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4498工程地質術語
㈠ 西藏自治區貢覺縣泥石流災害研究
戚國慶1曹修定2夏抱本3滕雲3
(1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國家專業實驗室,四川成都,610059;2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河北保定,071051;3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地質研究所,西藏拉薩,850000)
【摘要】西藏自治區貢覺縣境內發育有影響居民安全的者龍窪Ⅰ溝、者龍窪Ⅱ溝和克西林溝等3條降雨型泥石流溝。本文根據非飽和土強度理論對其成因機理進行了研究,建議用臨界雨量線模型框架來建立貢覺縣泥石流的預測模型,並依據者龍窪Ⅱ溝泥石流爆發前20日的降雨量數據進行擬合分析。結果表明:文中建議的兩個臨界雨量線模型框架均適於用來建立貢覺縣降雨型泥石流爆發的預報模型。
【關鍵詞】泥石流非飽和土基質吸力預報模型
1 引言
貢覺縣位於青藏高原東部,橫斷山脈北段。據《西藏地貌分區圖》,該縣屬藏東大起伏—極大起伏的高山河谷區。縣內地形坡度一般在30°~40°,部分大於60°。位於該縣東南部、約佔全縣總面積34.4%的高山峽谷地區,是泥石流及其他地質災害高發區。
泥石流是一種攜帶大量泥土和碎屑物質的間歇性洪流[1],具有突發性和很強的破壞力。泥石流的形成必須具備3個條件:物源條件(豐富的鬆散物質來源)、水源條件(氣象水文條件)和地形地貌條件等。運用非飽和土力學理論,在對貢覺縣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貌條件、物質組成及氣象水文條件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貢覺縣泥石流的形成機制及預報模型進行了探討。降雨型泥石流的形成過程劃分為兩個階段[2],即:降雨型泥石流的固體鬆散物質中由基質吸力引起的抗剪強度喪失階段和孔隙水壓力增大引起的有效應力降低、發生泥石流階段。
2 貢覺縣泥石流的形成條件
2.1 地形、地貌條件
調查發現,貢覺縣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位於該縣東南部高山峽谷區的木協鄉,直接威脅附近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泥石流溝有3條,者龍窪工溝,者龍窪Ⅱ溝,克西林溝(見圖1)。
貢覺縣境內發育的泥石流具有明顯的形成(物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該縣泥石流主要分布於溝床比降大的溝谷中,為溝谷型泥石流。泥石流溝在形成區、流通區呈「V」字型,總體坡度35。左右;堆積區位於溝口,呈扇形,坡度約為15°。泥石流溝的植被覆蓋率約為15%,溝谷均長達2km以上,溝床平均縱坡降130‰。
2.2 固體鬆散物質的顆粒分布特徵
貢覺縣泥石流的物質來源主要為山坡表層的第四系鬆散堆積物、岩石風化物質及崩塌、滑坡堆積物等。克西林溝泥石流(GJ—0028)的物質來源為溝兩側的也古、拉巴滑坡堆積物。者龍窪I、Ⅱ泥石流(GJ—0033、GJ—0035)發育於硬岩中,其物質來源主要為岩石風化物質及崩、坡積物。3條泥石流溝地表鬆散物質厚均達6.5m以上。
圖1木協鄉泥石流分布
1.水系;2.房屋;3.公路;4.地層界線;5.斷層;6.泥石流;7.元古界雄松群片麻岩組;8.元古界雄松群大理岩組;9.花崗岩
泥石流固體物質的顆粒分析結果(見圖2)顯示,者龍窪Ⅱ、者龍窪I及克西林泥石流固體物質的顆粒分布有以下特點:①固體物質顆粒粒徑分布范圍很廣,從幾微米直至幾米的變化范圍,其粒徑分布曲線呈山峰型。說明該區泥石流中固體物質含量較高[3,4];②固體物質顆粒在0.01mm粒徑以下的分布是一致的,0.01mm粒徑以上的分布有所區別,者龍窪Ⅱ泥石流3~10mm粒徑的物質含量相對較高,克西林泥石流中0.1~0.5mm粒徑的物質含量相對較高。這主要是由於其物質來源上的差異造成的。
圖2木協泥石流固體物質顆粒分布曲線
1.者龍窪Ⅱ泥石流;2.者龍窪I泥石流;3.克西林泥石流
2.3氣象水文條件
貢覺縣泥石流的誘發因素為大氣降水,屬降雨型泥石流。貢覺縣與毗鄰的芒康縣同屬高原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年降雨量450~570mm,降雨量偏少,旱、雨季分明,全年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份,多為大雨、暴雨,災害性天氣較多。平均氣溫貢覺縣為5.2℃、芒康縣為3.5℃。
貢覺縣位於金沙江西岸,金沙江呈南北向沿貢覺縣東部邊界通過,區內流程約80km。縣境內發育有熱曲、斜曲、董曲、過曲、羅麥河、布熱曲呷、馬希弄、阿香希等河流,均屬金沙江中上游支流。河流分水嶺位於貢覺縣中部,基本上呈南北向展布,其中熱曲河流域主要位於分水嶺以西,斜曲、董曲、過曲、羅麥河、布熱曲呷、馬希弄、阿香希等河流流域均位於分水嶺以東。境內最大河流為熱曲河,自北向東匯入金沙江,區內流程約110km,全河道平均比降4‰~7‰,河寬約50~70m。河流兩側次級水系呈樹枝狀。馬曲、納曲、則曲為其支流水系;貢覺縣境內的泥石流大多數發育於斜曲河谷,洛曲為斜曲上游支流水系。
流域的水文情勢受地理位置、地形、氣象因素等影響,變化十分復雜,各地差異很大。本流域徑流主要靠降水補給,地下水和融雪也占相當的比例,徑流年際變化較大,在1.5倍左右。年內隨著旱、雨季的變化呈現枯、豐水季節,洪水主要由降水產生,洪峰流量不大,一般洪、枯流量變化在10倍左右。
3降雨型泥石流的形成機理分析
降雨型泥石流的形成可分為兩個階段[2]:第一個階段,非飽和固體鬆散物質由於含水量持續增加,達到飽和狀態,基質吸力下降引起的抗剪強度喪失;第二個階段,飽和的固體鬆散物質由於含水量持續增加,水壓力增大,有效應力減小,發生泥石流。
3.1由基質吸力引起的抗剪強度喪失階段
依據(Fredlund等,1978)非飽和土抗剪強度公式[5],非飽和固體鬆散物質的抗剪強度可以表示為: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式中:C′為有效粘聚力;σf為破壞時在破壞面上的法向總應力;u。為破壞時在破壞面上的孔隙氣壓力;uw為破壞時在破壞面上的孔隙水壓力;(σf-ua)f為破壞時在破壞面上的凈法向應力狀態;(ua-uw)f為破壞時破壞面上的基質吸力;φ′為固體鬆散物質的內摩擦角;φb為表示抗剪強度隨基質吸力而增加的速率;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式中:(ua-uw)r為殘余含水量θr所對應的基質吸力;(ua-uw)b為土的進氣值;θ為體積含水量;θs為飽和體積含水量。
公式(2)顯示,在降雨型泥石流形成的第一階段,由於降雨入滲,處於非飽和狀態的固體鬆散物質的含水量θ不斷增加,基質吸力(ua-uw)不斷下降,使得
3.2孔隙水壓力增大引起有效應力降低,發生流動階段
降雨具有一定歷時後,非飽和固體鬆散物質含水量增加,並達到飽和後,含水量繼續增加,將在固體鬆散物質中產生孔隙水壓力 uw。固體鬆散物質中的水量越多,孔隙水壓力 uw越大,其抗剪強度也就越低。飽和固體鬆散物質的抗剪強度隨孔隙水壓力的變化關系為: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式中:C′為固體鬆散物質的有效粘聚力;φ′為固體鬆散物質的有效內摩擦角。
當固體鬆散物質達到飽和狀態後,就進入了降雨型泥石流形成的第二階段。此時,飽和的固體鬆散物質啟動與否的判別式[6]為: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式中:A為固體鬆散物質與溝床的接觸面積;G為固體鬆散物質重量;T為水流推力,其值較小,為次要影響因素;β為溝床底坡坡度;K為固體鬆散物質穩定性系數,當 K=1時,飽和固體鬆散物質處於極限狀態;當 K>1時,飽和固體鬆散物質處於穩定狀態,不會發生泥石流;當K<1時,飽和固體鬆散物質處於不穩定狀態,將會發生泥石流。
公式(4)反映了降雨型泥石流啟動與否的力學機制,在這一階段,短歷時的具有一定強度的降雨使得固體鬆散物質中滲入的水量來不及排出,加上周圍降雨匯流的作用,固體鬆散物質將啟動,形成泥石流。
4貢覺縣泥石流的預報模型探討
降雨型泥石流的發生是前期實效降雨量與短歷時具有一定強度的降雨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其形成的第一階段,固體鬆散物質含水量的增加與前期實效降雨量關系密切。第二階段,短歷時、具有一定強度的降雨起主導作用。由降雨型泥石流形成的機理分析可知,前期實效降雨量越大(越小),則形成泥石流所需的短歷時降雨指標就越小(越大)。
前期實效降雨量[7]P。由當日降雨量H24以及前若干日降雨量Pt(賦存於固體物質中)的剩餘部分組成。式中:R為遞減系數;n為前期降雨影響期。遞減系數和前期降雨影響期應依據當地氣候條件和固體鬆散物質的組成岩性、含水量、孔隙率、滲透系數、基質吸力來確定。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短歷時具有一定強度的降雨指標一般採用10分鍾降雨量、60分鍾降雨量、24小時降雨量等。
降雨型泥石流的預報主要採用臨界雨量線模型。但泥石流溝谷特徵的差異和固體鬆散物質非飽和土力學性質的差異,都將造成預報模型框架的差異。蔣家溝模型[8]是一種臨界雨量線模型,其模型框架可以寫成如下形式: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式中:短歷時降雨指標 R1。為10分鍾降雨量(mm);實效降雨量P。為20天內的有效降雨量,遞減系數 R=0.8;A、B、M為擬合參數。蔣家溝模型中,對於泥石流的雨量臨界線,A=5.5,B=0.098,M=0.5mm;對於泥石流的爆發雨量線,A=6.9,B=0.123,M=1.0mm。蔣家溝模型預報提前時間為17~20分鍾,報准率為86%,錯報3%,漏報為11%。
另一種臨界雨量線模型框架為: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式中:A、B為擬合參數。對排土場泥石流[9]進行觀測,得到的雨量線由EF段和FG段構成,對於EF段:A=293.33,B=-5.93;對於FG段:A=76.46,B=-0.48;在兩段曲線的連接點 F處,R10=1.44mm,P.=39.79mm。
以貢覺縣者龍窪Ⅱ泥石流為例,對上述兩個預報模型(公式(6)、公式(7)進行探討。者龍窪Ⅱ泥石流於2003年6月20日爆發,者龍窪泥石流爆發前20天的降雨量見表1。
表12003年6月1日至20日逐日降雨量
依據表1,應用公式(5)得出其前期實效降雨量P。為30.57mm,運用公式(6)得出發生泥石流的10分鍾臨界降雨量R10為2.33mm,運用公式(7)得出發生泥石流的10分鍾臨界降雨量R10為3.67mm。而該地區多年平均最大10分鍾降雨量為6.0mm[10],大於由公式(6)、公式(7)得出的發生泥石流的10分鍾臨界降雨量R10值,處於暴發泥石流的臨界狀態。這一與實際情況相符合。上述探討說明:這兩個臨界雨量線模型框架均可以用來建立貢覺縣降雨型泥石流暴發的預報模型。
5結論
從誘發因素來看,西藏自治區貢覺縣境內的泥石流主要為降雨型泥石流。文中建議的兩個臨界雨量線模型框架,均適於建立貢覺縣降雨型泥石流暴發的預報模型。
對於降雨型泥石流,當形成泥石流的物質條件(按一定坡度堆積的固體鬆散物質、一定的匯水面積等條件)具備時,泥石流的發生是前期實效降雨量和短歷時強降雨共同作用的結果。依據非飽和土強度理論,可將降雨型泥石流的形成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基質吸力引起的抗剪強度喪失階段,該階段與前期實效降雨量有關。第二個階段,泥石流發生階段,與短歷時強降雨有關。
應用非飽和土力學原理研究降雨型泥石流形成機理的優點是:可以通過對可能形成泥石流的固體鬆散物質的非飽和物理力學性質的研究,來預先判斷在降雨條件下,會不會發生泥石流以及所需要的降雨條件和雨型,從而為泥石流的准確預報提供更強有力的理論依據。作者將在今後的研究中進一步加強這一理論在泥石流領域的應用研究。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工程地質術語(GB—91).國家技術監督局,1991
[2]戚國慶,黃潤秋.泥石流成因機理的非飽和土力學理論研究[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3,14(3):12~15
[3]高速,周平根,董穎.泥石流預測、預報技術方法的研究現狀淺析[J].工程地質學報2002,10(3):279~283
[4]魏永明,謝又予.降雨型泥石流預報(水石流)模型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1997,6(4):48~54
[5]D G弗雷德降德,H拉哈爾佐.陳仲頤等譯.非飽和土力學[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7
[6]白志勇.泥石流鬆散物質啟動條件的分析與計算[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1,36(03):318~321
[7]李德基,張德華.四川省寧南縣城後山泥石流激發雨強[J].山地研究,1994,12(1):15~19
[8]崔鵬,劉世建,譚萬沛.中國泥石流監測預報研究現狀與展望[J].自然災害學報,2000,9(2):10~15
[9]冶金工業部馬鞍山礦山研究院,江西銅業公司德興銅礦.德興銅礦排土場穩定性及泥石流的研究與防治報告[R],1991
[10]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西藏自治區交通廳科學研究所.西藏泥石流與環境[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
㈡ 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和產業化標准規范研究報告
研究單位:全國地質資料館、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子課題負責人:單昌昊
子課題研究人員:丁 鋒 馬飛飛 王正平 劉向東 李景朝
張立海 單昌昊 周 舟 賈文珏 顏世強
報告編寫人:顏世強 馬飛飛
第一章 地質資料信息制度標准規范現狀
一、地質資料信息制度標准規范總體框架
地質資料信息制度標准規范總體框架,縱向上由法律法規和標准規范兩個層次組成,法律法規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各級規范性文件,標准包括不同級別的工作標准、規范,橫向上由地質專業制度標准、信息化制度標准、地質資料館藏服務制度標准組成,既有區別又緊密聯系。
本章重點介紹制度標准規范現狀,從地質資料服務、地質專業、地質信息化三個方面,分法律、標准兩類詳細說明。
(一)地質資料管理及服務工作制度標准規范現狀
1.地質資料管理和地質科技檔案管理法律、法規及有關規范性文件
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實施辦法、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地質行業地質科技檔案工作條例、地質礦產部岩礦心管理規定、原本地質檔案驗收辦法(試行)、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涉密地質資料管理細則等11項。
2.地質資料檔案管理技術標准規范
主要有:地質資料檔案著錄細則、地質勘查鑽探岩礦心管理通則、檔案館建築設計要點、磁性載體檔案管理與保護規范、檔案工作基本術語、歸檔文件整理規則、電子文件歸檔與管理規范、科學技術檔案案卷構成的一般要求、油氣勘探與開發地質資料立卷歸檔要求、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地質勘查鑽探岩礦心管理通則、原始地質資料立卷歸檔規則、油氣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製作匯交細則、油氣成果地質資料計算機著錄細則、圖文地質資料掃描數字化規范(試行)、石油地質原本檔案立卷歸檔辦法(試行)、地質礦產部測繪檔案立卷歸檔辦法(試行)、地質礦產部基本建設檔案立卷歸檔辦法、海洋地質原本檔案立卷歸檔辦法(試行)、探礦工程檔案立卷歸檔辦法、設備檔案立卷歸檔辦法、地質礦產部實驗測試檔案立卷歸檔辦法(試行)、1∶5萬區域地質調查原本檔案立卷歸檔辦法(試行)、全國匯交地質報告質量驗收試行規定、礦產和地下水勘探報告審批辦法(試行)、原本地質檔案驗收辦法(試行)、地質礦產部地質學院科學技術檔案管理辦法(試行)、地質礦產部科學技術檔案工作暫行條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鑽孔技術檔案說明、油氣勘探與開發地質資料立卷歸檔要求等29項。
3.地質資料保密相關規定
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實施辦法、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國家秘密范圍的規定、國家秘密保密期限的規定、印刷復印等行業復制國家秘密載體暫行管理辦法、國土資源部保密文件管理暫行規定等6項。
4.地調局地質資料信息服務文件
主要有: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資料接收保管和服務管理辦法(試行)、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資料管理辦法等兩項。
(二)地質專業及資料信息化工作制度標准規范現狀
1.跨行業通用標准及其相關標准
(1)國土資源數據描述標准
國土資源信息元數據。
(2)國土資源應用系統與網路建設標准
國土資源應用軟體設計開發規范、國土資源應用軟體質量要求與測試、國土資源網路系統建設規范。
(3)通用標準的相關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續表
續表
2.地質礦產行業信息化標准
(1)數據描述標准
地質圖用色標准及用色原則(1∶5萬)DZ/T0179、地質礦產術語分類代碼GB9649-88
(2)資料庫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續表
續表
3.地質調查通用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4.區域地質調查通用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5.城市區域地質調查標准
城市區域地質調查技術要求(1∶50000)DZ/T0094-1994。
6.海洋區域地質調查與監測標准
海洋區域地質調查規范(1∶1000000)DZ/T0147-2009。
7.海洋礦產勘查標准
大洋金屬結核礦產勘查規程GB/T17229-1998。
8.海洋地質其他標准1∶50萬海區磁力異常平面圖編圖規范DZ/T0234-2006、1∶50萬海區地貌圖編圖規范DZ/T0235-2006、1∶50萬海區第四紀地質圖編圖規范DZ/T0236-2006、1∶50萬海區自由空間重力異常編圖規范DZ/T0237-2006
9.陸地油氣金屬非金屬礦產調查勘查通用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10.陸地油氣金屬非金屬礦產調查標准
戰略性遠景調查規范(1∶5萬)DD2004-04、固體礦產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和經工程驗證的預測資源量估算技術要求、煤田地質填圖規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自然重砂資料庫建設標准。
11.陸地油氣金屬非金屬礦產勘查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12.水文工程環境災害地質調查勘查通用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13.水文地質調查與監測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14.工程地質調查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15.環境地質調查與監測標准
區域環境地質調查總則DD2004-02、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規范(1∶50000)DD2008-03。
16.地質災害調查監測與防治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17.地球物理勘查與方法通用標准
地球物理勘查技術符號GB/T14499-1993、地球物理勘查圖圖示、圖例和代碼及色標DZ/T0069-1993、岩礦石物性測定技術規程DD2006-03
18.重力勘查與方法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19.磁勘查與方法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20.電勘查與方法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21.地震勘查與方法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22.放射性勘查與方法標准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23.應用地球物理勘查與方法標准
固體礦產預查普查中物化探遙感工作要求DD2003-03。
24.地球化學勘查與方法通用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25.岩石地球化學測量技術標准
岩石地球化學測量技術規范(含采樣、鑽孔、岩石、坑道)DZ/T0248-2006。
26.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技術標准
土壤地球化學測量規范(包括不同比例尺、各階段的要求)DZ/T0145-1994。
27.水系沉積物地球化學測量技術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28.氣體地球化學測量技術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29.生態地球化學調查評價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30.應用地球化學勘查與方法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31.遙感地質調查與方法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32.應用遙感地質調查與方法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33.鑽探坑探技術方法通用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34.鑽探技術方法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35.坑探技術方法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36.地質測量通用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37.地質圖底圖編繪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38.地質專業測量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39.地質實驗測試通用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40.岩礦石樣品分析方法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41.土壤樣品分析方法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42.水樣品分析方法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43.同位素方法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44.物化性能測量標准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45.地質實驗測試標准物質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三)各試點省集群化建設備用標准規范
1.上海和湖北集群化試點採用標准
結合上海地區地質資料的特點,既按照全國地質資料館有關地質資料信息化的要求執行,又要制定適合上海的地方具體信息化的要求標准。主要有:《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圖文地質資料掃描數字化規范SZ1999001-2000》、《地質資料檔案著錄細則DA/T23-2000》、《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SZ1999002-2001》、《歸檔文件整理規則156.5DA/T22-2000》、地質資料管理辦法、工程地質勘察項目匯交格式、地質資料信息化技術要求、工程地質勘察資料入庫數字化要求、上海城市三維地質信息系統各專業屬性表格設計。
湖北省參照上海市有關規范標准執行。
2.湖南省集群化試點採用標准
主要有:D2004-04戰略性礦產遠景調查技術要求(試行)、DD2005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DZ/T0001-91區域地質調查總則(1∶50000)、DZ/T0127-94固體礦產礦點(床)地質數據文件格式、DZ/T0179-1997地質圖用色標准及用色原則(1∶50000)、DZ/T0078—93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定、DZ/T0079-1993固體礦產勘查地質資料綜合整理研究規定、DZ/T0216-2002煤層氣資源/儲量規范、GB/T19308-2002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GB/T13687-92固體礦產普查總則、GB/T17766-1999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GB/T13908-2002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GB/T14498-93工程地質術語、GB958-89區域地質圖圖例(1∶50000)、GB13923國土基礎信息數據分類與代碼、GB/T2260-1995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GB/T9649-88地質礦產術語分類代碼、GB/T7408-2005/ISO8610∶2000數據元和交換格式信息交換日期和時間表示法、GB/T17798-2007地理空間數據交換格式等。
3.青海省集群化試點採用標准
主要有:GB2260-99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GB958-89區域地質圖圖例(1∶50000)、GB9648-88地質礦產術語分類代碼、GB/T13989-92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分幅編號、GBT17694-1999地理信息技術基本術語、DZ/T0001-91區域地質信息總則(1∶50000)、DZ/T0197-1997數字化地質圖圖層及屬性文件格式、DDB9702GIS圖層描述數據內容標准、DZ9701資源評價工作中地理信息系統工作細則、DZ/T0179-1997地質圖用色標准及用色原則、DZ地質資料著錄文件格式、地質礦產勘查標准匯編(1999)、全國地質工作程度資料庫建設工作指南(2006年9月修訂)、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技術標准(中國地質調查局,2008年7月)等。
二、地質資料信息工作制度標准規范存在問題
推進「兩化」需要標准先行,盡管已基本形成了地質資料服務、地質專業、國土資源信息及地質調查信息化標准體系,但從國家「兩化」的總體需求來看,已經形成的這些標准還遠不能滿足「兩化」工作的要求。統一規劃、統一標準是推進「兩化」的關鍵,在「兩化」建設的過程中,標準是關鍵,應用是核心。目前的標准化工作還存在以下不足:
(一)實現地質資料信息集群共享關鍵技術的標准顯得薄弱與研發滯後
與國外先進國家相比,目前我國在地質資料信息共享方面的標准制訂相對滯後,當前已經完成的標准主要集中在專業的代碼標准,支持空間數據網路共享的標准僅有空間數據格式轉換標准,然而由於地質資料數據的特殊性,在圖例、圖示方面,該標准尚不能滿足地質數據轉換的需求,為此這一方面的標准化工作任重道遠。「九五」和「十五」期間,國家在地理空間信息共享的標准、政策、運行模式方面開展了全面和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為國家制訂實施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發展規劃和相關政策措施奠定了基礎。但大部分標准、政策還停留在「研究」和「建議」的水平。研究提出支持我國資源環境地理空間信息共享同時符合我國國情的政策、標准、管理運行模式已經成為當前各級空間信息共享建設和應用的迫切需要。為實現信息的廣泛共享,還應大力加強地質資料信息的分類編碼標准、數據訪問協議、數據分發標准、科學語言描述規范等標準的制定。
(二)標准體系不健全,地質資料信息服務方面的標准或規范嚴重缺乏
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等發達國家與地區經歷以社會信息化和信息社會化為標志的知識經濟發展過程,帶動了經濟全球化,建立健全了國家空間信息基礎設施,海量的地球空間信息提供利用,通過政府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政策導向和各種機制,使空間信息技術逐步實現了產業化,並因此獲得了巨大的經濟與社會利益。標准化建設是實現空間信息技術產業化的關鍵,沒有一體化的地質資料信息服務標准,就無法建立一體化的服務體系。
(三)已形成的標准多屬某個具體工作項目的技術約定,單個標准之間的協調性差,制約了地質資料信息集群化開展
目前的地質資料信息服務標准或技術約定的制定大部分都是根據具體的工作項目或是某一特定的地質任務而形成的,各標准之間的協調性較差,使今後海量、多源數據的綜合一體化管理和綜合應用受到限制。而應用GIS對地理、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環境、土地等多源地質資料信息進行管理與綜合分析,來解決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等)評價、災害預測與防治等問題越來越普遍。而且隨著GIS技術應用的深入,對多學科的地學空間信息進行集成管理、綜合分析的需求會越來越迫切。與此相適應,其標准化也必然具有綜合的性質。要滿足這樣的標准化需求,孤立的單個標準是無能為力的,需要多個標準的相互協調,才能在整體上達到效益最佳,從而實現多源地質資料信息的綜合應用,為政府決策、公司、企業等提供方便、快捷的綜合地學信息。
(四)地質資料服務相關標准落實,影響了集群化服務水平的提高
目前地質資料共享、保密、服務等信息服務相關政策法規不完善,導致地質資料服務分級分類五花八門,服務收費千差萬別。其中,涉密地質資料是影響社會化服務的一個重要因素,涉密標准不統一,地質資料數據相關服務機構在互聯網上提供的服務非常有限,只能限於地質資料的目錄檢索、一些元數據的發布、岩石地層資料庫的查詢,以及小比例尺地質圖的發布。一些重要的基礎地質資料庫,如1∶20萬、1∶5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重力資料庫、區域化探資料庫等都因為涉密而無法通過網路提供服務。
(五)標準的宣傳貫徹嚴重滯後
目前所完成的標准,只有有限的幾個公布實施。從標準的實施情況來看,明顯缺乏標準的宣傳力度,主要體現在對標準的理解程度不一致或錯誤,導致採集的數據有缺陷,為數據集成和應用帶來困難。同時支持這些標准規范實施的軟體工具嚴重缺乏。目前的標准投資,只有研製標準的資金,沒有支持標准規范實施的軟體工具開發經費和宣傳貫徹經費,直接的後果就是標准無法應用或很難應用。
第二章 地質資料信息標准規范建設主要目標及任務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決定》中「推進地質資料開發利用」為目的,以執行《國土資源部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工作方案》(國土資廳發〔2010〕113號)為綱領,按照部推進「兩化」總體部署,結合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工作實際,針對「兩化」試點和推廣工作中標准規范應用現狀及問題,研究建立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兩化」標准體系框架,健全完善相關技術指南,為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試點工作提供技術支撐,為全國推進「兩化」工作奠定基礎。
二、目標
根據「兩化」建設的總體目標,遵循國土資源標准化指南,建立與「兩化」建設相適應的地質資料信息服務標准化體系,從基礎標准、業務技術標准和行政管理標准三個層面,構建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標准模型,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科學、實用的國家地質資料信息接收、保管、質量評價與驗收、存儲與分類、交換與共享、產品開發、數據結構、元數據、數據編碼、圖示表達、數據整合、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產業化發展等標准體系。
三、主要任務
圍繞上述目標的實現,「兩化」標准規范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國土資源標准化指南和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工作實際,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科學、實用的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標准體系,開展信息共享、數據集群、產品研發等推進地質資料信息集群化產業化需要的關鍵技術標准研究,構建標准化管理機制,為地質資料信息集群化產業化標准建設提供製度保證。
第三章 標准規范建設建議
一、工作原則
1.科學性
科學性是研製標准體系時應遵從的基本原則,也是標准體系可以很快應用計算機技術、資料庫技術貫徹執行的根本保障。
2.完整性
將描述地質資料信息所需的標准規范分門別類地納入相應的類別中,並使這些類別協調一致,相互配套,構成一個完整的框架,以完整地描述地質資料信息的主要特徵。
3.系統性
系統性是標准規范體系中各標准規范之間內部聯系和區別的體現,做到合理安排,層次合理、分明。
4.先進性
一方面,標准規范體系應充分體現國際標準的發展方向,與國際標準的發展趨勢接軌,同時做到與國家標准相協調;另一方面,標准規范體系應能就地質資料信息採集、生產、應用等方面先進的技術手段進行描述。
5.預見性
在研製標准規范體系時,既要考慮到目前的信息技術水平,也要對未來信息技術的發展有所預見,使標准規范體系能適應領域內各項應用技術的迅猛發展。
6.可擴充性
考慮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對標准規范體系提出的更新、擴展和延伸的要求,以及水利行業不同流域、流區機構的用戶對《標准》的不同應用需求,要根據信息技術、專業領域的發展和相關國際標准、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不斷完善而進行充實和更新。
二、工作重點
(一)構建標准體系參考模型
標准體系參考模型是標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叫標准體系參考模型,用於約束和協調標準的制定和組織。它表現為一種標准分類方法,用來對標准進行粗線條的分類,通過它可以把大量的已制定的無序的標准映射為有序子體系,劃清各部分的界線,並能發現標准制定的空白領域,提出需要加強的方面。
(二)研製標准體系框架
標准體系表就是一定范圍內的標准體系內的標准按一定形式排列起來的圖表,它是標准體系的一種直觀表現形式,其組成單元是標准。主要分為:
1.基礎標准
基礎標準是以地質工作為對象,並且在地質資料信息工作中廣泛運用的標准。包括:
(1)名詞術語標准
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專業領域的名詞術語,是表達地質資料工作事物和概念的。賦予地質資料專業領域事物和概念以規范的名詞術語,為地質資料的研究與交流提供了共同語言,也為制定其他有關標准奠定了基礎。
(2)地質報告標准
地質報告的質量決定著地質資料的質量和效益。制定地質報告標准,不僅是地質工作和地質管理工作的任務,也同地質資料工作密切相關。地質報告標准包括:制圖標准、地質報告格式、地質報告編寫內容和深度標准、地質報告編號標准、地質報告完整性標准等。
(3)專業符號標准
專業符號標准包括地質資料檢索語言中分類號的構成、地質資料檔案編號、地質資料館代號等標准。標准化的地質資料專業符號,對實現地質資料現代化管理有重要意義。
(4)案卷規格和質量標准
案卷是地質資料管理的基本單位,對地質資料工作影響很大,其標准包括:組卷方法標准,保管單位編目的項目、格式和方法標准,案卷內在質量標准,卷和標准等。
(5)庫房、設備標准
儲存和保護好地質資料需要有一定的庫房和設備條件,它們的質量直接關系地質資料的保護與安全,因此,必須制定庫房、設備標准。包括:庫房建築設計標准,地質資料櫃架的質地、規格標准,地質資料保護設備技術性能標准等。
(6)種類、計量單位標准
地質資料的種類是揭示地質資料內容、性質的標志,也是協調、指導地質資料工作合理、健康發展的依據。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地質資料涵蓋的范圍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豐富,必須提出其種類劃分的依據標准和基本種類標准。為了配合地質資料管理,還應針對地質資料的特點,規定其計量單位標准。
2.業務技術標准
業務技術標準是以地質資料工作的程序、手冊、職責、要求為對象制定的標准,以及某些與地質資料業務技術工作相關的標准。主要包括以下標准。
(1)業務建設標准
業務建設標準是針對地質資料實體管理工作制定的各項標准。包括:歸檔標准、接收標准、整理標准、鑒定標准、保管標准、統計標准等。
(2)著錄標引標准
著錄標引是地質資料信息儲存與檢索的主要手段,其標准包括著錄規則、標引規則等。
(3)開發、利用標准
開發、利用標準是規范地質資料服務的標准,包括地質資料利用范圍、閱覽室工作規范、有償服務與計價標准、利用效益計算標准、地質資料信息交流的規范、地質資料編研成品質量標准等。
(4)現代化管理標准
現代化管理標准,主要是指應用現代技術裝備管理地質資料的有關標准,如資料庫建設標准、新型地質資料材料質量標准、電子計算機使用與管理標准以及電子檢索系統功能的評價標准等。
(5)共享服務標准
共享服務標準是推進地質資料網下、網上共享、交流的統一標准,包括唯一標識、共享服務協議、產品分級方案、共享介面規范等。
3.地質檔案行政管理標准
行政管理標準是針對地質資料部門和地質資料工作者制定的標准。如地質資料信息共享機制、地質資料產業化發展支持政策、地質資料業務職責和機構設置標准、地質資料室職能標准、地質資料館工作規范、各種地質資料工作者的崗位責任制等。
(三)研製相關技術指南
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是通過對不同類型的地質資料信息進行集群化開發,形成能滿足不同用戶需要的系列產品,並提供產業化服務的工作。因地質資料信息類型不同,對其進行集群化開發的技術方法也不同,因此應針對每一類地質資料信息的特點,分別編制適用於該類地質資料信息集群化開發的技術指南。主要包括:
1)原始地質資料清理技術指南
2)實物地質資料清理技術指南
3)重要成果、原始、實物地質資料數字化技術指南
4)重要鑽孔資料庫建設技術指南
5)國家和省級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指南
6)三維可視化城市地質信息服務和管理系統建設技術指南
7)油氣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系統建設技術指南
8)地質工作程度資料庫建設技術指南
9)地質資料電子信息網路服務平台建設技術指南
10)重要成礦區帶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技術指南
11)典型礦床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技術指南
每一技術指南應包括以下內容:工作步驟;數據整理格式要求;所採用軟體系統或平台。
第四章 主要結論
當前我國建立了收、管、用等方面的地質資料信息服務標准規范,保證了各項工作的正常開展,但還不能適應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的需要,尤其是在數據融合、資料庫建設、網路共享服務、產品加工、產業化發展等標准規范方面存在明顯不足,需要加強標准體系研究,構建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標准體系模型和體系框架,研發地質資料清理、地質資料數字化、共享服務、產品開發、產業化發展、數據中心建設、資料庫整合等關鍵技術標准,為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提供支撐。
㈢ 侵蝕基準面標高 什麼意思
國標《工程地質術語》6.1.1.5是這樣敘述的,侵蝕基準面:控制河流下蝕作用的極專限界面。在評價屬礦區水文地質條件時,《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規范(GB12719-91)》中提到「主要礦體位於當地侵蝕基面以上」或「主要礦體位於當地侵蝕基準面以下」,作為礦區侵蝕基準面,可採用控制礦區較大的水文地質單元內河流河床的最低標高確定(常年河流)。岩溶地區採用礦區岩溶發育下界標高確定。術語中的「當地」二字可要仔細推敲。
㈣ 工程地質專業術語MD是什麼意思
粒度中值 Md
㈤ 泥石流成因機理的非飽和土力學理論研究
本項研究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90102002)。
戚國慶黃潤秋
(成都理工大學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泥石流是一種具有較強破壞力的自然山地災害。對於它的預報研究歷來為人們所重視,並建立了很多雨量預報模型。然而,這些雨量預報模型的預報時間很短,往往只能在災害發生前幾十分鍾作出預報。本文應用非飽和土強度理論對降雨型泥石流的成因機理進行了研究,提出降雨型泥石流的形成過程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與前期實效降雨量有關,第二個階段與短歷時強降雨有關。並對各個階段降雨作用機理以及固體鬆散物質的力學性質變化特徵進行探討。為預先判斷在降雨條件下發生泥石流以及所需要的降雨條件和雨型提供依據。
【關鍵詞】泥石流非飽和土基質吸力
1引言
泥石流是一種攜帶大量泥土和碎屑物質的間歇性洪流[1]。與一般的挾沙水流相比,泥石流中固體物質含量高,顆粒粒徑分布范圍廣,可能有從幾微米直至幾米的變化范圍。一般挾沙水流中的顆粒粒徑分布呈單峰型,且符合正態分布;而對固體含量較高的泥石流,粒徑分布多為雙峰型[2]。
誘發泥石流的外界因素有降雨、融雪、潰壩、地震等。其中以降雨引起的泥石流(稱降雨型泥石流)分布最廣,活動最頻繁,因此是泥石流研究的主要對象[3]。
泥石流是降雨、地形地貌、固體鬆散堆積物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當除降雨以外的其他因素達到某種程度時,一旦有足夠大的降雨量,就可能發生災害性的泥石流[4]。降雨為這類泥石流形成的主要誘發因素,而其他因素則是形成降雨型泥石流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為基本因素。
泥石流是常見的一種自然山地災害,以其突發性和破壞力強為人們所重視。泥石流災害的防治首先要對其進行准確預報,而泥石流災害的准確預報,則必須建立在對其形成機理深入研究的基礎之上。運用非飽和土強度理論,將降雨型泥石流的形成過程劃分為兩個階段,即:降雨型泥石流的固體鬆散物質中由基質吸力引起的抗剪強度喪失階段和孔隙水壓力增大引起的抗剪強度降低、發生泥石流階段。文章以此為基礎,對降雨型泥石流的形成機理進行探討。
2從非飽和土力學理論認識泥石流物質的強度特徵
2.1泥石流物質的抗剪強度
泥石流的固體鬆散物質在泥石流形成之前,往往處於非飽和狀態。依據(Fredlund等,1978)非飽和土抗剪強度公式[5],其抗剪強度可以表示為: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式中:C′為Mohr-Coulomb破壞包線的延伸與剪應力軸的截距,在剪應力軸處的凈法向應力和基質吸力均為零,C′也稱為有效粘聚力。由於固體鬆散物質無膠結,有效粘聚力 C′很低;σf為破壞時在破壞面上的法向總應力;ua為破壞時在破壞面上的孔隙氣壓力;uw為破壞時在破壞面上的孔隙水壓力;(σf-ua)f為破壞時在破壞面上的凈法向應力狀態;(ua-uw)f為破壞時破壞面上的基質吸力;φ′為與凈法向應力狀態變數(σf-ua)f有關的內摩擦角;φb為表示抗剪強度隨基質吸力(ua-uw)f而增加的速率;(ua-uw)ftgφb為基質吸力(ua-uw)f引起的抗剪強度。
關於由基質吸力(ua-uw)f引起的抗剪強度,在第一屆非飽和土國際會議上,許多學者建議了非飽和土抗剪強度的非線性表達式。沈珠江認為用雙曲線公式表達基質吸力對抗剪強度的貢獻可能更為實用[6]: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式中:d為實驗常數。
2.2降雨過程中固體鬆散物質的基質吸力變化
降雨過程中形成泥石流的固體鬆散物料的基質吸力變化,實際上就是非飽和土基質吸力隨含水量的變化關系。也被稱為土—水特徵曲線。包承綱等建議以對數方程來表徵土—水特徵曲線[7],為: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式中:(ua-uw)r為殘余含水量θr所對應的基質吸力,(ua-uw)b為土的進氣值,(ua-uw)為非飽和土基質吸力,θ為體積含水量,θs為飽和體積含水量。
若將公式(3)化為: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由公式(4)可以看出,當θ=θr時,(ua-uw)=(ua-uw)r,即非飽和土含水量為殘余含水量θr時,基質吸力(ua-uw)為(ua-uw)r;當θ=θs時,(ua-uw)=(ua-uw)b,即非飽和土含水量為飽和含水量θs時,基質吸力(ua-uw)為(ua-uw)b;當非飽和土含水量在殘余含水量θr與飽和含水量θs之間變化時,基質吸力(ua-uw)便在(ua-uw)r與(ua-uw)b之間變化。也就是說,在邊坡降雨入滲的過程中,邊坡非飽和區物質的基質吸力隨著含水量的變化而變化。
2.3降雨過程中非飽和固體鬆散物質的抗剪強度變化
2.3.1由基質吸力引起的抗剪強度變化
在降雨過程中,處於非飽和狀態的固體鬆散物質的含水量θ不斷增加,使得其基質吸力(ua-uw)下降,進而導致非飽和固體鬆散物質由基質吸力引起的抗剪強度不斷降低。
依據Fredlund(1978)非飽和土抗剪強度公式[公式(1)],非飽和固體鬆散物質由基質吸力引起的抗剪強度隨含水量的變化規律為: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依據沈珠江雙曲線公式[式(2)],非飽和固體鬆散物質由基質吸力引起的抗剪強度隨含水量的變化規律為: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由公式(5)、公式(6)可以看出,非飽和固體鬆散物質由基質吸力引起的抗剪強度隨含水量的變化關系為負指數關系。
2.3.2固體鬆散物質飽和後的抗剪強度變化
降雨具有一定歷時後,非飽和固體鬆散物質含水量增加,並達到飽和後,含水量繼續增加,將在固體鬆散物質中產生孔隙水壓力 uw,降雨滲入邊坡的水量越多,孔隙水壓力 uw越大。因此,非飽和固體鬆散物質的抗剪強度隨孔隙水壓力的變化關系為: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式中:C為飽和固體鬆散物質的粘聚力,φ為飽和固體鬆散物質的內摩擦角。
在達到飽和狀態後,固體鬆散物質中的水量越多,孔隙水壓力 uw越大,其抗剪強度也就越低。
3泥石流的形成機理分析及其預測評價
降雨型泥石流的形成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非飽和固體鬆散物質由於含水量持續增加,達到飽和狀態,基質吸力引起的抗剪強度喪失;第二個階段,飽和的固體鬆散物質由於含水量持續增加,水壓力增大,有效應力減小,發生泥石流。
3.1固體鬆散物質由基質吸力引起的抗剪強度喪失
降雨型泥石流形成的第一階段,固體鬆散物質含水量的增加與前期實效降雨量關系密切。前期實效降雨量[8]Pa由當日降雨量H24以及之前若干日降雨量Pt(賦存於固體物質中)的剩餘部分組成。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式中:R為遞減系數,n為前期降雨影響期。
遞減系數和前期降雨影響期,應依據當地氣候條件和固體鬆散物質的組成岩性、含水量、孔隙率、滲透系數、基質吸力來確定。
依據公式(4),固體鬆散物質含水量θ的增加,將使得其基質吸力降低。公式(5)、公式(6)顯示了固體鬆散物質由基質吸力引起的抗剪強度的喪失規律。基質吸力引起的抗剪強度的喪失與前期實效降雨量有關。
前期實效降雨量的作用主要是使固體鬆散物質達到飽和狀態。在這一階段,由於沒有足夠的含水量,不會發生泥石流。但有可能發生固體鬆散物質構成的斜坡的位移變形,以及斜坡穩定性降低、滑坡。
3.2固體鬆散物質孔隙水壓力增大引起的抗剪強度降低,發生流動
降雨型泥石流的發生是前期實效降雨量和短歷時雨強共同作用的結果。當前期實效降雨使固體鬆散物質達到飽和狀態後,就進入了降雨型泥石流形成的第二階段。此時,飽和的固體鬆散物質啟動與否的判別式[9]為: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式中:A為固體鬆散物質與溝床的接觸面積;G為固體鬆散物質重量;T為水流推力,其值較小,為次要影響因素;β為溝床底坡坡度;K為固體鬆散物質穩定性系數,當 K=1時,飽和固體鬆散物質處於極限狀態,當 K>1時,飽和固體鬆散物質處於穩定狀態,不會發生泥石流,當K<1時,飽和固體鬆散物質處於不穩定狀態,將會發生泥石流。
公式(9)反映了降雨型泥石流啟動與否的力學機制,在這一階段,短時間具有一定強度的降雨使得滲入固體鬆散物質中的水量來不及排出,加上周圍降雨匯流的作用,固體鬆散物質將啟動,形成泥石流。因此,在降雨型泥石流預報模型中應考慮短期強降雨的影響。如蔣家溝模型[10]: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式中:R10為10分鍾降雨量(mm);實效降雨量Pa為20天內的有效降雨量,遞減系數R=0.8。
公式(10)預報提前時間為17~20分鍾,報准率為86%,錯報3%,漏報為11%。
由成昆鐵路甘洛試驗區64次觀測資料確定的泥石流形成降雨量組合指標[11]為: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式中:K為前期降雨修正系數,K≥1,在甘洛試驗區K=1;H24、H1、H1/6分別為24小時、1小時、10分鍾最大降雨量(mm),H24(D)、H1(D)、H1/6(D)分別為24小時、1小時、10分鍾單因子臨界雨量閾值,隨溝谷和地區而不同,在甘洛試驗區,它們分別為60mm、20mm和10mm;R為降雨量綜合指標,當R<2.8時,不會發生泥石流;R≥3.6時,發生泥石流的幾率約佔85%;R=2.8~3.6時,有可能發生泥石流。
4結論
當形成泥石流的物質條件(按一定坡度堆積的固體鬆散物質、一定的匯水面積等條件)具備時,泥石流的發生是前期實效降雨量和短歷時強降雨共同作用的結果。依據非飽和土強度理論,可將降雨型泥石流的形成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非飽和固體鬆散物質由於含水量持續增加,達到飽和狀態,基質吸力引起的抗剪強度喪失階段。該階段與前期實效降雨量有關,前期實效降雨量的作用使固體鬆散物質達到飽和狀態。在這一階段,由於沒有足夠的水量,不會發生泥石流,但有可能發生固體鬆散物質構成的斜坡的位移變形,以及斜坡穩定性降低、滑坡。第二個階段,飽和的固體鬆散物質由於含水量持續增加,水壓力增大,有效應力減小,發生泥石流。這與短歷時強降雨有關。短時間、具有一定強度的降雨使得固體鬆散物質中滲入的水量來不及排出,加上周圍降雨匯流的作用,固體鬆散物質將啟動,形成泥石流。
應用非飽和土力學原理研究降雨型泥石流形成機理的優點是:可以通過對可能形成泥石流的固體鬆散物質的非飽和物理力學性質的研究,來預先判斷在降雨條件下,會不會發生泥石流以及所需要的降雨條件和雨型,從而為泥石流的准確預報提供更強有力的理論依據。作者將在今後的研究中進一步加強這一理論在泥石流領域的應用研究。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工程地質術語,GB—91.國家技術監督局,1991
[2]倪晉仁,王光謙.泥石流的結構兩相流模型:Ⅰ.理論[J].地理學報,1998,53(1):66~76
[3]高速,周平根,董穎.泥石流預測、預報技術方法的研究現狀淺析[J].工程地質學報,2002,10(03):279~283
[4]魏永明,謝又予.降雨型泥石流預報(水石流)模型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1997,6(4):48~54
[5]D.G弗雷德隆德,H.拉哈爾佐合著.陳仲頤等譯.非飽和土力學[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8
[6]徐永福,劉松玉.非飽和土強度理論及其應用[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7]Fredlund D G Xing A.Equations for the 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J].Can.Geotech.J.1994,31:521~532
[8]李德基,張德華.四川省寧南縣城後山泥石流激發雨強[J].山地研究,1994,12(1):15~19.
[9]白志勇.泥石流鬆散物質啟動條件的分析與計算[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1,36(03):318~321
[10]崔鵬,劉世建,譚萬沛.中國泥石流監測預報研究現狀與展望[J].自然災害學報,2000,9(2):10~15
[11]譚炳炎,段愛英.山區鐵路沿線暴雨泥石流預報的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1995,4(2):43~52
㈥ 岩礦分析試樣制備規程DZ0130.13-1994
.鐵、錳、鉻礦地質勘查規范(DZ/T0200-2002)
2.鎢、錫、汞銻礦地質勘查規范(DZ/T0201-2002)
3.銅、鉛、鋅、銀、鎳、鉬礦地質勘查規范(DZ/T0214-2002)
4.鋁土礦、冶金菱鎂礦地質勘查規范(DZ/T0202-2002)
5.岩金礦地質勘查規范(DZ/T0205-2002)
6.砂礦(金屬礦產)地質勘查規范(DZ/T0208-2002)
7.稀有金屬礦產地質勘查規范(DZ/T0203-2002)
8.稀土礦產地質勘查規范(DZ/T0204-2002)
9.鈾礦地質勘查規范(DZ/T0199-2002)
10.煤、泥炭地質勘查規范(DZ/T0215-2002)
11.高嶺土、膨潤土、耐火粘土礦地質勘查規范(DZ/T0206-2002)
12.玻璃硅質原料、飾面石材、石膏、溫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礦產地質勘查規范(DZ/T0207-2002)
13.磷礦地質勘查規范(DZ/T0209-2002)
14.硫鐵礦地質勘查規范(DZ/T0210-2002)
15.重晶石、毒重石、螢石、硼礦地質勘查規范(DZ/T0211-2002)
16.鹽湖和鹽類礦產地質勘查規范(DZ/T0212-2002)
17.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雲岩、水泥原料礦產地質勘查規范(DZ/T0213-2002)
18.固體礦產勘查/礦山閉坑地質報告編寫規范(DZ/T0033-2002)
19.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定(DZ/T0078-93)
20.固體礦產勘查地質資料綜合整理、綜合研究規定(DZ/T0079-93)
21.固體礦產勘查報告格式規定(DZ/T0131-1994)
22.地質礦產鑽探岩礦芯管理通則(DZ/T0032-1992)
23.固體礦產勘查檔案立卷歸檔規則(DZ/T0222-2004)
24.煤層氣資源/儲量規范(DZ/T0216-2002)
25.煤田地質填圖規程(1∶50000、1∶250000、1∶10000、1∶50000)(DZ/T0175-1997)
26.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固體礦產普查勘探地質資料綜合整理規范(1980年頒布實施)
27.國土資源部發文礦區礦產資源出量規模劃分標准
28.岩石礦物鑒定質量要求和檢查辦法(DZ/T0130.2-1994)
29.岩礦分析質量要求和檢查辦法(DZ/T0130.3-1994)
30.1∶50000和1∶200000化探樣品分析質量要求和檢查辦法(DZ/T0130.6-1994)
31.岩礦分析試樣制備規程(DZ0130.13-1994)
水工環地質調查勘查
國家標准
1.水文地質術語(GB/T14157-1993)
2.工程地質術語(GB/T14498-1993)
3.岩溶地質術語(GB/T12329-1990)
4.綜合水文地質圖圖例及色標(GB/T14538-1993)
5.綜合工程地質圖圖例及色標(GB/T12328-1990)
6.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規范(GB/T12719-1991)