混合後鹹水和海水中Cl離子含量。

在山東半島萊州灣地區,鹵水礦化度達50~150g/L,這不是海水的自身總礦化度,實際上是經蒸發、濃縮的鹽鹵水,就是說海水入滲後,經過自然和人工蒸發濃縮,使地下水中礦化度達到50~220g/L,其中包括了古海水入侵後,經過地下蒸發不斷聚集的鹵水。從這個數值上看,萊州灣海水入侵是疊加了古海水入侵的影響。

萊州灣東南岸地區海水入侵面積於1979~1993年是急劇增加的,近幾年面積擴大率稍有所下降(圖21)。

圖 21 萊州灣東南岸地區海水入侵面積變化( 據徐建國等,2005)

海水入侵,在世界濱海城市也多有發生,地下水中所含 Cl-離子含量可作為海水入侵強度的一個指標,前面已討論了環渤海北岸大連地帶海水入侵的強度,下面將國外一些地區海水入侵、造成 Cl-離子增多的情況列於表 30。

表 30 世界部分沿海國家 ( 地區) 海水 Cl-含量

萊州灣地區海水入侵是嚴重的,其中也包括高濃度鹽鹵水入滲形成的地下水。

2. 地面沉降災害

在萊州灣地帶的東營市,由於開採油氣資源及地下水資源,於 1985 年發現了地面沉降。地震部門曾用大面積精密水準測量復測了地殼形變規律,結果表明,丘陵區、萊州灣南岸及魯北平原埕寧隆起的東部,幾十年來處於抬升狀態,最大抬升區在膠北斷塊隆起區,上升速率為 4 ~8mm/a,東營—墾利地面沉降量最大達 80mm,利津縣以北地帶,沉降速率為 4 ~8mm/a,壽光西部地區,沉降速率也是 4 ~8mm/a。2000 ~2003 年,對該地進行了復測,發現地面沉降量為248 ~397mm。2002 ~2003 年,東營地面沉降觀測點有43個,沉降量在 10 ~30mm 以上。

地面沉降,必定會誘發或加劇海水入侵,萊州灣其他地區存在的地下水大降落漏斗,也存在著加劇海水入侵的問題。

3. 礦區地面塌陷

地面沉降,相對是個緩慢形變的過程,而地面塌陷,主要是由礦山開采引起的,有緩變發展的過程,也有突然發生的現象。山東半島地區採煤、金、鐵等礦產資源引起了較多的地面塌陷現象,特別是大面積煤田採用冒落式方法開采,引起地面塌陷、沉降現象更加嚴重。山東半島城市群礦區地面沉降概況見表 31。

表 31 山東半島城市群礦區地面沉降概況

(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

目前已閉礦的礦山,有的進行了復墾。礦山開采過程中,尾礦、排土廠等對環境影響較大,尚需治理。總的看來,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煤礦、金礦及鐵礦的礦山環境問題,相對影響的地域比環渤海北翼這一帶要小些,但也是今後需予以關注的地質災害現象。

對山東半島地區開采地下水誘發地質災害、影響地質環境的情況進行了綜合評價,見圖 22。

4. 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

滑坡、崩塌與泥石流是常見的地質災害,山東半島地區也常發生。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多是突發性的,易造成突發性災害,但是,多有相應的早期形變跡象,如後沿岩土體開裂,滑坡前沿的擠壓、隆起,或有少量塌方、崩落等前兆現象。

圖 22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下水誘發災害對環境質量影響評價( 山東國土資源廳供圖)

1648年,郯城-莒縣地震,誘發了體積為480×104m3的滑坡;近期有濟南長清馬山滑坡、崩塌群,長600m,寬500m,平均厚15m,體積近300×104m3,都是規模較大的滑坡。濟南歷城區西營鎮十崖村,於2000年8月暴雨後山體坡面出現35處滑塌點,形成泥石流,毀農田4hm2,牲畜死亡50頭,沖垮橋梁7座、樹木3000多棵。1998年,淄博山區也發生了泥石流,20多公頃耕地被毀,270hm2農作物被毀,並毀壞光纜、供電線路。

山東半島城市群發生滑坡等地質災害的情況見表32。山東半島地區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規模比中國西部地區小得多,最主要的是減輕及避免這類災害,需要及早監測發現,以便提供適時的依據,採取相應措施予以防治。最主要的一點是,工程建設中,特別注意不要隨意開挖施工,避免天然狀態下穩定的岩體坡角被破壞而誘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表 32 山東半島城市群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概況

(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

5. 岩溶塌陷災害

在碳酸鹽岩分布區,長期超量開采岩溶地下水,會使岩溶地下水位持續下降,並導致岩溶水與上覆第四系孔隙水水動力條件發生變化,並對岩土體穩定性產生影響,從而誘發岩溶塌陷的發生。目前,魯中南地區岩溶塌陷主要發生在泰安、棗庄、萊蕪等地,危害性非常突出。

(1)泰安市岩溶地面塌陷

主要發生於泰安舊縣、鐵路三角區及東郊訾灌庄一帶。1970~1994年,在25km2范圍內,共發生塌陷152處。塌陷直徑一般1~6m,最大16m,深度在鐵路三角區為4~8m,訾灌庄一帶為2~5m。舊縣地面塌陷造成9個村莊房屋開裂倒塌。20世紀90年代初期,京滬鐵路行經本段列車車速限在5km/h。後來,經過勘測處理,如採用旋噴樁、灌漿、連鎖鐵軌及控制地下水開采等途徑,使這一帶岩溶塌陷的災害得到控制。

(2)棗庄市岩溶地面塌陷

主要發生在十泉水源地、丁庄—東王莊水源地及薛城區大呂巷等地,1980~1996年累計產生塌陷200處,目前塌陷分布面積達25km2。塌陷多為點狀橢圓形,直徑3~10m,東王莊西橋附近一處最大塌陷坑,長80m,寬60m,深1.5m。

塌陷的發生使部分村民住房的地面、牆壁開裂,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一定威脅。同時,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又導致順河道排放的污水滲入地下,使岩溶水遭受污染。

(3)萊蕪市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主要發生在陣公清—西泉河一帶鐵礦區,由於鐵礦生產和當地工農業生產長期大量采排岩溶地下水而引起。1973~1997年間,共發生岩溶塌陷139處,塌坑最大直徑35m,最大深度13m,累計塌陷面積6435.0m2

在這個岩溶塌陷區范圍內,共有13個村莊的民房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其中,199戶的1001間房屋破壞嚴重,裂縫寬度超過4cm,被迫搬遷。

此外,在臨沂市區、沂源縣、平陰縣、蒙縣及蒙陰縣等地,亦有一定規模的岩溶塌陷發生,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Ⅳ 山東省地質災害省政府那個部門驗收嗎

省國土資源廳組建專家組驗收

參考新聞:煙台市1:5萬地質災害調查報告通過省廳驗收
http://www.sd.xinhuanet.com/gt/2012-09/12/c_113053786.htm
新華版網山東頻道9月12日電(權崔煜峰)近日,山東省煙台市萊陽、牟平、蓬萊、龍口等10個縣(市、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報告順利通過省國土資源廳專家組的驗收。

Ⅳ 跪求山東常見的自然災害及其發生原因,如有解決方法更佳

你還抄跪求,一點誠意都沒有,不過看你分也確實不多哈~~
我就覺得奇了,怎麼最近都問這個?江西的啊,貴州的啊,全來了。
山東的自然災害:
1、氣象災害:暴雨、寒潮、冷害、霜凍、乾旱等;
2、海洋災害:潮災、赤潮、海水入浸、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
3、森林災害:包括森林病蟲害、鼠害、森林火災等;
4、地質災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土地鹽鹼化、水土流失等;
5、農作物災害:包括農作物病蟲害、鼠害、農業氣象災害、農業環境災害等;
其實自然災害是比較復雜的,遠不止我們平時知道的那幾種。
至於原因及對策,自己查,恕難奉上

Ⅵ 山東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的第四章 地質災害防治

第二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狀況進行調查,並根據調查情況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年度防災預案,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應當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礦產資源總體規劃。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安排相應的經費,用於地質災害的監測、調查和防治。
第二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發育和分布規律劃定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地質災害危險區,並在地質災害危險區邊界設置警示標志。
本條例所稱地質災害易發區,是指經地質災害調查確定的,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
本條例所稱地質災害危險區,是指已出現地質災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地區。
第二十四條 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從事各類生產和建設活動的,應當採取防止誘發地質災害的措施。
在地質災害危險區不得從事采礦、取土、削坡、爆破、過量開采地下水以及工程建設等可能誘發或者加重地質災害的活動。
第二十五條 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工程建設的,應當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建設項目未經評估或者經評估不宜建設的,不得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
第二十六條 從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活動的,應當具備相應的資質。
從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活動的,應當對建設項目誘發或者加重地質災害的可能性,以及建設項目遭受地質災害的危險性作出評估,提出防治建議,並對評估結果負責。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果,應當按照評估級別報設區的市以上的人民政府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二十七條 地質災害發生後,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及時向當地人民政府及其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報告。當地人民政府及其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接到報告後,應當立即組織有關部門和人員進行搶險救災,並做好地質災害的監測和治理工作。
第二十八條 因工程建設等人為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責任人應當採取措施予以治理。?難以確認責任人和主要由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組織治理。
第二十九條 對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或者治理責任有爭議的,可以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提出申請,由人民政府組織有關專家進行確認。
第三十條 地質災害治理方案應當符合國家地質災害治理設計規范。
承擔專項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施工和監理的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取得相應的資質證書。
第三十一條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由建設單位按照國家規定的驗收標准組織竣工驗收。

Ⅶ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山東段)沿線地質災害評價

賈德旺 王學森 張敏 朱昶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兗州272100)

作者簡介:賈德旺(1972—),男,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工環地質勘察與研究工作。

摘要:南水北調工程是舉世矚目的宏偉工程,沿線存在的地質災害及工程實施後可能誘發的地質問題對工程建設影響意義重大。本文在收集現有地質調查資料的基礎上,對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山東段沿線現有地質災害進行分析,然後採用綜合指數評價方法對其進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將沿線區域劃分為無地質災害區和輕度地質災害區,並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與建議。

關鍵詞:南水北調;地質災害類型;地質災害評價;山東

1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山東段)概況

東線工程是南水北調總體規劃「四橫三縱」的基本框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東段跨越山東省西部,由南至北依次經過山東省棗庄、濟寧、泰安、聊城與德州等五市,南北乾渠總長486.8km。調水自江蘇省進入山東省後於韓庄運河利用台兒庄、萬年閘、韓庄三級泵站送水至南四湖下級湖,經二級壩提水到上級湖,沿梁濟運河經長溝、鄧樓、八里灣三級泵站提水進入東平湖,出東平湖後分別向魯北、膠東輸水。魯北輸水乾渠於位山穿黃倒虹後自流到臨清,利用魯北分乾渠七一、六五河為夏津、德州等城市提供水源。膠東輸水乾渠自東平湖的青龍閘提水,於黃河南側向東自流,經小清河幹流及左堤外側明灌渠與引黃濟青工程銜接,調水至青島、煙台。該工程耗資巨大,意義長遠,因此為了工程順利實施,「避害興利」科學規劃,對沿線地質災害進行調查與評價非常必要。

2 地質環境背景

東線工程山東段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降水量由南至北依次遞減,蒸發量分布規律與降水量基本相反。工程穿越山東一級新構造單元魯中南-魯東上升山地的西部、魯西-魯北沉降平原的中南部。地貌形態按成因分為河流地貌與湖積地貌兩大類型,又可分為沖積平原、沖洪積平原、河谷平原、侵蝕平原、侵蝕剝蝕平原和湖積平原六類地貌類型。土壤以棕壤、砂姜黑土、水稻土、褐土、潮土為典型土。地表水系發育,工程南北跨越淮河、黃河、海河三大流域,較大河流有馬頰河、徒駭河、黃河、大汶河、泗河等,湖泊有南四湖和東平湖,南四湖為一近北西 -南東向展布的狹長帶狀湖泊,為調水工程經過之地,東平湖屬黃河、汶河的滯洪區,兩湖泊總庫容約為1×109m3

圖1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山東段)地質災害分布圖

1—土壤沙化區;2—采空沉陷易發區;3—岩溶塌陷區;

4—地氟病易發區;5—地面沉降;6—地裂縫;7—分區界線;8—調水路線

調水工程山東段沿線構造主要為近南北向的張性斷裂,包括巨野斷裂、嘉祥斷裂、孫氏店斷裂以及嶧山斷裂等。受構造控制,沿線地層發育有泰山群、震旦系、奧陶系和第四系。地下煤炭資源豐富,開采量較大,棗庄、兗州是國家重要的煤炭輸出基地。地下水類型主要分為孔隙水和碳酸鹽岩類岩溶水,孔隙水井(孔)單位涌水量100~1000m3/(d·m),碳酸鹽岩類裂隙岩溶水井(孔)單位涌水量500~1000m3/(d·m)。沿線大中型企業主要開采岩溶地下水,需水量大的單位有棗庄十里泉電廠、鄒縣發電廠、里彥電廠和各城市自來水公司等,局部地段由於取水量過大已處於超采狀態。

3 地質災害類型

工程沿線以自然成因為主的地質災害有崩塌、水土流失等;由人類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主要有岩溶塌陷、地面沉降、采空沉陷、土壤沙化、地裂縫等。

(1)崩塌:多發生於地形陡立、垂直節理比較發育地區,上部岩層受內外動力作用後形成。沿線崩塌點位於薛城區陶庄鎮西北山麓,崩塌體岩性為灰岩,因下伏頁岩長期遭受風化、剝蝕後形成上部崩塌,崩塌體長約數十米。

(2)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產生受氣象水文、地形地貌、植被等影響,破壞農田的同時也降低了土壤肥力。沿線水土流失主要發生在魯北平原徒駭、馬頰河水系周圍,平均降低排洪能力30%~50%,降低防涌能力25%~40%。

(3)岩溶塌陷:產生塌陷的重要基礎條件是大面積的隱伏碳酸鹽岩,塌陷主要發生在薛城區南石、棗庄十里泉、丁庄、東王莊一帶,城市和工礦企業由於無節制超量開采岩溶水,改變了水源地地下水動力條件,最終導致岩溶地面塌陷。

(4)地面沉降:該災害的發生是一個長期緩變的過程,主要存在於人口集中、經濟發達的德州市城區、濟寧市中區。據資料,自1989年以來沉降速度呈現逐年擴大的趨勢。沉降范圍多與地下水開采降落漏斗一致,地面沉降區域上不均勻,降幅較大區多集中在城市供水水源地范圍內。

(5)采空沉陷:沉陷點位於濟寧市區內太平、歡城、岱庄以及棗庄市等地,沉陷區和有沉陷傾向的范圍約3000km2。該災害的發生嚴重破壞了區域生態環境,損失大片土地,村莊被迫遷移,經濟損失巨大。

(6)土壤沙化:飽和的粉、細、中沙及亞粘土,在一定條件下均可以發生液化,沿線土壤沙化可分為中度沙化與輕度沙化,中度沙化區分布在夏津縣城附近,面積大,坑叢沙堆密集,風蝕強烈;輕度沙化區分布於夏津-武城、臨清南、聊城西北、東阿等地,另外梁山縣和汶上縣交界處袁口-館驛也有小面積分布。

(7)地裂縫:多與開采地下水、采礦等人類活動有關,主要分布於嶧城區王莊鄉和吳林辦事處的17個自然村,面積約15km2,多處於地下水降落漏斗內;1977年6月兗州礦山機械廠宿舍柏油路面出現地裂縫,呈單一開裂,斷面呈「V」字形,近S-N向,裂面粗糙,升降錯位不明顯,屬張性;微山縣魯橋地裂縫分布於魯橋-南陽湖地段,方向性不強,無連續性,未見水平位移及上下錯動現象。

4 地質災害評價

對地質災害進行評價,國內外尚無規范和標准,在此採用綜合指數法,首先對各類地質災害按照表1進行分級打分,然後採用綜合指數(式(1)、式(2))進行計算:

山東省環境地質文集

山東省環境地質文集

式中:F為各項組分評分值Fi的平均值;Fmax為單項組分評分值Fi的最大值;n為參加評價指標數。

求得地質災害綜合指數,再利用表2進行分區,根據評價結果將工程沿線劃分為無地質災害區和輕度地質災害區。

表1 地質災害評價指標表

表2 地質災害綜合指數分析標准表

(1)無地質災害區:地質災害綜合指數小於1,主要分布於聊城市柳林-陽谷、梁山-魚台、滕州市望庄等地,該區屬於沖積平原和沖洪積平原,土地侵蝕性小,目前尚未發生地裂縫、岩溶塌陷、地面沉降、采空沉陷、土壤沙化等地質災害。

(2)輕度地質災害區:地質災害指數1~2.75,分布在德州-夏津、濟寧-台兒庄與低山丘陵區。德州-夏津主要是土地沙化、地面沉降、水土流失等地質災害,土地沙化面積較大,已達中度沙化;水土流失發生於魯北黃泛平原馬頰河、徒駭河流域;地面沉降發生於德州、濟寧兩城區,屬沉降程度較輕地段;岩溶塌陷、采空沉陷、地裂縫、崩塌等地質問題發生在濟寧-滕州煤田、薛城-台兒庄等地。

5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1)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加大對各種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工作力度。

(2)因地制宜,在崩塌、岩溶塌陷、采空沉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現存和潛存區,新建或擬建的工程採取避讓措施。

(3)健全地質環境保護法規,加強管理,在地面沉降、岩溶塌陷、采空沉陷等區,對地下資源進行限采,嚴格控制超采。

(4)治標治本,對某些地段可採取生物治理與工程治理措施。對崩塌易發區採用SNS柔性防護工程和混凝土格構加固;在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區開展植樹造林;高氟區改打防氟井;對采空沉陷加大回填力度等。

6 結論與建議

(1)工程沿線現狀地質災害與地質問題較多,主要有地裂縫、土壤沙化、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及采空沉陷等。

(2)對地質災害採用綜合指數法進行評價,將沿線區域劃分為無地質災害區和輕度地質災害區。

(3)對區內地質災害和地質問題加強預警預報措施,以便有效地遏制和預防災害的發生。

參考文獻

段永侯,羅元華等.1993.中國地質災害.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李公岩等.2003.山東省棗庄盆地岩溶塌陷形成條件及易發區劃分方法探討.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2(4):49~52

Ⅷ 山東省礦山地面塌(沉)陷地質災害現狀、趨勢分析及其防治

壽冀平

(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濟南,250014)

摘要本文通過對山東省礦山開采引發的地面塌(沉)陷地質災害的現狀分析,結合礦產開發規劃對其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對於減輕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地面塌陷現狀趨勢分析防治措施

前言

山東省是我國礦業大省、經濟大省,全省累計發現各類礦產150種,其中能源礦產11種、金屬礦產45種、非金屬礦產90種、水氣礦產4種。山東省采礦歷史悠久,礦業在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目前全省95%的一次性能源和80%的原材料依靠開發礦產資源提供,礦山企業達9482個。隨著礦業經濟的發展,礦產資源開發規模和開發強度的增大,礦山地面塌(沉)陷問題越發突出,成為主要的礦山地質災害類型。

1礦山地面塌(沉)陷地質災害分布特徵

山東省礦山地面塌(沉)陷地質災害按其成因和塌(沉)陷特徵分為采空地面塌(沉)陷和岩溶地面塌陷。

1.1采空塌(沉)陷

采空塌(沉)陷是山東最主要的礦山地質災害,涉及煤礦、金礦、鐵礦、石膏、滑石等所有地下開采礦山,伴隨采空塌(沉)陷出現的往往還有地裂縫、山體開裂等。采空塌(沉)陷主要分布於煤礦采空區,其次是金、鐵礦及石膏、滑石礦等采空區,但從突發性和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上來講,又以金、鐵、石膏、滑石礦更為嚴重。全省17個地市有10個地市存在規模不同的采空塌(沉)陷,主要分布於煤炭資源開采強烈的地區。塌(沉)陷面積規模較大的依次為泰安(主要分布於煤炭資源豐富的新泰、寧陽、肥城三地)、濟寧(主要分布於兗州及濟寧煤田)、棗庄(主要分布於滕州及陶棗煤田、嶧城及底閣石膏礦區)、萊蕪(四大國有煤礦區、張家窪及小官莊鐵礦區、萊蕪鐵礦馬庄礦區)、煙台(主要分布於金礦資源開采強烈的招遠、萊州、牟平及龍口煤礦區)。

1.2岩溶地面塌陷

礦山岩溶地面塌陷是開發排水(包括礦坑突水)為主導因素引發的岩溶塌陷,主要發生在具備岩溶塌陷條件的萊蕪鐵礦谷家台及葉庄礦區、蒙陰洪溝煤礦區、沂南銅井金礦區等,其中以萊蕪鐵礦岩溶塌陷最為發育。

2礦山地面塌(沉)陷地質災害發育現狀

2.1采空地面塌(沉)陷

采空塌(沉)陷是由於礦層(體)采出後,采空區上方岩層在重力作用下發生彎曲、離層乃至冒落而形成。其發生發展過程和地表變形程度,主要取決於礦層條件、頂板岩性特徵、地質構造和采高、開采條件等。據2002年調查資料可知,我省各類礦山采空塌(沉)陷面積為403.01km2,其中煤礦采空塌(沉)陷最大,占采空塌(沉)陷面積的97%。各主要礦種的采空塌(沉)陷現狀分述如下:

2.1.1煤礦采空塌(沉)陷

山東省採煤歷史悠久,開采方式從以往的小規模開采轉入現在的機械化深部大規模開采,隨著采空區面積的不斷擴大,各採煤區相應地發生了一系列規模不等、形狀各異的采空地面塌(沉)陷。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2年底,全省因採煤造成的采空塌(沉)陷已達800餘處,累計塌(沉)陷面積392.625km2,其中絕產面積大於50km2,平均采萬噸煤地面塌(沉)陷率為0.0037km2。山東省煤礦區采空塌(沉)陷基本情況見表1。

表1山東省煤礦區采空地面塌(沉)陷情況統計表

塌(沉)陷的平面形態多為圓形、橢圓形的塌(沉)陷盆地,盆地中心下沉深度各地不一,最大下沉深度12.50m(肥城王瓜店),最小下沉深度0.10m(棗庄黃庄煤礦)。其中塌(沉)陷區最大下沉深度小於1.50m,地表形態相對變化較輕的塌(沉)陷區面積累計124.6km2,佔全省總塌(沉)陷面積的31.74%;塌(沉)陷區下沉深度大於1.50m,地表形態相對變化較大的塌(沉)陷區分布面積累計達268.03km2,佔全省塌(沉)陷區總面積的68.26%。此類塌(沉)陷分布區,地表地形起伏較大,在第四系沉積厚度較大或地下水位埋深較淺的地段,常形成季節性乃至常年性積水窪地,導致土地復墾困難或不能復墾。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省部分老塌(沉)陷區的常年積水面積已達48.2km2以上,造成了耕地的大面積絕產和荒廢。

由於各地區成煤條件(厚度、埋深、頂底板岩性等)的差異,以及各採煤區開采方式的不同,使得各采區采空塌(沉)陷的發育規模差異較大。省內濟寧、棗庄、泰安、龍口、臨沂、淄博和坊子七大採煤區,除淄博採煤區的采空塌(沉)陷的發育規模較小外,其他地區的采空塌(沉)陷均較嚴重。尤其以泰安、濟寧、棗庄三地市所轄煤田區的采空塌(沉)陷最為嚴重,累計塌(沉)陷面積達312.81km2,佔全省采空塌(沉)陷總面積的79.67%。不但塌(沉)陷分布面積大,下沉深度深,而且積水面積廣,造成的損失和社會影響也極大。

2.1.2鐵礦采空塌(沉)陷

省內鐵礦采空塌(沉)陷相對較輕,盡管目前濟南、萊蕪、淄博等鐵礦主要產地的礦山開采已具規模,但由於礦石采出後對采空區大都進行了尾礦充填。因此,鐵礦采空塌(沉)陷的發生得到了有效控制。據調查,至2002年底,全省僅發生3處采空塌(沉)陷,淄博1處、萊蕪2處,累計塌(沉)陷面積2.673km2

2.1.3金礦采空塌(沉)陷

金礦采空塌(沉)陷主要分布於膠東金礦區的招遠、萊州、牟平、威海等地,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金礦開采區發生采空塌(沉)陷160多處,累計塌(沉)陷面積約0.851km2。塌(沉)陷的形態多為條形,走向與礦脈走向一致。塌坑兩側邊坡陡立,地表岩體內沿礦脈走向的張性裂隙發育,裂隙寬度可達20cm。受礦脈地質特徵和開采規模的控制,塌坑的發育規模(長、寬、深等)差異懸殊。塌坑長度一般10餘m到數10m不等,最長達800m。

2.1.4石膏、滑石等其他礦產采空塌陷

(1)山東省石膏礦儲量十分豐富,石膏生產量逐年上升,因此礦區采空塌(沉)陷也越發突出。目前采空塌(沉)陷主要分布於臨沂市平邑縣、蒼山縣石膏礦區和棗庄底閣石膏礦區,累計塌(沉)陷面積1.774km2

(2)滑石礦采空塌陷區主要分布於棲霞、萊州等地,現已發生采空塌(沉)陷3處。最大的一處發生在萊州市滑石礦采空區,塌陷形態為橢圓形盆地狀,面積約0.45km2,塌(沉)陷中心下沉深度3m左右,該塌陷的發生對位於其西部的萊州市滑石礦構成了很大威脅,目前廠院圍牆已有多處傾斜開裂,牆體裂縫最寬達10cm。

(3)此外,臨沂、濰坊等地在開采重晶石礦的過程中,也先後發生較大規模的采空塌(沉)陷,並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事故。

2.2岩溶地面塌陷

礦山岩溶地面塌陷是因開采礦產資源疏排地下水(包括礦坑突水)而導致的岩溶塌陷。目前,全省岩溶塌陷面積約30.6544ha。相對於采空塌(沉)陷,岩溶塌陷面積較小,目前只局限於萊蕪鐵礦區、蒙陰洪溝煤礦區、沂南金礦區三個礦區。

3礦山地面塌(沉)陷趨勢分析

3.1煤礦采空塌(沉)陷

現階段煤礦開采主要在魯西地區的淄博煤田、肥城煤田、新汶煤田、兗州煤田、滕州煤田、陶棗煤田、臨沂煤田和魯東地區的黃縣煤田。就目前采空塌(沉)陷情況分析,山東煤礦采空塌(沉)陷基本分兩種情況:①淄博、陶棗、臨沂等煤田,多處於低山丘陵區,煤層薄,上覆第四系厚度均小於100m,開采深度多在-500m以下,煤層采出頂板冒落後,很快自動叉實,地表只出現小規模地面變形、斑紋或裂縫,對地表或農業耕作不產生重大損害;②兗州、滕州、肥城、黃縣等煤田,多處於山前沖洪積平原或盆地中,第四系覆蓋層厚度大,開採煤層厚度大,多8~12m,煤層產狀平緩,采出後,頂板煤層失去支撐,形成破碎冒落、彎曲下沉,隨著采空面積的逐漸擴大,在地面出現緩慢、連續的盆狀塌(沉)陷坑,嚴重破壞了地質地貌景觀,對農田、村莊等破壞嚴重,給礦山建設和礦區農業生產、生活造成重大影響,也為礦山帶來沉重經濟負擔。由此可見,後者采空塌(沉)陷規模及危害要大於前者。

根據煤礦開發規劃,近期煤炭生產的重點地區是濟寧、兗州、滕州、新汶(含萊蕪)、肥城等深部煤田。煤礦采空塌(沉)陷也主要發生在濟寧、兗州、滕州煤田,其次是肥城、龍口、新汶煤田。淄博煤田面臨閉坑期,採煤塌(沉)陷影響很小。也就是說,除了淄博煤田外,其他各煤田采空塌(沉)陷仍將繼續發展,尤其是濟寧、兗州、滕州三大煤田,開發潛力大,採煤塌(沉)陷又屬於第(2)種情況,故其采空塌(沉)陷規模和危害程度顯得尤為突出。

據省煤炭工業局資料,近期我省煤礦采空塌(沉)陷面積年均增長20.4km2,按此推算(以2002年采空塌(沉)陷面積392.625km2為基礎),到2005年和2010年我省由於採煤將增加塌(沉)陷面積分別為102km2和204km2

未來煤炭資源開發遠景區在魯西南及黃河北煤田,此處煤田正處於黃河沖積平原區。盡管煤層埋深大,但由於具有上覆第四系厚度大、煤層厚度大、煤層產狀平緩與濟兗煤田類似的自然地質條件,推測未來開發會產生嚴重的塌(沉)陷危害。採用採煤塌(沉)陷系數法,結合2010年規劃採煤量9000萬t,預測采空塌(沉)陷面積為21.6km2

3.2鐵礦采空塌陷

省內鐵礦采空塌陷相對較輕,目前主要發生在淄博黑旺鐵礦朱崖礦區廟子采空區、魯中礦業公司(萊蕪)張家窪小官莊礦山區及萊蕪鐵礦馬庄礦區三處。據2002年調查資料,廟子采空區由於當地鄉鎮和個體采礦影響,范圍有所擴大,對正處於采空區上方的廟子村而言,仍存在潛在的采空塌陷危害;張家窪、小官莊、馬庄礦區隨著開采深度的加大,以及各礦區採用了科學合理的采礦方法(砂土、尾礦充填法),並作為萊蕪市重點恢復治理區,區內采空塌陷面積將逐年減少。

3.3金礦采空塌陷

據金礦開發規劃,2003年至2010年,采空塌陷將隨著采空范圍的不斷擴大而加劇。由於三山島、新城、金城等金礦已經轉入海下或深部開采,故其采空塌陷發生規模不會增幅太大;而牟平、乳山、龍口,尤其是招遠金礦,由於資源相對豐富,加上國有礦山和集體、個體礦山的聯合無序開采,采空塌陷面積將不斷增大,采空塌陷危害將越發突出。

3.4石膏、滑石礦采空塌陷

山東省石膏礦產資源集中分布於魯中地區,尤以泰安、棗庄、臨沂三區資源豐富;滑石礦資源主要集中分布於魯東北部地區。目前石膏、滑石開發強度較高,產品已供大於求,采空塌陷時常發生,給礦區安全造成了嚴重危害,隨著開采強度的加大,其采空塌陷也會越發突出。

3.5礦山排水岩溶塌陷

礦山開發排水(包括礦坑突水)為主導因素而引發的岩溶塌陷,主要發生於萊蕪鐵礦區第三系缺失的「天窗」內及斷裂帶附近。據監測資料,該區岩溶塌陷近年來發展迅速,1997年塌陷面積6320m2,2000年達到8450m2,2002年達9912.17m2,塌陷面積年均增長700多平方米,累計塌陷坑228個,塌陷密度最大達252.5處/km2。隨著礦山開采強度的增大及部分礦山恢復(如顧家台礦區等)建設,區內岩溶塌陷面積將不斷增大。

4礦山地面塌(沉)陷防治措施

礦山地面塌(沉)陷是由人類開采礦產資源誘發引起的,因此,防治應首先考慮人類活動因素,目的是既要預防和減輕災害帶來的破壞和損失,又能保障礦產資源有序開發。根據前人生產實踐經驗,提出防治建議。

4.1探索科學的采礦方式

4.1.1充填法采礦

預防采空塌(沉)陷最為有效的方法是充填法采礦。這里推薦中國礦業大學研製的高水速凝充填材料,該充填材料具有充填速度快、強度高且較穩定等特徵,充填液只需20分鍾便連砂帶水一起固化成高結晶水沖填體,其強度一天可達3兆帕,三天可達4~5兆帕,最終可達5兆帕以上。該充填材料不需脫、排水且有一定膨脹性,充盈系數優於混凝土,在招遠金礦進行充填試驗,效果良好。

充填法采礦防止采空塌(沉)陷,在目前開採的鐵、金礦山中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因為這類礦山礦體多呈脈狀或條帶狀發育,相應采空區也呈條帶狀,便於充填,所需充填材料也相對少,經濟上不需投入太大而且效果明顯。充填法開采鐵、金礦目前在全省已進行了全面推廣和應用,其中萊蕪鐵礦區及招遠金礦區基本上都采出了此種采礦方式。而煤礦等沉積型礦產開采由於采空區范圍廣,如果實行充填,花費巨大且效果不明顯,從煤礦開采經濟效益上分析也不合算,因此,目前煤礦開采以頂板陷落法為主。

4.1.2煤炭地下氣化工程研究

煤炭地下氣化(UCG)工程是指煤層在地下直接燃燒變成可燃氣態燃料的過程,是一種化學採煤方法,屬潔凈煤新技術研究開發項目,氣化爐所產煤氣目前除用於礦區居民生活用氣和小型工業鍋爐燃氣外,主要用於燃氣發電機組發電,另外,還可以用於煤氣化工,生產甲醇、二甲醚等化工產品。此技術方法的應用可有效減輕煤炭生產對礦區生態環境的壓力,改善礦區及周邊區域生態環境,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是今後煤炭生產發展的主要方向,值得很好的研究發展推廣。

目前,山東新汶礦業集團公司鄂庄煤礦在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實驗,並於2002年投入生產,綜合效益良好。萊蕪鄂庄煤礦煤炭地下氣化站工程是新汶礦業集團公司「十五」期間的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重點進行煤炭地下氣化穩定控制技術的研究,目前已被列入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實驗研究基地。

4.2科學採煤方式研究

4.2.1「自下往上」異向開采

煤礦開采一般是從上層煤起自上往下采,這樣對煤礦建設來說,具有見效及投資回收快等優勢,但對於采空塌(沉)陷來說,是愈采愈烈,許多塌(沉)陷區是反復塌了再塌,同時淺部采空塌(沉)陷也構成對深部采礦的威脅,比如,在汛期,大氣降水直接通過塌(沉)陷坑進入巷道,增加礦坑排水量乃至造成淹井事故的發生等等。

湘潭礦業學院與煤炭部門立項研究煤礦開采方式,提出具有多層煤的煤田,採用自深部→淺部開採的方式,可有效地減輕采空塌(沉)陷危害。目前,這一研究已經通過國家正式鑒定,如果這種開采方式可行的話,我們認為,對魯西南及黃河北遠景煤田區,在未來開采時應該參考、借鑒。

4.2.2加強科學研究,提高採煤技術水平

目前,世界上有些國家井下採煤矸石不出井,用來充填井下采空區,既可以減輕采空塌(沉)陷,又可避免排矸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真可謂一舉兩得。而省內煤礦的採煤方式與我國大多數煤礦一樣,使得利用煤矸石充填井下采空區變得復雜化且費用較高,這在新汶礦務局張庄煤礦及國內其他煤礦都已得到證明。也就是,目前技術水平條件下,欲使矸石不排向地表直接充填采空區是不現實的,因此,需加強科學研究,努力改進採煤技術,趕上國際先進水平。目前,煤礦開采為減輕采空塌(沉)陷危害,根據各礦實際條件,採用的主要技術措施有:①同一煤層多工作面協調開采,減少地表不均勻下沉,減少傾斜和水平變形對民房的影響;②分煤層交錯布置工作面,可減少不均勻下沉和靜態變形值,使部分變形得以抵消。不同煤層開采邊界交錯布置。錯距控制在40~80m;③積極推廣沿空送巷、沿空留巷等採煤新工藝、新方法,實行無煤柱開采,以使地表均勻下沉;④積極開展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如華豐礦通過注漿減沉,取得較好的效果;汶南礦在采13層、15層煤時,採用矸石充填老空,既減少了礦井排矸量,又減緩了頂板下沉,減輕了采動對地表的影響。

4.3帷幕注漿堵水法

採用大型帷幕注漿工程既可以治理水害保護地下水資源,又可以減輕岩溶塌陷,已成為除疏干法以外,可供選擇的另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理礦區災害的方法。該方法在濟南張馬屯鐵礦、肥城礦務局陶陽煤礦等礦區得到了成功應用。

4.4礦山礦坑水預先疏干排供結合

據本次調查不完全統計,僅魯中地區,國有煤礦和鐵礦礦坑排水量就達4億m3/a,這個水量是非常驚人的。造成大量水資源浪費,還產生岩溶塌陷地質災害。採用該法將水資源提前利用,同時降低了產生岩溶塌陷的水動力條件。

4.5合理有序開采及災害治理恢復

采礦前,在壓礦地區實行一次性徵地,減少採空塌(沉)陷損失。為減輕采空塌(沉)陷危害,除了進行村莊搬遷、重點交通和水利設施布置禁采區或留設防護煤柱以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和國家重點建築物不受損害外,更重要的是對於塌(沉)陷地區進行治理和復墾利用。根據實際情況,塌(沉)陷區內大部分土地可以復墾還田,少部分地區塌(沉)陷程度嚴重,常年積水或地形起伏過大,不能復墾,可以發展水產養殖業,也可修建公園,既美化環境又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

5結語

本文以全省礦山地質災害調查報告為基礎,通過對災害現狀分析,結合礦山開采規劃對災害趨勢進行了分析,對前人在礦山災害防治的生產實踐經驗進行了梳理總結,希望能對礦山地面塌(沉)陷的防治起到積極的作用。

Ⅸ 山東省地質災害治理施工資質單位有哪些

這個資質屬於國土局批,建議去國土局網站查詢。

迪博資質網 解答

Ⅹ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演練方案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

(2013年7月29日)

進入汛期,我省地質災害進入高發期,為提高地質災害應急應對能力,省廳決定省、市、縣三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實戰演練,擬邀請省氣象局相關人員參加,現制定如下演練方案。

一、演練目的

鍛煉地質災害應急調查隊伍,檢驗應急裝備和能力,提升技術響應能力,提高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水平。

二、演練任務

主要任務是模擬一次單體地質災害應急調查,通過演練檢驗有關部門及相關人員對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和應急調查能力,測試我省地質災害應急技術平台建設及相關應急裝備的技術保障程度。

具體任務是:

(1)進行一次地質災害調查部門、應急測繪部門、氣象信息服務部門的應急拉動。

(2)實施濟南市歷城區仲宮鎮卧虎山水庫北壩肩滑坡(崩塌)地質災害應急調查。

(3)試用前期地質災害應急技術平台建設的系統和裝備。

(4)模擬地質災害視頻聲頻遠程會商與指揮。

(5)編制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技術報告、應急處置措施建議和信息發布初稿。

三、演練地點、時間、背景

演練地點:濟南市歷城區仲宮鎮卧虎山水庫北壩肩。

演練時間:2013年7月29日13:00-18:00。

演練背景:卧虎山水庫北壩肩災害點群測群防員發現滑坡險情,經初步調查,受威脅人員3戶、12人,威脅卧虎山水庫北壩肩和水庫下游居民安全。群測群防員立刻將災情逐級上報各級國土資源部門,並直報國土資源廳應急值班人員,值班人員認為險情緊急重大,快速編制了應急工作方案,並及時報告了國土資源廳應急管理辦公室。省國土資源廳接報後,啟動一級地質災害技術響應,立即要求濟南市國土資源局開展先期調查,採取先期應急處置。

四、參加單位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山東省氣象局,濟南市國土資源局,山東省氣象台,山東省氣象信息服務中心,山東省國土測繪院,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山東省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

五、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系統裝備

三維地質環境信息系統1套;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系統1套;三維激光掃描儀及配套測量設備1套;GP S動態監測系統1套;衛星通信車1輛,其他車輛4輛;地質災害調查單兵設備1套、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單兵2套、手持GP S3部;航拍無人機1架;對講設備4部;衛星電話2部;氣象預報系統設備若干;地質災害視頻監視系統;移動氣象站。

六、演練內容

(1)演練地質災害應急技術響應程序。

(2)與氣象部門聯合開展單點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

(3)通過視頻會商系統對災害點應急調查工作進行實時會商和指揮。

(4)單體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監測技術方法及內容。

(5)試用衛星通信系統、單兵設備、三維掃描儀系統、無人航拍系統針對單點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的技術方法、程序。

(6)應急調查報告、應急處置方案、信息發布編制過程、方法。

(7)地質災害視頻監視及單兵實時傳輸。

七、演練組織及人員

1.應急調查指揮部

指揮長:寧廷河

副指揮長:董同玉 王光信 張志光 李國祥

成員:付英 現場總協調,林海 顏景生(後方專家組長),申玉德 韓景敏 現場調查期應急處置,任重 高善坤。

職責:負責演練技術工作的組織、協調、指令、點評、參與研討災害基本情況,調查期應急處置,向省政府和國土部匯報。

具體分工:寧廷河負責下達指令及演練結束的點評;董同玉負責航拍工作總指揮;王光信負責本次演練主持;張志光負責氣象信息協調;李國祥觀摩指導;付英負責演練現場總協調;林海負責演練技術指導;顏景生負責演練組織與會商工作;申玉德觀摩指導;韓景敏負責指揮現場調查期應急處置工作;任重負責災情險情速報;高善坤負責演練信息匯集。

2.後方會商專家組

組長:顏景生

副組長:常允新 李玉華 楊 穎

成員:壽冀平 盛根來 張世傑

職責:負責會商、災情險情判定、調查成果編制、研討災害基本情況。

3.關系協調組

組長:王良龍

成員:郭瑞、岳慶傑、術鳴魯、張明亭、崔京河

職責:負責地方關系的協調工作,參與會商,警示牌6塊,分別放置在滑坡道路兩端路口和兩個崩塌點處。

4.災情險情調查組

組長:胡玉祿 現場技術負責

副組長:楊成芳 楊宗波、邊文超

(1)地質地形調查小組 方慶海(小組長)、張景康

(2)災情調查小組 張永偉(小組長)、梁浩

(3)險情調查小組 王慶兵(小組長)、邵明、孟凡奇

(4)應急監測小組 董強(小組長)、楊培傑、王寧、趙琳、李永超

職責:負責攜帶單兵、三維激光掃描儀、手持GP S等設備進行地質災害險情災情調查。

具體分工:胡玉祿為現場技術負責,攜帶對講機。

楊成芳、楊宗波、邊文超負責現場氣象人員、設備。方慶海負責地質地形調查,張景康配合,攜帶照相機、手持GP S、地形圖,精確繪制地質圖和地質剖面圖。

張永偉攜帶對講機、衛星電話、自動化監測單兵1套,負責災情調查;梁浩攜帶照相機,手持GPS,填寫災害點災情調查表;王慶兵攜帶衛星通訊單兵設備,負責險情調查;邵明、孟凡奇攜帶手持GPS,填寫災害點險情調查表。

董強負責應急監測工作,攜帶對講機;董強、楊培傑、承擔靜態GPS監測,攜帶自動化監測單兵1套;王寧、趙琳李永超負責三維激光掃描。

5.影像航拍組

組長:楊艷萍

副組長:毛繼軍

成員:張偉國、張衡、吳學超、何有剛、張廣慶、楊建、高岷

職責:負責影像的航拍與處理工作。

6.技術網路保障組

組長:魏嘉

副組長:鄭庭明、任翠愛、張聲濤、韓保棟

成員:張曄、沙令寶、鄭秀榮、胡紅文、王心兵、鄒連慶、曹春山、劉洋

具體分工:魏嘉負責後方專家會商技術保障、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災害基本情況匯報(應急途中時間);張聲濤負責省廳與總站應急大廳連接調試;鄒連慶負責三維地質環境信息系統應用、應急大廳聲頻視頻系統切換、應急大廳連接調試;任翠愛負責專家意見整理;沙令寶留守預報值班,負責氣象數據傳輸;胡紅文負責圖件查找、修改工作;鄭庭明負責網路通信順暢和突發狀況的處置;王心兵、張曄、劉洋負責衛星通信車連接調試、切換;曹春山負責衛星通信車駕駛。

7.後勤服務組

組長:宋和平

副組長:韓保棟

成員:陳清芳、李清海、林明、李大勇、朱國

具體分工:宋和平負責後勤服務,突發事件的處置;韓保棟、陳清芳負責應急車輛准備調度、司機安排;李清海、林明、李大勇、朱國為應急車輛司機。

8.宣傳報道組

組長:吳文峰

成員:楊學作、胡笑偉、趙培培

八、演練程序

本次演練分為4個階段:

(1)應急調查啟動階段(13:00—14:00):群測群防員報災,省廳啟動一級技術響應,編制應急調查方案,成立應急調查隊伍,做好出發准備。

(2)應急調查階段(14:00—16:25):各小組到達指定位置分組開始調查。

(3)應急會商階段(16:25—16:50):前後方專家開展應急會商,形成應急調查報告、應急處置措施建議、信息發布初稿。

(4)應急結束階段(16:50—17:18):宣布演練結束,指揮長點評。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